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14:1-22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又看到另外两个反对的势力:
1·来自那位假王希律,因为耶稣使他大受威胁;
2·来自众人,虽然从表面上看,众人尚无反对的表现,但基督认为围绕着祂的众人,对祂来说不是帮助,而是拦阻。
要清楚这一段,首先要明白所记载的这一切,在王的历史中的地位。
让我们先对它的结构,加以细心的察看。先观察1,2节和13节之间的关联。“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浸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全出来。”“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13节应该接在头两节之后,这样才是事情发展的程序。祂独自退去,并不是在听见约翰被斩之后。约翰在监牢里被斩首的事早已发生,往下我们将会看见,这里的记载有特殊的目的。耶稣是听见了分封的王希律所说的关于祂的话,祂“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
从3-12,记载约翰被谋害的经过,这段故事说明了希律的性格,也说明了希律当时对耶稣的态度。希律听见了耶稣的名声,也听说了祂在所到之处所行的各样异能,他说,“这是施浸的约翰从死里复活。”若不往下读希律如何将约翰杀害的经过,就无从明白他何以有这种推论。我们不妨进入希律的感觉,想想一个良心有亏的人,那种草木皆兵的感觉,就能明白希律的推断正是他的良心受到可怖谴责的结果。他将基督看成是施浸约翰从死里复活。但当他强自镇定时,也许会说:那当然不是施浸约翰,不过这个人和约翰的言论相仿;我必须将他铲除。这是天国的王所受来自宫庭的威胁。耶稣听见祂所传讲天国的主张,已经深入到希律的住所,已经引起希律的畏惧,祂就上船,独自退到野地里去,因为希律是个无可救药的人。我们当十分审慎地思想耶稣这个举动。
在约翰福音里面,我们读到耶稣离了众人这个行动的解释。那是因为祂知道众人要来强逼祂作王,所以才独自退到山上去。在这里我们看见我们的王,因受那位假王的威胁,并且也曾因众人为满足某种目的要强逼祂作王,就独自退到野地去。
我们先来看希律的态度。在新约中,希律是一个最恶名昭彰的人。我们只要看几点以明白他与我们的王之间的关系。希律是罗马的分封王,只统辖罗马这个行省中四分之一的领域而已。只此一端,已足使我们认识他性格的一面。他并不真是王,只是奉王命治理百姓;他却擅自称王,违背在他之上的权柄,自营宫庭,自成政权。他心怀野心,密谋叛离自立。再留意看希律其人。希律原是以扫的后裔,却管辖着雅各的子孙。这是一项令人震惊的事实,同时也反映了那时代的光景。也是一个纵情声色,淫泆无度的人,虽曾屡受良心谴责,他却一再置之不理。如果我们追溯希律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有一次他曾对约翰发生兴趣。很可能,他曾轻装简从的来到这先知的座前,听他讲论。他曾非常接近约翰所传的天国。即使在那荒淫无耻的烂醉之夜,他下令将约翰杀害之际,仍可以看出他良心里的痛苦挣扎。他原无意将约翰杀害,然而却杀了他。那是纵情狂饮的时刻,烂醉的希律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那个跳舞的女子身上;那是铸下可怖悲剧的时刻,希律为着维护自己的威严,遵守酒后的誓言,竟全然不顾公理与真实的原则。“但因他所起的誓,”在修正本里,“誓”字是多数,说明他在宿醉未醒之下,连连起誓。
哦,我们何时方能不必“言出必行”?倘若我们的誓言违背了公义,但愿我们在日落之前就背誓。假如我们在某种压力下发出誓言,但愿我们不要认为遵守这个誓言才能使良心过得去,因为如果誓言是不义的,那我们遵守这个誓言,就会使我们的良心麻木,朽坏,并且陷我们于不义。
