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1-3節: 以法蓮的首領因為基甸沒有招他們一同出戰,卻把他們留下來肅清逃脫的米甸人,就向他發怒。基甸婉言以"拾取剩下的葡萄",比喻他們的成就大於他自己的本族(亞比以謝族),指出這支殿後軍隊捉住仇敵的首領,除去了軍中的元兇。有些工作並不全是眾人可見的領導角色,卻是不可缺少的。許多人把企業中的一般工作看得卑微,其實這些工作對完成巨大的任務是非常重要的。建造一座華麗的大廈,須有建築師和銀行家,負擔設計與資金,但將這計劃具體實現的卻是砌磚工人。驕傲使我們想得人的重視,你對於作神的砌磚工人感到滿意,還是對神賜你這工作表示忿怒呢?
5-9節: 疏割與毘努伊勒的首領不肯幫助基甸,可能因為害怕他萬一失敗(三百軍兵要追趕一萬五千敵軍),米甸人會報復。他們應當知道,因為神與基甸同在,所以他必然得勝。但是他們極其擔心,怕惹禍上身,以至從來沒有想到神有拯救的大能。 我們可能害怕本身被捲入戰爭,看不出神與眾人同在,因而錯過祂所賜得勝的機會。我們如果不能加入蒙神揀選、做祂工作之人的陣營,一定會嘗到苦果。神的工作無論有你或沒有你都必定得勝,所以要快快參加神工作之團隊,獻上你的時間、金錢、禱告來支持聖工。
11節: 米甸人逃到曠野,即住帳棚的遊牧民族所在地,卻沒有想到基甸會一直追到那裡。
15-17節: 基甸照著在8章7節他所恫嚇的去行。他的報復行為是否合理,或者說他應否將處罰留給神去行,我們不便妄下定論。他是神所指派的領袖,疏割與毘努伊勒的首領不肯幫助他,是因為懼怕仇敵的緣故,他們既沒有信心,又不尊敬神或神所揀選的拯救者。不管自己是否得到利益,我們都應當幫助別人,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20-21節: 君王被少年人殺死是一種羞辱,因為這顯示他們不是少年人的對手("因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這兩個君王想避免羞辱,也害怕多受痛苦而死,因沒有經驗的刀手不會一刀兩斷地把他們的頭砍下來的。
23節: 以色列百姓想立基甸作他們的王,但是他強調,惟有耶和華才能管理他們。儘管他的性情反覆,難與人協調,但他也知道要把神放在首位,因為他看到這對民族與個人都是同樣重要的。神在你的生活之中是否居首位?如果是的話,祂就不單單只影響你在教會的行為,也影響你生活的各方面。
26-27節: 極其富有的人,把飾物戴在駱駝的頸項上,以誇示財富;婦女也佩戴大量的珠寶,常戴上十五對之多的耳環。佩戴珠寶也表示行好運。在基甸掌權以後,他似乎被這大量財富弄昏了頭腦,終於導致以色列人敬拜偶像。
27節: 以弗得是祭司穿在胸前的細麻布衣服或背心。人把它看作聖物(參出28:5-35;39:2-24;利8:7-8)。基甸要製造以弗得,可能出於好意(作為慶祝這次勝利的紀念品。)可惜,百姓開始把它當作偶像來敬拜。出於好意的許多抉擇,竟產生反面的效果,不禁令人扼腕歎息。可能沒有人周詳考慮,先來研究一下"它會有甚麼錯誤?"或者問"它會有反面效果嗎?"在你作計劃與抉擇時,要用點時間來預測好動機是否定有好結果。
31節: 基甸與妾侍所生的兒子,令他的家庭破碎,造成以色列全族的悲劇。基甸的故事說明戰場上的英雄不一定是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他曾經領導全族,卻不能領導他的家庭。不管你是誰,道德上一旦懈怠都會產生問題。你剛剛勝過一次試探,並不表示你定會勝過下次的試探。我們須要不斷地警醒抵擋試探,在你得勝之後,撒但可能會對你做更猛烈的攻擊。 8:33節 巴力比利土是"以巴力(主)為盟約的主"的意思。拜這偶像可能將以色列人與迦南人的宗教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