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讲
 第三十一讲

上帝有憐憫

    經文:耶利米書三十一:1—40

    在前面一講我有說過,耶利米書第三十、三十一章,是被稱為「安慰的書信」,因為這兩章都是提到有關上帝將拯救被俘虜到巴比倫去當奴隸的以色列民族,可重回家園去。不過我們發現這一章有個特點,就是從第二節開始,直到第廿二節止,都是提到有關早在主前七二一年被亞述帝國所滅亡的北國以色列之信息;而第廿三至廿六這幾節才論到有關南國猶大的信息。然後,在第廿七至四十節則是提到有關南、北兩國的情況。我們縱觀整章內容,可以看出先知已經發出上帝拯救的信息,對亡國後過奴隸生活的以色列民族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和安慰,因為他們終究可以結束亡國奴隸的生活了。

    重回故土,重建破碎的家園,這對以色列民族來說是個很大的激勵;自亞伯拉罕以來,他們一直堅信迦南地乃是上帝所應允給他們安居樂業的地方,正如出埃及記的作者所描述的,那是一塊肥沃寬廣,流奶與流蜜之地(出埃及記三:8)。因此,他們深信,這世界再也沒有比這塊土地更美好的了。雖然他們是沉淪在異邦當奴隸,但是心中仍舊紀念著故鄉,仍在盼望有這麼一天,他們可以回去重建家園。如今,先知發出這樣的信息,當然會給他們帶來生命的新希望,這種希望乃是維繫著整個以色列民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當先知傳出信息說,他們將會有自己的人來統治,這位統治者是出自他們本族的人,更重要的是這位統治者與上帝的關係非常親密,使他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將因此重新建立起來,上帝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上帝的子民(耶利米書三十:21—22)。這樣的信息可以說是一種非常重大的「希望的信息」,因為對亡國的以色列民族來說,這簡直就是整個民族的再造一樣,是令他們雀躍、興奮的,心中喜悅之情是無法形容的。

    我們也可以從這兩章中得到一個重要的認識,就是基督教在談及「希望」時,就是一種信心的表現;希伯來書的作者用這樣的句子在表明信心的意義:「信心是甚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希伯來書十一:1)如果說舊約的先知中,最能讓人感受出這種盼望的力量者是哪一位?我想我們可以說先知耶利米就是最典型的一位。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六節:
    1上主這樣說:「時候將到,我要作以色列各族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2在曠野,我憐憫那些劫後餘生的人。當以色列人渴望安息的時候,3我從遙遠的地方向他們顯現。以色列人哪,我一向疼愛你們,我仍要以信實不變的愛愛你們。4我要重新建立你們。你們將再拿起鈴鼓,載歌載舞地歡呼。5你們將在撒馬利亞的山上重新栽種葡萄;栽種的人將吃園裏的出產。6有一天,守望的人要在以法蓮山上呼喊:『來,我們上錫安去朝見上主—我們的上帝。』」

    「時候將到」,這是先知文獻中時常出現的話語,它在表明的乃是上帝審判的時候到了,上帝將會施行祂嚴厲的審判,對那些背叛祂旨意的人,上帝將會給予嚴厲的懲罰。而對那些受冤屈,以及祈求上帝憐憫的人,上帝會施行拯救與寬恕。

    「我要作以色列各族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說過這句話所要表明的意義,就是上帝與祂的子民之間的關係已經和好,是一種無法分開的關係。這一點對以色列民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原先上帝已經放棄他們,轉而與巴比倫和好,所以上帝重用巴比倫尼布甲尼撒來打擊以色列。現在,上帝要承認他們,並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可以再被稱為上帝的子民,這表示上帝將與他們同在,帶領他們出那苦難之地,就像早年上帝帶領以色列民族的祖先出埃及一樣。

