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玛拉到以琳
(出埃及记十叁章:22~27节)
往西乃之旅程 (十五22~十八27)
得胜埃及人的事,在以色列人的脑海中记忆犹新,按理当他们从红海起行,踏上往西乃山之旅程时,应该对神充满信心,深知道他必能眷顾保护他们。但是,事实却非如此,在旅途中他们常常埋怨神(十五24,十六2),不顺服他的指导(十六27-28),诸多挑剔(十七2),彼此争闹(十八16)。然而,神仍履行自己的应许。他曾对摩西说,要把百姓带到西乃山(叁12),他也真的履行了这话。这一章就是这个旅程的纪录。
首途第一站 (十五22~27)
l.玛拉得水 (十五22~26)
摩西带领百姓从红海起行,旅途经过了书珥的旷野,那是在埃及边境的东北。「书珥」本来作「围墙」解,但字根不详;书珥即民数记 叁18所说的伊坦。他们在这旷野走了叁天的路程,仍然找不到水源;叁天路程大约是叁、四十哩,因为一个牧人领着羊群走路,一天约可走十哩。当他们找到水泉的时候,却发觉那些水甚苦,不能够饮用。玛拉这一个字是由「苦」字转来;玛拉的正确位置不详,有人推测是今天的夏维拉泉 (Ain HaWarah),或是雅翁莫沙 (Ayun Musa)。百姓向摩西大发怨言说:「我们喝甚麽呢?」,他只有大声向神求助。神指示摩西看见一棵树,有人说这棵树有着化学清滤作用,我们不必用这种硬要把神迹解释为化学作用当作解释圣经的准则,我们应该单纯的相信,当他把树丢在水 ,水就变为甘甜可口(十五25)。
耶和华对百姓说,他们若留意听从耶和华的话,他就不将所加与埃及人的疾病加在百姓身上,因为耶和华是医治他们的神。这里说耶和华是「医治者」是指把苦水变为甜水之事(参阅王下二21-22;结四十七8,都是用相同的字)。但是在旧约圣经中,这个字通常是指医治人的疾病和灵性的疾病(创二十17;撒上六3;代下七14,叁十20;诗一O叁3,一四七3;赛五十叁5;耶叁22,六14,叁十17;何六1则作「赦免」解)。
2.在以琳安营 (十五27)
以色列人的下一站是以琳,那是一个沙漠的绿洲,在那里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参阅民卅叁9 )。「以琳」从「一棵大树」这个字而来,也许是一棵松树。早期有人说「以琳」可解作诸「神」,如果此说属实,则以琳可能曾是当地游牧民族的圣地。以琳大概就是今日位於西乃半岛西边,距离苏彝士约六十哩之加兰度河谷(Wadi Gharandel)。虽然,对於疲惫不堪的以色列人来说,以琳是一处乐土,但却非应许之地,他们仍须继续前行。
贰、到旷野 (十五22~十九1)
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以後,就到了旷野。这是在西乃半岛的境内。这境内因地形、地势和地质的不同,而分成几个不同名称的旷野。他们首先到的,是书珥的旷野,其後进入汛的旷野,最後才到了传统上称为西乃的旷野的上帝的山。
原则上说,以色列人在西乃山获颁律法,与上帝立约,以及违约後遭受惩罚的後果,并受指示建造会幕和建立祭司的制度等,都是在旷野发生的。但因这些主题有其独立的地位和极具重要性,所以我们将「颁布律法与立约」,「违约及其後果」和「会幕与祭司制的建立」,另外分部来作讨论。
到书珥的旷野 (十五22~27)
「书珥」在埃及文是有「高起」,意即「墙」或「堡垒」的意思。但在希伯来文,则有「旅行」的含义。从一些埃及的文献来看,这地方是在其国境的东部西乃半岛北部偏西和邻近地中海的地带,也是以色列列祖由埃及通往亚述的大道,或称中道(参看创廿五18埃及人在主前第二十世纪的中叶起,就在这区域建造军事堡垒,「书珥」旷野的名称,可能就由此而来。希伯来文的书珥既有「旅行」之意,因此以色列人就把这名字与列祖大道相关联了。
另一方面,书珥旷野在以色列史上,也是常提及的地方名。如夏甲逃离主母时,上主的使者在这路上的水泉旁遇见她(创十六7);亚伯拉罕南迁时,就曾住在这附近的基拉耳(创二十1)等。
1.在玛拉使苦水变甜 (十五22~26)
【十五章廿二节】
书珥的旷野──见前面本大段的序言。
在旷野走了叁天找不着水──住近水边的人,常有溺死的情事。住旷野或旅行沙漠的人,却常有乾死的可能。旷野和沙漠地极其乾旱,人纵使不出汗,身体上的水份也会被乾旱的空气吸收蒸发,而很容易就产生脱水症,以致头疼後,逐渐昏迷不知人事而死去。所以,在旷野叁天找不着水,是件非常重大的危险情事。
这 之所以提到在旷野走了叁天找不着水,大概也和他们原来向法老要求「走叁天的路程,为要祭祀耶和华」(叁18;五3等)遥相呼应。为要证明这事奉上主的事,原是一项艰苦难行的工作。
【十五章廿叁节】
