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4章

上一篇   下一篇

iii. 试探(四111

  如果把这段情节看作是耶稣受诱惑,那便是大错特错了。首先,动词 peirazo13节)在马太福音里总是试探的意思(该词在新约全书里出现了三十六次,只在哥林多前书七5和雅各书一1314两处清楚地指引诱做错事);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该词的根本意思,还可参看约翰福音六6和哥林多后书十三5。撒但的企图,毫无疑问是要怂恿耶稣去做错事,但是主权掌握在神的手里(见1节注释);整个故事的重点在于,考验作为神的儿子的耶稣对其弥赛亚使命的反应。其次,马太并不认为(路四13的“暂时”更加否定)这一段是耶稣跟撒但的各种挑衅斗争的总括(参,来四15)。这是一次特别的检验,是对耶稣和神所展示出来的关系的检验。格哈森(B. Gerhardsson)的专著《对神子的试探》( The Testing of God's Son)一语道破了这段故事的真谛。

  这段故事(跟耶稣受洗时的经历一样)的来源只能来自耶稣本人。马太和路加对它的记述仅在几个枝节处有出入,还有就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试探的顺序不同。对顺序不同的解释及评论颇多,有的从文学角度,有的从神学角度,不过都免不了是推测性的。大多数人认为马太的顺序最可能就是最初的版本,他把重点放在“神的儿子”上(36节),而后撒但便“摘下了假面具”(Schweizer),道出了他真正的目的。显然,顺序并不十分重要。

  这段故事的重心,也和马太引言中各个部分一样,落笔在旧约。耶稣的经历和摩西(见二8注释{\LinkToBook:TopicID=128,Name=iii. 博士來拜(二112})、以利亚(见二11注释{\LinkToBook:TopicID=128,Name=iii. 博士來拜(二112})的经历均有不言而喻的相似之处;诗篇九十一6里被撒但引用,其精神在第11节里又有所反映,因为谦卑地祈求神的保护是这段故事的基本主题。不过,最主要的联系还是在申命记第六章至第八章,耶稣回答撒但时,三次引用的全是申命记的话(4节=申八37节=申六1610节=申六13)。申命记第六至八章描述的是神给在旷野的以色列人一系列的教训,像人管教儿子一样(申八5)地试验他们(申八2)。那时,以色列人正面临争战应许地的使命,可是他们没有听从神的吩咐;而现在,神真正的儿子,在即将开始其使命之时,在旷野面临同样的试探,祂战胜了。耶稣便是真以色列的概念,在马太福音二15里已得到肯定,在这里则表现得尤为充分99

  1. 当时是马太喜爱使用的一个连接词,虽然有时不能表示一个肯定的年代上或逻辑上的先后联系,但在这里却是一个重要次序的标志:从耶稣受洗时祂身分和使命的明确,到检验祂对此事的反映。马太强调,耶稣是被圣灵引到旷野(参三16),急切地要去受试探的(参三13,“要受洗”)。魔鬼是代言人,牠在马太福音里真像一个强有力的劲敌,可是牠的权力由于耶稣代表天国的开启(十二2429,十三1939,十六23;见 Kingsbury, pp.149152)而大大受到威胁。这里,神有意要考验自己的儿子,魔鬼的敌对态度正是为神的这一目的所用。试探在旷野进行,足以使人联想到以色列人的经历(申八2100

  2. 耶稣禁食四十昼夜,使人联想到西乃山上的摩西(出三十四28;申九918)和往西乃山去的以利亚(王上十九8),第8节所提的高山恐怕更能加深这一联想。可是因为整个这段述与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历之间的联系太明显了,使人不能不马上联想到以色列人挨饿的四十年(申八23)。至于耶稣的禁食是完全不饮不食呢,还是靠在旷野找到的一点食物维持生命呢,这点没有说,不过备受饥饿是毫无疑问的。神的儿子也不是不知饥饱冷暖的。

