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第28章

上一篇   下一篇

iii. 墓空而主复活(二十八110

  新约里无处找到对耶稣复活的描述341,我们看到的仅是对其结果的述而已。其结果有二:一是墓已空,二是门徒们见到了复活的主。马太福音这最后一部分的中心段落为这两个方面提供了“证据”(故而这段的标题如上),而后各段则继续述:第1115节描写空墓,第1620节讲述复活的主。这样述毫无疑问有个总的目的,那就是维护基督教的教义,提供证据来证实基督教的耶稣复活说。但这段里一直强调的(除了卫兵的故事)并非要为非基督徒提供事实证明,而是强调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真理,对耶稣的跟随者有多么重大的影响,他们感到惊讶兴奋,从惧怕变为欣喜,从疑惑变为确信。马太记述了他们与耶稣破坏了的关系得以恢复,并从耶稣接受了下一步的使命,并以此结束他的全书。

  要协调在各福音书中述空墓和复活这两件事的细节,其难度之大为众所周知342。在一系列令人困惑不解的事件中,故事与故事之间无法准确地取得一致是不难想象的。马太的述和马可的述分别究竟有多大,至今尚存有争议。马太第158节总的来看与马可同,但他略去了马可的某些细节(特别是拿香膏去膏耶稣身体的一段和有关石头的议论),加进了第24节“主的使者”这段明显的“超自然现象”的述,马太的主的使者显然就是马可福音十六5中的“少年”了。至于910节的传说是不是马可不知道呢?这须先解决了马可福音的原著是否止于十六8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343,才能判断。

  1. RSV 圣经说得十分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星期日天快亮的时候。第一个短语 opse …… sabbaton 的意思很自然是“安息日将尽”,而动词 epiphosko 译作天快亮的时候(路二十三54也用此动词表示“快到了”之意),因为犹太人的一日“始自”黄昏。布莱克(Black, pp.136138344在此基础上认为马太这里指的是星期六的晚上,这便与其它福音书的说法不一致了,他们都说妇女们来到墓前的时刻是黎明时分。其实,其它地方 epiphosko 都指黎明,opse 也清楚地用来作“以后”的意思,与 RSV 的译法一致(见 BAGD, p.610b),这样看来,RSV 的译法还是较为妥善的345。马可福音中的“清早……出太阳的时候”说得多么明了,很难理解马太为何不采纳这一说法。来看坟墓,若与马可福音十六12的描写相比,她们的动机简直太索然无味了,何况她们在二十七61时早已看到坟墓了;可见马太的兴趣不在述妇女去做什么,而在述她们从未有过的经历。常有人指出,空墓和复活主的第一批见证人都是妇女,她们的角色恐怕不能说是为讲解教义而虚构的吧,因为在犹太人的社会里,妇女本是不可出来作见证的。

  2. 关于地大震动,请参看二十七51注释{\LinkToBook:TopicID=295,Name=iii. 耶穌的死(二十七4556}。在那里圣徒的坟墓因此开启,而在这里石头则因此滚开。主的使者从福音书头两章出现以来(见一20注释{\LinkToBook:TopicID=127,Name=ii. 耶穌基督的來歷和命名(一1825}),现在是第一次出现。他在那里是传达神的圣旨,向约瑟和博士们作指示、作解释,这里他仍是来作指示和解释(57节)。他并不是来打开墓门,好让复活了的基督出来,第6节已指明基督已经复活了。妇女们并不是来看祂怎么复活的(“彼得福音”恰恰增添了这方面的内容),而是来看祂已经复活的事实;墓门的开启是为了她们,而不是为了耶稣基督。

  34. 对使者形象的描写重现了但以理书十6(“面貌如闪电”)和七9里神本人的形象(“衣服洁白如雪”)。关于看守的人的反应,可以与但以理书十79的话比较,另外启示录一17人们见到异象后的反应,也与但以理书十79部分一致。所以,这里见到的“神的使者”,不单是个“使者”,从对他的描述看,他就是神本人的显现。这在旧约中是常有的事。祂带着神完全的尊荣而来,在祂面前没有人能站立得住(58节里说妇女们也是很害怕的)。

