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

上一篇   下一篇

1上 标题

本书一开始就道明其写作的体裁和作者的名字。神的启示以‘异象’或‘默示’的形式临到‘俄巴底亚’。‘默示’在这里所指的不限于眼目所见的启示(参赛 29:7>赛二十九7;结 12:27>结十二27),也包括言语的沟通(参赛 1:1>赛一1;鸿 1:1>鸿一1)。‘异象’也不是指平常肉眼所见的东西,而是指特别赐给一个名字可解作‘耶和华的仆人’者的特殊感知能力,这名字已显出其信息的终极来源。

1下-15节 以东--神仇敌的典型


1下-9节 逼近的恶运


一1下 引言

俄巴底亚书的原作者是掌权的耶和华,祂也是赐下权柄的主,在此以典型的宣告形式介绍出来(参结 2:4>结二4;圣经中曾有432次以此称号称呼神)。主耶和华是掌权的神,祂不仅是以色列的主,祂的主权遍及万邦,连以东也在祂的权势之下。神用立约的名字‘耶和华’来提醒祂的子民,祂曾赐给他们立约的应许,包括赐给他们所住的土地(创 12:1>创十二1,创 15:7>十五7)。神的子民此时正在被掳之中,面对国破家亡的痛苦(10-14节;参19-21节),特别需要这种提醒。
这神谕的主题是关乎以色列的夙敌以东(参导论),以东在以色列侧面东南方,这名字在以色列的预言中并不陌生(参赛 34>赛三十四,赛 63:1-4>六十三1-4;耶 49:7-22>耶四十九7-22;结 25:12-14>结二十五12-14,结 35>三十五;摩 1:11-12>摩一11-12;玛 1:2-5>玛一2-5)。
宣告之后,本应是预期的神谕,但作者在此却又提供了另外一些资料。这里所说的‘信息’有两个可能性,其一是指以前针对以东而发的旧信息,这旧信息也适用于现今的局势;第二个可能性是指另有一预言与俄巴底亚的预言同时发出,这另外的预言是向‘列国’而发的。支持第一个可能性的经文在耶利米书四十九章7至14节,那里的信息即使在结构上不尽相同,至少在内容上与此处有很多相同之处。俄巴底亚可能在耶路撒冷时亲耳听到耶利米宣讲这信息,或是间接听闻,总之他知道此信息的存在,故此在这里提出来。不过这看法无法得到证实,因为无人能准确肯定俄巴底亚事奉的年代,故此不能确定两位先知是否同时代。
这个信息显然是关乎一位‘使者’或传讯者,他被耶和华差派往列国去,吩咐邻国的人民一同起来攻击以东,往下就知道打垮以东的,包括以色列、耶和华和邻近的列邦。

2-4节 骄傲的危险

耶和华的预言在此开始,文中虽然以‘你’来直接称呼以东,但是耶和华的先知却不大可能直接面对面地向以东人发言。针对外邦的预言大部分是向神的子民宣告的,其目的一方面是鼓励他们,因为他们的仇敌将要被击败;另一方面是警告他们,如果他们不真诚地跟从立约的主,他们自己也要遭遇同样的命运。
以东居高临下,处于约但河外的岩石中间,满以为占了地理上牢不可破的优势,谁知她却要被‘拉下’来。尽管以东人心高气傲,自负自夸,他们将要被‘藐视’。他们的‘自欺’正如昔日夏娃在伊甸园中被骗,至终受审判一样(创 3:13>创三13)。‘山穴’一词直译是‘石’,或可音译为‘西拉’(参新国际译本旁注),也就是以东的首都(参导论)。
以东的自负使她自以为安全,有如高飞的大鹰或远处的星宿,高不可攀;以东人忘记除了地上军队的攻击之外,还有其他值得惧怕的东西。他们将要面对创造天地的真神,并至终被祂击败,因为任何岩石堡垒都敌挡不过祂,祂要把他们从高处拉下来。这些话都是极之可信的,因为‘这是耶和华说的’。
自傲不单是以东人的弱点,也是神子民常犯的错,以东人自恃地理优势,把安全感建筑在高山上,忘记了自己是多么脆弱;今日教会也不能单单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世人的蔑视和监视之下,我们也要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和一切隐私都瞒不过神。
以东所受到的教训,无论是我们个人或整个国家民族都要铭记于心。当别人倒下来时,伸手扶他一把胜过落井下石或嘲笑;这样做于我们和神的国都更有益处。嘲笑他们是违反了神的心意,我们应该照顾困苦人。这样做也违反了做人的智慧,因为现在倒下来的人,有一天可能会翻身,正如犹大一样,在神的治权之下,她能反败为胜。