  34. 但是,照魔鬼的意思,神的儿子无须忍饥挨饿。(若是并不一定表示怀疑,而是为了重提三17所揭示的新概念,并检验其真实的含义。)耶稣有能力行神迹来满足肉体的需要,祂后来所行的神迹便可证明:请看十四1521,十五3238。所以,不做并不是不能做,而是因为祂认识到,祂的忍饥挨饿是神给祂安排,让祂经受的,为的是给祂申命记八3的教训。祂,为要传讲神的道,必须经常忍受贫乏困苦;追求物质生活的安逸只能毁掉祂神圣的使命。祂是神的儿子,必须学会把无条件的顺从父神的旨意放在首位,这点正是以色列人未曾学会的。魔鬼并没有要求耶稣在人面前表现出一个“俭朴的弥赛亚”,而祂也没有作这样的回答,这两节的着重点完完全全在耶稣本人和神的关系上。

  57. 在这几节和第8节里,说到魔鬼带祂,是真的还是一种想象,不清楚。一座能一览世上万国的高山(8节)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故属于想象的可能性最大(参,结八13,十一24;以西结身在巴比伦,却被异象带到了耶路撒冷圣殿)。圣殿的顶(直译“小翅”)应是指圣殿建筑中向外延伸的部分;圣殿的主建筑,高度约为一百八十呎。魔鬼的建议(和耶稣的回答)也并不是让耶稣在众目睽睽之下,作惊人的一跃,以马上取得“弥赛亚”成功的果效。述的重点依旧是在耶稣和神的关系上。作为神的儿子,耶稣有绝对的信心,可以得到神在诗篇第九十一篇,特别是第1112节里所应许,要赐给所有信祂的人肉身上的保护。那么,何不尝试一下,叫神施展出能力来呢(何况还可就此消除对祂与神的关系的重重疑惑)?但是,这样做,就成了试探神(见前面引言页,对该动词的解释),就像以色列人在玛撒旷野所行的(申六16)一样,他们“试探耶和华,说:‘耶和华是在我们中间不是?’”(出十七27)。神的儿子和神的关系,只能是信,这种关系无需试探。“充满信心的祷告”和“试探神”仅一步之差,其间的分界线是如此的不明显,以致许多基督徒也感到茫然;他们应该认识到,魔鬼的建议是牠故意制造的危机局面,和在顺服地事奉神的情况下表现对神的信赖,完全是两码事。

  810. 从高山上俯视所见之景物,使人联想到摩西在尼波山上俯瞰应许地的情形(申三十四14)。在此可以感受到魔鬼统辖全世界的权柄,在路加福音四6里说得更为明确,在约翰福音十二31里也有所提及(参,林后四4;约壹五19)。耶稣来,就是为要争夺这统辖之权,而争夺是非常激烈的。向魔鬼妥协以避免这场争战,虽不是一个十分诡诈难明的试探,但却是检验耶稣对天父忠诚与否的一场严峻的考验,甚至不容选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易走之路。(归根结蒂,耶稣的使命就是来得到统治世界的权柄:但七14;参马太二十八18。)以色列人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受过这种诱惑,为了政治利益的缘故,他们抛弃了对耶和华的绝对忠心。在临进入应许地之前,诱惑更以严峻的形式等待着他们(申六1015;耶稣在第10节的回答正是引用了申命记六13)。可是,神真正的儿子不能出卖自己的忠诚,祂严厉地斥退了魔鬼,这是祂第一次叫出魔鬼的真名撒但,撒但是“敌人”的意思,指抵挡神及神的救世旨意,这就是撒但的真正目的。

  11. 耶稣曾拒绝呼求诗篇九十一11里所说的天使的帮助,祂认为不应该那样做(67节),但现在这个帮助却十分恰当地赐给了祂。天使的伺候特别指的是提供食物,又令人自然地联想到以利亚的经历(王上十九58)。饥饿阶段的课程学完了,学得很好,神的使者们来结束了这次的禁食,而这是耶稣自己所不做的(34节)。

 

99 请继续看拙著 JOT, pp.5053J. A. T. Robinson, Twelve New Testament Studies1962, pp.5360.

