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上一篇   下一篇

太15:1-20 我们的君王对抗形式主义者

1. 那时,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见耶稣,说:“你的门徒为什么犯古人的遗传呢?因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

我们主最忙碌的时候,他的敌人来攻击他。这些来自耶路撒冷的宗教人士也许是教界的精英,他们名望极大,以为可以轻松胜过这位乡村传道人。也许他们是从总部派来的,要来击败这位新的夫子。他们要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是重要的,也许他们假装认为这是重要,让这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古人的遗传”对他们来说是大事:干犯这些就必然是罪了。洗手是一件很正确的事情,人是可以希望能多洗手;但是把它抬高变成宗教礼仪,这就是愚昧和罪了。这些“法利赛人和文士” 洗手,不管他们是否有需要,他们是出于一种自以为是的热心,为的是除去任何可能让他们在礼仪上不洁的小小东西。我们主的门徒已经如此进深到基督徒的自由当中,他们并不遵守拉比的传统:“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如果他们的手干净,为什么他们要洗手呢?遗传对他们的良心没有控制力。没有人有更大的权利去树立新的责任,忽视旧的。发命令,这是唯独君王才能做的事情。然而这些宗教徒问主的门徒为什么干犯律法,其实这并不是律法。如果我们的敌人不能有比这更严重的来指责我们,这是好事。

3. 耶稣回答说:“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神的诫命呢?”

“耶稣回答”,用问他们另外一个问题来回答他们的提问。我们的主经常是这样,我们在和吹毛求疵的人讨论的时候,可以效法我们的主。我们的主用另外一个问题,把注意力转到他们身上 — “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神的诫命呢?”和“诫命”相比,“遗传”算得上什么呢?遗传和诫命有冲突,它又算得上什么呢?“古人”和神相比算得了什么呢?我们的主最清楚该怎样对付这些邪恶势力的使节。他的问题把战火推进到他们自己的领土,把他们夸口的攻击变成全然的失败。

4-6. “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借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

我们的主解释他的问题,让他的指责更进入人心。神命令儿女要孝敬父母,这是毫无疑问包括了要给父母他们需要的帮助。逃避这个责任,就必然是干犯神清清楚楚的诫命。按自然的律,对父母感恩,这总是应当的;按着摩西律法,干犯父母总是死罪。在出21:17我们看到:“咒骂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人要尊敬父母,用爱来敬重他们,命令这一点的诫命,是被称作“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对神的律法的意思,是不可能存在误解的,然而那个时候卑鄙的教法师发明了一种方法,让人有借口不去履行这如此清楚的责任。

这些可恶的喜爱遗传的人教导说,如果一个人大声说,“供献”,这样正式把他的父母当得的分别出来归给神,他后来就决不可把这些给他的父母了。如果他在怒气之中,甚至假装,把那父母应当得的起誓不让人用,他就“可以”不尽帮助他父母的义务。的确,拉比并没有要求他按起誓的去行,真的把钱财或者财物给神;但因为他是已经引用了神的圣名,他就决不可把这奉献交给他的父母。所以一句急匆匆说出口的话就可以免除任何一个儿女不尽帮助父母的责任;他就可以假装他对说了这话感到非常懊悔,但是他的良心不容许他破坏誓言。邪恶的伪君子!鼓吹作恶的人!还有什么诡计是更明目张胆的吗?然而就是这样,他们“废了神的诫命。”

7, 8. “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他们真的配得愤怒的救主加在他们身上的名称:“假冒为善的人”。他们对不洗手感到不安,但却把他们肮脏的手放在神至圣的律法上。以赛亚说的预言确实很好描述了他们,他是生动描画了他们。他们的宗教是嘴上的宗教,是嘴唇的敬拜,只是这样而已。他们的心根本就没有靠近过主。

我们的主就是这样,用圣经,而不是传统,对付他的反对者:他用圣灵的宝剑击破他们木制的兵器。圣经一定要成为我们对付依靠传统的天主教会的兵器:除了主的话语,没有什么可以推翻罗马。

