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心樂意的選擇
尼希米記11章
從時間的次序來說尼希米記是舊約歷史的最後一段記載,尼希米記是整個舊約歷史記錄的句點,聖經從尼希米記之後,就直接跳到新約時代的歷史,舊約和新約之間有大約四百年的歷史,沒有記載到聖經裡面。在舊約和新約歷史之間的四百年,耶路撒冷從波斯帝國的統治轉成被羅馬帝國統治,尼希米重建的城牆有兩次被攻破,聖殿也被羅馬帝國的軍隊拆毀過一次。雖然如此,到了耶穌的時代,耶路撒冷對以色列人來說,它還是敬拜上帝的中心。到今天為止,耶路撒冷已經不單單是以色列人的猶太教信仰中心,同時也是伊斯蘭信仰和基督信仰的中心。
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時,並不知道耶路撒冷在後來歷史中的地位,他只是憑著一份心中的負擔,把這一個幾乎沒有人定居的城市重建起來。在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之前,已經有一批以色列人從各地返回了,尼希米記有一份第一批被擄歸回的家譜,這一批人大約有五萬人。從尼希米記七章四節可以看見,當時沒有多少人願意選擇耶路撒冷做為居住地,因為耶路撒冷週邊的土地並不適合耕種,這個城建在一座山頭上,沒有很充足的水源用來耕種,這裡的自然環境沒有吸引人長期穩定居住的條件。但這裡卻需要有人長住下來,因為耶路撒冷是他們的信仰中心,要有人在這裡幫助前來敬拜上帝的百姓,尼希米記十一章記錄了這個重要的安排。
如果把這一章聖經從第一節讀到三十六節,一大堆的名字加上數字,一定會覺得雜亂無章。事實上,這一章聖經只提到二十個人的名字,其他的名字並不是當時候的人,如果我們用畫圖的方式把這一章聖經整理一下,就可以清楚看見被安排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是什麼人,以及這些人的使命是什麼。
按照聖經告訴我們的,第一節說,住在耶路撒冷的有百姓的首領,抽籤抽出來的百姓;第10節有祭司、15節有利未人、19節有守門的、22節有負不同責任的管理者。這些人絕大部分不是在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地土生土長的人,他們都是在波斯帝國政府,開放異族俘虜返國的的政策施行之後,從波斯帝國所統治的各地,回到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他們至少是國家滅亡以後第四到六代的以色列人了,這些人的曾祖父輩,甚至更早之前的祖先,在亞述帝國和巴比倫帝國時,被帶離開耶路撒冷,經過幾代以後,他們渡過很多亡國奴的歲月,在異族統治下的社會力爭上游,從奴隸變為自由人融入異國的主流社會中,然後再成為當地社會的上階層人。這些回到巴勒斯坦地的以色列人,放棄了好不容易適應的生活,也放棄了幾代累積建立的社會地位。
參與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以色列人,一開始並不知道會有指派定居的事,甚至連尼希米、以斯拉等領袖也沒料到需要做這樣的安排。雖然耶路撒冷重建起來的城牆,可以提供基本的保護,但他們的生活不但不方便,而且還要承擔額外的責任,維護耶路撒冷城的運作。這些被安排住進城的人,需要有基本的委身態度才會成為耶路撒冷城的居民。
除了委身的態度外,他們還要有順服的態度。第一節說:『其餘的百姓掣、每十人中使一人來住在聖城耶路撒冷。』抽籤有兩種意義,一個是維護公平,另一個是要求順服。我們不知道為什麼當時要以抽籤的方式,安排十分之一的人住在耶路撒冷,能夠猜測的可能性只有兩個,想住進來的人太多了,或者沒有人想住在耶路撒冷,我認為第二種的可能性比較大。
尼希米記第七章的歸國名單,跟以斯拉記第二章的名單是同一份,這些歸回的百姓是在波斯王古列元年左右回到故鄉重建聖殿,大約在主前538年,尼希米完成重建城牆的時間是波斯王亞達薛西二十年,大約在主前445年,以色列人歸回已經有九十多年了。他們在居住地站穩了,要他們放棄過去兩、三代的根基,搬到耶路撒冷城重新來過,是很為難的。抽籤的方式雖然無法除去大家的為難,但可以公平的處理問題。百姓藉著抽籤,順服的住進耶路撒冷城。
第2節說:『凡甘心樂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為他們祝福。』這個翻譯不夠準確,新譯本聖經說:『眾人為所有自願住在耶路撒冷的人祝福。』是比較符合原文聖經的意思的。包括不用抽籤的首領、利未人、祭司,跟百姓中十分一之中簽的人,都是甘心樂意的搬家。
委身、順服、和甘心樂意這三種態度,是新耶路撒冷居民的特徵,這一批居民從上帝選民的的身分上來說,是被揀選的,但從被擄歸回又住在耶路撒冷的安排來說,他們是自己做了選擇,他們選擇對上帝委身、選擇順服抽籤的結果、雖然要重新適應的新的生活環境,在很多的不方便中,他們選擇用甘心樂意的態度去面對。