100 有关弥赛亚初露头角以旷野为背景这点,请看克尔克(J. A. Kirk)载于 EQ 441972)上的文章,pp.1721。克尔克的文章认为,试探更多是针对耶稣的弥赛亚使命,而不是针对他神子的地位。

iv. 退到加利利(四1216

  马太在这一部分和他在二1323一样,对耶稣的行程和旧约经文的验证给予特别的注意。这段正好填补了耶稣在约但河谷和旷野的经历(三13~四11),与在加利利公开传道,这两段生活之间的空白。约翰福音记载说,耶稣开始其早期活动时(在犹太和加利利),施洗约翰尚为活跃(约一35~四42;请注意三24);如果说约翰是注意将这段活动按年代顺序记载的话,则似乎应与马太福音四11以后的记载相吻合。四12的“隐退”正与约翰福音四3相符。

  12. 约翰的下监(详见十四3以下{\LinkToBook:TopicID=215,Name=ii. 希律安提帕說耶穌是施洗約翰復活(十四112})不只是耶稣作“战术性退却”到加利利去的近因,而且是祂这样做的根本原因(为理解退却一词,请参二121422,十二15,十四13,十五21,处处都与官方的敌意有关)。耶稣的迁徙还不只是在地点上作了挪动,祂传道的方式也改变了。祂从在约但河畔给人施洗(约三22以下,四12)改为巡回讲道和医治病人(2325节),不再与约翰的活动相关。

  13. 其它福音书里也提到了迦百农,把它作为耶稣传道的一处所在,只有马太明确地指出,耶稣住在那里,以那里为家(参,九1,十七2425;但如看八20,便会觉得,那里只是耶稣及其门徒巡回传道,经常回去暂住一下的一个“基地”而已)。马太之所以这样说,可能因为他本人与该城关系密切(见九9,只有当使徒马太与马太福音书的作者同为一人时;见导论Ⅲ C “作者”{\LinkToBook:TopicID=114,Name= C 作者}),也可能更有其神学的用意,他强调这座小城曾受到特殊的恩宠,但至终没有信神(十一2324)。迦百农是一座繁忙的湖边城巿,来听耶稣教训的人比拿撒勒的要多,而且耶稣在拿撒勒受祂家乡人的排斥,也是祂离开拿撒勒的一个原因,路加福音四1630有所记载。

  1416. 第13节所提供的地理情况为以赛亚书九12(希伯来文圣经为八23~九1)的引文布置了背景。马太在翻译的时候,做了一些删节,所以第15节好似孤立地提出一连串地名,与后面的句子也没有语法上的联系。以赛亚书里的“沿海的路,约但河外”指的便是加利利,不过是从亚述侵略者的角度来看的,所以是河西之地。当时用外邦人的加利利来称它,比以赛亚时期这样称它更为确切,因为人口的不断流动曾一度使那里的主要人口成了外邦人,后来哈斯摩尼王朝的统治者们正式通过了一项审慎的犹太化政策,人民才混杂而居。这样的一个地区会是犹太弥赛亚彰显之地吗?这需要证明(参二23)。马太正是从以赛亚的预言中找到了这一证明,因为以赛亚说亚述人的攻打带来的荒凉过去之后,将有新的曙光出现在加利利。以赛亚本身在此思考的问题远远超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如以赛亚书七14(见一23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27,Name=ii. 耶穌基督的來歷和命名(一1825})一般,从往后的几节来看,便知那曙光指的就是以赛亚书九67里所说的那位神子的降生。加利利从政治上说,是个不走运的倒霉地方,在犹太教首领们的眼中又不足挂齿;可是事实上,它却注定要在显示耶和华的救世计划中起关键的作用。(参看有关博士的章节和提到妇女的一356,便可看出马太的兴趣所在,他十分关注“局外人”在神的救世计划中所处的位置;还可参看二23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29,Name=iv. 逃往埃及及返回(二1323})。