    第五節讓我們看到上帝與以色列民族之間非常特別的關係,就是像葡萄園的主人與葡萄樹之間的關係一樣。上帝將重新栽種新的葡萄樹般,重新建立以色列這個民族。這種說法也是在回應耶利米書的一個主要題旨:上帝揀選先知耶利米原先是要他去「根除、拆毀」,然後要「重建、種植」的工作(耶利米一:10)。如今,已經根除了,也已經拆毀了,時候已經到了,現在是「重建、種植」的時刻了。這一節也說,栽種葡萄的人可以吃自己所栽種收成的葡萄。這樣的預言所表示的就是不會再有災難發生,因為在災難來臨時,人們所栽種的果樹都將成為敵人的戰利品。如今是災難已過,所以大家可以吃自己的手所栽種的葡萄。再者,根據摩西法律的規定,第四年後收成的葡萄要獻給上帝,第五年的葡萄他們可以吃(利未記十九:23—25)。這也就是說他們可以跟以往一樣,恢復正常的生活。而且這種安定的生活不是短暫,乃是長久的。

    第六節中所說的北國以色列人民將到「錫安去朝見上帝」,這裡所說的「錫安」指的就是耶路撒冷。但是我們要注意的,就是大約在主前九二二年所羅門王過世後,以色列民族分裂成南、北兩國;北國就是以色列,他們在耶羅波安一世執政的時代,並不能回到南國猶大所轄治的耶路撒冷去敬拜上帝,只能在撒馬利亞的祭壇上敬拜(列王紀上十二:26—30)。現在,先知說重新建立起來的以色列,人民將可以不再南北分開,且可以回到耶路撒冷去敬拜上帝。

    其實,我們也可以從這裡看到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對亡國後的以色列民族,整體來說並不是壞,因為亡國後,使他們原先分裂的國家可以再次重新整合起來。這也就是我前面第廿九講所說的,災難並非完全是壞,知道悔改、轉變歸向上帝,反而會因為所遇到的災難帶來上帝的祝福。我們也知道從這次的整合之後,以色列民族就不再分裂了。

    第七至十四節:
    7上主這樣說:
    你們要為以色列歡呼歌唱,
    為最偉大的國家高聲呼喊,
    你們要唱頌讚的歌:
    上主拯救了他的子民;
    他援救以色列殘存的人民。
    8看哪,我要從北方把他們領回來,
    從天涯海角把他們集合起來。
    瞎眼的、跛腳的、孕婦、產婦,
    都要成群結隊跟他們一起回來。
    9看哪!我的子民將一路哭著回來;
    他們跟著我走,沿途禱告。
    我要帶他們經過溪水邊,
    領他們走平坦的路,不致絆跌。
    我是以色列的父親;
    以法蓮是我的長子。
    10上主說:
    萬國啊,你們要留心聽我的話,
    你們要在遙遠的海島傳佈我的話。
    我驅散了我的子民,但我要再集合他們;
    我要保護他們,像牧人保護羊群。
    11我釋放了以色列人,
    從強國手中把他們救出來。
    12他們要回來,在錫安山上歡樂歌唱;
    他們要蜂擁而來,享受我豐富的禮物:
    五榖、新酒、橄欖油、牛羊。
    他們要像水源充足的田園;
    他們不再缺乏甚麼。
    13那時,少女們要歡欣舞蹈;
    老年人和年輕人要一齊歡呼。
    我要使他們的悲傷變為喜樂,
    使他們的憂愁成為歡欣。
    14我要使祭司們有豐足的食物;
    我要使我的子民一無缺乏。
    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這一段經文述說了以色列人回歸故鄉的喜樂,這種喜樂之情簡直是難以掩飾。我們看到詩人說他們返鄉的人潮是成群結隊,連那些瞎眼的、跛腳的,甚至連孕婦、產婦都等不及的也加入了行列。「少女們要歡欣舞蹈,老年人和年輕人一起歡呼。」看,從這些景觀就可以想像得到那種全民歡騰的景象。
    第八節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節;這一節說到:「瞎眼的、跛腳的、孕婦、產婦,都要成群結隊跟他們一起回來。」這裡所說到的這些人都是在戰爭中不會被俘虜去的人,因為俘虜他們只會付出更多的糧食,對生產沒有幫助。敵人所要的俘虜都是身強力壯的青年人。我們在列王紀下第廿四章十四節看到這樣的記載說:「尼布甲尼撒俘虜了耶路撒冷人民以及所有高官和戰士,共一萬人。他又把所有的工匠和鐵匠等都擄走,只留下最窮苦的人。」看,最窮苦的人是甚麼樣的人呢?就是這些瞎眼的、跛腳的,而孕婦、產婦都是無法從事生產者,反而是加重消費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希特勒政府就是將那些殘障的人民送進集中營集體大屠殺,因為認為他們乃是社會的消費者,無法生產,他們的存在只會徒增社會生產的成本。但是,在上帝的拯救大好信息中,則是連這些被人看成是最窮困的人,是加重消耗食物的人,也會成群結隊地跟著回來,因為故鄉的土地可以生產足夠的糧食,故鄉的土地不再有戰事發生,任何人都可以安心居住了。特別是孕婦、產婦,這些人都將是新的世代的主力,因為她們所生下的孩子將成為新一代的希望。

