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十章

上一篇   下一篇

K 胜过耶路撒冷王和南方联盟(十143

  这段经文接续前面几章叙事的文体,追忆从前发生的事。约书亚和神又再度说话,他们和以色列的军队一同争战,并且得胜。第十章记载了敌人的话,这是自第二章以来的头一次。对他们的计谋、失败和死亡,都记述得很详细。尽管加入这些细节,但全文的进度仍然很快。基遍之役只用二十七节就交代完毕。文中没有费笔墨讲以色列人的准备,也没有提到全营是否曾犯会导致失败的罪。这则故事用到一连串的“画面”,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当时的行动,就像描写过约但河的情形一样。这里也是用重复的字和词组,将各个画面连结在一起,并藉此透露各自的重要性。本章的下半段,进展的速度更快。七座城一座接一座被攻破。每一次叙述的细节虽然有差别,但大半为重复语,这是本书下半段的主要特色。

  在神学上,和约的义务性质有了改变,从不杀基遍人(第九章),进到积极参与拯救他们的战役(第十章)。圣战是这里最重要的主题,所用的词汇更是独特。神为以色列人争战,保证他们得胜,就像在耶利哥和艾城一样。约书亚的领导,在战争中愈发巩固,因为神回应他的祈求。因着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的顺服,戏剧化的神迹出现了。以色列人不是主动出击,而是应同盟者的请求出兵,这还是第一次。

  亚摩利诸王的攻击(15节),促使基遍人要求协助(6节)。以色列人的胜利,首先是摘要记载(710节),然后才循三个“画面”发展:神的帮助(1115节)、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击败敌军(1627节),以及南方诸城的连串摧毁(2839节)。最后是战役的总结,以色列人回到出发之地,就是吉甲的敬拜中心(4043节)。

i. 亚摩利人的战略(十15

  1. 亚多尼洗德听见的消息,是以色列人不但胜过了艾城和耶利哥,并且将其尽行毁灭(hrm)。359这里的焦点是在这位盟军的领袖,文中提到他的名字,也提到每一个城首领的名字。亚多尼洗德不仅财产受到了威胁,连性命也可能不保。而以色列人对基遍的态度,则与对耶利哥和艾城截然不同。360基遍人立了和平之约,这个词汇与后面亚多尼洗德传达给盟友的信息相同,同时也暗示他们得享平安,与另外两个城市尽行毁灭的情形正好相反。由此可见,亚多尼洗德所听见的报告,将以色列人的威胁表达得十分清楚,这种威胁让人必须作出决定。亚多尼洗德若抗拒,就是抗拒神所定规以色列人的进展,如此则必然和耶利哥与艾城一样,落入神的审判之下;他若向以色列人求和,与以色列人和以色列之神站在同一边,就能在以色列人当中存活,只不过必须成为奴隶。

  2. 以色列人控制了便雅悯高地,就是山地到犹大旷野的必经之地。由此再通过伯和仑隘口,可达沿海的平原和西边的低地。南方诸王深恐失去这个险要的中心,因此一同商议,要攻打基遍。耶路撒冷与基遍相邻,因此等于以色列人已经威胁到亚多尼洗德的边界。基遍人之地十分具策略性,而伯特利与艾的失败,使以色列人完全掌控了北方与中央一带,因为他们获得了具关键性的便雅悯高地。现在只剩下南方还属于耶路撒冷王。361基遍显然从前是他们的盟友,如今却背叛,转向敌方。这里用四个子句描述基遍的强大:

  1基遍是一座大城,曾像尼尼微一样是大城(拿三3)。

  2如都城一般,“都城”一词曾用来描述迦特,就是非利士的首领亚吉所住之地(撒上二十七5),因此是指一个可以抵挡强敌的中心。

  3比艾城更大,以色列人没有攻破艾城的城墙,而基遍比它更牢固。

  4城内的人都是勇士。这里的词是指可以当兵的成年男子,与约书亚记七1418的意思相同。这几句话突显出这座城对以色列人的价值,也刻划出亚多尼洗德所感受到的极大威胁。亚多尼洗德必须重新控制基遍一带,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3. 这里用四个相似的子句,讲到亚多尼洗德邀请的四位首领和他们的军队。这些王的名字和亚多尼洗德一样,都可以在约主前一五五○~一一○○年巴勒斯坦一带的文字记录和人名中找到,就是约书亚记自称各样事迹所发生的时期。362

  希伯仑和拉吉已经可以证实就是鲁美德废丘(Tell erRuemideh)和杜伟废丘(Tell edDuweir)。考古学家在鲁美德废丘还没有发现晚铜时期(主前15501200年)有居民的遗迹,这与耶利哥的情形相仿。363不过,那里曾发现晚铜时期的墓,也曾进行挖掘,找到一些陶器,日期可以定在十三世纪末叶。364另一方面,约书亚记内的希伯仑,可能在另一个地方。主前十三世纪有位埃及法老兰塞二世,他的旅行记述中所提到的,或许是希伯仑。365杜伟废丘所发现的晚铜时期遗物,证实那地当时有迦南人居住。366耶末的遗址,已经证实为克贝叶雅木(Khirbet elYarmuk),就是雅木废丘(Tell Yarmut),位于耶路撒冷西南十六哩处,在沙斐拉(Shephelah,是非利士平原以东、犹大高丘陵地以西的低丘陵区)。在晚铜时期和铁器时期,这里都有人居住。367伊矶伦最可能是艾顿废丘(Tell Aitun),也就是伊通废丘,Tel Eton),“位于由拉吉、经艾吉撒耳溪(Wadi elJizair elJizair,就是亚多拉音河谷,Nah\al Adorayim)往希伯仑的路上”。368

