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第十五讲

上一篇   下一篇

                                                                     『真實的信仰』

馬太福音15:1-20

 

有一個關於猴子的實驗是這樣子的。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一個自動裝置,若是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有水噴向籠子,這五隻猴子會被淋濕。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馬上水噴出來每隻猴子都淋濕了,每隻猴子都去嘗試了發現都是如此,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因為有水會噴出來。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換掉,換一隻新猴子(稱為A猴子好了),新關到籠子裡的這隻A猴子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舊猴子揍了一頓。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新猴子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這新猴子去拿香蕉,這新猴子後來又嘗試去拿香蕉,每一次都被打的滿頭包,所以從來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

 

接下去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換掉,換另外一隻新猴子(稱為B猴子)關到籠子裡。這隻B猴子看到香蕉,當然也是按照本能馬上去拿,結果也是被其他四隻猴子K了一頓,那隻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最後也放棄了。後來一隻接著一隻的換,當所有的舊猴子都換走以後,那些新猴子也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就會被打。

 

這就是「傳統」形成的模式,當我們對傳統不做探究及反省時,很容易變成不知道為什麼要做!在信仰中也有許多「傳統」存在,當我們對這些「傳統」的目的及原由不清楚時,會感覺到迷惑,甚至某些事做起來在良心上會感到不安,要怎麼辦呢?我們從耶穌面對質問時的回答,可以看見真實的信仰應當出於什麼。

 

我們今天所看的這段聖經,從前面1434-36得知,這事發生在一個公開的場合,在耶穌忙著應付前來求醫治的群眾時,來了幾個文士及法利賽人,由151的敘述來看,他們應該是專程來找耶穌辯論的,他們在群眾間趁著空檔擠到耶穌面前,提出他們的質問,他們並不是指控耶穌「犯了古人的傳統」,而是耶穌的門徒違背了吃飯洗手的傳統,這一個質問事實上是在指控耶穌,沒有教導他的門徒持守猶太人的傳統,文士及法利賽人所謂的「傳統」是指宗教禮儀方面的。

 

耶穌在這一件事中有三段的談話,第一段是針對文士及法利賽人的回答;第二段是對當時圍在旁邊群眾的教導;第三段是對門徒的解釋。我們從耶穌的這三段談話中,可以看見真實的信仰是出於什麼。

 

一、出於誠實(1-9節)

 

面對文士及法利賽人的質問,耶穌並沒有直接針對他們的問題回答,而是從他們所謂「遺傳」中,舉出一個例子,突顯出他們的矛盾來,這個矛盾就是『藉著遺傳,廢了神的誡命』,然後引用以賽亞書的預言,很不客氣的用「假冒為善」稱呼他們。「假冒為善」就是說這些人是不誠實的。文士及法利賽人是如何不誠實的呢?

 

「當孝敬父母」是十誡中的第五條,十誡分為兩部份,前面四條談人跟神的關係,後面六條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當孝敬父母」這一條是十誡中有關於人際關係中的第一條。這條誡命就如同十誡中的第一條,代表關係的基礎和起頭。「孝敬父母」和「相信獨一真神」都是重要的。

 

文士跟法利賽人在耶穌的那個時代,是舊約律法的權威,如果有人對舊約的律法不夠了解,想要實際的運用舊約律法,就會想到這兩種人。因為這兩種人對一種東西非常有研究,這種東西叫做「哈拉卡」,這是一種當時沒有明文寫下來的東西,一直到公元兩百年左右「哈拉卡」才寫下來,成為一種叫做「米示拿」的書。在今天的經文第二節,文士跟法利賽人所說的事,以及第5-6節耶穌舉出來的事,都是屬於「哈拉卡」的內容。

 

耶穌所舉的例子中,在馬可福音第七章記載的相同事件中,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叫做「各耳板」,這是專門用來指已經分別出來預備奉獻給神的東西。當時候的這些舊約律法專家說:「已經分別做『各耳板』的東西,任何人都不可以動用。」他們所謂的「任何人」包括了父母。當他們在解釋應用這個「哈拉卡」的時候就會說,如果原本應該用來奉養父母的東西,已經先分別出來做『各耳板』了,就不需要再額外的付出一份去奉養父母,因為這種人愛上帝比愛自己的父母還要多。這類的解釋應用在文士及法利賽人中用得很多,耶穌很不客氣的說,這就是『藉著遺傳、廢了神的誡命。』。

 

類似這種作法,其實在我們的周圍也會看到,有許多人在辦理父母的喪事時,幾十萬幾百萬的錢都肯花,但是當父母健在的時候,不一定肯花幾十萬幾百萬的錢照顧父母。所以台灣話說:「生前一粒豆、贏過死後拜豬頭。」一方面在諷刺那些利用父母喪事,為自己掙面子的人,另一方面也提醒人,真的要孝順父母,應當把握父母健在的時候。

 

