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129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一二九篇 受逼迫的锡安

  大多数国家会纪念过去的成就,但以色列在此篇中却回顾以往的艰险。这种思想可能会令人沮丧,因为当时仍有咒诅锡安的人。但是诗人从往事得着勇气,向神心存感恩,而向敌人则大胆夸胜。

{\Section:TopicID=761}余悸犹存的生还者(一二九14

  主领者在第l节(如同一二四1)宣告的话,会众将复述一次。以色列的幼年,让人想到出埃及,而三个朝圣节期中,有两个是纪念这件事。“以色列年幼的时候572,我爱他,就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何十一1)。在默想苦难时,这是最佳的出发点,就好像对基督徒而言,十字架与复活是最佳的出发点。以色列人后来遭受的艰难,多半是神的管教,并不像在埃及是受奴役;不过神是公义的4节,参二十三3b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228,Name= 大牧者(二十三14}),祂是拯救者(4b节),全诗都映照出祂这些特色。

  此处两段比喻,形容以色列像被鞭答的人,他背上的鞭痕好像耕过之田的3节),这笔法委实强烈,虽可怕却又合适。这一个民族,虽备受憎恶,却屡次复兴,他们的遭遇正默默为保存他们的那位作见证(我们或许感觉,现在仍然如此)。其实,这种历史演变的自然证据,已经将这点清楚表达出来;不过,仆人之歌则将这见证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讲到一种甘心受的苦难,首先是因为替神说话而受苦(“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赛五十6,其上下文便是指这点),最后则成代替的牺牲──这个任务不是以色列能达成的(“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五十三5)。新约一方面证实,这一切已应验在基督身上(在赎罪方面则单应验于祂),另一方面也呼召教会来跟随祂的脚踪,并展示使徒们曾欢喜雀跃地如此行。

  第4节,请见第14节注释中,第一段的末了。

{\Section:TopicID=762}憎恨的代价(一二九58

  如果锡安只是一国的首都,此处对他仇敌的咒诅就不过是粗暴与恫吓。但在诗篇中,锡安是“我们神的城”(四十八1),是“神所愿居住的山”(六十八16),且是神所选定世界的母亲之都(八十七篇)。在最后提及的那篇诗中,归信的外邦人向她说:“我的泉源都在你里面”(八十七7)。从这个比喻来看,凡拒绝她的必定枯干(67节);若不用比喻的说法,则可说:他们选择了仇恨之路──就是毁灭之路──又定意与神为敌──等于自寻死路。

  枯草的比喻(67节),不单用来形容仇敌,在九十56,以赛亚书四十68,则形容世人,与神的话语成对比,而我们如今则可分享神永存之道(彼前一23以下;约壹二17)。此处收割之人带回来稀稀疏疏的庄稼、禾捆,与欢欣领受的8节)成为对比,令人想起另一幕收割景象中,所传出的祝福之声(得二4)。然而对朝生夕死、终被丢弃之物,则只有一片寂静相迎。

 

572 RSV 作“孩子”。但此字在何西阿书十一1中,基本上与在本篇中的意思相同。──《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