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讲

第二十七讲

上一篇   下一篇

                                    背叛上帝的百姓

經文:出埃及記卅二:1—35

出埃及記從第廿五章到卅一章,都是屬於「祭司文獻」,談及有關約櫃、會幕、祭壇、香壇、燈台、會幕圍籬,以及祭司的衣服和揀選等條例。我們可以從這些條例中看到「祭司文獻」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希望透過這些緊密的規律,引導以色列人民用敬虔、真實、嚴謹的心敬拜上帝。我也提過這些「祭司文獻」的作品,很可能是從巴比倫回國後寫成的,並非如同經文的表面記載是在曠野摩西時代寫成的。或許可以說在摩西的時代已經有了類似這樣的條例,但是簡單許多,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寫得那麼地精細,是有了一些傳承和簡單的規律。比如說揀選祭司規定必須從亞倫的後裔中選出,這必然是在曠野中就已經成為傳承的規定。當他們尚在巴比倫過奴隸生活時,曾做了很深的反省。他們一再在反問一個主要問題:我們是上帝的選民,竟然會落魄到今天這種當異邦人奴隸的境界,到底是甚麼原因使然的?就像他們在巴比倫的時候,有一首非常出名的詩歌這樣寫著:

「我們坐在巴比倫河畔,一想起錫安就禁不住哭了。
在河邊的柳樹上,我們把豎琴掛了起來。
俘虜我們的人要我們唱歌;折磨我們的人要我們歡娛他們。
他們說:來,為我們唱一曲錫安的歌!
身處外邦異國,我們怎能唱歌頌上主的歌呢?
耶路撒冷啊,要是我忘了你,願我的右手枯萎,再也不能彈琴!
我要是不記得你,要是不以耶路撒冷為我最大的喜樂,願我的舌頭僵硬,再也不能唱歌!」(詩篇一三七:1—6)

從這首詩歌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在巴比倫當奴隸的心境,雖然人是在異邦的地方,卻很堅強地反省他們之所以會淪落到奴隸的原因。因此,當他們從奴隸之地返回故鄉後,第一件事就是開始重整他們已經失落的信仰。希望透過這樣的努力重建信仰,進而重建他們的國家。

所謂的「錫安運動」(Zion Movement)就是這樣子開始的,至今這個運動仍然持續著。雖然他們已經在主後一九四八年建立起「以色列國」,但是他們仍在思考和其他們民族共同生活在巴勒斯坦這塊所謂上帝應許之地—迦南,必須有的互動關係是甚麼。過去「錫安運動」是指著要建立一個屬於猶太人的國度,如今他們已經得到了,那麼現在的「錫安運動」所要的又是甚麼呢?這是一個新的課題。

不過有一個重要的認識,就是當他們還在巴比倫的時候,他們認識到一點:會淪落到當奴隸,是因為背棄了上帝,導致上帝差遣巴比倫人懲罰他們。如今,他們回到迦南故鄉,應該要好好建立起對耶和華上帝的忠實信仰。因此,祭司的角色在巴比倫帝國統治時代開始變得重要起來,且比以前任何時代都更重要。這一點也是在耶穌基督的時代,祭司長也成為猶太人最高議會(Sanhedrin)的代表之一的背景。

出埃及記第卅二章開始到卅四章,這短短的三章中,記載了出埃及運動中最重要的一段歷史:以色列人民的背叛,和重新與上帝立約的經過。在這三章中非常清楚地在說明以色列民人與上帝之間關係的變化:從破壞,到上帝重新思考如何帶領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進而再次立新的約,表明上帝和以色列百姓永不分離。第卅二章裡除了第廿五至廿九節是屬於「耶和華文獻」外,其餘全部都是屬於「以羅伊文獻」的資料,重點人物都放在摩西身上。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六節:以色列人民看見摩西遲遲沒有下山,都聚集到亞倫跟前,對他說:「我們不曉得那個領我們出埃及的摩西遇到了甚麼事;所以請替我們造個神明來帶領我們!」