Ⅱ 在加利利内外的公开传道(四17~十六20

  这最长的一段讲的是,马太所述耶稣公开传道的主要阶段;始自耶稣第一次以讲道者的姿态出现,止于祂的门徒认识到祂的特殊地位及祂不寻常的使命。整个这段期间,耶稣都在加利利及其邻近地区活动;到犹太传道是这以后的事,那是祂行使使命的高潮时期。这段期间有多长,没有说,所记述的材料也未按年代顺序清楚排列,而是按题目组织起来的。我们下面细分小节,就是为了突出各个主题(见大纲的Ⅱ{\LinkToBook:TopicID=122,Name= 大綱})。有些主题一目了然,如教训门徒(五~七章的“登山宝训”),行神迹(八、九两章)、门徒的使命(十章)和比喻集锦(十三章)等。其余的部分(EG 段落),虽不宜于归入任何上述专题,但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也不难发现。这些联系较为松散的小节集中表现不同集团对耶稣所持的不同态度:一方面是门徒们的信心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是宗教领袖们敌对言论的甚嚣尘上,形成两条对立的线索贯串始终。马太清楚的知道,坚持每个重点彼此间都有逻辑的联系是不切实际的,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前后一贯的整体架构,所以他从不随意处理自己的材料。这样,马太便从多方面刻画了耶稣公开传道的形象,这为与当权者冲突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A 公开传道的序幕(四1725

{\Section:TopicID=137}i. 耶稣讲道一览(四17

  从那时候表示一个新的开始,耶稣活动的新阶段(请看导论Ⅴ “马太福音的结构”第iii{\LinkToBook:TopicID=121,Name= Ⅴ 馬太福音的結構},原书58页对本节在福音书结构中重要性的说明),新开始的传道工作的核心就是宣布一个信息,这信息与施洗约翰所传讲的一致(三2),以后又为耶稣的门徒们多次重复(十7)。耶稣呼召人们对祂所讲的天国即将来到的新形势作出决定性的回应(见三2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1,Name=i. 施洗約翰的傳道工作(三112}中对悔改的解释,并看导论Ⅳ B “基督论”第iii{\LinkToBook:TopicID=118,Name= B 基督論},原书4243页)。

ii. 对四徒之召唤(四1822

  耶稣在加利利传道之前加进这段简短的述不仅是文学上的需要,因为要给耶稣在第五至七章中教训人准备好基本听众(见五12注释{\LinkToBook:TopicID=141,Name=i. 引言(五12}),还因为门徒是耶稣传道许多方面的基本组成部分(记述于下面各章中)。对马太的召唤是唯一单独描述的(九9),而这四个门徒是特意作为一个典型的小组提出来的,其中三名还形成了“核心”,与耶稣分享一些没有外界参加的特殊经历(十七1,二十六37;可五37,十三3)。对这类小事,马太一如既往,只是重点式地给些有关的细节,而路加福音五111则作了较为详尽的专门述101

  18. 加利利海(参十五29),在马太福音的其它地方只称“那海”,还是路加称之为“湖”更为确切,因它的面积只不过是13x 7哩(即21公里 x 11公里)而已。那里的捕鱼业极为昌盛,捕鱼人也不贫苦(西庇太家还有雇工,见可一20)。西门安得烈是伯赛大人(约一44),可是已在迦百农定居(八514)。西门是个犹太名字,而安得烈却是希腊名字(跟也是伯赛大的腓力一样,见约一44,参,约十二2022),正反映了加利利地区的混杂文化。西门的另一名字彼得也是希腊名字,不过反映的是原亚兰文的 Kepa矶法,即盘石之意(约一42;林前九5;加二9等);这名字是耶稣给他起的(可三16;约一42)。

  19. 来跟从我(直译应为“在我后面行”)马上使人联想到,一名拉比(见 Davies, pp.422423)有一批信徒追随身旁,聆听他的训诫;不过,那可是他们自己选择先生,而不是先生召唤他们。一名好的先生总应有一批这样的“追随者”。耶稣召唤祂的门徒,可不仅是来聆听和学习,还要积极的行动,作一名得人的渔夫。耶利米书十六16曾提到把人打上来,不过那是把他们打上来受审判(参,摩四2),耶稣的“渔夫”却是要拯救人,使他们免受审判。