  57. 这几节已将看守的人略去,使者的信息是专门传达给妇女们的。被邀请去看安放主的地方的,正是那些看着主的尸体安葬的人(二十七6061)──这样就避免了产生差错的可能性;复活了的正是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一切都照祂所说的应验了。马太曾多次记录耶稣关于祂死后复活的预言(十六21,十七23,二十19是明确说出的,十二40是未明说的),使者在这里特别提到二十六32的话:“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而这个预言将要在第1620节里应验。在那里你们要见祂一句为我们在讨论二十六32时提的问题做了结论,就是说 proago 这个希腊词在这里的上下文中不作“率领”讲,而是“先去”的意思。门徒们(不像妇女们,见910节)必须到了加利利才能见到复活的耶稣。

  在第71016诸节中多次提到加利利,使它成为全书在胜利的高潮中结束的地方,这正是马太自始就有的意图,他曾强调加利利是出现大光的地方(四1216),与耶路撒冷不同;耶稣在耶路撒冷遭受厌弃并被处死,祂在预言耶路撒冷的浩劫时只有哀叹(二十三3739)。人们常常认为,正因马太(和马可)有此“成见”,才没有记录耶稣在耶路撒冷向门徒们显现的事,而路加和约翰对之就有集中的记载(固然约翰福音第二十一章后来也补加了在加利利显现的情况)。有关这个问题请看史敦豪(Stonehouse)的书第六章,他认为马太的记述中虽明确讲到耶稣在耶路撒冷向妇女们显现的情况,但并未排除在加利利(1620节)之前,耶稣也曾在耶路撒冷显现给那十一个人的可能性346

  8. 马可提到他们害怕,马太又加了大大的欢喜,从这里开始为第1720节那欢欣鼓舞的高潮作准备。这种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正是她们遇此事后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去报给祂的门徒,说明她们确实马上把所见所闻的转告了,路加福音二十四911的记载即可证明。马可的话“她们什么也不告诉人”与上述记录明显不一致,可是马可除了指她们暂时保持缄默之外不会有别的意思,不然他就把妇女们描写成不顺从耶稣在第7节里给她们的指示了。我们不知道原版的马可福音有没有十六8以后的部分,若有的话,内容是什么,因此我们现在难以确定该如何解释妇女们的表现。

  910. 路加未提耶稣在坟墓外边向妇女显现的事,路加福音二十四2224中找不到任何记载。此外,路加福音二十四34的意思好像主第一个是向彼得显现的,如果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中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录的,那么意思则与路加同。但是,当时妇女是不算见证人的,基于这个思想,我们很难要求在保罗所列的清一色男人的名单中包括妇女。约翰福音二十1117和马太福音一样,都说首先是显现给抹大拉的马利亚看(在第2节里又突然用了复数我们,说明马利亚当时很可能不是独自一个人),另外两个鲜明的巧合之处(摸耶稣和去向耶稣的“弟兄”传信的记述),说明约翰福音中的细节已经暗含在马太福音这几节中了。照以上的种种对照看来,可以说马太述了耶稣向妇女显现的事,而路加则删去了,因为他更侧重十二名门徒的证言,对妇女的证言未予注意。

  邓恩(Dunn, pp.126128)的意见是,有关耶稣复活的记述中有众口纷纭之处,如有人说显现的是个“少年”,又有人说是天使,还有人说是复活的主本人。究其因,是因为那些妇女“又怕又喜,心情混乱”,自己也说不准究竟看见了谁,或是看见了什么。“她们认出看到的是耶稣的像貌(也可能是根据彼得所见而回忆的),可是她们的述又极含糊不清,门徒们根本未予以重视。其中有人完全置之不理,因为妇女们的见证本来也不算数,有人将她们的话解释为‘天使的形象’,有人则认为是复活的主真的显现。”

  “愿你们平安!”是希腊人见面时正常的问候方式,就像我们的亲切问候“你好!”一样,与天使出现时那吓人的样子不同。她们抱住祂的脚拜祂是高兴与虔敬的恰当表示(关于请看二2{\LinkToBook:TopicID=128,Name=iii. 博士來拜(二112},八2{\LinkToBook:TopicID=161,Name=i. 大痲瘋病人(八14}注释),至于身体上的接触(约二十17中耶稣说“不要摸我”可以证明),马太在这里只略为一提,目的是为回击复活的耶稣只是个幻影的邪说(参,路二十四3943)。就算这不是马太的主要意图,至少它从侧面肯定了复活的耶稣有一个实在的身体。

