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宝训——论八福(首篇)
读经:太5:1-12
内容:
一、登山宝训概述
从太三章、四章我们看到了肩负拯救罪人、建立天国重任的主耶稣公开登上舞台。受
洗、圣父、圣灵、约翰的见证,是序幕;旷野受试探是考验,好比新兵的一个月的军训;传道、呼召门徒、医治是正式工作的开始。这样太五、六、七三章的“登山宝训”就是天国的宪法。
“坐下”,是犹太拉比教训门徒时的标准姿势。之所以称这三章是“登山宝训”,是因为耶稣是“上了山”对门徒进行的教导。“门徒”一词首次在本书出现,所包括的比十二使徒更广,凡是前来听道的、,内心渴求耶稣教训的人都包括在内。宣讲的地点可能在加利利西岸的山丘地带,远离尘嚣,十分宁静。
“登山宝训”是《马太》所记耶稣五篇较长讲道中的第一篇。其余四篇见10章、13章、18章和24-25章。可能是集中的教导,也可能是马太在圣灵带领下对耶稣教导进行的整理汇编。
“登山宝训”讲的是已蒙拯救的人在神的大家庭中生活的原则。对犹太人来说,这是“悔改”的最好解释(3:2;4:17),也说明了律法的真正精神(5:17,21-22,27-28)。
“登山宝训”所宣示的新生活原则包括:
1、 肯定旧约律法是基督国度的正式法典(5:19)。
2、 宣告基督来到世上是要成全律法(5:17),他注意的不只是外面的行为,也看重里
头的动机(5:27-28,6:1-6);又取消了过去因为人的硬心而作出的律法上的让步(5:31-32,比较19:8)。
3、 确立了公义和完善的标准(5:48),在这标准下,人人都是罪人,远远达不到神所
定的尺度,因此不能凭行为得救。
4、 人虽不能凭守律法得救(罗3:20),今天得救的人也不在律法之下(罗6:14),但摩
西律法与“登山宝训”都是神默示的圣经的一部分,“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3:16-17)。
二、如何实践“登山宝训”
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登山宝训”就很激动,觉得很宝贵;同时也很迷茫,因为虽然觉得宝贵,实践起来却寸步难行。比如“作光作盐”、“对付淫念”、“爱仇敌”、“不要论断”等等。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我们的认识上面。我们这些外邦信徒虽然没有犹太人的宗教背景,但是我们同样还是注重行为。就是说,总要做点什么,心里才踏实。比如说圣经的教导,我们如果可以完美的遵行,该多好!并且圣经也一直这样教导:“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7:21)”,“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11:12)”。可是整本圣经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自从亚当夏娃犯罪堕落之后,罪进入世界,成为人类的主人,人类成了罪的奴仆。这样,罪人靠自己的努力来遵行神的律法、不犯罪,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无论是神借摩西颁布的律法,还是神的儿子主耶稣的教导,都不是罪人所能做到的。上面引用的两处经文,前者是指明进天国的唯一条件,后者指明的是进天国要面临逼迫和很多的艰难(“努力”的原文的意思是“强暴、暴力”)。
既然我们都是罪人,有原罪(从亚当遗传的与生俱来的犯罪的本性和倾向),有本罪(后天所犯的罪);我们靠自己的努力不可能不犯罪、不可能遵行神的律法,那么这些“登山宝训”对我们又有什么价值呢?是否“登山宝训”只是不可企及的完美高峰?
