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1 亚伯拉罕接待三位天使。9 撒拉因嬉笑奇异的应许而被责备。17 启示亚伯拉罕所多玛的毁灭。23 亚伯拉罕为那里的人代求。
1 耶和华在幔利橡树那里向亚伯拉罕显现出来。那时正热,亚伯拉罕坐在帐棚门口,
这件事一定是在创17的经历稍后,因为这两件事都是在以撒出生近一年前发生的(见创17:21;18:10,14)。“幔利橡树”靠近希伯仑,见创13:18节注释。
在整个第十八章的叙述中,注意摩西称亚伯拉罕的神圣来访者为“耶和华”(Yahweh),亚伯拉罕却总是称呼祂为“主”(`Adonai,见第3节注释)。
那时正热。可能是中午(见撒上11:11),而“天起了凉风”(创3:8)指的是傍晚或晚上。希伯来文一般用sohorayim来表示中午(创43:16),采用双数形式,意思就是“双倍”,即“最亮”的时候。对于中午的诗歌表达方式“日午”(箴4:18),直译为“日之顶点”,因为此时太阳达到了天顶,就象我们常说“正午”一样。在时亚伯拉罕可能已经吃过饭了,正在休息。因为客人来到时,他需要预备食物接待他们。
2 举目观看,见有三个人在对面站着。他一见,就从帐棚门口跑去迎接他们,俯伏在地,
见有三个人在对面站着。耶和华第六次向亚伯拉罕显现的记录就是这样开始了(见创17:1节注释)。有些解经家将这三个“人”视为神格中的三个位格。这种观点似乎是毫无依据的,因为三者中的两位后来被称为天使(创19:1,15;来13:2)和人(创19:10,12,16)。因此,这三个“人”最好被视为耶和华和两个天使。
他一见。亚伯拉罕还没有认出他们的身份。他只看到了三位旅途劳累的陌生人到这里来寻求歇息与食物。他按照东方传统的礼节向他们跑去,用他家中所有的来招待,并依照东方人的习俗在他们面前下拜。这一问候的形式绝不是说亚伯拉罕认出了耶和华是三位当中的一员。他在赫人邻居面前也是如此行的(创23:7,12)。同样,雅各也在以扫面前下拜(创33:3),约瑟在他的父亲面前下拜(创48:12),所罗门在他的母亲面前下拜(王上2:19),众先知的儿子们也在以利沙面前下拜(王下2:15)。
3 说:“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离开仆人往前去。
我主。有些解经家将亚伯拉罕向其中的一位陌生人提出邀请,视为是他已经认出耶和华是其中之一的证据。很可能这三位当中的一位相貌出众,或者其中的一位作为三者的代言人从中站了出来,以至亚伯拉罕向那一位说话。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主在希伯来原文中不是神圣的Yahweh,而是`Adonai,是一种致意的尊称,相当于“先生”。
我若在你眼前蒙恩。这种表达方式常用于向上司或特别尊敬的人说话。这并不是说亚伯拉罕已经认出三人当中有一位是上帝。拉班对雅各(创30:27)、雅各对以扫(创32:5;33:8,10,15)、示剑对雅各(创34:11)、埃及人对约瑟(创47:25)、以及雅各对约瑟(创47:29)都曾这样说过。许多其他的例子表明这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不要离开。亚伯拉罕带着典型的东方人的热情与好客将这些陌生人请进家中,让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亚伯拉罕显然是那些“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来13:2)之人中的一位。这件事表明亚伯拉罕惯于款待陌生人。尽管他最初完全不认识这些人,但他的问候是如此的恭敬,就象有人事先通告给他有关他们的身份和他们来探访他的用意一般。那些随时准备着要向陌生人和客旅表示友善的人,可能会在无意之中有幸接待那些将要凭其权柄而将特殊福气授予他们的宾客(见路24:29)。
4 容我拿点水来,你们洗洗脚,在树下歇息歇息。
亚伯拉罕首先提到要用水洗这些疲乏客旅的脚。这种做法至今仍在某些东方国家中作为好客的一种必要表现。当他们在树下休息的时候,他会为他们去预备食物。然后他们可以平安地离去,继续旅行。
5 我再拿一点饼来,你们可以加添心力,然后往前去。你们既到仆人这里来,理当如此。”他们说:“就照你说的行吧。”