  对耶路撒冷王而言,选择这四个城市颇具策略性。369与北方即使可能结盟,路也已被切断,所以亚多尼洗德选择了耶末,这地方有梭烈(Sorek)和以拉(Elah)两条溪谷构成跨状,在耶路撒冷西边可以构成一道主要的防御。换言之,耶末是耶路撒冷的西邻。拉吉、伊矶伦和希伯仑,是横越南沙斐拉与山地的一系列城市。有人形容从拉吉到希伯仑的通路为,“整个地带上到高地最重要的一条登山之路”。370伊矶伦将希伯仑与迦萨和埃及连系起来。它也使拉吉和地中海通往亚拉得(Arad)与阿拉伯商业道路的几个港口相连。371这些城市都因与耶路撒冷作生意而获利,因为耶路撒冷有路可以通往北方。如果埃及当时仍旧掌握沿海平原,便雅悯高地对这些城市便非常重要,是它们通往北方市场的主要管道。以色列的胜利切断了这条管道,使耶路撒冷也岌岌可危,因此南方诸城的首领一定要出兵帮助他们的盟友。以下所披露的故事,正符合“骨牌理论”。这些首领知道,倘若不能在耶路撒冷挡住以色列人,他们自己的城也会随之被毁。

  4. 整本约书亚记只有在这里提到,有一位迦南王派人到其他王那里去。在主前十四世纪,耶路撒冷王至少曾写五封信给法老,谈及他的城和其安全。这些信包括在现今所称的亚马拿书信中,与当代其他巴勒斯坦诸王的书信比较,其内容较长,文笔也较优美。372大部分书信的末尾,都有一句向法老的文士所说的话,这位文士负责读信,并向首领传话。耶路撒冷王要求文士善用动听之词。这些信十分讲究修辞,所有的要点都以三个重复语来加强。

  第4节的信息却不像来自耶路撒冷的亚马拿书信,它短得令人惊讶,在希伯来圣经中只用了十三个字。或许这只是该信的摘要,不过也可能实际上它就是如此,以简短来强调事情的紧急。所提出的要求是用两个三迭重复语来表达,以三个不同的动词陈明收信人当作的事(上来帮助攻打),又以三个名词来识别敌人(基遍约书亚以色列人)。译为“立了和约”(希伯来:slm)的字,在亚马拿书信中也出现过。373耶路撒冷王两次如此使用这个字,而且两次都表明这是出兵的原因。3744节的用法亦相同。

  5. 第4节期待诸王的反应。3755节说明,他们如何上去,与基遍人作战。这个动词与亚多尼洗德在第4节所用的第一个动词相同。诸王接受了他的要求。亚摩利王一词出现在约书亚记五1~九10。约书亚记五1是指约但河西的诸王,就是这里的这些人。约书亚记九10是指西宏和噩,约但河东的亚摩利王。除了约书亚记五1和第十章的故事之外,圣经所有提到亚摩利王的地方,都是指约但河东的两位王。“亚摩利王”一词只在第十章讲到这些王的所在地,其余的都是指西宏和噩,暗示他们是被毁灭的人。这里重复提到诸王的名字,强调所有的王都响应了亚多尼洗德的要求。第3节和第5节的清单,成了第4节之要求的框架,突显出那里所讲的行动,就是要攻击基遍和以色列。

  这几节开头语陈明了敌人的行动,以及行动背后的理由。这件事可以总结为三个要点:

  第一,焦点是亚多尼洗德的盟军,和他要阻挡以色列人进一步扩张的计划。这就成了以色列所以参战的理由。

  第二,这些王的清单说明了南巴勒斯坦的势力,那里整片地方都将连手作战。以色列人若能得胜,就可显明他们更是不可轻忽的。

  第三,盟军的第一个目标是基遍,这就将约书亚记九章和十章连在一起。如果没有前面的和约,盟军就不会向基遍宣战,基遍也不会将以色列拖入这场战争中。

 

359 这些王的名字,请参导论:“古老性”{\LinkToBook:TopicID=108,Name= Ⅲ 古老性}

360 E. Noort, 'Zwischen Mythos und Rationalitat. Das Kriegshandeln Yhwhs in Josua 10, 111' in H. H. Schmid ed., Mythos und Rationalitat Gutersloh, 1988, 149161页。

361 在主前十四世纪亚马拿书信,和约书亚记第十章中,耶路撒冷都居于领导地位,而相形之下,它在铁器时期第一阶段与士师记一8和撒母耳记下五69中,则不具太大的重要性。因此,约书亚记第十章所记载的一座都市国,是相当独特的,也是可认证的,它掌握便雅悯高地,而且对犹太地的沙斐拉诸城颇具影响力。参 Z. Kallai and H. Tadmor, 'Bit Ninurta = Beth Hor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in the Amarna Period', EI, 9, 1969, 138147, 尤其145, 希伯来文;B. Margalit, 'The Day the Sun Did Not Stand Still A New Look at Joshua X 815', VT, 42, 1992, 466491, 尤其486页,小注45

362 这些王的名字,请参导论:“古老性”{\LinkToBook:TopicID=108,Name= Ⅲ 古老性}

363 A. Ofer, 'Excavations at Biblical Hebron', Oadmoniot, 22, 1989, 8893页(90),希伯来文。

364 同作者,'Tell Rumeideh Hebron', Excavations and Surveys in Israel, 6, 19871988, 9293页。

365 C. R. Krahmalkov, 'Exodus Itinerary confirmed by Egyptian Evidence', BAR, 205. SeptemberOctober 1994, 6061页。

366 D. Ussishkin, 'LachishKey to the Israelite Conquest of Canaan', BAR, 131, JanuaryFebruary 1987, 1839页。

367 P. de Miroschedui, ABD, III, 644646页。

368 A. F. Rainey, 'The Biblical Shephelah of Judah', BASOR, 251, 1983, 12210Rainey 介绍了从前对 Tell elHesi Tell Beit Mirsim 的辨认,并证明它们不符合约书亚记第十章所描述的地理特性。有关视伊矶伦为特艾顿的原始辨认资料,请参 Noth, 95页。