我们当得颂赞的主引用以赛亚的预言,他不仅是翻着说,还是自由地把它的含义带出来;就这样,他驳斥了拉比们对字句仅仅的拘泥。他们可以计算圣经有多少个字,却完全看不到它的意思;他带出了神所默示的话语的灵魂和精义。耶稣强调用心敬拜,对吃饭前洗手还是不洗手一字不提,这一点太微不足道,并不值得他去说。

9.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建立在人的权威上的信仰是毫无价值的;我们一定要用神亲自命定的方法来“拜”他,否则我们就根本不是在敬拜他。只有得到神话语支持的教训和命令,我们才可以接受,我们只是因为这个缘故才接受它们。最注重细节的敬拜,如果是脱离主自己的命令,受人命令的控制,就是“枉然”的敬拜。

10. 耶稣就叫了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听,也要明白。”

他转向普罗大众,他在他们中间行了爱的神迹。他“叫了众人来”,命令他们“要听,也要明白”。看起来他是想要用行为表明,他宁愿教训那些无知的农夫,也不愿意教训那些虚情假意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他有更多的指望,可以被无知的众人理解,胜过那些受过教育,用跟从毫无价值的传统来如此邪恶奴役他们判断的人。主离开有学问的博士,向群众传扬福音,后者比前者有更多的常识和诚实;然而就算这些人也需要鼓励,“你们要听,也要明白。”

11.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

这是众人应当思考,法利赛人应当咀嚼的。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让他们惊奇的话语。最重要的是,对形式主义者来说,它是一句令人震惊的话。当时的宗教徒把道德的要点放在饮食上,但是主耶稣宣告,这是在思想和行为上。法利赛人现在有了一个把柄,他们会抓住这个把柄:这句话要让他们有好长一段时间,可以发出恶意的评论。他们想要抓住一句话,作为控告的把柄,在这情形里,他给了他们一句话,如果他们敢去控告,他们是可以引用,达到这个目的。这是和他们的教训背道而驰的,然而要面对它锋利的刀锋,承受它特别的力量,却是不容易。

12. 当时,门徒进前来对他说:“法利赛人听见这话, 跌倒,你知道吗?”

门徒很明显比他们的主更关心法利赛人的跌倒。他知道他们会跌倒,认为他们跌倒,这并不是什么灾难。他用这特别的警告拦住他们的路,好让他们因此停下,困惑。他们到他这里来,好像要讨好他,希望在他话里抓住他的把柄;对他们的虚伪,他感到厌恶,他用这句让他们跌倒的话揭露他们的伪装,他们就暴露出他们的本来面目。他们不能再掩饰他们的仇恨,所以他们不能假装友善而让门徒落在陷阱里。

13. 耶稣回答说:“凡栽种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种的,必要拔出来。”

如果人本身让人跌倒,他们是应该跌倒。如果这些自称是教导人神的心意的,他们责备神的儿子,给他们就不可留任何地步;用让他们恼怒的真理对待他们,这是对的,是有智慧。一位好的园丁既浇花,也拔野草。我们主言简意赅的话,就像一把锄头,把这些人从他们自称的信仰里连根拔起;他定意要这样做。但这句话是多么严肃!如果我们的信仰不是完全出于神的,它就要有一个尽头,这尽头就是毁灭。不管花是多么美丽,如果“不是天父栽种的”,它的灭亡就定了:它不会得到修剪,而要被“拔出来”。那些被真理拔出来的人,他们就是真地被拔出来了。

14. “任凭他们吧!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

他不管他们,认为他们不配让他进一步思想,说,“任凭他们吧!”门徒不需要去和法利赛人对抗,因着他们自己走的路,他们必然要按着的事情自然的顺序被拔出来。他们自己和被他们欺骗的人要“掉在坑里”,掉在错误和荒谬的坑里;最终完全毁灭。在每一种情形里都是这样:抱着顽固偏见的老师带领无知的学生,他们都必然要犯错。那些引领一个时代思想的潮流,那些跟从他们错误指引的人,他们有各样灵性的瞎眼,情况也是如此。这是时代讲求哲学的不信,是因着自我欺骗而瞎了眼,它所快快奔向的坑是多么可怕。唉呀!教导这些的人,他们正带领着宝贵的灵魂奔向无神论和混乱的坑里!