6 亚伯拉罕急忙进帐棚见撒拉,说:“你速速拿三细亚细面调和做饼。”
就象今日贝都因人的酋长那样,亚伯拉罕吩咐他的妻子去取三“细亚”,se`im(约
7 亚伯拉罕又跑到牛群里,牵了一只又嫩又好的牛犊来,交给仆人,仆人急忙预备好了。
8 亚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并预备好的牛犊来,摆在他们面前,自己在树下站在旁边,他们就吃了。
亚伯拉罕的天外来客真的吃了他为他们所预备的食物,正如基督在复活并得荣耀以后为要证明祂复活的真实性所做的那样(路24:21-43)。基督和天使接受亚伯拉罕的热情款待,可能是要向亚伯拉罕证明,他们对幔利帐棚的探访并不是一个异梦或异象,而是一个真实的经历。
9 他们问亚伯拉罕说:“你妻子撒拉在哪里?”他说:“在帐棚里。”
他们吃饭的时候,亚伯拉罕站着(第8节)等候。吃完了,他们便问起撒拉。这种询问与东方的习俗是完全不符的。陌生人绝可能认识他人的妻子,或直呼其名。他们对她名字的了解可能使亚伯拉罕意识到他的来客不是凡人,而且他们的询问暗示着他们的来访与她有关。接着的对话表明了他们的身份。通过重申应许,亚伯拉罕确认这就是曾经五次向他显现的上帝。这是撒拉第一次亲身见证了她丈夫所说上帝显现。亚伯拉罕已经知道并且相信了(罗4:19,20)。从这些事实以及创18:9-15节的记载来看,这次来访是为了预备撒拉经受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而安排的,就是她头生的也是独生儿子的降生。
10 三人中有一位说:“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撒拉在那人后边的帐棚门口也听见了这话。
这可能是指一年,正如罗9:9节所示。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也是如此翻译的。也可以是指怀孕的正常周期──九个月。不论是哪种意思,都是说到时撒拉要生一个儿子。
撒拉正站在帐棚的幔子后面,正如阿拉伯妇女从古至今的习俗那样。贝都因妇女至今仍不能随意地和男人交往,其中包括男性客人,特别是生人。尽管如此,她们却对他们的交谈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因此,她们经常躲在帐棚口附近有遮掩的地方。她们虽然不会被人看见,却能听见客人所说的一切话语并能严密地观察他们。提及她的名字的一定使她和亚伯拉罕一样大吃一惊。当她听到自己将有一个儿子时,她必定怀着极大的兴趣凝神倾听。
11 亚伯拉罕和撒拉年纪老迈,撒拉的月经已断绝了。
就象前一次启示时的亚伯拉罕一样,撒拉现在也无法相信上帝的应许真地会实现。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她不断地听到这个应许的重申,她觉得她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使她信靠的限度。亚伯拉罕的每一个异象似乎都落了空。前一次的启示(创17)使亚伯拉罕的疑惑变为信心。这一次,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疑惑,正如保罗所明确指出的(见罗4:19,20)。
12 撒拉心里暗笑,说:“我既已衰败,我主也老迈,岂能有这喜事呢?”
在前一次启示时,亚伯拉罕笑了(见创17:17节注释)。现在撒拉也笑了,可能是对自己命运的苦笑,或是对局面转变的怀疑。带着一种半挖苦半愁闷的笑,她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哪有这么好的事啊!”(见结12:22-28)。
我主。撒拉虽然有明显的缺点,但她对亚伯拉罕的尊重和顺服却是值得称道的。即使是跟自己说话,她也称他为“我主”。所以新约称赞她是基督徒妻子美德的典范(彼前3:6)。
13 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撒拉为什么暗笑,说:‘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养吗?’