5-7节 悖逆的行径


第5-6节

在第5-6节中,作者把听众从上述的象征性描述中带回现实。他们都熟悉‘盗贼’和‘强盗’如何偷进来抢劫破坏,这些盗贼通常只能偷窃他们所能带走的东西,正如‘摘葡萄的’人在律法的限制下(申 24:21>申二十四21),一定要留下一些果子给穷人采摘。相形之下,以东所要受的劫掠比盗贼还更厉害;以扫就是以东人的祖先(创 36:1>创三十六1、创 36:9>9),他的名字常用来代表以东人,他们连‘隐藏的宝物’都要被夺去,一无所剩。
第7节

第7节在这一节里,作者以‘你’直称以东有7次之多,目的是要加强语气。以东将会发觉自己被‘与你结盟的’、‘与你和好的’(希伯来人称之为‘平安的人’)出卖。作者把另一批以前的密友称为‘你的面包’(希伯来文直译),很可能是指那些‘吃你饭的人’[参诗 41:9>诗四十一9,在此诗篇中,这片语也是与平安的人(中译作知己)平行出现]。根据古时以色列人的习惯,人们订立盟约之后必一起吃饭(创 31:54>创三十一54;出 24:11>出二十四11;参林前 11:23-24>林前十一23-24),故此这里所说的,显然是指立约的盟友现在背约。
这些昔日的老朋友‘设下网罗’,以东却全无戒备,甚至毫不觉察(中文和合本译作:‘心里毫无聪明’)。

8-9节 审判的来临

以东将要丧失她所拥有的人材:她着名的‘智慧人’(约伯的同伴以利法是提幔人,伯 2:11>伯二11;耶 49:7>耶四十九7;参王上 4:30>王上四30)和她的军队。这些被公认为勇猛的队伍‘必惊惶’,他们都要‘被杀戮剪除’,这是一连串损失的高潮;先是物质上的损失(5-6节),然后是智慧谋略上的损失(7-8节),最后是军事能力上的丧失(9节)。整个社会的架构都要瓦解了。
10-15节 以东的恶行

作者以颇有规律的文字架构,有层次地描写以东如何逐步加添对待以色列的残酷暴行。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恨怒斥以东的罪状。
10-11节

作者出人意表地把‘兄弟’与‘强暴’并列,勾划出以东背叛以色列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事。以色列在此被称为‘雅各’(参民 20:14>民二十14;申 23:7>申二十三7;摩 1:11>摩一11),目的是要使人回想以扫从前与他亲‘兄弟’雅各之间的冲突。这冲突如今在他们的子孙中仍然延续,余下几节经文就是详细描写这种可耻的暴行。
第一步是袖手旁观,让外人任意掳掠。尽管以东人会说;‘我们并没有动手啊,掠夺你们的是你的仇敌,是“外人”和“外邦人”’。但是他们不伸手帮忙,就等于‘与他们同伙’。

12-14节

敌对以色列的行径逐渐加增,也逐渐变得直接,从袖手旁观的态度发展成‘瞪视’、‘因此欢乐’,然后‘进……城门’(参哀 4:12-13>哀四12-13)好看清楚;再下一步就是‘伸手抢他们的财物’,最后他们竟卑劣地打击犹大的难民(王下 25:4-5>王下二十五4-5),把那些已经困苦流离‘剩下的’余民也‘交付仇敌’。因为他们‘剪除’那些无助的人,有一天,他们自己也要遭遇同样的命运(9-10节),他们必无人剩下来(18节)。
15节

这节经文像一道桥梁,把上半卷针对以东的神谕(2-15节)和下半卷较普及、关乎以色列及万国的神谕(16-21节)连接起来(参导论)。
‘耶和华……的日子’是人类历史的终极,在那日,神要刑罚那些敌挡祂的,并且释放祂自己的子民。以色列以为自己是属于后者,却发现她竟然是前者,其中的原因是他们背叛和违反圣约(珥 1:15>珥一15,珥 3:14>三14;摩 5:18-24>摩五18-24),她将要列在受刑罚的‘万国’中(申 32:35-36>申三十二35-36;亚 14:1-3>亚十四1-3)。在此,以东是‘万国’受罚之例证,以东所受的刑罚与她所作的恶相关,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报应’了(参利 24:19>利二十四19;耶 50:15>耶五十15、耶 50:29>29)。神不会放过恶人不受审判,祂的公义必要伸张。

15-21节 以色列与万国--审判与拯救


15-18节 报应临到以色列的仇敌


15-16节

在此作者仍以‘你’称以东(参7节)。她是‘万国’的例子,要接受审判。她不再在耶路撒冷醉酒,幸灾乐祸,现在她要在神的‘圣山’上喝尽神愤怒的‘苦杯’(参赛 51:17>赛五十一17;耶 25>耶二十五;哈 2:15-16>哈二15-16;可 14:36>可十四36),他们如此彻底的毁灭,是前所未有的。
17节

