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
起了争端
读经:可2章
内容:
一、文士的嘀咕
2:1 过了些日子,耶稣又进了迦百农。人听见他在房子里,
2:2 就有许多人聚集,甚至连门前都没有空地,耶稣就对他们讲道。
2:3 有人带著一个瘫子来见耶稣,是用四个人抬来的。
2:4 因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稣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顶,既拆通了,就把瘫子连所躺卧的褥子都缒下来。
2:5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
2:6 有几个文士坐在那里,心里议论,说:
2:7 “这个人为甚么这样说呢?他说僭妄的话了!除了 神以外,谁能赦罪呢?”
2:8 耶稣心中知道他们心里这样议论,就说:“你们心里为甚么这样议论呢?
2:9 或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行走’,哪一样容易呢?
2:10 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
2:11 “我吩咐你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2:12 那人就起来,立刻拿著褥子,当众人面前出去了。以致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 神,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1、两个阵营
瘫子是到目前为止都不可治愈的绝症,而耶稣只要一句话,瘫子就起来行走。在场的观众非常惊奇,我们也感到惊讶:这个事情马太到第九章才记载的事情,马可在第二章就已经记载,把第一章安息日赶鬼蕴藏的不安因素立刻就揭示出来。
耶稣行这个神迹主要的目的是表明他有赦罪的权柄,同时也彰显了在绝症方面的权柄和大能。在耶稣看起来很正常很平常的举动,在这些精通律法的文士面前却是可怕的僭越,因为只有神才能赦罪;耶稣明明是个人,却把自己当作神。
在这个神迹当中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了两个阵营:一个是精通律法、精于研究律法、沉醉于繁琐规条、自表虔诚的宗教阶层,一个是对这些以严谨虔诚著称的宗教界并不完全买单的普通民众,就是被宗教界斥为“无知的百姓”的这个草根阶层。前者被传统和成见紧紧束缚,很难接受神的儿子耶稣;后者因为少了那些束缚,只有单纯谦卑的心,反而很容易接受这样的一位基督。前者审察耶稣是否死守律法,作为判断的标准;后者只看事实,耶稣的所言所行,完全符合旧约先知的预言,所以就是神为犹太人预备的弥赛亚。
2、必须选择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耶稣并不是常人,因为他奉自己的权柄对人所畏惧的污鬼只吩咐一句话,污鬼就俯首称臣。耶稣是谁?我们必须给出答案,很显然要么他是疯子、精神病人,但是观察四福音的记载,他不可能是疯子或者精神病人;要么他就是像他宣称的那样,是神的儿子,因为他的教导,他的工作,都不是常人所为。
为什么说“必须给出答案”呢?很多人不是说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无非是精神安慰、精神寄托,“信则有、不信则无”吗?或者说宗教都是劝人为善而已?
“信则有、不信则无”,这样很有市场的说法常常出自崇尚科学或者奉行唯物论的人之口。其实稍微思想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说法既不符合科学,又不符合唯物论。这种说法把客观事物的存在不是建立事物的本身上面,而是建立人的相信上面:客观事物明明存在,但是只有我相信它们存在了,它们才存在,“信则有”;我不相信它们存在,它们尽管是事实存在的,却对我而言就根本不存在,“不信则无”。反之亦然。这是明显的唯心论,是反科学的。
耶稣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耶稣同时期的不信基督教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在他的著作里面承认耶稣的真实存在,异教伊斯兰教的经典《可兰经》里面承认耶稣的存在,经历种种磨难、打击依然存在的圣经、教会见证耶稣的存在,世界历史的进程(特别是西方社会)见证他的存在。因此基督教并不是虚幻的精神安慰或者精神寄托,而是讲述着一位真实的神、真实的救主。成千上万的谦卑寻求的人在耶稣那里明白了人生的由来归宿,得到释放、平安、喜乐、满足、永远的生命,告别了空虚、迷茫、不安、黑暗、充满罪恶的人生,他们不断更新改变的生命见证了这一位真实的救主。
“宗教都是劝人为善,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彼此彼此”。这样的说法用在其他宗教,或者世间的文学、艺术、哲学或者各种传媒上是合适的,也道出了它们的本质功能和基本导向;但是用在基督教上是错误的。
