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以下所記的是摩西在約但河東的曠野,疏弗對面的亞拉巴(就是巴蘭、陀弗、拉班、哈洗錄、底撒哈中間),向以色列眾人所說的話。2 (從何烈山經過西珥山到加低斯巴尼亞,有十一天的路程。)
第1節講他們所在的地點,與第5節是一個對比。這些地點,解經家也不太確定,我們就不去考究了。總之,我們知道:這地方離何烈山有十一天的路程。
何烈山
何烈山,或說是西乃山。在《申命記》中,除第三十三章第2節是用西乃山外,其餘有九次都是用何烈山[1]。
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後,滿三個月就到了西乃山底下(出十九1)。在西乃山領受律法,建造會幕,有十一個月又五天(民十11)。然後離開,到了加低斯巴尼亞,準備進迦南地。
這裡特別提醒:如果以色列人順從上帝的帶領,從何烈山走到加低斯巴尼亞,只要十一天的路程。
一3 出埃及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日,摩西照耶和華藉著他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話都曉諭他們,
第2、3節講「時間」,雖是一節之隔,卻有一個三十八年的大跳躍(申二14),這對比有強調或提醒的作用。為什麼多走了三十八年多?因為他們到了加低斯巴尼亞後,悖逆上帝的帶領,結果就耽誤了三十八年在曠野漂流。現在他們又回到這個地方,準備進入迦南,摩西就照著耶和華所吩咐的的話,曉諭新一代的以色列人。曉諭的內容,主要是回顧過去的歷史,重新提醒他們關於上帝的教導。
「摩西照耶和華藉著他所吩咐的話都曉諭他們」:我們也是神的僕人,因此不要照著自己的意思說話,總要照著上帝的意思說話。
一4 那時,他已經擊殺了住希實本的亞摩利王西宏,和住以得來、亞斯他錄的巴珊王噩。
當時他們雖然還沒有進到迦南地,但在約旦河東已經初試啼聲,打過戰了,也得了他們的地(書十二1-3),可說是排除進入應許之地的第一道攔阻。以色列與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作戰的事蹟記在第二章第26-37節和第三章第1-11節,以及《民數記》第二十一章21-26,33-35節。《詩篇》第一三六篇第17-20節,詩人把這戰勝的功勳和榮耀、能力都歸給上帝:稱頌上帝的慈愛永遠長存,因祂親自擊殺了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
一5 摩西在約但河東的摩押地講律法說:
這時候摩西大概已經一百二十歲了。他跟以色列的新生代重申上帝的律法,當然也講了一些歷史上的事,包括摩西個人的體會和關懷,都是上帝的話。解經家也說,摩西在講完或記下《申命記》的這些話以後,大概再過十幾天或一個月,就被主接走了。
一6 「耶和華我們的神在何烈山曉諭我們說,你們在這山上住的日子夠了;
這是聖靈感動摩西記載的。第2節,是講三十八年以前的事;接著第3、4、5節,跳到當時的新生代;然後第6節開始,又跳回到三十八年以前,也就是他們的父母輩,在西乃山底下領受律法,準備進到迦南地的時候。
這新舊兩代雖然相隔三十八年,但是都有相同的毛病—不夠敬畏上帝,因此上帝要摩西再次的重申誡命。希望我們生活中不是一直重蹈覆轍,以至於神要再三的提醒我們。
「耶和華我們的神」:相反的,就是「以色列耶和華的子民」。這是《申命記》常出現的用語,強調上帝跟以色列人的盟約關係。
「耶和華我們的神在何烈山曉諭我們說,你們在這山上住的日子夠了」:這「你們」其實就是這些聽眾的父母,他們都已經倒斃在曠野裡了。因為,上帝的話是可以應用在每一代人的身上,所以摩西就把這兩代相提並論,不分彼此了。
事實上,以色列人並沒有在何烈山(西乃山)上住過。他們應該都是住在山底下,只有摩西上山過,包括在山上四十晝夜(出二十四18),領受律法和誡命、約書(石版),以及建造聖所和製作聖所裡一切東西的樣式(出二十~三十一章:約櫃、祭壇、會幕……),然後再教導他們。不過因為他們是耶和華的子民,這山又是耶和華的山(民十33)[2],所以就說他們在這個山上住的日子夠了。
這「住夠了」到底可以發揮多少屬靈的教訓?按照歷史或神的心意來講的話,以色列人並不能一直住在這山,這裡只是一個中途站。但這暫停是很重要的,是關乎永世的事,也就是上帝頒布了律法給人,叫人知道如何循規蹈矩,不得罪祂。這可以說比進入迦南地還重要。「進入迦南」是「信心」的結果,「安息」的預表(來三7~四11)。當然,律法隨時可以頒布,但在這裡,上帝是藉著雷轟、閃電和密雲、角聲的驚駭之下,讓人知道祂的全能而領受了祂所賜下的律法。領受律法以後就是各方面的遵行,包括進入迦南。
這經文如果應用在我們身上,就是:即使我們在西乃山上、變像山上跟耶穌一起,也有夠了的時候。弟兄姊妹不要心有戚戚焉,以為我們讀經禱告有夠了的時候。就恩典來講,我們隨時隨地都應該跟主同在,雖然神不斷的滿足我們,使我們有夠了的時候;但我們從來就不會因此滿足了(詩二十三),因為我們渴慕得到主更多的豐富。就形式來講,我們不會在這世界上找到一個常存的家,或不變的環境。即使我們的個性是多麼的不希望變動,但實際的變遷卻是人難以抗拒的。《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第9-10節,「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我們既是主,又是客;這世界既是我們的家,又是旅館。因為,我們沒有長存的家在地上。即使是應許之地,也只是預表著「永遠與主同在的福氣」。就物質和今生來講,這些地方都不是永恆的;但是,就歷史中的每件事和神真實的同在,我們又在每個地方體會到與主同在的美好。
《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第13-16節,「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現在不少的神學家都很討厭這樣的話,他們認為:人在這世上不應該是客旅或寄居的;人應該實際一點,把心放在地上。因為,心在天上代表不負責任。事實上,《聖經》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人的心要在天上,在地上才會負責。我們的心在天上,所以我們會在地上盡心盡力的按神的指示做事,不會眷念地上的事。人會負責是因為我們歡喜迎接神在世上所要給我們的。我們在這世界是客旅,是寄居的,也都在找一個家鄉。
無論是「家鄉」、「城」和「國」,都是指著「神」。神是我們的「家鄉」,是我們的「城」,也是我們的「國」。一般而言,「家鄉」是我們的發源地,我們從那裡來的。「城」,是一種保障,我們住在裡面。「國」,是我們的歸宿,我們是這國的子民。在《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第9-10節,就用這種遊牧民族的字眼「帳棚」,來形容「家鄉」、「城」和「國」。我們今生在世上所經歷的,就像「帳棚」,是會移動的;可是,將來在永恆裡,我們會有一個天上的「家鄉」、「城」和「國」,是不會移動的。我們信靠主的人,一方面已經住在這個「家鄉」、「城」和「國」裡面;一方面也還不完全住在這個「家鄉」、「城」和「國」裡面,我們仍暫時在這地上作「寄居的」、「客旅的」。當然,整個宇宙都是我們的,但它是不斷地變遷的;所以,我們等候神為我們預備一個更美的「家鄉」、「城」和「國」。
《希伯來書》十三章14節,「我們在這裏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就算西乃山是上帝的山,那也不是長存的,它只是一個預表的作用。今天我們到西乃山,哪見得到上帝?當然就上帝的無所不在而言,任何一個地方都有上帝。在歷史上,神是曾經選擇西乃山那地方跟以色列人立約,和頒布祂的律法。但是地方並不是重點,因為上帝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地點做這事;重要的是,祂的百姓是不是聽從祂的話。《路加福音》第九章第27-36節,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神的國。」之後,耶穌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正禱告的時候,耶穌變像,且有摩西、以利亞在榮光裏顯現。門徒在變像山上親眼見到神的國臨到,也親耳聽到神說:「這是我的兒子(有古卷:這是我的愛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祂!」。但是人在世上,就是在上帝的山和變像山上也不能久留,我們還是要下山的。門徒和耶穌下山了,就面臨趕不出來的鬼,但是有神的帶領就是最好的。我們若順服,在哪裡都有神的同在。以色列人的心離開上帝,即使人還在上帝的山,還是犯了拜金牛犢的罪。因此,最後離開上帝的山,到了大而可畏的曠野,他們就更沒有信心,以致不斷試探上帝,得罪上帝,終於惹動祂的忿怒,不能到達應許之地。
一7 要起行,轉到亞摩利人的山地,和靠近這山地的各處,就是亞拉巴、山地、高原、南地、沿海一帶迦南人的地,並利巴嫩山,又到伯拉大河。
「要起行,轉到亞摩利人的山地和靠近這山地的各處,……又到了伯拉大河」:神應許他們最後要到伯拉大河。伯拉大河,就是幼發拉底河,《聖經》中或稱為大河[3]。這是距之千里之外,並不容易。事實上,這批以色列人一輩子也沒到達過伯拉大河。為什麼要講這些地方呢?第一章第8節說,因為這些地方是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地方(創十五18-21,二十六2-3,二十八13-14)。
至於以色列人,尤其是民族主義者常強調以色列的國界,在約書亞的時候是得了哪些地?(書十二)在大衛、所羅門王的時候又到達哪裡?(撒下八1-14;王上四21、24;代下九26)這並不是那麼的重要。在《創世記》第十五章18-21節,上帝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就是基尼人、基尼洗人、甲摩尼人、赫人、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亞摩利人、迦南人、革迦撒人、耶布斯人之地。」另外,在《以賽亞書》第二十七章第12節,以賽亞也激勵百姓說:「以色列人哪,到那日,耶和華必從大河,直到埃及小河,將你們一一地收集,如同人打樹拾果一樣。」如果我們按字面來了解,恐怕以色列人到今日都要作戰到底,直等到奪得應許地之西南界尼羅河畔的埃及和東北界伯拉河域的伊拉克了。尊重上帝的話是對的,但這樣的理解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即使在大衛、所羅門作王,以色列最巔峰之際,也只是統管那地的諸國而已,他們向以色列王稱臣進貢(撒下八1-14;王上四21、24)[4];憑心而論,以色列仍不算真正的得著那整個應許之地。更何況,神給我們一切地上的、屬物質的應許,都是應驗在耶穌的身上,所以不要太看重是不是到了伯拉大河。