369 3523节的列表中,它们的顺序与地理无关,但3137节则相关,那里攻击的顺序十分合理。这里的顺序似乎是按字母排列的。

370 D. A. Dorsey, The Roads and Highways of Ancient Israel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195页。

371 前书,196197页。

372 R. S. Hess, 'Hebrew Psalms and Amarna Correspondence from Jerusalem Some Comparisons and Implications', ZAW, 101, 1989, 249265

373 名词是众所周知的 shalom,“平安”。严格说来,这并不是相同的动词,不过亚喀得文与希伯来文动词的同源字,都来自于字根 slm。希伯来文用使役式 Hiphil stem,而亚喀得文用基本形 G stem,配上独特的亚马拿“迦南”形式。

374 经文为 EA28712行,和 EA28827行。参 W. L. Moran 的翻译,The Amarna Letter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328页;那里的三座城为基色、亚实基伦和拉吉:愿〔王〕知道,所有各地都平安〔相安无事〕,但我在争战。愿王为他的地提供援助。例如迦色鲁(Gazru)、亚斯卡伦纳(Asqaluna)、和拉吉斯(Lakis I)。他们已经给了他们食物、油和其他各样需要。因此,愿王供应弓箭手,差派弓箭手去与反对我主我王的人争战。”在主前十四世纪的亚马拿时期,拉吉与耶路撒冷不睦,不像约书亚记时作他们的盟友。

375 它与第6节也有文字上的关联,参下文。

ii. 基遍人的反应(十6

  第6节与34节的类似,在于用了相同的动词:基遍人打发人去传话,说明他们的需要。不过,亚多尼洗德求助的对象是几个城市及其中的王,而相反的,基遍人只向一个人求助,就是约书亚。因此,约书亚成了与整个南方势力打对台的人物。他的所在地,吉甲的营,与第3节的各城平行。这个词也将以色列人介绍出来。他们与南方联盟作战之后,回到的地点也是用同一个词来形容(1543节),就是基遍人初次和以色列人会面的吉甲之地(九6)。

  基遍人的请求一开始便说,你不要袖手不顾(原文为“将你的手抽离”)你的仆人。“手”代表以色列的军事力量,正如约书亚记八18所记,约书亚伸出手为攻打艾城的标记。动词“抽离”(希伯来:rph)出现于约书亚记一5,在那里神应许约书亚,神的扶持总不离开他。这应许的情境是表明神的信实,这里亦相仿,基遍人期待约书亚忠于他们的和约。用你的仆人一语显示,在和约关系中,基遍人是藩属。所提的要求,求你速速上来……帮助我们,动词与亚多尼洗德所用的完全一样(4节),强调两者的冲突。不过,与亚多尼洗德还有一点不同,基遍人在要求以色列人前来帮助的话中插入了一个词,拯救我们。这似乎是要取代亚多尼洗德的帮助我们攻打,强调两者动机的差异。一方是要攻打、毁灭基遍;另一方则是来拯救它。

  基遍人埋怨道,他们被住山地亚摩利人的诸王围攻。诸王一词的意思:

  1或许是基遍人的夸张语,要表达他们的灾祸很严重;376

  2或许这些是南巴勒斯坦的主要政治中心;

  3或许亚摩利人是一群特殊的人,分布在这五个地点,别处则没有这族人。

  第3个说法缺乏证据。第2个说法有可能,但从第2839节看来,却不足以成立,因为那段讲到用兵的范围,不止这些城而已。第1个说法最有可能,其作用是突显出这次冲突的重要性。所有亚摩利人都聚在基遍,他们最能干的王和最勇猛的战士都集合起来了。

  对基督徒而言,这些经文让我们想起诗篇中的哀歌,诗人被仇敌环绕,因此向与他立约的神呼求,要祂来拯救。377基督徒因着基督,与神建立了约的关系。在有需要之时,祈祷就成了向父神呼求的途径,正如这里一样,基遍人以传递信息为求救的途径(太六9,二十六41;可十四38;路十一2,二十二40;林后十三7;弗六18;西一9;雅五1316;启五8,八4)。

 

376 请注意前面对以色列人的要求,要他们“速速”上来。

377 S. Mowinckel, The Psalms in Israel's Worship, 1,翻译者 D. R. ApThomas Oxford Blackwell, 1962, 194页,提出诗篇十二,十四,四十四,五十八,六十,七十四,七十九,八十,八十三,八十九,一四四等篇。

iii. 胜利(十743

  本章余下的篇幅详细描述了以色列人如何得胜。记载的方式是一连串的“画面”或图画,在时间上有所重迭,但是却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刻划胜利。这种技巧在喇合的故事、渡约但河的事件、击败耶利哥与艾城的记录中都曾用过。第一幅画面(710节)将胜利作了摘要,接着再细述这场胜利中耶和华的作为(1115节)。接下来则是以色列与诸王争战的细节(1627节),和征服诸城的细节(2840节)。最后再摘要式地回顾得胜,及凯旋回营(4143节)。

{\Section:TopicID=181}a. 摘要(十710

  7. 南方诸王响应了亚多尼洗德的呼求,都上去了,同样,约书亚也回应了基遍人的请求。虽然动词“上去”(希伯来:lh)可以指出现在现场中,但基遍和附近的拿比山韦(Nebi Samwel)是该区山地的最高点,因此对峙的双方可能都需要登山。这里对响应者的描述与第5节一样,首先是一般的称呼(五个亚摩利王),接着则是细述盟军的每一个成员,第7节也相仿,先是概称响应者为约书亚,接着便说明参与的人,即,约书亚和他的军兵。约书亚代表以色列的军队。这种称谓也带出后面的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的说法,这词汇在全章中共出现七次。每一场战役都以此开头,而43节讲到整件事的末尾,也以此作结束,与第7节构成一个框架,显明了以色列人的参与。因此,第7节为本章中所提的以色列众人下了定义,就是指约书亚所指挥的一切兵丁。他们是大能的勇士,这句话让人想起基遍的勇士2节),也预告了他们会胜过南方联盟,因为文中从来没有用这类话语来形容对方的军队。古代近东的文献中很常见的题材,便是多国联盟与一支孤军作战。378在约书亚记中即是如此,一个敬拜一神、满有秩序、团结一致的国家,由一个人领导一支同心的军队,在争战中占了上风。而教会亦是合而为一的,是基督的身体,由祂作头带领(弗一22;西一18),这是耶稣(约十七)和祂的门徒(徒十五;林前三)都强调的重点。