但是,与以东(1-15节)及万国(16节)相对的是耶和华的圣山,锡安(16节)山上将会有拯救而非剩下的难民(此处中文和合本译作‘逃脱的人’,在希伯来文,拯救与‘逃脱的人’是同一字根,作者特别用这相关语对比14节‘剩下的人’)。神把子民在圣约下原有的‘产业’重归他们,神极大的恩典在此显明出来,这产业是指应许之地。过去因为子民犯罪,这应许一直未能实现(参申 30>申三十)。这一句救赎的话是神自己说的,约珥曾把它引述于约珥书二章32节,从这引述可知俄巴底亚书必定在约珥书之前写成。这一节经文把大卫之约中两个重点重新提出;第一点是神在祂的圣所中显现;第二点是神的子民以余民的形式在应许地出现。
18节

以东即以扫家,本意是要毁灭以色列,至少在以色列倒下来的时候从中取利(10-14节),将来她要被神烈怒的火毁灭(参诗 18:8>诗十八8;摩 5:6>摩五6)。毁灭的渠道是藉着神的子民──雅各家[若不是指以色列全国(参诗 22:23>诗二十二23),就是指南国犹大]和约瑟家(10支派联盟,参王上 11:28>王上十一28;摩 5:6>摩五6)。故此,在别人的压逼和伤害之下,以色列全国十二支派终被重新建立起来(参结 37:15-28>结三十七15-28)。而以前出卖以色列余民(14节;参17节)的国家,现在必无余剩(参哀 2:22>哀二22)。以色列的余民将要再冒起,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以扫则一败涂地,全然毁灭。
上述的话盖上了保证的印记,因为‘这是耶和华说的’。

19-21节 重建以色列

上面的预言是以诗歌体裁写出,但余下这3节经文则以散文方式写成。
基于这文体上的变化,有些人认为这3节是后人加上去的;但这说法说服力不大,古今任何作者都可以用几种不同的体裁来写作,文体上的转换不等于出自不同的手笔。这段希伯来文有好几处颇令人费解,但整体来说,这段信息是可以辨明的。

19节

第19、20节是关乎土地的占领,以色列现在可以‘得’其‘产业’(17节);‘南地’指别是巴以南的旷野,此地的居民终于占住了以东人的地方,可能还涉及一些居民迁徙至约但河外以东的老家(‘以扫山’),但是没有太多证据支持此说。这节经文最可能是指以色列人迁回以前犹大被以东侵占,后来在主前第六至第四世纪又被拿巴提阿拉伯人占据的地域(参导论)。‘高原’或山丘是指海岸线与山地之间的地域,居住那里的是着名的‘非利士’人,但他们也将要失去其地。在主前106年的马加比王朝,以色列人在许尔堪的领导下(《史记》13.5.2-3)控制了此区(《马加比一书》十84-89,十一60-62),同时也占领北国以色列从前的首都‘撒玛利亚’(参王上 16:24>王上十六24,王上 21:1>二十一1)。至于撒玛利亚周围的地区(以北国的主要支派‘以法莲’为名),则早在主前153年就被犹大所控制(《马加比一书》十38)。比较不清楚的是‘便雅悯人’──南面一小支派,他们要占领‘基列’──基列在其正东约但河以外,这地区也入主前164年落入马加比王朝手下(《马加比一书》五9-54)。
20节

这一节的希伯来文很费解,幸好上半节与下半节是平行句,可帮助了解文意。它似乎是谈及两组被掳的以色列民。第二组,就是从‘耶路撒冷’被掳的,他们是在主前587年被掳到巴比伦。他们目前是在‘西法拉’。但将来要回归故土,重得他们在南地的城邑。他们被掳去的地方并不清楚,从西班牙到小亚细亚各地,都有人提出;亚述王撒珥根二世(主前第八世后晚期)的刻文中提及一个在米底亚(Media)叫萨巴达(Saparda)的地方,颇符合当时被掳的历史处境。另一组人可能就是北国以色列在主前722年亡于亚述时被掳去的人。‘以色列众人’:有些译本(新修订标准译本)把‘众人’一词原文改换了一个字母的排列,读成‘哈腊’,是一个地方的名字;这地在亚述,北国部分被掳的人被安置于此(参王下 17:4>王下十七4,王下 18:11>十八11;代上 5:26>代上五26)。这些人将要回到他们的原居地,并且向外伸展直到撒勒法;‘撒勒法’是以色列以北的沿海市镇,在推罗与西顿之间(参王上 17:9>王上十七9)。在耶和华的日子,整个以色列从南到北将要被收回,甚至超过王国时期的领土。
21节

‘拯救者’就是带来救恩的人(尼 9:27>尼九27),他将要来到耶路撒冷(‘锡安山’),在那里统治。预言中提及的众山,包括‘以扫山’(即以东)在内。这将成为一个讯号,告诉全世界谁是宇宙中的真神,祂就是主耶和华,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祂曾作王,现在仍作王,并且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 11:15>启十一15;参诗 22:28>诗二十二28,诗 47:7-9>四十七7-9)。
神的权柄和地位从书中首句与末句显示出来,全书内容被神首尾的名字包括起来,耶和华不仅统治以东和以色列,祂的治权普及全球所有国家。
David W. B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