這段話不管是對亞伯拉罕,或對這兩代的以色列人,或對約書亞、大衛,或對回歸的以色列人說的,最後都要跟「大使命」連在一起—我們是要到普天下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進入神的國度(太二八18-20)。也就是:我們在某個地方住的日子是會有夠了的時候,夠了就要再到另一個地方。也像使徒保羅一樣,這地方的人都聽過福音了,他就再到下一個地方去。這都是違反我們本性,我們總是喜歡建立根基、辛苦耕耘以後,就在那裡享受收成。這不是壞事,但神總喜歡我們往前走。所以,祂也不斷的調整我們的腳步,修剪我們,希望我們能夠結果更多。因此,「我們要進到一個地方,得那地為業」,用主的命令來講,就是到普天下去,傳揚祂的作為,述說祂的奇事,使萬國萬民都認識祂、敬拜祂、事奉祂(代上十六7-36;詩七二8-11;徒一7-8)。
一8 如今我將這地擺在你們面前,你們要進去得這地,就是耶和華向你們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賜給他們和他們後裔為業之地。
神說:「我將這地擺在你們面前。」這是神的主權,祂把迦南美地賜給以色列人了。但並不代表以色列人不用作工,就可以白白得著這塊流奶與蜜之地。以色列人的責任,就是「進去」「得」這地。這當中是要付代價的,包括:進去窺探那地,甚至要作戰,打敗那地的人,佔據那地。
這地是神起誓、保證、應許要給他們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和他們的後裔的[5]。神所說的絕對算話,但我們在經驗祂的時候,有的時候眞的覺得很希奇,怎麼等了這麼久。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到今天,已經四百多年了(出十二40;加三17)。這中間的等候是因為亞摩利人的罪孽還沒有滿(創十五16),也是神給迦南人、埃及人四百年悔改的機會。可是以色列人在這四百多年就受盡艱難了。現在神的應許終要應驗了,以色列人出了埃及,過了紅海,領受了律法,已經到了迦南邊界,就要進去了。卻因為百姓的不信,不聽神的命令「進去得那地」,就又耽誤了三十八年。
不過在講他們如何耽誤之前,摩西又講了一段話。
一9 那時,我對你們說:『管理你們的重任,我獨自擔當不起。
這事記載在《出埃及記》第十八章第13-27節,以色列人尚未進入西乃曠野以前。
管理,是神在創造時給人的責任,摩西怎可說「擔當不起」?《創世記》第一章第26-28節,「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你怎麼管理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呢?說眞的,我們連自己的書桌、臥室、心靈、生命都管不住了,更不要說管魚,管飛鳥,管萬物了。
《詩篇》第八篇第6-8節,「祢派他管理祢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裏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現在有什麼企管碩士(MBA)的學位,但我們看一下《聖經》,管理不是什麼哈佛大學、賓州大學管理學院高材生的事,而是世上每一個人的責任;管理也不是管理一家幾十百千人的公司,而是管理所有的萬物。人真是有極大的榮耀,人也有極大的能力。原來早在創造的時候,神就賦予我們這樣的責任、能力和榮耀。但人不服上帝的權柄,離開了上帝,就什麼都管不好。因此,神就來工作。《希伯來書》第二章第6-8節的作者說:《詩篇》第八篇這工作應驗在耶穌的身上,「人算甚麼,祢竟顧念祂;世人算甚麼,祢竟眷顧祂;並將祢手所造的都派祂管理,叫萬物都服在祂的腳下。祢叫祂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祂榮耀尊貴為冠冕。既叫萬物都服祂,就沒有剩下一樣不服祂的。只是如今我們還不見萬物都服祂;」(來二6的「世人」:原文就是「人子」,就是指「人」。)《約翰福音》第十七章第1-2節,「願祢榮耀祢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祢;正如祢曾賜給祂權柄,管理凡有血氣的,叫祂將永生賜給你所賜給他的人。」血氣,一般是指活的受造物。其實,包括礦物、無生物,萬有都在耶穌的管理之下。這管理之特別:就是要把永生賜給神所要賜給他的人;這也是贖罪的工作—是耶穌成全了那算不得什麼的「人」、「世人」;更是我們主基督耶穌賦予教會的工作。
管理是件不容易且巨大的事。這原是上帝做的事,但是人居然有這種榮耀可以做這事。也不管這事是如何的巨大或艱辛,始祖亞當、夏娃只要信靠和順服神,一定可以把萬物管的非常好。因為上帝給了他們權柄,和夠用的能力。可是他們悖逆,不聽命於上帝,就沒能做好這管理的工作。不只是亞當和夏娃,所有的人也都沒能做好,直等到神差遣祂的兒子耶穌來成就這事。耶穌成就了,也賦予門徒責任和能力來做好這事。
《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第45-47節,「誰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為主人所派管理家裏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主人來到,看見他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聯想到《以弗所書》第一章第11節講的「我們在主裡面得了神的基業」。我們因著耶穌成為神的兒女。既是兒女,就要繼承父業,父也就把祂創造和擁有的宇宙交給兒女管理。因此,我們這些蒙恩成為神兒女的基督徒,也是神的管家。既是管家,就要能忠心有見識的管理天父所交付的事。這就好像是回到神最初創造的時候,萬物都要給人管理。《哥林多前書》第六章第3節,「豈不知我們要審判天使嗎?」連天使也要給我們管了。
「誰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馬太福音》這段話是指主人不在之時,僕人的管理。這就跟今天的MBA,或世俗的公司、軍隊裡的管理不太一樣,這些都是主人在時的管理。但耶穌要我們盡最大的責任管理,是在祂不在的時候。將這聯想到伊甸園的時候,亞當、夏娃的管理出了狀況,豈不就是主人不在的時候。亞當、夏娃豈不是連一棵樹都沒管好,亞當豈不是連一個女人都沒管好?有解經書說:「夏娃被引誘的時候,亞當就站在旁邊看。」我們從《創世記》第三章第6節,「於是女人……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看來,似乎亞當就在夏娃的旁邊沒錯。也有人說:「亞當沒有盡到他的責任?」為什麼沒有?這都是我們可以自己去發揮的。如果亞當眞的在場,卻沒有一句勸阻的話,這責任就難以推卸了。亞當放棄管理妻子的責任,就反而被妻子所管理,而且夏娃沒有講任何話就管住亞當了。我們今天也在這個情形之下。不管是耶穌不在、上帝不在、主管不在,或不精明的主管在,我們不信靠順服上帝,我們的管理就會管出問題來。
《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第20節,主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主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主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是主與我們同在。但從《聖經》來看,可能比較多是聖靈保惠師與我們同在。當然,就「神的三位一體」來講,聖靈的同在,就是聖父、聖子的同在。但就另外一個意義來講,我們的主是不在了,祂卻很大膽的把祂的教會交給我們這些人去管理—包括:建造、作見證、引人歸主、增長,讓神的名得榮耀。從這兩千年的歷史來看,教會還真是叫人捏一把冷汗。這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比一個兩歲大的小孩在駕駛波音七四七還要危險。
再想想看:宇宙的形成以後,上帝把它交給人去管理。也許,人依靠上帝,有神的智慧和能力能夠管理得好。但是,現在就不然了。人墮落了,是罪人一個,神怎麼能再把這宇宙給我們管。看看我們自己,把什麼事管理好了?自己的生活、時間、身體、家庭、兒女、工作,都管不好了;但是,主卻把教會交給我們,要我們作個忠心有見識的管家。
從《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的上下文來看,這真是好幾重的困難。因為有賊會來。這是什麼意思?一、這賊當然是來偷東西的。若從撒種的比喻來看,仇敵還會撒下稗子,破壞上帝的國度。二、這賊又是指著「主人」,就是「耶穌」。祂會出奇不意的來,像賊一樣。看來,作管家的不但要防外面的賊,也要預備主的來;要管理家裡的人,也要按時分糧給家裡的人。而管理人也眞的不容易,最常發生的就是人不服管理。因為,在這罪惡的世界,人都在悖逆當中,即使是重生得救的人也會不順服權柄。就像我們自己管理自己,會有不服自己的時候;基督徒父母教養自己的兒女,也是如此。因此,牧師牧養教會就更是難了。但是,不能因為不服,就不管了。《以西結書》第三十四章講到:牧人的責任就是秉公牧養羊群,不管牠們服或不服,失喪的,必尋找;被逐的,必領回;受傷的,必纏裹;有病的,必醫治。這就好像厲害的CEO,有本事把公司轉虧為盈;牧人牧養教會也要這樣。若自己沒有本事,就要依靠上帝來作這管理的工作。
壞的管家,就不管了。更壞的,甚至就作個惡管家—吃喝醉酒、動手打他的同伴。但就在吃喝醉酒最是過癮的時候,賊就來了。一方面,賊若是來偷竊的話,我們就必須隨時防備撒但對我們的攻擊;另一方面,賊若是指著主會悄悄的來,我們就必須隨時儆醒,隨時預備,隨時信靠,以祂的信實為糧(太二十四42、44,二十五13;可十三35;路十二40)。那我們就輕省,可以得勝了。《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第21節,當那個僕人把家裡管好的時候,「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我們常常把耶穌對末世的教導看成「末世會有哪些現象?」例如:耶穌什麼時候來、歐洲十國等,這都是看錯了。重點是:要看到「在這麼混亂的世界裡,我們要如何對主盡忠」。當然耶穌是我們的救主,不管是講到祂尋找迷羊,或服事人,或贖我們的罪,叫我們因信稱義,都實在是讓我們感謝主。可是,《聖經》也很實際地講到「蒙恩之人的責任之重與難」。不僅是內有人的不順服,外有盜賊的偷竊,又有自己的軟弱和世俗的誘惑叫我們犯罪。這誘惑也不僅僅是酒肉而已,像雅各有舅舅的壓榨,約瑟有主母的引誘,大衛有掃羅的怨恨,這都是作管家的難事和十字架。
《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又講到管家的另一個難處,就是要去賺錢,而且是賺回百分之百,因為神要數算的。上帝給我們的恩典和才幹,是不能白白浪費的。祂給我們信實、仁愛、良善……,我們都要賺一倍回來。因為祂的賞賜是帶有生命力的,而生命是要成長的,這成長也絕對是我們能力所能及的。第16節,「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隨即拿去做買賣,就是「立刻」去賺取。也真是羞愧,我們對世上的事,常是劍及履及,快得不得了;對主的事,就漫不經心,得過且過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不是在講「我們要作生意賺錢」,而是在講「我們生活該有的態度」,也在講「我們領受上帝的恩典是要交賬的」—也就是,當審判的時候,上帝給我們一切的恩賜,如果沒有連本帶利加倍的還給上帝,就算是沒有帶人歸主,沒有愛心,沒有結聖靈的果子,原封不動的還給上帝,連我們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加給凡有的,還要叫我們被丟在外面黑暗裡,哀哭切齒了。
