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8

马可四1-34

 

 

    这段经文的主题是主用比喻教训人。这也是马可福音第四章头三十四节的特别内容。这经文含有三个天国的比喻:撒种的比喻、种子长大的比喻、和芥菜种的比喻。本段经文开始和结束时都宣告说,我们的主用比喻教导人,「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道理。」「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

本段经文中,有两处经文提到她使用这方法的原因和目的(1012节,2125节)。第一处经文含义不清,产生了一个困难。我们应该先谈谈这个困难,然後我们要仔细思想它。最後,我们希望可以由这里引伸出一些教训。

困难是由於马可所记录的事实而造成的。他说,我们的主用比喻教训人。很明显的,从那时开始,我们的主才在她的公开服事中采用这种方法。以前她与群众说话,都没有用过这种方法,但从那时开始一直到它公开服事的结束,他几乎没有用过别的方法。在此以前,她曾使用过一些比喻作例子。例如,他对撒玛利亚妇人讲话时,提到生命的活水直涌到永生;同一个地方,她又对门徒讲到庄稼已经熟了;在拿撒勒她使用了一句比喻的格言说,「医生,你医治自己吧!」另外,她又对门徒说,「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在登山宝训时,她使用比喻作象徵,提到盐、光、盖房子等等。

    三本福音书都一致记载,耶稣所讲的第一个完整比喻是撒种的比喻。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在耶稣对世人的事奉工作中,从那时起一直到结束,她都用比喻教训他们。正如马可特别记载的,「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所以,在这里我们应该问,他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按马可所记,跟随耶稣走过他公开服事的历程。

为了要了解他使用这方法的理由,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在耶稣服事工作中这段时间的光景,以及他所处的环境。

 这个时候对他的反对已经越来越明确,敌意越明显。我们已经看到反对的不断增高。在加利利的服事工作中,最先的反对是发生在迦百农的一间房子里面。当时他赦免人的罪,文士就责问他说,他是何许人能够赦免人的罪?因为除了神以外,没有人能赦罪。然后,在利末的家里,他们又批评他与罪人同坐,又允许他的门徒不遵行禁食的仪式。再后来,在麦田里,他们又批评他允许门徒掐麦穗,饱足饥饿。在另一个安息日,他在会堂里医治了枯干了一只手的人,结果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一齐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最后,在迦百农的房子里,他们正式宣告,他是被别西卜附着,又说他是靠鬼卜赶鬼。那时,他用前所未有的严厉话语回答他们。

    我们的主就是在这种反对的气氛中从事他的服事。从首领而来的敌意和反对不断增高,无疑的也影响到聚集在他四周的人群。我们看到,他在会堂里怒目看四围那些人,心中充满愤怒,原因是「忧愁他们的心刚硬」。在我们目前研读的经文中,这一句宣告的意味非常深远。他们的心刚硬反对他,所以他才开始使用比喻教训人。他有一个确定的目的。

      这就使我们想到这段困难的经文。离开了群众,「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他这比喻的意思。耶稣对他们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凡是细心研读这段经文的人,总会觉得很难领会其意义。困难是在于字面显然的意义,就是说主采用比喻的方法,目的要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免得他们回转过来得到赦免。

    对付这个困难有两种方法。有些敬虔、诚恳、真诚、和忠心的解经者解释这段经文时,说耶稣的目的真的就是如此。虽然我们不能了解,虽然我们读起来心中不舒畅,虽然这段经文和神在基督里整个的启示不和谐。但是,我们还是要接受这段经文是真实的。因为某种理由,当时我们的主就采用这种教训方法,目的是要拦阻这些人得到赦免。

对付这困难的另一个方法是宣布说,这段经文不真实,是错误的,所以不可靠,应该删除。

对我来讲,第二种方法是不合理的。可是,对第一种方法,我要问,这困难是出于经文本身的真义,或是出于长久以来对这段经文的误解?

