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信息

上一篇   下一篇

结构。审判与恩典的双重信息,构成了本书的基本结构。内容按主题划分,而不是按时序铺陈。先知何时宣讲他的信息不是最要紧的,重要的是他说了什么事。有些人把本书分成两半,每段均论及灭亡,并伴随着希望的信息:
  第一部份


  灭亡的信息(一2至三12)(二12、13,简略地提及希望)
  盼望的信息(四至五)

  第二部份

  灭亡的信息(六1一七7)
  盼望的信息(七8—20)

  艾伦(L.C.Allen)用了比较复杂的大纲,将本书分成三部份——比前者更令人满意:

  第一部份(一2至二13)
  详论灭亡(一2至二11)
  简言盼望(二 12、13)

  第二部份(三至五)
  详论灭亡(三)
  简言盼望(四1—5)
  余民在忧愁中的盼望(四6—8)
  深沉的忧愁:短暂的盼望(四9、10)
  短暂的忧愁:深远的盼望(四 11—13)
  短暂的忧愁:更深远的盼望(五 1—6[MT4:14—5:5])
  余民在忧愁中的盼望(五7—9[MT6—8])
  详论灭亡(五10—14[MT 9—13])
  简言盼望(五15[MT 14])

  第三部份(六一七)


  详论灭亡(六1一七7)
  简言盼望(七8—20)

  这种排列,相信不是偶然的,而是弥迦或他的门徒,刻意表明余民获救,以及弥赛亚拯救以色列等信息的双重性质(五 1—6[MT4:14—5:5])。

  第一个灭亡的信息(一2至二11)。—2—4是一个严厉的引言,万民都召集到圣殿,聆听公义的判词一一南北国的首都,都是染污全地的根源!经文详细列明撒玛利亚所受的审判(5—9节):然后,经文好像密码似的,以精简的文字将犹大的灾难描述出来:北国倾覆所做成的冲击,延及南国山区与低地的村庄城镇(10—16节)。弥迦的先知信息,包含了连串的文字技巧,令译本不可能传达其中精妙的神韵,而且经文所提及的不同城镇,都甚为隐晦,难以清楚解释:这些特色,是其他先知信息所罕有的。也许,我们读弥迦书时,不应集中在决定历史处境的问题上,而是要捕捉作者那些绝望、羞耻、沮丧的心情。当审判临到,全地都哀哭流泪:罪恶的中心和来源,虽只是两个首都,但冲击却蔓延到全地每一个角落!

  跟着,弥迦以「祸哉……」的神谕,猛烈地攻击那些招来审判的罪恶。正如阿摩司一样(如四 1,五10—12),他评击富有的阶层无情地高压贫苦大众(二1—5、8、9):又如以赛亚那样(如三十10、11:参摩二12),弥迦斥责以色列人顽劣地拒绝先知的话语,尤其当先知论及灭亡的信息时,他们就更不肯接受(二 6一11)。

  第一个盼望的痕迹(二 12、13)。拯救的信息好像一点一点的光芒散布在头三章内,这不是因为弥迦同时宣讲盼望与灭亡——这样只会使他们的听众感到混乱:其实,那些信息是保存和编排的人所希望强调的:审判并非神对立约之民的最后判词,所以才这样安排。

  神这些拯救的应许,可能是在七○一年神胜过西拿基立及其亚述军队的这背景中发出。请留意这些经文,与以赛亚预言余民得救的经文十分相似(王下十九30—34:参赛三十七31一34)。弥迦与以赛亚都预知一段时期,一群被围攻的求生者,逃到耶路撒冷避难,但实际上等于被外邦入侵者困在城中:然而,靠着耶和华的力量,最后被释放了,他们的王,便回到自己的城镇中——也许就是那些被入侵者严重损毁的城市(一10—16)。

  第二个灭亡的信息(第三章)。对弥迦来说,犹大的领袖阶层已完全崩溃。他们不但不维护圣约,而且还弱肉强食,剥削农民:除了少数先知,再没有人关心平民百姓(三1—4)。弥迦身为神真正的使者(8节),疾恶如仇,他对假先知尤其痛恨(5、7、11节)。这些「专业人士」已全然失去了使命感,单单传讲一些空洞和虚假的信息。如果薪金优厚,他们就说乐观的话,否则就宣讲粗野的说话。他们不说神的话,而是按所得的报酬说话。他们缺乏勇气,没有洞见,以为有圣殿,神就同在,国家就有保障,却不知这个立约的记号,神是可以加以更改的(12节)。

  第二个盼望的信息(四1一五15[MT 14])。纵使现在宗教和社会都衰退腐败,先知看见光明的将来,那时,圣约的理想将会实现,弥赛亚的国度将会降临。弥迦在第四章就是描写这个景像,而第五章则把弥赛亚王描绘出来。先知那时代与末后的日子(四1),两者之间,在每一经节都有鲜明的对比。