這些經文都讓我們知道管家的重要。讓我們依靠神的恩典和神的靈走這十字架的道路,先學習好好管理自己的生活,多結聖靈的果子,儆醒等候主的來。要知道我們的每一時、每一刻都是要向主交帳的。
在教會裡面也要管理。《提摩太前書》第三章第4-5節,「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當然不是說:你是模範父親、母親,才能作教會的長老。但原則都是一樣的,都是用愛,用智慧,用權柄在管理。《提摩太前書》第五章第17節,「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也就是被管理的人要能夠敬奉管理他的人。要知道:若要管理得好,實在需要倚靠上帝。我們要先渴慕神,讓神來管理我們的心,神的靈充滿我們、更新我們,也不斷的被十字架所對付、破碎,從祂得力量與智慧來作管理的工作。《但以理書》第五章第23節,但以理對伯撒沙王說:「……你……卻沒有將榮耀歸與那手中有你氣息,管理你一切行動的神。」這個世界是神在掌管。《士師記》第八章第23節,也講到基甸說:「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我們不知道:基甸這句話有沒有推託責任,或要脅的意思。看起來他不是很屬靈,竟講了這句話。但是也有正確的部份,因為一切都要靠著上帝才能成就。《詩篇》第二十二篇第28節,「因為國權是耶和華的;他是管理萬國的。」
《聖經》中,有關管理的經文相當多,包括:約瑟是個優秀的管理者,所以法老把整個埃及給他管理(創三九4)。但以理也是個善於管理的人,所以尼不甲尼撒王也把巴比倫給他管理(但二48)。在出埃及的時候,神讓其他的人來分擔摩西管理以色列人的重擔。在大衛的時候,大衛使用底下的人來幫助他管理國家。在使徒的時候,使徒授權執事來管理教會的事情。共同的特點是:越上階層、越會管理、越善用才的人,就越不需要做什麼事。韓非子也說:天子不必什麼都樹立萬物,會用人就好。我們需要有寬闊的胸襟廣納人才,作更有效的管理。最笨的就是掃羅,他原可放放心心的把國家交給大衛管理,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的作他的王,但忌妒不安的心充滿了他,就使他不能作好管理,最後喪失管理的權柄,也加速了他的滅亡。我們要信靠上帝,也要承認自己有很多的缺點和不及別人之處。像漢高祖劉邦就承認自己有很多的缺點:「打戰我不如韓信,運籌帷幄我不如蕭何,用謀我不如張良。」現代人就是不願意承認「我不如別人」,所以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就樣樣不通。一個人不必什麼都會,但要會用人,有一定程度的信任。這在教會裡就很缺乏,很多作上位的鷄腸鼠腹,不能授權,或許授權但不能信任。人不信靠上帝就更是如此。基督徒相信神在掌權,所以就有更寬廣的心和放心。我們盡責是神託付我們,不是因為貪蠅頭小利。
在應用上,無論《舊約》、《新約》都是強調要有「聖靈」和「神的話」。
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在到達西乃曠野之前,可說是一路歷經艱辛困苦—水苦不能喝、糧食吃盡、沒有水喝、與亞瑪力人爭戰,百姓的怨言和爭鬧就絡繹不絕。《出埃及記》第十八章第19-23節,摩西的岳父葉忒羅就為他出了個主意:「你……又要將律例和法度教訓他們,指示他們當行的道,當作的事;並要從百姓中揀選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派他們作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管理百姓,……。」不但需要認識「上帝的話」,還要分層管理負責。但要選擇信、德、才兼具,也就是信仰純正、有「聖靈」,有道德和有才能的人。甚至不是不貪而已,且恨悪不義之財。
葉忒羅的建議在《民數記》第十一章得到神的肯定了。《民數記》第十一章第4-31節,以色列人離開耶和華的山(西乃山)以後,到了基博羅哈他瓦,百姓哭號著只有嗎哪吃,沒有肉可以吃。摩西因為管理百姓的責任太重了,獨自擔當不起,心裡愁苦甚至求死(民十一11-15)。16-17節,耶和華就對摩西說:「你從以色列的長老中招聚七十個人到我這裏來,領他們到會幕前,使他們和你一同站立。我要在那裏降臨,與你說話,也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擔當。」25節,「耶和華在雲中降臨,對摩西說話,把降與他身上的靈分賜那七十個長老。靈停在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就受感說話,以後卻沒有再說。」神把「聖靈」分賜給這些分層管理的長老,他們就受感「說話」。「說話」,講「神的話」,象徵「權柄」。這跟葉忒羅講的一樣,要有「聖靈」和「神的話」來管理。我們也想到,當掃羅在作一國之君的時候,也是「聖靈」降在他身上,使他受感「說話」。
事實上,《新約》更是這樣。《使徒行傳》第二章,五旬節聖靈澆灌下來,門徒們都說方言,顯出「聖靈的大能」;大家都說話,有「宣教」的意思,但也有「管理」的意味。因為管理一定要用「話語」來講:講得恰當,就省很多力量;講得不恰當,像捅馬蜂窩一樣,就天天要救火。《使徒行傳》第六章第1-4節,當使徒非常忙碌,飯食供應出了問題的時候,他們就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智慧,從聖靈而來[6],也有用話語管理的意思。《舊約》神的僕人摩西、約書亞、但以理「聖靈充滿」而有「智慧、聰明、知識」,是用「上帝的靈」、「上帝的話」,而不是「自己的血氣」來管理,人便聽從他們。
總之,我們有責任管理,包括管理自己的身體、家庭和教會。我們每個人也都需要別人來幫忙,這就是肢體的分工與合作。既互為肢體(弗四25),就要互相連絡(羅十二5),彼此相顧(林前十二25)。
這裡我們也看到摩西的為人謙和(民十二3)。摩西是那麼的能幹,早先在米甸曠野牧羊以前,他覺得自己什麼都能作。其實不是政治人物而已,我們每個人都常會有這種「天下興亡、公司興亡、教會興亡,捨我其誰」的胸懷,這是自我的膨脹。但是一個越有恩賜、越有能力、越知道上帝恩典的人,就越知道自己是獨自擔當不起的。感謝主,當我們越來越發現自己不能的時候,越來越認知我們的能力都是從神來的,是一件有福的事情。要知道:如不被神使用,不依靠上帝的話,我們再有能力也會踢到鐵板、踩到釘子,甚至跌得頭破血流的。
一10 耶和華你們的神使你們多起來,看哪,你們今日像天上的星那樣多,11 惟願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使你們比如今更多千倍,照祂所應許你們的話賜福與你們。
摩西也不是假客氣,他知道單靠這群烏合之眾,哪能領這兩百萬人出埃及,過紅海呢?如今以色列人那麼多,都是因為神的恩典—神讓他們多了起來的。
摩西曾經浪費四十年的時間。就像烏撒的手親事親為(撒下六6-7)一樣,他狂妄自大的結果,不但不能救以色列人,還逃到米甸曠野去牧羊,誤了四十年(出六11-15)。人眞的不可造次,我們沒有那麼多的青春可以延誤。摩西急躁自是,覺得自己滿有能力,能夠主持正義、救國救民。他為救以色列同胞,打死了埃及人,都對;但不倚靠上帝,就不對。
神也很幽默。當摩西距迦南就只是咫尺天涯的時候,他應該很火,因為這群不信的以色列人害他又多耽誤了四十年。但他在氣憤填膺、怒不可遏的時候,想到自己過去的光景,也就收斂狂傲、謙卑下來,閉口不罵百姓了。
「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創二十二17)「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創十六10,十七6,二十六24,四十八4)「如同天上的眾星那樣多。」(創十五5,十八5,二十六4)「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創十三16,二十八14,三十二12)如今,神應許亞伯拉罕的話實現了。這是出人意料的經過:埃及人越是苦害他們,他們越發多起來,越發蔓延(出一12)。這在教會歷史上,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好像也是一個鐵則—信仰越是逼迫,靈命越是復興。前提總是:人信靠上帝,就在十架的艱難中更能成長。
摩西希望「神使以色列人比如今更多千倍」。這不是貪心,也不是求業績,更不是為自己臉上貼金;而是我們希望更多人得到福音的好處,更多人來榮耀稱頌上帝。出埃及是困難,是辛苦,但是如今又過了四十年。果然,薑是越老越辣,摩西不再抱怨,他感謝主了。
一12 但你們的麻煩,和管理你們的重任,並你們的爭訟,我獨自一人怎能擔當得起呢?
難,一定會難。《使徒行傳》描述初代教會,也是在聖靈充滿、人多起來以後,就開始有抱怨的事了。今天我們「不是當家不知柴米價」,常常求神把恩典、能力、得救的人天天加給我們,卻沒有想到我們連自己都牧養不好了,還想牧養千人、萬人的大教會。多了,就會有多了的困難。也真是高處不勝寒,連摩西都想死了,難道我們還不怕被五馬分屍嗎?讓我們先願意被主的愛來修剪。否則,教會就是復興了,屬靈的黑暗也將近了。兩千年來,歷代的教會興衰史不就是這最好的說明嗎?
任何一件好事,在人間都會有它的副作用。姊妹求美麗,弟兄求財富、求智慧……,多了都會有反效果。但歸向上帝,副作用就會變成正面的;不歸向上帝,美麗、健康、智慧、道德、財富……都會害你。所羅門的多金,後來就成了其他國家覬覦的理由了。信靠上帝,好的壞的都是好的;不信靠上帝,好的壞的都是不好的。
現在以色列有這麼多的麻煩,就是人多了。這麻煩就是人多了,爭訟也多了。你還希望作牧師?作管理者嗎?這是吃力不討好的。現在這些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一天工作十幾、二十個小時,覺也睡不好,慢性病也一堆,真是慢性自殺。牧養的過程是會有很多苦毒和艱辛。但我們信靠主,就知道上帝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也知道這些麻煩都是有價值的。因為,最後都會讓人增長、喜悅、平安、不抱怨。
摩西最大的麻煩,恐怕就是爭訟。兩百萬人在曠野之中,有什麼好爭訟的?現在住大樓、住公寓的都需要有管理委員會調解糾紛,像:逃生梯被堵住了,防火巷被私人侵占,樓梯間被囤積用物了,誰家的管道漏水,誰家的噪音太大。那在曠野之中的兩百萬人,就更難避免發生糾紛。哪怕是你家的羊跑到我家,我家的小孩跑到你家等小事,都可以引起摩擦、爭執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Tolstoy, Leo(1828-1910)就寫過一篇短篇小說,講到一隻雞飛到鄰居的院子裡下蛋,兩家就為「這蛋該歸屬誰家」爭吵起來。
人總是自私自利,不體貼別人,佔人便宜。於是人多,爭執就多,訴訟也就多。因此需要有審判,解決爭訟的問題。《出埃及記》第十八章,葉忒羅就看到他的愛婿從早到晚都在那裡審判,累死了。即便是聖靈充滿的初代教會也是一樣。《使徒行傳》第六章第1節,「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這些在人間都很難避免。如何解決呢?