我们仔细思想这问题时,要先考虑到一些事。第一,马可的记录是经过省略了,特别这段经文省略得很厉害。路加所记载的同一段经文,省略得比马可更简短,所以,路加也有同样的困难,虽然表面上看来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关于我们主开始使用比喻的方法,以及他的解释,马太的记录就比较完整。

 第二,因为这个原因,这三段经文必须配合解释,才能明白我们主所说的话。把他们的见证小心的合并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对我们主的教训有更完整的了解。

    最后一点,马可所记的主题,在这段经文中并没有完全记完(10-12节)。我们必须配合第二段经文(21-25节)来了解。第二段经文也讲到我们主使用比喻法的理由。

    先看这段经文本身。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门徒的问题。从他们的问题看来,他们注意到我们的主在这里使用新的方法教训人的事实,不过他们并没有觉得有何困难。当时他上了一条船,吩咐门徒划出海外一段距离,然后在船上坐下,对聚集在岸边的群众讲了第一个完整的比喻,就是撒种的比喻。他讲完了,马可记说,「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他这比喻的意思。」这段话记录很正确,意义却有点暧昧。马太的记录只是,他们问他为什么用比喻。这句话显示了一个事实,就是这些人注意到他是采用比喻教训人,所以无人的时候,(可能那时他们还在船上,)他们就在私底下问他,为什么他这样作?他立刻就用这段话回答他们的问题。

    他回答的第一部分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这话启示了他当时的意愿就是只用比喻教训人。我们应该记住刚才已经说过的一个事实,(这不但有趣,而且是有价值是重要的,)就是马可所记耶稣的话比路加完全,却比马太简短。他们三个人所记互有出入,但是基本肯定的一点是,三本福音书的作者都同样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这奥秘、这隐藏的事、这秘密的事、这深奥的事,就是这些事的终极意义,只有叫你们知道。可是,对外人只有用比喻,用图画给他们看。他们问他,为什么用比喻?他首先说,采用不同的方法,是因为人与他的关系不同。对他的门徒,他可以把秘密对他们说,让他们知道奥秘的事。对外人,因为他们没有了解能力,所以不能用明确的话对他们讲奥秘,对他们启示秘密或深奥的事。因此,对他们使用比喻法是必要的。

接着我们的主说明他采用比喻法的原因。假如我们只读马太的经文,我敢说我们就不会有什么困难。让我们读一下:

    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

    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在他们身上正应验了以赛亚

    的预言说,

          「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

            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

            耳朵发沉,

            眼晴闭着,

            恐怕眼睛看见,

            耳朵听见,

            心里明白,回转过来,

            我就医治他们。」

 

    这里的回答,是强调我们的主启示了他使用比喻法的原因。他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围绕着他的人,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不明白,他们的心也不了解。因为他们的心蒙了油,结果就瞎眼、耳聋、迟钝。他们故意关起他们的耳朵,闭起他们的眼睛,否则他们就可以回转,得到医治;否则这亮光应该能够引导他们归回神;否则耶稣所宣告的真理,应该可以叫他们心里知罪。他们却故意闭起他们自己的眼睛,因此使用比喻法不是要他们眼瞎,而是要他们再次得看见;不是要避免他们来得赦免,而是要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意思在马太的记录里非常清楚,然而在马可的相关经文中却没有这么明显,所以让我们再来看马可所记的第十二节:

「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我们必须问一个问题,这句话和马太相同吗?马太所记的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马可所记的是,「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他们两人各自记录的都是耶稣所讲的话,所以必须互相参照解释。我们是否应该采用马太所记的,就是说,他采用比喻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到;或是应该采用马可所记,就是说,他在这里采用比喻原因,是因为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从表面上看来,他们两人所记的,含义不可能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应该用谁来解释谁呢?

