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治腓尼基族妇人的女儿( 7:24-30 )
○ 太 15:21-28
(一)地点:推罗、西顿境内,耶稣希望隐藏行踪却无法如願。 7:24
●「推罗、西顿」境内:有些抄本只作「推罗」境内,不過大多数抄本
都写成「推罗、西顿」境内。
●「推罗、西顿」:在加利利北边,属於腓尼基境内,是外邦人居住的
地方。
◎可以猜測耶稣到外邦人(非犹太人)居住的地方去,应該跟他想避開
群众,隐藏行踪有关。不過他的名声已经太大,连外邦人都知道了。
(二)一位腓尼基族的希腊妇人之女儿被污鬼附著,她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求耶
稣赶鬼。 7:25-26
●「叙利腓尼基族」:「叙利亚的腓尼基人」。
●「希利尼人」:既然这妇女是腓尼基人,应該就不是希腊人(希利尼人
),这里这样说,可能是指「这女人的宗教信仰是异教
信仰」或「这女人是個说希腊话,受希腊文化影响的人
」。
(三)耶稣以「让儿女们先吃饱」回应之,而妇人以「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
们的碎渣儿」来回答。7:27-28
●「儿女」:指的应該是「犹太人」。
●「狗」:原意是「小狗」,指的是家里养的狗,小孩的宠物。
◎犹太人常以狗比喻外邦人,所以耶稣在这里可能是要试验妇人的信心
,故意用玩笑性的口吻来表达首先获得弥赛亚所赐福气的应該是犹太
人,而不是外邦人。另外,「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
狗吃。」也有可能是当時流行的谚语、格言。
◎妇人在此称呼耶稣为「主」,这是马可福音中耶稣被称为主的唯一一
次,似乎显示作者想要特别表达出妇人对耶稣的信仰与认知程度。
◎耶稣的回答参照 太 15:21 就比较容易了解,耶稣到世界上
是先要对犹太人传福音,因此耶稣先拒绝了目前不是他使命范围的外
邦人的请求。妇人一面同意耶稣的说法,一面也表达即使是比较次要
的宠物,也有享受剩余恩典的权利。而且她显然认为只需要耶稣剩余
的恩典就可以解决她的問题。
(四)耶稣因为妇人回应的这句话就立即赶鬼。 7:29-30
●「出去」:原文的時态显示鬼已经完全離開小女孩了。
二、醫治又聋又有语言障碍的人( 7:31-37 )
(一)耶稣離開推罗,到加利利海。7:31
●「低加波利」:「十城」的意思,是巴勒斯坦约但河外的一個地区。
(二)有人带一個又聋又口吃的人来求耶稣醫治,耶稣用指头和唾沫探触患处,
又望天叹息之后醫治这人。 7:32-35
●「舌结」:「有语言障碍」、「口吃的」。
●「叹息」:原文的意义相当强烈,此字和 罗 8:22-23 8:26 的叹息
相同。
●「耳朵」就開了:原文是「听力」。
●「舌结」也解了:原文是「舌头的束缚、綑绑」。
●耳朵就「開了」、舌结也「解了」:除了「開」和「解」的意思,也有
「释放」的意思。
◎以当時醫学并不发达的状况,耶稣用手指触摸病人患处醫治病人,是一
件值得注意的事情。一方面病人可能也会觉得那些被触摸的地方是「痛
处」,不願意被触摸,一方面别人恐怕也会因为怕被传染而不願意触摸
病人患处,而耶稣的「禁忌之触」却是带来「醫治」。
◎这里提到耶稣用「叹息」来祷告,可以想见耶稣是怎样的怜悯这病人以
及他对撒旦权势的愤恨。我们彷佛由叹息声中看到耶稣怎样参与与认同
这人的痛苦与无奈。
(三)耶稣命令不要外传他的神迹,不過仍然不能如願。 7:36
●「嘱咐」:「命令」。
(四)众人听见这些神迹的反应是认为「耶稣所做的事情都好」。7:37
●「分外」:「极度的」、「非常的」。
◎众人显然是想到了 赛 35:5-6 中所提到弥赛亚的作为。
三、使四千人吃饱( 8:1-10 )
○ 太 15:32-39
(一)背景:有许多人聚集,而且吃食缺乏。 8:1
●「那時」:直译是「在那些日子里」。
(二)耶稣对门徒表达他对众人的怜悯,门徒回答以「野地物资缺乏,无法喂饱
众人」。8:1-4
●「困乏」:「困乏」、「昏晕」,可能是指「昏倒」的意思。
◎这次是耶稣主动怜悯众人,与喂饱五千人時门徒主动找耶稣不太一样。
◎看来门徒对耶稣的认识实在很不清楚,经過了一次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
,现在的门徒还是只想到现实的困境。也许神迹的经历都是这样容易遗
忘的。
(三)耶稣以门徒手上有的七個饼和幾条小魚喂饱众人(约有四千人),并剩下