  8. “不要怕”的命令,让人想起约书亚记八1。这个命令之后同样提到了仇敌,和神同在、扶持的应许。基遍人在第6节要求伸(希伯来:yad)支援(直译:不要抽出你的手;NIV Do not abandon)。约书亚在19节要军队追赶敌人时,也重复用到这个字。它是指以色列摧毁敌人、保全盟友的军事力量。在这一切的背后,乃是神的恩典所加添的力量,是祂使以色列人能够得胜。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的应许,用了一个动词,“站立”(希伯来:md),这个字重复出现在两个重要的地方:13节,太阳和月亮“站住”,及19节,约书亚再度向他的军队说话,要他们不可站住不动,要去追赶仇敌。这个动词每一次出现时,主词都不同,分别提到神、约书亚和仇敌的动作。

  910. 整个晚上行军的策略,一方面响应了基遍人所要求的尽速支持,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神的意旨,因为他们在清晨薄雾中骤见以色列人,必然阵脚大乱。旧约另外还有地方记载神使仇敌混乱,所用的动词亦相同(希伯来:hmm)。379古代近东的战争记录中常用到这个字,描述敌军陷于惊恐、害怕当中。380这里则成为本段的结语,并预告了11节,就是第二个“画面”的开始。大大的杀败他们总结了约书亚出兵的结果。在第三个“画面”也用同一个词汇开头,描绘仇敌的失败(20节;NIVdestroyed them completly)。赢得这场大胜利的是约书亚,第20节和第10节的下一句都这么说。因此,这场战役的得胜,神和约书亚都有份。

  这段共出现四个地名。基遍是开始作战之处。或许以色列人是从东边来,切断了盟军的后路,使他们不能再从耶路撒冷撤退。以色列人向西追赶盟军,直到伯和仑,位于山地通往沙斐拉和西方平原的路上。他们继续向南,在沙斐拉一带追赶,直到亚西加。这个地点很靠近耶末,可能那些军队想躲到那里去。玛基大最可能是现今的孔母废墟(Khirbet elQom),位于沙斐拉之内。381盟军剩余的部队可以由此向东撤退,进入伊拉谷,然后向南,从疏割到亚杜兰,在那里便可进入沙斐拉两条南北向的主要大道之一,玛基拉就位于其中之一的路上。382玛基拉既在柯贝叶孔,就是在拉吉、伊矶伦、和希伯仑的中间。到了这里,盟军的残余部队可以躲进他们自己的家乡。亚西加和玛基大这两个地名为这场战役作了总结,并预告了以下两幅“画面”,就是更详细描述整个经过的图画(1116节)。383

{\Section:TopicID=182}b. 神在战争中的角色(十1115

  11. 在伯和仑下坡,神帮助以色列人作战,从天降下大冰雹在敌人身上。主前二千年左右的赫人文献,和主前一千年左右的亚述人文献中,都曾提及神祇用“天上的石头”来与敌军作战。384敌军阵脚大乱,也常以此为解释的理由。冰雹可能出现在春天。385冰雹也预示了后来用来封住盟军首领洞口的大石头18节,希伯来文为同一个字)。

  12. 第12a14节构成框架,中间是这段的重心,就是日月停住的神迹。这两处都提到神为以色列争战的特殊之日,伯和仑下坡向西进入亚雅仑谷。在此战争激烈地进行,约书亚要日头在东边的基遍停住(希伯来:dom),要月亮在西边的亚雅仑谷停住。386由这些天上光体的位置看来,当时正是一清早,太阳和月亮同时可以看得见。

  13. 第12节的话应验了。这个记录的真确,可以在雅煞珥书中找到,这是第13b节的注明。最后,第14节对这件事的重要性作了评注。当时确实发生了什么事?所求的事是让日月都停住,而这是第12节所用的一个动词(dom)的翻译。在第13节,同一个动词用来描述日头的状况。第二行则描写月亮的状况。两行构成交错结构(A B B' A'):

A.  停住    B. 日头

B'. 月亮    A'. 止住

  如此,两个动词互相对应,两个名词亦然。

  至于当时的实况,有三种解释:第一,传统的看法,视日头和月亮停在天空的原处,直到战争结束,不再需要亮光。从约书亚记所载终夜从吉甲行军到基遍的事来看,可以支持这个说法。如果当时是满月,月光可以确保行军的安全,也可预期神藉月光和日光行神迹。在《伊里亚特》(Iliad)和希腊古典文学中,有类似的祈求。387不过,太阳的位置既在东方(或即使日正当中),约书亚的请求必是在下午之前,而一位将军在这个时候就可预见需要更长的日光,时间似乎太早了一些。

  第二种解释,是认为这个祷告在求日蚀出现。天空变暗会使敌军恐惧,因此更容易击杀他们。这种含义出现在哈巴谷书三11,那里所用的动词也类似。388不过,第一个动词可以有好几种解释,变暗只是其中之一。此外,敌军阵脚已经混乱。如果这里是指日蚀,或某种天际的黑暗,那只能妨碍追逐敌军。因此,约书亚不太可能是在求这样一种神迹,何况天上已经降下大冰雹,早已达到了这个目的。