耶稣的名声传到了希律的耳中。消息是由他四周那些谄媚他帮助他作恶的人,传给他的。他们说,在他管辖的地区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势力,能行异能,讲论奇妙的事。这些消息使穿紫袍的希律颤栗,说,“这是施浸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希律是属于撒都该教门的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有人说他不可能是撒都该人,因为他说到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的事。这样说的人却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当一个人在良心上受到控告时,他所秉持的虚假哲理和信仰常会为之崩溃。希律说“这是施浸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时,他已将他的撒都该哲理置诸脑后。其实他这句话还真说对了呢!人虽然能杀害宣告真理的人,使他的声音止息,却无法杀害真理。希律的心中充满了惊惧,因此难免对耶稣基督产生新的仇视和敌对,因为由惊惧所产生的狂乱,往往能作出最鲁莽的蛮事。纵然他真的相信耶稣是施浸约翰的复活,是那位他曾几乎接受其劝诫的先知之复生,但这些仍不足以阻止这个违背良心、拒绝真理的人对他施毒手。
耶稣曾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画面,说到一个失丧的人,他在阴间向亚伯拉罕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求你打发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为我还有五个弟兄。”亚伯拉罕的回答令人惊异,那是基督对天上观点的解释,我们可以据以说明现在的这件事。“他们有摩和先知的话可以听从……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倘若在约翰活着的时候,希律不听他的劝,那么就是约翰从死里复活,他仍是不会听。倘若希律因为不愿听从约翰而将他杀害,那么即使约翰从死里复活,希律仍会再寻索他的命。希律的心有一种恐惧和狂乱,对于这个也曾因为惧怕而拒绝的人,他决心要和他敌对到底,“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
这是基督最后一次隐退。从此,一直到祂钉十字架之前,彼拉多将祂解到他那里,希律再未见祂。他曾对祂满怀好奇,很早就切望见祂;彼拉多与希律之间,竟因耶稣之死的事而化敌为友,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在盘问耶稣的时候,希律未从祂口中听见任何声音。虽然他的兵丁围着祂,嘲笑祂,戏弄、羞辱祂,但在全部过程中,基督始终闭口不发一言。基督对这一班人无话可说。这一点已足以说明希律的光景何等可怕。在杀害耶稣之前,他早已决意抵挡真理了。甚至祂被挂在十字架上,正经历可怖的死亡之苦时,祂尚且开口对那个向祂祈求的强盗讲话,为他开启了神国的门。但是对于希律,祂没说一句话。
耶稣为何隐退?祂的退去,乃是真王对假王的态度。有一次,祂曾这样说,“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说,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虽然这样,今天明天后天我必须前行,因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路13:32-33)。留意耶稣带给希律的话中所包含的悲壮气概,那是几个法利赛人来告诉耶稣,说希律想要杀祂时,祂的回答。这是耶稣所说的话中,惟一语带轻蔑的一次,“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去告诉他,他奈何我不得,我对他毫无畏惧,在我成就当作成的工之前,他无法杀害我。今日明日后日,我有当作之工。这是一种美丽而具有比喻性的说法。今日和明日,祂在人前广行奇事,多显异能,第三日祂要经过黑暗痛苦死难的奥秘,成就祂的大工。因此祂不是因为怕希律而退去,祂是为着头二日的工尚未完成,第三日的奥秘和成全尚未来到。祂带着庄严,安安静静的隐退,任凭希律惊惧狂乱,刚愎莽撞;祂弃绝了他。
