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26章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太福音26130

马太福音末后的三章,让我们看见王使命中最后的事迹。倘若有任何圣洁的境地,要求我们脱去所穿的鞋,那么读这三章所记载的事迹时,正是我们应当脱鞋的时候。在此,神的苦难和人的忿怒互相冲突,彼此交手。我们现在即将读到的故事中,似乎有一件很显然的矛盾,它却是十分重要的真理。耶稣曾在物质、心理、和道德的领域里,彰显了祂的权柄和能力。祂本来就是君王,是我们独一的王,祂要求我们对祂效忠。现在我们却看见祂经历这些情景,使祂的门徒十分惊愕,困惑。祂经过挫败──是步向挫败;经过黑暗,经过痛苦,经过了人类最恐惧,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但祂始终没有失去祂的尊严,丝毫没有失去祂在这福音书前面部分所彰显的那种王者独具的轩昂和尊严。

我们现在所读的一这部分,若透过表面来细看,会看出它最重要的事实,就是王的权柄和能力。用祂的一句话,可以简单扼要的说明这一段的内容和信息,这话是,“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们在这一段话中,看见王被困住,受包围。然而实质上是祂借着一种使我们惊惧的奇特权能,安排了那包围,操纵了祂的被困。那一切看似与祂为敌的势力,实则是被迫听祂的命令行事,以祂的方法来成就祂自己的旨意。

但愿那察验诸事的神的灵,就是洞悉一切深奥之事的圣灵,带我们进入严肃的敬畏之中,也开启我们的心思和意念,帮助我们来看这福音书的末了一部分。

这末了的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大段。第一大段就是现在我们要读的这一段,而这一大段又可以分成三方面来看。首先我们看见王向看祂的苦难走去。祂告诉祂的门徒,两天之后,祂将被钉十字架。这时候,公会正在另外的地方密商,怎样用诡计捉拿祂。

接着是祂在伯大尼晚餐时发生的美丽故事,以时间先后来说,它不是发生在这时。我这样讲是有圣经的记载可资证明的。这段故事以基督的宣告,“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开始。约翰记载这故事时,以“逾越节前六日”开始,因此这事明显发生于基督确定的告诉祂的门徒说,再过两天祂将要钉十字架时的前四天。这里没有按着时间先后记载,是为了解释事情如何按着耶稣的话发生。

最后记载了逾越节的筵席,以及祂立下新的记念筵席的故事。这一段记载,以“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作结束。

在将这几件事分开来看之前,先让我们留意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首先从耶稣对祂的门徒所说的话中,我们看见祂向他们表明祂的决心。祂对他们说,“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接着所记的,是官长们的决定。两者之间有共同点,也有相异处。“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祂,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间生乱。”祂说,“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他们说,“当节的日子不可。”祂说,祂将在逾越节被钉十字架。官长们决定要杀祂,和祂决心要在十字架上被钉死,两种决定相合,但在时间上却彼此相左。

现在马太在时间顺序上稍有变动,目的是为着说明,祂钉十字架的时间,正是按照祂所说的,没有按照他们的密谋里所决定的。还在四天之前,马利亚得偿所愿,用香膏膏了祂。马太记了这一段膏主的事,也记了犹大离开伯大尼的筵席,就去见祭司长。因此犹大和官长们约定,要将耶稣交给他们时,大约是在基督说祂将钉十字架的四天之前,他们已经付给他三十块钱。那四天中,他就带着这些钱,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官长们的计议是不可在当节的日子,要等过了节之后。毫无疑问的,犹大必定受到官长们的指示,要他不可卤莽,静待过节的众人散去之后再下手。然而基督却促使犹大及早行动。祂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并指明是谁之后,约翰告诉我们,祂对犹大说,“你所作的快作吧!”犹大在那种催促之下,发现事已泄露,他没有丝毫的悔意,急忙去到祭司长那里,匆匆领了一群人来。他没有遵照他们的意思,而在他们所定的时间之前就动手了,使基督正好在逾越节的节期中被捉拿,受审问。

这给我们看见,王定意向着祂所定的计划而行,但在时间和方法上,祂不容许官长们作选择,乃是完全依照祂所作的决定。祂的右手掌握至上的权柄,使人们一切的谋算,全都为祂的目的效力。祂将他们的狡猾奸计,从掩藏的黑暗中拖到明光之下。祂催促犹大去作他那卑鄙的勾当,使事情在神所定的时刻成就。

现在让我们更深入一层的看这些事。

首先要看见,促成耶稣之死的,有两种力量。祂在十字架钉死,从死里复活之后,五旬节来到,彼得得到圣灵的浇灌,站起来宣讲。他注视周围的群众,其中有官长们,他说,“神借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祂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借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留意彼得所认明的两件事。“……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这是那故事中的一方面。它还有另一方面,“……籍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这是基督赴十字架的历史事实。其中有一件我们几乎不敢想象的奥秘:曾有一时,神竟然容许罪与祂并行,一同迈向祂的目标。

现在留意我们的王。祂正迈向祂的十字架。我们几乎可以说,祂处之泰然。这里的话是,“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祂的态度悠闲,毫无不安。“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他们曾多少次要捉拿祂,多少次祂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说,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当我预备妥善时,我的事就成全了。“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祂若没有说完祂最后的话,祂的教训就不够完全。祂不能只在开始传道之初,宣布伦理的纲常;也不能只对属祂的人,作了祂荣耀的启示和预言,祂还得加上橄榄山上那奥秘并奇妙的预言。“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在祂预备好之前,没有手能将祂捉拿。如果有人说耶稣基督是当时的环境和祂本国人的受害者,他们实在没有好好读这故事。祂是环境和一切世人的主宰。