亞倫對他們說:「把你們的妻子和兒女帶著的金耳環摘下,拿來給我。」人民就都摘下他們金耳環,送到亞倫跟前。亞倫把耳環鎔了,倒在模型裡,鑄成一頭金牛。

人民說:「以色列啊,這是帶領我們離開埃及的神明!」

於是,亞倫在金牛像前築了一座祭壇,宣佈說:「明天要為上主守節。」第二日一早,人民牽來了一些牲畜,有的當牲祭燒化,有的當平安祭吃。他們坐下大吃大喝,狂歡作樂。

「遲遲」,這字帶有「羞恥」的意思。表示摩西的遲遲沒有下山,使他們感到「羞恥」,他們覺得好像被摩西騙了的意思。

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第一、四、八、廿三、卅一等節所說的「神明」這個字,是用複數字「神明」,表示很多神或是「眾神」之意。不過,以色列人民也喜歡將獨一無二的上帝用複數字來表示,以顯示出祂的偉大無比。但在這裡是表示亞倫所造的這種神明,跟原本摩西所告訴他們的那位獨一無二的創造之上帝是不同的。很可能以色列人民覺得一個獨一無二的上帝聲勢太弱了吧。一般人總是會這樣覺得,神明越多越好。另一方面是人更喜歡把神明階級化,區分大小。但是以色列人民這種舉動至少已經干犯了十誡中的第一、二誡。第六節這裡所說的「狂歡作樂」,很可能就是過去他們在埃及學習到敬拜巴力神明的方式,是種帶有淫亂行為的舉止。這樣他們又觸犯了第七誡。

出埃及記第廿四章十八節告訴我們,摩西上山足足有「四十晝夜」之久,令以色列人民感到非常的不耐煩,他們對亞倫所說的話中,就充滿著對摩西的「是否還存在」表示懷疑,因此他們說:「我們不曉得那個領我們出埃及的摩西遇到了甚麼事?」這句話說出他們心中的不安,甚至認為摩西拋棄他們,離開了他們。

第一節的聚集「到」亞倫那裡,這裡的「到」字,含有威脅的內涵,意思是用生氣的語氣,或是不友善的態度來到亞倫面前。這或許就是亞倫妥協為他們造金牛的原因吧。他可能想先安頓他們的情緒再說。

「替我們造個神明來帶領我們!」這是一種很不客氣的命令語句。這句話也說出他們在埃及的經驗,神明是人用自己的手造出來的。現在他們將這樣的經驗拿來要求亞倫。在列王記上第十二章廿八至卅一節說到分裂後的北國以色列,在國王耶羅波安帶領下,也為了要安撫人民因為無法回去耶路撒冷敬拜上帝的心靈空虛,耶羅波安就造了兩隻金牛放在伯特利和但這兩個地方,供人民敬拜,並且「在一些山頭建造敬拜的神殿」,後來這些神像和祭壇都被拆毀,也像這次摩西將金牛磨成灰一樣(列王記下廿三:15)。聖經作者說這種行為是導引人民犯罪的主要原因,因為這樣做,人民就離開了上帝指引的道路。

第五節似乎有意要說明亞倫並沒有真正要為他們造神明偶像作為崇拜的對象,他仍然記得要敬拜耶和華上帝,因此,他在金牛像前又築了一座祭壇,並且宣佈是為上帝守節用的。問題是人民並不是這樣。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要的是看得見的神明。他們因為無法看到耶和華上帝的面貌,無法像在埃及那樣,有個明顯可見、可摸的神明作對象供作敬拜。這一點恐怕也就是一般人在信仰上最大的軟弱吧。

第七至十節:上主對摩西說:「趕快下山,因為你從埃及領出來的人民犯罪,背棄我。他們已經偏離了我命令他們走的道路。他們用金子鑄造了一頭牛,向牠跪拜,向牠獻祭。他們說,這牛是領他們出埃及的神明。我知道這人民多麼頑劣!現在,你不要攔阻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滅絕他們。我要使你和你的子孫成為大族。」