一13 你們要按著各支派選舉有智慧、有見識,為眾人所認識的,我立他們為你們的首領。』
這跟《使徒行傳》選擇執事的原則是差不多的。
「選舉有智慧、有見識的人」,這是必須的。因為,「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箴一7)、「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九10)。「智慧、聰明、知識」也是「聖靈充滿」而有[7]。
「為眾人所認識的」,也表示是「為眾人所肯定的」。這種認識,我們千萬不要與草率的、無知的、片面的知道相提並論。現代的民主,選民常常沒有去認識參選者,以致選出一些差勁的人來了。「選舉為眾人所認識的」,也可以說是肯定了:「民主在《聖經》裡是有它一定的地位」。
這種選舉,包括:《使徒行傳》第一章23-26節,選出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要替代猶大使徒的位分;第六章第1-6節,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管理飯食。這些經文都有一個情形,就是百姓或門徒來選,摩西或使徒來立。選使徒的時候,因為沒有更高位的人,所以就用搖籤的方式,等於是由上帝來立。因此,《聖經》所講的民主又有它的限制。是不是百姓或門徒所選出來的,摩西或使徒若覺得不好,是具有否決權,不立他的。換句話說,會友可以選長執,但牧師要為民主作把關。教會的制度,純民主和純獨裁都是不對的。當然,也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制度;但是,的確是有選,也有立的。
《撒母耳記下》第五章第1-5節,大衛的作王。大衛和掃羅的作王,都經過三次的膏立。第一次都是上帝所膏的。但是掃羅從撒母耳膏立他,到全以色列人膏立他,是經過一場戰爭。他得勝了,百姓才覺得「你可以作王了」。大衛就更久了。他第一次被上帝膏立的時候還是童子;然後出生入死,打了許多的戰,直到掃羅死了,也只有猶大支派膏他作猶大家的王而已(撒下二4、11)。直到掃羅死後七年,掃羅的兒子、元帥都死了,以色列眾支派才與他立約,膏他作以色列的王。
看來:神也是肯定民意,但不是一般人想到的那麼多。《尚書》有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地從之。」這是不對的。不是天從我們,而是我們要從天。一切要以上帝為主,既不根據民意,也不依據獨裁。無論是個人的領導和全民的意見,都要根據上帝的旨意。《出埃及記》第十八章第17-23節,和《民數記》第十一章第16-17、24-25節,講到選舉的過程,都有神意,和民意,也有神的代理人在那裡掌管。
一14 你們回答我說:『照你所說的行了為妙。』15 我便將你們各支派的首領,有智慧,為眾人所認識的,照你們的支派立他們為官長、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管理你們。
這種層層的階級(hieratical)管理制度,也不錯。有人說:天主教的聖品階級,是不對的;基督教的民主──聖徒皆祭司,才是對的。我覺得都有對與不對的地方。最重要的還是我們信靠上帝,至於神在制度上的規定既沒有那麼詳細,也就沒有哪一種制度才是正確的。這從亞里士多德開始,西方哲學家都在討論,我們中國就討論得少一點。中國覺得「革君心之非」能夠盛就好了,這是很幻想的。所以,中國幾千年來都沒有治好。有一個政治制度是不錯,不過沒有哪一種是標準的或絕對好的,都要信靠上帝。
一16 當時,我囑咐你們的審判官說:『你們聽訟,無論是弟兄彼此爭訟,是與同居的外人爭訟,都要按公義判斷。17 審判的時候,不可看人的外貌,聽訟不可分貴賤,不可懼怕人,因為審判是屬乎神的;若有難斷的案件,可以呈到我這裏,我就判斷。』18 那時,我將你們所當行的事都吩咐你們了。
這管理,大部份是作判斷(judgment)。今天公司的管理不知道是不是還跟企劃相連?聽說現在大部份是講短線作業或是蠅頭小利,不太講以後的目標和遠景了。《聖經》裡叫我們要看到長、中、短程的目標。長程的目標是永恆的國度,看稍微遠的也都有,當然我們也知道這中間可能會有很多的變數,我們不知道神如何帶領,或被打斷,或能繼續,但我們總要信靠上帝到底。
所判斷的事,包括現實的,或過去已經發生的。這些事造成了爭訟,要如何能夠好好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判斷是非對錯。《士師記》裡以色列人的「士師」,英文就是Judge。他們在管理上,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判斷」。這也是教會裡迫切需要的。今天教會在管理的事上作得很差勁,原因有二:一個是愛,一個是智慧。
愛到不分別是非對錯,高舉「不要吃分別善悪樹上的果子,要吃生命樹上的果子」。這都是胡說八道,我們怎能不慎思明辨,分別善惡呢?分別真神假神呢?分別真基督假基督呢?在後現代這越敵基督的社會裡才和稀泥、不分別。我們講愛,不是就不講真理。《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第6節說:「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我們不能判斷,以致講錯誤的愛,在教會裡就不敢作判斷,也不敢執行判斷的結果。
另外,我們也跟世上的昏君一樣,缺少智慧,不會判斷,常常把對的講成錯的,把錯的講成對的。《列王記上》第三章第28節,當所羅門作了一個正確的判斷時,以色列人就敬畏他。因為見他心裏有神的智慧,能以斷案,是個好王。現在講公平對錯,常常不講先天的是非對錯,而講一種方便之道。這都是一種功利主義。哈佛大學的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1921~2002)雖然反對功利主義,認為分配的原則就是窮人得到幫助。其實,這也是錯誤的。《聖經》講到判斷是用「上帝的話」來作準則;在加上我們敬畏上帝,上帝的靈在我們裡面,也使我們能夠作正確的判斷。
生活中,我們不停的要判斷。包括:判斷個人誰對誰錯?公司要怎麼投資?學生要選哪個科系?我們應該買房子或租房子?或要選哪個地方度假?但是我們常常很容易判斷錯誤。理由是私怨──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怨恨情仇,就判斷得不準。我們要判斷得準確,真是要有上帝的愛、上帝的智慧和上帝的清心(清潔、沒有私慾的心)。
《詩篇》第八二篇第1節,「神站在有權力者的會中,在諸神中行審判;」神審判其他的眾神,這神可能是指天使,或地上的君王、審判官。第2-4節,神審判他們的理由是因為他們審判不公平,徇惡人的情面,沒有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沒有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沒有保護貧寒和窮乏的人,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神把地上的判官說成是至高神的兒子,也給他們夠多的智慧和能力,可惜他們濫用這恩典來徇私。《詩篇》第六七篇第4節,「願萬國都快樂歡呼;因為你必按公正審判萬民,引導世上的萬國。」這裡恐怕不是在講最後的審判,因為審判之後就不需要再引導萬國了;應該是在講神在歷史當中作審判,也作引導。引導,也可以把它了解成管理,管理裡面就一定會有審判的部份。《詩篇》第九六篇第10-13節,也講到當耶和華按公義和信實審判的時候,天、地、海和其中所充滿的,田和其中所有的,林中的樹木都要歡喜。能夠公平的判斷是非常寶貴的事,包公被後人追念,就是他能夠判斷。
《詩篇》第八二篇有講到,判斷是要幫助窮人。但是《聖經》也講到,這判斷必須要公平,不可偏心。非常希奇的,《利未記》第十九章第15節講:「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人要依靠上帝,才能夠有公平的判斷。《箴言》第二十四章第23-24節,「審判時看人情面是不好的。對惡人說「你是義人」的,這人萬民必咒詛,列邦必憎惡。」我們不要因為勢力作出錯誤的判斷,也不要讓錢財和性左右我們的判斷。
一19 我們照著耶和華我們神所吩咐的,從何烈山起行,經過你們所看見那大而可怕的曠野,往亞摩利人的山地去,到了加低斯巴尼亞。
「我們」,其實是指上一代的父母輩。他們經過大而可怕的曠野,到了加低斯巴尼亞這個地方。
他們所經過的曠野,又叫作「巴蘭曠野」(民十12、十三3)。這大而可怕的曠野,是乾枯缺乏的不毛之地,神要他們離開這裡;相對的,神要他們進去迦南,得那地為業,那地是留奶與蜜的豐富之地。
一20 我對你們說:『你們已經到了耶和華我們神所賜給我們的亞摩利人之山地,21 看哪,耶和華你的神已將那地擺在你面前,你要照耶和華你列祖的神所說的,上去得那地為業;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
20-21節,摩西先說一段話,勉勵這些人。
事實上,在第一章第8節已經講了,神起誓應許以色列人要得著這地。神應許,就一定會實現。起誓應許,更確定這應許之事絕對會實現。事實上,信實的神說話,就算話;祂根本不需要起誓。起誓是擬人化的講法,為了叫聽眾更加明確知道上帝對這話的看重。神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應許裡面,尤其曾經對亞伯拉罕起誓──這記載在亞伯拉罕獻以撒以後,《創世記》第二十二章第16-18節,「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希伯來書》第六章第17-18節,「照樣,神願意為那承受應許的人,格外顯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為證。藉這兩件不更改的事,神決不能說謊,好叫我們這逃往避難所,持定擺在我們前頭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勵。」兩件不更改的事:一是應許,一是起誓。神又起誓又應許,所以亞伯拉罕的子孫一定會得到應許之地。
神要我們對所有的受造物,都不要有這種負面的情緒。《以賽亞書》第五十一章第12節,「惟有我,是安慰你們的。你是誰,竟怕那必死的人?怕那要變如草的世人?」不要怕那些欺壓的,強暴的,要毀滅的。《耶利米書》第一章第11節,「所以你當束腰,起來將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話告訴他們;不要因他們驚惶,免得我使你在他們面前驚惶。」《以西結書》第三章第9節,「我使你的額像金鋼鑽,比火石更硬。他們雖是悖逆之家,你不要怕他們,也不要因他們的臉色驚惶。」甚至這是一個強烈的命令,《士師記》第六章第10節,「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你們住在亞摩利人的地,不可敬畏他們的神,你們竟不聽從我的話。」「敬畏」的原文,就是「懼怕」。人當懼怕上帝,不可懼怕偶像。《路加福音》第八章第50節,「耶穌聽見就對管會堂的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兒就必得救!」我們不信的話,就只會怕。