我相信,在这里应该用马太解释马可,因为马太的记录和基督在世使命的整个事实相一致。他来不是为审判,也不是叫人不能看见而不得存活;他来是为了怜悯,为了使人能看见而存活。然而,我个人也不以为,这样就是说,他们两人所记互相抵触。我相信,马可所记的耶稣的话很简略,我们的困难完全出于他记录的简略。

    让我们再看马可所记的特别词句,「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明白。」我们的主用比喻的方式,对这些人表达有关神国的真理,这样他们可以看见,却不明白。他把神国的奥秘对这些人隐藏,他所隐藏的不是神国的事实。他用比喻的方式对这些人传达神国的真理,叫他们听是听见,却不明白那深奥隐藏的神国奥秘。换句话说,我们的主现在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他们心灵的态度叫他心中愤怒,而这愤怒是由伤心所带来的。他看到他们心里刚硬,拒绝听他的教训,结果他就采用这种方法,让他们看到他们所能看的,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却把那些深刻奥秘的事,就是那些可以叫他们跌倒,使他们离开他的事隐藏起来。

    接着的问题自然是,「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这半句话当如何解释呢?这是引用经文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能把「恐怕」和我们的主所说的理由连接在一起,而须把它和原来的经文连接起来。他所引用的经文,马太有完整的记录,马可却没有。「恐怕」不是指基督或神的举动,而是指人自己的举动。不是因为恐怕他们得赦免,他才采用比喻法,而是因为他们关闭自己的眼睛,所以他才采用比喻法,否则他们就可以得赦免。这个「恐怕」并不表示耶稣使用比喻法的目的,而是表示因为人心里的态度,而使基督不得不用比喻法。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他把奥秘对这些人隐藏起来?他对群众讲完了比喻的教训以后,又对门徒讲解一切的事。为什么他要把奥秘对群众隐藏起来呢?

    这一点,本章的第二段经文很有价值(21-25节)。这里我们又看到第一段经文的两个特点,就是「听」与「看」。灯是给人看的,真理是给人听的。我们主故意宣告说,把奥秘对群众隐藏,目的是为了终极的启示。那些心里刚硬敌挡基督所宣告的伟大事物,并且闭起眼睛的人,基督现在用比喻吸引他们。这比喻对他们并没有显明奥秘或深奥的事。不过,比喻本身对这些奥秘和深奥的事还是真实的。他定下这限制,不是要使人迷惑,而是要光照人。如果他们被比喻所吸引,关心到这些隐藏的事,他们就可以得到终极的启示。

    讲完比喻以后,他立刻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这是对群众说的。而在对门徒说话时,他又重复一次,「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比喻隐藏了奥秘,也没有把真理和生命的基本原则明白宣告出来。然而,听到比喻的人要按着自己所能领受的程度领受它。「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他们听道的态度决定了最后的结果。他们怎样衡量比喻,就用同样量器衡量给他们。如果他们诚恳的听,虽然比喻暂时隐藏了奥秘,但是藉着比喻他们可以找到通到奥秘的道路。我们的主现在采用这方法,不是避免这些人归回他自己,或归回神,而是因为在公开教训中这是惟一可能吸引他们的方法。若是直截的把荣耀的真理对他们显明,他们必然不能接受,所以他才采用这方法。

    耶稣解释的最后一句话很重要,「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句话马太把它放在整段经文的前面,马可却把它当作这段经文的结论。这句话表明了门徒和群众之间的分别。门徒是「有的」;这些人是「没有的」。门徒之所以有,乃是因为他们顺服于他,因此奥秘能够给他们。但是,对那些与他没有关系,不顺服他最初的教训的人,如果现在他们拒绝比喻的教训,最后甚至连他们所有的也要被夺去。

