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六章

但以理得蒙保守
 

一、但以理被大利乌王重用v. 1-3


「大利乌随心所愿,立一百二十个总督,治理通国。又在他们以上立总长三人(但以理在其中),使总督在他们三人面前回复事务,免得王受亏损。因这但以理有美好的灵性,所以显然超乎其余的总长和总督,王又想立他治理通国。」

1.      「大利乌随心所愿」:神祝福大利乌具备相当的权柄。

 

2.      「一百二十个总督」

a.       斯一1,亚哈随鲁王的时候,通国有一百廿七个行省。

b.      为王征收税收。

c.       防止区内居民造反。

 

3.      「总长」

a.       负责监察总督的工作,一个总长负责四十个总督。

b.      可能是为防范总督贪污的问题。

 

4.      「美好的灵性」:指卓越的能力。

 

5.      「王又想立他治理通国」:

a.       表达大利乌王对但以理的肯定与信赖。

b.      也可能正是因为但以理不是波斯玛代人,所以没有同流合污的机会与试探,大利乌王也没有这方面的疑虑。

c.       但以理与约瑟的遭遇有些雷同。

d.      虽然犹大亡国,但是但以理历经巴比伦帝国,甚至在波斯帝国的时候,依然被肯定和重用。

 

 

二、但以理遭遇同僚的陷害v. 4-9

「那时,总长和总督寻找但以理误国的把柄,为要参他;只是找不他的错误过失,因他忠心办事,毫无错误过失。那些人便说:「我们要找参这但以理的把柄,除非在他 神的律法中就寻不。」于是,总长和总督纷纷聚集来见王,说:「愿大利乌王万岁!国中的总长、钦差、总督、谋士,和巡抚彼此商议,要立一条坚定的禁令〔或译:求王下旨要立一条……〕,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甚么,就必扔在狮子坑中。王啊,现在求你立这禁令,加盖玉玺,使禁令决不更改;照米底亚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于是大流士王立这禁令,加盖玉玺。」

1.      「把柄」:

a.       法律上可控诉的理由。

b.      可能因为但以理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c.       也可能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弱小民族的人成为国家的宰相,位高权重。

 

2.      「忠心」:指尽心。

 

3.      「毫无错误过失」:指工作上的错失。因着但以理在事务上的忠诚,和卓越的能力,使他的政敌找不着把柄。

 

4.      「我们要找参这但以理的把柄,除非在他 神的律法中就寻不。」:指与信仰有关的事务。

 

5.      「聚集」:原指抱持共同看法的人彼此交往,之后用来描述一群人同心为要达成同一目标。参诗二1、五十五15、六十四3,译作「争闹」。

 

6.      「国中的总长、钦差、总督、谋士,和巡抚彼此商议」与前面第四节的描述有出入:

a.       总长和总督说谎。

b.      主谋是那些总长和总督,但是也经过与其它官员的串谋。

c.       增加更多的人,表示更具说服力与众人意见的基础。

 

7.      「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甚么,就必扔在狮子坑中」:

a.       此举似乎是为要推崇大利乌王的地位与神明一般。

b.      此举可以考验通国臣民对王的忠心和顺服的程度。

 

8.      「加盖玉玺」:表示这条禁令的慎重性与权威性。

 

9.      「照米底亚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玛代和波斯人的法律精神,法条经过颁布后,便不得被更改。(参斯一19、八8)

 

 

三、但以理被扔进狮子坑中v. 10-18

「但以理知道这禁令盖了玉玺,就到自己家里(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 神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那些人就纷纷聚集,见但以理在他 神面前祈祷恳求。他们便进到王前,提王的禁令,说:「王啊,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甚么,必被扔在狮子坑中。王不是在这禁令上盖了玉玺吗?」王回答说:「实有这事,照米底亚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他们对王说:「王啊,那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盖了玉玺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祷。」王听见这话,就甚愁烦,一心要救但以理,筹划解救他,直到日落的时候。那些人就纷纷聚集来见王,说:「王啊,当知道米底亚人和波斯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和律例都不可更改。」王下令,人就把但以理带来,扔在狮子坑中。王对但以理说:「你所常事奉的 神,他必救你。」有人搬石头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玺和大臣的印,封闭那坑,使惩办但以理的事毫无更改。王回宫,终夜禁食,无人拿乐器到他面前,并且睡不觉。」

1.      「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

a.       「楼上」指在屋顶天台上的房间,参王上十七19、徒一13、九37、廿8

b.      犹太人喜欢用一间固定的房间作为祷告室,参撒下十八33

c.       「窗户开向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祷告的习惯,参诗五7、廿八2、王上八3542

 

2.      「一日三次」:参诗五十五17

 

3.      「双膝跪在他 神面前」:但以理对神的敬虔与服事一如往昔,不因着禁令有所折扣。

 

4.      「进到王前」:这里的动词属法律用语,表示进行控诉。

 