  第三种看法,是将新亚述的天文学列入考虑,主张这些经文暗示,若在每个月十四日之外的日子,同时可以看到日头和月亮,就是坏兆头。389因此,约书亚的祈求,或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军队求好兆头,或许,若是不想将约书亚与星象学拉上关系,他就可能是求让坏兆头临到迦南人身上,因为他们相信星象之说。390这个解释无法说明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一语。从本章其余部分看来,追杀的过程花了许多小时,甚至几天,才完成。但新亚述的兆头并不会持续展示,直到所预警的事发生为止。那么,在约书亚记中,为何兆头会停留在空中?雅煞珥书的解释也暗示,日头停留在天空不寻常的长。因此有些注释家认为,雅煞珥书的说明,反映出一份晚期的来源,要为不明究里的后人解释从前日月停止不动之事。391

  以上几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或许这永远是个谜,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可以了解主前二千年左右的人如何看星象。当然,运用兆头,或以神力胜过兆头,或许能够说明某些经文。392也许日与月留在原处不动,正成就了这事。这个神迹也像天降大冰雹一样,显示出:在打败以色列仇敌的事上,神作了特别的事。在雅煞珥书上的记录,可能表示这个神迹别具意义。这份数据可能是记载国家大事的诗歌,例如:撒母耳记下一1927,或列王纪上八1213,但却无处可查。393

  14. 这节与12节形成 A B B' A' 交错式的结构:

A.  耶和华将亚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12节)

  B.  约书亚就祷告耶和华12节)

  B'. 耶和华听一个人的祷告14节)

A'. 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14节)。

  这个故事的重点也像天降大冰雹一样,是强调神如何帮助以色列。地上的战争有天上的一幕作背景,约书亚得胜是出于神的旨意。

  15. 这句话在第43节又出现,成为下一幅“画面”的结束。若参照这场战争记录的一开始,第6节,这句话表明,以色列每次作战,都是在吉甲神的圣所之前开始,也在那里结束。39443节同样说,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营中,言下之意为,以色列人在争战中没有损失一兵一卒,也没有产生内讧。

  以色列的战争故事中一再提到神迹的出现,对基督徒而言,在每一天与罪恶的属灵争战上何尝不是如此,这场争战也有灵界能力的参与。虽然不一定常是明显的神迹,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弗六12)。

{\Section:TopicID=183}c. 以色列人在战争中的角色(十1643

  1617. 这里的“画面”和前一幅一样,一开始便用动词“逃跑”(希伯来:nus)。此处不是讲所有的军队,而是指他们的五个首领。玛基大让人想到第10节,就是三个主要战场之一。其中两个出现在1115节的“画面”。如今第16节出现了所余最后一处的地名。同一句话,藏在玛基大洞里,出现了两次。动词“藏”(希伯来:hb)在本段落的最后一节中再度出现,将整个故事框住。第1617节也重复提到五个王。这件事预告了2840节的事──每征服一个城,便将其中的王处死。这些本来领先全军的王,如今躲了起来。以色列的军队有神的能力帮助,便能如此。

  18. 大石头,请参第11节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82,Name=b. 神在戰爭中的角色(十1115}。在约书亚的指挥之下,以色列人仿效神的作为,也用到圆形大石。而洞口的大石头,在第27节又再度提及。以大石封住的洞,先成了这些首领的监牢,后来又成了他们的坟墓。

  19. 这一段话有三个目的。第一,它与1115节描述的行动类似,是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而不是从神的角度来看。约书亚命令以色列人,不可“耽延”(或译“停住”;希伯来:md),所用的动词与神在第8节给约书亚的应许相同,无一人能在以色列人面前站立得住。这个字也与日头和月亮在空中“停住”有关(13节)。描述日头不急速下落的同一个动词(希伯来:labo),在此则指以色列人不容仇敌进自己的城邑。天上的星体、地上的军队,都听从了约书亚的命令。这两者的背后乃是神的应许,祂已经将仇敌交在以色列的手中(819节)。而以色列人相信了神的应许,便得到了胜利。以色列人大大的杀败他们10节),这句话在20节又重复了一次。

  20. 第二,在1921节,约书亚用了一个策略,使以色列人赢得了更大的胜利。战役从玛基大扩散开来之后,剩余的迦南人都向各城里逃。他们的王和各个城都孤立起来,于是就更容易拿下了。

  第三,这几句话预告了这幅“画面”的第二部分(2840节),就是从各城的征服来描述以色列人所扮演的角色。读者了解到,以色列人已经移至南边的沙斐拉,其中剩下的人(希伯来:hassiridim都进了坚固的城。与此相反的是,没有留下一个sarid)一语,在2840节出现了五次,显示以下诸城的毁灭,乃是前面这一场争战的延续。从前在与西宏和噩争战时,以及与艾城人争战时,也都曾将剩下的人杀尽。395这一点证实,以色列人在这类战争中完全顺服了神的命令(申二十1018)。

  21. 这几节所讲的,是南方一场大战的某个阶段,因此,军队是回到玛基大,而不是到吉甲;等到所有的战争都结束了,他们才回到吉甲(1543节)。以色列人的成功,使他们更加团结。第21节没有记载任何怨言,与先前百姓发现领袖们和基遍人立了和约,而大发埋怨的情形,成为对比(九18)。396

  2227. 这一段总结了盟军首领的悖逆(35节)和他们的下场(1618节)。首领的清单重复了第35节的清单。这些领头悖逆的人被带到约书亚面前,遭受处决。全军对约书亚的顺服,可以从他在2224节下的命令,和2325节的逐字照办中看出。约书亚对神的顺服,由处决迦南人的首领一事可以看出,以色列的众军长和全军都可为此作见证。虽然是众军长将脚踏在这些俘虏的颈项上,不过下令执行的人却是约书亚。397行刑并不是庆典的结束,他们又将尸首挂在树上。艾城的王尸首也曾被挂在树上。398后来,这些尸首又都被埋起来。以色列这番夸耀胜利的举动,也是要吓唬旁观的迦南人,或许他们在邻近的玛基大可以看得到。