    第九節說到上帝將帶領他們走「過溪水邊,領他們走平坦的路,不致絆跌」,這跟他們祖先時代走過的曠野之路,且是敵兵跟隨在後的危險途徑成一強烈對比。

    第十節的「我要保護他們,像牧人保護羊群」這句話,充分顯示出以色列民族生活經驗上的特色,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總是喜歡將上帝看成是他們的牧人,他們是上帝的羊群(詩篇廿三:1)。
    第十一節可以從出埃及的故事中得到詮釋,因為上帝就是把他們從埃及的手中搶救出來,重重地打擊了埃及強大的軍隊。同樣的,上帝也將重重地打擊巴比倫帝國,使以色列人民能夠安全地重返故土。

    第十四節、因為祭司是從人民的獻祭品中得到需要的物品(利未記七:31—36)。這一節說到「祭司們有豐足的食物」,意思乃是以色列人民將有足夠豐富的食物可用,且在獻祭上也能夠飽足祭司們的需要。

    第十五至十九節:
    15上主這樣說:
    拉瑪聽見了號咷痛哭的聲音;
    蕾潔為著孩子們哀哭,不肯接受安慰;
    因為他們都死了。
    16別再哭了!擦掉眼淚吧!
    你為兒女辛勞不算徒然;
    他們要從敵國回來。
    17你的前途充滿希望;
    你的兒女要返回故鄉。
    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18我聽見以色列人悲痛地說:
    上主啊,我們都像野性的小牛,
    可是你管教我們,使我們馴服。
    求你帶我們回來,我們要歸向你;
    因為你是上主—我們的上帝。
    19雖然我們背離了你,
    我們立刻就想回頭。
    你的管教使我們痛悔;
    我們因幼年時的罪而蒙羞受辱。

    第十五節中的「拉瑪」,這是一個離耶路撒冷北邊大約八公里處的一個小鎮,當巴比倫軍隊俘虜了猶大人民的時候,也經過了這個小鎮。先知耶利米是在這個地方被巴比倫的軍隊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釋放(耶利米書四十:1)。

    第十八、十九這兩節應該是整個拯救運動的中心,因為這兩節說上帝已經聽到以色列人民悲痛的聲音,是祈求上帝帶領他們回歸故土的呼聲,並且承認上帝的懲罰乃是對他們的「管教」而這些管教使他們知道悔改,這就是我在前面所說過的,上帝的懲罰所帶來的災難,不一定是不好,因為災難若是能使人得到悔改的力量,那將變成是一種祝福,這也是先知耶利米寫信給在巴比倫當奴隸的猶大人民,要他們安心居住下來,因為在奴隸之地,他們將得到上帝祝福的原因就是在此(耶利米書廿九:11)。因為有這樣的管教,才使他們從背棄上帝的行徑中回頭過來,他們承認上帝乃是他們的上帝。這表明了他們已經認罪,為過去背叛上帝,去敬拜偶像神明的行為表示錯誤。

