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73

上一篇   下一篇

卷三:诗篇七十三至八十九篇

  卷三中,自七十三至八十三篇,共计十一篇,构成一大单位,称为亚萨的诗;这位亚萨是圣殿几个诗班的创始人之一(代上二十五1)。卷二中第五十篇也属此名之下,但被孤置于前。本卷中另外四篇为可拉后裔的诗(八十四、八十五、八十七、八十八篇,为卷二的四十二至四十九篇后半),其余的作者则为大卫(八十六篇)、希幔(在八十八篇与可拉后裔并列)、及以探(八十九篇)。更详尽的探讨见导论Ⅱ{\LinkToBook:TopicID=104,Name= Ⅱ 詩篇的結構}1112页;Ⅵ . B{\LinkToBook:TopicID=119,Name= B 作者註}47页。

第七十三篇 “无法相比”

  这篇伟大的诗,记述一则以沉痛、绝望的心情探索人生的故事,结局却为出人意料的奖赏。这类问题令人想起约伯与耶利米的困惑;但最后似乎并非没有答案,诗人陈述了他的悔改,并且分享了一项惊人的大发现。

{\Section:TopicID=470}标题

  有关亚萨,见导论{\LinkToBook:TopicID=119,Name= B 作者註}47页。

{\Section:TopicID=471}嫉妒的危险(七十三114

  第1节相当独立,也是阐释全诗之钥,不但指明神能为人成就什么,也道出神对人的意义。清心一语,乍看之下似乎不起眼,其实非常要紧,因本诗将陈明,环境远不及态度来得重要,而态度可以因求一己之利而变得尖酸(313节),也可以因爱而坦然释怀(25节)。当然包括思想清洁(不洁念头的破坏力,见多一15:彼后二14),但尚不止于此,基本上它是指完全委身于神。至于,本诗中此字出现六次,它所强调的,正如布伯马丁(Martin Buber)的话:“心的情况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活在真理中,若是如此,他就必体验到神的美善;倘若他活在似是而非的道理中,则必常遭不顺遂,而他会误以为是神对他不好”325

  正直的人(和合:以色列)是将原文稍作改动(见小字),把“以色列”(ysrl)变成两个字,ysrl(后者是“神”的同义字,但 RSV NEB 将其省略)。这个译法没有什么根据,也毫无必要,因为“以色列”在解释上很有意义,而且放在开头,成为极佳的提醒,让人思想神的恩典与约,这些理当置于个人的反应之前。

  23. 难解的困惑NEB 对此险境的刻划,比 RSV 更佳:“我的脚几乎滑跌,我的立足点即将丧尽。”诗人坦述这次信仰危机的原因,令人耳目一新。他大可摆出一副义正词严的姿态,要求公平公正,但他却承认自己有嫉妒的心,并且只凭所见来下判断(与赛十一3成对比)。

  49. 猖狂的姿态。很奇怪,有些人总以为信徒应当享有身体壮实的特权,虽然诸如这段经文,以及罗马书八23,希伯来书十二8等,早已陈明正好相反。诗人用这样的形容,透露出在富足中常有自夸狂傲的试探;其实神若垂听他最开始的祷告,很可能他也会落入同样的试探中。

  4. 本节 RSV 的翻译十分精采,不过它将一个希伯来字分为两个字。在第1节中,若这样处理便不恰当(见对正直人的注释),然而此处倘采用另一译法,会显得格格不入,所以这样处理的确有充分的理由326

  7. 第二句 NEB 的译文甚佳:“他们的心思漂着虚幻的浮梦。”

  这段话展现出天之骄子的画像:胖嘟嘟,自信满满;虽模样令人发笑,但他们待人苛薄无情,所以无人敢笑;在自负的怂恿下,他们甚至恐吓全宇宙。诗篇第十二篇、十四篇,也有这类人的素描;而他们对上天全地的态度(9节),在本篇第25节有一强烈的对比。

  1014. 寂寞的抗议。“我们看见至高者的时候,就必定会爱祂”327,这个观念在本段中找不到任何支持,除非我们将“至高者”解释为占上风的那一方。至高者(11节)反倒最不受尊敬;诗人满受委屈,看见罪恶不但有好报,又被人看好(10节,见注释)。这种现象绝不是现代才有的。