對以色列人而言,那地的人可不可怕?可怕,他們會殺身體的。《馬太福音》第十章第28節,耶穌說:「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裏的,正要怕他。」《路加福音》第十二章第4-5節,「那殺身體以後不能再作甚麼的,不要怕他們。我要指示你們當怕的是誰,當怕那殺了以後,又有權柄丟在地獄裏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正要怕他!」神在強人所難嗎?是天天有強人所難的事,我們就是喜歡這世上的東西。但是,神總是把我們帶回去,我們能夠信下去真是奇蹟。我們不怕的理由,是因為知道上帝愛我們,我們在祂的保守中。《馬太福音》第十章第31節,「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相反的,沒有信心,就會疑惑上帝的帶領,不信「我們比麻雀還貴重」。我們需要認識上帝的愛,用信心來克服一切的懼怕。
我們若不怕上帝,而怕這世界的東西,《箴言》第十章第20節說:「惡人所怕的,必臨到他;義人所願的,必蒙應允。」《以賽亞書》第六十六章第4節,「我也必揀選迷惑他們的事,使他們所懼怕的臨到他們;因為我呼喚,無人答應;我說話,他們不聽從;反倒行我眼中看為惡的,揀選我所不喜悅的。」怕醜,醜就一定臨到你;怕老,老就一定臨到你;怕死,死就一定臨到你。人若懼怕上帝以外的東西,生活中就會有更多的懼怕,和更多的失敗。《撒母耳記上》第十五章第24-25節,「掃羅對撒母耳說:『我有罪了,我因懼怕百姓,聽從他們的話,就違背了耶和華的命令和你的言語,現在求你赦免我的罪,同我回去,我好敬拜耶和華。』」掃羅喜愛他的王位,懼怕百姓,就獻了神所不喜悅的祭。同樣的,彼拉多喜愛他的巡撫位子,懼怕百姓,就殺了耶穌。因為,猶太人喊著說:「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該撒的忠臣(原文是朋友),凡以自己為王的,就是背叛該撒了。」(約十九12)懼怕不該怕的,喜悅不該喜悅的,到最後就喪盡天良。《撒母耳記上》第十八章第12、15節,「掃羅懼怕大衛,因為耶和華離開自己,與大衛同在,……掃羅見大衛作事精明,就甚怕他。」過度的愛會成為偶像崇拜,也會成為綑綁—害怕失去。掃羅喜愛王位,就懼怕大衛搶去他的王位,結果就要殺大衛。怕不該怕的東西,不管是大自然的──大水、地震,或人間的──失業、外遇,或身體的──勢力、癌症、死亡,或地獄的—魔鬼……,結果就是沒有安全感。
《列王記下》第十七章第33節,「他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自己的神,從何邦遷移,就隨何邦的風俗。」我們多數的情形是像以色列人一樣,腳踏兩條船,心怕兩個神,這叫魔鬼討厭你,上帝也不要你。懼怕上帝,魔鬼就厭惡你;懼怕魔鬼,上帝就不喜悅你。結果,連暫時的甜頭都沒有,只剩永恆的痛苦。《以賽亞書》第二十九章第13節,「主說,因為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他們懼怕上帝,不是因為上帝的本性,而是因為害怕失去利益。
亞伯拉罕為什麼殺以撒?《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第17節說:「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創世記》第二十二章第12節,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這裡講得更露骨,亞伯拉罕因為懼怕上帝,就要殺以撒。換句話說,與其得罪上帝,不如殺自己的兒子。這就像歷史上的一些暴君一樣,真是令人髮指。但是上帝絕對不殘忍,祂是絕對的良善。讓我們認識上帝的全能,就知道要敬畏祂、順服祂。這裡,亞伯拉罕的「信心」,是跟「敬畏上帝」連在一起的。上帝要亞伯拉罕和所有的人知道,我們所有的問題都在於我們沒有全心的信靠祂、敬畏祂。
當這些非常合理的,也是上帝很願意給人享受的事──包括愛自己的妻子、兒女、身體,和喜歡長命富貴、財富、學識,成為上帝的代替品的時候,人的罪惡就從這裡而出。《詩篇》第十六篇第4節說:「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神哪需要我們奉獻金錢、受苦受難……,而是在生活中這些東西成為我們的網羅,會叫我們失去喜樂和平安。當這些東西能夠不成為我們網羅的時候,我們在這裡面會有極大的享受。我們常把罪惡想成吃喝漂賭、姦淫擄掠……,其實罪惡有非常美麗的一面,可能是愛我們的兒女,可能是追求學問,可能是像馬克思一樣希望有一個公義的社會,但是不建立在對上帝的信靠下,遲早都會出問題—包括傷天害理的事。沒有信心,什麼都是問題;有信心,什麼都不是問題。上帝叫亞伯拉罕殺自己的兒子、讓童子大衛面對巨人哥利亞、要以色列人面對偉人亞衲族,看起來是殘酷、有乖情理,但是信靠上帝就一點也不殘酷、不違天理。
另外,《出埃及記》第一章,法老下命令要把以色列的男嬰通通殺掉,第17節,「但是收生婆敬畏神,不照埃及王的吩咐行,竟存留男孩的性命。」按原文直接的翻譯:收生婆懼怕神,就不遵守法老的命令。法老是可以把你五馬分屍而死,甚至誅你全家、九族。但殺身體的不能殺靈魂,所以收生婆不怕。因為上帝更可怕。在中文合和本《聖經》裡,通常把「懼怕神」翻成「敬畏神」,這使我們不知道那「懼怕」的強烈。《詩篇》第二十五篇第14節,「耶和華與敬畏祂的人親密;祂必將自己的約指示他們。」《詩篇》第八五篇第9節,「祂的救恩誠然與敬畏祂的人相近,叫榮耀住在我們的地上。」看起來,上帝的親近和同在都是祝福。我們會跟我們怕的人、或大蟒蛇、野獸,或核能電廠相近、親密嗎?對我們而言,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會跟我們喜歡的人相近。那上帝又會跟誰同在?跟誰親密?我們會認為是愛主的人、清心的人、讀經禱告的人、禁食的人、服事上帝的人,這都沒錯;但是,《聖經》裡講,害怕上帝的人,上帝會親近他,使他蒙福。這是今天基督徒和神學家特別缺少的,我們不害怕上帝。
《詩篇》第三十一篇第19節,「敬畏祢,投靠祢的人,祢為他們所積存的,在世人面前所施行的恩惠是何等大哩!」又是一個矛盾──既是懼怕祂,為何投靠祂?神看顧誰?祂看顧有信心的人、愛祂的人、親近祂的人,但《詩篇》第三十三篇第18節說:「耶和華的眼目看顧敬畏祂的人和仰望祂慈愛的人。」神憐恤誰?祂憐恤孤兒寡婦、弱小之人,但《詩篇》第一○三篇第13、17節說,「但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祂的人,從亙古到永遠;……」
《箴言》第九章第10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我們通常說「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但《聖經》說,敬畏上帝會有真正的智慧,這是上帝的恩典。《以賽亞書》第十一章第1-7節,「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從祂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耶和華的靈必住在祂身上,就是使祂有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祂必以敬畏耶和華為樂;行審判不憑眼見,斷是非也不憑耳聞;卻要以公義審判貧窮人,以正直判斷世上的謙卑人,以口中的杖擊打世界,以嘴裏的氣殺戮惡人。公義必當祂的腰帶;信實必當祂脅下的帶子。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上帝的彌賽亞在治理,帶來了新天新地。這是預言耶穌,也可以應用在我們這些跟隨耶穌的人身上。因為,我們身上有耶和華的靈,這靈使我們有智慧和聰明,謀略和能力,知識和敬畏耶和華。聖靈使我們有智慧,知道上帝是何等的可畏,不會被任何事所牽絆,包括審判不會憑眼見、斷是非也不憑耳聞;會以公義審判貧窮人,以正直判斷世上的謙卑人,且有能力擊打世界,以敬畏耶和華為樂。《以賽亞書》第十一章第3節,「祂必以敬畏耶和華為樂;」「懼怕」與「快樂」怎會連在一起?事實上,當我們害怕的對象是上帝,我們會有無盡的快樂。《耶利米書》第三十二章第39節,「我要使他們彼此同心同道,好叫他們永遠敬畏我,使他們和他們後世的子孫得福樂;」
亞伯拉罕因為懼怕上帝,就獻上以撒;收生婆因為懼怕上帝,就不怕法老的命令。我們生活若不夠聖潔,恐怕是因為我們不怕上帝。《哥林多後書》第七章第1節,「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既有這等應許,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聖潔是因為人敬畏上帝。我們因為懼怕上帝,生活就得以成聖。可是,《約翰一書》第四章第18節,「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我們相信《聖經》的話不是矛盾的。這裡講到的懼怕就是懼怕刑罰。上帝叫我們不要怕任何偶像、任何環境的艱難,也包括不怕刑罰。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已經為我們承受了刑罰。第10節,「神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我們因著耶穌在十字架上所作的,知道在永恆裡已經沒有刑罰、痛苦、疾病、死亡了,一切我們所懼怕的,耶穌都替我們承擔了,這也是我們今天可以部份經驗到的;而且我們也不怕失去任何東西,因為神把基督裡一切的豐富和福分都給我們了。所以,我們沒有懼怕,只有喜悅。我們所愛的、所要的、所怕的,都只有一個──就是上帝。得到上帝,就等於得到一切。我們對神既愛又親近,但我們不敢輕慢、得罪祂。因為上帝是這樣的公義、聖潔、善良、慈愛、全能,這種偉大和威嚴叫我們作祂兒女的會懼怕—這是一種聖潔、得救的懼怕,天主教稱之「孝畏」。相對的,所謂奴僕之心、不得救的懼怕,叫作「奴畏」。
當耶穌行神蹟的時候,也有這樣「懼怕」的現象。當耶穌醫好了癱子,《馬太福音》第九章第8節、《馬可福音》第二章第12節,只講到他們很驚奇,歸榮耀與神,因為神把赦罪的權柄賜給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但《路加福音》第五章,第26節說:「眾人都驚奇,也歸榮耀與神,並且滿心懼怕,說:『我們今日看見非常的事了。』」
一22 你們都就近我來說:『我們要先打發人去,為我們窺探那地,將我們上去該走何道,必進何城,都回報我們。』23 這話我以為美,就從你們中間選了十二個人,每支派一人。24 於是他們起身上山地去,到以實各谷,窺探那地。25 他們手裏拿著那地的果子下來,到我們那裏,回報說:『耶和華我們的神所賜給我們的是美地。』26 你們卻不肯上去,竟違背了耶和華你們神的命令,27 在帳棚內發怨言說:『耶和華因為恨我們,所以將我們從埃及地領出來,要交在亞摩利人手中,除滅我們,28 我們上哪裏去呢?我們的弟兄使我們的心消化,說那地的民比我們又大又高,城邑又廣大、又堅固,高得頂天,並且我們在那裏看見亞衲族的人。』
神用了十個大災把以色列人帶出埃及,且在曠野中用神蹟奇事帶領他們。現在已經到了神所起誓應許的迦南地邊界了,神他們上去得那地為業。結果他們沒有得著,怎麼上帝會說話不算話呢?是人的悖逆叫上帝的話打折扣嗎?從人這方面來看,是的。從神那邊來看,神的旨意沒有改變,在祂沒有轉動的影兒。我們沒有好好信靠上帝,要得到的就沒有得到了。
《申命記》的記載跟《民數記》有點不一樣。不是矛盾,而是各有不同的強調。
你們,是指上一代的父母輩們。
《申命記》講,是以色列人對摩西說:「我們要先打發人去窺探。」可是在《民數記》第十三章第1-3節的記載,是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打發人去窺探。」摩西就照耶和華的吩咐打發人去。這裡《聖經》的記載沒有矛盾,也就是神有這樣的心意,百姓也有這樣的心意,摩西也要百姓去那地看看。
