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時期的宗教背境
士師記第二章一到五節二章一節,經文說“耶和華的使者從吉甲上到波金,對以色列人說,我使你們從埃及上來,領你們到我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之地,我又說,我永不廢棄與你們所立的約”,以色列人曾在埃及為奴,生活非常苦,當他們向神呼求,神就呼召摩西去帶他們出埃及,攻佔迦南時,神與他們同在叫他們得勝,但善忘的色列人很快就忘了跟神在西乃山所立的盟約,不以神為獨一的真神,入主迦南後竟隨意去拜迦南地的偶像,更不聽神的吩咐和當地人通婚,這實在叫神非常痛心!
神遣祂的使者要跟以色列人說話,有解經家認為“神的使者”就是指耶和華神自己,是神以人可見的形式向人顯現,“吉甲”是約書亞領導以色列人入主迦南站穩陣腳的地方,“波金”可能是指位於伯特利和示羅中間的地方,那裏距離死海大約二十多哩。神重提這個歷史事實,是要叫以色列人記得那位在患難時施行拯救、又帶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的神,這位神理應當得到人民的感激和回應。第二節經文說“你們也不可與這地的居民立約,要拆毀他們的祭壇,你們竟沒有聽從我的話,為何這樣行呢?”所謂合約,就是定約的雙方都有各自要遵守的議義務、也同時享有合約中給予的權利,彼此都要向對方守約,神與以色列人有“約”,但以色列人卻沒有忠於與神立的“約”,神曾叫他們把外族趕走,不可跟外族和外族的神立約(記載在出埃及記廿三章三十一至三十三節),神警告說,若事奉外族的神,必會使自己陷入網羅。第三章提及正因為以色列人不聽神的話,又拜偶像,神宣佈迦南的外族不會被完全趕走,這些外族將會成為以色列人的網羅。
士師記時期,環繞威脅著以色列人的外族,計有以東人、摩押人、亞捫人、以實瑪利人、米甸人、亞摩利人、亞瑪力人和赫人。以東人住在西珥山近死海和約旦河的東部,以色列人曾救過他們,但後來他們卻逼迫以色列人,他們拜偶像“摩洛”並用人來獻祭。摩押人跟亞捫人有血統關係,以色列人未過紅海時,他們已經是個大族。王國時期,摩押人曾被以色列人制服稱大臣,但當以色列國勢轉弱,他們又起來叛亂,聖經先知書中常稱他們為神國的仇敵,主要是崇拜偶像“基抹”。米甸人居住在亞拉伯沙漠近以東的地方,分五族,以色列人與他們爭戰,殺了他們五個族長。士師記時代,他們跟亞瑪力人聯合,在以色列地到處搶奪田穀。亞瑪力人居住在猶大地的南面,原來是遊牧民族,在士師記時期勢力很大,可以說是各族的守領,亞摩利人可能是指當地的原居民,或是指山地的居民,也有可能是指亞摩利古國,這古國在士師記時代,是埃及的屬國。而“赫”人是羅亞曾孫“赫”的後代,當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攻入迦南時,他們是集結在迦南的北部,宗教方面是信奉多神教,山川、河嶽、日月星晨、風雲雷雨都是他們的崇拜對像。
第四節“耶和華的使者,向以色列眾人說這話的時候,百姓就放聲而哭。”以色列人聽到神使者的宣告就放聲而哭,似乎有悔改之意,但後來的歷史告訴我們,他們並沒有真正的悔改,因為哭過後又去敬拜偶像。
第五節“於是給那地方起名叫波金,眾人在那裏向耶和華獻祭”,“波金”是“哭”的意思,因為百姓在那裏哭,於是給那地方起名叫“波金”。有解經家認為這波金就在伯利恒的附近,因為在創世記三十五章第八節,提到伯利恒橡樹,那棵樹名叫亞倫巴古,是“哭泣橡樹”的意思,所以就有解經家認為這波金是在伯利恒的附近。
從二章一節到五節短短幾節經文裏,已清楚講出了士師記時代以色列人的宗教情況,以色列人之所以繁榮興盛,是因為順服神,相反,當他們厭棄真神,偏離正道,禍患就臨到了。
其實,這教訓很易理解,以色列各支派熱心遵行與神在西乃山所立的約時,各人盡忠職守,就能夠團結,團結自然興盛,也不怕外族的勢力,相反,民眾變心去崇拜巴力,各支派的連系就喪失,自然力量衰微,容易受外族欺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