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上一篇   下一篇

解讀:
孝古學註釋:
火焚基比亞 (二十40) 。 亞布萊特氏在1922-23年間在基比亞舊址找到一層灰燼, 係因受大火所致, 查其年代當在主前1200年, 即與此次之火災年分相符。
1節: 但位於以色列最北邊的城市,別是巴在最南端,將這兩個城市並提,意指全國而言
13節: 便雅憫支派的首領對於在境內發生的嚴重罪行,也許聽到的是不符實際的報告,或者是過分驕傲,不肯承認百姓會那樣的下流卑鄙。不管怎樣,他們總是不肯聽從以色列其餘支派首領的話,交出犯罪之人由他們處理。他們忠於自己的支派勝於神的律法。  
既然包庇隱瞞親族的罪行,便雅憫全支派就與罪人同罪。從這件事可以窺見以色列全族的道德體系已整個瓦解。士師記以血腥的內戰作為結束,這就為以後在撒母耳領導之下,進入屬靈更新的新階段埋下伏筆(參撒上)。
27-28節: 士師記單單在這段經文之中,提到神約櫃所在的城市。這件事可能說明,百姓很少去求問神。 
 大祭司非尼哈也是約書亞時代的大祭司(參書22:13)。這裡提到非尼哈作大祭司,以及會幕立在伯特利而不在示羅,可能表明這件事發生在士師時代的初期。
46-48節: 對於可怕的強姦與殺人罪案,案發之地的百姓絕不應看作與己無關。當地人應當將犯罪者交出,繩之於法,改正過去的律法鬆弛狀況,不再容許罪案發生。但相反,首先是基比亞這個城市,接著是整個的便雅憫支派都袒護這宗惡行,甚至為此發生戰爭也在所不惜。
  要想防止解決的問題變成重大的衝突,必須在事態仍可收拾以前,迅速地、智慧地、有力地採取果斷的行動。
48節: 便雅憫支派經過這場大屠殺以後,最終得以恢復元氣。以色列人第一任君王掃羅(參撒上9:21)是出於這個支派。以後的王后以斯帖(參斯2:5-7),以及使徒保羅(參羅11:1)都是便雅憫人。不過這支派常常被認為是以色列各支派之中最小的一個(有如在詩68:27之中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