  25. 这一段的中间,是约书亚对军长所讲的话,宣告神必要击败所有以色列的敌人。头一句话不要惧怕,和第8节神在战争之前对约书亚所说的话十分接近。约书亚把争战的责任交付给全军。约书亚记一9很像这里约书亚所发的命令:应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在第十章,约书亚把神的这道命令交代给他的军长。当时所要办的事,是处决迦南人的王。他以神拣选以色列和他们的领袖为理由,言下之意为,神已经弃绝了反对以色列的人,而对盟军首领尸体的处理,象征了神的咒诅。

  27. 最后一句话提到,从前那些王所躲藏的洞,如今成了放他们尸首之处。把几块大石头放在洞口,这句话与这段故事起头用的字很接近(18节)。这种作框架的技巧,显示整个故事非常看重秩序与凝聚力,这与以色列军队的秩序与合一相互辉映。

  对基督徒而言,这些残忍的场面似乎与我们所敬拜的和平之君(赛九6)大相径庭。可是耶稣曾亲口告诉跟随祂的人,作门徒意味带来争战(太十3439;路二36)与逼迫(太二十四)。可怕的争战对基督徒并不陌生,而圣经也不否认,那为和平而来、并为此受苦的基督,将会带着剑重返这世界(启十九~二十章)。

  2839. 以色列在那个地区征服了七座城,其中的迦南王都被处死:马基大、立拿、拉吉、基色、伊矶伦、希伯仑、底璧。事实上,第四座城,基色,这里没有说已被征服,只说它的王,荷兰,和其军队与约书亚作战,被击败了。惟独这件事比较特殊,其他各城则都如出一辙,每一座城都是用类似的词组描述。(表一)将这些句子在各个征服记录的出处,作了摘要整理(未区分单数和复数动词)。

{\Section:TopicID=184}表一:十2839之清单中,形容征服的词组

词组

城名

 

他夺了

 

 

他对着安营

 

 

 

 

 

他攻打

 

 

耶和华将城交在

 

\cell

 

 

 

 

它的王

 

 

 

它的诸城邑

 

 

 

 

 

用刀击杀

 

尽行杀灭

 

 

 

 

其中一切人口

 

没有留下一个

 

 

 

他待某某正像待某某一样

 

附注:玛=玛基大;立=立拿;拉=拉吉;基=基色;伊=伊矶伦;

   希=希伯仑;底=底璧。

  由约书亚记十一13看来,这些南方的主要城市都没有用火焚烧。根据约书亚记十五1316,希伯仑和底璧仍有人居住。或许,1该经文的时期与来源不同,因此事实上矛盾并不存在;也可能,2约书亚记十五1316是以色列最初征服之后,当地又逐渐有人迁入居住;又或许,3约书亚记十五1316和第十章是讲同样的事。不过,1的看法最合理,因为这个问题是任何一个明眼的编辑都看得出的,他们大可在第十章中把希伯仑和底璧删去不提;2的看法缺乏经文的支持;3的看法也可能成立,不过第十五章的位置暗示,当时是在分配地业,而第十章则是在此事之前。杨格指出,在古代近东其他的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以马尼他石柱为例,上面写着,“以色列被灭尽,不再有后代”,又举主前第九世纪的摩押石柱为例,米沙王(Mesha)说:“以色列从今以后彻底灭绝了。”399但在这两个案例中的句子,都不是讲以色列人已被完全杀绝,只是一种夸胜的说法,让人感受到他们已全然征服了对方。

  虽然这些战争记录有些地方为对称形式,但整体却缺乏一致性。或许这是一种刻意的笔法,暗示他们虽然节节取胜,但每一阶段的胜利都采用不同的战技。这种笔法也意味,这里并不是套用一个公式,只换上不同城市的名字,构成一个虚拟的故事。这种编年史的风格,在赫人和亚述人的战争记录中十分常见,整个模式大致相仿,但却根据征服每座城所遇到的独特事件,插入一些特殊的记录。这里每一个地方的结局都相同,因为每次征服记录的最后都有一段话,与前面的记录作比较。这种文学体裁有两重目的:第一重,它显示以色列的军队一直得胜,凡抗拒他们的,都毫无指望。这让人彻底明白,以色列军队的神是全胜的神;第二重,编年史的形式很符合我们所知道的历史背诵篇,所有古代近东征服记录也都尽可能如此写。这种形式比较有规律,不像前面几章故事的叙述那样流动,但又比第十二章所列的征服清单个别化,因此它保留了官方记录的形式,却又未遗漏每次事件特殊的细节。

  文中所提在玛基大和伊矶伦的当日,以及拉吉的第二天,是指征服各城所用的时间。拉吉是这些城市之中最大的一座,也许花了最长的时间才攻取。从证据看来,许多城市并没有像晚铜时期的那种坚固城墙,因此比较容易拿下。

  整个征服过程的当中特别提到基色的王,显出他的重要性。虽然这座城没有被以色列人攻下(书十六10),但它的军队打了败仗,首领被杀,也是一件大事。基色是在耶塞废丘(Tell Jezer),这地点可守住亚雅仑谷西方的入口,就是往耶路撒冷的通道。或许以色列人在追赶敌军时,绕过了这座城。亚马拿书信和马尼他石柱都曾提到这座城。石柱记录亚实基伦的法老马尼他征服了基色和叶诺(Yenoam,约主前1207年)。因此,这城位置险要,它有晚铜时期的坚固城。400它的王名叫荷兰,这是西闪族的名字,而亚马拿书信中,基色王的名字亦然。401或许,在埃及的控制之下,像基色这样的城并没有护卫耶路撒冷的义务。不过,埃及的驻军也不愿见到像以色列这样的军旅,在那一带任意出没。对约书亚而言,打败这支军队是南方战役中的一个高潮。

