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提要:1 哈曼得到国王的提升。他没有受到末底改的尊重,就侍机报复所有的犹太人。7 他掣签。8他通过诽谤的手段获得国王的谕旨,要杀害犹大人。

 

1 这事以后,亚哈随鲁王抬举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使他高升,叫他的爵位超过与他同事的一切臣宰。

 

  这事以后。相隔时间不详,可能较长。本章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74年,即亚哈随鲁王第12年(见第7节)。

 

 

 

  哈曼。哈曼继亚哈随鲁(斯1章),末底改和以斯帖(斯2章)以后以首相的身份登场。据犹太人的传说,哈曼是亚玛力王亚甲的直系后裔(见撒上15:8),第十六代孙(《塔古姆》[亚兰文圣经意译本];约瑟夫《上古史》xi.6.5)。

 

2 在朝门的一切臣仆都跪拜哈曼,因为王如此吩咐;惟独末底改不跪不拜。

 

  朝门的一切臣仆。系朝廷的低级官员,与末底改同级。

 

  跪拜。按东方方式跪在哈曼面前表示臣服,忠诚和顺从。

 

  吩咐。哈曼可能是从低级的职务上提拔的。这个特别的吩咐要求所有的人,包括哈曼原来的上级,都要跪在他面前。

 

  末底改不跪。希伯来人不仅在国王面前下跪(撒上24:8),也对上级或他们所尊重的人下跪(创23:727:2933:3等)。所以末底改拒绝向哈曼下跪的目的不详。哈曼虽然是外邦人,但亚伯拉罕也曾向外邦人下跪(创23:7)。末底改拒绝将单属于上帝的尊敬归给哈曼(《证言》卷五第450页;见《先知与君王》600页)。

 

3 在朝门的臣仆问末底改说:“你为何违背王的命令呢?”

 

4 他们天天劝他,他还是不听,他们就告诉哈曼,要看末底改的事站得住站不住,因他已经告诉他们自己是犹大人。

 

  他们天天劝他。同事们坚持劝说末底改服从勒令,向哈曼下跪,说明他们很尊敬他。他们希望在汇报这件事以前给他一个公平的机会。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先例。皇家的一条谕旨如果可以如此被侮慢,那么其他谕旨呢?

 

  他已经告诉他们。末底改可能向他们解释他的宗教不允许拜任何人。末底改的籍贯显然以前没有暴露过。他和以斯帖在外貌和语言上似乎都被视为波斯人。

 

5 哈曼见末底改不跪不拜,他就怒气填胸。

 

  哈曼发现末底改不尊重他,显然是由于“朝门的臣仆”的举报。末底改的态度和解释意味着各地的犹太人都是与哈曼作对的。末底改在朝门口的公开蔑视,对于哈曼只能意味着是阴谋敌对!至少哈曼很喜欢这样理解。如果末底改用宗教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那么所有信仰这种宗教的人就都有牵连。

 

6 他们已将末底改的本族告诉哈曼;他以为下手害末底改一人是小事,就要灭绝亚哈随鲁王通国所有的犹大人,就是末底改的本族。

 

  以为下手害。如果哈曼只报告薛西斯说有一个宫廷小官吏侮辱了他,从而违背了王命,亚哈随鲁当然会下令处死末底改。但侮辱他的末底改是犹太人,所以整个犹太民族都要受到到惩罚。如果犹太人和他们的宗教妨碍了哈曼的自尊和安全,二者都得牺牲。

 

  要灭绝。在非基督化的国家里,大屠杀是司空见惯的。那里无视人生命的价值。独裁君主的反复无常往往决定人的生死。大约半个世纪之前,薛西斯的父亲大利乌希斯塔斯普登基时,曾有过麻葛大屠杀。再往前半个世纪,曾有过对西古提人的大屠杀。

 

7 亚哈随鲁王十二年正月,就是尼散月,人在哈曼面前,按日日月月掣普珥,就是掣签,要定何月何日为吉,择定了十二月,就是亚达月。

 

  尼散月。犹太人被虏之后以此名代替了亚笔月。

 

  十二年。按波斯历法,从公元前47445日到公元前473421日。

 

  掣普珥。迷信的抽签法,用来为某些事情决定良辰吉时,很早之前就在东方流行。抽签的工具是骰子,木片,羊皮卷,黑白石子等。犹太人认为抽签是表达天意的特殊方式,(箴16:33),由此而决定的事务体现了上帝的旨意。哈曼先抽签决定日子,再决定月份。

 

  上下文没有说明哈曼是抽签决定向国王提出自己计划的日子,还是决定执行屠杀令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抽签是化了几个月时间,还是一次性决定吉时。希伯来原文倾向于前者的含义(见第460页)。

 

  亚达月。抽签确定在亚达月十三日,就是该年最后一个月十二日。像尼散月一样,亚达月是巴比伦的名词,相当于我们的三月(见本书卷二108页)。

 

8 哈曼对亚哈随鲁王说:“有一种民散居在王国各省的民中;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们与王无益。

 

  有一种民。多数犹太人选择留在被掳之地。约瑟夫注意到,越是在巴比伦生活富裕而有影响力的犹太人,就越不愿离开他们所安的家。如今显然有大量犹太人侨民住在书珊城(见斯9:12-15)。

 

  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这是事实,但不足以除灭犹太人,因为波斯人准许所有附属的民族保留自己的宗教、律例和习俗。

 

  也不守王的律例。这个指控就整体法律而言是不实的。只有当王的命令要求犹太人违犯自己的宗教信仰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但玛代和波斯的法律总的来说还是公正的。犹太人无疑也愿意接受它。否则他们就不会享有经常得到的优惠了。上帝藉着先知耶利米,严令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成为遵纪守法,安分守己的百姓(耶29:7)。

 

