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适合性

信息及适合性

上一篇   下一篇

有学者认为,「俄巴底亚对神学兴趣不大:本书纳入正典的原因很简单:主后第一世纪,反对以上买人的情绪到了极点」,与俄巴底亚书的观点十分配合。但是这个原因不足以解释本书(及其他反对以束的预言)为何被保存。若把俄巴底亚书,或以斯帖记及同类经文,视为狭窄的民族主义,同样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定有某些更深的原因,及更重要的神学因素,令它成为正典的一份子,并使它不断影响信仰的群体 。

  以东。攻击以东的预言,与其他对外邦的预言,基本上都是针对以色列人脱的。先知们不会跑到以东去发表他们那些讽刺性的诗歌,有谁会听他们呢?那些言论的听众,都是以色列人,先知原本的对象也是他们。而以色列人认为这预言重要,就加以评价、保存、并被视为神的说话而纳入正典中。

  耶和华的日子。耶和华透过众先知所揭示的信息要点,俄巴底亚书内起码有三项:

  (1)耶和华是要求世人行义的神。虽然神长久忍耐,但他不会永远容忍那些与他旨意相违的事。因为以色列是他特选的子民,天职是教导列邦认识耶和华及他的律法,所以在公义方面,对他们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对他们的不顺服,亦会加以惩戒。当然,神仍会留下余民去完成他的旨意。这一点虽不是直接地在俄巴底亚书内道明,但却肯定是存在于背景之内(参10—12、17—21节:及摩—至二)。

  (2)耶和华是统治天地万民的神。虽不是明言,但已是经文背后一道强烈的暗流。如果耶和华只是以色列人的神,他怎能惩罚以东,又怎能企盼以东听他的话?以东虽然向弟兄雅各施强暴,但他又怎能要以东负责呢?这观念不是后期才发展出来的,早期的先知阿摩司,以至几乎所有的先知作品,都有这种观念。而且,这也是神与亚伯拉罕之约背后的基本信念——耶和华会透过被选召的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祝福万族。

  (3)但如果耶和华是圣洁的,而且还要求他的子民保存圣洁,同时又容许世上各国行各种各样的恶行,他怎配称为万国的统帅呢?俄巴底亚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指明以东之恶,然后宣布耶和华的日子快将来临:「耶和华降罚的日子临近万国,你怎样行他也必照样向你行,你的报应必归到你头上」(15节)。经过主的日子那次审判后,重建与复兴便会开始。「救主」登上锡安山,他要统治以扫山,终局是「国度就归耶和华了」(21节)。

  适切性。这卷有关雅各和以扫争斗的书卷,在今天究竟有什么价值呢?它的信息是否只适用于将来「雅各遭难的时候」(耶三十7)?是否也能适用于今日?如果它是神永恒之道的一部份,它除了受制于某些条件,或除了在某个时代有特别意义外,它也应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适切性。如果信息起初是对以色列而不是以东说的,那么今天的信仰群体也应把它当作是对他们说的话。它评击神子民的敌人,以及他们的不人道作风。但审判由神的家开始,如果信徒对待弟兄,如同以东对犹大,与那些外邦人的所作所为有何分别?

  以东人的智慧已是人所熟知的了(参耶四十九7),评击以东,也部份评击了他们的智慧与骄傲(3节)。先知信息常常审判纯粹的属世智慧:甚至「神的愚拙」也比人聪明(林前一25),「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三19)。在现今这个世俗人文主义的时代,俄巴底亚书更见适切了。

  就算在现代,仍有人埋怨世上不公平的事,并且渴望有一天能义理昭彰。这种渴望可见于竞选活动、政治革命,及哲学和教育的理论之中。要伸张正义,人的努力是核心的因素,然而,却不是终极的解决办法。但神应许他的日子有一天必定来到,那日,他必矫正错误的事,赎回义人的地土(19、20),并且在地上建立他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