主啊,让我们不要因为当今虚假教训占了上风而绝望。让我们内心忍耐,平静。我们不能让瞎眼的师傅,或者那些瞎眼跟从他们的人看到他们面前的坑,但这坑还在那里,他们的跌倒是必然的。唯有你能开瞎子的眼睛,我们相信你会行这恩典的神迹。

15. 彼得对耶稣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

彼得称为比喻的这说法,是耶稣对众人说的,他命令他们要去明白;但肯定他们是不明白,因为连门徒的大学也不能理解。彼得作为发言人,马上去到源头那里谦卑地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这很好。那说这难明白的话的人,是最能把它解释清楚。

16. 耶稣说:“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

当然法利赛人仇恨光,所以拒绝去看我们主如此有力摆在他们面前的属灵真理。众人太无知,不能明白在这句简短话语里神的意思,这也不奇怪。但是这些蒙拣选的十二门徒岂不应当有更清晰的看见吗?有了主一切的教导,他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他们岂不应当已经可以理解到他们主的话内在的意思吗?唉呀,我们是何等经常落在同样的光景里!“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这个问题可以多么经常用来问我们。

17. “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吗?”

有了主多年的教导,我们还是不能把握住一个基本真理吗?我们不能分辨身体和灵玷污的不同吗?食物不能触动人心:它通过身体,但不进入感情,或者理智里面,所以并不污秽人。吃下去的是物质,并不和道德认识有接触。任何没有偏见的人,都会明白这个意思。食物通过身体的各个部分,从它进入“口”,通过肚子,到它最终排出,但它和我们人思想和灵的部分没有关系;只有在这些方面才有可能发生真正的玷污。

18.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

思想的结果出自人的心,有道德方面的特征:“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出口的言语,以言语为衣裳的思想,成为言语的体现的行为,这些就是人他自己,这些能“污秽”他。如果思想或者人心和行为无关,这就和人吃下,排泄的食物一样,并不能把他污秽。因为行为和言语不仅是出于口,还是出于心,它们就比吃喝的重要得多。当然,一个人放纵食欲,醉酒,污秽就临到他;然而这不只是食物或者酒的问题,而是因为使用这些过度,是放纵不加管束的食欲,这也因为那满足它的缘故不断加增。

19. 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渎。”

这是一张怎样的清单!如此多邪恶从中倾倒出来的,这是怎样一颗心!这些是蜂,那么蜂房会是怎样!“恶念”,或者恶的思维,这些就是法利赛人有罪的地方。“现代思想”就是这些恶的一个标本;这是出于心,而不是出于头脑的。“凶杀”不是以匕首开始,而是以心里的恶毒为起头。“奸淫、苟合”首先在心里欢喜满足,然后才由身体行出来。心是鸟笼,是这些不洁净的鸟飞出来的地方。“偷盗”也是由心生发的: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错误盼望,他就不会错误用手去拿。“妄证”,或者撒谎诽谤,这也是首先在心里兴起的,然后它的毒液喷进谈话里面。那“谤渎”造他的主的人,是显明他有非常污秽的心:要不是他最里面的心完全沉浸在对主的叛逆中,他怎么可能落入这如此无谓,无用的罪?这些可怕的恶事都是从一个泉眼流出来的,都是从堕落了的人的本性和生命本身流出来的。

20. “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

它们不仅出于被玷污的人性,它们还进一步“污秽人”。救主就是这样证明他讲的这句格言。从里面出来的事情,很明显是最污秽人的,使人不能与神相交,不能尽神圣的责任;但是疏忽没有把水倒在手上,和这些是根本无法相比。然而那些不悔改他们污秽人的罪的人,却因为人不洗手吃饭而震惊。当得称颂的主,请把我里面洗干净,救我脱离败坏本性的玷污!不要容我把我的信靠表面形式化,而是请求你洁净我里面看不见的部分!
太15:21-28 我们的君王与那迦南妇人