14 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到了日期,明年这时候,我必回到你这里,撒拉必生一个儿子。”
耶和华现在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值得一提的是,上帝的这次显现虽然很可能主要是为了撒拉而不是为亚伯拉罕,因为他已经了解并且相信了,但撒拉若不先开口,祂就不直接同她说话。祂没有与撒拉说话,而是问亚伯拉罕:难道耶和华还会有什么难成的事吗。上帝如此说是为了纠正撒拉的不信并坚固她的信心。当人的智慧和力量不能达到的时候,当生命力衰退、缺乏作为的能力时,上帝仍具有完全的支配权,能使事情按照祂自己神圣旨意的计划发生。事实上,祂经常允许人的境遇陷入僵局,以便使人的无能与祂的全能产生明显的对比。
15 撒拉就害怕,不承认,说:“我没有笑。”那位说:“不然,你实在笑了。”
撒拉的否认显明她的笑和12节所说的话都是无声的。就算是有声的话,也是极其轻微的,她以为没有人能听得见。她此时直接与陌生人说话,既可能仍然躲在帐棚幔子的后面,也可能是从幔子后面走出来。她的否认一方面是怕得罪客人,另一方面也是怕暴露她心理的活动。突然的暴露感使她一时陷入慌乱之中,于是她想用撒谎的来躲避。
你实在笑了。就象对待伊甸园中的第一对犯错者一样,上帝用简洁的话语严肃地指出她的否认与事实不符。撒拉接下来的沉默表明她承认了上帝的话,而她怀上以撒的事实说明她的悔改和得蒙宽恕。
16 三人就从那里起行,向所多玛观看,亚伯拉罕也与他们同行,要送他们一程。
三位天国的来客休息并吃喝了,便准备继续他们的旅程。他们的目的地这时才首次提到。如果所多玛等城邦坐落于构成现在的死海南部的平原的话(见创14:3节注释),那么它们距离希伯仑约有
亚伯拉罕也与他们同行。按照一种一直延续至新约时代的表达友情的古老习俗(罗15:24;林前16:11;徒20:38;约叁6),亚伯拉罕陪同他的客人一同走了一小段路。在东方国家中,当客人要离去时,主人仍有送客的习惯。送客的路程的长短标志着主人向客人所表示尊敬的程度。根据古老的传说,亚伯拉罕一直送到迦法巴录卡,这是位于希伯仑向东至东北有七、八公里路程的一个山地。从这里,人们便可以看到死海。亚伯拉罕可能正是在这里和他的客人们一起观望平原上繁荣的城邦的。
17 耶和华说:“我所要做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
圣经称亚伯拉罕为上帝的朋友(代下20:7;赛41:8)。由于他与上帝有很深的交情,因此上帝认为可以多告诉他一些祂的作为和手段。祂也曾如此将信息交托给众先知,说他们站在祂的会中,参与其“奥秘”(耶23:18-22;摩3:7)。特别有关耶和华在地上施行审判的信息。
18 亚伯拉罕必要成为强大的国;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他得福。
上帝提到祂原来向亚伯拉罕所发的应许(创12:2),解释了为什么要告诉他即将临到平原诸城的审判。至少从理论上说,全地都属于亚伯拉罕。如果上帝作为圣约中的主要一方要采取足以影响其部分地区的行动,祂理应告诉作为可靠的次要一方的亚伯拉罕。事实上,让亚伯拉罕理解和认可即将发生的事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一行动将影响到罗得和他的全家。其中一些人不久就要丧失他们的性命。
19 我眷顾他,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使我所应许亚伯拉罕的话都成就了。”
亚伯拉罕是值得信赖的,他不会背叛上帝。这是对这位逐渐年迈的先祖美好的称赞。他需要了解上帝的旨意,才能聪明地履行上帝所指定的任务。亚伯拉罕的后裔也必须明白这一点,免得遭遇所多玛与蛾摩拉的厄运。他有责任将他对上帝与人类交往的知识传给后代。上帝的道德律和仪文律法也是他要传予后代的神圣遗产之一。亚伯拉罕不仅在他的家人面前和他们一起祈祷,也象一位祭司一样为他们代求。这个习俗被其他先祖和古代圣人所沿用的(见伯1:5)。作为一个先知,他向他的家人传授了宗教的理论与实践,特别强调实际的德行。他不仅教导他的家人知道这些事情,而且教导他们照着去行。作为一位仁慈的丈夫、父亲和监督人,他给予其庞大家族的社会和宗教生活积极的引导。