9 王若以为美,请下旨意灭绝他们;我就捐一万他连得银子交给掌管国帑的人,纳入王的府库。”

 

  我就捐。亚哈随鲁不会像哈曼那样,随便对待灭绝一个民族的事,所以哈曼马上采用贿赂的手段,以引起国王的兴趣。

 

  一万他连得。按较轻的巴比伦度量衡制,也会有377吨,或343公吨(见本书卷一168,169页)。希罗多德说,薛西斯(亚哈隋鲁)曾经拒绝接受臣下的一次这样的捐献。最近的希腊战役,无疑使国库空虚,但接受贿赂仍有失于国王的尊严。

 

10 于是王从自己手上摘下戒指给犹大人的仇敌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

 

  戒指。即印章。可能是一个戒指,因为在波斯常用作印章的戒指。也有人认为是圆柱形的,像他的父王大利乌所用的那只,目前存在大英博物馆。哈曼得到了国王的印章以后,就有权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发布勒令,因为国王的印章带有最高的权威。哈曼的话也就等于国王的话。国王实际上是允许哈曼完全随心所欲。

 

11 王对哈曼说:“这银子仍赐给你,这民也交给你,你可以随意待他们。”

 

  亚哈随鲁似乎拒绝了贿赂(见第9节注)。

 

12 正月十三日,就召了王的书记来,照着哈曼一切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奉亚哈随鲁王的名写旨意,传与总督和各省的省长,并各族的首领;又用王的戒指盖印,

 

  王的书记。希罗多德说,有“书记”在整个希腊征战中伴随着薛西斯。他们守候在宫廷,随时准备起草国王的谕旨。

 

  总督。希伯来语是'achashdarpenim,波斯语拼为khshatreapavan,英语的“satrap”(总督)由此而来。据希罗多德记载,在大利乌一世时代有20个总督,系帝国大区的首脑,各自管辖好几个省分。

 

  各省的省长。127个省的省长(见斯1:1)。几个“省长”归属一个总督。

 

  首领。与在斯1:3节里的“首领”同,系地方领袖,或被征服民族的头领,享有较大的地方自治权。

 

13  交给驿卒传到王的各省,吩咐将犹大人,无论老少妇女孩子,在一日之间,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十三日,全然剪除,杀戮灭绝,并夺他们的财为掠物。

 

  交给驿卒。波斯的邮政系统是在古代闻名的。色诺芬说该体系为古列所设。色诺芬如此描述:

 

  “有马棚建搭在不同的路线上,间隔为一匹马一天的行程。所有的马棚都配备若干马匹和马夫。每个驿站均有一名邮政站长负责。他们接收疲惫的人和马所带来的信件,然后派新的人和马继续送信。有时夜间也要送,日以继夜地投递。据说送信的速度比鸟还快,可能言过其实了。但这无疑是陆地上最快的传递了。

 

  剪除。《以斯帖记》的作者显然直接引用了谕旨。注意其中的法律术语。

 

  老少。古时人们认为,杀了父辈却饶了子女乃是愚蠢的。所以要把罪犯连同妻儿一同处死。连犹太人有时也这么做(书7:24,25;王下9:26)。

 

  十三日。七十士译本里,有一份据说是谕旨的副本,署为“十四日”。若把十四日作为实际战斗的日子,则与希伯来原文吻合(斯9:1)。现在犹太人遵守的是十四日和十五日(见斯9:14-21)。

 

  在七十士译本里,还附有一封据称是亚达薛西,即亚哈随鲁所写的信函。尽管这封信的真实性尚未得到证实,但是把亚哈隋鲁针对犹太人的谕旨和最后发布针对上帝子民的谕旨相对照,是很有意思的(见《先知与君王》605页):

 

  “该信函的副本如下:亚达薛西大王写信给从印度到古实127个省的省长,以及这些省的官员。自从我成为多民族的主宰,掌握了世界大权之后,并没有自高自大,始终以公平和慈悲为念,想让我的臣民长期过着平静的生活。国泰民安,打开前往远方的通途,达到全民所希冀的新平安。

 

  在我同大臣们商讨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这里智慧超群的哈曼,他的一贯善意和持久忠诚已得到证实,在王国中位居第二,他告诉我们,在所有的民族中,散布着一种邪恶的人。他们的法律总是与其他民族相违,对国王的谕旨置若罔闻,使我们所希望的团结无法实现。

 

  我们既已了解到这个民族一贯与全民为敌,按照他们自己的法律过生活,对我们产生不良的影响,坏事做尽,使我们的王国得不到稳固。现委任哈曼处理这件事。他在我们国家位居第二。务要让他们及其妻儿在他们仇敌的刀剑下全部消灭。不得有任何怜悯或同情。时间定于今年十二月,即阿达尔月十四日。至于他们中的老人也一样坏,所以要在一天内把他们赶入阴间,使我们的事业能稳定下来,不再有麻烦。”

 

14 抄录这旨意,颁行各省,宣告各族,使他们预备等候那日。

 

15 驿卒奉王命急忙起行,旨意也传遍书珊城。王同哈曼坐下饮酒 ,书珊城的民却都慌乱。

 

  驿卒奉王命急忙起行。帝国最远的地方要在一个月以后到达,最多不超过两个月,所以无需着急。但哈曼等不住了。他担心国王会改变主意,拒绝发布命令。

 

  坐下饮酒。插入这个细节似乎要强调国王和哈曼的心地刚硬。安排了消灭一个民族的事情以后,他们就开始饮酒享乐。

 

  书珊城。其居民可能多数为波斯人和以拦人,但其他民族的人可能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先例。首都居民通常都赞同大王所做的任何事情。他们现在似乎对他的审慎和公正产生了怀疑。作者也可能是指住在首都的犹太人,而不是全体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