5.      「那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

a.       如同迦勒底人对但以理三个朋友的控诉,参三12

b.      「被掳的犹大人」有贬低的语气,也有怀疑其忠诚度的心态。

 

6.      「他竟一日三次祈祷」:对于这些外邦人而言,他们不能了解但以理必须向那更高的君王表示绝对的忠诚。

 

7.      「一心要救但以理,筹划解救他」:大利乌王显然是积极地企图为但以理开罪。

 

8.      「直到日落的时候」:按玛代波斯的法律,但以理必须在日落前行刑。

 

9.      「纷纷聚集」:参第六、第十一和第十五节,三次使用这个动词,表面上是「不约而同」,实际是故意的串谋。

 

10.  「你所常事奉的 神」:「常」,原指「不间断」,没有停止过。

 

11.  「他必救你」:或译「愿祂救你」。按亚兰文的文法,「祂必救你」是较为正确的翻译;但是按着大利乌王的心态和语意推论,应该「愿祂救你」较为适切。

 

12.  「王用自己的玺和大臣的印」:按着玛代波斯的传统,重要的命令颁布,必须经过君王和七位大臣共同的认可,才可以通过。换句话说,其中任何一位都具有「否决权」,参斯一14

 

13.  「王回宫,终夜禁食,无人拿乐器到他面前,并且睡不觉。」大利乌王因着担心但以理的安危,寝食难安。

 

 

四、但以理得蒙神的保守v. 19-24

「次日黎明,王就起来,急忙往狮子坑那里去。临近坑边,哀声呼叫但以理,对但以理说:「永生 神的仆人但以理啊,你所常事奉的 神能救你脱离狮子吗?」但以理对王说:「愿王万岁!我的 神差遣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叫狮子不伤我;因我在 神面前无辜,我在王面前也没有行过亏损的事。」王就甚喜乐,吩咐人将但以理从坑里系上来。于是但以理从坑里被系上来,身上毫无伤损,因为信靠他的 神。王下令,人就把那些控告但以理的人,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带来,扔在狮子坑中。他们还没有到坑底,狮子就抓住〔原文是胜了〕他们,咬碎他们的骨头。」

1.      「次日黎明」:参约廿1,主耶稣身边妇女对祂的挂念。

 

2.      「哀声呼叫」:显出关切与焦虑之情。

 

3.      「永生 神的仆人」:强调神是永远掌权的神。

 

4.      「我的 神差遣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参诗卅四7、九十一11-13,神的使者施行拯救。

 

5.      「因我在 神面前无辜,我在王面前也没有行过亏损的事。」

a.       因着但以理无罪,所以神鉴察和保守。

b.      主耶稣也是因着无罪,所以死亡无法拘禁祂。虽然经历死亡,也必复活。

 

6.      「甚喜乐」指非常高兴。

 

7.      「身上毫无伤损」参三26,但以理的三个朋友在火窑中,也是毫发无损。

 

8.      「因为信靠他的 神」:作者道出得蒙保守的原因。

 

9.      「王下令,人就把那些控告但以理的人,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带来,扔在狮子坑中。他们还没有到坑底,狮子就抓住〔原文是胜了〕他们,咬碎他们的骨头。」:

a.       对照但以理的平安,其实那些狮子已经是非常饿了,这些人很快就被吞吃了。

b.      按照波斯的法律,时常有「诛连九族」的做法,斯八12

 

 

五、耶和华神得着尊崇v. 25-28

「那时,大利乌王传旨,晓谕住在全地各方、各国、各族的人说:「愿你们大享平安!现在我降旨晓谕我所统辖的全国人民,要在但以理的 神面前,战兢恐惧。因为他是永远长存的活 神,他的国永不败坏;他的权柄永存无极!他护庇人,搭救人,在天上地下施行神迹奇事,救了但以理脱离狮子的口。」如此,这但以理,当大利乌王在位的时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大享亨通。」

1.      另外一个外邦君王通令全国尊崇耶和华至高的真神。

 

2.      「永远长存的活 神」:神是永存的神,虽然犹大亡国,历经巴比伦帝国,但是到波斯帝国时期,耶和华神依然存在。

 

3.      「他的国永不败坏;他的权柄永存无极」:参二24,指神的权柄依然彰显。

 

4.      「他护庇人,搭救人,在天上地下施行神迹奇事,救了但以理脱离狮子的口。」:举例说明。

 

 

结论

1.      如果,必须一个月不能作礼拜、不能祷告、不能读经,可以接受吗?

 

2.      耶和华神保守敬畏祂的人。

 

3.      敬畏神的人在生活中也有见证。

 

4.      逼迫神子民的人必定遭报。

 

5.      第三章与第六章的对照:

a.       词汇雷同。

b.      结构雷同。

c.       主题雷同:同属殉道故事。

i.                     向神忠心的人遭遇陷害。

ii.                   在危险中,得蒙保守。

iii.                  神是配得尊崇的神。

d.      尼布甲尼撒与大利乌的态度有出入。

e.       第六章但以理的表现比第三章他三个朋友的表现更为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