注意上面概述当中的特别提到的“登山宝训”所针对的对象——“已蒙拯救的人”。罪人不能遵行神的律法,那么要想神的律法得到切实的遵行(这是5:17“成全”所表达的意思,而且这又是进天国的唯一条件),必须把罪人的本性改变,罪人必须“重生”,必须“新造”。这就是新约圣经要表达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约3;1-8)。所以,不是努力做些什么才能得救、进天国;而是先得救,先被神重生,先成为“新造的人”,先“是”光“是”盐,然后靠着圣灵的带领不断对付、破碎旧造,使内在的神的生命不断流露彰显出来。
这样,我们要好好省察我们的错误的认识、想法,放弃“行为主义”的观念,先与主耶稣产生个人直接的联系,先重生得救,先成为新造的人,然后在圣灵的带领下切实遵行神的律法。
三、登山八福
1、概述
3-12节就是通常所说的“八福”,也有称为“灵程八步”的。单从字面上看有“九福”,但因为10和11两节意思相近,就算作“一福”,这样就是“八福”了。也有解经家认为5节是3节的延伸,这样两节的意思相近,就变成了“七福”,与本书13章的七个比喻,23章的“七祸”的的等等相映照。我们为了分解的方便,就选用通常的讲法“八福”。
谈到“福”,我们中国人是很注重的,比如夫妻恩爱、白头偕老、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子女孝顺等等。但是这些还只能是人间的“福”,或者说是人观念当中的“福”。因着罪的破坏、死亡的阴影,这些“福”常常是很短暂很脆弱的。圣经这里讲的是“福”是属天的福气,也是永恒的福气,是必定朽坏的世人眼中的福气所远远不能相比的。这里的“福”,形容一种内在藏有秘密的喜乐,一种清澈平静、不受损害、自我满足的喜乐,是完全不受到机遇或环境变迁而改变的喜乐。
2、详细分解
1)、第一福: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虚心”,这里指的是灵里贫穷,是明知自己有需要。昆兰古卷解释为“忠于上主”。一个罪人,虽然常常感到空虚迷茫,但是仍然骄傲自大、孤芳自赏。只有被圣灵光照,才会发现自己里面的贫穷、无知、愚昧、亏欠、缺乏,才知道自己需要神的怜悯、怜恤、帮助、开启、光照。这样的人才会发自心底真实的向神呼求。这样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这里的“是”原文用的是现在式。天国的门一直向这些人敞开。
2)、第二福: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哀恸”,意思是极伤心的哭泣。“安慰”的意思是“平安、安息”(11:28-29)。
一个罪人在圣灵的光照之下,会发现自己满身的污秽、败坏,是应当灭亡的;在圣灵催促下,向神认罪,求神饶恕赦免;接受耶稣为自己的救主和人生的主。这样的人罪得到赦免,得到属天的释放和平安、喜乐。在自己重生得救之后,也必然会为着他人的罪而哀伤,并且为他人的灵魂得救向神献上代祷。
3)、第三福: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温柔”,意思是温和,不反抗,不抵挡;不求自己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恒久忍耐,单单仰望神,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4-8)。只有旧人不断的被对付、破碎,新生命不断成长成熟,更多的明白真道、顺服真道,才会行出这种属天的温柔。
当然,这种温柔不等于没有原则,不等于一味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凡是违背真理、违背原则的,则勇于指责。这方面,主耶稣、施洗约翰、保罗,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承受地土”,指的是更多的侍奉、更多的禾场。他人从这样的人身上看见的是神的形象,而不是他们自己。神必定把更多的工作托付给他们(25:14-30,13:12)。
4)、第四福: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义”,就是神,只有神才是那唯一的义:绝对的圣洁、绝对的公义、绝对的信实,绝对的慈爱。圣经当中称耶稣为“义仆”、“义者”(赛53:11;徒7:52,22:14,约一2:1),因为耶稣是神的儿子,也是神。所以当一个少年财主称耶稣为“良善的夫子”的时候,耶稣提醒他“只有一位是善的”,就是说少年财主若称耶稣是“良善”的,就必须先承认耶稣是神(19:16-17)。