  耶稣并不只简单地重复天使的话。现在,耶稣除了本人肯定祂过去的应许之外,还加上了祂一条专门的指示:加利利,并且明确地称门徒们为“我的弟兄”。照十二4950和二十五40对弟兄一词的使用,可以肯定这里的弟兄是指门徒,而不是十二46和十三55中的意思。关于门徒圈子的扩大,请看下面二十八16注释{\LinkToBook:TopicID=301,Name=v. 耶穌復活並掌權(二十八1620}

 

341 公元二世纪的“彼得福音”中有对耶稣复活的早期描述;其述手法与新约的庄严肃穆明显的不相称。

342 J. W. Wenham 近期对此付出了用心的尝试,请看其近着 Easter Enigma1984)。

343 请看 D. Wenham 之作,载于 TynB 24,1973, pp.2154,那里全面探讨了马太使用一个单独的传说,故而造成与马可福音不同的可能性。

344 参看 Gundry, pp.585586.

345 参看 M. D. Goulder 之着文,载于 NTS 2419778, p.237.

346 他这个观点不能广泛被人接受,见16节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301,Name=v. 耶穌復活並掌權(二十八1620}。此外,他还认为在加利利看见耶稣显现的人比十一个门徒要多(168182页)。

iv. 卫兵的报告(二十八1115

  马太福音在第7节耶稣指示门徒往加利利去,和第1620节门徒见到耶稣的高潮之间,加了一段对耶路撒冷城的最后描述。与复活了的耶稣和祂的门徒们在加利利共享喜乐、胜利和充满希望的情况相反,在耶路撒冷这座黑暗的城巿里,耶稣那群作祭司的敌人正心惊胆战地进行卑鄙的欺骗勾当(见前面57节注释{\LinkToBook:TopicID=299,Name=iii. 墓空而主復活(二十八110})。乾坤已经扭转,局势已经改变,那些认定耶稣的门徒要搞鬼的人,即使自欺欺人地把耶稣定罪,也只证明他们想阻挠耶稣得胜的企图是徒然的。

  对马太的有关卫兵的全部述是否真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可参温翰(D. Wenham)所写的文章(前引)第22234751页。如果这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故事,那很难设想在事情发生那么久之后还会有任何教义价值,而且至今无人能拿出第一手材料来否定它。假设马太福音写成于事件发生的当代或稍后(见导论Ⅲ B “写作年代”{\LinkToBook:TopicID=113,Name= B 寫作年代}),这样一个涉及犹太、罗马两方当局的故事若没有事实作根据,又有谁会相信呢?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士兵并不是耶稣复活的见证人(与“彼得福音”所说不同),而是空墓的见证人。

  有人发现一个罗马帝国颁布的严惩盗墓行为的通令──据说是在拿撒勒发现的(见 Bruce, pp.284286),这可成为间接证明。这份文件至少证明在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第13节中所编的假话听起来很真实,因为当时有人从坟墓里盗走尸体。

  11. 尽管士兵们归彼拉多管辖,但他们这次的守墓任务是由祭司长们指派的,执行的情况如何,祭司长们比彼拉多更为关心,所以事情一发生,他们首先就进城去向祭司长们报告。

  1213. 祭司长们出的主意不仅有损士兵们的信誉,而且会给他们带来危险,因为在岗位上睡觉是严重的过失,甚至有被处死的可能。若想说服他们去制造这样的舆论,非拿出一笔重金不可(希腊原文是“足够的钱款”──数目很大)。不过,说服士兵也不难,他们必定想到,就算不说睡觉的假话,他们的失职也已够严重的了,无论怎么说也不用想从彼拉多那里得到什么宽恕。祭司长们好像根本不考虑士兵们在整个坟墓被盗的过程中,一直沉睡不醒是不可能的,也不考虑士兵们在熟睡之中,却能知道墓内所发生的事,是多么无法令人相信──在他们看来,再不可信也比说真话好!

  1415. 很有可能巡抚根本听不到士兵失职的事──归根结蒂这是犹太人自己的事。但是,即使事情败露,祭司长们也知道不难用行贿的办法来劝住这位巡抚大人347。关于后来这话传播的事,请看二十七6266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298,Name=ii. 設兵把守(二十七6266},原书第456457页。

 