  20. 在本节和第22节里,渔人们作出了迅速的反应,这显示耶稣召唤的力量。这本不是他们第一次看见耶稣(约一3542;参,路五3),可却是耶稣第一次要求他们离家跟随祂巡回传道。他们虽不必卖掉家产或与家人断绝关系(参八14;约二十一3),但是这样做,就等于彻底打破他们正常的生活方式(参十九2729)。

  2122. 雅各和约翰是彼得和安得烈的伙伴(路五10),约翰很可能在约但河边见过耶稣(约一3540有两名未提名字的门徒)。马太在述里加了立刻一词,还分别提出舍了船,别了父亲(参,可一20),更强调了他们舍弃一切的程度和决心。

 

101 为此请看 L. Morris, Tyndale Commentary on Luke1974, p.123,中译本:《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路加福音》137页,校园),他认为路加对此事是做为一件单独的事件记述的。

iii. 公开传道的概述(四2325

  简要的概述是马太福音的一个特点。参看九35(与四23几乎完全一致),八16,十二15,十四3536,十五3031,十九12。本段概述稍长,把以后各章所记述的事情都概括进来,为耶稣的活动制定了一个总的模式。概述又一次表现出马太对耶稣活动的地理范围的注意102,特别是耶稣实际所到之处(23节)、耶稣名声所及之处(24节)和看耶稣的人们来自的区域(25节)。

  23. 根据马太的记载,这时期耶稣本人的活动局限在加利利(仅有的几处例外见于八28,十五21,十六13)。本节里提到会堂和(犹太),说明耶稣讲道的对象是民族杂居的加利利当中的犹太居民(参,十56,十五24)。耶稣医治了两个外邦人,强调说明事情有例外(见八513{\LinkToBook:TopicID=162,Name=ii. 百夫長的僕人(八513},十五2128{\LinkToBook:TopicID=220,Name=vii. 一個外邦婦人的信心(十五2128}注释)。耶稣的传道工作可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在会堂里教训人(即讲圣经,如路四16以下所说),传讲天国的福音(即作公开的宣布,如太四17所说)和医治病人,即把天国的权力真正行使于地上(参十二28)。约翰也讲的是同样的信息,区别在于约翰认为是未来的事,在耶稣的传道工作中已不再是未来,神的国已成为现实。福音就是“好的信息”,马太在本节和九35,二十四14(参二十六13)都用天国的福音来概括耶稣及其门徒所传的信息,表示在耶稣身上体现着天国的降临(参,Kingsbury, pp.128 ff.)。

  24. 耶稣身在加利利,但是祂的名声已传遍了利亚(按照旧约的理解,可能是指以色列以北和东北的邻近地区,并不是指以后罗马人所置大得多的利亚省)。特别记载于各福音书中的多种多样的医治,充分证明本节所列举的各种病痛的确存在。赶一般不算在医病范围之内(见八16注释{\LinkToBook:TopicID=164,Name=iv. 耶穌治病活動的概括(八1617}),在这里与医病放在一起,说明它也是天国降临所带来的实际效果之一。

  25. 跟从耶稣的人,不仅来自祂本人活动的加利利地区,而且还来自南方的犹太,东方的低加波利(一个有大批外邦人的城邦联盟)和比利亚约但河外,现在是照犹太人对此名称的一般理解,与四15不同)。这几个地区加在一起,正是旧约中的基列,所以说,整个这片古老的“圣地”(撒玛利亚除外,马太只提过撒玛利亚一次,而且是否定它;见十5注释{\LinkToBook:TopicID=177,Name=iii. 對門徒使命的指示(十516})都起来响应弥赛亚的来临。

 

102 参看二1323,四1216,并请看发表于 NTS 2719801 pp.237240上之拙作。──《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