  (1)弥赛亚国度(第四章)。以色列光明的未来,有以下的特色:以圣殿为中心(1节),神统治万有(2节),全地太平无事(3节),富裕安宁(4节),尊一崇拜真神(5节)等。第1至3节,是一首弥迦与以赛亚都熟识的诗歌,他们很可能是引自同一个来源——圣殿崇拜的诗歌(参诗四十六,四十八,七十六)。第四节是弥迦附加的话,也许是因为他顾念到他那些土地被强夺的同乡:

  「人人都要坐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他对社会中无助的一群深表同情,他所描写的新时代中,「瘸腿的」,「被赶出的」,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6、7节)。

  在那伟大的日子,不单重振立约的信仰,而且回复了大卫时代的政治强势(四8)。经过被掳的一段时期之后(9、10节),犹大王便被重新招聚,成为强盛的国家。那时会再有圣战,而以色列则成为审判列国的工具(11—13节:参诗二)。


  (2)弥赛亚王(五1—15[MT4:14—5:14])。正如以赛亚那样,弥迦看见了一位真正的大卫之子,他将会起来统治以色列,他拥有先祖大卫的美德。生于伯利桓(2[MT 1]),与大卫一样,出身低微,但却成为人民真正的牧人(4(MT3])。这预言奇妙之处,并不是预言中提及伯利恒,而是全能的神预告基督将在这里出生,而不理会他的父家是在拿撒勒这事实(路二1一20)。

  经文预言以色列胜过亚述(五 5、6[MT 4、5]),但亚述却是一个在近东称雄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强悍敌人。一般而言,先知的预测并没有时间因素(除了耶利米所说的七十年被掳及但以理说的七十个星期),他们只说明将来是怎样,而不一定说出时间。因此,这里的亚述,代表任何敌对神子民的国家。犹大最后必取得优势,不是因为军力,而是因为他们的神(7—15节[MT 6—14])。

  第三个灭亡的信息(六1一七7)。这一段好像其他审判的讲词,以「请听」来开始(参一2,三1、9,六9:摩三1,四1,五1)。背景是一个法院,更准确来说,是城门,大多数诉讼事件都是在这里裁决的。先知「召集」大山,为神与他子民之间的争辩作见证。然后,先知便陈述出埃及时神的作为和恩典来作为证据,说明人民应向这位神尽忠(六3—5)。神在这件「案件」中扮演了三个角色一一原告、检控官和法官:以色列国则被拟作一个被告人,被问及如何为他的不顺服赎罪:

  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
  或万万的油河么?
  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么?
  为心中的罪献我身所生的么?(六7)

  但神所要求的,超过最贵重的祭礼。先知的回答,是那经典性的立约责任——伦理与灵性的责任:品行正直:慈爱,尤其对贫弱的人:敬虔地顺服神,与神相交(8节)。

  接着的神谕是一个审判(9—16节):至此,神的指控,就愈见具体了一一强暴、欺骗、商业上的狡诈,及其他不义不平的事,都令全国遍地冤声。经文提及亚哈和暗利,显示这宣讲应在以色列亡国(七二一)之前,或者是要说明摧毁北国的那种罪恶,已蔓延到犹大(16节)。

  七1—7以出卖和压逼来作为结语,事实上是一首个人的诉怨诗:弥迦为了同胞的罪,为了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崩溃(5、6),深感绝望;但他仍然坚信,那救赎之神,最终也是可靠的(7节)。

  第三个盼望的信息(七8—20)。这段所突出的主题,不是子民的回转或悔改,而是神的介入。是他带来光明,是他施行审判万邦(8、9节),他令那取笑以色列的敌人羞愧(10、16、17节),他回来牧养他的子民,好像以往的日子一样(14、15节)。弥迦最后提醒以色列人,希望乃在于神而不是以色列的作为。他才是救赎故事的主角一一他赦免、爱惜、又保守:

  神阿,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
  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
  你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
  向雅各发诚实
  向亚伯拉罕施慈爱(18、20节)

  8—20节的形式,似乎是承接着1—7节的礼仪形式:

  8—10——对耶和华拯救的宣信(由百姓的代表读出)
  11—13——对以色列复兴的应许及对各国的审判(很可能由一个先知在圣殿宣讲)
  14——祈求神的祝福(以色列民)
  15——应许一次新出埃及的拯救(很可能由先知说出)
  16一17——解释这项应许(救恩宣讲):列国因恐慌而敬畏耶和华
  18—20——因神的独特的赦免和不毁的信实的赞美诗(会众)

  这种礼仪形式,显示以色列的崇拜影响了先知作品。先知们贬斥公众崇拜的奢华(如摩五21—24),完全是因为他们深深相信,崇拜是立约委身的必须表达。进一步说,在第七章中的认信、祷告、歌颂、先知的回应等形式,更新了以色列崇拜的内容和方法。弥迦的说话,可能在他死前,已经在圣殿礼仪中重复了很多遍。这是一个见证,说明所有神的话语,最终目的不是为他的子民提供资料,而是要他们在他的恩典与美善中崇拜他、顺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