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1

上一篇   下一篇

                                       人生百态之虚空

人生是什么呢?有人说人生是一杯甜蜜的苦酒。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人生就象一个水手酒醉后爬上桅杆,随时都可能跌下来。”一位名叫科里的说,“人生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中国古代文人唐伯虎有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前除幼来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忧愁与烦恼。过了中秋月不明,过了清明花不好。花前月下且高歌,急须满把金樽到。世上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作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春夏秋冬燃指间,中送黄昏鸡报晓。请君自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唐伯虎说出了人的虚空,幼时不知事,老时不能享受;除去老与幼,中间所剩的日子不多,这不多的日子又是劳苦愁烦。所罗门与唐伯虎的反应完全一样,他们看尽人生百态,不能不哀叹虚空的虚空。

第一,有福不能享的虚空。传道书六章  1至2节,“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祸患重压在人身上:就是人蒙神赐他资财、丰富、尊荣,以至他心里所愿的一样都不缺,只是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来吃用。这是虚空,也是祸患。”

作者指出日光之下有一祸患,就是疾病重压在人的身上,有资财、尊荣、丰富,所有东西一无所缺,但神使他不能吃用。其中原因很多,可能健康不好,可能政局变迁,或是寿命短暂,以至感到肉在口中却不能下咽之苦,反而给外人承受。“外人”可能是指两种人。一种可能是外邦人;所罗门提到将来他一切的财富都被外邦人,即巴比伦人全部拿去。据历史记载,所罗门在最荣华的时候,他的资财多至无处可容,以至惹起外邦人的贪念,并引起战争。公元前  606年及586年,巴比伦两次攻打以色列时,把他们一切金银财宝全部夺去,圣殿被毁,以色列受到极大摧残。另一种是指非所罗门家族的人。今天虚空的社会有很多人有福不能享,而是给外人享受,这是虚空。

第二,寿高儿多的虚空。中国人求神拜佛,就是为了寿比南山,多子多福。据所罗门的观察,他不同意这个说法。现实中有些人因为长寿而感到厌烦,因为他们感到人生空虚,眼花耳聋,走路困难,没有人生乐趣。人若儿孙满堂,福禄寿全,本是世上最快乐的人,但他们的心却不能因此满享福乐。其中的因由作者未曾提及,或许因为家族庞大,明争暗斗,人生如此终结也是一种虚空。

传道书六章  3至6节,“人若生一百个儿子,活许多岁数,以至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又不得埋葬;据我说,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因为虚虚而来,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并且没有见过天日,也毫无知觉,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那人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不享福,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

第  4至5节形容那些不到期而落的胎,可能是幻想出来的。他说这胎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是指很快被人忘记;未见过天日,毫无知觉,是说未尝遭受人间的烦恼疾苦、生离死别,生命还是一片空白。所罗门说这些未出生的胎比那些出生了的人还要优胜,特别是比那个活千年的还要优胜,因为他们未曾经历人生疾苦。所罗门感叹说这胎比他还要好,又说,“那人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不享福,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人人都如此。俗语说,“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这一语道破人生的虚空。

现今的世代,老人家相聚一起常常谈论子子孙孙,他们不单照顾一代的人,还要照顾孙儿孙女,为儿女和子孙忧虑。父母的天职是教养孩子,但神从未说过这是祖父母的责任,不得将此责任推在长辈身上。所罗门在这节经文再次道出人的虚空,长寿和多子多孙不一定是享福。但是,若在神的计划里而有长寿、多子多孙,这人是可以脱离虚空的,关键是与神的关系如何。

第三,穷人的虚空。传道书六章  7至9节,“人的劳碌都为口腹,心里却不知足。这样看来,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么长处呢?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么长处呢?眼睛所看的,比心里妄想的倒好。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这是论到穷人的虚空。“人的劳碌都为口腹” (传六7),穷人每天劳心劳力,但不能满足自己心里的渴望。作者用智慧人与愚昧人作比较,他用了平行句(如天与地、日与月、地与海),意思是指“所有的人”,也就是指所有的人都有虚空的感觉。表面看来富人与穷人、智慧人与愚昧人有天渊之别,但细看之下却非常相似。穷人知道检点自律,但与富人醉生梦死相比,却差不多,因为众人都会归到同一个地方。作者在此作一个小结,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传道书六章  10至12节,“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并知道何为人,他也不能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相争。加增虚浮的事既多,这与人有什么益处呢?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呢?谁能告诉他身后在日光之下有什么事呢?”

作者在这段经文总结了人生百态:

⑴ 人不能胜过神。一切的事早已注定,并非偶然;神是万有的主宰,我们应当敬畏  祂, 认定祂是神,是主。

⑵ 许多事情只能增添虚空,与人无益。如名誉、地位、财富等,好象人喝海水一般,喝得愈多愈口渴,永远不能满足人的需要。

⑶ 不要虚度一生。因为人生短促,如影儿消逝。因此,有益的事应当遵循,身后的去向只有神知道, 祂  会按我们一生所行的审判我们,我们应紧握现今的机会事奉  祂  。

“那放弃他不能保存的,去得着他不能失去者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傻瓜。”我们是否可以有智慧地放弃不能保存的,去得着不能失去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