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经资料总汇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 ID=206}一、什麽是生命

 

【读经】约壹一1-2

  我们隔别四年,这次再有机会来港,实在要感谢主的安排!

  去年决定返港时,我已病了一年,医生也查不出病源。卧病一年,主给我看见真理,见到就写,今日带来的,只是一部份,主叫我看见的,就是「生命问题」。这是基本问题,若不清楚,那麽,死後到天堂或是完了,便无法解决。我问各位,你信了主吗?既然信了主,就有生命,那麽,你可以把你的生命,拿出来看看吗?为什麽大家知道有又不能拿出来看看呢?奇妙就在此。

  人必要看得见的东西或会得到的东西,才肯相信。今晚我要和各位看看生命之道是什麽。

  有一个牧师到乡间讲道,乡人对那牧师说:「乡下没有什麽好东西吃,有什麽,给什麽罢了。」牧师说:「不要紧。」乡人只给那牧师吃青菜豆腐,牧师很欢喜的说:「青菜豆腐保平安,我很欢喜食这些东西,」一餐两餐,一天两天都是青菜豆腐,那牧师依然很喜欢的说:「青菜豆腐是我的命。」後来乡人们觉得牧师几天来讲道很用力,便买些肉类佐膳,牧师见了肉类,只拣肉食不食菜和豆腐,乡人们便问牧师说:「你不是说青菜豆腐是生命吗?」牧师说:「见了肉就不要命了。」现在许多人也像这牧师一样,不要命,只要世上的东西,你和他谈电影,谈是非,谈离婚案……他便越谈越起劲,如果你和他谈主耶稣,谈生命之道,便一无可谈了,我传道多年,经验告诉我,正如经上所说的「人厌烦纯正之道」。人好走灭亡之路,生命之道却少人寻找。

  刚才我们读过的经文,有很多的教训。写书人是使徒约翰,他在生命之道上有亲历的经验,所以他能写这部书。他写本书的目的,是因当时教会发生问题:其中有些信徒犯罪,而犯罪後又不知怎麽办,约翰就写这书告诉他们,大致来说:那时教会的信徒、贫富、贵贱、老少、背景,各不相同,而对主的认识及经验又深浅互异。那时,教会组织又不如今日之健全——现在教会中有长老执事,妇女会、弟兄会、少年团……等协助教会工作,那时只有一个传道人来应付教会一切问题,问题太多传道人不晓如何办,约翰就劝勉他们「彼此相爱」。又有一种灵藉 人说话,在其中兴起,行奇事,以致有人对主怀疑。约翰就对他们说:「如今是末时了!那敌基督的要来,现在已经有好些敌基督的出来了。」又有人不认识生命之道,依旧犯罪走原来之路,约翰告诉他们:「你们要完全,洁净,等待主再来,与主一同在荣耀中。」——这是约翰写书的背景与目的。

  我们看看现今教会的问题,是信仰问题吗?是有关主再来的问题吗?是得救问题吗?我怕都不是,这些是琐碎的问题。

  生命是什麽?

{ ID=207}(一)唯一的生命——

  「论到起初的原有的生命之道」。从「起初原有」几个字看,就可以知生命是一个,只有一个而已。

  一次,一位姊妹请我和几位牧师吃饭,饭後,大家谈话,有一位外国牧师问我:「你们中国有道教、孔教、佛教,为什麽你们要拜许多的教?」我就解释:这因为中国人对上帝没有深透的认识,而各宗教又有他们的长处,所以中国人就兼容并蓄,一概接受下来。可是佛教、道教、孔教没有生命,所以我才信耶稣,也作传道人。

  论到生命之道,只有一个,这是「唯一的生命」。

{ ID=208}(二)具体的生命——

  「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刚才说看不见,但约翰说可听见,可看见的,并且他还「亲手摸过」呵!

  为什麽我们看不见,听不 ,怕我们是耳朵塞 东西,眼睛有东西遮 ,以前我去派发单张,人接了一撕说:「不信洋教」。他不信,也不看,带他去礼拜堂也不去,刚硬 心。海勒女士,生来眼看不见,耳听不见,口不能言,但他晓得用手摸,他一生的成就,比许多人多好多。可是许多人却不肯来摸。

  这生命之道,是能看,能听,能摸的,我们不能推辞呀。

{ ID=209}(叁)显现的生命——

  「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不是隐藏叫人不知道,也不是奥秘的。中国人有「祖传秘方」,祖传父,父传子,不告诉别人。这生命之道,不限制於一部份人,有一个人对我说:「神给我一个消息,是奥秘的。」

  我:「既然奥秘,有什麽用?」

  他:「神告我是可以告人的。」

  我:「既然可以告人,那就是公开秘密而不是奥秘了。」

  这生命之道,内有能力,像活水江河,涌流出来,是不能隐藏的,好像撒玛利亚妇人,得主的生命之後,便跑到城中,把一切都见证出来,这是生命之道的显现。

{ ID=210}(四)永远的生命——

  「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这生命不是暂时的,而是永远的,约叁16的「永远」就是。基督徒可以遭遇痛苦、逼迫、被人打嘴巴,甚或被害,但我们有一个指望,就是永远的生命,这个永远的生命是不能毁灭的。我们可以失去一万元,可以撞烂了汽车!但不能毁坏我的生命,不能夺去这永远的生命。

  这生命是谁,就是耶稣,约翰说:「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约壹五12)—— 于力工《生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