因此我们看见这个加利利人,祂没有人看为重要的任何东西,祂正行在似乎将祂层层包围的环境之中,将要被制住,将要被打倒。然而请注视祂!这一切全在祂的手下,祂不慌不忙的,完全照着祂的心愿和既定的目的,无虑无惧地迈向祂的十字架。

在大祭司的院里,全公会的人正聚集商议。他们所商讨的也正是关乎十字架的事。那是他们末了一次的聚集,他们要使置祂于死的判决,合乎法定的程序。那是一次狡诈的聚会。他们早已决定将祂除灭,但对在何时何地将祂处死,却犹疑难决。他们惟一要避免的是那个节期。“当节的日子不可。”

在此,恩典和罪恶正向着同一个悲惨的终点前进。恩典在这位属神的君王身上运行,将祂引向十字架;罪恶在那些官长们身上运行,要将祂钉十字架。我们回头来看这两幕景色,一幕是基督在祂的门徒中,一幕是官长们在大祭司的院里,两者相距之远,如同天堂与地狱,爱与恨,是和非,光明磊落的行动和鬼魅阴霾的欺骗之间的分野。然而两者均向着一个方向移动。我们再读这一段故事时,这两幅画面会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看见主高高在上,祂的荣光充满在殿里,使我们对作诗者所宣告的意义,有一种新的领会。

人的忿怒,要成全你的荣美;
人的余怒,你要禁止。

祂不是一个人间的教师,被人任意鞭打,恣意苦害。祂是君王,祂控制着环境,管理着公会。虽然他们无法无天的实施毒计,但祂仍高居一切之上。不久祂将承受他们至恶毒的刺,让它的矛头浸润在神无边恩惠的血中。祂就是这样迈向十字架。

现在让我们来看那伯大尼之夜的晚餐──留意马利亚的懿行和犹大的举动。我们心中对于这两件事,既有了概略的印象,就能看出他们一个成了恩惠的器皿,另一个成了罪恶的器皿。马利亚是恩惠的器皿,犹大则是罪恶的器皿。在这故事中,我们看见一道耀眼的光辉,照射在主的身上;我们也看见惊人的大黑暗,将祂笼罩着。那光辉发自马利亚的纯爱;从犹大的奸诈所冒出的,是惊人的黑暗。这两个人也都向着十字架移动。马利亚是在爱里前行,她的爱越过死亡的终点,为着祂的埋葬,先以香膏膏祂;犹大是在毒恨中疾走,仇恨织成了死亡的网罗,要置祂于死地。两者的对比十分鲜明。

五旬节之前,从未有任何人,曾像马利亚那样摸着耶稣的心。她从玉瓶里,倒出香膏来,倾倒在祂的头上,抹在祂的脚上。不止犹大批评她,全体门徒也都议论纷纷说,何用如此枉费呢?他们这话,实在与他们的使徒身分不相称。,马利亚是看到祂心的深处,虽然她不能完全明白,但她看出祂的眼中带着那即将来到的苦难和死亡的阴影。祂和她之间有一种彼此的同情与关切。很可能耶稣在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马利亚心里想,祂的深处有黑暗笼罩,必是那时刻已经到了,我当作一点甚么,使祂可以知道,至少我已触摸到祂所披麻衣的边缘。

爱从来不计较付出。爱往往逾越谨慎思虑的界限,能将最贵重的东西倾倒出来。这般的爱必获得爱的响应。祂说,“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作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纪念。”这是基督仅有的一次说到要记念一个人,而祂所说的纪念方式,不是用大理石来塑像,也不是用庙宇来纪念;这一切终有一日会倾覆,化为灰烬。祂所说的是记念这事的芬芳,因为马利亚的爱,和基督悦纳了那爱,使这地上更甘甜,天上更富有。祂说“她……是为我安葬作的”时,祂的声音没有震颤。是祂在安排,操纵,管理着恶;祂从那虔诚的爱里,收集了宝贵的甘甜和馨香。这香膏在祂心中十分宝贵,祂说,将为这事记念她。感谢神,在那么黑暗的一刻,仍然有闪耀的光亮。感谢神,曾有一颗心那么靠近祂,一个被门徒们看为感情用事的软弱妇人,将香膏倒在祂的身上,天上因着那罕有的奇妙香气而更形美丽。

然后,我们从犹大的刚硬看见了黑暗的一面。他毫不同情马利亚所作的,因为他也完全不同情耶稣。看看他的行动是何等自私和卑鄙。我们再无需加上其它的评论。

最后,我们来到了逾越节。这里给我们看见,旧的时代已经完成,成为过去,新的时代从此开始。百姓世世代代过逾越节,庆祝使他们脱离为奴之地的日子,那是记念他们从埃及出来,迈向希望之地的节期。几千年来,百姓断断续续地守着这个节。开始的时候,他们按时守节,后来以色列国败落了,只偶尔守逾越节。王以身为以色列国国民的身分,和门徒们一同守这节。那是神的行政管理之下,末了的一次逾越节,因为逾越节所预表的一切,全在祂坐下来赴席的那一刻应验了。逾越节所指明的一切,已经借着祂成就了。祂成全了出埃及所预表的一切意义。祂正迈向十字架,那是最后的一次出埃及。