  这里各城的记录是按照地理位置的顺序,从玛基大开始,它位于其他各城的当中。横扫当地的军队采弧形前进,从西北角的立拿(波拿废丘,Tell Bornat = Tel Burna402向南,通过拉吉和伊矶伦,然后再往北到希伯仑,就是弧形的东北角。从这里,军队再朝南行,沿着山丘的分水岭,直到底璧,就是现今的拉布德废墟(Khirbet Rabud),即希伯仑以南山地最重要的晚铜时期遗址。403

  40. 这段冗长的记录,以三个重迭的摘要来作结束:地区(40节)、疆界(41节),和所花的时间(42节)。地区是从山地开始,包括了耶路撒冷、希伯仑和底璧等城。在以上的城市清单中,南地并不在内,不过征服伊矶伦之后,以色列人便可以控制通往南地的商业道路。此外,第十二章所记被征服的城市清单中,包括了何珥玛和亚拉得,这都是南地的重镇。沙斐拉或西方高原,是其他各城的所在地。山坡似乎与沙斐拉衔接,或许是指从沿海平原上到山地所经过的山谷和通道。这个摘要的结语,和前一段所特有的话相同:没有留下一个,和将凡有气息的尽行杀灭。本节末尾的说明,请参:约书亚记九1819,那里提到,以色列人忠于向神所起的誓言。这里则是以争战表明向神的顺服。

  41. 南方一带正符合约书亚记一4所记的南方边界。加低斯巴尼亚是和西乃旷野交界之处。它是以色列人最初想进入迦南的地点,但他们却在那里遭逐回(民十四)。迦萨代表和埃及在西边的交界。在历史上,一离开埃及之后,头一个碰到的迦南人之城,就是迦萨。404歌珊并不是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之前所住的那片地,而是约书亚记十一16的歌珊,和十五51相关。如果这城是指边界,可能是指东南方朝向死海和南地的界线。最后一座城,基遍,是指山地一带,就是战争开始之处。

  42. 约书亚杀败(希伯来:lakad,这动词出现在约书亚记十1,指艾城的夺取)一语,成为第十章事件的结尾语,把它与前一次的胜仗连接起来。这节前半的语法和其结构,很像对约书亚征服玛基大的描写(28节)。在那里是当日征服,这里则是一次战役就全胜。这便强调出该场战争结束得很快,因为神为以色列人争战。14节用同一句话讲到日头和月亮的神迹,因此,42节把击败南方所有城市的功劳,都归于神奇妙的工作,一方面祂使天上出现明显的奇迹,一方面又帮助他们连连征服各城。

  43. 最后一个“画面”用到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一语,这个词组曾出现在15节,暗示一个画面的结束。以色列人是从吉甲出发的(6节),因此,现在他们返回圣所所在之地。南方之役既已全面胜利,便在此划上句点,全国和其领袖都回到了圣所,来到神的面前。

  总结而言,第十章在文学上有四重目的:

  第一,它使以色列人离开了中央山地;

  第二,它鸟瞰了南方的征服,所用的方式与前几章所讲夺取中央山地的笔法相同;

  第三,画面的运用,使作者能在神的作为和以色列人的行动之间来来回回地描述;

  第四,整个事件的结构,显出行动在加速进展。描写一大片地带和其中许多城邑的征服,所用的篇幅比前面少得多。这种加速进展的模式,在第十一章仍然持续,到了第十二章更形成高潮,因为动得太快,那里只是记下地名而已。

  对基督徒而言,这段经文,以及下面北方之役的故事,可以代表门徒的生活。每天我们都面对压力和挣扎,以弗所书第六章的属灵争战,有一部分便是指我们要作的决定:是否真正跟随基督,以谦卑与相爱来生活。战士的得胜必须有神的帮助,而若不断行在神的旨意之中,有神话语的知识为亮光,又借着祈祷与神交谈而得到力量,便能支取这种帮助。

 

378 Liverani, 'The Ideology of the Assyrian Empire,' in Power, 297317页,尤其31页。

379 出十四24,二十三27;申七23;士四15;撒上七10H. P. Muller, TDOT, III, 419页,认为这是描写圣战的术语。

380 Younger, 7374页和133134页,其中提到亚述和赫人的事。古代近东常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使得敌方惊恐的,经常是王,而不是神祇。约书亚记则不然,惟独神是主词。

381 D. Dorsey, 'The Location of Biblical Makkedah', Tel Aviv, 7, 1980, 185193页。

382 同作者,The Roads and Highways of Ancient Israel, 152153页。

383 倘若细心观赏这个故事的结构,就可以消除像 B. Margalit 'The Day the Sun Did Not Stand Still A New Look at Joshua X 815', 470页中所提出有关经文的疑问:“我们可以花很长的篇幅,介绍从古至今各个注释家精彩的解经本领,他们用文学、历史或天文学的词汇,尝试说明这几节的含意。但倘若根据1011节,战争的场景已经转到拉吉一带,我们何必再花力气去证明太阳在基遍停住?当然,Noth 等人在这几节中将此事转到亚西加和玛基大,不过他们这样作,乃是因为若非如此,整个故事在地理上就毫无意义了。”像这类问题,以及15节回到吉甲的问题,并不需要用 Margalit 等人所提的双重文学来源来解决。其实,这里所呈现的,乃是一系列的“画面”,或场景,每一景都是从其独特的角度来描述这场战役,所强调的重点各自不同。

384 M. Weinfeld, 'Divine Intervention in War in Ancient Israel and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in HHI, 140141页;Younger, 208211页。例如,Younger 翻译了撒珥根给神的一封信,论到敌军的联盟,其中有一段与此相关:“我使(他们)战士的尸体遍布在上坡和下坡。经过六个‘双倍时间’,从乌斯山到西木山,就是碧玉山,我举枪追赶他们。其余的人皆抱头窜逃,他已经丢弃他们,而亚述尔,我的主,你荣耀的大能得以彰显,亚达,那大能者,勇士亚努的儿子,大声斥喝他们;加上浓密的乌云和大冰雹(直译“天上的石头”,NA4ANe),他彻底灭绝了剩余的人。”

