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1】「摩西牧养他岳父米甸祭司叶忒罗的羊群;一日领羊群往野外去,到了上帝的山,就是何烈山。」
摩西的头四十年是在法老的宫中度过,在那里他受到埃及的教育,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然而这些却不足以使他凭着去拯救他的同胞。因此,在神主宰的管理下,摩西的第二个四十年,就在旷野度着看守他岳父羊群的生涯。这正是神训练祂仆人的原则,为着将来的付托。他在旷野所操的牧羊的事,为他准备了将来带领神百姓,所必需的柔和。―― 摩根《话中之光》
「叶忒罗」流珥的另一个名字(见出二18注释)。关于他的祭司身份,见出二16注释;关于米甸的位置,见出二15注释。
「野外」(原文意为“沙漠的后面”)。何烈山一定是在西奈半岛的中部。根据本节的记载,叶忒罗的家与何烈山隔着一个沙漠。他的家一定是在何烈的东面或东南面,而不象有些人所认为的是在东北面。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以下的两个事实:一,摩西从米甸回埃及时,经过何烈,来自埃及的亚伦在那里遇见他(出四27)。二,虽然米甸人何巴回家的路与以色列人离开西奈后的路线不一致(民十30),以色列人在经过沙漠的时并没有遇见米甸人。“后面”的原文有时表示“西边”,参士十八12;结四一15;亚十四8;赛九12。因为希伯来人在表示方向时习惯面向东方,西在他们的“后面”,而东在他们的“前面”。参赛九12。这进一步证明何烈位于叶忒罗家的西面。
「上帝的山」《出埃及记》写于上帝在何烈向以色列人显现以后。这次显现使该山有了“上帝之山”的名称。何烈和西奈是同一座山的两个名称(见出十九11;申四10)。从公元五世纪起,何烈山被认定为西奈半岛中南部的一座名叫慕萨山(Jebel Musa)的山峰,即摩西之山。该峰约有2286米高,比周围的山谷要高出450多米。但据观察,这座山从附近最大的平原,即拉哈平原(er-Raha)上是看不见的。该平原一直被视为“西乃的旷野”(出十九2),为大批百姓提供了空间。周围还有一些较小的山谷,其中有许多泉源。但同一座山的另一山峰沙弗沙弗角(Ras es-Safsaf,约2010米)却可以俯瞰拉哈平原。因此,许多接受传统观点,认定拉哈平原就是西奈旷野的学者相信西奈山应为沙弗沙弗角,而不是慕萨山。
【53 祭司叶忒罗其人行事如何?出三1】
答:叶忒罗--居首之意。他名流珥,或称何巴(二18,士四11,民十29,参上册66题),为米甸人的祭司;在古时家长的世代,大概没有特别的祭司和先知,惟有各家的家长作祭司。在摩西从埃及逃到米甸的时候,遇见这个祭司的七个女儿在井旁打水,因为帮助她们脱离了牧羊人的手,得与叶忒罗同住,后来成为叶忒罗的女婿;生一子名革顺(二15-22)。叶忒罗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敬拜耶和华为神,当摩西回埃及拯救同胞时,是经他许可的(四18)。到了摩西战胜仇敌,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以后,叶忒罗听见此事,便带着摩西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革顺、以利以谢来到神的山,欢喜快乐地称颂神,并把燔祭和平安祭献给神(出十八1-12)。叶忒罗又曾为摩西献策,拣选有纔能的人立为百姓的首领,协肋摩西行审判的事,管理百姓(十八13-16)。以色列人在旷野安营的时候,叶忒罗又曾应允摩西的请求,一路同行,常作他们的眼目,为以色列人的向导者(民十29-32)。由此可见他是摩西的一位好顾问,更是一位行政经验丰富的人。――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卅六、何烈山在那里? (出三 1 )】
答:何烈山Hobah─—意不毛之地,即西乃山Sinai之半岛,为其中的一座高峰。西乃半岛是一个三角形介于红海两臂之间。传说以色列民授律法,是在半岛的南面。西乃山是一块孤立的巨石,从平原突起,十分壮观。耶和华神曾召摩西上山向他显现,叫山成圣。摩西在山上得启示受命令,曾度过了两次四十昼夜的时间。(出三 1 2,十九 20 23,廿四 18,卅四 28)。──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卅七、荆棘火焰的异像是什么? (出三 1~6) 】