有许多场合,似乎是人弃绝耶稣,实际上,却是祂弃绝他们。在人将祂弃绝之先,祂从不将人弃绝;但是这个界线总有跨越的一刻。我们常常提到,基督被耶路撒冷弃绝。不要忘记,这不是故事的全部,因为后来祂带着王的尊严,正式进入耶路撒冷,宣告祂要弃绝耶路撒冷。祂是带着泪声,以痛苦的心,作这宣告的。神审判的作为永远是如此奇特。那日祂看着耶路撒冷说,“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我多次愿意,你们不愿意;──“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与其说耶路撒冷将祂弃绝,毋宁说那至终的宣判,那更高的裁定,那管治的断言,那从神的宝座后面发出的话,乃是在宣告祂要弃绝耶路撒冷。在希律身上,正是如此。希律轻弃了他的机会,因此王也背向他。
接着我们看见情景完全变了。基督原是要退到野地里,但是到了那里,却发现了那无处不在的众人,已经在那里等着。读这些故事时,我们很容易看出当时的群众是如何紧随祂不舍。接下去是祂给五千人吃饱的故事。那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故事,此刻我们暂时将它略过。祂使众人吃饱以后,又离了他们,独自上山去。约翰福音对这一点有所解释。“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祂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约6:14,15)。祂从要强逼祂作王的众人中隐退。当祂给五千人吃饱之后,那些围绕在祂周围的人就开始商议起来。祂看出了众人要强逼祂作王的意愿。在那种紧张的情势之下,人很容易屈从众意。耶稣基督若在那种情势之下受膏为王,原不足奇。那五千人必定会簇拥着祂,向耶路撒冷进发,虽不一定得胜,但祂足以号召他们,使他们奋起。那称得上是电光火石的一刻。他们既然定意要祂作他们的王,祂的时刻岂不是到了?恐怕连祂的门徒也都会如此认为。然则众人要祂作王的动机是甚么呢?他们的动机是由于祂能供给他们物质的利益。他们想,这个人既能以五饼二鱼使我们五千人吃饱,何不膏祂作我们的王,使我们从此无虞匮乏,时时丰饶,人人得饱。我们再不会缺食挨饿了!来罢,我们立祂为王。他们的动机完全是物质的。
再看他们所用的方式。他们要强迫祂作王,这个意思是要强迫祂登王位,不然就是要祂凭武力得国。耶稣对这种态度怎样响应呢?祂断然拒绝。祂既不接受这种动机,也不接受这种方法。祂不能在这种根基上被举为王。今日我们也应记住,耶稣基督拒绝以这种用物质东西来喂饱人的能力作基础,来得王位。倘若我们按着祂所当得的王权,尊祂为王,随后的一切问题,祂自必负责;但祂绝不将这个次序颠倒。我们若不先让祂在我们全人的深处实际作王,就别想使祂作社会秩序的王。祂拒绝了他们强迫的方法,祂先打发门徒上船渡到那边去,等祂叫众人散开。在这一点上,我们能约略看出祂智慧的巧妙安排,祂深知门徒很可能和众人采取同样的立场,因为门徒平素常常试图影响祂。有人甚至相信,犹大出卖主,也是一种试图强迫祂作王得国的行动。当祂从死里复活之后,门徒问祂的仍是旧问题,“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意思是,“你仍不打算有所行动吗?”
因此,祂很温柔地将门徒遣开,使他们先渡到那边去,不使他们置身在这危机中,因为祂要独自来应付。祂叫众人散去之后,就独自上山去。圣经未记载祂独自在山上时,说了甚么或作了甚么。这使人产生一种遐想:若能随着祂登山,那是何等的好!但是我们只看到祂离弃了那假王希律,和追求物质满足的众人,只定睛注视那将要把国赐给祂的天父之面,祂来世界所要建立、护卫的,正是这一位天父的宝座。祂离开要强迫祂作王的众人,目的乃是要将他们带回与神的关系中。耶稣这个举动的实在意义,可以从约翰福音的记载中看出来。约翰记载耶稣第二天又回到那班群众中,祂斥责他们的唯物思想,他们找祂不是因为看见神迹,只是为着吃饼得饱。从那一段谈话中看出,祂斥责一切属物质的思想,祂强调的是属灵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看这一段结论部分里的两个行动,它们对我们有甚么教训?我们要注意基督对希律的态度。要记住,基督胜过这个腐败统治的方法是“退到旷野”。有些东西是会自我毁灭的。对这些事物,基督既不显现,也不说一句话。希律的好奇心永无得偿之日,他的敌对也总是被人躲过。他自己选择了灭亡之路,耶稣无须再作甚么。他既定意如此,祂只有任凭他就是。哦,这里难道没有我们当听的声音?这岂是单单对君王和掌权者所发的信息?多少时候,当祂临到我们的时侯,我们岂不是也常常拒绝祂?要切记,倘若祂离开了我们,那是因为我们的决定。除了任凭我们之外,祂还能作甚么?