然而祂仍在那代表着即将逝去的旧时代的筵席上时,桌上仍有残余的未经发酵的酒和无酵饼时,祂为我们立下了新的筵席。祂拿起席上的饼,擘开了,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祂又拿起杯来,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当时耶稣仍在逾越节的筵席上,祂拿起的饼是逾越节的饼;所拿起的杯,是代表旧时代的期望。然而祂的手一接触到逾越节的饼,就使一切都成了新的;祂的手拿起逾越节的杯时,祂就在这杯中注入了一个新黎明,新时期,新年代的荣光。在这幅简单的图画中,我们看见了基督徒的筵席之设立。

关于基督徒的筵席,有三件事我们必须记得。它是一个记念。基督说,“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它不只是记念,它还是交通,借着它,祂的门徒世世代代将要围绕祂的爱筵,分领饼和葡萄汁,借着分别为圣的饼和酒,实际与祂在灵里有交通。它还不只是交通,它又是一个约,宣告那些坐席的人,与祂心中所关切的事业合而为一。旧时代的逾越节,为的是记念出埃及,那是一个怀着希望的节日。新的逾越节也是记念出埃及,但祂已经完成了这个出埃及的事工,我们无需再怀着期待;相反的,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已经获胜的确据。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围绕着祂的筵席,是来记念祂,与祂相交,向祂保证对祂的忠诚。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些。在古罗马的废墟里,我们还能从壁画中,看出罗马的兵丁在祭坛效忠。这个新的逾越节筵席,是我们向祂效忠之坛。我们宣誓必为祂而活,为祂而争战,为祂而死。

因此这里象征着祂带了祂的门徒,行过黑暗的阴影,已经目睹新日子的晨光。这一切都在那简单的逾越节的筵席中表明了出来。祂拿起了旧的饼,将它擘开,无限的供应这世界;祂拿起那个旧的杯,从其中倒出神国的红色佳酿。当我们围绕有象征意义的主的筵席时,让我们切勿忘记祂自己,就是王正与我们同席。

“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毫无疑问的,他们所唱的是诗篇中伟大的赞美诗。如果我们读诗篇113118篇,就会发现他们所唱的诗,正是这些赞美诗。他们在开始逾越节的筵席时,先唱113篇和114篇这两首赞美诗,这两篇诗告诉我们,耶和华至高无比,祂坐在至高之处,却降卑自己;那是出埃及之歌,赞美祂如何将他们从埃及领出来,带他们进入迦南。试想像那一日,耶稣在最后的一次逾越节筵席上坐着,在筵席开始前唱这两篇诗篇,那情节是何等的贴切!接着是诗篇115篇,

耶和华阿,荣耀不要归于我们;
要因你的慈爱和诚实归在你的名下。

这是说出祂为着神的荣耀,经过死亡的痛苦。

诗篇116篇以经过死亡,进入生命与事奉为中心。

诗篇117篇是继上一篇的经过死亡,进入生命与事奉之后,万民的赞美。

诗篇118篇中有一句重复的迭句,“祂的慈爱永远长存。”那是他们所唱之诗最后的题意。

他们唱完那最后的诗歌之后,就出来往橄榄山去。王就在唱着神的慈爱永远长存的歌声中,进入十字架的黑暗阴深之处。

马太福音263156

现在我们虔诚肃穆的,随着王经过客西马尼。我们无法试图从这一段经文,来解释基督的忧伤。我们对这段经文的默想,自始至终只能从边缘行过,只能站在外面的黑暗中,远远的,模模糊糊的看这痛苦事件所显示的那些内容。

我们要注意,这一段经文仍然可以分成三小段,但是我们一切默想的中心还是放在基督身上。虽然门徒们也在场,我们偶尔也要看他们,我们不应该忽略他们,但我们还是要把我们的虔诚思想集中在主自己的身上,就是在这幅无可比拟的图画中所见到的祂。

首先我们站在进入这一座忧伤的圣所内室的走道上。我们的主经过这条走道,进入客西马尼园内橄榄树的阴影下。我们看到基督在预备祂的门徒面对那即将临到的事。

其次,在这一段经文的中心部分,我们进到祂的忧伤内室之中,在那里我们看见基督独自一人。门徒们也在客西马尼园,但这样适足加深祂那绝对的孤单和凄凉。

最后,我们看见一幅基督得胜的画像。

现在我们先来到进入内室的通道。那时正值月圆之夜,因为那时正是他们守节的日子。在楼上的时候,他们曾有一次不寻常的奇妙聚集,在这次聚集中,旧的节期宣告结束,新的节期被设立了。他们唱了赞美的诗篇,就是哈利路亚诗篇。他们离开楼上,经过街道,进入郊野的大路,终于踏上橄榄山麓的一处僻静所在。他们所唱的诗,一路中还萦怀在心头。客西马尼那个词的意义是“围住的地方”。他们心中困惑,对祂所说的事,他们深感不解。他们曾问祂说,“你往那里去?”祂用很着重的词句回答他们,祂是到父那里去。但祂没有将祂所要去之处的地理位置告诉他们。

现在祂正要离开他们而去,他们伴着祂同行。突然之间,基督开口了,打破了他们默默而行的沉静。祂转向他们这一群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这话的第一部分说到他们前面即将临到的黑暗。很可能门徒们以为,惹是生非的犹大已经离开,从此不会再有甚么麻烦了。但现在祂环视剩下的十一个门徒说,你们今晚都要因我的缘故跌倒,我将是你们绊跌的原因,你们要因我绊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群就因此四散。祂对即将来到的黑暗,了解得远比他们清楚。祂告诉他们将要发生的最可怕的事,就是他们都将因祂跌倒。但是祂说这话,不是以宿命论者的身分说的,而是以一个深知他们必然会有这反应的人之身分,是以一个深深了解预先安排好的一切计划的人之身分说的。这些人对旧约圣经相当熟悉,他们很清楚祂所引用的是撒迦利亚的那一个伟大预言。现在祂说,今夜就是牧人被击打,使羊群四散的时候。今夜发生的事不是偶然的,而是神计划中的过程之一。因此,围绕着他们的阴影越来越深。祂并且告诉他们,他们将陷身在更深的黑暗之中,那黑暗深到使他们跌倒,他们将被赶逐四散。

