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上一篇   下一篇

{\Section:TopicID=623}廿八1

  恶人逃跑的原因如下:

  (一)他们有罪感;(二)他们担心东窗事发;(三)他们害怕处罚;(四)他们不愿面对罪的事实,而急谋补救之道。

  所以他们一直在逃跑,直到天涯海角。柯列基(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的“信天翁”诗中那位老水手正是一个有内疚的人惶惶不可终日的写照。在他残忍地杀了那只带领他到安全地带的信天翁之后,一直害怕遭到报应与刑罚。柯氏写道:

  踽踽独行者,恐慌又忧愁;

  行行重复返,一去不回头。

  魑魅与魍魉,紧跟在四周。

  语云:“平生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也不惊”。因此,义人刚强壮胆,气吞山河,有如猛。这正是应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对照。

{\Section:TopicID=624}廿八2

  这是反映希伯来史南北朝对峙的史实:北朝以色列,从耶罗波安以至何细亚,仅仅二百五十年就换了十九个王;而南朝犹大国四百年也只有十九个君王。前者倒行逆施,天怒人怨,政权转移不断;后者因有领袖,治久安。参十四34、廿九214;赛三45;何八4

{\Section:TopicID=625}廿八3

  穷人 原文为 rash,有学者认为应改为 rasha,使之成为“恶”,否则变成穷人欺压贫民,乃是“大水破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识自家人,而自伤残杀。不过,由上下文意看来,这正是用解释法的希伯来诗“合对”对句法(参附录五{\LinkToBook:TopicID=918,Name=附錄五})。既然下一句是表非里是的子句,上一句应当也是类似的对句。可见穷人欺压贫民,让后者的感觉,是“屋漏偏逢连夜”,痛上加痛,原因是:

  (一)他是反叛他自己的社会地位;

  (二)他不敢欺负有钱人,却专找贫民出气;

  (三)在情感上他被贫穷所淹没(小人斯滥矣);

  (四)他尝试使别人比他自己更痛苦万状。

  思高圣经学会采取第一义,翻成:“欺压弱小的恶霸,有如冲没谷粮的暴雨”。

  现代中文译本更进一步翻为:“欺压穷人,正像暴雨冲毁谷物”。

{\Section:TopicID=626}廿八45

  这是主张治的守箴言,包括两种层面:

  (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决定反应周遭环境的作法;

  (二)离开耶和华就无法完全明白公义和正直的道理。

  律法是 神公义的启示,其目的是让我们明辨是非。无此启示,立身处世就漫无标准,隐善扬恶;遵守律法的,就可靠的指引向建设性的生活,与恶人对抗,据理直

  按现代神学中的“处境伦理学”轻视律法和规则。任何人忠心遵守 神的律法都被认为是“律法主义者”,他们的神学家同意在某种状况下违反十诫中的每一条,因此便将律法主义的缺点转嫁到基督信仰传统的历史道德上,使一切的律法蒙上不白之冤,这又是过犹不及了;其实律法的功用就是:

  (一)使人知罪(罗七7);

  (二)驱使人归向恩典(加24)。

{\Section:TopicID=627}廿八6

  本节经文与十九1类似,此处仍然强调人格完整的重要性,所谓:“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君子且亦坚,所以胜过诡诈的有钱人。

  行事乖僻 原意为“两方面的乖僻”,指心怀二意,口是心非的人。

{\Section:TopicID=628}廿八7

  上一句请参考第四节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626,Name=廿八45}。现代中文译本翻成:“年轻人谨守法律聪明”。

  贪食人 指有依赖性无安全感的人,特别是青年,为防御忧虑,常变为饮过量。此处特指那些酒肉朋友。结交这种人为朋友,是贻父母。有关警告贪食无餍,破坏饮礼仪的,请参考廿三13

{\Section:TopicID=629}廿八8

  这是劝人不要囤积居奇,放高贷,否则将来必自食其果;不仅要失去朋友,而且为自己的灭亡铺路。至终他们的钱财会落在劫富济者的手中,而分给穷人(参结十八8,廿二12)。

  许多人可能看了这项箴言不为所动,或笑其太天真;也有些认为在这贪婪的现世里只有翻云覆雨的人才能致富;但智慧师坚持如此讥讽的意念是错误的。理由是 神仍然高高在上,管理人世,到头来祂会确保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整个来看,不义之,悖入悖出,正合语云:“造物于人莫强求,劝君凡事把心收;你今贪得收人业,还有收人在后头”。智慧师似乎一直认为社会是贫富悬殊的(参十四31;太廿六11)。

{\Section:TopicID=630}廿八9

  本节再谈律法,请参第四、第七节,人若拒绝律法就是拒绝了 神的义和恩典,他的敬虔也将为 神所恶(参十五8),这是对假冒为善的谴责。

  可憎 参阅六1619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52,Name=119}。在六1619,十一1,十二22,十六5,十七15,二十1023;此词特指道德上的犯罪,指一般性的邪恶则在十一20,十五926;另外是指假冒为善的敬虔乃在十五8,廿一27和此处。