    第二十至廿二節:
    20以色列啊,你是我親愛的兒子;
    你是我最疼愛的孩子。
    每次提起你的名字,
    我就心心念念記掛著你。
    我深深地愛惜你;
    我一定憐憫你。
    21你要安置路標,豎立路牌;
    你要尋找你走過的那條大路。
    以色列人哪,回來吧!
    歸回你們的故土鄉里!
    22迷途的人哪,還要徘徊多久呢?
    我在地上創立了一件新事:
    女子要保護男子。

    這段詩歌讓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與上帝之間建立合宜關係的結果;使徒保羅認為人若與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就是成為一個新的再造之人,是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的人(羅馬書五:1—5)。當以色列人民與上帝建立了合宜的關係後,上帝的慈愛將帶領他們回到故鄉去,使他們充滿喜悅,使他們知道明確的方向回到應許之地。

    第廿二節說上帝「在地上創立了一件新事:女子要保護男人」,這裡所說的「女子」是代表著以色列人民,而「男子」則是代表著上帝。在先知何西阿的說法裡,以色列人民因為背棄上帝,去愛別的神明,就如同一個犯姦淫的婦女一樣。如今,以色列人民將不再如此,是知道悔改回來,他們要「包圍」(「保護」之意,也可譯作「尋找」,或是「環抱」)上帝。意思就是以色列人民將如同離家出走的妻子,再次回到丈夫的身邊。

    以上都是指著北國以色列說的。

    第廿三至廿六節:
    23上主—萬軍的統帥、以色列的上帝這樣說:「當我讓我的子民還鄉重整家園的時候,他們要再一次在猶大境內各城鎮說:
    公義的居所,錫安聖山哪,
    願上主賜福給你!
    24猶大的土地和境內各城鎮將人煙稠密;農人、牧人,和他們的羊群將一起住在那裏。25我要使疲倦的人振作,使飢餓的人飽足。26於是人民要說:『我睡著了,醒後身心愉快。』

    這段經文就是我在前面已經說過的,是針對南國猶大人民說的信息;第廿三節中的「公義的居所」,是指耶路撒冷而言。因為在猶大人民看來,耶路撒冷乃是上帝的聖城,是上帝所居住的地方。有上帝的地方,就是公義之處。

    第廿四至廿六節所說的乃是上帝給予人類最大的恩典,在上帝所看顧的地方,乃是個無慮生活的環境。這是一個沒有貧窮的社會,也是一個沒有匱乏的居住之地,也只有在上帝賜福下的社會才可能有這樣的景觀出現。換句話說,人願意聽從上帝的話去行,才能有這樣的時代來臨。

    第廿七至三十四節:
    27「我—上主說,時候將到,我要使以色列猶大的土地人口密佈,牲畜繁殖。28我曾經謹慎地向他們作根除、拆毀、推翻、破壞,和消滅的工作;我也照樣要謹慎地向他們做栽培、建立的工作。29那時候,人不再說:
    父親吃了酸葡萄,
    兒女的牙齒酸壞了。

    30相反地,誰吃了酸葡萄,誰的牙齒就酸壞;每一個人要因自己的罪過死亡。」

    31上主說:「時候將到,我要與以色列人和猶大人訂立新的約。32我親手領他們的祖先出埃及以後,曾經與他們立約。我是他們的丈夫,他們卻破壞了這約。新的約和這舊的約不同。33我要與以色列人民訂立的新約是這樣:我要把我的法律放在他們裏面,刻在他們的心版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34他們不再教導鄰人同胞說:『要認識上主』,因為全國上下都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不再記住他們的過犯。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從這一節開始,所談及的都是南、北復合後的整體以色列民族的情況。