然而这些并非事情的终结。祂这样告诉他们,是让他们知道,在他们跌倒之先,祂已预知他们将跌倒。基督总是为他们安排,使他们以后回转的时候,可以容易一点。一个人若说,我的朋友早已知道我会如此,事先作了警告,所以我要回转归向祂,这是一件极宝贵的事。基督是将事情最坏的一面告诉他们。然而祂并不只是说那最坏的一面,注意下面的话,这充满光芒的话,“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基督和跟随着祂的这一小群人,正走在往客西马尼的路上。这些人战战兢兢,不知道前面将要发生甚么事,也不明白祂所说的那些话的意义。他们因为祂没有运用大好形势,建立一个国度,而感到伤心失望。他们因为认定祂将遭杀害而伤痛心碎。祂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你们的分散并非事情的终点,因为还要有聚集。我的受死并不是终点,因为我还要复活。眼前的黑暗不会持久,黑暗之处还有亮光。

彼得的回答,是出之于爱心和无知的抗议,“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这里是强调这事立刻将发生,“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彼得回答祂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

王自己沉着镇静,对这些脆弱的门徒,满怀着温柔的同情。祂没有斥责他们,但对将要发生的事,先警告他们。祂说的时候是那么肯定,那么明确具体,绝无错误的可能。祂给他们的印象是,祂知道一切。彼得的话等于说,我若对自己都不认识,还有谁认识我?我们从基督与门徒的关系中看见,人最不了解的,就是他自己。当彼得说“我却永不跌倒”的时候,他是出于绝对的真诚。但是他并不认识自己,他不知道自己的软弱或刚强。对于冲着他而来的势力有多大,将临到的黑暗有多深,将要面对的试探有多可怖,他一无所知。他是完全的诚实。但基督知道他,祂珍惜他对自己的忠诚,但祂知道背后的一切。祂知道,他天性的刚强中藏着他的软弱,祂知道这热情豪放、冲动,如同雷雨的人,在巨大的试探和重压之下,会否认祂。王镇静如昔,仍然以柔爱对待祂的门徒。他们也仍然爱祂,但在困惑惊惶之下,他们不禁举止失措。

现在我们来到客西马尼园内。在这一部分中,门徒们的在场,只有加深祂的孤单。留意祂如何从他们中间,投入那孤单之中。从楼上出来时,祂带着十一个门徒,进入园子之后不久,祂又把八个留在门口。祂带着三个稍往前走,这三个是雷子约翰和彼得、雅各。祂登变像山的时候,所带的也是这三个人。祂到睚鲁的家中,去叫他的女儿从死里活过来,也是带着这三个人。因着某种原因,祂和这三个人,总是比和其它的人关系更密切。几乎人人都认为,他们三人是特选的圈内人,获得祂较多的信赖,祂能向他们尽倾心意。这一点很难令人信服。说不定他们是十二个门徒中最软弱的,因此祂才必须时刻将他们放在身边。也许那些从未得着异象的人,反而比得着异象的人更刚强。后来,我们从主所启示祂自己和父家的亮光中,会发现那一直留在门边,从未有火热的异象,和狂喜经验,只有静静地忠于平日事奉的人,反而比别人更刚强。

相传多年前有一位修女,梦见三位修女在祈祷,这时她忽然看见主自己来了。祂从他们三人身旁行过。祂对头一位竟然未曾稍顾,未加触摸,即匆匆行过。经过第二位的身旁时,祂曾对她简单地说了几句话,随即离开了。惟独对第三位,祂驻足久留,并且伸出祂的爱手,按在她的头上。祂的脸面绽露出慈祥的笑容,以无限的爱对她轻声细语。这位修女在梦中自思:主对那末了的一位何其珍爱,那第二位大约曾在甚么事上使祂不快,而头一位必定祂非常恼怒。当她还在梦中这样想的时候,主转过头来对她说,你这个属世界的妇人啊,你的判断是大错特错!那头一个妇人的信心、交托、顺从是那么完全,我可以训练她作更大的事工,这是其它两个所无法作到的。末了的那个需要我全付精神的照顾,不然她就要退去不跟从我。也许彼得、雅各、和约翰,他们亦是这一种情形。祂带着这三个人,但他们却不能全然与祂一路同行。祂要他们和祂一同儆醒,然后祂稍往前走,前去祷告。

其次,让我们留意这里论到我们主的话。祂“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这里的“就……起来”,原文直译是“开始”,前面已经出现过两次。一次是4章里面的“就传起道来(就开始传道)”。另一次在16章,“从此耶稣才指示……祂……受许多的苦(耶稣开始指示……)。”现在祂开始忧愁,极其难过。这里翻成“极其难过”的字,是一个很奇特的字。关于这个字的来源,无法作确定的考据。它可能由两个字构成,也可能由一个有“远离家园”之意的字而来。祂开始忧愁,远离家园。它的意思当然比这些更深,基本的思想是祂感到被弃绝的孤单。祂开始进入这种被绝对隔离的感觉中。