21.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

他离开那群可恶的法利赛人,“离开那里”,走得越远越好,却没有离开他本国。这伟大的牧者去到他教区的最边上。一种内在的吸引让他到那个地方,他知道,有一相信的心在呼求着他。他是作为传道奉差遣到以色列家去;但是他用最广泛的含义来看待他的使命,到了“推罗、西顿的境内去”。当那些在中间地方的人证明不受教,主就去到那些只有在边上地方才能接触到的人。让我们总要耕地到田地的最尽头,在我们范围的最尽头服事我们今天这个日子和这个时代的人。

22. 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

看啊,这是一件值得去看的事情,对眼睛和内心都有好处。正当耶稣去到推罗、西顿境内的时候,“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见他。迟早基督和那些寻求他的人都要相遇。这位“迦南妇人”不能以她的国籍为理由提出要求:她属于最坏的那一种外邦人,很早以前就被判要灭亡的那族类。她来自推罗人居住在其中的那狭窄地带;正如推罗的希兰一样,她认识大卫的名;但是她是更进一步,因为她对那位“大卫的子孙”有信心。她对她女儿的爱带领她上路,呼吁,恳求,索求怜悯。有什么是一位母亲的爱不能达到的呢?她的需要推倒了外邦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围墙,她向耶稣呼求,好像她和他的门徒是一国的人一样。她求她的女儿可以得医治,看这是对她自己的怜悯:“可怜我!” 她向耶稣求这事,以他为“主”。她向一位比所罗门还大的,那位“大卫的子孙”,行神迹的人中最有智慧,最有能力的那一位求。她简单,充满悲情地把情况讲明,用母亲一切爱的焦虑为她女儿恳求。

她的需要教导她该怎样祈求。除非我们也知道我们求什么,充满盼望的期待,否则我们就不会恳求到底。我们好像这位妇人为她女儿祈求一样,为我们的儿女祈求吗?我们岂不是很有理由以她为我们的榜样吗?

23. 耶稣却一言不答。门徒进前来,求他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

沉默,这是一个严厉的回答,因为恐惧要把它理解作是比严厉的话更糟的事。“一言不发”,他一句话也不说,而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带着能力!这是极大的挫折,然而她没有因主的沉默而沉默,她加大她的恳求。门徒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他们是错了。不,不是的,她在向他呼求。这要让他们难受吗?哦,愿所有人都向他呼求!主的仆人当中那些有同情心的人,应当盼望这样有福的骚扰。然而门徒们却向他们的主求,尽管他们做了一些事,却是不多。可能他们是要帮助这位妇人,用一些方法为她得到回应;但是他们所说的话听起来是冰冷的 — “请打发她走吧!”愿我们决不要如此自私,觉得恳求的人麻烦了我们!愿我们自己决不要用冷淡的面孔和严厉的话把他们赶走!

门徒还是不能对她视而不见;他们被迫为她向耶稣求;他们“进前来求他”。如果基督徒看起来是没有同情,让我们用我们坚持的热心给他们温暖,让他们变得有感情起来。

24. 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耶稣真的说话,这不是对着她,而是对着他的门徒说的。她听到了,觉得这是一个打击,重创她的盼望。她不是“以色列家”的人,她承认不能和“羊”同列,他不是“奉差遣”到她这里;他怎能越过他的使命呢?如果她绝望退下,这不会让人奇怪。相反,她把她的恳求加倍。

25. 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

她没有退下,反而“来”,更加靠近,她“拜他”。这做得很好。她不能解决她的民族的命运,主的使命这些难题;但是她可以祈求。她对弥赛亚工作的范围知之甚少,但是她知道“主”有无限的能力。如果作为牧者,他不召集她,然而作为主,他可以帮助她。对愁苦的心来说,基督的神性是安慰的源泉。