答:耶和华的使者在何烈山,从荆棘的火焰中,曾经向摩西显现。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这个大异象,圣经注释家认为「荆棘」是被轻看的以色列人的标记。(参士九 15)。神虽然显出威严在他们中间,却没有毁灭他们。「火焰」是为神的标记,有光明,发热,圣洁的意思。因为神乃是烈火(约壹一 5,利十一 44,申四 24,来十二 29)。当摩西要过去看这大异象时,神说,「不要进前来,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是圣地」。这鞋有底无帮,与中国南方的草鞋相似。因人是污秽不洁,「脱鞋」是表示人要脱去污秽,尘俗,恭敬谦卑,圣洁,才能观见神面。(出三2—5,书五 15)。──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出三2】「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摩西观看,不料,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
「耶和华的使者」上下文(第4-6, 14节)表明这位“耶和华的使者”就是耶和华自己,是上帝的第二个位格(见《先祖与先知》第252,311,366页)。在亚伯拉罕的时代,耶和华已经以这种方式和名义显现(见创廿二11)。
「火焰」原文直译为:“从那荆棘里”。这并不是说何烈山附近只有一个灌木丛,而是说那是一个带有特殊意义的灌木丛。烧着的荆棘是上帝在那里传给摩西信息的明显证据。与更为高贵的大树相比(士九15),荆棘丛可以比作在屈辱中被世人藐视的以色列人。那烧着但又不烧毁荆棘的火,象征着奴役所带来磨炼。但荆棘没有烧掉;在熬炼的火焰中,耶和华没有置祂的百姓于死地(诗一一八18)。
耶和华的使者,英文译本一般作 angel of the Lord「主的天使」,但直译应该是 messenger of YHWH「耶和华的使者」7。由于第4节说明从荆棘里呼叫摩西的是神自己,「使者」一语大概只是神临在的敬称;
荆棘(英译本多作 bush「灌木」,原文 s#neh 的意义大概是「荆棘丛」),显然是基于本段的申命记三十三章16节,用的也是同一个字。因此该节「住荆棘中上主」一语,不应被视为独立的信念,以为神是住在荆棘之中,或其附近一带。反之,这句话只是提到这个场合里,神在时空之中的自我彰显。──《丁道尔圣经注释》
【出三2~3】甚么叫「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荆棘代表人的罪恶,因为它是罪恶的产物(参创三18);火代表神,因为神是烈火(申四24)。荆棘被火烧,指神的烈火烧人的罪恶过犯,烧人的污秽败坏。其所以没有烧坏,那就是说明神奇妙的特性。一方面因为神性公义、圣洁,罪恶祂必讨伐;再方面因为神慈爱、怜悯,罪人祂要拯救。神给摩西看见荆棘被火烧却没有烧坏的大异象,这个异象说明真理的两面。神既公义又有慈爱;神必须刑罚罪恶,又要拯救罪人。当年摩西的眼睛嫉恶如仇,看不顺眼就要除掉,但是那只是履行神性公义的一面,而没有以神的怜悯为怀。─ 寇世远《属灵的耳目》
【出三3】「摩西说:“我要过去看这大异象,这荆棘为何没有烧坏呢?”」
【出三4】「耶和华上帝见他过去要看,就从荆棘里呼叫说:“摩西!摩西!”他说:“我在这里。”」
神呼叫〔他〕,这译法比「神呼召他」为佳。整个基督徒蒙召的概念,都是建立在神亲自与我们交通,按名呼召我们的信念之上。忘记了这点,拣选的教义便和我们的顺服脱节,失去了人情味,变得抽象、冷峻。──《丁道尔圣经注释》
【出三5】「上帝说:“不要近前来。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
人用水洗脚时,鞋必须先脱掉。在圣经里脱鞋的意思,乃是指我们与神的圣洁有接触。摩西在何烈山,想要观看火烧荆棘的异象时,神对他说,「不要近前来,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为甚么神叫他必须脱鞋?因为他不脱鞋,就不能直接与神的圣洁发生关系。所以脱鞋是表明要与神的圣洁有接触。―― 倪柝声《作代表权柄的凭据》