当祂开始祂的传道事工时,有众人和祂同在,如今众人早已离开祂。祂在传道之初,百姓的官长也曾感兴趣。如今他们正阴谋将祂置死,祂深知此事。祂曾招聚了一些门徒(不单是那十二个门徒)在祂的身旁,但是当祂试图教导他们时,门徒中就有多人离祂而去,不再与祂同行。但至少祂有十二个门徒。不,其中有一个不在,他正去率领暴民来此。那么至少还有十一个啰?也不是,其中有八个留在园子的入口处。那么其余的三个总是在祂身边吧!也不然,因为不出半小时,他们就都昏沉入睡。祂开始忧愁起来,深感孤独凄凉。于是祂对他们说到祂的忧伤。我们很少听过祂说到祂自己的忧伤。现在祂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这里另有一个字,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先前的是祂“开始忧愁。”现在祂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同一个字──“忧伤”的前面,加上了“甚是”,说出它的深度。它的意思是,忧伤的浪潮在我的心中澎湃。祂对他们说,“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儆醒。”这是祂向人所提的最后请求,也是祂向门徒所提出的最后请求。

现在我们随着祂再往前走一步。在祂三次的祷告中,我们除了留意其中三件最简单的事之外,再也不能作甚么。祂祷告了三次。头一次祂祷告说,“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第二次祷告时,祂没有提倘若可行,求叫那杯离开,却表示若不能,祂甘愿接受那杯,“我父阿,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第三次祷告时,说的话和先前一样。

先特别留意祂头一次的祷告。当人听见这祷告时,虽免会想,其中似乎包含着前未曾有的退缩意味。然而那并不是一个求叫杯离开的祷告,它是一个求神旨意成就的祷告。首先,留意祂承认和神之间那永存的关系,“我父阿。”我们委实不敢以我们的经历,来说明祂的感受,因为在祂的忧伤和我们的忧伤之间,有深渊相隔,不能通过。但是由于我们现在所看的,是那位成为人的基督,我们或者可以大胆的说,人在势不可当的痛苦之下,心里会受到试探,怀疑神的慈爱与善良。然而即使在愁云密布,忧愁的巨浪迎面袭来,祂的心中塞满了无限孤单的那一刻,祂对祂和父神之间关联的感觉仍然不变,祂仍然可以看见父神的脸面,没有被阴云遮掩。请听祂的请求。首先祂所说的条件,“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接着祂又恳求,“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祂再一次祷告。“我父阿!”说明祂和父的关系毫无改变,承认那杯不能离开祂。接着是同样伟大的恳求,“愿你的意旨成全。”

祂最后的祷告,重复表明祂向着神的旨意,愿意绝对放弃自己的态度。基督在客西马尼园为着甚么祷告?祂祈求神旨意的成就。这里所隐约显出的退缩,是甚么意思呢?那是试探的最后阴影。回头看我们曾想到过,祂在传道之日的故事。很久以前,当祂在旷野中,仇敌公然在基督眼前,将世上的万国和其荣华指给祂看,说,你只要向我一拜,这一切就都归你。这试探的含义是,祂可以不必经过苦难,就能得着万国。那是最早的试探,发生在旷野的光天化日之下,当时四周庄严静寂,没有任何搅扰。基督的回答是,“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祂。”那是在祂公开传道事工开始的时候。

然后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同样的试探又重演,但这次不再是出自仇敌,而是仇敌用一个使徒的声音发出。祂说,“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而那位作发言人的使徒说,“主阿,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大约是八天之后,在荣光包围着耶稣的那山顶上,同一位使徒又说,“我们在这里真好。”他又再度犯了大错。因为那话的意思正是,主阿,留在山上的荣耀中,勿去十字架。你可以在这里得着你的国度,但不要有十字架。祂对仇敌藉使徒而发的试探,远比仇敌公然的试探更严厉。“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如今在客西马尼园,魔鬼并未公然出现。那使徒正沉睡,但是试探的阴影,正侵袭着基督的心魂,“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让我们追溯到祂进园前的时刻。祂曾对这些人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祂的意思就是,我要经过死的痛苦,但我要进入所得的国。我必须建立这国,神的旨意必要成就。我必须离开,你们这些将要分散的人必将再被聚集。如今祂独处一隅,连最后的一个门徒也不在身旁。

夜影将祂包围,那苦杯,其中所代表的奥秘的痛苦,是我们无法了解的。那无限忧伤的苦杯正递向祂,死亡的阴影笼罩着祂,那个大的试探又在阴影中潜入,“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倘若只到这里为止,那么祂是踌躇留连!但祂没有片刻停留!祂刚毅,果断,坚决,敏捷地接着说,“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在那一瞬间,祂接过那杯,不再摇曳。祂定意独饮这杯。祂拒绝魔鬼的试探,拒绝彼得的建议之后,孤单的接受那杯,因为那是祂父的旨意。这些只把事实揭开,让我们看见人所不能解释的那大奥秘。那是神亲历人类的痛苦和忧伤。我们读这一段故事,无法不感觉它的深奥难测。彷佛在神和这位人子之间,有极微妙的不同,然而事实上从未有任何的不同,连不同的影儿也未曾有过。耶稣在客西马尼的那一晚,实实在在的是道成肉身的神。在这一切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我们所无从了解的,神的心因着人的罪而破碎。

