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帶來的能力
1至8節之引言為這長而奇妙之詩篇建立了場景。它說出了:1.一個責任:每一代都要將這神聖的傳統傳給下一代(3-4節),此乃是神的旨意(5-6節);2.傳統的內容有兩個層面:神所作(4節)和所說的(5節);3.目的是將來世代會「仰望神」(7節,這詞意味一個簡單的信心),將祂的「作為」與「命令」存記於思想裏,避免以往的差錯──因不再委身和善變而產生的叛逆(8節)。然而,4.若是如此,對過去一定要有確實的認識。神以一般說話(「話」,1節)所表達的「訓誨」(律法),解釋了(2節)過去的經歷:「比喻」是富教育性的故事或箴言,這裏用過去一些歷史事件(9-72節)來說明真理。隱藏的事或「謎語」:過往的歷史片斷糾纏不清,像一個謎團或謎語,所以是需要解釋的。
這就是本詩篇的目的:澄清往事之謎,好讓今人得著歷史的教訓。詩人在云云複雜的以色列歷史中看到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可以作為生活的有力指引。
他提出了兩個歷史上的回顧(12-39、43-72節),每一段回顧都各有序言(9-11、40-42節)。這兩個序言正是本詩篇之精要。第一個序言說出子民(「以法蓮」)之所以被打敗,是因為他們「忘記」(11節);第二個序言說明他們屢次悖逆,是因為他們「不追念」(42節)。要是他們沒有忘記,敵人就不會得勝;要是他們仍然追念,他們就會過一個順從的生活。這就是回憶的能力──也是主耶穌離開我們時,為我們設立一個記念性筵席之原因(林前十一23-25)。從回顧歷史,我們可得著真理;回憶可培養過得勝和順服生活的能力。
在任何處境中,無論是外敵的威脅(9-11節),或是內部悖逆的掙扎(40-42節),假若他們能說:「祂已成就救贖,祂也會供應」,就是表示他們能活在敬畏之中,並對祂的愛有適當的體會!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這是活潑常新的回憶所帶來的力量,伴隨著救贖(12-14、43-53節;祂曾領我們脫離捆綁,進入自由)、供應(15-16、54-55節;在任何境況中,祂可以,也必供應)、審判(17-33、56-64節;那些以祂為父的人,當存敬畏的心度日,彼前一17)與愛〔34-39、65-72節;當我們轉向祂,祂永不會拒絕我們,因祂知道我們的脆弱(32-39節),祂也總是為著我們的福祉(65-72節)〕。
第9-11節 被擊敗是因為忘記 第40-42節 悖逆是因為不追念
參撒母耳記上三十一章。便雅憫人掃羅(撒上九1-2)與「北方」支派──常被稱為「以法蓮」或以色列──關係密切。其家住基比亞(撒上十26),撒母耳記上九章4節暗示它位於以法蓮山區中。掃羅死後,其餘黨以伊施波設為首,曾自封為王(撒下二8),及後叛逆的押沙龍也輕易取得以色列支派的推戴(撒下十五2、6、10、13)。就這樣,歷史的回顧始自掃羅家之敗落,並從中生出一個疑問:為甚麼有這樣的事發生──「以法蓮的子孫」直譯是「精良的弓箭手」。對神的子民來說,得勝不在於資源多寡,乃在於由追念(11節)所生之忠心與順從(10節)。第41節「試探神」,參56節之註釋。
第12-14、43-53節 神的救贖
這些經文以出埃及為主題(12、43、51節),即是那偉大神聖的救贖工作(42節)。12至14節強調過紅海:神的能力勝過每一個逆境;43-53節集中在臨到埃及之災難:神的能力毀滅仇敵的能力。「瑣安」(12、43節):古埃及之京城。每一段落均以思想神的引領及安穩作結(14、52-53節)。神的能力是與逆境並敵對勢力為敵的,而永遠衛護祂的子民。
第15-16、54-55節 神的供應
首段的歷史回顧由埃及轉移至曠野(15-16節),主題是神的供應(供應走天路的人)。次段的歷史回顧掠過曠野,回想起應許之地的供應(榮歸的供應)。注意54至55節如何始自「自己聖地」,又如何以「他們的帳棚」作結。這是神的原則:將本來屬祂的賜予我們。
第17-33、56-64節 神的審判
子民的歷史充滿著「罪」、悖逆及試探神(17-18、56-58節)。17至18節之重點在於人試探神的信實──在出埃及記十六、十七章裏,以色列人不信神有能力供應食物和水,他們不肯相信,直至神以行動證實;在56至58節,他們試探祂的忍耐,不信祂的聖潔與審判。神在這兩次都發出憤怒(21、31、59、62節)。生命中之悲劇(31、33、61-64節),正如生命中之美善供應(15、16、54、55節),二者都是神所作的。第29-31節(參出十六;民十一;詩一○六15)。他們所求的並非滿足他們需要的食物,也並非發自相信,而是為滿足他們的貪婪,發自一個不信的心。神以烈怒回應他們所求的;賜予,但同時也毀滅。多少時候我們埋怨慾望受到阻撓,卻沒想到是主將對我們有害的東西扣留起來。第32節所指的是曠野的一代(民十四28-33)。毋庸置疑,當他們覺察到神的不悅,他們恐懼地等候死亡。第60-64節(參撒上四)。
第34-39、65-72節 神的愛
祂知道祂子民的心(34-39節):詭詐、不信實,但因祂深情的愛(38節,「有憐憫」),祂成就救贖,限制了自己的怒氣,也想念我們的脆弱(39節);神知道祂子民的需要(65-72節),也主動起來抵擋他們的敵人(65-66節),甚至住在子民中間(68-69節),也為他們興起祂揀選的王來治理他們(70-72節)。第35節「磐石」本身象徵不變和穩定,然而在出埃及記十七章5至6節中,這也是一幅拯救、賜生命行動之圖畫(參九十五1)。「救贖主」:至近的親屬──把子民的需要看為自己的需要。第38節「赦免」:這個動詞的基本意思是「遮蓋」,但當與罪掛上關係,它從來不單是指轉眼不看,而是帶著「付出足夠的代價去償還債項」的意味。第65節這是個異常生動的表達,說明神為祂子民所發之熱心和興奮態度。
第67-72節此段歷史回顧始自掃羅王朝敗亡(參9-11節),而以猶大支派的冒升和大衛蒙神揀選而得位作結(68、70節)。「聖所」已存在的事實(69節),暗示本詩篇屬於所羅門王朝的後期時代,當王偏離神(王上十一1-13)的隱意初露。這解釋了它的突然結束。掃羅王朝不能久存,縱使他有勇武的軍事力量(9節);大衛家可以長久嗎?本詩篇運用非凡的手法,以大衛得位作結,讓統治者細心玩味──也讓我們細心玩味。無論現在或過去,生命的祕訣始終是信靠與順服,而二者都是可以從追念往事中培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