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慧的愚拙(Ⅱ)(一15-二14)(续)
但是法老的这一举动结果却适得其反。暗兰与约基别(摩西的父母,见六20)──因为我们不知道族谱到底有多完备,我们便不知道他们与利未的关系有多密切──服从国王,但把他们的婴儿交托那创造尼罗河的 神。结果是法老所轻看而又想消灭的其中一个人,却在宫庭中得到一个安全的地位。
我们没有办法去认明法老的女儿是那一位──说她是那唯一的女法老哈沙撒,这纯粹是浪漫主义;而且我们也不知道她为何收养这孩子。但是除非我们抓住摩西因此拥有王族一切特权这事实,则我们展开这故事时便无从理解。而且,王的女儿的那种怜悯可能为许多埃及人所共有;虽然我们并未获知,也许法老不久便不得不收回成命。摩西的得救甚至可以解释作尼罗河讳忌这样的祭物。
对于这故事的真实性,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存疑,因为据说大约一千年前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的是亚喀得(Akkad,译者注:古代巴比伦的北部及其首府,为闪族文化的中心)王撒珥根;但是有关撒珥根的准确影响却很不清楚。而且,如果我们否定故事的真实性,实际上便不可能了解摩西如何达致他的显赫地位。
我们并未获知约基别乳养她儿子多久,但是当时的社会,通常婴儿三岁断奶,特殊情形则是五岁(撒母耳的情形也差不多如此),而摩西可能与父母住那么长的时间,以使他有同族人根深柢固的身份与希望,以及他们的族长对 神的信仰,不可根绝地印在心里。
其后的岁月如何,我们毫无所知。司提反说:‘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徒七22),显然是由他所持的地位推论而得。约瑟夫和其他的人所说他领了一支埃及军队攻击埃提阿伯,就是努比亚(译者注:北非洲东北部古代一个地区),攻克他们的首都,而且娶了那战败的国王的女儿,这故事并非全无可能,但是其中也不免缺少真实性。圣经略掉这些无关重要的年日,以摩西的愚拙为例作为平衡法老的愚拙。
关于杀死埃及人(二11),并没有提及动机。我们所知的乃是他可能是尽他的本份,而他的受害人则是罪有应得。许多人常常都会受引诱去帮助落水狗(失败者),不论其是否为对。这是律法上特别禁止的(廿三3),因为它可能引致更甚的不公平,就如我们现代为帮助软弱困苦的人,在立法上受赞扬的努力所清楚显示的。至于摩西,由于他在宫庭中的地位,可以根本不理会法律,这法律乃是埃及的老百姓所关心的。而这人大抵是个奴隶的督工,他不能合理地保证法律不扰及以色列人。结果用不公道的手段总是很少达成公道的。
‘他出去到他弟兄那里’这句话,在希伯来书十一章廿四节作‘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显然已经从他父母学到,足以使他厌恶在宫廷内的特殊身份,和在他周围到处出现的偶像崇拜;而对这些偶像,他却被迫要通融,不能公开拒绝。但是他显然像我们所想的,以为他可以兼收并蓄,他可以既作以色列人的领袖,却仍然享受埃及人的特权。他没有意识到,由于他所受的教育,由于他所拥有的地位,必然引起以色列人的嫉妒。 神为使世人与祂自己和好,要付出的一部分代价,便是祂儿子自己要倒空成为贫穷,好叫我们富足。这乃是教会领袖所难于学习的事,他们要领导的人越是卑下,越要多多服事他们。
另一方面,摩西自认外侨与可怕奴隶,必然引起宫中强烈的敌意。有这样的一个说法,说他希望用有组织的反叛去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果然如此的话,那就更是愚拙了,因为法老到处有探子,必会防患于未然。
希望都幻灭了(二15-22)
法老‘想杀摩西’一语,含义是他没有放弃。这便便摩西能以逃脱,因为他的身份使地能不受约束地通过边防哨兵。
米甸位于摩押南郚(民廿二4)与亚喀巴湾(译者注:红海沿西乃半岛东岸的一个海湾)东部地区相联。但是因为他们乃是半游牧民族,我们不能确知这里所指的地区,也不能有信心地用它来作我们认明西乃山的根据。
摩西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穿着他的埃及服装,一定分外显眼,而他的权威态度使他能为所欲为。整个事件应当与创世记廿九章一至十节比较才能更为清楚。近东许多地方缺水使人必须按严格的办法分配。