  10. 这节经文在抄写时似乎有失误。第一句直译或为“……祂将带领祂的子民回到这里”,或为“……祂的子民将回到这里”;第二句(参 RV)为“他们将喝尽满(杯)的水”。由于与上下文看来缺乏关联,RSV 等译本便尝试推测原来的经文为何。他们对希伯来文的改动很小328,而大部分现代译本都认为,这里是讲对成功的崇拜。

  13. 洗手表明无辜一语,在二十六6是表敬虔的决心,这里则为其痛苦的回音。将这个热诚的举动看为浪费时间,是非常自我中心的自怜想法──我这样做,又得到什么?──不过,当作者发现自己居然会如此想,不禁大吃一惊,心生警惕,反而激发出较佳的思想架构,如以下所述。

{\Section:TopicID=472}信心的光芒(七十三1528

  他看法的改变,有一决定性的时刻,就是第17节所言的,然而在此之前必有深刻的反思,在其后也必有持续的探索。

  1520. 真理的黎明。踏入光明的第一步,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道德反省:从第313节的自我中心、自怜自艾,转念去思想一些基本的责任与效忠问题(15节)。作者仍然毫无头绪(16节),但是此一注意力的转向,至少使心情略为放松,不再钻牛角尖,只顾定睛看世界的一面。他以推崇的语气称其他信徒为“神家中的人”(NEB),直译为“祢的众子”(15节),这又带出前面遭疏忽的一点,其实这层关系本身就是另一种财富。

  17. 当他转向神自己,不再以祂为推敲的对象329,只是来敬拜祂,就开始得到亮光了。这些有限的人与神的永恒、全权、自有一比较,就原形毕露了。他们的结局直译为“他们的后来”,他们未来的遭遇,将使过去一切的努力全归徒然。第24节亦用了一个与这里“以后”相近的字,对照起来,那里则引介出非常不同、且充满荣耀的一面。

  1820. 审判不仅是罪恶必然的结局,或其“以后的事”;虽然它的确是如此(见17节的注释),但它所意味的,是神最后亲自的拒绝,叫他们离开,就像不再理会某人,失去了兴趣(20节),这正是但以理书十二2的“受羞辱,永远被憎恶”,和马太福音七23的“我从来不认识你们”。“我们可能会完完全全被摒弃在外──被赶出、放逐、疏离,最后则被彻彻底底地忽略。”330

  2126. 荣耀的午正光辉。(接续上段引句)“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被宣召进去,受到欢迎与接纳、称许。”这一点正是作者在前面所忘记的──因为嫉妒与忧愁最能令人眼瞎(他的用词更强烈,22节)。蛇在夏娃内心所挑起的,正是这种感受,以致她甚至视伊甸乐园为耻辱。如今真正的价值终于披露;此段虽然简短,但论到人对神的响应,恐怕再无经文能出其右。

  2122. 诗人在为前面的态度悔改时,程度更为深刻。第2节中他已经留意到这种态度的危机;第15节里,他看出这是对同伴的背叛;现在他则承认,这是对神的冒犯。此种亮光是来自他发现自己在神面前(参17节,“进了神的圣所”),因为向着祢(和合:在祢面前)直译为“与祢同在”;起初他是抱着埋怨来到神面前,现在神的同在则成为他的喜乐。第23a25b 节(见说明),再度使用“与祢同在”一词,因着这簇新的情境,内涵已截然不同。

  2324. 希伯来文的时态,不像英文那样准确,不过这里似乎是特别安排的,要突显常与你同在的长久性。下文的顺序可读为(接近 JB 的译法):

  “祢搀着我的右手,

    祢以祢的训言引导我,

     最后祢要以荣耀迎接我。”

