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第二课

上一篇   下一篇

以利沙所行的神蹟(王下4:1-8:15)

這些經文告訴我們:雖然許多領袖都離棄神,但神仍然興起祂的僕人,在卑微的人中間作工,顧念凡信靠祂的人。

一連串的神蹟由一名在窘方迫中的寡婦向以利沙哀求作開始。她的債主要把她的兒子抓去作奴隸,好抵償她的債。她的丈夫是一個敬虔的先知門徒。從這細節可見,先知門徒不一定全都是全時間服侍,靠別人的奉獻為生的年輕獨身者。起碼在這段經文中提到的先知門徒,就已經成家立室,需要出外工作來維持家庭的生計。也就是說,他為神作工的同時,也有另外的工作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神是顧念孤兒寡婦的神。以利沙答應供應她油,好叫她賣油還債。她需要做的是盡量預備些空器皿。在經文記述中,我們看見這位婦人顯出對神的信心,她完全依照先知的吩咐去做。而她預備有多少空器皿,就能從神接受多少的供應。親愛的弟兄姊妹,這位婦人提醒我們:我們有多大信心,就能領受多少的恩典。今天我們往往因為我們缺少信心,不願把自己完全擺上聽候神用,以致限制了神在我們身上能作的工。但願我們不求與自己能力相符的工作,卻有信心去求神賜下與工作相符的能力。寡婦的信心是大的。而藉著她向周遭的朋友鄰居借空器皿,神也使用這個機會,向她的朋友鄰居說話。這就是列王紀下4:1-7 所記的神蹟。在這之後,列王紀下4:8-37,記述了以利沙使書念婦人生子、並使她兒子復活的神蹟。和之前那只有孩子卻一無所有的窮寡婦不同,這書念婦人是除了孩子甚麼都有。她很富有,難得是她雖然富有,卻很是知足,並不貪心,反而追求聖潔,樂意接待遠人,並尊敬供應神的僕人。她不光是一次兩次熱情款待以利沙,她更是帶領丈夫也厚待遠人,甚至特意為以利沙和他門徒蓋了一間休息的小樓,可見她的愛心和熱情是持久的。於是以利沙就求神賜給她一個兒子。從她的身上,我們看見神樂意看用我們的富足來幫助有需要的人,神悅納我們對別人慷慨,而且神的恩典也是按著我們奉獻多少而賜下的。這個書念婦人供給以利沙,神就賜她兒子。真的,我們先是顧念神的事,神就賜下更多。

書念婦人除了聖潔和知足以外,也是一個信心的榜樣。她的信心在她對兒子病死的反應上表現無遺。眼見兒子中風病死,她沒有慌張失色埋怨神,卻是表現鎮定,心中只想去找以利沙求醫,可見信心能帶來內心的平安,不喪膽絕望。雖然以利沙住在迦密山,離書念有15 哩遠,但信心帶來勇力毅力和遠大的目光,輕視了旅程的艱苦。信心也驅使她快快的去見神人,當時不是節期,北國也沒有聖殿和祭司,但信心從不猶疑,不受不利的環境影響。當時婦人心中只有一個意念,就是找到以利沙,她沒有告丈夫,連以利沙的僕人也沒有,她只信以利沙和以利沙代表的神。她知道倚靠其他人是沒有用的,就對他們說句“平安”就算了。結果因為她弄清楚信靠的對象,專心尋求以利沙的神,才不致失望。但願神也賜我們活潑的信心,一生倚靠神。叫人活的耶和華,當以利沙祈求神,神就使婦人的孩子活過來。

在這以後,4:38-44,以利沙又行了兩件神蹟。兩件神蹟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食物不足。第一件神蹟的背景,是吉甲鬧饑荒,門徒摘來野瓜充饑,結果弄巧反拙,有強力瀉藥成分、攝入過量會致命的瓜反污染了一鍋美味的湯。以利沙用麵解毒,眾人才得了飽足。第二件神蹟是:有一個人奉獻了二十個初熟大麥餅給以利沙,於是以利沙就行神蹟用這二十個餅喂飽了一百人。從這段經文我們得知,神是樂意用我們所得的恩典來供給別人的需要,雖然可能只是微不足道,但獻了給神,神就可以大大使用。其實我們的生命和日常飲食,都是神賜下的,願神教導我們將神給我們的豐富與別人分享。

接下來第5 章有關乃縵得醫治的記述,讓我們認識到耶和華並不是某一個部落或是某個民族的神,而是整個宇宙的神,祂愛世人,恩待每個信靠祂的人。乃縵是亞蘭王的元帥,乃縵雖然有軍事才能,卻患有“痳瘋”(不是大痳瘋,而是一種類似是牛皮癬的病。他透過一個被俘擄的以色列婢女得聞以利沙的名聲,於是著重金來求醫,並在之前托亞蘭王寫了一封信給以色列王。那封信在王宮裡引發了一場恐荒,因為以色列王把此信理解為對方有意與他結怨,是對方入侵的藉口。於是他在極度悲傷中撕裂衣服大聲喊叫。以色列王的驚惶失措與乃縵夫人身邊那無名的以色列小女子成了強烈的對比,連一個無名的小女子也信靠耶和華,並信任神的僕人,而以色列的王卻拒絕神,無知於以利沙的能力。