《民數記》第十三章第17-20節,「摩西打發他們去窺探迦南地,說:「你們從南地上山地去,看那地如何,其中所住的民是強是弱,是多是少,所住之處是好是歹,所住之處是營盤是堅城;又看那地土是肥美,是瘠薄,其中有樹木沒有。你們要放開膽量,把那地的果子帶些來。」(那時正是葡萄初熟的時候。)」他們去虧探那地有兩層的作用:一個是軍事的作用,要如何攻打好得著那地;另一個是肯定上帝的應許—那地果真是美地,好激發眾百姓的信心。這有點像我們辦退修會,會先去看看場地合不合適,環境優不優美,食物好不好吃,睡舖乾不乾淨,附近好不好玩。
探查結果,《申命記》第一章第25節說,探子回報:「那地是美地。」可是在《民數記》第十三章第27-29節,探子的回報分兩方面:第一、「那地是留奶與蜜之美地。」第二、「然而那地之民比我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他們的報告是誠實的,但是誠實還是要有上帝的話。第30節,「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可見他們的報告已經讓百姓失去信心了。第31-33節,他們更是說:「我們進不去。」所以,百姓就不肯上去了。在《民數記》第十四章第1-4節,他們就整夜發怨言,甚至要自立一個領袖回到埃及去。
誠實是對的,但天底下沒有人比上帝還要信實的,也沒有話比上帝的話還要誠實。「那地之民比我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從人來看,是不可能進去。但是有上帝的應許,就可以進去。信心並不是違反事實,但有時候跟現實是衝突的。信心並不是叫我們故意的違反事實—把壞的說成好的;而是有上帝的應許,就照著上帝的話去作。可是人的缺點就是看環境,憑感覺。理性很好,但要在「上帝的話」和「信心」之下。否則,評人的理性和客觀的衡量,以色列人是絕對進不去的。
那一代的以色列人哭號、抱怨和造反,都沒有理由。因為他們已經經歷上帝那麼多奇妙的恩典和帶領:又是埃及十災,又是曠野開道路、沙漠開江河,包括:紅海分開、雲柱火柱、苦水變甜、天降嗎哪、鵪鶉、兩次磐石出水、神在火中降於西乃山上等神蹟奇事。如果,今天他們是第一天到達這裡,中間沒有經歷埃及十災和那麼多的奇事,他們膽怯、發怨言、不進去都是合情合理的。他們既經歷過上帝無數次的帶領,他們的信心應該有所長進—知道上帝是獨行奇事的神,祂的話語沒有不應驗的。因此,就不可以還停滯在過去的小信,也不應該用過去的理性來衡量所面對艱難。這就如同今天我們突然要去相信一件死裡復活的事是很難;但是,當我們看到如雲般的見證人,又經歷過上帝的真實,祂是如何的聽禱告,我們就很容易的信祂能行神蹟。換句話說,我們每經歷過上帝一次的帶領,就應該對祂更信靠。可是,以色列人和我們都有一個缺點,就是始終在看環境、憑感覺,沒有在神的帶領中信心增長。所以,每次遇到困難都呼天喊地、怨天尤人,這是試探上帝的寬容。
彼得是個經驗豐富的漁夫,他為什麼要聽耶穌,一個木匠,一個外行人的話,在大白天把船開到水深之處?按理性,那裡眞的不應該有魚的。但彼得照著耶穌的話去作,這不是迷信、盲從。因為,在這之前,他曾經在迦拿婚筵裡,親眼看到耶穌把水變成酒(約二1-11)。他既已經歷過耶穌話語的真實和能力,所以,即使這次耶穌的話是如何的違反情理和經驗,他心裡又是如何的不情願,但是他還是願意聽從和照著作。信心與理性絕對不衝突。但是,信心要建立在上帝的話和聖靈的見證上,走在理性的前面,如此不但不違反理性,還讓我們有更正確的理性。我們承認神蹟奇事多是違反理智和經驗的。但是我們既看到過、經歷過,或許沒有看過,但有如雲的見證人和《聖經》的話,我們就要信得過祂。我們相信神能行神蹟奇事,至於神是否要在我們身上行使,我們都交在祂的手裡,因為祂的帶領最為美好。
第21節,上帝已經說了:「我將那地擺在你面前,你要上去得那地為業;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這是約書亞和迦勒在《民數記》第十四章第7-9節講的:「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庇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要如何使上帝喜悅我們?就是信靠上帝,上帝就樂意把那要賞賜我們的給了我們。祈求上帝,讓聖靈更多的內住在我們裡面,否則我們的個性就始終是屬肉體的、屬血氣的,只會看環境、感覺。那一代的以色列人經歷上帝那麼多,就應該要長進。一直不長進,也就不能進去了。
同樣的這些話,後來上帝也對約書亞說。摩西死了,約書亞更膽怯。《約書亞記》第一章第2-9節,上帝對約書亞說:「……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你當剛強壯膽……謹守遵行……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裏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按原文,中文合和本的翻譯作完成式──「已經賜給你們了」,是正確的;NIV的翻譯作未來式──「I will give you」,是錯誤的。現在,以色列連寸土之地都還沒有得到,耶和華怎麼可以說:「我已經賜給你呢?」因為在神沒有先後,《雅各書》第一章第17節,「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祂既說了,就一定成就。所以,在人來看,還沒成;但在神來看,已經成就了。
因此,所有的重點是:我們要單單的信靠上帝。如果我們的信心,不是信上帝的話、上帝的應許,而是信錯了對象—信了上帝以外的東西,那就真成了迷信、錯信、狂信、妄信。這世上充滿了虛假、錯誤的信心。就像義和團一樣,自以為有信心的人卻是最大的離經叛道。《彼得後書》第一章第3節,「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但對我們的肉體而言,我們卻常常是還未經驗到,我們要憑著信心去得到這些神所賜的事。《希伯來書》第十章第23節,「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致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以信心倚靠上帝的話,看似不可能的,卻是最可能的。不要看環境的艱難,就膽怯、害怕。雖然各樣的事都叫我們動搖,我們的內心也恐懼,但是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詩四十六2-3)。
《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第11-12節,「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她以為那應許她的是可信的,所以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這句話,幾百年以前神就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說過了,現在還會實現嗎?相信神說了就一定算數,這就是信心。信心是建立在上帝的話,上帝的話就叫一個不能生育的人生出子孫來了。《帖撒羅尼迦後書》第三章第3節,「但主是信實的,要堅固你們,保護你們脫離那惡者(或譯:脫離兇惡)。」我們信靠主,會有惡者的攻擊,但祂會救我們脫離。《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第23-24節,「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他必成就這事。」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聖經》的話—神是信實的,神的話是可信的。
不管前面有多少艱難,我們信靠上帝就好了。可是當我們看環境、憑感覺,上帝的話、上帝的靈不在我們心裡的時候,我們就愛那不當愛的、怕那不當怕的。以色列不當懼怕。但是他們怕迦南地的巨人多過怕上帝,因為他們不怕上帝,就什麼都怕,而且莽撞、發怨言。這是我們也是我們的缺點,我們很容易發怨言,就是因為我們看環境艱難、憑感覺不舒服。以色列人在曠野一直發怨言:因為前無退路,後有追兵、水苦、沒有東西吃、沒有水喝、只有嗎哪,沒有肉吃、曠野路途艱難也發怨言,現在要進入迦南地,前面城牆高大,有有巨人,如果不講信心,不講恩典,他們發的每一個字都很合情合理、合人性。但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章第6-10節,勸戒我們不要發怨言:「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叫我們不要貪戀惡事,像他們那樣貪戀的;也不要拜偶像,像他們有人拜的。如經上所記:「百姓坐下吃喝,起來玩耍。」我們也不要行姦淫,像他們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斃了二萬三千人;也不要試探主,像他們有人試探的,就被蛇所滅。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因為我們知道上帝是恩典的主,祂的帶領都是美好,祂能化腐朽為神奇,就不發怨言。
以色列人是經歷艱難,但每次都是柳暗花明又一春。對上帝沒有信心,每遭遇新的艱難,就又怕了、怨了。人抱怨上帝可以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一次、兩次、三次……,神都赦免、恩待,但總有一次神就說:「算了,照你們所發的怨言成就吧。」(民十四22-23,27-29)怨上帝會到一個地步,就是耶和華怨我們。《哥林多前書》第十章第13節,「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在生活當中,我們有總總的艱難,好像神不但沒有看顧,而且隱藏、失信很久了。若看環境、憑感覺,我們眞的會覺得無路可走了,走不下去了。但是有信心,就讓我們能夠忍受,且持守得住。
很多基督徒信是信,但是怨也很多—就是怨上帝,怕也很多──就是不怕上帝,喜歡也很多──就是不喜歡上帝,這都不是一個喜樂的基督徒。當我們不專心的信靠上帝,生活眞的就越沒有喜樂。面對生活的艱難,很多基督徒口裡沒有說,但臉上卻寫著「耶和華恨我,我恨耶和華」。因為,人在屋簷下不能不低頭。大神學家加爾文也有這種軟弱,所以他說:「小信的人就會覺得神恨惡我們,在生活中給我們這麼多的艱難。」從客觀環境來看,好像神在恨惡我們;然良善的神既是這麼的愛我們,怎會恨惡我們?上帝的恩典是白白的,但不代表我們就可以懶惰;乃是要更勤快、更努力、更有盼望。
這中間所使用的人也很重要,包括摩西、十二個探子、我們的牧者、我們,都能造成正面的,或負面的影響。以色列人為什麼這麼軟弱?就是因為十二個探子中有十個把敵人的凶狠講得天花亂墬。試問我們在傳講上帝的大能時,怎能吹捧魔鬼的厲害,叫人心消化,對神剛硬呢?常常我們在為神作工,傳講福音、解釋真理、讚美上帝的時候,就拙口鈍辭、期期艾艾,但在為魔鬼作惡、抵擋上帝的時候,就舌燦蓮花、口若懸河。這十二個探子,包括迦勒和約書亞,每一個都是以色列人的一時之選、人中之傑。他們描述那城邑是廣大堅固,高得頂天的;那城的民是高大威武的。不但沒有激發士氣、堅固人心,反瓦解士氣、消化人心了。美國的神學家和奮興家愛德華茲Jonathon Edward說:「我們人有個毛病,就是在講自己的困難時,總會誇大其詞,滔滔不絕。」真的,人性的寫照常常就是這樣。也真是奇怪,當我們把惡的東西加油添醋,結果就眞的就越來越惡,越來越苦了。