「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我们今日所穿的鞋,既不象埃及人所穿的,也不象东部沙漠的居民所穿的,所以我们最好将希伯来词na'al译为“便鞋”。进入圣殿、王宫或私人住宅时脱鞋是近东地区的普遍做法。由于鞋上带着灰尘和其他赃物,充满崇敬之心的东方人认为穿鞋进入干净或圣洁的地方乃是亵渎的行为。这时对摩西的命令,后来又给了约书亚(书五15)。
「圣地」摩西所站之地是圣地,不象某些注释家所认为的,是因为这是一个他所不知道的古老圣所或圣地,而是因为有上帝的临格。
不要近前来,这句话应该译作「不要继续接近」(约二十17也当译作「不要老拉我不放手」)。神至终不会禁止人不得接近祂;但摩西仍未作好准备,因为他当时还未认识神的临在和本性。摩西以后将要「近前」到神那里为他人代求(三十二30),而他最深切的祷求亦会是能够觐见神。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这仍是东方人敬拜的姿态。这个尊崇的表征有两个可能的起源:其一是,它可能表示接受奴隶身分,因为奴隶通常是赤足的(路十五22);其二是,它可能是极早期的人接近神祇之前,必须除去一切遮盖和虚饰的遗俗。──《丁道尔圣经注释》
【出三6】「又说:“我是你父亲的上帝,是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摩西蒙上脸,因为怕看上帝。」
「你父亲的上帝」从“耶和华的使者”(第2节)到“耶和华”(第4节)和“上帝”(第4, 6节)的过渡,排除了一些高级注释家所认为的,耶和华只是一个民族之神的观点。这表明这三个称呼是同义的。上帝让摩西了解到祂的临格以后,就介绍自己是他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上帝想让他想起祂向先祖们所发的应许,就是祂即将向他们的后裔以色列人所履行的应许。“你父亲”这三个字归纳了三位先祖。因为他们每个人都与上帝有亲密的关系,并直接从上帝那里领受应许。
「摩西蒙上脸」有罪的人无法承受圣洁上帝的荣耀。因此摩西只能蒙上脸。以利亞后来在这里也这样做了(王上十九13),就连圣洁的天使在天上上帝的宝座前也是如此(赛六2)。
【出三7】「耶和华说:“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他们因受督工的辖制所发的哀声,我也听见了。我原知道他们的痛苦,」
【出三8】「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出了那地,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就是到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
「领他们上来」因为他们所要占领的那一部分巴勒斯坦地区要比埃及高得多。圣经的作者很注意用“上去”或“下去”表示海拔的高低(见创十二10;十三1;卅七25;卅九1;四二2;四六3,4;五十25)。
「流奶与蜜之地」喻指富饶之地,不能按字面来理解。在这里是首次出现,但在以后的经卷中经常提到(民十三27;申廿六15;卅一20;耶十一5;卅二22;结廿6等)。它象征迦南的肥沃和美丽。奶和蜜是花草繁茂之地最简单和最上乘的产品,在巴勒斯坦非常丰富。
「迦南人……之地」关于这里所列举之民族的起源和历史,见创十15-17注释。这里对巴勒斯坦各民族的列举是不完整的,只提到了占有所应许赐给亚伯拉罕之土地的十个民族(创十五19-21)中的五个。又多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希未人。他们可能是亚伯拉罕时代基尼洗人或甲摩尼人的后代。
【卅八、迦南何以称为流奶与蜜之地? (出三 8)】
答:自古迦南Canaan(意低地)本是游牧民族出没的地方。羊群的足迹,古今都是出现在此地,因为羊多羊奶也多。另外如巴勒斯坦盛产花卉,据统计共有三千多种以上,因而蜜蜂与蜜糖也盛产于圣地。每逢百花齐放的时候,蜂巢的蜜汁因受日光热力的影响,竟致滴在地上,(撒上十四 25),所以称为流奶与蜜之地,表示神所应许之地迦南肥沃富饶美好也。(出卅三 3)。──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出三9】「现在以色列人的哀声达到我耳中,我也看见埃及人怎样欺压他们。」