她的恳求简短,但却包括一切;从她心里热切发出,直接讲到点上。她女儿的病就是她的病,所以她呼求,“主啊,帮助我!”主,请帮助我们像她一样祈求。

26. 他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最后他回过身来,对她的恳求作出了一个回答,但这不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回答。这回答的言语多么刚硬!多么不像我们主平时的样子!然而却是多么真实!多么无法回应!确实,“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当然,特权是不能给那些无权得到的人的,留下来的好处也不可浪费在那些不配的人身上。所求的福就像给儿女的饼,迦南人就像狗一样,并不是选民之家的成员。他们异教的特征让他们看起来就像狗一样不洁净,历代以来,他们就像在大街上游荡的狗,并不认识真神,他们和非利士人的各族,经常像狗一样咬主百姓的脚跟。这位妇人可能从骄傲的犹太人顽固分子那里听过同样的话,但是她没有想到主会这样对她讲。

27. 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她谦卑地说:“主啊,不错。”她这样说很是大胆,因为她在我们主话语刚硬的碎渣里找到给信心的食物。我们主用的这个词应该被翻译作“小狗”,她抓住这个词。小狗会变成孩子的玩伴,它们伏在桌子下面,拣起从它们小主人桌上“掉下”到地上的碎片。家主看顾小狗,容许它到桌子下面。如果她是像狗一样的外邦人,不能像羊群中的一员那样得到牧养,她就满足于像小狗一样被容许留在家里面;因为这样她就可以得到从儿女的饼,从它小小“主人”桌子掉下来的“碎渣儿”。她所求的祝福是大的,但对于主的丰富,对以色列的份来说,这不过是碎渣儿,所以她恳求要得到它,她承认自己就像狗一样。

让我们接受圣经加给我们最糟糕的描述,仍在当中找到盼望的理由。

28. 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

我们的救主喜爱大的信心,按它所愿的给它成全。相比之下她的信心是大的,因为对一位异教女子,一位对救主知之甚少的人来说,她的信心是出奇地大。但她的信心不仅相对来说是大的,还是极其积极的:她相信一位不出声的基督,一位用斥责待她的基督,一位称她是一条狗的基督,不管你怎么看,这都是极大的信心。我们很少人有像这位妇人十分之一的信心。相信他能立刻治好她的女儿,紧紧跟着他求这个恩惠,这信心让主也觉得惊奇,他大声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赏赐是多么美好:“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 按着她所想的,她女儿的医治马上临到,完全,持久。哦,求主给我们同样宝贵的信心,特别是对我们儿女方面的这样的信心!我们为什么不应该有这样的信心?耶稣是不改变的,我们有比迦南妇人更多的理由去信靠他。主,我们相信,但我们信不足,求你帮助使我们的儿女痊愈。
太15:29-39 君王赐下另一场盛宴

29. 耶稣离开那地方,来到靠近加利利的海边,就上山坐下。

他总是在走动:他 “周流四方行善事”。他去到边界地方,他很快又回到大本营。他一刻工夫也不浪费。他不是留下,让人恭维他的成功,而是快快去做其他的工作;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耶稣离开那地方。”

他是多么热爱山和水边!在加利利的湖边他再次选择一处高出来的小山丘,选择一处高出来的地方,四周有平地供众人聚集,召开另一次怜悯的事工聚会。他在那里“坐下”,因为他已经把他的心定意在祝福那些在那个很方便的地方的百姓。我们用想象可以看见他坐下,在那高出来的地方,在“教堂之外”讲道,“对着加利利海”。山边是人人都可以去的,没有人能投诉说人这样是侵犯了别人的地方,它离繁嚣的城镇又有足够的距离,可以逃避那必要工作的噪音。看,百姓是多么拥挤!我们主来到,不会长时间不被人注意,尽管没有上教堂的钟声宣布聚会开始。作为传道人,他从来不缺乏会众。他在哪里坐下,百姓就来了。如果他“上山”,他们跟着他爬上去。如果我们在最偏僻的村庄,在人几乎去不到的地方传讲耶稣,我们也不会没有听众。

30, 31. 有许多人到他那里,带着瘸子、瞎子、哑巴、有残疾的,和好些别的病人,都放在他脚前;他就治好了他们。甚至众人都希奇;因为看见哑巴说话,残疾的痊愈,瘸子行走,瞎子看见,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