    第廿七節和第廿四節,以及第十二節等,都是在描述一個豐富的時代來臨的景況;這種豐富的世代是因為上帝的賜福之緣故,不僅人口增加,且是一個沒有匱乏的時代。

    第廿八節可比較第一章十節,是先知耶利米受呼召時的使命。我們可以這樣了解:被擄到巴比倫去是一種根除、破壞、拆毀和消滅;但是,回歸故土乃是栽培、建立的記號。

    第廿九節「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女的牙齒酸壞了」,這句話乃是當時流行的一句俚語。先知以西結也說了這句話(以西結書十八:2)。這跟出埃及記第二十章五節所說,上帝要追究人的罪,從父到子,到三、四代的說法有很大的出入。很可能是因為在先知耶利米以西結的時代,有很多人存有這種想法,以為他們現在之所以會有災難,會受痛苦,並不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罪的緣故,乃是來自祖先的罪過。先知耶利米以西結對這種看法很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罪負責任,不能推卸責任(三十節)。

    其實,在台灣社會也很普遍有這種觀念,以為上一代的人可以庇蔭、造福下一代,或是上一代會延禍造成下一代的子孫受到災難、痛苦。

    第三十一至三十四節可以說是整章經文的中心,因為這段經文說到以色列民族將與上帝有一個嶄新的關係,就是訂立「新約」。這裡所用的「新約」是舊約聖經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出現的字眼。第三十三節解釋了這「新約」的意義,乃是上帝的話將深植於人的內心中,而不是只在文書的記載讓人背誦而已。就是人的內心中,深深地刻住上帝的話語,永遠不會忘記。另一方面,「新約」的特點其實跟舊約是一樣的,就是以色列民族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永不分開。

    再者,這個「新約」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使原本分裂的以色列民族重新得到整合,此後不再分裂了。這也在象徵著人與上帝之間原本隔開的關係,因為「新約」的緣故,再次和好緊密在一起,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與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之意。

    第三十五至四十節:
    35上主使太陽照耀白晝,
    使月亮星星照亮黑夜。
    他攪動海洋,使波濤澎湃。
    他的名是耶和華—萬軍的統帥。
    36他應許:只要自然界的秩序持續,
    以色列國運就會持續。
    37假使人能量出天空的極限,
    測出大地根基的深度,
    上主才會因以色列人的過犯棄絕他們。
    上主這樣宣佈了。
    38上主說:「看哪,時候將到,整座耶路撒冷城,從哈楠業樓到角門,要重建歸我。39城的範圍將向西伸展到迦立山,繞到歌亞。40整個堆積著屍首和廢物的山谷,以及汲淪溪到東邊馬門一帶所有的荒地,都要併入耶路撒冷,作為我的聖城。這城絕不再被拆毀,被破壞。」

    從第三十五至三十七節來看,好像跟前後的經文都相配不起來,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可能是後代編者的加筆。不過,我們也可看出這三節經文是一首詩,這是一首讚美的詩歌,在描述與上帝訂立「新約」之後,以色列民族將會享有安和樂利的生活,有如天上的星辰一般不會改變。沒有人能理解上帝的奇妙作為,就像沒有人能夠明白整個宇宙的浩瀚一樣。這首短詩讓我們看到上帝的創造之奇妙,述說上帝的神奇力量遠非人的智慧所能了解。

    哈楠業樓和角門,這是分別位於耶路撒冷城的東北和西北的城牆。歌亞的地點不詳。整段經文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新的耶路撒冷城將比原先舊的聖城要大了許多。因為是上帝重建它的。特別要注意的在第四十節說到「整個堆積著屍首和廢物的山谷,以及汲淪溪到東邊馬門一帶所有的荒地,都要併入耶路撒冷,作為我的聖城」,這句話可以看出以往人看為無用、恐怖、荒廢之地,在上帝奇妙的作為之下,都將成為一個新的、快樂的、有希望的、有祝福的地方。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所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上帝永遠是我們的上帝,讓我們永遠成為上帝的子民。