法利賽人及文士以為努力遵行律法,就是信上帝信得很好,他們看耶穌的門徒吃飯沒有按照傳統的宗教儀式洗手,就以為他們信得不好,但耶穌毫不保留的把這種追求表面功夫的信仰指出來,讓當場所有的人都聽見,上帝要人出於誠實的敬拜祂。

 

二、出於聖潔(10-14節)

 

耶穌跟文士及法利賽人說過以後,轉向圍在旁邊的群眾說話。他說:『入口的不能污穢人、出口的乃能污穢人。』這是針對文士及法利賽人所說「不洗手吃飯」的回應,很顯然文士及法利賽人不以為然,他們竊竊私語的在群眾間反駁耶穌的話,門徒聽見了,把這狀況告訴耶穌。耶穌又說了一段話,這段話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指猶太人對自己身為「選民」的優越感,另一個是指他們的教導是盲目和錯誤的。

 

13節耶穌說:『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在舊約經和猶太人古代的著作中,常常把他們自己比喻為「神所栽種的」,例如在以賽亞書61:3說:『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猶太人一直以來有一種優越感,以他們被神揀選而看不起其他人,每一個猶太人小時候跟著拉比學習律法書,談到外邦人的時候,孩子們會問說:「為什麼上帝已經創造猶太人了,還要創造外邦人呢?」拉比會回答說:「因為地獄的火需要外邦人做燃料。」耶穌針對這種錯誤的觀念說:『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意思是,雖然他們是神所栽種的,但如果他們不是神要的樣子,還是會被拔掉的。

 

耶穌用:『入口的不能污穢人、出口的乃能污穢人。』這個比喻,和否定猶太人必定得救,以及直接說他們是「瞎子領瞎子」,意思就是指他們在上帝的眼中不合格,因為他們是污穢的。耶穌對群眾所講的這些話,讓我們看見真實的信仰必須出於聖潔。不管我們的身家背景有多好,或者在行為上有多努力,但當我們不聖潔時,最後還是被排除在救恩之外。

 

三、出於內心(15-20節)

 

跟耶穌親近的門徒聽了耶穌對群眾的話之後,他們對耶穌跟群眾講的那個比喻不是很明白,彼得便代表門徒請耶穌解釋那個「比喻」的意思。那個比喻就是『入口的不能污穢人、出口的乃能污穢人。』這句話。我們聖經翻譯為「比喻」的這個字,在聖經中的用法,有的時候也包括格言或警語,『入口的不能污穢人、出口的乃能污穢人。』這是一句是上下平行的話,比較屬於格言的性質。

 

這一句格言從兩個層面談「污穢」。第一個是生理的層面,食物入了口,經過人身體的消化系統之後,最後落入到廁所裏面,這些落入廁所的東西雖是污穢的,但並不會自動的去污穢人,反倒是第二種層面,人心思意念中的東西表現到行為上時,是會給人帶來思想、言論、以及道德方面的污穢。

 

耶穌對他的門徒做詳細的解釋,他兩次用了「從心裡發出來」這句話,耶穌跟那些文士、法利賽人最大的不同是,耶穌從人的內心來看一個人的信仰,文士及法利賽人從表面的行為判斷一個人信仰好不好。所以耶穌跟門徒的談話,讓我們看見真實的信仰必須出於內心。當我們內心想著害人的事、淫亂的事、佔便宜的事、還有不誠實的事,嘴巴上就會講出來。有的時候我們有一些事情不想告訴某些人,但一不小心就會「說溜嘴」,因而引起一些問題,我們為了不「說溜嘴」,常常把自己憋得很難受。事實上,不說溜嘴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完全不知道,就不會說溜嘴了。

 

箴言4:23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真實的信仰必須出於誠實、出於聖潔、出於內心。這個世界似乎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完全隱藏起來的,最近在國際間鬧的很大的事件是,美國軍隊在伊拉克所做的事,一開始只是一些傳言說,美軍對待伊拉克俘虜跟囚犯的方式不好,美國政府指是否認,後來有人檢舉了,美軍的將領用一些理由作解釋,等到越來越多的照片和錄影帶出現,證明這些不人道的事情真的很嚴重時,連美國的國會都看不下去了。當初西方國家以結束獨裁,幫助伊拉克百姓得到自由為理由出兵,沒想到標榜人權、人道的國家,竟然做出這些事情來,這是一點都不誠實也不聖潔的。

 

上帝要我們怎麼信靠祂呢?透過耶穌的談話,我們必須出於誠實、出於聖潔、出於內心的信靠祂。當耶穌第二次再臨時,每一個人都要面對審判,我們一生的紀錄都會在神面前呈現出來,只會比從伊拉克流傳出來的那些照片和錄影帶更清楚、更仔細。若是我們像文士及法利賽人只看重表面的「遺傳」或「傳統」時,沒有真正按照神的心意來活,在審判時便無法過關。

 

求主幫我們,用心靈、誠實,和聖潔敬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