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纲领(1~6 章)
A. 牛与驴的故事——神对犹大、以色列的控诉
(1:1~31)
1. 序言
以赛亚书第一至五章在主题上是一个单元,在这五章里,蕴含整部先知书的神学内容,第六章才正式记载作者蒙召的场合与经过。如下:
a. 第一章:全书序言。
b. 第二章上:弥赛亚掌权时情况(弥赛亚国)。
c. 第二章下至第四章:弥赛亚掌权前情况(灾难时期)。
d. 第五章:灾难的肇因。
e. 第六章:先知的蒙召。
以赛亚书第一章是全书的序言,也是序言中的序言。这章记载神对选民的控诉,述及定罪、降罚、审判和复原。这章又称为「大审讯」,所以文内的气氛似在阴森的法庭内进行一般。
2. 书的背景(1:1)
a. 历史时代
以赛亚开宗明义将自己事奉的年日置于犹大国史内,由乌西雅王开始(791-740 B.C.)。乌西雅是犹大国少数贤明的国君之一,在他的秉政下,先后征服非利士、阿拉伯、亚扪、以东等周围小国,终止了他们经年向犹大国的挑衅,继又巩固国中主要城堡(参2:15),极力匡复先代朝纲,因此国泰升平。同时,北国的耶罗波安二世也将国家带至有史以来鼎盛的时期;所以这时南北国的势力皆如日中天。
以赛亚于约坦王在位时(750-736 B.C.)。约坦王虽然政绩不及乌西雅王,却仍算是一位好王(参2:6~16,3:16~24),只是在宗教立场上采取妥协态度,一面(表面)拜神,一面拜偶像(参王下15:4、35)。此时亚述崛兴不久,只顾侵略邻近小国,无暇处理远方的以色列及犹大,故约坦朝政还算是太平盛世。至亚哈斯王在位时(736-716 B.C.),犹大国又面临危机,叙利亚与北国以色列连手合攻犹大国,于是有了历代闻名「童女生子」的预言。在希西家作王时期(716-687 B.C.),国中有神的仆人如弥迦、以赛亚辅佐,以致国道中兴。希西家王一生愿意行神眼中看为好的事,晚年因病得医,可惜恃福而骄,于是被以赛亚重责,说不久国将易于巴比伦(参39:5~7)。当以赛亚撰著提及所得的默示时,也不胜唏嘘感慨!
b. 作者身世
以赛亚(意即神的救赎)是犹太人中一个通俗的名字,在圣经中一共有七人名为以赛亚。在这里,作者声明他是亚摩斯之子,以资识别。犹太人传统称亚摩斯是犹大王亚玛谢的兄弟,所以以赛亚可能是王室的后裔。这点虽不能证实,然而从他能自由进出宫廷,可能是因有这个背景。
c. 书的性质
按代下32:32 记载,以赛亚书称为「默示书」。由此可见,这书非源自人的意思而写成,而是圣灵感动的文学作品(参彼后1:21),真假先知的区别就在于此。
「默示」的用途与「预言」相仿【注1】,所以「默示书」也是「预言书」。以赛亚察觉自己记录神的启示时,的确有神的灵在感动,并引导他写成这预言巨著。
d. 有关对象
以赛亚是南国先知,他的信息主要是向南国犹大国的选民发出。犹大国民本是大卫的后裔,神与他们订立「国度的约」,也称为「大卫的约」(参撒下7:8~17)。神的圣殿,也建在南国的耶路撒冷。但南国子民在这双重权利与恩典之下,竟然忘记了他们的神,犯了滔天罪恶(1:3~4),只用嘴唇尊敬神,心却远离他(29:13),是令人极为慨叹及惋惜。
3. 控诉选民(1:2~31)
a. 呼民听审(1:2~9)
作者以旧约著名控罪的格式,描述神怎样向选民施行控诉。这种控罪架构的格式共分四个要点:
⑴呼民听审。
⑵陈列罪行。
⑶天地为证。
⑷宣布惩罚。
这四点在本章内特别明显,可见全章正是一篇控词。以赛亚先知在人间找不到证人足以作证,于是呼天唤地为证,仿效旧约摩西的模式(参申4:26,30:19),控告犹大的罪行。他先引述神所启示的控词(1:2~4),然后加上自己的补充(1:5~9,注意词锋的转向)。