{\Section:TopicID=631}廿八10

  掉在自己的坑里 已成为“作法自毙”的格言(参廿六27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601,Name=廿六27}),导致一混合的隐喻。下一句是另一双韵对句的一部分,与二21相似。

  本节强调邪乃是一种两刃的利剑:能伤人又害己。换言之,这是一种“逆火”,必会产生后座力,令玩火者自焚。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引诱正直人的要自己的圈套。纯洁的人将得奖赏”。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勾引正直走上邪路的,在自己所掘的坑内;但正直的人仍能继”。

{\Section:TopicID=632}廿八11

  查透 指“探讨和详”,然后“看和显示”。人以为有钱了一切,包括有智慧,其实大谬不然。那些不太有的经常帮助有钱人陷入一种不实际的窠臼,因为他们缺乏智慧,使他们以为可以“捞过界”,成为“万事通”。

  相对之下,世事洞明的贫穷人就能看穿他们的底细,而不会羡慕他们。

{\Section:TopicID=633}廿八12

  上一句参考廿九2,下一句则与廿八节重复。

  义人得志与小人得志迥然不同;前者万民欢腾,后者众叛亲离。社会的安宁与领导者的道德灵性水平息息相关。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义人获胜,群情欢腾;霸当道,人人走避”。

{\Section:TopicID=634}廿八13

  承认 意为“白”,指招所作的一切,若有可能,还作赔偿,招通常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或在敬拜的场所中,在 神的面前为之:“我向你陈明我的,不隐瞒我的恶”(诗卅二5)。真正的认罪,继之而来的便是真诚的悔改。一个人之后,就许愿永不再犯。习惯性的人,不容易得到怜恤。摩西的律法规定人在得到 神的怜恤以前要先认罪:“他们要承认自己的罪,和他们祖宗的,就是干犯我的那,并且承认自己行事与我反对”(利廿六40)。雅各说:“你们要彼此认罪”(雅五16)。当一个人认罪之后,他就从每日背的重担得到解脱。认罪必须出自诚恳的心灵,而赦无法用钱买到。一个人必须要真诚地悔改,才能从 神得到赦免和怜恤(参约壹一9)。

  到底本节经文是指人际关系或人得罪 神,并不太清楚,但其结果显然差不多,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而已。破坏的关系导致福利和成功的阙如,本节经文确然直接可运用到人与 神的关系,而且有许多关于人与 神之间保持正常关系的教导:

  (一)遮掩自己罪过的,其实无法逃过 神的法眼,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而如此,只是想自欺欺人而已;他甚至也不能瞒过所有人的耳目,因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二)隐藏自己罪过的,显示他的内疚,等而下之,显示他不愿对自己诚实。这种欺常常导致严重的精神和灵性难题(必不亨通)。

  (三)与 神恢复正常关系的第一步就是认罪;无人可以“免俗”而一步登天。许多人就是不愿放下心中的骄傲而无法登堂入室。骄傲是一切罪的心理基础,赦罪以先一定要扬弃骄傲。我们无法从 神或人得到帮助,直到我们承认自己需要帮助。

  (四)认罪之后跟着就要弃罪。认罪只是路上的停止点;弃就是走向相反的方向。弃包含改过自新,弃邪归正。

  (五)认罪和弃一定带来 神的怜恤,包含祂对的一笔勾销,不再记念(诗七十九8,八十五27;赛四十三25)。通常 神的怜恤,我们发现只有祂对我们所犯的有答案、有救药。

  总之,当我们得了人或犯了罪,罪感就开始成长。我们起先以为人会拒绝或生我们的气,隐藏愈久,感愈大,心中愈害怕。最后终于认罪了,突然发现人家赦免我们,而从前心中志忑害怕人家生气实在是莫须有的。早知如此,就不必担心受惊,白受自加的内疚痛苦,认罪帮助我们清除内疚。了解这些隐藏内在难题的普遍倾向,我们就得向自己、他人和 神认罪;这样作具有积极的净化作用,帮助我们打开压抑的盖子,得到 神对我们一生的赐福。我们不但不必隐藏失败、害怕惩罚和拒绝,而且能开诚布公,面对这些难处。这种认罪对个人生命的成长影响至深。

{\Section:TopicID=635}廿八14

  本节经文有温柔的良心对照烙焦的良心;敏感的良心使人趋吉避凶。

  敬畏 亚兰文为 dikhelta,另意为“崇拜”。Dighlatha di ammey 意指外邦人的崇拜或偶像。

  在东方,君王诸侯要求其臣仆和官员大大地敬畏他们,臣子鞠躬到地,甚或如中国的三跪九叩礼,起立之后又必恭必。这是因为君王被当作是神明或“天子”,因此大大地敬畏,所谓:“天威不违颜咫尺”。

   神是仁慈的天父,爱护关怀祂的儿女。圣经要我们敬畏祂,使之成为我们最基要的关怀,并遵行祂的道路。当我们尊敬一个人,我们也爱他;但当我们怕一个人,我们就在心中恨他。而生爱,但惧会生恨,恐惧 神,于人无益。今日有许多人害怕独裁者,越怕他就越恨他,产生了极大的“腹诽”。