【出三10】「故此,我要打发你去见法老,使你可以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
【出三11】「摩西对上帝说:“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
摩西身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四十年前,他曾自告奋勇充当一位拯救者。他曾到他的弟兄那里,杀死了一个压迫他们的人,希望他们能明白“上帝是借他的手搭救他们”(徒七25)。但当时他还不适于担任他所希望获得的领导工作。以色列人也没有为得救做好准备。米甸的四十年使他学会了谦卑的功课,以致他完全不敢信任自己。埃及王室所收养的王子已成为一个牧人,从事被埃及人所藐视的职业(创四六34),缺乏自信,又惧怕法老。他这样一个来自东部沙漠、被人藐视的牧人,能指望对世上最强大国家的大君产生什么影响呢?他对自己的同胞又能有什么影响力呢?他们在他强大的时候拒绝了他,难道他们会接受他这个回来的流亡者领导吗?当摩西蒙召回埃及拯救他同胞的时候,许多这样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闪过。可以理解他接受呼召时的犹豫态度,和他对自己和同胞的不信任。
「我是什么人」这不是存在主义者的自我诘问,而是不信的表现(参士六15)。摩西和他早年在埃及之时相比,已经判若两人了;他学会了怀疑自己,他的怀疑更彻底得连神也激怒了(出四14)。对自己不信任是好的,但这种不信任,必须是要导致对神的信靠才行。不然它就变成了属灵的瘫痪,不能、也不愿作出任何行动。摩西和以利亞(王上十九)一样,成了「精神崩溃」的案例,完全失去了为神工作的意愿。──《丁道尔圣经注释》
【出三12】「上帝说:“我必与你同在。你将百姓从埃及领出来之后,你们必在这山上事奉我;这就是我打发你去的证据。”」
「证据」上帝给了摩西一个证据,证明他奉差遣去从事的不是一项没有成果的使命。但这个证据以后才会实现,就象以赛亚给希西家的证据一样(王下十九29)。在这证据实现以前,摩西必须顺从和执行指派给他的任务。
「我必与你同在」,「我必」(~ehyeh,「我将」或「我是」)几乎肯定是个双关语,所本的是14、15节对神名字耶和华的解释。惟一稍能表达其中含义的译法是「我,神,必与你同在」。神提出两点论证,来反驳摩西因自己不足而发的异议。首先祂应许与他同在;接又给他证据,证明祂的同在。摩西至此已经无权继续反对,他不再没有自恃的心(这是好的),而是缺乏信心了(这是罪)。──《丁道尔圣经注释》
【出三13】「摩西对上帝说:“我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上帝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若问我说:‘他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
在将要接受上帝的呼召之前,摩西询问如果百姓向他了解上帝的身份,他该如何回答。百姓假如问这样的问题,不是他们不知道上帝的名。他们不可能完全忘记上帝向他们的列祖所启示的名字。单单提到上帝的名字对摩西也不会有多大的帮助。但这个名字将表达那差派摩西之主的本性和大能。由于名字对于闪族人来说意义重大 ,摩西必须把那要救他们脱离奴役之上帝的本性告诉他的同胞。
【54 摩西何以要向神发问,他叫什么名字?出三13】
答:以色列人从来对于神的名字,就是神,耶和华,全能的神(创四4,十七1,出三2,7,六2,3,参57题)这三种称呼,所以他们并非不晓得神的名字是耶和华(参创四26,廿二14),乃是他们不明白这名字极宝贵的意思。当神差遣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三7-12),「摩西对神说,我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若问我说,他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13)本来神在对摩西初次显现的时候,他已经听到耶和华之名的启示(2,7),然而以色列人是十分敬虔的,他们不敢妄称耶和华的名(廿7),因此就将这名字隐讳了,正如中国专制时代避讳君王之名一样。他们既然避讳耶和华之名,就用主字(Adonai,英译Lord)来代替,甚至耶和华一词(英译有Jehovah YHWH,Yahweh,中文神学教科书有译作雅威),其音韻在希伯来文圣经中已经失传,因为古时候的希伯来语只有子音(Consonants),而没有元音(Vowels),以致无从诵读的缘故。至于中文官话圣经旧译本,及现化译本的耶和华,也有用「主」或「上主」之名字。