⑴神的控罪(1:2~4)——「神说」
神以在田间工作无知识的家畜为例,阐述他所「养育」(出4:22;申14:1~2)的选民竟然悖逆了他。作者以十个不同的词汇(六个动词,四个形容词),细数选民的罪行:
(a)悖逆(1:2)——意即「反叛」,指宗教上的反叛神。
(b)不认识(1:3)——以牛认得主人的面貌或声调,驴也懂得返回主人的槽为喻,指出有人性的选民却不如牲畜。
(c)不留意(1:3)——原文意为「不区别」,指没有用心去察验什么是合神律法、旨意的事。
(d)犯罪(1:4)——名正言顺地顶撞神。
(e)担着罪孽(1:4)——原文指「罪孽极重」。
(f)行恶(1:4)——习惯性的罪行。
(g)败坏(1:4)——指本性的变质而导致外面的恶行,像「物必先腐,然后虫生」。
(h)离弃(1:4)——以赛亚书钥词之一,意指「合约的废除或毁约」。
(i)藐视(1: 4)——妄顾神的圣洁、公义、审判,正是「无法无天」,「天不怕、地不怕」。
(j)退步(1:4)——不再与神同行;这是前面的九大罪行所引致的结果。
就这样,神的选民是「行恶的种类」、「败坏的儿女」、「罪有应得,死有余辜」。若神不向他们施行审判,还能称为公义的神吗?
⑵先知的控罪(1:5~9)——「你们」
作者引用神的控罪后,加入自己的责备,分五方面:
(a)屡次悖逆,屡受责打(1:5)——不停背叛神,以致常受外侮。
(b)尽是伤口,没有疗伤(1:6)——被外邦人侵犯下的后果。
(c)地土荒凉,苦不堪言(1:7)——外敌走后,经济萧条。
(d)圣城留下,孤立无援(1:8)——这节有三个「好像」,圣城如只有棚架的葡萄园、如只有草屋的瓜田、如没有外援的城邑。
(e)余种稍留,神恩犹在(1:9)——「余种」在先知书内是一个特别的词汇(参6:13,7:3),指一类特别的圣民,在国家道德沦亡、信仰崩溃的恶劣情况下,仍对神保持大无畏的勇敢与信心,不向罪恶屈服的人。
从以赛亚的责备中反映当时的政治情况,可能是指在亚述王西拿基立于主前701 年侵略犹大国后,所留下的蹂躏,或是指主前734 年,比加大军大败亚哈斯后的情景(代下28:19)。作者以历史事实为证,指出犹大国若不悔改,更大的灭亡即将到来。
b. 呼民听训(1:10~17)
⑴警告恶行(1:10~15)
作者以「代名法」呼唤犹大国的首领及国民,称他们为所多玛的官长和蛾摩拉的百姓,要他们留心细听神的训诲,分两方面:
(a)祭物无益(1:10~14)——在月朔节期时的严肃会内,他们朝见神的崇拜活动,皆出自无心及表面的亲近(故称「践踏我们的院宇」),全无属灵的实际,这种奉献就如同没有奉献一样。以赛亚以勇敢兼凌厉的词汇,弹劾以色列极重的罪行,指出无论多少牛羊的血,都不能洗涤他们的罪污。
(b)祷告无效(1:15)——他们满手是血污罪孽,又用同一双手向神祷告,这些祷告只是向空气说话。
⑵劝告悔改(1:16~17)
基于他们只有敬拜的外壳,而无属灵的实际,先知在七方面劝告他们悔改:(a)洗濯自洁;(b)除掉恶行;(c)止住行恶;(d)习惯行善;(e)寻求公平;(f)解救受欺;(g)为孩儿寡妇伸冤辩屈。
c. 呼民听辩(1:18~31)
⑴第一回合(1:18~20)
(a)听从之福(1:18~19)——作者表示神极愿意与他们「辩论」(即「分别是非」之意),他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这是悔改的邀请,也是赦罪的保证,保证悔改者必享神的美物。