转过来看另外一面。我们可以从基督对众人的态度上学到甚么功课?这班人虽然犯罪、愚昧,基督仍顾念他们的饥饿,喂养他们。祂未要求他们先去会堂拿一份推荐书,就喂饱了他们。祂所看到的是饥饿的群众。祂不问他们的品性如何?祂喂养他们,因为他们饥饿。一个饥饿的人,纵然是全城最坏的人,仍会触动神的怜悯,因此我们有责任使他吃饱。耶稣并未先对人说,你若愿意进入我的天国,我就给你饼吃。祂直接喂饱他们。但是过后祂也不容人说,因为你使我吃饼得饱,我愿进入你的天国。进入天国绝不能以吃饼得饱作基础。纵然他们要将祂钉十字架,祂也愿意使他们得饱,看顾他们,以各样的恩惠怜悯他们。但祂绝不在使他们得饱的基础上,被他们高举为王。祂也绝不在相同的基础上,登上我们生命中的宝座。祂的宝座不能建造在以人的物质需要为根基的沙土上,乃是建造在人属灵的认识和属灵的生命之盘石上。祂的工作不从应付偶发的事件上着手,祂总是从根基上开始。祂从人的灵里开始,扩展到人整个生命。那些从灵的深处真诚尊祂为王的人,可以安心信靠,因为祂必看顾、引领,祂也必供应他们物质和心灵上的一切需求。
他也有可能非但未变得富足,反而变得更贫穷;对有些人来说,这反而是十分蒙福的事。在灵里尊基督为王,并顺服祂的人,往往会在物质上有所舍弃。惟有当我们在灵里看见耶稣基督里面的神性,向祂俯伏时,祂才愿在祂的神性之基础上被尊为王。当我们如此尊祂的时候,祂就君临我们,除去压制,使被囚之人得释放。但愿神帮助我们在这个立场上以王冕冠祂,使祂的恩泽伸延在我们的生命中。
马太福音14:22-36
我们现在所要看的这幅画面,和前面看过的那三幅有显著的不同。从前面那些图画中我们所留意到的一切突出的事实,经过这一个故事的对照,有了更清晰的表现。头一幅图画结束时,“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但是在现在的这一幅图画中,我们却看见了一件祂大能的作为。在第二幅图画中,我们看见祂向那个怕祂,以为祂是鬼怪的希律王,将自己隐藏起来;但在这一幅图画中的门徒,也说祂“是个鬼怪”,他们也惊慌惶恐,然而祂非但未向他们隐藏,反而行近他们,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第三幅画面是,祂不肯依照众人的意愿被举为王;但在这一幅画面中,我们看见祂手执令牌,掌管万事,操纵一切。这里我们看见的是在祂自己国度中的受膏之王。从人的一切标准来衡量,那真是一个可怜的王国,仅有一只用橹摇的小船,和船上的少数几个人,正在狂风暴雨的海上飘摇。这些再加上主,就是那时刻神在世界上所建立的国度。
在拿撒勒,祂被自己的人弃绝。当时执政的希律很想找祂,也许他想用对付约翰的方法来对付祂。而群众则巴不得祂肯接受他们的拥戴,登上王位,使他们从今以后,不必作工即能得饱。祂离了拿撒勒、祂背向希律、祂拒绝被众人强逼为王,然而就在这小船中,就在祂的国度里,神的一切计划揭开了序幕。倘若那时候我们知道这一点,又站在岸边,注视着小船随浪浮沉,我们必深为神在世上的国度担忧,就如我们现在还时常为它担忧一样。我们必然会想,小船也许将被下一个巨浪吞噬。就如今日,我们也常常担忧那要来临的风暴,会毁坏神的旨意,打消神的程序一样。因此我们最好仔细回顾基督的国在当时的实在情形,然后看它如何扩展,观察它和其它事物的对比,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有永久价值的教训,作我们的帮助。
首先,让我们再进一步观察这幅画面与其它三幅画面的对比。
1·“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何以在目前这幅画面中,祂却能有如此大能的作为呢?因为这里有信心的回应。你也许要说,那是一种很脆弱、残缺、不能持久的信心。不错,但那也是一种单纯的信心,对祂信服的信心。信心虽然常常会摇曳,但不会永久丧失。那能使人得救的信心,是个人对基督的信赖。这正是当日,那些在船上的人所有的信心。祂从自己单独祷告的山上下来,向着信祂的人走去。在此我们再度得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我们若在祂面前一味批评论断,就会堵住基督的能力,阻塞了祂大能的流出;反之,我们若单纯的相信,安静的持定祂,我们就会创造一个环境,使祂能显出祂大能的作为。这正是发生在拿撒勒的那一幅画面,与发生在海上的这幅画面的分野。前者给我们看见,有人自以为对祂的底细知道得太清楚了,以至祂所行那些使他们惊异的事实,他们也拒绝接受;而因着他们的不信和批评,使祂不能有所作为。然而当祂来到这些虽然迷惑、盲目,但却愿意归向祂的人中间时,祂止息了风浪,使怒海平静,彰显了祂的能力。