這就很有意思了。因為以色列人民要求親眼看得見、親手摸得著的上帝,當他們因為無法達到這樣的目的而失望,並且要求亞倫替他們造神明讓他們敬拜時,上帝卻是在他們身邊,很清楚地知道他們在做甚麼事。

第七節的語句顯然說出上帝已經要拋棄這個族群了。祂不是用「我的百姓」(出埃及記三:9—10),或是用「我帶領他們出埃及」(出埃及記三:8、17),而是用「你從埃及領出來的人民」,表明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有了很大的距離。

第九節可以說是很具代表性的經文。這一節說到上帝所揀選的人們,並不是因為這人或族群有甚麼好,足夠使上帝要揀選他(他們)。相反地,這些人總是因為非常頑劣,背叛上帝,上帝卻一而再地要帶領他們回來到祂的身邊。使徒保羅說得好:「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羅馬書五:8)像我們看雅各被揀選成為族長的例子就可知道,並不是因為雅各有甚麼值得被上帝揀選的條件,乃是因為上帝要他,從這裡顯明上帝無比的愛。以色列人民是這樣地頑劣,而上帝卻從他們還在奴隸痛苦的環境中,就揀選他們,並帶領他們出埃及。

第十一至十四節:但是摩西向上主—他的上帝求說:「上主啊,為甚麼向你的子民這樣發怒呢?他們不是你用大能大力從埃及救出來的嗎?為甚麼讓埃及人說,你故意領他們離開埃及,為要在山裡把他們消滅了呢?求你息怒回心轉意,不要向你的子民降大災禍。求你紀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記得你向他們發了嚴肅的誓言,要使他們子孫繁多,像天上的星星那樣多,並且應許把這整塊土地賜給他們的後代,作為永久的基業。」於是上主改變了心意,沒有把災禍降在他子民身上。

前面一段經文說到上帝準備放棄,並加以否認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時,摩西在這裡的作法則是積極地表明這種關係的不可改變性。摩西的方式是用祈求的方式,以悔改的語句替以色列人民懇求上帝的憐憫,使原本上帝要降下的大災禍減到最輕。

第十三節的「嚴肅的誓言」,是指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所立的約,是不可破壞,或是改變的永遠之約。

第十五至廿四節:摩西轉身下山,拿著兩塊兩面都寫著誡命的石版。上帝親自做了這兩塊石版,並把誡命刻在上面。

約書亞聽見人民呼喊的聲音,對摩西說:「我聽見營中有戰爭的聲音!」

摩西說:「這既不像打勝仗的歡呼,也不像打敗仗的呼叫,而是歌唱的聲音!」

摩西走近營地的時候,看見了牛像和跳舞的人群,禁不住大怒,就在山腳把帶來的兩塊石版摔在地上,摔碎了。他把人民鑄造的牛拿過來,鎔化了,磨成粉末,撒在水上,然後叫以色列人喝。他對亞倫說:「這些人對你做了些甚麼,你竟使他們犯這樣的重罪?」

亞倫回答:「請不要生我的氣;你知道這些人決心作惡。他們對我說:『我們不曉得那個領我們出埃及的摩西遇到了甚麼事,所以請替我們造個神明來帶領我們。』我要他們把金飾帶來給我;那些有金飾的人就摘下他們所有的,交給我。我把金飾丟在火中,這牛就出來了!」

在出埃及記第卅一章十八節並沒有說這兩塊石版是兩面都寫著誡命,只有在這裡說是兩面都有寫著誡命。作者在這裡所強調的是這誡命乃是上帝親自頒發的,且石版上的字是上帝親自寫的。這些都是要說明誡命的神聖和不可忽略性。按照近東的傳統,兩塊石版所寫的應該都是一樣,讓立約雙方各持一塊。在出埃及記第廿五章廿一節說:「要把那兩塊石版放在約櫃裡,把蓋放在櫃上面。」這樣我們可以知道後來重新刻寫的兩塊石版就是這樣放置在約櫃裡面。