347 Philo, Legatio ad Gaium, p.302,便知彼拉多是个人所周知的贪官。

v. 耶稣复活并掌权(二十八1620

  关于本段与二十七5761的关系,请看二十七57~二十八20注释的引言部分{\LinkToBook:TopicID=296,Name= D 耶穌的安葬與復活(二十七57~二十八20},原书第455页。从这两个平衡段落的鲜明对照中,可以看出第110节中的事件无比重要,这两个段落全是围绕着第110节的中心段落而安排的。各各他的“失败”已经转变为加利利的胜利,这个转变就是教会使命的根本,“直到世界的末了”。这样,这最后几节不仅宏伟壮丽地结束了自二十七57开始的全书的最后一段,而且生动有力地结束了全书,告诉人们事实上这不是末了,而只是开端。

  有两处与开头的章节相呼应,构成了整部福音书的圆满框架:其一是第18节表明耶稣作了全世界的君王,而第一章117节里证明祂是王室的子孙,二112又说祂是“以色列真正的王”。在适当的时候,祂曾以以色列王的身分进了耶路撒冷(二十一111),因此众人把祂钉在十字架上,并把这王的称号钉在祂头的上面来讥诮祂(二十七37)。然而现在,第一、二章的应许不仅证明完全实现,并且范围已大大地扩大,祂不再仅是犹太人的王,这次“人子作王(Davies, p.197)是来统治“万民”(19节),在天上和地下掌权(18节);其二则更为奇妙,一23告诉我们,婴孩耶稣的名字是“神与我们同在”,现在在全书的最后一节,耶稣这位复活了的主肯定祂的应许说:“我常与你们同在”。

  路加、约翰和保罗(林前十五57)多次记载复活了的耶稣显现的情况,只有约翰福音二十一123明确指出有一次是在加利利显现的,别人谁也没有记载这同一件事(请再看第16节注释);当然我们总可以猜测说马可在其福音书的最后记载了这事,不过已经遗失。如此看来,加利利的显现在全幅图画中的准确位置几乎无法判断。十一个门徒有可能在耶稣升天和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前,又回到了耶路撒冷(徒一~二章),不过在马太的全幅构图中,加利利显现的一幕是耶稣向门徒道别和派遣他们出去执行使命。赫伯德(B. J. Hubbard348认为这段记述完全是仿照旧约耶和华派遣祂的仆人们(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约书亚、基甸、撒母耳以及其它先知们)的模式写的,尽管细节不尽相同,但门徒们对耶稣的显现和耶稣向他们说话的反应,令人即刻想起与耶和华相遇的人们当时所产生的敬畏之心,他们个个被派遣作神的使者,带着祂必与他们同在的应许去执行使命。

  16. 马太讲述了犹大的结局(二十七310)之后,“核心圈子”里自然只剩下十一个门徒了。如此准确地指出十一个门徒,显然与史敦豪的观点不一致(见其书175181页;见前第7节注释{\LinkToBook:TopicID=299,Name=iii. 墓空而主復活(二十八110}),史氏认为当次出席的人数很多,部分是根据第10节中用的“弟兄”一词,部分是基于不愿把第17节中的那些“尚有疑惑者”跟十一个门徒混为一谈。更有人由此推断说这就是“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林前十五6)的那次显现。如果真是如此,则马太或记载有误,或故意掩饰出席的人数。当然,即使同意只有十一个门徒出席的看法,也不等于就相信第1820节耶稣只派遣和应许他们十一个人;这里也和别处一样,十一个门徒是耶稣的“弟兄们”这个整体的代表。关于,请看五1注释{\LinkToBook:TopicID=141,Name=i. 引言(五12};山在这里并不特指某一处,只是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时某个地方的泛称,是耶稣在二十六32和二十八10指示他们去的地方。最初的使命始于何处,更广大的使命也要从那里展开,这样便强调了门徒们的教训是延续主的教训。与此同时,正像五12和十七1以下一样,可能还含有另一隐义,即告诉我们耶稣是新摩西,是新诫命的授予者(20节),纵然以后的事将显露祂有更崇高的权柄(见 Davies, pp.8586)。