我们从上述情形看来,可知摩西要向神发问是因以色列的百姓会问他要证据(12),要希望知道差遣摩西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神,所以神就把他的名字解说出来。「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耶和华你们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耶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纪念,直到万代。」(14,15)这个名字是神自取的,后人不敢妄称,也因此失传而遗忘了。这一个名字的解释为「我是自有永有的」,已经给予以色列百姓一些明白的意思了。「我是」的希伯来文原文是Ehyeh,系由连系动词Hayah 这个意为「变成」的第一人称未完成体,在文法上它的时态是不定的,可以解释作「我过去是」,「我现在是」,或「我将要是」等语。这一个较完美表达的方式,已将这个「我是」或称「耶和华」的意义说明了,因「耶和华」一词,是这同一动词第三人称的写法,具有同等的含意。――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出三13~14】在出埃及记第三章,神告诉摩西的那一个名字──「自有永有」,按原文直译可作「我是那个我是」,这一个「我是」的时间是现在的。神告诉摩西说,「我是那个我是」,意思就是我是现在是的一位神。神凭祂自己来说,祂是现在是的神。―― 倪柝声《基督是『我是』》
【出三14】「上帝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我是自有永有的」因此上帝向摩西启示和解释了祂在与亚伯拉罕立约时所启示的名字(创十五7)。这个名字的原文意为自有永有(参约八58;《历代愿望》第469页)。其广泛的内涵使任何埃及和其他民族的神明都无法与以色列的上帝相比。这就给摩西和他的同胞在苦难中带来极大的安慰,有力地加强了他们对祂实现拯救他们之旨意的信心。
「那自有的」就是“自有永有的”。
【出三15】「上帝又对摩西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耶和华你们祖宗的上帝,就是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耶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纪念,直到万代。」
从希伯来词的“自有永有”派生出Yahweh(亚卫)。JKV版译为“Lord”(主)。1901年出版的英文ASV版将Yahweh译为Jehovah(耶和华)。对于犹太人来说,这一直是把真神与所有其他假神相区别的圣名。见本书第172,173页。
耶和华,神的正式名字耶和华在本节出现,这名的希伯来原文是 YHWH,英文圣经通常用大写写作 the Lord「主」。后世的虔诚犹太人恐怕因妄称耶和华的名而受罚(出二十7),不愿说出神的名字;于是便取 ~@d[o{na{y(「亚多乃」,意即「我主」)的元音,配合 YHWH 的子音,读出 Jehovah「耶和华」这个混合字9。本注释英文原著照例略去元音,用大写写出神的名字 YHWH;读者可随意读作「主」、「耶和华」,或「雅巍」。──《丁道尔圣经注释》
【出三15~18】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即耶和华)。」(这并非原文的字,这里译得不很好;不过当时译圣经的人,实有难处。因为他们若照原文直译,在中文就不成话。)若是直译的话,就是:「我是,」「我就是我,」「我是那个,」「我就是那一个。」「我就是我!」这真不成话。不过这里面是包括自有永有之意。我就是我,我就是那个我,译者只能用意译,译出我就是我之意思来。那耶和华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我们祖宗的神叫甚么名字呢?「我就是我」是祂的名字。是谁叫你来呢?那「我是……」的叫我来。