一29 我就對你們說:『不要驚恐,也不要怕他們,30 在你們前面行的耶和華你們的神必為你們爭戰,正如他在埃及和曠野,在你們眼前所行的一樣。31 你們在曠野所行的路上,也曾見耶和華你們的神撫養你們,如同人撫養兒子一般,直等你們來到這地方。』32 你們在這事上卻不信耶和華你們的神,33 他在路上,在你們前面行,為你們找安營的地方,夜間在火柱裏,日間在雲柱裏,指示你們所當行的路。
摩西對百姓說:「不要怕他們。」人沒有神的話、神的靈在裡面,這怕可以是合情合理的。但人不信靠上帝,一切的合情合理都是不合理的。我們要有神的話、神的靈在裡面,就不用怕這世界。
《民數記》第十四章第5-10節,記載摩西和亞倫俯伏在地,主要是迦勒和約書亞在對百姓勸戒。我想整個場景:可能是摩西和亞倫先講,但百姓越來越不聽;迦勒和約書亞就接著講,結果百姓還是不聽。這群百姓跟我們一樣,遇鬼則弱,遇神則強。只是聽到十個探子的報告,心就融化了。但看到迦勒和約書亞,就心又剛硬了,想要殺了他二人。這真是可惡,既有力氣殺迦勒和約書亞,怎不把這力氣用來殺迦南人呢?這就像我們存留力氣來殺牧師、長執,而不是殺魔鬼一樣。
人要不看見神在當中掌權,為我們所行的事,一切的懼怕都是合情合理。他們都經歷過耶和華為他們爭戰,在他們前面引導他們。在《出埃及記》第三章第8節,《出埃及記》第十二章第51節,講到是神自己親自下來引導他們;《出埃及記》第十四章第19節,《出埃及記》第二十三章第20-23節[8],第三十二章第34節,第三十三章第2節,講到是「神的使者」在前面引導他們。「神的使者」就等於是代表「上帝」,不管是耶穌,或神化作天使的形象出現,甚至按照《出埃及記》第二十三章第21-22節的寫法,這神的使者就是摩西;按照《出埃及記》第二十三章第23節的寫法,這使者也是約書亞。
第33節,神就像個伺候、探子,祂在前面看路、帶路。《民數記》第十章第33-34節,很細膩地描述神的帶領和照顧:「以色列人離開耶和華的山,往前行了三天的路程,耶和華的約櫃在前頭行了三天的路程,為他們尋找安歇的地方;他們拔營往前行,日間有耶和華的雲彩在他們以上。」上帝不僅是個探子,為他們尋找安歇的地方,也在前面為他們開路。這神的使者,不僅是摩西、約書亞、也是雲柱、火柱、約櫃和抬約櫃的人。當然這神的使者,也包括那十二個探子,因為他們在前面開路,但他們褻瀆了上帝的明。他們實在不用怕,因為他們經歷神在前面帶領的事實。同樣的,我們在行走天路的時候,也經歷過神差遣使者在四圍安營的日子──有時候是神的牧者、弟兄姊妹、禱告同伴,在最擔心、最困難的時候來幫助我們。但是人只要看環境、憑感覺,所有上帝暨有的帶領都會變得不真實了,甚至忘記。真是求上帝給我們夠用的信心。
中文「撫養」這字在英文裡作“carry”、“bear”,可能是比較恰當的翻譯。希伯來文這字的意思很豐富,有「撫養」和「攜帶」、「帶領」、「引導」的意思,甚至有「保抱」(賽四十六3-4),和「懷搋」(賽六十三9)的意思。
我們今天禱告「天上的父」,這在《舊約》就已有這樣的觀念──「以色列是神的兒子」。《何西阿書》第十一章第1節,「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出埃及記》第四章第22節,「『耶和華這樣說,以色列是我的兒子,我的長子。」在《申命記》第一章第31節這裡也是一樣,「神撫養你們,如同人撫養兒子一般。」《以賽亞書》第六十四章第8節,講到以色列人悖逆到神掩面不顧他們的時候,以賽亞說:「耶和華啊,現在祢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祢是窯匠;我們都是祢手的工作。」通常在講父的時候是在講「生」──從上帝而來,「養」──被祂所扶養,也包括「塑造」──被祂所修剪(賽六十四8)。扶養、帶領,是叫我們很舒服;修剪、塑造,則叫我們難受。但是,目的都是為了我們的好處。我們原是神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二10)。
他們在哪些事上信過?當你在環境順利的時候,歌誦讚美主,那未必是真信、真愛。眞的信心,是在越難信的時候信祂;眞的愛心,是愛那越難愛的人。連稅吏、罪人,也愛那些愛他們的人(太五46-48;路六32)。我們的信心和愛心是強人所難的,也是人所不能為的,一定要信靠上帝,藉上帝的力量成就。這不是迷信,因為有上帝的話和上帝的靈,清清楚楚的在我們裡面見證,也有如雲的見證人。
以色列人經歷過──神為他們找安營、住宿的地方,且驅逐了一路的艱難。可惜他們不信,也不聽,更是抱怨,耶和華就發怒了。
一34 耶和華聽見你們這話,就發怒,起誓說:35 『這惡世代的人,連一個也不得見我起誓應許賜給你們列祖的美地,
神曾經起誓應許「他們要得著這地為業」;現在神也發怒起誓「他們一個也不得見這應許的美地」。從我們人來看,好像是神出爾反爾,其實也是人的不信,惹怒了神;從神來看,在神沒有轉動的影兒,神沒有變。這事在《民數記》第十四章講的更清楚。第2-3節,「以色列眾人向摩西、亞倫發怨言,全會眾對他們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嗎?』」總之,他們不要進到耶和華所應許給他們的地方。
摩西勸了,迦勒和約書亞也勸了,但他們都不聽,且要強暴殺人。耶和華對摩西說:「這百姓藐視我要到幾時呢?我在他們中間行了這一切神蹟,他們還不信我,要到幾時呢?我要用瘟疫擊殺他們,使他們不得承受那地,叫你的後裔成為大國,比他們強勝。」(民十四11-12)摩西就向神禱告說:「埃及人必聽見這事,……如今你若把這百姓殺了,如殺一人,那些聽見你名聲的列邦必議論說:『耶和華因為不能把這百姓領進他向他們起誓應許之地,所以在曠野把他們殺了。』現在求主大顯能力,照你所說過的話說:『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求你照你的大慈愛,赦免這百姓的罪孽,好像你從埃及到如今常赦免他們一樣。」(民十四13-19)耶和華就因為摩西的禱告赦免他們,可是這一代的人除了迦勒和約書亞以外,都不能進入那地。《民數記》第十四章第26-28節,「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這惡會眾向我發怨言,我忍耐他們要到幾時呢?以色列人向我所發的怨言,我都聽見了。你們告訴他們,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必要照你們達到我耳中的話待你們:』」這是上帝的處罰,也是他們求仁得仁,求不仁得不仁的結果。
一36 惟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必得看見,並且我要將他所踏過的地賜給他和他的子孫,因為他專心跟從我。』
當然也包括約書亞,但這裡特別強調迦勒(民十四24)。
「他專心跟從我」我們用另外一個字來形容,就是「他信靠我」。「信靠」的結果,必定是「專心跟從」,就是只信一位神,而不是腳踏兩條船,信兩個神,或半信半疑。
一37 耶和華為你的緣故也向我發怒,說:『你必不得進入那地。38 伺候你,嫩的兒子約書亞,他必得進入那地;你要勉勵他,因為他要使以色列人承受那地為業。39 並且你們的婦人、孩子,就是你們所說必被擄掠的,和今日不知善惡的兒女,必進入那地,我要將那地賜給他們,他們必得為業。40 至於你們,要轉回,從紅海的路往曠野去。』
這裡摩西用「你」,好像把整個「以色列人」看成「一個人」,單單對一個人講,顯得更親切。這「你」不是指上一代的父母,而是指這新生的一代。不管是上一代或下一代激怒摩西,希望我們的愛心有根有基,我們的信仰單單從主那裡來,不因其他人的影響而有所絆跌。也希望能夠因著主的恩典,所有的影響在我們身上都是正面的──我們的家人、鄰舍、同事、教會弟兄姊妹,都是能夠叫我們有更多的喜樂、平安、智慧、良善;相對的,我們對他們也是這樣。但我們承認恐怕多數的時候,我們是被環境所影響的,甚至被惡所勝。例如:很多媽媽被自己的孩子氣得睜目切齒、柳眉倒豎,但很少時候她的孩子被她的溫柔良善改變得循規蹈矩、唯命是從。摩西也是如此,在最緊張之時,沒有仰望主,沒有信心,就被惡所勝,出言不遜,以致不能進去迦南了。
這裡摩西把兩件事情放在一起講,不是摩西搞錯了。而是在那一次耶和華講完《民數記》第十四章第28-35節的話以後,摩西的心就開始七上八下,──究竟自己可不可以進去迦南?就二十歲以上的男人不能進去的話,摩西是不能進去;就有信心的人能進去的話,摩西可以進去。從人來看,這事過了三十八年,直到摩西重踏尋的曠野加低斯,終於決定了摩西的未來──不能進去。在這裡,這群新生代一樣發怨言,爭鬧沒有水喝,惹動摩西,以致摩西口不擇言,沒有尊神為聖,說了急躁的話(民二十七14;詩一○六33)。這也是沒有信心的表現,所以神不讓他進去。神恰到好處,沒有太嚴厲。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十二48)。摩西是情有可原,但他是面對面認識上帝的,所以當他犯錯的時候,神對他的責備也越嚴重。
那三十八年,看來摩西、迦勒和約書亞三人最冤枉、最可以發怨言。迦勒的可貴之處,直到他進入迦南地,他從未發過怨言。面對新生的一代,又像老一代一樣,儒子不可教也,摩西真是有氣。因為他等了四十年,如經已經一百二十歲了,他還能有多少個四十年可以等?可以走?從人性、環境來看,是無可厚非;但因著上帝的恩典,就無可寬恕。如同把身體當作活祭獻上,就人性來講,是困難重重了;就上帝的恩典,卻是理所當然(羅十二1)。我們在這些事上,真是要求主幫助。固然我們跟主的關係最直接、最重要,但是我們也是互為肢體的,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林前十二26)。亞干一人犯罪,取了當滅的物,耶和華的怒氣就向全以色列人發作(書七1)。因亞當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耶穌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羅五19)。我們是會影響到別人的。迦勒的信心,讓以色列人大得鼓勵。大衛的信心,使以色列全軍戰勝非利士人。少會影響到多;哪怕只有一,也會影響到多,無論是正面的或負面的。希望我們大家都在善良的影響中,能夠得勝。
簡單的提一下約書亞,他是一個少不經事,容易灰心喪志的人。可說,沒有一處比得上摩西。
《出埃及記》第十七章第10-11節,「於是約書亞照著摩西對他所說的話行,和亞瑪力人爭戰。摩西、亞倫與戶珥都上了山頂,摩西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現在摩西的手永遠地垂下,對約書亞而言,是一個很巨大的打擊,很恐怖的經驗。《出埃及記》第二十四章第13節,「摩西和他的幫手約書亞起來,上了神的山。」神也揀選約書亞上山。可是在他下山的時候,《出埃及記》第三十二章第17-18節,「約書亞一聽見百姓呼喊的聲音,就對摩西說:『在營裏有爭戰的聲音。』摩西說:『這不是人打勝仗的聲音,也不是人打敗仗的聲音,我所聽見的,乃是人歌唱的聲音。』」約書亞行事貿然,不經大腦,其實不是爭戰的聲音,而是人拜金牛犢的聲音。約書亞不僅莽撞輕率,為人也心胸狹窄,《民數記》第十一章第26-29節,有二人受感說預言,「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就是摩西所揀選的一個人,說:『請我主摩西禁止他們。』摩西對他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嗎?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約書亞也膽小如鼠,《約書亞記》第一章第6、7、9節,耶和華一再的對約書亞說:「你當剛強壯膽。」第18節,百姓也回答約書亞說:「你只要剛強壯膽!」看起來,約書亞不大具有領袖的資格──急躁、小氣、膽小。