还是一样的故事。磁石总是吸引。群众越来越多。“有许多人到他那里。”他们似乎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从海里涌现出来的:他们如此快就围着我们的主,他没有了可以休息的空隙。他们带到他面前的病人比从前的更多种多样。这里是何等一张病人的清单!这是何等一次悲惨之人在同一处的聚集!众人的期待如洪水高涨,他们带来病人,他们把病人“都放在他脚前”:完全信任,把他们交给他。医治的能力继续全力流出:一句话就是对他神迹医治的极大总结:“他就治好了他们”。这一次的结果更令众人“希奇”,他们还发出对以色列的神感恩的赞美:“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 对他们来说,很明显耶和华已经纪念,眷顾他的百姓,医治他们的疾病,此刻他们把荣耀归给他。见证这如此医治和敬拜的场面,这是多么奇妙!这对使徒来说是何等一种教育!他们的主人从他们那里被接走以后,在试炼的日子,这对他们的信心有何等的支持!

主,当我们经历真信仰的复兴,我们看到你在灵界医治能力的浩大,所以我们要荣耀以色列的神 — 立约的神,容人与他摔跤祷告的神,全然恩典的神。

32. 耶稣叫门徒来,说:“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

历史在自我重复。我们应当有智慧,留意其中的分别。耶稣曾经做过的,如果有需要,他能,他会反复再做。事实上,一样施恩是对另外一样的应许。我们的主在这里是第一个讲该怎样对待那饥饿的众人的:门徒没有来他那里讲这件事,而是他开始了这段交谈。在每一个情形里,他的心都是第一的,在这个情形里,他的言语也是第一。“耶稣叫门徒来”。他们是同工,所以他征求他们的意见,使他们成为他私密会议的成员。他有各样的温柔,能真正说,“我怜悯这众人”。不管他行为表现是忧愁抑或不是,他的心总是充满怜悯,他想到众人眼前没有食物,可能会困乏。他的怜悯让他的能力行动起来。众人继续跟着他,他只能同情因为他们坚持要听他的教导而产生的这需要。这些人为了听他讲道,忍受了三天没有吃饭,至少吃得很少。这是怎样的讲道呢!但是这伟大的夫子既关心他们的灵魂,也关心他们的身体,不满足于仅仅是让他们思想得饱足。从一般的观点来看,他们缺乏食物,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自愿聚集的,他们不能理所当然盼望他既给他们教训也给他们招待,自己却什么也不付出;但是他仁厚的心不能同意让他们困乏,他甚至不愿无辜成为他们任何一个人受伤害的缘由。他庄严宣告:“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他不愿他的仆人对穷人受苦,甚至对那必坏的食物无动于衷。我们可以加倍肯定,他不会长久让任何热心听他讲的人因为灵里的饥饿而困乏。他可能会让我们等待,激发我们的胃口,但是他不愿最终不给我们吃的就打发我们离开。他不愿让饥饿的人没有吃的,他怕他们“在路上困乏”。如果我们有任何人是接近这种光景,他是能够察觉,他要干预。让我们培养对属天食物的胃口,耶稣就必然满足它的渴求。

33. 门徒说:“我们在这野地,哪里有这么多的饼,叫这许多人吃饱呢?”

在这第二次发生的事情当中,我们本可以盼望门徒会做得更好,但他们还是老样子,和从前一样疑惑,忘记了他们主的能力,是大大有罪了。他说,“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他们用一个刚硬冰冷的问题回应他满有恩典的宣告。请注意他们是怎样忘记了他会做什么,却关注着他们不能做什么不放。“我们哪里有这么多的饼呢?”谁说了“我们”呢?他们说话唯一好的地方就是他们把自己和他们的主终于联系在一起,但就在这点上他们占的位置也太显眼了。他们想到他们自己的缺乏,旷野的缺乏,想到需要“这么多的饼”,想到“这许多人”;他们忘记了他们如此伟大的主。我们岂不是也和他们一样吗?我们肯定自己比他们还有智慧吗?恐怕不是。

34.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他们说:“有七个,还有几条小鱼。”

