查经资料总汇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六、腓利与马车

 

经文:徒八章廿六至四十节。赛五十叁章。

锐意:见证

  圣经不是研究科学的书,乃是论及人类的事,及人生在世一切的生活关系,死後的情形如何。今晚要讲论两个人,一个是坐马车的,一个是走路的。两人以外,另有圣灵。

  圣经说得很清楚,有地位的人才配坐马车,譬如约瑟做了埃及的宰相,就可以坐马车,有地位,有势力的人才可以有坐马车的资格。刚才说,以色列人不坐马车,因他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不坐马车。马车是表示人的势力,以色列人是倚靠神的力,所罗门王做王的时候,他有许多错处,神以恩典待他,他就享福了,他有很多的车马,但这事不合神的旨意,他死後便受神的指摘。

  现在说坐马车回家去的人,是个太监,他有势力,也有地位,他在旷野途中,有一个人依近他的傍边,就是腓利。这太监是邦国有地位有势力的人,腓利是温柔谦卑的人,是与神有关系的,他是万军耶和华的代表。太监是人间财富在他手中,腓利是神的差遣者,他是认识基督的,太监是无有妻子儿女的,腓利是有家庭的,且有四个女儿,一家都与上帝有关系的,我们看他两人有什麽教训呢?

  这是我们每个信徒的工作,腓利有叁方面,我们要注意的,要做腓利,这种工作,做他灵性上的工作。腓利有属灵的工作,并且是当时的工作,我看圣经时,见圣灵充满腓利,是何时充满呢?是太监坐马车的那日。我们做基督徒没有圣灵充满,神怎能用我们呢?

  许多信徒专门讲过去的经验,腓利能够挨近马车,是因为当时有圣灵充满他,我们要有活的信仰,是在灵性达到某一个地步。

  我记起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的太太是一个马马虎虎的信徒,但她的女工人是热心的信徒;他时常骂他的工人,有一天他问,你到底得救未呢?工人说;我已得救了,耶稣就是我的救主。他说,你怎麽知道呢?工人说,太太呀!我未曾得救之时,我抹地板是抹中间的,现在我什麽地方都抹完了。

  我们必需要有经验,有信仰,否则我们的见证是落空的。腓利也是这样,他是当时的,不是过去的,腓利是做一种接触的工夫,耶稣在世的时候,都是有一个介绍他的,但各位想信耶稣,但没有人介绍他,我们今日就是要做一个介绍人,我想到这种工作真像电线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电线,电线能通过电流便有光。太监坐车回家,需要有人传电给他,使他能发光。

  有许多人是铁线,不能将电流通过别人身上的,电灯所以能发光,是因电流通过到了,才发出光来。我要介绍主给别人,但我的心不乾净是不能的,腓力是洁净的人,所以他能做介绍人的工作。

  一个人自骄自傲是要不得的,不能帮助人,且是害人,上帝的恩典,愿意万人得救,男女老少做他介绍的工作,今日许多人在黑暗之中,不能发光,亦可以说,有许多人现在如太监一样正在等待 介绍人,领他进入光明,腓利是牧师吗?不是,他是一个平信徒,亦不是跟过耶稣做门徒的,跟耶稣的是腓力。

  但他被圣灵充满了,太监回家去,主派一个平信徒与他接触,耶稣说:你们往普天下传福音去,他是一个遵命的信徒,教会的兴衰是要看信徒的工作而定,教会失败了是靠何人呢?或者你说某传道牧师的工作失败了,大家不要看错,他有他的工作,各位!我已看清楚了,教会的兴旺是要靠平信徒,尤如大家需要打兴奋针一样,所以我们用各种方法促进教会的工作,又如医生打针一样,教会的失败不能单赖传道牧师,平信徒是十分重要的。

  教会兴旺的秘诀,不在乎牧师,是各信徒的工作,我们教会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论什麽都好,他必在工作范围内为主作见证,有人问,怎麽知道呢?因为我们的教会已多起来了,已兴旺起来了。

  教会里信主的医生,不但可以医治人身体的病,并且可以医治人的灵魂,外面亦做布道工作,有一定的时间,我们有许多布道所,是各式各样的信徒,在那里作见证的。

  各位!你今日预备圣灵充满吗?你是不是一条清洁的铜线呢?你肯为主见证吗?腓利是明白圣经,所以他可以做耶稣的介绍人,这太监虽有地位势力,但他很想认识神,仰望神,他想寻求真理,但找不到,你想,是多麽痛苦呢?这位太监到了耶路撒冷去,又听见唱诗,看见人守节拜上帝,或者他回家的时候买了一本以赛亚圣经,这本是犹太的家教书,他买了希望它能开心窍,他起初看见以赛亚五十叁章,看见主的各事,他就充满了教训,若腓利将经文的话说坏了,他便得不 这个教训,假如腓利将政治的问题谈谈,便被太监拒绝了。

  但教会除了宗教之外,什麽也不能讨论的,香港有许多人的心里是虚空的,现在全世界所需要的就是解决道德的问题,香港的人愿意香港教会做些什麽工作呢?就是改造人的道德,我们所需要的,是赦免我们的罪,腓利只讲耶稣基督的宝血,能洗净我们的罪孽。

  各位,我们每个平信徒的工作,就是这个工作,你们若被圣灵充满了,就随时可以介绍人认识主耶稣,平信徒最易犯的罪就是错过了传福音的机会。

  保罗说:我不传福音,我就有祸了。主耶稣说:你要往普天下传福音给万民听。我们每一个信徒都有这个使命,在我们的身上。——  饶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