直到今天,这地区的女子通常都作牧羊女。但只至青春期为止。当叶忒罗的长女西坡拉到了被认可的结婚年龄时,摩西与她结婚了。大抵他与他的岳父之间的协议,很像他的祖先雅各与拉班之间的协议相同,虽然任何一方在此都没有欺诈的成分。
其后漫长的岁月中,摩西所受神命的训练好像全无用处。当他全部精力用于半沙漠地带的稀疏草木中照顾羊群时,他所受的优越教育显得是浪费。叶忒罗接纳摩西为女婿,并不见得给他在米甸的氏族社会中有任何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并没有提及他灵性的长进,但是可以看到,在这个时期中埃及给他的毒素似乎从他的身体中消除了,而且他似乎觉知他的智慧与才能已经引他到了一个死胡同去。他把他的长子取名为革舜(二22),表明他的价值观。革字通常译作寄居的(钦定本作‘外国人’,比较上不够正确),那就是侨民,意思是法律上容许的人;比较创世记廿三章四节,在那里,公开而又郑重地买来麦比拉的洞,因为这举动确定亚伯拉罕在那里有居住的权利。革舜的名字给那些听到的人以为摩西承认他在米甸只是受到宽容之意。不过,在希伯来语,它的意思是强调‘我……成了’的意思,而且表示否认埃及是他的家。(关于叶忒罗名字的注解,请参看附录:叶忒罗{\LinkToBook:TopicID=238,Name=葉忒羅}。)
贰 神的介入(二23-六27)
以色列呼求 神(二23-25)
‘埃及王死了’这一句话,通常视为是给四章十九节作准备,但是它实际上乃是故事的转折点。卜扑(译者注:Alexander Pope 1688-1744英国诗人)著名的格言说:‘希望的泉源永流在人心中。’这是高贵的人文主义典型的例子。对在埃及的以色列入,他们所受的苦待与奴役,被视为当权的法老偏执的表现;并且希望他一死了,情形便会改变。他果然死了,但情形却没有改变过来。因此,希望全幻灭了,以色列人便记起 神来,而且发现祂也纪念他们。
在竭力的祷告中转向 神,每每不是最后的希望,而是承认绝望。一个故事说到当一只船正在被狂风恶浪冲击时,一个在惊怖中的女人对那路过的船长说:‘船长啊,还有甚么希望吗?’船长答道:‘我们唯一的希望在乎 神。’她脸色变得苍白,喘着气说:‘真是那么糟吗?’事实常常是连基督徒也容易说出对祷告期望甚微的话。
但是以色列人像其他许多人那样,发现当他们记起 神时, 神便顾念他们;这是人性和 神的属性的典型的例子,因为祂永不忘记我们。
{\Section:TopicID=110}将要发生的故事与现代人
许久许久以前,英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世界中,许多人在儿童时期,便已知道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和他们光荣得救的故事。那时他们对它模糊不清而又一知半解地部分继承。
然而,在今天,以色列的名字首先使人想及犹太国,想及她的领袖们在埃及寻找生存的故事。除此之外,大多数人或许视这故事为近于神话,失落在古代史中。当他们听到每年守逾越节时,他们把它视作仲夏之晨在大石柱群(Stonehenge,译者注:英国Wiltshire的Salisbury平原上的史前遗物)的德洛伊教派仪式一样。他们觉得难以了解为何大多数犹太家庭都遵守它,甚至那些对传统宗教并未奉行的人也是如此。当他们知道犹太人的基督徒数目越来越多,且大多数守逾越节;而差不多所有的基督徒,特别是在以色列的,没有不晓得其意义。对这种情形,他们更觉难以理解。
迄今,从纪念遥远过去的一个模糊事迹──逾越节,随之以出埃及,到十字架和耶稣基督的空墓,这一切加在一起,构成了 神启示人类的焦点。
现代人被教导误以为宇宙乃关闭的体系,受不可变易与不可违反的定律所管治。岂知就最广义而言,庆祝逾越节乃是庆祝 神在历史中对历史的掌管。它所纪念的事迹不需要考古学的发现去证实它,但是这些事迹符合它们固有的背景和环境。
不过,这故事不只是对现代世界观的一种挑战──这种世界观使本应是世界的主人成了世界的奴役;它也是对那些整天为事务所奴役以致困倦的灵魂,对那些未听到基督的‘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十一28)之福音的人的邀请。它对那些像以色列人那样,在砖瓦和泥土中劳动的人论及拯救;也对那些在现代商业生意的挣扎中的人论及释放。它对那些被督工的鞭子驱策的人论及;也对那些被日用之粮食和我们以为必需的现代奢侈品与新玩意,赶上生活水平,与邻居竞争,或者像流行的话所说的,为‘力争上游’的需要所驱策的人论及。──《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