上帝信任亚伯拉罕,因为他“吩咐”家人,不是用专制的方法,而是凭借清楚的训诫和言行一致的榜样。在教育儿童方面,每一个字,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有其影响。在许多的家庭中,很少有凭借言传身教来进行教育的。父母应对上帝托付给他们的儿童负责,因此要象亚伯拉罕所那样,将坚定和慈爱结合在一起。教养儿童所当行之路的任务是绝对不可委托他人的,不论是监护人还是老师,否则必招致重大的损失。家长不应期待以敬虔教师的影响来取代家庭的教育,这只是一种补充。两者各有其功用,不可偏废。如果没有一方的帮助来协助和巩固的话,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完全的。
20 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
这是指平原城邦中极端罪恶的流行(见创13:13)。上帝恒久的忍耐现在已经达到了尽头。虽然这些平原民族的生活方式一直都很邪恶,但上帝仍给他们一个恩典的时期。在此时期中,祂无时无刻不为自己安排有见证人。罗得公义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榜样,但这对他们却毫无影响(见彼后2:7,8)。他们从前与亚伯拉罕的交往使他们得与真神接触(见创14:22)。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他们的罪恶“甚重”,招惹上天的刑罚。我们现今的世界几乎达到了同样罪恶的程度(见路17:28-32;《证言》第5卷第208页)。
21 我现在要下去,察看他们所行的,果然尽象那达到我耳中的声音一样吗?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
这并不是说上帝对在所多玛所发生的事情不完全了解(见创13:13)。正如在建造巴别塔时一样(见创11:5),上帝要让人类了解自己的公正。祂向亚伯拉罕说明了毁灭所多玛的决定绝非出于专横,而是迫不得已。因此,在上帝宣布要亲自审查所多玛的打算与第17节中所示审判的确定性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22 二人转身离开那里,向所多玛去;但亚伯拉罕仍旧站在耶和华面前。
两位天外来客此时离开他,下到平原那里去了(见创19:1)。但耶和华却留了下来,要与亚伯拉罕做进一步的交谈。
23 亚伯拉罕近前来,说:“无论善恶,你都要剿灭吗?
亚伯拉罕近前来。这句话所表达的似乎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靠近耶和华。希伯来原文的“近前来”有时指带着悔罪和崇敬中以心灵亲近上帝(出30:20;赛29:13;耶30:21)。在新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见来4:16;10:22;雅4:8)。
不论善恶,你都要剿灭吗?这种对同胞的关爱是亚伯拉罕品格的崇高特征之一。他为他们的代求是圣经中记载的许多类似经验中的一个(见出32:11-32;伯42:10;结14:14;但9:3-19;路23:34;徒7:60)。亚伯拉罕不仅关心罗得,而且深深地同情所多玛的居民。他在营救他们脱离美索不达米亚诸王之手的过程中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相识。亚伯拉罕一定有理由相信平原居民中的一些人已经被他早先的服务所感化。他显然没有忘记罗得,但没有提他的名。亚伯拉罕可能想起自己在先前的经历也需要宽恕之恩,故他的的同情之心更加强烈了。
这句问话的前提是:上帝已经根据创18:17节的决定向先祖解释了祂将要毁灭平原诸城的意图。亚伯拉罕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保存在这些注定毁灭的城邑中可能存在任何敬虔的余民。他是想为全体居民再争取一段宽容的时期。但当他意识到事情已成定局,这些富有而又邪恶的平原城邦必定要被毁灭时,亚伯拉罕便怀着果敢的谦恭询问耶和华是否在恶人的大灭亡中考虑到了义人的命运。亚伯拉罕此时是在恳求上帝仁慈的宽恕。
24 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你还剿灭那地方吗?不为城里这五十个义人饶恕其中的人吗?
