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导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哈巴谷的身世不明,本书没有记载他的祖宗,也没有记明年代,只说他是一位先知,是耶和华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媒介。他的名字似乎是希伯来名字,却反映受到米所波大米文化的影响;以色列在主前九世纪至六世纪曾受其统治。按亚卡得文(Akkadian)的意义,哈巴谷的意思是一株植物或一棵果树。
在次经《但以理、彼勒与龙》的犹太传统里,哈巴谷曾把食物带给在狮子穴中的但以理。而书中第三章之诗歌的结构和音乐符号,显示哈巴谷可能是利未人,是参与音乐事奉的一个家族(拉 3:10>拉三10;尼 12:27>尼十二27)。有一份抄本指出他的父亲是利未人约西,正好支持此说法。亦有人认为他是宫廷或圣殿中的礼仪先知。这一切说法都只是臆测而已,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哈巴谷的身分虽不明,他的品格却十分鲜明。他是一个诚恳、热心跟随耶和华的人;他不但降服于神的旨意下,在他感到神忽略了祂的应许时,更直接地向神质问。哈巴谷像约伯一样以神义论来质问神,不过他质问神的理由与约伯不一样。约伯自言无辜,问神为甚么要他受罚?而哈巴谷的问题刚好相反,他认为恶人以不义待义人,显然是有罪,何以神不惩罚他们?他并没有求神解除痛苦(参诗 10>诗十,诗 12>十二等等),却质疑审判为甚么不来临。

哈巴谷与神有紧密的个人连系(1:12>12),故此他信神的心并不因疑问而减少。他认识这位宇宙之王与创造主(3:16>16)的权能,同时也知道祂对自己的关怀(3:17-18>17-18)。先知哈巴谷教导我们:向神提出疑问还可以,只是拒绝信靠神却使人跌倒。

历史背景
 
书中的预言虽没有注明日期,但其中涉及的事件的日期却可鉴定。有人认为着作日期晚至主前第二世纪,若要支持此说,必须改写一章6节的经文,因此这说法颇难成立。一章6节预言巴比伦快要入侵,而在巴比伦之前统治以色列的国家是亚述,她的首都尼尼微于主前612年为巴比伦所灭。巴比伦又于主前609年在叙利亚之迦基米施击败由埃及领导的联盟(耶 46:2>耶四十六2),于是统一天下,成立新巴比伦帝国。最后巴比伦攻破耶路撒冷,于主前587年劫掠一空,大事毁坏圣殿。先知既在经文中预言此事件,其信息之传讲或写成显然在此日期以前;而后来巴比伦在主前539年亡于波斯王古列的事情,书中也有预言。

主题

本书可分为两部分:与神的对话(1>一,2>二章)及一首赞美诗(3>三章)。与神的对话又可分成两个问题,都是先由哈巴谷提出问题,然后神给予回答。第一个问题询问神为甚么迟迟不刑罚选民中的恶人(1:2-4>2-4)。祂是否纵容罪恶?神回答说:巴比伦不久就要审判这些恶人(1:5-11>5-11),显然这是指主前587年,耶路撒冷与圣殿被毁的事件。但这答案并没有减轻哈巴谷的疑团,因为神的药方似乎过于猛烈。第二个问题是以色列中的恶人故然坏,但那残暴没有人性的巴比伦岂不更糟?以色列人的恶与神的审判并不相称(1:12-17>12-17)!然而神指出事情并非到此为止,祂的选民该受惩罚,但巴比伦也不是无罪;她的残暴行径要面对神的审判(2:2-20>2-20);那是指主前539年,波斯征服该地之事。
作者以自大谬妄的巴比伦对比以色列中的义人(2:4>4);这一节经文,尤其是下半节,无疑是此书的名句。它所以着名,并非来自哈巴谷书,而是由于希伯来书(来 10:38>来十38)和保罗书信的引述(罗 1:17>罗一17;加 3:11>加三11)。在研究这句经文的翻译时,马丁路德对当时称义的教义提出质疑,结果造成了基督教的改革运动。

哈巴谷看清了神的公义,改变了他原先的观感,于是他在第三章里赞美神的恩眷,深知他可以完全信靠祂(3:17-18>17-18)。第三章在整卷书中的位置造成一个难题;这一章像诗篇一样有标题,也有结语(3:1>13:19>19),似表示它曾经独立存在。昆兰出土的哈巴谷书注释只讨论头两章经文,却没有第三章,显出它可能是后加的。但这说法并非绝对,因为在七十士和其他早期译本中,都包含了第三章。这诗篇不管是出自作者手笔,或是引用前人的创作,它在正典上下文中配合得天衣无缝,把哈巴谷与神的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若要保持全书的完整,非把它留在原位不可。

从某一角度来看,哈巴谷的角色和信息与一般的先知有别。他没有代表神责备以色列民,反而质问神,要求神解释祂的行动,或没有行动的原因。西乃之约是由神和以色列方双方一起订立的,双方都不可忽略其责任。神曾答应若以色列变节,咒诅必临到他们(申 28:15-68>申二十八15-68);如今咒诅久久未临,哈巴谷便以此提醒神。他相信神会听他的祷告,向以色列和巴比伦施展祂的大能。他对神的公义极有信心,即使神没有回应,不赐福祂的子民或哈巴谷,祂仍是值得称颂的。

应用纲要

很多人认为质疑神是罪过,但哈巴谷与约伯却提出异议。人生经历中的苦难往往带来疑惑与困扰,约伯和哈巴谷向神提出疑问时,神并没有定他们的罪。误会和不同的见解只有藉公开的对话才可解决;今天亦然,把烦恼表达出来总胜过把苦毒藏在心里,让它腐蚀我们。虽然答案不一定马上来临(2:1>1),或者答案会带来惊惶(1:12-17>12-17),神不会拦阻人诚实地发出疑问。
神老早知道世事的始末(赛 46:10>赛四十六10),祂没有秘密行事,却向求问的信徒启示自己(摩 3:7>摩三7)。尊敬这位伟大可敬畏的神(哈 3:16>哈三16),并非表示不可以与祂对话。凡劳苦、受困扰的求问者都得安慰,因为神要帮助祂的人,赐他们救恩(3:19>19)。今天我们也像哈巴谷一样,可以期望祂答覆我们的问题,满足我们的需要,不单因为神在基督降临以前约1,000年,与哈巴谷相遇(3:3-15>3-15),更因为祂在基督之后接近2,000年的今天,与我们个别相遇,并且将继续如此。不论我们的难题是否像哈巴谷一样,来自国家大事,或是由于个人的过犯,神都一样在那里等待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