在新約希伯來書中用許多舊約的人物、禮儀預表基督,舊約聖經中有許多內容,都啟示了上帝對人的心意。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生活,也預表了今天的教會生活。我們在尼希米紀十一章看見,舊約時代被上帝揀選的百姓,同時也選擇委身、順服上帝的人,預表了今天基督徒應當有的生活態度。
我們常常問上帝,我該不該做這件事,或做那件事,也常常問我要不要去這裡,或去那裡。但最後做的決定,並不是根據上帝的帶領,而是按照自己的感覺做決定。
最近有一本新書,書名叫做「別當正常的傻瓜」,這本書介紹一門叫做「行為決策學」的科學,談如何做正確的決策。這本書用很多跟錢有關的例子,分析我們為什麼常常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在我們的心裡面有很多所謂的「心理帳戶」,這種帳戶常把相同價值的事物,用自己的主觀意識改變了價值。例如我們對辛苦賺來的錢,跟意外得到的錢,態度是不一樣的,同樣是一千元,如果這一千元是你很辛苦上班賺來的錢,你會用得很謹慎,但你中了統一發票或買彩卷中獎,得到一千元,這一千元你會很大方的拿來請客,或為自己買本來捨不得買的東西。其實不管是賺來的一千元,或意外得到的一千元,價值都一樣,但我們的心理帳戶讓這兩個一千元的價值改變了。這種現象就是作者所說「正常的傻瓜」,我們常常被自己的主觀騙去做出一些傻瓜的行為來。
這書裡面講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帶著他的新婚妻子去拉斯維加斯度蜜月,這個人是一個賭徒,他們一到拉斯維加斯第三天,這個人就把預備度蜜月的錢輸光了。那天晚上,他躺在旅館的床上睡不著,突然看見地板上有幾個銅板,然後感覺有一個數字一直出現在他的腦海中。於是他起床把那幾個銅板撿起來,穿好衣服去賭場碰運氣。他把這幾個銅板(五塊錢)當賭本,去俄羅斯輪盤前面押他腦海中出現的數字,沒想到真的中了,一次贏三十五倍,第二次還是押同樣的號碼,結果又中了,他的五塊錢,最後變成七百五十萬。賭場的老闆不讓他繼續玩下去之後,這個人轉到另一個賭場去玩,但這個賭場沒有他的運氣。當他玩到天亮的時候,七百五十萬也已經輸得光光了。當他回到住的旅館時,他太太很緊張的在找他,看到他佈滿血絲的眼睛時,問他是不是又去賭博輸錢了,這個人說:「我只輸了五塊錢。」
我用這個故事,不是告訴大家可以賭博,然後見好就收。千萬別去賭博。我們要檢查自己的「心理帳戶」中,有沒有讓我們變成「正常的傻瓜」的帳戶。有很多我們自己看來是正常的決定,事實上卻是沒有造就的。我們需要對上帝有更多的委身、順服及甘心樂意的態度,放下自己自以為是的主張。
我們要在哪些事情對上帝做完全的委身和順服呢?
耶路撒冷城的城牆重建的最大意義就是,讓聖殿可以運作起來。在城牆重建好之前,聖殿已經重建好很久了,但歸回的百姓還是沒有敬拜上帝的生活,一方面是因為破敗的城牆讓他們沒辦法不受干擾,另一方面也因為沒有維持聖殿運作的團隊。聖殿和城牆的硬體建築很重要,建立敬拜上帝的團隊更加重要。
尼希米記十一章提到好幾種身分,有領袖、長官、副官、祭司、利未人、守門的、尼提寧、勇士、輔助王辦事的、管理聖殿事務、管理聖殿外事的。這麼多不同身分、職分的人住在耶路撒冷,有特別的責任。要讓聖殿的功能正常的運作起來。舊約時代聖殿的功能是要幫助人坦然的敬拜上帝,如果犯了罪的人,可以帶著牛羊來,請祭司透過獻祭為他贖罪,如果心中有重擔的人,可以請祭司為他禱告,聖殿是舊約時代,人與上帝之間的交會處所,祭司是人與上帝間的中間人。
今天教會的正常功能是什麼?跟舊約時代的聖殿沒有差別,教會是為了告訴世人上帝的赦罪恩典而存在的,耶穌已經成為罪人的贖價,每一個人可以因為耶穌的代贖坦然到上帝面前;教會要把從上帝來的平安分享給人,讓人的重擔可以卸下來;教會也要成為一個邀請人一同敬拜上帝的地方,教人在敬拜中認識真理,進而遵行上帝的旨意。
教會就是基督徒的組合。教會不單單是我們坐在這裡的這群人,教會還包括全世界所有奉耶穌基督的名聚會的人,也許我們能選擇去某某宗派、某某地方,或具有某某特色的教會,但在上帝的眼中,不管我們在哪一個禮拜堂裡面,我們永遠是在同一個教會。我們可以選擇去不同建築物中的教會聚會,但不可以為了滿足自我而選擇教會,因為上帝沒有建立為了滿足個人需要的教會。這世界上雖然有各式各樣的教會,可能有些教會就像舊約歷史中的聖殿和耶路撒冷城牆,在某些期間是毀壞破損的,但上帝仍要重建起來,讓每一個教會有正常的功能。教會正常的功能能夠運作起來,關鍵原因在於有委身、順服、甘心樂意的人在裡面。
願神幫助我們做對祂時常做出委身、順服、甘心樂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