  我们必须敬畏 神,因为祂是我们的天父与造物主。我们孝父母,但不怕他们。敬畏耶和华是一切智慧的根基和福气的来源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敬畏上主,幸无穷;刚愎顽固,自取灭亡”。

{\Section:TopicID=636}廿八15

  本节经义请参考十九12上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421,Name=十九12},这是描写暴君当权,压榨百姓,苛政猛于虎,民不聊生的光景。

{\Section:TopicID=637}廿八16

  上一句继续上一节的“暴君行传”,多行不义必自毙。

  年长日久 可能指传统信念:“仁者寿山河”,正直人会延益寿;或不贪财的君王会江山永固,安;显然暴君的统治会被人推翻。

{\Section:TopicID=638}廿八17

  按照原文,意义不太容易了解,似乎是说:谋杀犯逃到那里,不可帮助他。但是谁又要帮助谋杀犯呢?也许这是指过失杀人者(参民卅五915)。只要变动一个子音,就变成今日的中文翻译。

  往坑里 参阅一12注释{\LinkToBook:TopicID=120,Name=1019}:另一解是“逃避刀剑”(利廿六36)。

  拦阻原文作“扶持”(参赛四十一10)。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身负血债者,虽逃至死地,无人搭救”。

  现代中文译本译成:“犯杀人罪的,是在自掘坟墓,必去”。

{\Section:TopicID=639}廿八18

  立时 原文作:“在一条路上”,指其中的一条道路。按行路弯曲的,必在其中一条路上跌倒,并没有立时的意思。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路的,安然无恙;爱走径的,必堕入陷阱”。

{\Section:TopicID=640}廿八19

  本节经文与十二11相同,除了下一句的末了有些变动以外;文义可参考阿曼尼摩比箴言第六章:“耕种田地的,取所需”。

  虚浮 指虚浮的活动,如懒惰、闲荡或恶作剧等不事生产的活动。作这种事的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最后必归于贫

  聪明人努力工作,耕种自己的田地,自足,不虞匮

{\Section:TopicID=641}廿八2022

  这两节经文斥责贪婪的罪,警告想走发快捷方式的人必导致道德的堕落。参十三11,二十21

  廿二节特别提到贪心的人那种患得患失的光景;或是他只顾眼前,而不知将来可能一场空。

  恶眼 指吝啬的人,见钱开,看人红,状(参太二十15),铤而走险,想要大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诚实人满有幸福;想发的,难逃惩。贪婪的人急于要发财,却不晓得贫就要临到。”

{\Section:TopicID=642}廿八21

  本节与十七8同样打击贿赂的贪赃枉法

  一块饼 指微乎其微的东西。

  上一句重复廿四2325的司法格言,另参十八5,无论贫富,都不可徇情偏袒(参利十九15;申一17,十六1920)。此处列举法律的严酷一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不可因为地位财势或乡谊亲,就网开一,以曲为直。另外也说到就法律而言,犯罪的程度并无区别,仍为犯罪。

  以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来看这句箴言,更能入木三分:国人素重“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往往瞻徇情面,但司法的公正原则需铁面无私,六亲不认。宋明理学强调:“寡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绝不能因一点食物而陷身不义。

{\Section:TopicID=643}廿八23

  有关谄责备的关系,可参考廿七56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606,Name=廿七56}责备人的话纯属逆耳的忠言,起初听了,不太中听,但事回想,令人感激;谄媚的话,正好相反,起初听了很受用,事回想,终必落空。古人说:“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Section:TopicID=644}廿八24

  古人说:“亦有道”,至少惯按常理不会偷窃自己的父母。此处不仅偷窃,还强词夺理这不是罪;如此,此人已经罪加一等,变成与强盗同类,当受严严的处分。

  另一说是指有人没有照道理奉养父母,推说将金钱拿去供献,就以为可以不孝敬父母(参可七913),这等人可以被归强盗之属。

{\Section:TopicID=645}廿八25

  本节回应二十、廿二节的贪心想发横财的教训;再增加说这是人际斗之源。事实上,贪心乃是一切人际、国家、国际纷的乱源。贪心导致灵魂的贫血。人越贪心,人格就越起皱纹。反之,那全心信靠 神的,一无挂虑,脱离害人身心的贪婪

{\Section:TopicID=646}廿八26

  心中自是的人无法再听进去别人的意见,这种人自高自大,十足的愚昧人;凭智慧行事的人,按部就班,走在稳定的进步上。参十八节。

{\Section:TopicID=647}廿八27

  本节的经义可参看十一2426和十九17,再度关心人的遭遇。为富不仁,必多受咒诅;但“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是古今圣贤包括圣经和道德经的教训,及颠扑不破的体验(参赛五八710;太十42)。 神惩罚贪婪者,但赐福给慷慨好施的人。

{\Section:TopicID=648}廿八28

  本节与十二节相近似。

  孔子昔日曾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之甚哀,因其舅死于虎,夫死于虎,子亦死于虎,问其何不去也?曰:因无苛政。由此可知,政治败坏,恶人当道,民四散躲藏;恶人一除,百姓曷乎来?──《中文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