(b)不听从之祸(1:20)——若不听从,受外国覆灭乃咎由自取。
⑵第二回合(1:21~31)
(a) 哀叹现况(1:21~23)——耶路撒冷(代表全国)本称为忠信的城,现今沦落为妓女(不忠信)之地;前有公义,今有不义在其中;银子贬值,酒以水搀,无味无值;官长与盗贼同伙,孤儿寡妇投诉无门,苦不堪言。
以赛亚以三个词形容神的尊严,并将它作为审判选民的特权:(i)主——神是选民的主人;(ii)万军之耶和华——指神有统管万有之权;(iii)以色列的大能者——神是全能的,没有一件事能逃脱神的审判。
(b)预言复还(1:24~27)——本段反面说神必审判国中的恶人(即「对头」、「敌人」,1:24b),正面说神必复还选民原来「公义」、「忠信」的光景。在炼净选民的罪行后,神必将救赎的恩惠赐给他们(1:25~27)。
B.末后的日子——以色列经过审判后的祝福
(2:1~4:6)
1. 序言
这单元包括2~4 章,作者接续第1 章定罪审判的主题,叙述以色列经历审判后的祝福。
2. 本段的性质(2:1)
本节是一句标题,符合当时写作的格式,引导读者注意以下的记载是神给作者特别的默示,内有神的权威,好让读者放心地接受。
3. 末后的日子之一:神国的情况(2:2~5)
a. 先知的预言(2:2~4)
本段预言关乎「末后的日子」。
「末后的日子」一词是大小先知惯用的词汇,常指在末世时所发生的事,背后指出神应验有关神国建立的预言。这词的原文beaharit ha-yamin,也是希腊文eschaton(意即「末世」)的希伯来文,犹太传统视末后的日子为弥赛亚在地执掌王权之时。
先知的预言有三个解释学派:
⑴象征法——「耶和华殿的山超乎诸山」指真神的教导将成为全地的真理,应验在新约教会时期。「万民流归这山」比喻福音的广传;「训诲出于锡安」指只有一个救法(如徒4:12)。当福音进入人心,他会以和平接待别人,因神以平安、和好赐与他,这就是「刀成犁头,枪成镰刀,国不互攻」之意【注2】。
⑵历史法——认为先知以诗意文学,绘出耶路撒冷重回神心意的图画。那时,选民已经历亡国、被掳又重归故土,恢复献祭敬拜,在神的恩典眷顾下,太平康泰、国富民安,甚至外邦人也因此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神。这些事全在以斯拉、尼赫迈亚的时代应验,那时他们蒙亚达薛西王的协助,因此得以成功【注3】。
⑶预言法——认为当弥赛亚在地上执掌王权时,战争祸端息灭,万民都来领受神的训诲(如14:1,19:18~25,27:13,66:23),这时认识耶和华神的知识遍满天下,人心趋向和平,地上安享太平的结果(耶31:34;哈2:14)。如今在弥赛亚国度里,选民与外邦联合成同一敬拜神的阵线,在神国里享受神。
b. 先知的邀请(2:5)
在2:2~4 的祝福下,先知不期然地向选民、读者发出邀请,必有多国的民前往锡安神的殿聆听神的训诲(外邦人的改变是一种驱策选民的亮光及动力【注4】),于是劝告「雅各家」当行走在这光明的大道上。
1882 年犹太人在苏联于Kharkov 成立的BYLW(锡安运动早期机构),便以这节Bet Yaaov Lekhu Weelekha 的首字母为名【注5】,分别意为「家」、「雅各」、「起来」、「行走」。可见其中的确有启发及鼓舞的亮光。
4. 末后的日子之二:神国建立前的情况(2:6~4:1)
a. 审判的原因(2:6)
第6 节开始另一口吻,指出神的审判是公平正直的。神审判罪是神国建立的前奏,人要进入神国,需对付清楚罪,一切恶行经审判的火净化后,才合乎神定下进入「天国」的条件。在这里,作者提出选民受审判的原因有四(注意四个「满」字)。