    我們看到這章經文給我們帶來非常美好的信息,就是被擄後已經悔改的以色列民族,不但得到了上帝的諒解,且上帝跟他們說,祂是他們的上帝,以色列民族是上帝的子民。看,這就是上帝的慈愛。祂所喜愛的就是以色列人民的懺悔、認罪,回到祂的面前。

    基督教的信仰給我們最重要的福音,就是上帝是一個仁慈的上帝,祂不會永遠拋棄我們,也不會永遠記住我們的罪惡。只要我們懷著認罪、悔改的心回到祂的面前,祂一定會赦免、憐憫我們,同時會接納我們成為祂的子女。整本聖經所給我們的信息就是這點:上帝永遠愛著我們,只要我們知道悔改歸向上帝,知道向上帝表明: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就是我們生命中惟一的上帝。這也就是十誡中的第一誡所說的:除了上帝以外,我們沒有別的神明之意。

    二、在基督耶穌裡,我們跟上帝之間立有新約,使我們與上帝之間是合一,不是分裂;也讓我們大家都因基督耶穌的名成為合一的信仰團契。

    在這章經文中給我們一個明顯的信息,那就是原本分裂為南、北二國的以色列民族,將因為與上帝之間立了新的約,再次結合在一起。這對分裂已經長達將近四百年的整個以色列民族來說,豈不是個很大的震撼!豈不是非常奇妙的恩典!誰有這樣的能力,能使一個已經分裂這樣久的民族再次結合起來呢?除了上帝的恩典之外,又會有誰呢?沒有!上帝就是以色列民族結合在一起的力量。唯獨人的作為才是分裂的導因,看,所羅門王雖然功績蓋世,但是,他一死,王國就分裂了。不論是誰,無論他多麼有智慧,有能力,只要是離開了上帝,就是與上帝分裂。與上帝分裂的人,怎能會與人和好呢?怎能會與生存的大地環境和好呢?不可能!只有當人回到上帝的面前,才是結合的契機。

    同樣的,今天的基督教會如果是以人為中心的教會,很快就會分裂,因為無論人的智慧有多少,人若不是以上帝為中心,就會造成分裂。這也就是為甚麼我們一再強調:基督教會是以基督耶穌為教會的首,在他的救恩裡,我們得以重新與上帝訂立新約,使我們因著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愛,再次成為合一的信仰團契。這就是在基督教會裡,不是以人為中心,不是以人為主。任何一間教會,如果用人作中心,這間教會就會分裂,其因在此,因為它失去了結合的力量—上帝。

    三、在上帝的救恩裡,所有殘缺的,都將成為完美、可愛,都將成為嶄新的創造。

    當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救恩的信息時,不是只有那些強壯、有力、富貴的人才能回到故鄉去重建家園,乃是所有的人,甚至是包括那些瞎眼的、跛腳的、孕婦、產婦等都在內。從前,人看為骯髒的焚燒屍首之地,人不喜歡而作為丟棄垃圾之處,都將在上帝的救恩下,成為美麗、快樂的土地—新的耶路撒冷。這就是新的再造,新的開始,是新的生命。換句話說,在上帝的救恩裡,沒有貧賤、富貴的區別,惟一的區別是:是否願意悔改信靠上帝的拯救。

    今天的基督教會,如果是上帝救恩的記號,那麼,在基督教會裡,就應該是沒有區別的,是沒有貧賤富貴區別的,大家都是新造的人。這就是使徒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說過這樣的話:

    「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這一切都是上帝的作為;他藉著基督使我們得以跟上帝和好,又給我們傳和好福音的職份。我們所傳的信息就是:上帝藉著基督與人類建立和好的關係。他不追究他們的過犯,並且把他與人和好的信息付託了我們。」(哥林多後書五:17—19)

    就是這樣,在基督耶穌裡,我們大家都是嶄新的創造,都是美好的。阿們。
    (一九九七年十月廿六日講於嘉義西門基督長老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