  17. 第18节提到耶稣“进前来”,似乎说他们起初是在一定距离之外见了祂,若按约翰福音二十一47所说,开始他们甚至看不出是不是耶稣。这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十一个门徒态度不明朗的原因。一旦认出了祂,他们自然而然就拜祂了,不过事情发生得如此突然和不可思议,以致还有人疑惑。不应将这句短语理解为十一个门徒内至终仍有人不信,这句短语只是说有人(如:约二十2428中的多马)接受耶稣复活的事实比另一些人慢一点。动词 distazo 并不意味肯定不信,而是表示一种犹豫疑惑的状况(参十四31,新约中唯一的另一处用这个动词的地方)。门徒们常因他们的“小信”受责备(参六30注释{\LinkToBook:TopicID=154,Name=vii. 論門徒對物質財富的態度(六1934},在十四31中更与“疑惑”一词连用),遇到基督复活这样不平凡的大事,难怪他们“犹疑”了。“在最早的记载中,述目击者的反应时,也用了类似的词句来烘托事件的神秘性:他们一下子又认不出复活的主,一下子又因天上的光而看不见,一下子又以为是见到鬼魂了。害怕、战栗、不安、犹豫、疑惑与喜乐和敬拜不停地交战。”349邓恩视马太提到的疑惑为“历史的真实反映”──当时在场的人永生永世也不能忘记,在这举世无双的事件面前,他们那种从未有过的感情与信心交织一起的矛盾心理。(他们的“踟蹰”是否又因他们才抛弃、否认了主,故而害怕得不到主对他们的善待而加剧了呢?)350

  18. 见到他们“踟蹰不前”,耶稣便进前来再一次消除他们的疑虑(十七7是马太说耶稣“进前来”的唯一另外一处)。他那浩气凛然的声明,因以但以理书七14为基础而显得更具深意。耶稣在二十六64也引用过但以理那一节的话,并说“后来”必要实现;对那时来说,还是将来,而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见二十六64注释{\LinkToBook:TopicID=287,Name=ii. 猶太公會對耶穌的「審訊」(二十六5768},即耶稣引用但以理书七1314的另一处)。这个表示“动作已经在过去某时开始”的动词(都已赐给我了),说明“人子将得到王位并统管世界的预言,已在基督复活中应验了”(Jeremias, NTT, p.310)。当然,耶稣在世上传道时本已有权柄(见七29,九68,十一27,二十一23以下等章节),但祂现在拥有所有的权柄,而且所有的一词还要在第19节(“民”)和20节(“……的”,“与”)中不断出现。在四89撒但要把“世上的国和万国的荣华”都赐给祂,而现在,在祂经受痛苦以表顺从之后所得到的,比撒但能给祂的多得多,祂得到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

  19. 耶稣既在万国万民中作王,就要求有人到万国万民中去传道。十56门徒只可以在以色列人中传道的限令已经撤消,因为但以理书七14说人子的国度要求万民都作祂的门徒ethne(“各族”)是希腊文中指外邦人的一个普通词,因而有人提出,耶稣这样要求,实质上是把犹太人划到门徒传道的圈子之外去了;其实不然,派门徒到“外邦人”中间去只是扩大他们的传道范围,而不是说要中止向以色列人传道,因为向以色列人传道是耶稣早已吩咐过的,并早已看为理所当然之事。再者,panta ta ethne(“万族万民”)这个短语在二十四914,二十五35中都已用过,从那里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出,以色列也属于“万民”之中,但以理书七14也肯定没有表示人子统治的万民中不包括以色列,耶稣本人就是以色列的代表351。至此,贯穿全书的主题已发展为对神的子民的召唤,而神的子民的范围已大大超出旧约的范围,不再以种族为限,而完全决定于人们透过弥赛亚与神建立的关系(见前面三9{\LinkToBook:TopicID=131,Name=i. 施洗約翰的傳道工作(三112},八1112{\LinkToBook:TopicID=162,Name=ii. 百夫長的僕人(八513},十二21{\LinkToBook:TopicID=194,Name=v. 耶穌對反對派的回答(十二1521},二十一2832{\LinkToBook:TopicID=257,Name=(a) 兩個兒子的比喻(二十一2832}4143{\LinkToBook:TopicID=258,Name=(b) 兇惡園戶的比喻(二十一3346},二十二810{\LinkToBook:TopicID=259,Name=(c) 娶親筵席的比喻(二十二114},二十四14{\LinkToBook:TopicID=270,Name=ii. 告誡門徒不要過早期待(二十四314}31{\LinkToBook:TopicID=272,Name=iv. 「這世代」危機的頂點(二十四2935},二十六13{\LinkToBook:TopicID=280,Name=iii. 在伯大尼受香膏的事(二十六613}诸节的注释)。用作门徒来描写使命本身,就强调了个人的忠诚。有人说,耶稣若早讲清楚,他的门徒就不会像我们在使徒行传里看到的那样,在接受外邦信徒时那么不坚决了,不过有两点值得指出:a路加并不认为他在两处记录得同样清楚的吩咐(路二十四47和徒一8),与后来不坚决的表现之间有什么矛盾,b复活节后教会中争论的焦点实际上不是应不应当接受外邦人,而是接受他们的条件(环境、遵守饮食法等等)。