2·现在来看第二方面的对比,留意祂的隐退和显现两者之间的分别。这两个场合中的人,都认为他们所看见的是超自然的奇怪现象。其中之一的希律,因着耶稣所行的异能而畏惧,甚至连自己说些甚么也不明白。我们不能说,希律真的相信耶稣是施浸约翰从死里复活。他说的这句话,只是他的良心受到谴责,在极度恐怖之下所发的。基督对这样一个人,就将祂自己藏起来,因为他执意闭目拒绝亮光,掩耳不听真理,为一个跳舞的荡妇立下虚誓,竟为守誓而将自己的灵魂出卖了。
但是在另一场合中,虽然那班人有许多失败,信心也常摇摆,为人还有许多缺点,但他们忠于所得着的亮光,对于这班人,祂将自己显明出来。当时他们正从事一项艰辛的工作。祂曾吩咐他们渡到海的另一边去。马太对这事的记载未加丝毫描写。“那时船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试在这一点上加以深思,揣摩其中的含义。如果是我们处在那一种环境中,我们会怎样行?有一种可能是,倘若我们也像他们一样,熟知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又有熟练的驾船技巧,早就看风转舵,将船驶到避风的安全处所,而不会冒逆风行驶的艰难。虽然在逆风时转向并不容易,但总比逆风继续航行容易。他们为甚么不这样作呢?因为祂吩咐他们渡到那边去。他们因着对祂的忠心,虽然身处危境,也不改变航向。这些愚鲁、脆弱,多有缺点的人,他们和我们是多么相像!以致当我们说到他们的故事时,禁不住要爱他们。他们虽知续航的危险,却依然使船首朝着祂所指示的彼岸。终于祂向着他们走来了,当他们认为看见了鬼怪,胆战心惊的时候,这位奥秘的主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哦,这话是何等奇妙的安慰!
3·最后让我们留意,这个故事与祂拒绝被举为王这件事之间的对比。我们曾细述祂拒绝被立为王的事,并指出一个永久的原则,那就是祂绝不以供应物质之需要为基础,来受膏为王。自然祂必顾念祂百姓物质的需要,但我们不能只为着这个目的而尊祂为王。此处我们却看见,祂在这些人中施行祂伟大的王权。何以有如此的分别?第一,他们是一班顺服的人。或者我们可以进一步说,他们向祂降服。当时构成祂国度的正是这一班人,而不是祂所喂饱的那些群众。他们顺从祂的命令,将船驶向祂要他们去的彼岸。
他们又是一班愁苦的人,被狂风大浪所苦。这故事又告诉我们,他们在祂走近时,因着以为祂是鬼怪而大大的惊慌。我们若继续留意他们就会看见,当他们得知来者是主的时候,立刻就由困惑而变得勇气倍增。彼得再度成为他们的发言人,在这件事上他比其它的人更积极。他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接下去我们又看见,他们仍是一班会失败的人,即使在信心的事情上,也是如此。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有人批评彼得说,他无权如此僭越。他们忘了基督曾对他说,“你来吧!”祂从来不会吩咐人去作一件僭越的事。有些画家误解了这事,描绘彼得一离开船,立刻就沉下去。这不是事实。“彼得……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他作了他所想要作的,经历了信心的探险,成就了信心的得胜。然而我们也看见他的失败。当他的眼睛转离主,专专去注视周围的环境时,他就沉了下去。离开主去注意环境,结果总是往下沉。
