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除便雅悯支派外,众支派齐集攻讨基比亚。
1 但在以色列境最北,而别是巴在南端,因此「从但到别是巴」
是圣经内的一个地理名词,指以色列全地。
「米斯巴」:在基比亚以西五公里(三英里)。
10 「为民运粮」:众支派知道这次征讨不易取胜,於是明智地部
署供应粮草的方法。
12-16
便雅悯人包庇基比亚匪徒,要与众支派作战。
16 「有拣选的七百精兵」:可能是指15节的基比亚精兵。
「机弦甩石」:是当时军队常用的战具,亚述、埃及和巴比伦
等国家都有使用。
17-28
两次战事中,众支派的军队均败於便雅悯人手中。
18 「到伯特利去求问神」:当时存放约柜与祭司供职的地方是在
伯特利(见28)。
以色列人进迦南後,会幕先後设於
示剑(书8章; 24章)、
示罗(书18:1; 22:12)、
伯特利、示罗(撒上1章; 3章)。
犹大支派首先进攻,因为他们骁勇善战(参士1:1-21)。
26 经过两次的挫折,以军更逼切地求问神。
「献燔祭和平安祭」:是为要向神认罪,与 和好。
28 「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这人早在以色列人未进迦南之前
已负盛名(民25:1-15; 31:6), 在十二支派定居之初更扮演重
要角色 (书22:9-34)。 这次征讨便雅悯人之役,他仍在场,
可见整件事是在士师时代的早期发生(另参18注)。
29-48 以军报捷
29-36上与36下-44是对该次战争的两个描述,而以後者更为详尽。
31 本节下半可重译如下:「他们像以前一样杀伤以色列人;约有
三十人倒毙在城郊和大路上──一通伯特利,一通基比亚。」
33 「巴力他玛」:地点不详。
「马利迦巴」:应作「基比亚之西」或「迦巴的空旷地」。
迦巴在基比亚东北五公里(三英里)。
42 本节可重译如下:「於是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转身往旷野方面
逃去;可是仍摆脱不了战斗。那从各城里出来的把他们夹在中
间歼灭。」
「旷野」:指东边的山区。
43 「日出之地」:即东面。
45 「临门磐」:为石灰地质之圆锥型山丘,位於伯特利以东六公
里(四英里)。
「基顿」:地点不详。
「追到基顿」:又可译作「直到把他们斩除」。
46 「二万五千人」:为约数(参35)。
这数目显然未包括前两次与以军交战的死亡人数。
48 以色列人大概恼恨便雅悯人的恶行和顽抗,以致有灭城之举。
「各城的人」:应作「男丁」。
思想问题(第20章)
1 以色列人处理基比亚人的暴行时持什麽态度?参19:30; 20:1, 8-9。
和士师时代通常各自为政的局面有什麽差异呢?
2 你认为以色列支派出兵攻打基比亚人是鲁莽之举吗?参9-10, 18
节。
当你处理重要事务时,会否因为环境急逼而无暇先求问神的心意
呢?
3 你认为众支派所提出的要求(13)是否合理呢?
为何便雅悯支派不肯把原凶交出?
是基於自义、面子还是不想受制於外在道德规范呢?
4 你会否因为「党派观念」而袒护别人,不肯认错呢?
保罗对教会内分党的现象提出了那些教训呢?参林前1:10-17。
你是否重视在基督里的合一,甘愿放下你自己在事奉岗位、经验
及人际关系上所建立的「领导地位」呢?
5 以色列支派的军队连败两天,但是仍没有灰心,反而紧紧求问神。
你有没有这种精神和信心呢?
6 以色列民在伯特利献燔祭和平安祭,和战争的成败有何关连呢?
7 以色列军队第一次败阵除了不熟悉地势之外,还有其他可能的因
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