七筐子零碎。 8:5-8
●「筐子」:「大篮子」,在 徒 9:25 的记载中,这种篮子大得
可以装下一個人。
●马太福音比较详细的记载人数是「除了妇女、孩子之外,共有四千」。
(四)耶稣随后与门徒上船,往大玛努他境内。8:9-10
●「大玛努他」:详细的地点不明,不過在革尼撒勒平原的南部有人发现
一個名叫「他玛努他」的洞穴,可能就是耶稣登岸的地
方。马太福音说耶稣去马加丹的境界,此地位於加利利
海西岸,可能是同一個地方的两個名字,或者两個相距
很近之地的地名。
四、法利赛人求神迹( 8:11-13 )
○ 太 16:1-4
(一)法利赛人要求耶稣由天上显神迹给他们看,目的是为了要试探耶稣。8:11
●「盤問」:「辩论」、「对問」,动词時态显示他们是「辩论不停」。
●「求」:原文是「寻找」的意思。
●「神迹」:原意为「记号」。
●「从天上显個神迹」:原意是「找由天上而来的记号」,他们要求耶稣
显個神迹来表明他所做的是出於神。
◎圣经在这里特别记载了法利赛人的用心是为了要「试探」。如果存心要
试探,那不管耶稣行什么神迹(他之前已经行過很多了)都可以找到可
怀疑的地方。耶稣行神迹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为了众人的需要,现
在却给这些找麻烦的人绊住要求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难怪耶稣的反应
如此强烈。
(二)耶稣内心叹息,并表明没有神迹给那個世代看。 8:12-13
●「深深的叹息」:这個词新约只出现一次,所表达的是「一种深沈的,
因为悲痛而生的情绪」,或者是指一种「灵里的激动
」(类似 约 13:21 的情境)。
●「这世代」:是一种轻蔑之词。指的是法利赛人所代表的这一批不信的
人。
●「没有神迹给这世代看」:这句话是一個省略的希伯来誓词,完整的意
思接近:「若有记号显给这個世代,我就不
得好死」这样严重的口吻。这种句法是强调
拒绝或否定的意思。
◎「不信的世代没有神迹看」,其实对不信的世代来说,有没有记号(神
迹)都是一样的,如果打定主意不信,看再多记号又有何意义?
◎耶稣在那個時代就遭遇了这种为了辩论而辩论的人,耶稣的反应也是「
不辩论而離去」,我想我们在这個時代遇到为了辩论而辩论的人,恐怕
也不必太過意外了。
五、门徒缺乏粮食( 8:14-21 )
○ 太 16:5-12
(一)背景:门徒忘记带饼,缺乏食物。 8:14
(二)耶稣正教训门徒要防备法利赛人和希律的教训,门徒猜測耶稣是因为食物
缺乏而有这论述。 8:15-16
●「酵」:根据马太福音的记载,这個「酵」是指「教训」的意思。此处
用「酵」来比喻「教训」,可能是用酵的「渗透影响力」有如
思想、教训的渗透影响力。
◎根据 可 6:14 ,希律王听到耶稣的事迹,就以为是施洗约翰复
活。法利赛人看了耶稣许多的神迹,还是不信。这两种人相提并论,大
概是指著他们不能由耶稣的行动中看到新的素质,只用自己的成见套在
新的事物上,以致无法吸收新的东西与观念。耶稣大概是怕门徒跟耶稣
跟了半天,还是没有体会新的东西,所以才这样警告门徒。而门徒的表
现的确显出耶稣的警告不是无的放矢。
◎在马太福音的记载中,显出耶稣所警告的另外可能解释。耶稣可能是要
门徒小心法利赛人的假冒伪善、律法主义的教训,也小心撒督該人不信
一切超自然力量的教训。这两大体系是当時最有力的宗教界领袖,耶稣
警告门徒小心他们的错谬也是很有可能的。
(三)耶稣責备门徒的心愚顽,不能领会所经历的神迹。 8:17-21
◎虽然耶稣严厉責备门徒,但是却也循循善誘,用各样的例证来让门徒
想起耶稣的神迹。
六、在伯赛大醫治瞎子( 8:22-26 )
(一)地点:伯赛大。事由:有人带瞎子来求耶稣摸他。8:22
●「伯赛大」:位於加利利海东北角。
(二)耶稣带瞎子出村外,吐唾沫在瞎子眼睛上,又按手在他身上,询問他看到
什么。 8:23
◎耶稣醫治这個瞎子和醫治耳聋舌结( 7:32-35 )的人有两项类似的
地方:一是都将他们带離人群,一是用唾沫醫治。
(三)瞎子回答:看到人像树木一样,耶稣再摸他眼睛一次,瞎子就完全复原。
8:24-25
●「复了原」:原文显示「瞎子的视觉全然恢复」。
◎这里是圣经中唯一记载耶稣分两次醫治人的地方,至於背后的理由,
我们就无法得知了。
(四)耶稣打发瞎子回家,甚至连村子都不要进去。 8:26
◎这应該也是为了避免错误的弥赛亚狂热所做的措施。
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