⑴满了外邦人的宗教风俗(2:6,击掌即「作朋友」之意),不敬拜真神。
⑵满了财富(2:7a),不倚靠神,事奉玛门。
⑶满了马匹车辆(2:7b),倚赖军事势力,非倚靠神。
⑷满了偶像(2:8~9),藐视第二条诫命,离弃神,所以神也离弃他们。
b. 审判必临(2:10~11)
在以赛亚书里,先知常宣告神审判选民的罪行,并多次覆述,使人不会忘记。然而「到那日」(耶和华的日子)一切都必成就,神的公义必被尊崇。
c. 审判的对象之一(2:12~18)
⑴骄傲狂妄的人(2:12~17)
骄傲、狂妄、自高(2:12)分别指刚愎自大,藐视真理,自以为是,总括来说就是目中无神。作者以四幅图画描绘这些人:(a)他们像利巴嫩及巴珊最高大的树木;(b)最雄伟的峻岭;(c)最坚固的高台城墙;(d)最巨形的运财船只——「他施的船只」,代表最大的航船。审判的图画由北部利巴嫩(香柏树)至南部亚奎巴海港的船只,表示全国性的审判。然而,在「耶和华的日子」(2:12,不用补字「降罚」),一切都会降卑,只有神才配被尊崇。
⑵在「那日」(指耶和华的日子)
一切偶像皆会绝迹,因为神大肆审判全地。偶像使人离开神,惟有悔改才使人归向神。
d. 审判的威严(2:19~22)
先知以极优美的文笔继续描绘神审判的情景,如启示录描述灾难时期的情形。那时地大震动,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参启6:15~16)。届时,人必将所拜的偶像假神,抛给田鼠和蝙蝠,比喻审判时的情景。
e. 审判的对象之二(3:1~4:1)
⑴国家首领(3:1~15)
作者在上文(2:12~18)概括性指出全国受审判,现更清楚详述他们原来就是国家的领袖及妇女。
3:1 起首词ki heneh(意为「因为看哪」,和合本没译出)将上下文连接起来。先知在这里指出神必除掉选民的倚靠(3:1~3)。他们的倚靠有五大类:(a)粮食与饮水(在城被困时,食物与水是生命最主要的需要);(b)勇士、战士、五十夫长(军事领袖);(c)审判官、长者、尊贵人、谋士(民治领袖);(d)先知、占卜、妙行法术(宗教领袖);(e)巧艺的(商界首领)。这五类人正是亚述与巴比伦灭亡敌国时优先带走的人(王下24:14)。
当这些领袖受审判被掳走后,留下来的便是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国家(3:4~12),以致孩童作官长(3:4),社会公义荡失,百姓行为邪僻,神的百姓因无适合的领袖,以致被幼稚如小童的领袖欺压,又被无知识的妇女管辖,苦不堪言。
⑵国家妇女(3:16~4:1)
国家妇女的生活,足以反映国家的社会状态。「国家」表示国即是家,因此妇女的生活方式,足以反映国家社会的道德标准(像迷你裙、热裤、紧身衣、上空装等妇女的衣着型态)及经济情况。由3:18~23,作者列出妇女穿戴的二十一类装饰品(考古学家挖掘出不少这类物品),名单越长,表示经济能力越强。因着她们的打扮,推测是王室贵胄。而在3:24,作者以五种对比描绘她们的下场:(a)本是香熏的女装,今变臭烂的气味;(b)本是美服的腰带,今变粗麻绳子;(c)本是光泽美发,今变秃头;(d)本是绫罗绸缎,今变布衣裹衣;(e)本是艳容美貌,今变成伤痕累累。3:25~4:1 是文学上一个小单位(可惜分段不恰当),说明妇女不名誉的情形。当战争掀起(如3:1~3)男丁命丧(3:25~26),那时七个女人强拉一个男人求婚娶(「七」代表完全,又是一种夸词,意整个妇女社会),为了要摆脱没家室、没子女及为寡妇的羞耻,宁愿自供自给,务要出嫁(4:1) !这是战争灾祸遍地的情形,最终的应验在于末世之时。