    如此,我们的主开始采用一种新方法。他使用比喻,不是要避免人到他的面前来,而是要吸引他们,赢取他们。藉此他就启示了使用比喻的好处。

    除了用这方法以外,人还能相信吗?后来这些人充满敌意,再度严酷地批评他和税吏、罪人一同吃喝时,我们主就以三个比喻回答他们:失羊的比喻、失银的比喻、浪子的比喻。如果说耶稣使用这些比喻是要避免人归同父,那是不可想像的。他用比喻是要吸引那些不能接受明显真理的人。对那些不肯相信他牧者事工之意义的人,对那些不肯相信他所宣告神对人之关心的人,对那些不肯相信他所宣告关于父之事情的人,他就使用比喻说明它的使命,不是要避免他们到自己面前来,而是要催促他们的脚步,吸引他们亲近神。

    最后,让我们作一个总结。基督对付背逆的人的方法,是把奥秘的事隐藏起来,用具有启发性的比喻让他们看。这些人心里已经蒙了油,听觉迟钝,眼睛又瞎了,如果他把奥秘直接说明出来,不但会把他们吓坏,也可能叫他们跌倒。如果他们对比喻所发的邀请有回应,遵着比喻所启发的方向走,他们必然可以发现自己真正面对了奥秘。

    因此,比喻永远是一扇开向奥秘的大门。奥秘本身并不在比喻里说明,深刻而基本的秘密也没有在比喻中宣告出来。但比喻都与这一切有关。人若肯思考比喻里所表达的图像之含义,他们必然会追问。若他们追问,必然可以得到回答,而这答案必然可以引导他们超越比喻所表达的图像之含义,抵达其背后的事实。这样通过比喻就可以进入生命的奥秘。

    让我补充一点,比喻在神的计划中有比我们主所讲的更广大,更持久的用法。在他的公开服事中,他开始采用比喻,一直用到结束。这种比喻法并不新鲜,而是早已存在的。不管这句箴言的真正意义如何,希西家的人所誊录的这句箴言有重大的意义,「将事隐秘,乃神的荣耀;将事察清,乃君王的荣耀」(箴二十五2)。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原则。这句话讲出了神持久的方法。将事隐秘,乃是神的荣耀。他先这么作,因为隐秘的事是人最初看不见,不了解,也不能接受的事。他用比喻当布把它们遮盖起来,而王的荣耀是把事察清。人若能够遵着比喻所启示的方向,察明事物的中心事实,这就表明他真有作王的资格。不论何时,他若如此追求,那把事隐秘起来的神,就会把启示赐给他。

    这就是神在一切创造中的方法。将要隐藏是神的荣耀。请想一想,神创造了大地,却将多少有关大地的事物对人隐藏起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发现的世代。发现是什么意思?新的发现永远是新的启示。王的荣耀是将事察清。既然神所隐藏的,他们都要察清,他又何必隐藏呢?为什么他现在仍然隐藏呢?因为人还没有预备好可以接受一切的启示,他们必须通过他所赐的线索,设法寻找隐藏的事。

    还有一个例子,这是更高超、更奇妙,也是最终的例子。这个例子我们最熟悉,可是也最奥妙,「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它表明出来。」耶稣是最终的比喻。让记下了这些话的约翰把这事告诉我们。他说我们亲眼看见他,亲手摸过他,然后我们发现了这奥秘,就是生命之道,就是神的道。

    耶稣四围观看,看到了那些人的心蒙了油,又刚硬,他转而使用比喻。而他自己乃是最高超的比喻。他讲的比喻,就像他道成肉身一样,是为了使人背逆的心归向神。这位神若非道成肉身,人们就无法、也不愿认识他。耶稣给他们讲比喻,呼吁他们背逆的心归回自己。然而最终他们还是会拒绝他。这是神一向所用的方法。

    但愿我们效法他的方法。不要把我们信仰的奥秘强加在那些不愿相信的人身上,虽然他们真是需要救恩。先不必要求那些心蒙了油,耳聋、眼瞎的人接受有关神启示和赎罪的道理。这些他们不能了解。让我们使用与奥秘有关的比喻吸引他们,而我们所用的比喻都必须把人导入这些奥秘中。

 


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