385 R. B. Y. Scott,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and Terminology in the Old Testament', ZAW, 64, 1952, 1920页;Butler, 116页。

386 J. G. Taylor, Yahweh and the Sun. Biblical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or Sun Worship in Ancient Israel, JSOT Supplement 111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114118页;认为耶和华与基遍的日头是相同的。在约书亚记中,日头是耶和华神的象征,不是另一个神祇。约书亚向基遍的太阳说话,就是向耶和华说话(12节)。同样,耶和华也听一般人的祷告(14节)。

387 M. Weinfeld, 'Divine Intervention in War in Ancient Israel and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147页。在《伊里亚特》II413415行,Agamemnon 请求宙斯,“不要容日头落下,黑暗临到,直到我将普利安人的城堡攻破……。”参 W. H. D. Rouse(译), Homer, The Iliad Edinburgh Thomas Nelson, 1938, 30页。

388 B. Margalit, 'The Day the Sun Did Not Stand Still A New Look at Joshua X 815', 480481页。如果采用这个看法,认为是指日蚀,那么便可以将日期定在主前1131930日。参 J. F. A. Sawuer, 'Joshua 101214 and the Solar Eclipse of 30 September 1131 BC', PEQ, 104, 1972, 139146页;F. R. Stephenson, 'Astronomical Verification and Dating of Old Testament Passages Referring to Solar Eclipses', PEQ, 107, 1975, 117120页。

389 H. Hunger, Astrological Reports to Assyrian Kings, State Archives of Assyria 8 Helsinki Helsinki University Press, 1992。许多段话都可作这种信念的例子。其中之一为 no. 25, lines 610“如果在第十六天,月亮和日头一起出现:一个王〔会把有敌意的信〕送达第一位;那位王〔将被禁闭〕在宫中;仇敌的〔步伐〕〔将朝向他的领土〕;仇敌〔将在他的领土上〕胜利地〔绕行〕。”这段文字的重塑应当是正确的,因为这个信息重复出现过几次。

390 J. S. Holladay, Jr., 'The Days the Moon Stood Still', JBL, 87, 1968, 166178页。

391 同一处; P. D. Miller, The Divine Warrior in Early Israel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26页;B. Halpern, 'Doctrine by Misadventure Between the Israelite Source and the Biblical Historian' in R. E. Friedman ed. The Poet and the Historian. Essays in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Biblical Criticism Chico, California Scholars Press, 1983, 417355

392 这是 J. H. Walton 的看法,'Joshua 101215 and Mesopotamian Celestial Omen Texts', FTH, 181190页。

393 后者在七十士译本中,是取自“诗歌之书”中。“诗歌”和“雅煞珥”,都是由三个相同的子音拼成,但次序不同,是 syr,而不是 ysr

394 Mitchell 的书中,99页,提到营的经节,乃是约书亚记一至十二章的架构之一部分。而 Y. Kaufmann The Biblical Account of the Conquest of Palestine 一书92页中,认为回到营中,是要让因作战而疲乏的以色列人,不致过早进各地去定居。不过,这几处提及回到吉甲的营中,或从那里出发,给人最强的感受,是百姓在神面前同心合一,遵守命令。

395 民二十一35;申二34,三3;书八22

396 这乃是假定该动词的主词为以色列人,即,是他们在埋怨,而不是他们被埋怨。参:出十一7,同一个词组和类似的语法结构。

397 把脚放在敌人的头上,作为击败对方的象征,不仅圣经中有,古代近东的文献中也有,参 H. W. Lay and R. W. Vunderinck, 'Foot,' ISBE, I, 332333页。

398 参:书八29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70,Name=v. 在艾城的勝利(八1829}。“木头”和“树”是同一个希伯来字,es。它的复数,子音与27节内的“正是”(英文 very)一字(sm)相同,“直存到今日”。这个词组可作为作者亲身经历的证明,有关这方面的说明,请参第三章有关来历语的解释{\LinkToBook:TopicID=143,Name= 增註:來歷語(aetiology}

399 Younger, 227页。

400 W. G. Dever, 'Gezer', ABD, II, 9981003页。基色的外城乃是“晚铜时期所盖的,是惟一当时设计的防御系统,并不是早先的时期已经用过,现在重新又用的”(1001页)。见同作者,'Further Evidence on the Date of the Outer Wall at Gezer', BASOR, 289, 1993, 3554

401 R. S. Hess, 'NonIsraelite Personal Names in the Narratives of the Book of Joshua', CBQ,待出版。

402 W. F. Albright, 'Researches of the School in Western Judaea', BASOR, 15, 1924, 211页,尤其第9页;A. E. Rainey, 'The Biblical Shephelah of Judah', 11页。

403 A. F. Rainey, 'Debir', ISBE, I, 901904页。若接受这些遗址,便没有理由认为约书亚是走“Z字形路线”。参 J. Barr, 'Mythical Monarch Unmasked Mysterious Doings of Debir King of Eglon', JSOT, 48, 1990, 3349页,尤其60页。倘若任何一位作者,无论是在写历史,或只是假装在写历史,文中显示他对读者所住的一带地形毫无所知,那位作者必然不会被人接受。需要提出证明的,乃是现代的鉴别学者,他们必须说明这里的地理如何不准确。Barr 很清楚现今对一些遗址的辨认,如伊矶伦(前书, 67页,注7)。不过,他偏爱一个已饱受鉴别的地点,那地点则显示这里的记录较缺乏一致性。

404 C. J. Bergoffen, 'Overland Trade in Northen Sinai The Evidence of the Late Cypriot Pottery', BASOR, 284, 1991, 5976页,尤其61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