最后祂回到祂的门徒那里,他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吧!”这两节圣经引起一些困难。许多老一辈的解经家,宣称祂对他们说,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是一种讽刺意味的话。绝对不是。讽刺也是祂所使用的方法,自有它的地位,它常常像夏日的雷电,驱尽大气中的混浊。但祂在这里的话却不是讽刺。那么祂究竟是甚么意思呢?我们不应该使45节和46节紧紧相联,两节之间有间隔的时间。祂在那场争战中赢得胜利后,回到门徒中间,他们仍昏昏欲睡,祂的来临使他们勉强睁开惺忪的睡眼。祂静静地对他们说,还有一点时间,你们再睡一会儿吧。他们就瞌眼睡去,祂在一旁守护着他们。祂在酣睡的门徒中间独自儆醒守夜,一直到祂看见来捉拿祂之人的灯笼火把出现,犹大领着他们来了,祂才用手按着他们,说,“起来,我们走吧。”在那一段时间内,祂心中的思绪如何,无人能够揣测。祂对跟前那些倦极沉睡,往日爱深责严,生死相随的人升起无限的怜爱。祂知道不久当祂从黑暗中奏凯,祂将成为他们的鼓舞,他们将为祂劳苦不倦,舍己牺牲,成为高举祂得胜的火炬。

末了留心察看主的得胜。祂对犹大说,你所作的快作吧!祂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用不着它。我可以求父,祂可以差遣十二营天使来,但我不要。为何不要?正是为着祂对人类的爱。

至此我们看见祂从客西马尼园中出来,人要将祂捉拿。犹大说,你们把祂拿住,牢牢靠靠的带去。彷佛兵丁的手可以将祂制服。祂诚然被牢牢的抓住。是甚么将祂抓住?“祂是爱我,为我舍己。”这就是一切的经过。但愿神帮助我们,每人都能对自己说这样的话。

马太福音265775

研读前面一段经文,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王的胜利。我们看到经过那一个孤单寂寞之夜,从客西马尼园走出时,祂是环集在祂四周一切势力之主。

现在我们要来看,王如何从人的手中经过。不过实际上祂仍是在神的手中。首先看祂的审判官。(我们禁不住要说,求神赦免我们,竟然称那些违背正义,要将祂置于死地的人为审判官。)其次看彼得,这个属祂自己的人,他经常是其它人的代表。然后我们要看那卖主的犹大。最后看那摇曳不定,惟利是图的彼拉多。我们对王的沉思,反映出这些人的面目,使我们能清清楚楚地看出他们的本相。稍后,祂又进入难以言宣的孤单,我们只能远远站立,倾听风的叹息,和汹涌的浪涛,却永远无法明白祂所经过的究竟。从祂所经过的这一切,我们还是看到祂威严尊贵的态度。祂从未受挫,从未被击败。

目前的这一段经文,有两件事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头一件事在5768节。我们把58节略去,因为这一节所论的是彼得。
第二件事是58节,以及从6975节。

在头一部分中,我们看见王被人弃绝的景象,但祂却是被神所拣选的。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见王被祂自己的人否认,但祂却拯救他们。

关于头一部分,让我们先将注意力集中在王本身。这一部分很少说到祂。只有宣告祂被捉拿,被带到大祭司该亚法的院里,文士和长老已经聚集在那里。我们所读到关于祂的第二件事,是“耶稣却不言语”。末了的一件事,是大祭司依法要求祂起誓时,祂为自己作了一个双重的声明:

1·祂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
2·祂要升到权能者的右边,至终祂要再降临,将祂自己显明出来。

因此当我们看王,有两件事使我们印象深刻:

1·是祂默默无声;
2·是祂起誓时所说的话。

我们先来看祂的默默无声。要特别留意,对着控告祂的见证人(马太很准确地说他们作假见证),祂甚么都不回答。祂默不作声,因为祂完全明白,他们说谎的目的是甚么,所以祂的申辩全无用处。这些人早已定规好,要置祂于死地。他们先预定了这样的目标,才作审判,那还有甚么希望?他们找了多少证人来,我们无从知道,显然为数不少。他们所作的假见证十分薄弱,愚昧无用,甚至大祭司都不敢采信,直到最后找到两个人。这两个人以传说中祂以前所说过的话控告祂。大祭司才认为可以根据这见证定祂的罪。他们若不是因着无知而胡言,就是故意捏造谎言。他们说祂曾说过,我能拆毁神的殿,三日内又建造起来。耶稣从未说过这话。祂所说的是,“你们拆毁这殿,”不是“我要拆毁。”祂从未使用祂的能力去拆毁甚么。祂不是拆毁者。祂的话暗指他们有能力拆毁。他们的惟理主义弄瞎了他们的心眼,除了眼前的事物之外,他们看不见别的事;他们将祂话语中的暗示,歪曲成祂对自己的断言。

接着我们要看祂在大祭司面前的缄默。大祭司纯粹以个人的身份问祂,“你甚么都不回答么?”他试图逼祂说话,好达到以祂的话控告祂的目的,祂却一言不发。

然而最令人惊异的一幕,是基督起誓时所说的话。要仔细留意大祭司怎样对祂说,“我指着永生神,”──这是叫人起誓前的法定用语。接着的话并不包括在法定用语之内,而是说明他要祂起誓回答的问题。他不是说,我命令你告诉我们;他是说,我要你起誓回答我,使我们听见你发誓说,究竟你是不是神的儿子基督。这样的说法和措词,是当时的希伯来人非常熟悉的。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暴露出祭司长对耶稣的态度。这个问题首先显明了大祭司对弥赛亚盼望,和他对弥赛亚职分的观念。这个问题同时也显示出大祭司熟悉古代的经卷,也完全明了以色列国全国对弥赛亚的炽烈盼望。百姓对于弥赛亚的盼望是,祂必须是神的儿子,是受膏来完成神旨意的那一位。