这故事中所记,最后一件事是甚么呢?是敬拜。“在船上的人都拜祂说,你真是神的儿子了。”虽然那并不是一个完全人的国度,但国中的人都信靠祂,祂掌管他们,以使他们达到完全。祂耐心地引领他们,等待他们,也受他们的延搁。有时祂想带他们快速前行,就如有一本福音书中记载“意思要走过他们去”。祂有时试验他们的信心,一旦环境的艰险超过他们所能承受之时,祂就转过来搭救他们。今日这幅图画仍是祂的国度最清楚的写照。这些人是以祂对他们所传讲的基本真理为根基,尊祂为圣。他们是在属灵的基础上奉祂为王。他们若在物质的境界遇见艰难,祂也必搭救他们。
现在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从一方面来说,这个故事借着和其它图画的对照,启示了关于祂国度的基本真理。另一方面,它又启示了耶稣和祂教会的关系。虽然它还可以有其它的应用,但我们将只从这一方面来看。这里我们看见,当主的子民因着忠于祂的旨意,以致经历艰难困苦与危险时,主与他们的关系。许多人常常愿意将这一个故事和我们人生中的汹涌波涛并提,而不问波涛的性质。其实这故事中的信息,并不是对那些由于自己的不顺从而招来困苦、风暴的人说的。这样的人虽然不能列在这个故事中,但基督还是顾念他们。我们无论遭遇怎样艰难的道路(我们会发现,不顺从常常会比顺从招来更多的艰难),祂总是等待着将我们从其中带出来。彼得因着失败,遭遇难处,将要沉下去时,主“赶紧”伸手拉住他。这些字真是应该套上金色印出来,挂在信心动摇之人的跟前。哦,“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接着祂对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甚么疑惑呢?”我们若像彼得几乎要仆倒,即将沉下,感谢神,我们的主必立刻伸出祂的手,及时的挽救我们。
然而这故事的基本价值,是给那些在患难中的顺从者的。首先,我们看到一幅表明今日基督和祂子民关系的图画。故事开始时,祂在山上和神独处。那时祂离开众人的拥挤,难得有片刻与神单独相交的甘甜时间。那里是祂的安息之所,祂藉以享受恬静、喜乐、和完全的平安。祂已吩咐祂的门徒渡海到那边去,因此那时他们正在海上。祂享受平静安息的同时,祂的门徒却在惊涛骇浪之中,随时有被巨浪吞没的危险。这正是今日我们主耶稣的态度,和我们的态度之间的对照。祂已经在祂父的右边,而我们还留在海上。有人也许未曾经历过苦海风暴的滋味,那么应当为每一个阳光灿烂,碧海蓝天的日子感谢神,然而也别忘了暴风雨随时来临的可能性。这是第一个对比,祂已经进入安息,我们还须经历艰苦;祂所在之处完全宁静,我们所处的地方却随时有暴风袭击的危险。
接着发生了甚么呢?我们对于革尼撒勒湖中的风暴所知有限,暴风往往骤然而起,掀起滔天巨浪。澄蓝的天顿呈铅色,海上的人立刻有丧命的危险。当时他们的主在那里呢?首先让我们注意,祂虽然在山上,但祂从未忘记在海上的门徒。因此,若祂的子民在艰困危急之中,祂就情愿放弃祂的安息和与父的交通;祂的子民若在翻腾的怒海中困苦无依,祂就无法在高天之上安息。于是祂转身下山,沿着山坡疾走,跨越一切阻挠,终于来到海面上。留意祂“……走过他们……”的记载。祂走了他们所经过的一切路程。祂不是从相对的方向迎向他们,祂是从后面跟上来。祂走在那威胁着他们,要将他们吞噬的巨浪之上,很轻易的将巨浪制服。那狂暴的风,也似乎为这位庄严宁静的君王,特别打开了一个门户。
哦,借着这个启示,我们能得到何等的平安!今日正有许多神的儿女为着遵照神的旨意,留在神要他们停留的地方,似乎随时会被巨浪所吞噬。但是他们知道,他们是行在顺服的道路上,无人能夺去他们心中那甜美的认识和信心。虽然基督似乎不在近旁,在这种狂风暴雨的试炼之日,祂似乎正在遥远之处;虽然他们也许要说,我们以前也曾在海中遇过风暴,那时有祂在船中,我们可以将祂叫醒,但如今祂不在,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哦,祂知道一切,祂正向着我们而来。阴影四围,使我们无法看见祂,但祂正加速临近。祂不能听凭我们覆亡。请记得,祂正乘驾我们所最惧怕的巨浪而来。那威胁着要粉碎我们的巨浪,正是祂赐福的脚踪所要踏经的道路。也许你要说,不只巨浪难排,最凶的还是狂风肆虐。如果我能转向,顺着风势而行多好。但是祂正穿越这风而来,祂的双足一触及那排山倒海而来的巨浪时,狂风立即失去阻力,立刻在王君尊的威严前俯首。