主接受他们和他联系在一起,说道,“你们有多少饼?”他们的储备是少的,对要做的事情来说完全微不足道,他容许他们用这些为他伟大的计划作出贡献。他们快快清点了他们的储备,用愁苦的语气说,“有七个饼,还有几条小鱼。”很像我们为了进行神圣的事奉可怜的一切。这里的饼决非是我们英文里所指的如此大块的食物,它们只不过是薄薄的饼。鱼很少,很小,骨头比其他的还要多。同样我们能力微薄,受制于很多不能做的;然而我们一定要把我们一切所有的都集中放在一处,放在那能行万事者的手中,这就足够了。

35. 他就吩咐众人坐在地上。

众人愿意听从,预备好要过一个节日。他们曾经见过我们主行神迹的力量,这唤醒了他们的期望,使他们愿意跟从他的带领。当耶稣准备要行他恩典奇妙作为的工作时,通常人心是预备好了。主,请你让我们这些人预备好“坐在地上”享受你恩典的筵席!

36. 拿着这七个饼和几条鱼,祝谢了,掰开,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他像从前一样行事,他的方法是完全的,所以没有需要更改。“他拿着这七个饼和几条鱼。”这些只够他一手抓的,这表明我们微薄的能力一定要交给他处置,放在他行神迹的手中。尽管他承托天地,他却不会不屑于拿着这些饼和鱼。他在这露天的聚餐中“祝谢”,这教导我们不要不感恩就吃饭。“掰开”教导我们一定要使用神赐我们的天赋,应该分解真理去适合人的口。他把食物放在许多人手里,这表明我们不应该有任何保留,而是所有的都要分发给众人。我们的主耶稣再一次使用他的门徒,作为他接触群众所用的服事之人,以此来荣耀他们。主,请使用我们,因为如果我们没有饼或者鱼,我们还有服事的手。

37. 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筐子。

这场筵席进行得如此有序,供应是如此丰盛,结果所有的人都吃得心满意足:甚至小孩子都吃到了饼和鱼。剩下的“零碎”是太好了,不容浪费,所以被收拾起来放在筐子里供将来使用。丰盛的神然而也是节俭的神。我们没有缺乏,但我们也不要浪费。“筐子”总是有的,难就难在如何装满它们。在这里筐子和饼的数目相同;在上一次它们和门徒的数目相对应。赏赐事奉的祝福可能按着比较的方法,和工人、或者他们贡献出来的起初供应有着一种关系。在让众人吃饱的这两个例子里,使用后留下来的都要比开始时候所有的要多。我们奉献越多,我们得到的就越多。我们一些人岂不是因为奉献得如此之少,所以就贫穷吗?最有天赋的人,当他们无私把他们所有的摆上,去服事别人,得到的岂不就更多吗?

38.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共有四千。

这里作者没有必要为了让这神迹显为更大而夸大数目。在一些宗教的统计数字里,如果“妇女孩子”不被计算在内,人的夸大很快就要暴露出来的,因为他们在参加的人中占多数。我们发现圣经是按照男性的人数计算数目的,马太收税的时候,他是习惯按这样来征收,在这里也沿用了同样的方式。今天没有理由把妇女孩子忽略不计,因为整个统计方法已经改变,现在男女都被包括在内了。因为男人吃得最多,是最抢眼的人,所以计算他们;尽管其他的客人没有被列在内,他们都得到滋养,这是最重要的。

39. 耶稣叫众人散去,就上船,来到马加丹的境界。

我们的主很心急要打发众人回家,他不希望耽搁他们,让他们做不了每天的工作。他不要他们像仪仗队,或者充满激情的游行群众一样跟着他,他快快躲开他们的称赞。他“上船”,像织布的梳子,他渡过,再渡过湖。他“来到马加丹的境界”。他是来找抹大拉的马利亚吗?他在那里要动善工。他很快做成了这一切,因为他又上船了。我们的主很多时候在船上,让水手挂起基督的旗帜,在他的命令之下航行。哦主耶稣,当我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请你作我的领航,主人,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