然而大祭司的问题所暴露的,还不止这些。它清楚地显示一个事实,他明白耶稣曾作过同样的宣告。这问题把耶稣的教训在祭司和官长心中所留下的结果,汇集在一起。这个问题只能向曾如此自称的人提出。用不着停下来重读全卷福音书,或者去收集事例,我们只要想一想基督所作的一切,就知道祂确实是如此宣称。祂一而再的申明,祂有弥赛亚的权柄和职分,祂也声称自己是神的儿子。因此大祭司实际上对祂说,希伯来人所指望的是弥赛亚,弥赛亚必须是神的儿子,你一直如此宣讲,这样教训,使人想你就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现在我们不能再犹豫不定,我要你起誓,简简单单的告诉我们,你是否仍如此自居?他并不相信耶稣,但也不相信祂是在开玩笑。他认为必须逼祂在宣誓的情形下,作确定的自我宣告。

如此强调这一点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样的强调,可以显出基督的回答中那无比的力量。倘若我们看出大祭司是在迫使祂作一个公开的承认,我们立刻能看出祂回答的意义。那是一个双重的回答。祂首先立刻答复大祭司的问题,接着祂又加上一些,比大祭司在问题中所示意的更令人震惊的事。对于所问的问题,耶稣说,“你说的是。”这个回答非常肯定,直截了当,简明深刻,像大祭司所发的问题一样。

在此我们看见,王被祂的仇敌团团围住,祂站在非法的审判席前。对作假见证控告祂的人,祂不发一言。大祭司问祂为何不回答指控,祂仍保持缄默。但是等到要祂在誓言之下回答,祂立刻肯定的回答,祂正是大祭司所说的基督,是神的儿子。

将这些存记在心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下面的“然而”一词。这个“然而”引起解经家许多分歧的意见。“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祂起誓所作的肯定回答是,“你说的是。”有人主张接着的“然而”,应该改作“而且”。另有人建议,应该用“但是”。如果我们清楚当时的情景,就知道这些改变都没有必要。实际上它的意思就是“然而”,我们没有理由去改它。且让我们留意当时的情景。仔细看大祭司和众长老向着祂的脸色。大祭司竭力地要陷祂于圈套,吩咐祂起誓。而基督是绝对肯定的,明确清楚的,声称自己是弥赛亚。大祭司听了这回答,顷刻之间他的脸上浮起无限的轻蔑,不肯相信他所听见的回答。我们若看见那一幕情景,我们就会明白祂说“然而”的意义。然而──那就是,尽管你不信,你却要看见。

因此基督在大祭司的吩咐之下,起誓宣告祂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接着祂以自己将要奏凯降临的事,回答他的不信与鄙夷,虽然祂正置于似乎是挫败的时刻。这是祂对希伯来族的大祭司,所作的最后庄严的宣告。

在诗篇2篇中,我们能找出希伯来人对弥赛亚所存的具体盼望。历来希伯来的解经家和教师,无不以这一篇诗为弥赛亚篇,这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一篇诗,告诉我们受膏的是圣子,神已经使祂坐在权能的宝座上,祂将求列国为基业,得地极为田产,这一切都要赐给祂。当大祭司问耶稣,你这个来自加利利乡下的拿撒勒人,你就是那位弥赛亚吗?他心中所想到的弥赛亚,正是诗篇2篇里面所描绘的。你是否自己宣称,就是我们古代经卷中所描写的那位受膏坐权能宝座的圣子,执掌万有的神的儿子?基督回答他,是的!大祭司对这回答的反应是惊讶和不信。随后基督说“然而……”。紧接着这个“然而”之后所说的话,引自但以理书,这些话和伟大的诗篇2篇,在希伯来人的思想中,都同样地确定是论到基督。但以理书中,所见的异象是在天上。在那里,那云是从地到天。但以理说,“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他所观看的,是空间的至极,是无限的,也是属灵的。再看他所见亘古常在者的异象,“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祂从天上来,来到亘古常在者的面前。来的这一位“像人子……驾着天云……,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祂。”

现在让我们回到当时的情景中。耶稣说,你问我是不是神的儿子,弥赛亚。我是。你不相信。让我提醒你经上另一处弥赛亚的预言,说到人子来到亘古常在者的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和国度。我就是人子。你既不相信它是属灵的事实,你将要眼见到它的显出。如今我站在你们中间,似乎是被你们困住,受到你们的挫败。你们藉谎言,险谋,卑劣的手段置我于死地。你们贿买假见证。对这些,我未置一词。现在你要我以誓言宣告。我宣告了,你的表情说出你的不信。然而,从今以后,但以理在异象中所看见的人子,将要升到权能的宝座上,你将要亲眼看见。

他们曾否看见呢?他们将祂钉在十字架上,他们把祂的生命卖掉,他们将祂抛弃;我们可以想象,祂死了,被埋在亚利马太的约瑟的坟墓中之后,他们说,我们终于将祂除掉了。但是不出四天,他们就发现,祂并没有被除掉,他们必须视祂为坐在国度的宝座上了。再过不久,他们更必须把那一小群原来惊慌恐惧的渔夫聚集在一起,对他们说,“我们不是严严的禁止你们,不可奉这名教训人么?你们倒把你们的道理充满了耶路撒冷,想要叫这人的血归到我们身上。”这究竟是甚么意思呢?这说明了人子已经升到宝座上,已经从亘古常在者得了权柄。他们所图谋施于祂身上的一切,全都化为乌有。因此祂若不是祂所自称的那一位,就是该亚法说对了,他控告祂是个僭妄者。今天,仍和当日一样,我们没有中间的立场,祂若不是一个道成肉身的真理,就是一个说谎言的欺世者;祂若不是一个骗子,就是升到了永远国度里的神子。