講到摩西對約書亞的勸勉,也令我們想到保羅對提摩太的勸勉。提摩太也很膽小,保羅就勸勉他:「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民數記》第27章就講到摩西的接班人就是約書亞。第18節,耶和華對摩西說:「嫩的兒子約書亞是心中有聖靈的,你將他領來,按手在他頭上;」原文「約書亞是心中有靈的」,中文合和本多加了「聖」字,「約書亞是心中有聖靈的」。是不是要加這個「聖」字?很難講。就一切的良善是從神來,當然是因為心中有聖靈。就《聖經》裡強調不要憑著血氣做事,只要憑著「靈」做事(林後十2-3)。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14-15)。《羅馬書》第一章第9節,「我在祂兒子福音上,用心靈所事奉的神,可以見證我怎樣不住地提到你們,」《約翰福音》第四章第24節,「神是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靈和真理拜他。」好像我們的生命有一部份是「信心」,也就是「靈」的部份。但有人說,人是全人,沒有分靈魂體三個部份;我是比較傾向,人有靈魂和身體兩部份。但是,《聖經》裡面好像也提到有一個單獨的「靈」。重點不在這些不能確定的分歧,而在於我們服事上帝是不能憑著血氣。約書亞有靈,所以儒子可用也。
《民數記》第27章第19-21節,「使他站在祭司以利亞撒和全會眾面前,囑咐他,又將你的尊榮給他幾分,使以色列全會眾都聽從他。他要站在祭司以利亞撒面前,以利亞撒要憑烏陵的判斷,在耶和華面前為他求問。他和以色列全會眾都要遵以利亞撒的命出入。」全會眾都遵祭司以利亞撒的命令,以利亞撒是聽從上帝的話。在這裡就可以看到,以色列的制度是政教兩權分立。(在台灣是五權憲法;在西方民主國家是講三權分立。)以利亞撒和約書亞各有權柄,但又各自不同。以利亞撒主要是宗教方面的權柄,全會眾都要聽他(21節);在政治的事上,則是要聽約書亞的命令(20節)。
不管怎樣,約書亞要做一件連摩西都做不到的事情,就是領以色列人進去迦南地。在《聖經》裡很多這樣的事情,就是神真是揀選了那弱小的、卑微的。摩西的偉大是約書亞無以倫比的。但摩西就是不能完成上帝的託付,需要約書亞來完成。大衛也是如此:大衛多偉大敬虔,但他就是不能夠建聖殿;神卻讓他的兒子──花花公子、紈絝子弟所羅門來完成。神從萬民中揀選了以色列人,特作自己的子民,原來他們的人數在萬民中是最少的(申七6-7)。耶穌所揀選的十二門徒也是一樣,都是不成氣候的小民。《哥林多前書》第一章第27-29節,「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這是恩典,好叫人因信稱義,無所可誇的。感謝主,上帝使用這樣一個卑微的人──約書亞,就是那願意信靠上帝,心中有靈的人;而是能幹,但憑血氣做事的人,來完成祂的旨意。
這裡上帝要摩西作的,簡直就是聖靈保惠師的工作──勉勵。「保惠師」的意思很豐富,可以翻作「勸慰子」,有「勸勉」、「警告」、「勉勵」、「安慰」的意思。我們今天對不信者、對弟兄姊妹、對自己,都需要這種有效的提醒、安慰、警告、鼓勵。很多時候,尤其是艱難之時,很多人像那十個探子叫人心消化;但希望我們是能勉勵人,叫人喜悅,叫人得勝的。
這裡我們也看到摩西的為人極其謙和。上帝不但揀選了一個無名小足,且要摩西勉勵他。曾經摩西對約書亞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嗎?」如今摩西更不能嫉妒約書亞,且要讓位,勉勵他。人在主裡就沒有這種不安全感。願我們都有這種心胸,不怕別人的鋒芒勝過我們,或能成就我們所不能的事。
要勉勵他,因為「他要使以色列人承受那地為業」。神既已預定了約書亞,為何還要摩西勉勵他呢?神的預定,不是減少,反是增加我們的責任和努力。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是在神的手中做這事,就做得更積極。
這裡的時空,又回到三十八年前,舊一代的以色列人。原文沒有「婦人」二字。雖然《民數記》裡頭講的是二十歲以上的男人,要死在曠野。既然是上一代,恐怕不管男人或婦人都死了。
「你們的孩子」,就是上一代的孩子;「不知善惡的兒女」,就是非常幼小的兒女。原來他們父母認為他們會被擄掠、殺掉的這一群。這裡也看到上帝揀選那謙卑弱小的,他們依靠上帝,上帝就把那地賜給他們。《馬可福音》第十章第14-15節,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這真是神給我們的一個鼓勵。
「你們說,你們的孩子必被擄掠、殺掉。我就要叫你們的孩子必進入那地,得那地為業。」這看起來,好像耶和華在賭氣的樣子。當然不是耶和華在賭氣,而是以色列人自己在賭氣。這是「約拿之氣」。有的時候我們常常氣上帝對我們不好,並不是上帝真對我們不好,而是我們認為別人都該死;或我們自己沒有信心,也要把別人拖下水,結果見到上帝對別人的好,就亂發脾氣了。所以,上帝就叫他們轉回,從紅海的路往曠野去,開始三十八年的漫遊。真是非常悲慘。不但進不去那流奶與蜜之地,且有三十八年的辛苦。
一41 那時,你們回答我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情願照耶和華我們神一切所吩咐的上去爭戰。』於是你們各人帶著兵器,爭先上山地去了。
人就是這樣:該去的時候,不去;不該去的時候,又執意要去。跟掃羅一樣,叫他殺亞瑪力人,他不殺;要他赦免基遍人,他又把基遍人殺掉。這倒不是要殺的對象錯了,該殺的不殺,不該殺的,大發熱心去殺;而是時間不對,要你進去,你不進去;不讓你進去,你因為害怕要多等三十八年,所以又爭先上山地去。這都不是真心的悔改,而是惡意要違逆上帝的心,卻也為自己找盡違逆的理由──「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情願照耶和華我們神一切所吩咐的上去爭戰。」掃羅也是口說「我得罪上帝了」,心裡卻是怕失去上帝所給的好處。我們的悔改跟懲罰、利益,都沒有關係;我們的悔改必須是對人罪的恨惡,和對上帝愛的相信。我們對主要有信靠順服的態度,不要用自己的情慾、想法去做事。我們的熱心很好,但要被上帝的話約束,否則就只是一股血氣之勇,沒有益處。這讓自己受苦,全部肢體也受苦。《哥林多後書》第十章第4-5節,「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以弗所書》第六章第12-13節,「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我們爭戰的兵器、軍裝是上帝的話、上帝的聖靈,是對上帝的信靠,也是上帝的恩典。
以色列人不順從神的刑罰,硬是要去的結果,當然就是慘敗不堪(民十四39-45)。
一42 耶和華吩咐我說:『你對他們說,不要上去,也不要爭戰,因我不在你們中間,恐怕你們被仇敵殺敗了。』43 我就告訴了你們,你們卻不聽從,竟違背耶和華的命令,擅自上山地去了。44 住那山地的亞摩利人就出來攻擊你們,追趕你們,如蜂擁一般,在西珥殺退你們,直到何珥瑪。45 你們便回來,在耶和華面前哭號,耶和華卻不聽你們的聲音,也不向你們側耳。46 於是,你們在加低斯住了許多日子。
《約書亞記》第二十四章第12節,上帝說:「我打發黃蜂飛在你們前面,將亞摩利人的二王從你們面前攆出,並不是用你的刀,也不是用你的弓;」那時神打發黃蜂來驅逐以色列的敵人;現在是敵人像黃蜂一樣,來攻擊以色列人。
所以我們隨時要有信心,隨時對上帝的慈愛、全能有倚靠的心。我們做了什麼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乎我們是不是憑著信心在做那件事。例如:以色列人和埃及人都下到紅海裡,一個是憑信心下去的,一個是試著下去的。所以,一個活,一個死。當那一夜兩個人在一個床上,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人在田裏,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路十七34-36)。兩種樹、兩種果子、兩條道路。
[1] 「何烈」的本義是「荒涼」。《申命記》大部份稱西乃山為何烈山,有一2、6、19,四10、15,五2,九8,十八16,二十九1等九處。至於其他的書卷,只有出三1,十七6,三十三6,列王上八9,十九8,代下五10,詩一○六19,瑪四4等八處使用。
[2] 「耶和華的山」:一、強調「有神的同在」。二、字面意思是指錫安山。《聖經》中多次講到,「末後的日子,多國多民要登上聖山,歸向神的景象」(詩二四3;賽二3;賽卅29;彌四2;亞八3)。
[3] 大河,指伯拉大河,中東文明的發源地:創三十一21,三十六37;出二十三31;書二十四2-3;撒下八3;王上四21、24,十四15;代上一48,十九16;代下九26;拉四10;詩七十二8;詩八十11;賽七20,八7,二十七12;彌七12。
[4] 王上四21「所羅門統管諸國,從大河到非利士地,直到埃及的邊界,所羅門在世的日子,這些國都進貢服事他。」24「所羅門管理大河西邊的諸王,以及從提弗薩直到迦薩的全地,四境盡都平安。」
[5] 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創十二7,十三15,十五7、18-21,十七8,二十四7;神對以撒得應許:創二十六2-3;神對雅各的應許:創二十八13-14,三十五12;神對以色列的應許:出三十三1。
[6] 出二十八3「又要吩咐一切心中有智慧的,就是我用智慧的靈所充滿的……」出三十一3「我也以我的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作各樣的工,」出三十五31「又以神的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能作各樣的工,」申三十四9「嫩的兒子約書亞,因為摩西曾按手在他頭上,就被智慧的靈充滿,以色列人便聽從他,照著耶和華吩咐摩西的行了。」賽十一2「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但五11「在你國中有一人,他裡頭有聖神的靈,你父在世的日子,這人心中光明,又有聰明智慧,好像神的智慧。你父尼布甲尼撒王,就是王的父,立他為術士、用法術的和迦勒底人,並觀兆的領袖。」但五14「我聽說你裡頭有神的靈,心中光明,又有聰明和美好的智慧。」徒六3「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林前十二8「這人蒙聖靈賜他智慧的言語,那人也蒙這位聖靈賜他知識的言語,」弗一17「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他;」
[7] 出二十八3,三十一3,三十五31;申三十四9;賽十一2;但五11、14;徒六3;林前十二8;弗一17
[8] 《出埃及記》第二十三章第20-23節,「看哪,我差遣使者在你前面,在路上保護你,領你到我所預備的地方去。他是奉我名來的,你們要在他面前謹慎,聽從他的話;不可惹(或譯:違背)他,因為他必不赦免你們的過犯。你若實在聽從他的話,照著我一切所說的去行,我就向你的仇敵作仇敵,向你的敵人作敵人。我的使者要在你前面行,領你到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迦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那裡去,我必將他們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