  他们施洗和“教训”他们(20节)是主要动词词组“使……作我的门徒”的两个分词,用来进一步指明门徒的职责。在马太福音里,施洗曾只是约翰的事,不过约翰福音说得清楚,施洗也曾是耶稣传道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至少在施洗约翰还活跃的时期是这样(约三2226,四13)。在约翰施洗的背景上,耶稣的施洗和传道活动才能理解为教人悔罪向善,并为神洁净和预备子民的行动。但是约翰的施洗仅是预备性的(三11),耶稣现在要建立一个意义更完备的施洗,这施洗是对父、子、圣灵的许诺(奉……的名即“归于……的名”,指向……献出忠心;有趣的是,耶稣本人受洗时,父、子、圣灵三位都到场了,三1617)。现在耶稣已与其父和圣灵一同成为信奉敬拜的对象。体验神在三位中的存在是作门徒的根本。同时这个词用的是单数,也强调了三者的合一。

  根据我们现有的记载,新约时期施洗始终是奉耶稣的名进行的。如果在耶稣升天之前祂确实明确地制定了三位一体说的公式,那么这样做就很令人奇怪了。有一种看法似可解释这个疑点,那就是“奉父子圣灵的名施洗”的话是后来教会用于礼拜仪式中的套语,当初并未如此用。倒不如说“这是对施洗的结果的描述”(AB, pp.362363)。也或许是马太用明达而正式的教会语言来概括耶稣一贯教训的要义,即门徒应敬拜的神是谁,他本人及圣灵与父的亲密关系等,至于是否以一套公式传达就不重要了352。有人说这句话本不存在于马太的原文之中,优西比乌在尼西亚会议之前的许多著述中,凡援引马太福音二十八19之处,无不是一句简短的句子:“你们要去奉我的名使万民作我的门徒”353;但是马太福音至今尚存的手稿中无一处有这样的说法,故此很可能是优西比乌本人作的节略,而不是从哪份存在的手稿中引用的354

  20. 迄今为止耶稣是那唯一一个教训人的,马太一直没有用教训这动词来描述门徒的活动,现在祂的门徒们起来接替祂教训人,也就是运用祂的“权柄”(18节);请看大卫斯(Davies)的著作第198199页。他们不是去教人一些抽象的思想,而是去教训人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动词“吩咐”与五19,十五3等处的名词“诫命”同根(参十五4,十九7中的同一动词)。所以,在这句概括基督徒使命和作耶稣门徒的话里,伦理道德方面的份量很重,这和耶稣一贯的教训是一致的。“作门徒”本身并不够完美,必须因为作了门徒而在生活中遵守耶稣的吩咐行事才行。

  耶稣最后应许与他们同在,一方面反映了一23中祂名字以马内利的含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十八20中“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我就在他们中间”的许诺。(这后一方面证明,虽然当时只有十一个门徒在场,但耶稣的应许不仅是对他们说的;请看16节注释。)关于世界的末了,请看二十四3注释{\LinkToBook:TopicID=270,Name=ii. 告誡門徒不要過早期待(二十四314}。在旧约里耶和华常常在呼召人事奉祂时,应许祂必与他们同在(如:出三12;书一5),祂的应许不单纯是个稳定人心的保证,它是出征执行使命时必须的装备。现在复活的主可以像过去耶和华对其子民一样,向祂的人民发出祂的应许,因而使马太福音中耶稣(即“神与我们同在”,一23)的形象达到了震撼人类的完美顶峰。

 

348 The Matthean Redaction of a Primitive Apostolic Commissioning1974.

349 请看 Jeremias, NTT, p.303;另参看 Dunn, pp.123125.

350 请看 K. Grayston 之着文,载于 JSNT 211984, pp.105109.

351 进一步请看 J. P. Meier 之着文,载于 CBQ 391977, pp.94102.

352 拙见认为有这种可能性,发表在 C. Brown 编篡的 History, Criticism and Faith1976, pp.130131.

353 H. Kosmala 载于 Annual of the Swedish Theological Institute 41965, pp.132147之论文,对此有最全面且引人入胜的阐述。

354 请特别看B. J. Hubbard, The Matthean Redaction of a Primitive Apostolic Commissioning, pp.151175.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