我们看过了王,现在我们来看看一些附带的事。在人类的历史上,歪曲公义的事,还有那一件例子堪与这事相比?以真理为名,其实是说谎;以虔诚为外表,里面却是邪恶。这不是罗马人的法庭,它是希伯来人的法庭。按着希伯来人的律法,公会在夜间聚集审判这类案子是违法的,但他们竟漏夜审判祂。公会在一天之内宣判罪案,也是违法的,而他们对耶稣由审判到宣判定罪,前后仅数小时。

留意他们在贿买证人一事上的歪曲公义。“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要治死祂。虽有好些人来作假见证,总得不着实据。”等到基督作了那伟大的宣告之后,我们看见大祭司站了起来,他忿怒的说,“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他撕裂了衣袍。祭司撕裂他穿着供职的衣袍,是违反神律法的。我们可以在利未记中读到,神明明吩咐,大祭司虽在忧伤痛苦的时刻,也不得将衣袍撕裂。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象征他们整个的态度。他们是将律法置于脚下践踏,违法将这人置死。公会的定案是在狂怨声中叫嚣而出,随着是对那人犯加以百般凶残的殴辱虐待。这就是人的本性。今日人性的情形,若无神的恩惠,仍是如此。

彼得的故事是人所熟知的。首先我们可以这样说,虽然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失败,也不能否定他不认主的可怕事实,但是我们绝不可忘记,彼得之与主的关系,用一个字来说明,那就是爱。在全部过程之中,他爱他的主。真正的爱是因信而出。爱需要信作中心基石,彼得从未失去对于耶稣的信心,所以始终爱祂。不久之前基督曾对他说,“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勇气消失了,盼望消失了,对耶稣所要成就的那些事的期望消失了,但是他对耶稣本身的信心从未消失过,他对耶稣这人的信心始终存在。因此我们看到这故事是一个爱的故事,虽然是莽撞,愚鲁的爱,然而它还是爱。

关于彼得,有三件我们必须留意。

1·“彼得远远的跟着。”他要看结果如何。这是一种带着好奇,遥远的爱。
2·他的爱受到考验后,显出了怯懦,终至否认主。
3·是爱的回忆和返回,“他就出去痛哭。”带着好奇,遥远的爱,这是彼得的失败。爱受到考验后显出怯懦,这是他受到魔鬼筛的时刻。爱的回忆和返回,那是基督的胜利。

第一,带着好奇的遥远的爱。我们不需要过分看重这一点,但是我们若从诗篇第一篇的观点来看彼得,自然会深感兴趣。当我们读这一篇诗的时候,我们想到基督。“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彼得正处于相反的景况。那是一种过程,我们无法说它是进步,因为他所走的是下坡路。“从”“站”“坐”,彼得当时正是这样。从,“彼得远远的跟着耶稣。”站,他“进到里面”,站在那些人中间。坐,他“就和差役同坐”,与基督的仇敌在火旁一同取暖。他是远远的跟着耶稣。我们若问彼得为甚么要跟去?如果他有机会回答,他要说,因为我爱祂,我要知道结果。我原以为祂会作的那些事,祂一件也没有作,我感到失望。哦,是的,单是好奇的爱,和罪人同行,站在罪人之中,坐在罪人所生的火旁取暖,真是危险万分。那正是彼得的失败。

现在来留意受到考验的爱。一个使女对他说,“你……也是……。”为甚么说也是?因为约翰也在大祭司的院中,犹大也在其中出没。“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你真是他们一党的。”头一次他设法躲避,“我不知道你说的是甚么。”我们都一样,当我们受到挑战考验时,我们不明明否认,总是设法躲避。接着有另一个使女,不是单独对他说,而是对那里所有的人说的,“这个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这一次,他起誓说他不认得耶稣。过了不多的时候,那里的人都对他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你还有甚么遁词可用!于是彼得就在起誓之外又加上发咒。那正是撒但在筛他。耶稣早已对他说过,撒但要筛你们!有人很有趣的说,彼得将一切属上面的事关闭,却对属下面的事敞开。彼得发现自已被筛出去了。一个人若爱耶稣基督,早晚会被带进到一个将祂本相显明出来的环境中。他被带进到一个能将祂本相显明出来的环境中,好使他能从里面的光景中被拯救出来。

现在看最后的一点。虽然在黑暗中,它仍然充满光辉和色彩。我们会看出整件事是那么富于戏剧性。就在他发咒起誓的说出否认的话之后,从外面的黑暗中传来了鸡叫之声,他就想起了耶稣所说的话。谈到这里,无法不令人先将彼得放在一边,去注视基督。基督曾对他说,“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鸡叫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彷佛有些孩子气,里面没有甚么特别意义。但是祂能使用最简单的事,就如麻雀的啁啾,引人归向神。祂能借着破晓前的鸡鸣,使一个在迷途徘徊的人被喊醒,使他开始踏上正路。彼得记起了,他就出去痛哭。马太福音的作者,用很优美的笔法,写到了彼得的心碎,因为他否认了他的主。

如此,“恨”杀了王,“爱”否认了祂。王彷佛借着这些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件,你们来看,有没有人像我这样的忧伤!第二件,也许是祂所说的最后的一件事,从今之后,人子是在权能的宝座上!让我们即使必须经过黑夜,仍能信靠祂,跟随祂。──《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