但是请再留意看这画面。对于当日的门徒而言,那恐怖之夜最可怕的,还不是那压顶的层层乌云,也不是震耳欲聋的风声,或排山倒海的巨浪;最令他们恐怖的,是他们的跟前出现了幽灵。当他们看见在水面上有似幽灵般的黑影,正移动着向他们走来时,他们一下子就忘掉了先前因狂风巨浪而生的惊惧。船上的人大多为粗壮的渔夫,善于操桨摇橹。这次的风浪虽然比平常的猛烈,他们还能奋力挣扎,但他们怎能和鬼怪相抗!最使我们恐慌失措的,就是那些骤然发生,无法解释的事物。我们可能遇见一些很严重的困难,但并不觉得意外,因为我们预期会遇见困难,知道它们早晚是要来的。然而在我们的一生中,无论男女,总会有一、两次遇见极黑暗的恐怖,是人所无法解释的。“连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过我饭的,也用脚踢我。”那诚然是无可比拟的黑暗而又可怖的时刻。你可能从未有过这种经历,也许永不会有;但愿神不使你经历这种事。门徒们那一夜所经历的困苦,是人所无法说得清楚的。那夜当他们因见到如鬼怪般的黑影,而紧张万分的时候,忽然那个被他们看为鬼怪的发声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这故事的本身是如此简单,我们都很熟稔。
那么对于一个在风暴中的人,这故事提供了甚么属灵的价值呢?毫无疑问的,那就是一个向主忠诚,真正信靠主的人,他最黑暗的时刻,就是最晴朗之日的黎明;他心中最深的忧伤,将带来生命中最大的喜乐;经过最仔细捣碎的葡萄,方能酿成最芬芳的美酒。他们误认为幽灵鬼怪的,原来是主。在我们经过的日子中,大多数人所最不愿意经历的,是那些最悲伤的时刻;但我们却是在那样的时刻中听见那永远的音乐,“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我们可以没有昨日的阳光,但不能没有丽日之前的幽暗。因为正是夜影极深之时,祂和我们最最相近。我们常常用的一个谚语是,“人的尽头是神的起头”,真是如此。但是我们还可以稍加修正──人的尽头是人找到神的起头。我们往往在心中最痛苦的时候找到神。伤痛的心哪,你若能,当力持安静,要等候并倚靠主,忍耐的等候祂。不久,当你回顾那难言的痛楚时,你会说,为着那段日子,我真要赞美祂;因为亮光就是从最深沉的黑暗中发出来的,甘甜是从最苦涩的痛苦中产生的。就在幽灵般的黑暗接近,惊慌失措时,我们会发现,是主来了,祂温暖了我们的心,使我们全身的每一部分都欢腾跳跃,充满了新的喜乐和热忱。
让我们再从这故事中看一件事。马太记载说,这事之后,在船上的人都拜祂,他们就过了海。马可记载说,祂到他们那里上了船,既渡过去,就来到革尼撒勒地方。惟独约翰用不同的笔法,他这样说,“门徒就喜欢接祂上船,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我们当怎样去领会约翰的话?难道主又行了一件神迹,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虽然我们极愿将所有的神迹保留,却不应该过分热切,将不是神迹的读成神迹。约翰是个注重奥秘的人,是耶稣所爱的门徒,他曾多次论到相交和契合。他说,祂一上船,立时到了所要去的地方。约翰岂不是也同行全程?“立时!”每一个在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最能体会这话的意义。与所爱者偕行,纵然是一段相当长的路,感觉中仍是短暂片刻。“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风暴尚未开始之前,祂为了要试验我们的信心,先行离开我们,至少看起来似乎是如此。其实我们永远不会离祂太远,祂也永远不会离我们太远。祂将穿越狂风,在水面上行走,来到我们这里。不久我们将跟随王回到王家,那时我们将清晰的听见祂的声音,面对面的看见祂的荣面。但愿神使我们对祂更忠诚,好让祂能改正我们一切的摇曳不定与失败!但愿我们住在祂的国度里,以祂为王。──《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