在出埃及記第廿四章十三節說約書亞是摩西的助手。他原本是一位軍事將領(出埃及記十七:9),跟摩西上山,卻只能跟到半山間,因為上帝只允許摩西接近祂。因此,當摩西從山上下來的時候,最先遇到的就是約書亞。
第十九節說摩西將石版摔碎,所要表明的意義就是以色列人民與上帝之間的立約關係已經隨著石版的破碎而被破壞。

我們不太了解將金牛鎔化後磨成的粉末是否真的可喝,依我們現在的看法喝這種水很可能使身體出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亞倫推卸責任。其實他應該負很大的責任,雖然他是在被逼的情況下為以色列人民做出這種違背上帝誡命的嚴重事,但是至少他應該向民眾表明這種事的嚴重性。

第廿五至廿九節:摩西看出亞倫無法管束人民,以致他們放肆,成為敵人的笑柄。他就站在營門前,大聲說:「凡屬上主的人都到我這邊來!」所有的利未人就都結集在他身邊。他吩咐他們:「上主—以色列的上帝命令你們每一個人都配上劍,從這門到那門,走遍全營,殺你們的兄弟、朋友,和鄰居。」利未人服從命令,在那一天約殺了三千人。摩西對利未人說:「今天,你們奉獻了自己,履行祭司事奉上主的職務,殺了自己的兒子和兄弟,所以你們蒙上主賜福了。」

這一段經文資料是出自「耶和華文獻」的手筆。我們也在這段經文中看到這種「生命的抉擇」是非常嚴肅的,特別是在信仰上的抉擇更是如此。當摩西要離開人間之前,他也是用類似這樣的句子要以色列人民做一個生命的抉擇,看是要選擇生存或是滅亡;如果是選擇生存,就必須順服上帝的誡命(申命記三十:15—20)。

利未人,這是摩西的族人(出埃及記二:1—2)。民數記第三章說利未人要「代替以色列長子的地位,他們要歸屬於上主」。很可能就是跟此次的執行殺戮工作有密切關係,大概是他們沒有參與這次背叛上帝的行動。因此,當摩西發出呼聲,要「凡屬上主的人」都到他的身邊時,「所有利未人就都結集」在摩西身邊,這至少說明了利未人的潔淨。

這段經文也給我們很清楚的知道,以色列人民後來對於祭拜偶像的行徑,看成是非常嚴重的違背上帝旨意,其罪等同於死刑一樣,幾乎是罪不可赦。

第三十至卅五節:第二天,摩西對人民說:「你們犯了嚴重的罪。現在我要再上山,到上主那裡去,也許能夠為你們求得上主的饒恕。」於是摩西回到上主那裡,說:「人民犯了嚴重的罪;他們鑄造金神像崇拜。求你赦免他們的罪;否則,求你從你子民的名冊上除掉我的名字。」

上主回答:「我要從我冊上除掉的是那些得罪我的人的名字。現在你去吧,把人民帶到我指示你的地方。我要差天使在你面前引領你。可是時候將到,我要懲罰他們所犯的罪。」

上主在人民當中降下瘟疫,因為他們逼亞倫鑄造金牛像。

作為一位領導者,摩西實在是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看到他在為以色列人民祈求上帝的赦免時,並沒有隱瞞,或是為以色列人民所犯的過錯作過多的辯護,他惟有祈求憐憫、饒恕。甚至願意用自己的名字被刪除作為換取上帝赦免以色列人民的代價。使徒保羅也說過這樣的話:「為了我的同胞,我骨肉之親,縱使我自己被上帝詛咒,跟基督隔絕,我也願意。」(羅馬書九:3)

詩篇的作者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本「生命冊」(詩篇六十九:28),上帝就是生命冊的登錄者(詩篇一三九:16)。摩西就是這樣要求上帝,寧願他名字被上帝從生命冊中刪去,為的是換取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赦免。