译为以后的字331,或译“最后”,显示最后一行超越了中间那行一步步的行进,而望向整件事的最高潮。至于那个高潮(可以译为到荣耀里,或“以荣耀”)究竟是指什么,则是尚未定论的问题;有人以为是指得着地上的尊荣,这说法似嫌层次较低;有人则认为是至终进到神面前的至大喜乐。本人觉得比较可能是后者。在用词上,含此意,而此字用于以诺的故事(创五24,“神将他取去”;动词相同),以及诗篇四十九15,更显得支持此说。第四十九篇中,“祂必收纳我”为一对句的结语,其开头语为“只是神必救赎我的灵魂脱离阴间”。再说,本段乃单单专注于神,开头的要句就是“常与祢同在”,直到第2526节作出最终的宣告:“在天上我有谁呢?”此处逐步上升的救恩经历为:“领受、引导、得荣耀”,这与罗马书九29以下的伟大神学陈述相较,可谓其缩版,那里将神的大工从隐密的起头描述起:“他预先所知道的人”,直讲到如此处的最后光景:“又叫他们得荣耀”。主曾指出,“我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就凭这句话,明察者使可看出永生的存在,由此可见,这段话更是将永生敞开在所有人面前了。请参第十一篇最后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77,Name= 被遺忘的層次(十一47},那里列出了其余论及这盼望的经文。

  25. 诗人对于神如何拯救他(2324节,“搀着,引导,接……到”)满有把握之后,就因着神而有了安息,尽管环境仍然不利。

  从言辞的运用来看,可以只是指“无论何处”。但既是向神说话,这两个字应当维持原意。圣经对天的描述,诚然完全以神为中心──

  “祢是它的亮光、喜乐、荣冠,

   祢是它永不下落的太阳。”332

──至于对地的看法,则为“我活着就是基督”,这句座右铭并不具排他性,反而能增进一切的关系333

  26. 此处是面对死亡:因为衰残一字是指这方面,意谓“来到尽头”,而非“不足够”334。诗人秉持实话实说的原则,并不回避这件事,对于相形之下神的永恒性也不讳言(注意 RSV 小字“盘石”〔和合本:力量〕所流露的坚定,以及直到永远):他为两方之间那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求,而主曾指出,这关系即能胜过死亡(太二十二32)。而身为利未人,他更能清楚知道,神就是他的(民十八20),大卫对于这样的把握,只能以模拟方式应用在自己身上:见十六56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96,Name= 忠心的僕人(十六16}

  2728. 真正的比较。诗人如今站在较佳的立场,就能回顾过去的烦躁与嫉妒,而得到真确的了解。何必为“狂傲人……心怀不平”(3节)?其实他们必要死亡。我的敬虔难道尽归“徒然”(13节)?其实我所有的是最重要、且对人惟一的处(28节),就是亲近神

  因此,虽然过去有一段时间,他所能做最好的事,就是把他的想法留在脑子里(15节),但现在他的口可以张开了。而在他所发现的亮光中,我们对他开头的赞叹句:“神实在恩待……那些清心的人”,又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325 Right and WrongSCM Press, 1952),37页。六次出处为第l713212626节。

326 RV:“因为在他们的死中没有束缚(或“痛苦”)。”这段中死亡似乎出现得太早。“在他们的死中”是单一的希伯来字,lmota&m;分开来读,可作 lamo; tam,即以下译法中的楷体字之意:“……没有痛苦为他们健全与壮实是他们的身体。”(译注:以上为直译,经润饰后可作“……他们没有受痛苦,他们的身体健全又壮实。”)

327 Tennyson, Guinevere, 1. 647Idylls of the King.

328 如,用lehem(“对他们”),代替马所拉经文的 hlom(“此处””:用 mum lo yimsu“找不到错”),代替马所拉经文的 me male yimmasu (“一满(瓶)的水将流尽”)。若要替马所拉经文辩护,或可参我们的比喻说法:“吸收”或“吸取”别人的说法(参 Eaton 的看法)。

329 JB(参葛利纽)作“直到……我参透这奥秘”,但如此乃是将“直到我进入圣所”这直述句灵意化,并没有什么依据。

330 C. S. Lewis, 'The Weight Of Glory', TranspositionBles, 1949, p. 30.

331 ahar 这个字,可以作副词,即“以后”,“在那之后”等(如:创十18,十八5;利十四819等);也可以作介系词,“在……之后”。后者(“荣耀之后”)在此很难讲得通,但七十士译本认为是如此用,而 RP 将其修改为orah(“荣耀的路途上”)。若作“以后”解,则没有这类困难。

332 W. C. Dix,“好像古时之人的快乐”。参,启示录四2以下,二十一22~二十二5

333 腓立比书一21。参,保罗既亲切又长存的友谊,而这正是他的格言。

334 JB 所译“为爱憔悴”有些过分。这个动词若以介系词 for 和其对像相连,可以有此含义,但此处它是单独一字。──《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