5. 末后的日子之三:神国建立的情况(4:2~6)
a. 耶和华的苗的工作(4:2)
本段结束先知一篇代表性的信息,表示神不会放弃他的百姓。这末了的话充满盼望,使读者在开始(2:2~5)与结束时都满有喜乐,这满足要「到那日」才实现。上节的「在那日」与本节的「到那日」,正显出「那日」
在时序上的双重意义;先有灾难的审判时期,后有恩典祝福的来临。那时,「耶和华的苗」(「发生」,是补词,可不用)必「华美尊荣」(植物学词汇),地所出的土产必为剩余的民(指在末日敬虔的选民)成为「荣华茂盛」。
「耶和华的苗」及「地的出产」不是指神透过选民将属灵与属物质的祝福带给世界(如普遍无千禧年派见解),而是当弥赛亚执掌王权时的丰盛情况。「耶和华的苗」在圣经里是弥赛亚的别名,犹太传统将这名词译为Meshica d'Jah,意即「神的弥赛亚」【注6】。
b. 公义之灵的工作(4:3~4)
神的灵在末日必执行洁净的工作(「锡安女子」代表百姓),使一切罪污洗去,好让凡真正信神的人(在生命册上有名的)可以称为圣,蒙神悦纳,能进入神国。
「那时」指神向列国施行审判之时,神保守以色列国,使国虽临危难仍有「剩余」(余民)蒙救赎。
c. 耶和华神的工作(4:5~6)
当全地在审判的烟火笼罩下,神必保护他自己的选民(「在锡安全山」、「在会众以上」),日夜皆有引导与保守。作者以极美丽的意境,描述在全能神的保守看顾下,属神的人毫无惊险,只有平安与安全。在弥赛亚国度内,神将以他的荣光作其居所的「保护罩」,如在旷野路上保护及带领选民一样(参出13:21),使选民大享平安与祝福(「荫避暑」;「藏身处」、「避风雨」皆形容词,描述在神国里的「风平浪静」,国泰民安)。
C. 葡萄园之歌(5:1~30)
1. 序言
第5 章结束全书总纲(1~5 章),接着便正式介绍作者蒙召作先知的职分与权柄。在这一章内,作者以葡萄园的比喻,斥责以色列的罪行。主耶稣也曾以葡萄园的比喻,责备以色列(太21:33~44)。
从文学角度来看,本章委实是文学之冠,以赛亚所用词藻的华丽、文字的洗练、语句的精简、意义的深邃,使人叹为观止。
2. 以赛亚的爱歌(5:1~7)
a. 葡萄园的比喻(5:1~2)
先知以歌手的角色撰作爱歌,向神发出(「亲爱的」指神),是关乎神的国以色列的(「葡萄园」指以色列)(参耶2:21;诗80:8~18)。这是一个很简洁易明的比喻,论述神为了选民(葡萄园),花了不少心血去栽培,但他们竟然结不出果实来,且非但没有结出好果子,反倒结出野葡萄来,气煞园主,使一切的筹备功夫,如「刨挖园子」、「捡去石头」、「盖一座楼」、「凿压酒池」等皆成为枉然。
b. 先知应用比喻(5:3~7)
先知在本段以神(即葡萄园的主人)为发言人,要求选民国与他评个道理。主人所能做的已完全办妥(5:4 的「我还有什么可做的呢」一句话就透露神极为伤感难过的心情),怎知葡萄园仍结出野葡萄来,他只好放弃葡萄园(不再修理,不再锄刨,不降雨水),任由它长满杂草荆棘!最后一节是神的感叹声,这一句经文的原文非常押韵顺口,原来公平与暴虐、公义与冤声皆为同音字【注7】。
3. 以赛亚的控罪(5:8~30)
a. 审判的因由(5:8~23)
整首葡萄园之歌实为一篇有力的证道,现今作者再次应用比喻的中心教训,向选民宣告祸哉(5:8~23)与审判(5:24~30)。祸哉是审判的原因,接着是审判的描述。
先知宣告审判的理由,每项指控以「祸哉」作开始,共六大祸哉;「祸哉」(hoy)这词是悲调,是丧礼时的哀鸣、叹息,如今有六次祸哉,整段话像是一首哀歌、挽歌:
⑴第一祸哉(5:8~10):贪婪自私——神的地土律是根据神是土地的主宰这观念而来,这是律法的部分(参利25:23),那破坏律法,自图私利的人,将因他们的罪受到神的审判,以致美地成为荒凉(5:8~9),于是庞大的田园只能出产极少量的土产(5:10)。据估计,三十亩葡萄园可出产十罗特酒、十伊法粮食,如今只有十分之一的土产,距离目标相差甚远【注8】。
⑵第二祸哉(5:11~17):饮酒作乐——早上酗酒比喻道德败落,以致不事生产,田园荒废。以色列人破坏神的律,只顾宴乐享受,不顾念「神的作为」(即为神的工作)。因为工作是为神而作,神是土地的主,人是雇工。神的惩罚便来到,在四方面大大施行审判:(a)被掳(5:13a),应验在主前586 年及主后70年;(b)饥荒(5:13b),在历史上多次应验;(c)死亡(5:14~16),为富不仁的,必受神公平的制裁,死亡结束他们不公义的行径(5:14),有些则沦为别人的奴仆(「降为卑」)(5:15),神处理他们是公道正直的(5:16);(d)易主(5:17),这是一幅描绘以色列全然败亡的图画,别国的人来到以色列的地,在他们的草场上放牧(羊羔是指外邦的羊,他们到以色列的草地上放羊,表示以色列败亡)。
⑶第三祸哉(5:18~19):讥诮神的话——那些冥顽不灵,不肯悔改归向神的人,将受神急速的审判。
⑷第四祸哉(5:20):颠倒真理——善恶不分已难容忍,那些颠倒是非的人更为可恶,因为他们所行所为的影响力,足以摧毁一切。
⑸第五祸哉(5:21):恃才叛神——他们与第四祸哉的人物相似。「智慧」与「通达」是神赐给人的礼物,为要装备人行善;如今这类选民不认为自身的才能为神所赋予,反而自诩不用神的帮助(如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
⑹第六祸哉(5:22~23):受贿不义——国家首领只顾自己的生活享受,日夜以饮酒作乐为念,罔顾国家大事,以致公义颠倒,真理不彰,这实在是个黑暗的世界。
b. 审判的描述(5:24~30)
5:24 及5:25 两节起首词「所以」(和合本在5:24 没有译出),结束上文的六个祸哉,总结是他们厌弃神的训诲,藐视神的言语(5:24)。因此,作者述及神的审判是公义的,审判不得不来临:如火(5:24),地震(5:25),以凶暴的外邦国为工具(即亚述的大军压叙利亚境内)(5:26~29)。当这些审判来临时,那日必天翻地覆,海浪匉訇,日月昏暗,天云变色,极为可怕(5:30)。
D.以赛亚的蒙召(6:1~13)
1. 序言
使徒约翰记载以赛亚曾见弥赛亚的荣光(约12:41),那是以赛亚在蒙召时的经历,以赛亚将自己蒙召经过置在全书总纲之末,显然有双重作用:一是将全书总纲(1~6 章)带进一个自然的结束,让读者对全书有概括的认识,尤其是解释以赛亚工作的对象是冥顽不灵、铁石心肠的人。因此,以赛亚大呼他活在「嘴唇不洁的民中」(6:5)。
另一作用是要引介7~12 章的信息。6 章记述以色列国不信神的硬心,必受神的审判。神的审判是奇特的,在审判中却有祝福的应许,这信息在7~12 章的历史中有更明显的举列。
2. 以赛亚见异象(6:1~4)
那是乌西雅王驾崩的一年(740-739 B.C.)(传说是罗马立国之年【注9】)。此时以赛亚的生命有一扭转国运的转折点。当年以赛亚忠爱的君王因僭越祭司职位而招痲惹神怒,长大疯直到死的那日(参代下26:1~23)。乌西雅王是自所罗门王后一位非常尊敬神的君王,在他的治理下,国富民安,国强兵骁,正是国、民两强之际,他竟以自己的成就自豪。一次因为骄傲导致忘形,不管祭司的专职,强行进入圣殿献祭,因而受罚染了不治之症,导致国家急速败落。以赛亚目睹国王之死是因僭越圣职而起,但其深知神的圣洁不能随意冒犯。相信这时的他必定产生更敬畏神的心,更加强自己事奉神的心志。