25 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
惟有上帝是全人类的审判者。亚伯拉罕如此称呼证明他知道面前是至高的上帝。他现在不在恳求上帝的恩典和赦免,而是恳求祂绝对的公正。上帝已经在祂延长亚摩利人四百年的宽容时期的事上显明了这一原则。因为他们的罪孽“还没有满盈”(创15:16)。当上帝同意说如果城中还能找到十个义人的话祂就饶了所多玛时,祂根据的仍是这条原则。
26 耶和华说:“我若在所多玛城里见有五十个义人,我就为他们的缘故饶恕那地方的众人。”
上帝接受了亚伯拉罕所提出的要求,不是作为一种秉公之举,而是作为一种怜悯之举。公正的要求就是要保存义人的性命,而只有怜悯才能饶恕恶人的性命。五十个义人的存在有可能使其他人发生改变。上帝理解亚伯拉罕的推理并表明自己是愿意为“五十个义人”的缘故而施恩给那些不配的人。
27 亚伯拉罕说:“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
虽然是灰尘(`aphar wa`epher)。这里亚伯拉罕采用了两个发音和意思都很相近的希伯来词。这些词表明了他在上帝面前所感到自己极其谦微。他太了解自己卑微的起源以及他注定仍将归回到尘土的事实了(见创3:7,19)。
28 假若这五十个义人短了五个,你就因为短了五个毁灭全城吗?”他说:“我在那里若见有四十五个,也不毁灭那城。”
先祖以东方人的机敏表白了他的主张。他对所多玛人中义人头一次假设的人数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但他意识到这个数字可能过于偏高。于是,他再次显示出了极佳的交际智慧。他并没有以四十五个义人为依据来为城市的安全乞求,而是对因减少五个义人就毁灭该城的做法提出异议。他因上帝不断的仁慈回答而变得更加大胆,就逐渐地减少他认为足以拯救这城的义人的人数。
亚伯拉罕并没有要求上帝对该城无条件的饶恕,而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存留。我们无法贸然地推测如果他继续将人数减少到少于十人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可能亚伯拉罕觉得这个数字已经足够安全的了,因为除了罗得、他的妻子、以及家中的两个女儿以外,那里不是还有罗得已经嫁出去的女儿和她们的家眷吗(见创19:14,15)?亚伯拉罕最初可能想要从一个他认为能够得到肯定答复的人数开始,将人数减少到有指望确保得到肯定答复的人数为止。上帝凭怜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亚伯拉罕的代求。
29 亚伯拉罕又对他说:“假若在那里见有四十个怎么样呢?”他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做这事。”
30 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假若在那里见有三十个怎么样呢?”他说:“我在那里若见有三十个,我也不做这事。”
31 亚伯拉罕说:“我还敢对主说话,假若在那里见有二十个怎么样呢?”他说:“为这二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32 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我再说这一次,假若在那里见有十个呢?”他说:“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33 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了话就走了;亚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每一个真正爱上帝的人都会同样地爱他的邻舍,而且如果必要的话,他们也愿意作出牺牲来增进邻舍的福利。我们无法防止人得罪上帝,但我们可以为他们代求,并恳劝他们。上帝悦纳这样的代求,因为这正反映了祂自己的大爱。义人积极的祷告经常具有何等大的收益啊!当亚伯拉罕凭着爱心和信心就近上帝,谦卑地为罪人代求时,上帝便凭怜悯亲近他,仁慈地应允他的每一个请求。今日那些跟随信心之父脚步的人也会有相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