以利沙知道了王的困境,就要求讓乃縵見他。王宮裡沒有有能之士,因為他們都拜偶像。但以色列中有神的先知,有能力潔淨人,叫人得痊癒。以利沙沒有直接和乃縵說話,只打發使者吩咐乃縵在約但河中沐浴七回。起初乃縵因為驕傲而拒絕這麼做,但一當他謙卑下來,聽從他僕人的勸說,按著先知的話去行,身體就得著徹底的痊癒。得痊癒後他向以利沙自稱為“僕人”,可見他的轉變。乃縵康復以後,他沒有立刻回家,乃是作了三件事值得我們效法:首先,是醒悟。以前亞蘭人戰勝以色列,便以為亞蘭人的神必比以色列的神為大,現在乃縵才知道只有耶和華是神。第二,是感恩。他沒有忘記神的恩典,懇切要求以利沙收下禮物,但神的恩典是白白賜下,神不希罕我們的祭物,只要求我們以祂為神,遵行祂的心意。第三,是決志。乃縵決定以後不再拜其他神,他向以利沙要了些泥土,以為在耶和華的土地上拜祂會更被接納,他也求神體諒將來扶他主人在臨門廟叩拜亞蘭人的暴風之神時,他也會屈身。就是這樣,乃縵從他擄來的一個小女子身上得以認識神。可見,即使我們身在卑微的位份上工作,但只要愛神,一樣可以為神作見證,祝福身邊的人。相反,如果我們不順服神,即使身在高位,有許多機會事奉也是枉然,就好像服侍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因著貪心,私自收受利益,破壞了神白白賜恩的形象,又使乃縵誤會以利沙,最後自己就遭受到神的懲罰。

在這醫治的神蹟後,以利沙又在先知門徒中間行了兩件神蹟:一是使先知門徒丟失河中的斧頭從河裡浮上來,另一件是開一個年少先知門徒的眼目,讓他看見神差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保護先知們免遭亞蘭軍的毒手,又使亞蘭軍眼目昏花,走錯道。當領受過神的大能力以後,就不敢再來犯了。從這兩件神蹟,我們看見神的憐憫和仁慈。即使是像丟斧頭那麼小的事情,神也願意幫忙。實在神不看輕生活的小節,我們的確可以在小事上求問神,沒有一件事是神不看顧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用屬靈的眼界和信心去承接神的恩典。我們走這條天路,如果只看外在的環境和面前可見的敵人就容易灰心喪膽,但若是注目看大能的神和認定祂的保守,就有力量面對眼前的難關。

從列王紀下的6:24-8:15,記到以色列與亞蘭的爭戰,神如何幫助撒瑪利亞解除圍困。可能弟兄姊妹在看聖經的時候會有疑問:6:23 不是說亞蘭不再侵犯以色列境了嗎?為甚麼這裡6:24 又說亞蘭軍圍困以色列呢?原因是列王紀的作者將各事蹟分段敘述,沒有按事蹟的先後排次序,他認為歷史的教訓比次序更重要,所以一直沒有提到日期或王朝。所以6:24 這裡“此後”可以解作“此外”,也就是另一次戰役的意思。在那次的戰役中,以色列人敵不過亞蘭人的全軍,只有在首都死守,結果城內糧食短缺,甚至不潔淨和難以入口的食物,以色列人也拿來充饑,最後連兒女都不惜吃掉。以色列王知道這事,就遷怒於以利沙,又埋怨神,認定是神讓國家陷在這絕境中,卻不知道戰爭和饑荒都是因為他們犯了罪。神的管教和刑罰,都是叫罪人悔改。

相對於頑固的王,以利沙對神的態度相當堅定。他預言24 小時內神必施行拯救,縱使那時他還未知道神會怎樣做,但他領受了神的指示就放膽宣告,可見信心之大。

後來以色列脫離亞蘭人手,完全是神的安排。祂擾亂亞蘭人的聽覺,亞蘭全軍受到神的驚嚇,草木皆兵,竟然全軍覆沒。神是掌管萬物的主宰,一切都在祂的手中。神是全能的,而祂卻樂意讓人在祂的計劃上有份,神用了四個長了痳瘋的人,在饑餓的驅迫下,闖進亞蘭軍的營地,無意發現了神的作為,將消息傳到王那裡,結果一夜之間,解除了饑荒的威脅,如果他們閉口不言,神就不能用他們了。今天我們都是先蒙主恩的人,也有責任傳遞救恩的好信息,如果我們不傳,別人又怎能相信呢?

另一方面,當以色列王聽見亞蘭軍逃走的消息,卻不肯相信,他本來應該想起幾小時前以利沙所說的預言,但他卻不信,可見他對神和神的話是一直存疑,沒放在心上,也就平白受驚受怕。今天我們如果能夠完全信任神,時常仰望神,就不難認出神的作為,能夠放膽領受祂的恩典了。

之後作者筆鋒一轉,在8:1-6 再談到書念婦人。在約蘭統治的後期,發生了七年的饑荒,那時以利沙警告書念婦人,叫她帶全家往非利士去逃避。大饑荒過後,書念婦人全家就歸回自己的房屋,才發現房子已經被充公,可幸得到以利沙僕人基哈西的相助,終於得到耶戶王允准,歸還產業給她。在此我們就看見神如何照顧屬祂的人。祂會在最適合的時候賜下援助和照應。

列王紀下8:7-15,記述以利沙膏哈薛作亞蘭王。那時便哈達病重,遣軍長哈薛往問以利沙,他的病能否康復,以利沙回答,他的病能康復,但同時也要死。之後以利沙哭著預言哈薛將要殺便哈達,篡奪王位,哈薛急忙否認自己有王之心,其實哈薛並不真正認識自己的心,也是自私的。的確,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只有神恩典的扶持,人才能有正直無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