另一引起先知忧戚不已的,是当时亚述兴起,到处并吞邻近小国,而且已将叙利亚与利巴嫩纳入版图(742-740B.C.)【注10】。先知惟恐亚述大军不久西侵犹大,于是一日进入圣殿(外殿)祷告,求神引导解救国家未来的危机。
圣经没有记载以赛亚在哪里蒙召,但敬虔的人常上圣殿为国为民祷告,以赛亚可能在圣殿某处默祷,在异象里看见神以大祭司的身分显现(烟云、地震、长袍;参出39:24),殿内的情景似乎崇拜正在进行中。6:2~4 的词汇如「三圣哉」、「撒拉弗」(意即「燃烧」,是事奉神的天使)、「门坎」、「荣光」、「烟云」等,正描绘神在圣殿内显现的情况。
以赛亚所见的异象是神特别容许他目睹的。正当地上宝座空悬时,天上的宝座显现;正当地上世局动荡不安时,天上的权力彰显,以赛亚的信心得以被神坚固。
3. 以赛亚蒙洁净(6:5~7)
先知在圣洁与荣耀的神面前自惭形秽,这种自觉内心污秽的感觉,在爱神的人心中一旦觉察神的同在时,是颇自然的事。他环顾所处的世代也是一个污秽的世代,先知感觉自己身处在不洁的人当中;再因他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又对照乌西雅王的死,正显出神的圣洁与公义。神学家J. N. Oswalt 说「外邦人视不洁为被鬼附身,犹太人却认为是失去神的同在」【注11】。如今乌西雅王已殁,先知仍看见神与选民同在,他在宝座上以王及祭司的双重身分执掌治理天下之权。
正当先知大呼「祸哉」(oy 与5:8、11,20~22 的「祸哉」hoy 有别),「我灭亡了」;那是一种认罪、求赦免及洁净的呼喊,神便差遣撒拉弗以燔祭坛上的「红炭」洁净他,这是接受神使命的前奏。
4. 以赛亚受托付(6:8~13)
a. 差遣(6:8)
神在异象中首次说话,他似乎是向天使团体征询志愿军去宣告他的信息,因为在人间好像没有人愿意为神作出口。先知乍听之下,立刻自告奋勇向神自荐。
b. 信息(6:9~13)
神吩咐先知向「这百姓」(非「我的百姓」)宣告审判的信息,并向他声明讲道的效果。在神的全知中,他早知道先知的工作是没有果效的,那是因为神的选民非常硬心,落在神「定罪式的审判中」【注12】,那也是神学上称为「神的任凭」、「神的放弃」,其后果是「非打不可」(6:9~10)。耶稣一生中也有两次引用以赛亚书6:9~10 的话(参太13:14~15;约12:39~40),道出神的选民的确冥顽不灵,硬心至极。保罗也以此语指出,他转向外邦人传福音是有原因的(徒28:25)。保罗称这「硬心」为「奥秘」,是部分性及暂时性的(参罗11:25)。
先知乍听神的预告,内心的难受非笔墨可以形容,他向神询问这硬心的情况要到何时才停止(6:11)?神说要至审判完成——「城邑荒凉」(6:11b),「人被掳到远方」(6:12),才暂告一段落。这预言后来应验在主前722 年,那时以赛亚初尝这预言的「苦味」,但选民中必有余民留下(十分之一)躝。这群余民再受蹂,幸好「树不」仍在,就像大树被砍伐后「不」仍存留。这「树不」在国中称为「圣洁的种类」(「种类」zerah,应译作「圣洁的种籽」)(6:13)。这是神应许给选民的,这世上独特的民族永不废去(参罗11:5)。
5. 结语
6 章的内容是以赛亚事奉神的动力,这里有神的荣耀、同在、公义、圣洁、尊贵及赦免——这一切是先知一生事奉不遗余力的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