若神在「我是」之下加上「能力」两字,就「我」不是「爱」了。若加上「爱」字,就「我」是爱,而非能力、智慧、义、圣洁、救赎、安慰、保障、坚固台、避难所了。神只说祂是……,而不说祂是甚么,好让信祂的人自己在下面加上字眼,(哦,不是字眼,乃是属灵的实际!)我们可以按信心随便加上甚么。―― 倪柝声《耶和华》
【出三16】「你去招聚以色列的长老,对他们说:‘耶和华你们祖宗的上帝,就是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向我显现,说:我实在眷顾了你们,我也看见埃及人怎样待你们。」
「招聚……长老」上帝给了摩西执行其使命的进一步指示。他一到达埃及,就要将上帝拯救他们的计划告诉作为民族代表的众长老,就是各家庭、宗族和支派的首领。“长老”不一定是年长的人,而是百姓所承认的领袖(见出六14,15;十二21)。
「我实在眷顾了你们」这里重复了约瑟临终的话语(创五十24)。意思是:“我已经实现了约瑟的预言。你们可以相信他所应许的都将应验”。
【55 以色列人的长老职分是什么?出三16】
答:在世界未有立国的时候,各洲各部的人民为要各能安居生活,彼此不相侵害,得有一个年高德勋的人,出来担任长老这职分。古时候的埃及、摩押、米甸皆各设有长老之职(创五十7,民廿二7)。至于以色列人住在埃及时已有长老的产生,出三16为首次提到的。但以色列人从起初就分家室、宗族、支派,大概这时他们也是有长老为首领的。当摩西初从米甸下埃及时,就召集各支派的长老来,将耶和华所说的话,一一告诉他们,好作以色列人的代表(三16-18,四29,30 )。神命定设立逾越节的时候,摩西先对众长老说了,然后长老晓谕众人遵行(十二21,28)。以色列人出埃及时,摩西经长老传示众民。按这长老就是各支派中年高有德行的人,他们的责任,是专门在支派中劝勉百姓,调和民事,但没有判断争讼的权柄。至若治理国事,起先是摩西和约书亚,后来是士师,再后就是王了。要言之,长老主要的职责是训诲众民。各支派的长老,虽没有治国的权柄和判断的责任;然而,他们的名分实在是众民所尊重的,如摩西在拣选设立首领,共同担任管理与审判百姓的事时,只有众长老在神面前(十八12-25),由此可见一班。也可想而知这审判官或是从长老中选出来的,使他们在众民中也有判断讼事的权柄(参申一15-17,代下十九5-7,民十一16,24,25)。在各支派的长老以外,还有各城的长老,办理本城及乡间的民事(申十六18,士八14)。到了约书亚死后,就有长老治理国事;再后就有士师兴起来拯救以色列人(士二16-18)。到了国中太平之时,士师退去职权,又有长老来执掌地方政权;他们曾经要求撒母耳为百姓立王(撒上八全)。其后国中虽然有王,但长老在百姓中仍有劝导的能力,百姓与王尚要听从长老之言(撒下三17,18,五3,十七4,王上八1,十二6,7)。往后百姓被掳到巴比伦时,在上没有王,于是长老的权柄逐渐增加;及从巴比伦返国后,虽有所罗巴伯、尼希米等人执掌大权,但长老对百姓的影响力还是相当重大(拉五5,9,六7,14,十8)。后来波斯王亚达薛西以重大的权柄给予以斯拉,叫他立审判官,耶路撒冷也于这时候设立犹太公会,公会的长老共七十一人,另举书长一人,这些长老对于政治及犹太宗教的事,直到耶稣降生时,仍是大有权势的(太五22,十17,可十三9)。在新约中也有提到长老的名称,不过这是关于他在教会中所供的职分(多一5,徒廿17,腓一1,),那是另当别论了。――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出三17】「我也说:要将你们从埃及的困苦中领出来,往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的地去,就是到流奶与蜜之地。’」
【出三18】「他们必听你的话。你和以色列的长老要去见埃及王,对他说:‘耶和华希伯来人的上帝遇见了我们,现在求你容我们往旷野去,走三天的路程,为要祭祀耶和华我们的上帝。’」
「他们必听」摩西认为他们会藐视他,不听他的话,拒绝他的领导。但上帝告诉他,他这次的待遇将与他四十年前大不相同。人心掌握在上帝的手中。上帝亲自引导祂子民的事务,使他们愿意承认摩西是上帝为拯救他们而拣选的工具。