我們看到上帝是個公義的上帝,祂不會隨便將無罪的人定罪,也不會冤屈人。祂按照人所犯的罪懲罰人。同樣的,人也必須為自己所犯的罪付出代價(申命記廿四:16)。因此,當摩西提出這個要求時,上帝並沒有接受,這表示上帝是按照祂的旨意行事,除非以色列人民自己悔改,否則是無法消除上帝的怒氣。

這裡並沒有說因為此次瘟疫而死去的人有多少,但在民數記第廿五章九節說:「因瘟疫而死的已經有兩萬四千人。」在哥林多前書第十章八節說因為此次的災禍有「兩萬三千人倒斃」。如果再加上前面利未人用刀劍所執行的,為了此次的背叛行為,以色列人民已經死去兩萬六、七千人了。這種代價實在太大了啊。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甚麼信息:

一、千萬別輕視我們與上帝所立的約,因為這只會引起上帝的怒氣,對我們的生命絕對不會有好處。

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曾在山腳下信誓旦旦地對上帝說:「上主所吩咐的一切命令,我們願意順從遵行。」(出埃及記廿四:7)但是,他們很快就忘了,或是很快就將他們所立誓過的話給拋在腦後。他們敬拜偶像神明,結果引起這場死亡大災難,所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啊。

同樣的,今天我們應該從以色列民族的慘痛經驗學到教訓。我們不要以為上帝是個慈悲的上帝,就用很隨便的態度以為可以隨便應付一下上帝與我們之間所立之約的要求,或是對自己與上帝所立的約以輕視的態度看待,千萬不要有這樣的心態。除非我們沒有準備好立約的心,只要我們已經與上帝立過約,我們就要盡所有的力量遵守,不要找許多看來好像很重要的理由來搪塞,或是找到一大堆藉口,這些對我們的信仰都不會有任何意義,因為上帝很清楚我們的內心到底在盤算甚麼。不要在事情發生了,才來反問:上帝為甚麼會這樣對待我?我們應該先這樣問:我用甚麼態度對待上帝?或是問問我們自己:是否真的遵守了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

二、上帝一直是在我們身邊,他看護著我們,也清楚知道我們所有一切的言行舉止。

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以為摩西不在他們身邊,就認為上帝不再與他們同行。他們想看那看得見的神明,認為那摸得著的神明才是實在的,但是他們錯了。因為,雖然看不到上帝,摸不到上帝,上帝卻是一直與他們同行,就在他們的身邊與他們同在,並且很清楚地看到他們所犯的嚴重錯誤。

我常常遇到信徒,或是遇到一些在詢問信仰問題的人說:「上帝在哪裡?我看不到。」甚至有人會說:「把上帝請出來給我看到,我才要信。」但是,以色列人民的經驗給我們很好的啟示:人是有限的,無法看到全能的上帝。但是上帝卻很清楚地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多馬的故事就是個好的借鏡;因為他不相信耶穌基督復活,說一定要「親眼看見」復活的耶穌基督,並且用他的「指頭摸那釘痕」,用他的手摸耶穌基督被羅馬兵丁的槍所插的「肋旁」,否則就「絕對不信」。結果耶穌基督親自顯現給他看,並且對他說:「你因為看見了我才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信的是多麼有福啊!」(約翰福音二十:25、29)約翰一書的作者這樣說:

「沒有人看見過上帝,但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在我們的生命裡,而他的愛藉著我們完全實現了。」(約翰一書四:12)

他繼續說:

「上帝是愛,那有了愛在他的生命裡的人就是有上帝的生命,而上帝在他的生命裡。」(約翰一書四:16b)

這很清楚地說明一個基本的信息:我們雖然看不見上帝,但如果心中有愛,我們的生命就會有上帝在裡面。人是由學習愛來認識上帝,也從接受愛認識上帝。更因為付出愛,看到上帝就在我們身上。

上帝在哪裡?祂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同在,因為祂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