圣经当中也提到许多的义人,比如挪亚(创6:9)、耶稣的养父约瑟(1:19)、施洗约翰(可6:20)和他的父母(路1:6)等等,这只是按照律法的标准而言。人间最高的义在神绝对的圣洁、公义面前就像污秽的衣服(赛64:6)。
“饥渴慕义”就是指对神的“饥渴”,就是渴望更多认识神、了解神、经历神,更多明白真道。这是属灵的“饥渴”。一个有神生命的信徒,随着生命的不断成长,必然对神、神的话语、属灵的事物产生持续性的饥渴,圣经形容这种“饥渴”是“如鹿切慕溪水”(诗42:1)。
这样的人是有福的,因为神必多多的赐恩给他们,必定使他们得到属灵的饱足:“你的言语在我上膛何等甘美,在我口中比蜜更甜!(诗119:103)”,“ 我的心就像饱足了骨髓肥油(诗63:6)”。
5)、第五福: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怜恤”,意思是同情、体谅别人,乐意给别人不该得的。一个蒙了神怜恤的罪人,就自然会怜恤有需要的人,怜恤失丧的灵魂。就是说我们从被怜恤中学会怜恤,从被饶恕中学会饶恕。圣经有很多这样的教导,我们可以称之为“对等性原则”,或者“传递性原则”,比如怜恤人才能被怜恤,不怜恤人就不能被怜恤;饶恕人才能被饶恕,不饶恕人就不能被饶恕(6:12,14-15,18:23-35;比较伯22:9-10,箴21:13)。当然,不是说放弃原则,不是说追求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无原则的宽容、让步实质上就是迁就、纵容;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只能导致问题重重。
圣经也教导我们怜恤必须是从心里真实的怜恤、饶恕(18:21-25)。
6)、第六福: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 神。
“清心”,意思是心里清洁,完全委身于神,单单注目神,只求神喜悦,只在意神的评价。“必得见神”,不是说人可以看见神,一个再“清心”的人,也不可能见到神,因为罪人不能承受神本体的荣耀。旧约当中神常常以人的面目出现,就是说以人所能承受的方式出现,等于说是限制了神本体的荣耀。“必得见神”指的是在凡事上很容易看见神的手、神的恩典、神的美意,认识到时刻活在神的恩典当中,“你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你的路径都滴下脂油”(诗65:11)。一个重生得救的人,神会按照他预定的计划不断地光照、引导、破碎、对付他,引领他逐渐把紧紧抓在手中的、神以外的一切完全放下,“清心”见神。
7)、第七福: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 神的儿子。
“使人和睦”,就是说尽可能的缔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制造矛盾,不挑起纠纷、争执,不搬弄是非,不说长道短;反而尽可能化解矛盾、纠纷、争执。一个人只有在神的光照下不断看见自身满身的“梁木”,才能把习惯性伸出的“指头”缩回来,转而反省自己,并且靠着神不断胜过这些软弱。这样的人才会尽可能换位思考,尽可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体恤他人的软弱、不足,从而缔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称为神的儿子”,不是说只有这样做才可以被称为神的儿子,而是说这样做就是神儿子的标志。神的儿子来了,为世人的罪舍弃了生命,使原本与神为敌的罪人因着信耶稣,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神的儿子耶稣用他的生命缔造了神与罪人之间的和睦,他是罪人在神面前的唯一的中保。
8)、第八福: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解释第四福“饥渴慕义”的时候已经讲过,只有神是“义”。这样第八福的“受逼迫”明显就是因为顺服神、跟随主而必然遭遇的辱骂、嘲笑、毁谤、打击等等。