「现在……容我们……去」在向法老提出要求允许他们离开国家的时候,要说明以色列人与他的关系。他没有权利扣留他们,但他们的离去需要他的同意,就象他们在歌珊地的定居需要先王的同意一样(创四五16-20)。他没有正当的理由拒绝他们走三天的路程到旷野的请求,这个请求暗示他们在三天以后会回来。这是欺骗吗?不是。上帝知道法老的心思,并指示摩西先要求他答应,或让他拒绝,以证明他心地的刚硬。如果法老同意了,上帝就会告诉他全部的计划,并要求永久释放祂的子民。如果法老拒绝了第一个合理的要求(出五2),摩西就要借着神迹和惩罚来显示希伯来人之上帝的大能。同时摩西还要坚持要求允许百姓去侍奉他们的上帝(出七16;八1;九1,13;十3)。后来国王提出允许他们在埃及献祭,摩西就在他的请求中加上那句重要的话:“照着他所要吩咐我们的”(出八27),暗示他们可能不回来了。当然这正是法老所担心的。
【出三19】「我知道虽用大能的手,埃及王也不容你们去。」
虽然上帝大能的手加在法老身上,他也不让百姓走(见出八15, 19, 32;九12, 35;十20,27)。上帝预见他的抗拒并做出了相应的安排。
除非被迫,这是 RSV 照七十士译本的读法,这读法以 ~imlo{~「若非」取代马索拉经文的 w#lo{~「也不」。然而若把经文解作是指法老的顽梗:「甚至被重重击打也不容许」,原来的译法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和合本持此看法,译作「虽用大能的手……也不容」)。──《丁道尔圣经注释》
【出三20】「我必伸手在埃及中间施行我一切的奇事,攻击那地,然后他才容你们去。」
这句话与第19节并不矛盾。第19和20节的意思是,法老即使受到上帝大能之手的打击,也不会愿意让以色列人离去,但他将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被迫同意。第九灾以后,法老仍拒绝让他们走(出十27)。但当他由于长子的死亡而同意,实际上是赶他们出去以后(出十二31-33),他很快又改变主意去追赶他们(出十四5-9)。上帝大能的手虽然没有摧毁国王的意志,但在拯救以色列人的过程还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奇事」单从字源学的角度看,希伯来语的 nip{la{~o^t[ 恐怕是最接近「神迹」的字眼了,然而两者的含义却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心目中的「神迹」,是自然法则受到超越、搁置、逆转。──《丁道尔圣经注释》
【出三21】「我必叫你们在埃及人眼前蒙恩,你们去的时候就不至于空手而去。」
【出三22】「但各妇女必向她的邻舍,并居住在她家里的女人,要金器银器和衣裳,好给你们的儿女穿戴。这样你们就把埃及人的财物夺去了。”」
显然希伯来人没有想归还他们从埃及人那里要来的东西。因此有人指控他们诈骗,并指责上帝不仅纵容他们,而且为他们出谋划策。以色列人要向他们的埃及邻舍索取礼物,作为对他们长途跋涉所需之费用的捐助。他们长年辛劳为奴,使埃及人大受其益。他们所付出的与希伯来人无偿劳动所产生的价值相比要少得多。希伯来人所要求的,只是他们长期劳动所应得的一点点回报。以色列人在要的时候就没有想要还,而埃及人在允许他们拿走的时候也没指望收回来,因为上帝使他们的心对以色列人抱有好感(第21节)。埃及人曾掠夺了希伯来人。现在希伯来人带走埃及人的物品作为部分的补偿(《先祖与先知》第281页)。
「把埃及人的财物夺去了」埃及人的饰物当然不是「借」(AV),而是「要」(或「问」)来的;我们不必在道德上愤慨不平。陶庇基于本段以及其他经节,认为整个出埃及故事的叙述方式,合乎申命记十五章12~18节释放希伯来奴隶的手续。奴隶不可「空手而去」(13节),反要因多年为奴而得到补偿。同样,以色列在埃及受苦,必定需要赔偿;基督胜过死亡,也同样厚赐得自由的子民(弗四8)。──《丁道尔圣经注释》
【为何一个良善并慈爱的神会下令希伯来人抢夺埃及人的财物?希伯来人既然永远不会回来,却向邻居要珠宝,这岂不是不名誉的行为吗?(出三22)】