玛拉──原文的意义是「苦」,後期因以色列人在此曾作埋怨,故又有「叛逆了」的含意。
不能喝那 的水,因为水苦──叁天找不着水,已可显出以色列人每一分钟前行时焦灼的心态,等到找着了水,又不能喝那 的水,就更令历经苦难的旅途上的人,情躁心焦。因为水苦,是要显明玛拉地名的来源。虽然如此,至今我们仍无法确实证明这地方的实际所在。
【十五章廿四节】
百姓就向摩西发怨言──正如耶稣在约但河受洗,有天上来的父上帝的声音,有肉眼可见之圣灵彷佛鸽子的降下,有施洗约翰向众人的见证,证明他是上帝的儿子。可是,跟着而来的,却是圣灵引他到旷野去受摩鬼的试探(参看太叁13-四1)。同样,以色列人在经历了上主大胜埃及人的十灾,和神奇的过红海得蒙拯救,证明他们是上帝的子民,并大大的歌颂上主的救恩之後,圣灵也引领五经的作者,使我们看到以色列人走了叁天的路程,找不着水喝,现在有水却不得喝!以色列人与耶稣的受试探之最大不同处,是主耶稣使用上帝的道得胜试探,而以色列人却向摩西发怨言。有关怨言,请参看十四11的注释。
【十五章廿五节】
摩西呼求耶和华──这是摩西在遭遇一切困难和埋怨时,作为有信心的领袖的楷模的反应(请参看十四13的注释)。
耶和华指示他一棵树,他把树丢在水 ,水就变甜了──这几句话的影响很多且很大。首先是影响了今日的人,无法找到原来玛拉这地方,因为水已变甜了。但更要紧的,却是影响了当日之人的心境,因为解决了他们的需要,也解除了他们心焦情躁的不安。其次是影响了他们对上主的信服和对摩西的信赖,以致终止了他们的怨言。这也影响今日一切读经之人,加深了他们对上帝的信心。
另外一个影响,是十九世纪起,一些注释圣经的人就因受科学理论的影响,而争论究竟这是上主所行的一件神迹,抑或是那棵树有些甚麽化学元素改变了水质而使之变甜?其实,这争论是多馀的,就算是因那棵树含有某些化学元素,改变了水质而使之受甜,从现有的经文叙述看来,这乃是一件神迹,因为是耶和华指示摩西,摩西才会把那树丢在水 ,而改变了水质的。
耶和华在那 为他们定了律例、典章,在那 试验他们──这25节下的话,和上段由22-25节上的话似乎不同。但我们相信,这乃是25下~26节的话,因与「医治」水有关,也与试验以色列人的信心有关,可能後来才加上律例、典章之类的词句。事实上,律例典章在此时仍未颁布,因此我们也同意这 和26节,均有後人的加笔。
【十五章廿六节】
埃及人的疾病──埃及是热带地区,又长年无雨,灰尘滚滚,所以常有各种疾病和时疫的产生。其中较为人知的,就是埃及人的疮(参看申廿八27)。不过,这 所指的埃及人的疾病,却不单在肉身上的,也是信仰上的。因埃及人心 刚硬,所以遭受了上主所降的十项大灾。这些灾祸,若以色列人都留心听耶和华的话,行上帝眼中看为正的事,留心听上帝的诫命,守上主的一切律例,则不会临到他们。
我耶和华是医治你的──这 既与律例、典章的遵守相关联,则其医治就不单指属身体上的疾病了(参看诗叁十2-3;一0叁3;一O七20;一四七3和王下二十8-11等)。
(出埃及记十五章:22~26节)
这段经文内容是在叙述以色列人在获得上主的拯救,高兴的感恩歌颂上主之後,却在旷野走了叁天都找不着水喝。到了玛拉,那 的水却是苦的。於是,以色列人在受试炼中失败了。他们向摩西埋怨。摩西向上主祈求,上主就指示他将一棵树丢入水 ,水就变甜了。这故事可能是证明玛拉地名的来源。但玛拉至今既然不知其所在,则其目的便不在此,乃证明上帝要试验人,要人真正的遵守他的律例典章,藉得身心的医治。
2.到以琳在水边安营 (十五27)
【十五章廿七节】
以琳──原文这字的含义,可以解作「大树」,也可以意译为「众神」。在旷野中有水有树的绿洲,通常都被认作圣地,是众神居住的所在。至於以琳的实际所在,至今仍无法确定。有些学者则认为是离苏彝士港东南约六十叁英里的加伦斗谷(Wadi Gharandel)。因为那边有棕树,有水泉,也有其他植物的生长。
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旷野的绿洲中,有水泉的地方多数会有棕树。至於是否恰巧为十二股水泉和七十棵棕树,则受学者的怀疑。一般的学者都认为,本大段经文的开端,「摩西领以色列人从红海往前行」(22上),和本节相连。因此,十二股水泉是象徵十二支派之如水长流,富有生命力。七十棵棕树则象徵七十位长老(出廿四1、9;民十一16等),是管理以色列人,给他们以荫庇者。
(出埃及记十五章27节)
本节经文连接22节上,要说明以色列人在进入旷野後,第二个安营的地方是有水泉有树荫的以琳。这是经历叁天无水历程到玛拉遇苦水之後,和进入更深的旷野遭遇更多的苦难前,稍得愉快畅息的安营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