为什么说顺服跟从神“必然”受逼迫呢?因为最不愿意人认识神顺服神的撒旦是不甘心失败的,虽然他已经被复活的主耶稣得胜,虽然他的时日已经不多。他调动一切能调动的力量疯狂的反扑,竭力的破坏神人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真正顺服神的人从来就没有幸免于逼迫。我们这里看看耶稣时代的情况。耶稣自身就一生颠沛流离,受尽屈辱,最后被钉死十字架。耶稣的十二使徒(除了犹大外),除了约翰是寿高年迈自然死亡之外,其他都没有善终,雅各被砍头,彼得教会传统说是倒钉十字架,多马是被马活活拖死。就算约翰是自然终老,在年迈的时候还被流放到拔摩海岛。还有罗马帝国多次的对基督徒的逼迫。单就
这个福清楚的说“天国是他们的”,“他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主教导说“应当欢喜可乐”, 他们遭受这样的逼迫,正说明他们走在正路上;犹太人历史上的真先知也曾经遭遇这样的逼迫;他们必得神极大的赏赐。事实上很多真信徒在逼迫当中是欢欢喜喜的。保罗、西拉在狱中被困锁的时候“祷告唱诗赞美诗”(徒16:25),保罗在狱中写的《腓立比书》多次提醒要“喜乐”,以至于这篇书信被称为“喜乐的书信”。
为什么真信徒在逼迫、患难当中还能够“欢欢喜喜”呢?因为他们学会从神的眼光看问题,他们知道“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 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8:28)”,他们知道“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他们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罗5:3-5)”。
这里顺便说一下一个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知道,神一句话,就创造宇宙万物;也只要一口气,就可以消灭撒旦,那么为什么神不在撒旦堕落的时候就立刻把他除掉呢?
我们必须申明,这是个属灵的奥秘,是我们不能确知的。我们只能按照圣经的启示推测说,因为撒旦破坏了神的旧造,所以神要借着新造,败坏撒旦。就是说,始祖因为不服气,听从了撒旦的引诱犯罪悖逆神,神的创造被撒旦破坏;神要借着主耶稣进行新造,借着新造的人败坏撒旦。圣经说主耶稣二次降临的时候,得救的基督徒和主同来,审判撒旦(19:28,林前6:3,犹1:14-15,启20:4)。
3、小结
“登山八福”是蒙恩得救的信徒必然经历的八个步骤或者八个过程吗?我们说未必。准确说,“登山八福”是新造的人必然有的特征。
一个蒙拣选的信徒,在被圣灵特别的光照下,看见自己满身的污秽,为自己的罪“哀恸”(2);认罪悔改,接受耶稣为救主和人生的主,他就已经重生得救。通常我们称这个经历为“圣灵的洗”,或者说是“从圣灵生”。他在为自己罪“哀恸”的时候,也必然为他人的罪、这个世界的堕落而“哀恸”。因为里面有了新的神的生命,他开始对罪敏感,对神、神的话语、属灵事物产生持续的“饥渴”(4)。在圣灵不断光照下,看见自己里面的贫穷、缺乏、亏欠而“虚心”(1);渴望更多认识神,更多明白真道,更多顺服神。在神的饶恕当中学会饶恕人,在神的怜恤当中学会“怜恤”(5)人。在圣灵不断光照下,看见自己的丑陋、败坏、污秽,从而求神加力量胜过身内身外的各样的软弱。不断向旧人、世界、撒旦死,新生命不断成长、成熟,渐渐的学会“清心”(6),学会“温柔”(3),学会尊重别人,饶恕别人的亏欠、伤害,尽可能“使人和睦”。当然,因为认识神、顺服神,就必然遭受许许多多的“逼迫”(8),但仍然欢欢喜喜仰望神,凡事谢恩,不住祷告,常常喜乐。
四、反思反省
1、你能靠自己的努力实践“登山宝训”?是不是常常因为“心里愿意,肉体却软弱”而叹息、自责?你现在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吗?怎么办呢?
2、你已经享受到属天的福气了吗?你的里面有稳定持久、不因环境事情变化而改变的平安、喜乐了吗?
3、如果你是一个已经重生得救的信徒,那么对照“登山八福”,看看你已经得到了哪些“福”?还有哪些“福”暂时还没有?原因何在?是不是旧人还很强大?舍不得放下的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