首先,有一项关于翻译的问题需要澄清,第二十二节的前半段如此记载:「但各妇女必向他的邻舍,并居住他家里的女人,要(英文圣经作『借』)金器、银器和衣服。」在英文圣经翻译作「借」的原文是sa'al,这字通常解作「问」、「求取」、「请求」、「要求」(F.Brown,S.R.Driver,C.A.Briggs,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the Old Testament[Oxford:Clarendon,1968),页981,指出圣经有三处经文有「借」的意思:出二十二14[希伯来文是13节],王下四3及六5。从这三段经文的上文下理得知,向别人所索取的对象,都只是作临时的用途,借贷人只暂时保有这些对象,稍后就要归还给原来的物主[译按:中文和合本均作「借」字)。但出埃及记三章二十二节,十一章二节及十二章三十五节(这三段经文所用的字依然是sa'al)却与上述三段经文不同,sa'al没有清楚显出只是暂时借用的意思。因此,三章二十二节的Sa'al的意思应该是「求取」(译按:中文和合本作「要」)。希伯来人准备离开埃及,永远不回来,所以希伯来妇人只不过是向邻舍要求礼物。埃及人也很清楚他们的意图,所以不会准备要得回这些财物。
然而,埃及人为何自愿地将这些财物给以往的奴隶?我们从上文下理得知,埃及人极害怕第十灾会重降,使他们失去更多的孩子和牲畜。正如出埃及记十二章三十三节所记载的:「埃及人催促百姓(即希伯来人),打发他们快快出离那地,因为埃及人说,我们都要死了。」第三十五及三十六节继续记载:「以色列人照着摩西的话,向埃及人要金器、银器和衣裳。耶和华叫百姓在埃及人眼前蒙思,以致埃及人给他们所要的,他们就把埃及人的财物夺去了。」
在三十六节里翻译成夺去的希伯来文是warye nasse lu,此字源自nasal,字根的意思是:把某人从「危险」中「取去」、「抢夺」,或是「拯救」某人脱离「危险」。这字通常不会用以指在战场上的仇敌遭杀害后被掠夺的意思,若是这情况下,就会用 salal这个字。然而,本段经文所用的nissel,显然是作为比喻用;因为这段记载清楚地指出,以色列人只是在口头要求当他们离开时获得一些礼物,而且他们也获得所要求的东西。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埃及人当时已是惊惶失措,便任由希伯来人带走他们的财物;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是希伯来人掠夺埃及人的财物。面对着以色列人的神那惊惧不已的能力,还有灭命的天使在逾越节那晚的作为,埃及人已惊怕得面如土色,噤若寒蝉。
若我们要问一个关于道德这方面的问题——掠夺的行动(假如我们用这名词来形容埃及人自愿送出财物的行动)是合乎伦理,抑或与神的良善及慈爱有所冲突?那么,我们必须谨记,以色列人在埃及作苦工已有数百年了,法老有计划地杀害以色列的男婴;没有给以色列人任何材料,却要他们兴建法老的积货城及其他公共建设。因此,金器、银器和珠宝,可以视为以色列人应得的工价,这些对象也不足以完全补偿以色列人所承受的劳役和悲苦。从这观点看来,根本就不需要问以色列人的要求和行动是否道德。── 艾基斯《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摩西见异象受诏命】
一、见异象──认识工作之真际与究竟
1.以色列人所处之地位与所受的痛苦──如火焰中的荆棘
2.神的救护──荆棘爱火焰中未烧毁
3.神命他脱去脚上的鞋(三5;参书五13~15)──站在圣地
二、受诏命
1.推辞之一『我是甚么人呢?』(三11)──回答『我必与你同在』(三12)──人作主工不在乎我
2.推辞之二『我知你为谁呢?』(三13)──回答『我是…』──认识神的全能
── 贾玉铭《圣经要义──出埃及记要义》
【荆棘中的火焰作神存在的标记(出三2)】
一、是光明的(约壹一5;参约一9)
二、是热烈的(申四24;来十二29)
三、是奇妙的(出三3;伯五9;诗八十六10)
四、是圣洁的(出三5;彼前一15;来十二10末句,参5~17)
―― 丁良才《经题模范》
【出人意表的神(三1~12)】
一、奇异的看见(1~5)
二、奇异的使命(6~10)
三、奇异的应许(11~12)
──《新旧约辅读》
【最重要的事(三13~22)】
一、神的计划(18~22)
二、神的应许(16~17)
三、神的本身(13~15)
──《新旧约辅读》
【出埃及记第三章】
一、烧着的荆棘(三1~6)
二、我要打发你去见法老(三7~12)
三、神圣的名字(三13~22)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