整本圣经揭示这样一个事实,罪人无力行善;人间最高的善行,在神的公义、圣洁面前都有难以隐藏的污秽。因此,劝人为善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就好比劝化生来爱在泥巴里面打滚的猪爱干净一样徒劳无功;这就不难理解现代社会科技虽日新月异、标榜拥有高度的文明,但犯罪依然层出不穷、犯罪的手段也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客观事实。
因而基督教不是劝人为善,虽然它也讲善行。基督教告诉我们有一位创造宇宙万物和人类的神,他爱他创造的人,他为了拯救堕落的人差遣独生子耶稣来到世界,为了背负人的罪孽钉死在十字架上。基督教不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而是给我们一位救主,他为我们的罪舍命流血,他愿意救赎我们脱离罪恶的辖制和魔鬼的权势,他愿意给我们他自己的生命;而只有拥有他自己的生命,才能自然流露神的性情,才能真正行善。
严格意义上讲,基督教不是宗教。大凡宗教,都是有一位教主教导一些做人的准则,而这位创立宗教的教主是第一个实践他所教导准则的人;基督教没有教主,只有救主;这位救主愿意为罪人死,罪人只有信他罪才能得到赦免,生命得到更新,靠着他过圣洁公义的生活。
为什么说“必须给出答案”呢?在这样的一位既是救主,又是掌管宇宙万物和历史进程的主面前,罪人必须给出答案:是认罪悔改相信他,还是执迷不悟、坚决拒绝、刚硬到底?你的选择就决定你最终的归宿,你可以“顾左右而言他”,你可以我行我素,但你不能自己决定你的最终归宿。你活着一天,就还有机会,这是神给的机会,神也不停在你的心里工作;你一旦离开这个世界,就悔之晚矣,那个时候基督教所讲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了,大局已定,绝对不能更改了。
二、呼召利未
2:13 耶稣又出到海边去,众人都就了他来,他便教训他们。
2:14 耶稣经过的时候,看见亚勒腓的儿子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利未就是马太(太9:9)。
三、文士的指责
2:15 耶稣在利未家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与耶稣并门徒一同坐席,因为这样的人多,他们也跟随耶稣。
2:16 法利赛人中的文士(注:有古卷作“文士和法利赛人”)看见耶稣和罪人并税吏一同吃饭,就对他门徒说:“他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吗?”
2:17 耶稣听见,就对他们说:“康健的人用不著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文士眼中的耶稣,纯粹是另类,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非主流”【只是“非主流”一旦成了主流,是否意味着非“非主流”,(就是退居“非主流”位置的原先的主流)也会出现并且东山再起?】。他们这些以民间宗教领袖自居的有身份、有地位的文士,一向严谨遵守古人的遗传,而耶稣却逆流而上;不但不遵守,而且还处处刁难、指责。比如说他们是“假冒为善”,就是说他们是擅长表演的演员,喜欢在公众面前表演他们的虔诚——尽管这确实是文士的最爱,但是被耶稣在人前背后这么指着,总令人感到不快!
最令文士们感到不快的是,这个以神自居的狂人竟然有不可思议的能力,以至于在那些无知的百姓当中有了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如果他没有这样的能力,文士们早就站出来批判这个疯子了,免得这些蠢笨的羊被他误导!
你看看,现在耶稣竟然与他们不屑为伍的罪人们打成一片、沆瀣一气!他为什么乐得和这些罪人为伍呢?要么是因为他出身寒微,所以才热衷与类似阶层的人打成一片;要么是因为“贪食好酒”,所以才不顾沾染污秽的禁忌而放浪形骸。——这个可恶的加利利的木匠!私生子!
四、约翰门徒的质疑
2:18 当下,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禁食。他们来问耶稣说:“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的门徒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甚么呢?”
2:19 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禁食呢?新郎还同在,他们不能禁食。
2:20 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日他们就要禁食。
上面是来自敌对阵营的指责,这里是来自盟友的质疑,二者的共同点是耶稣不符合他们的期望、他们的标准。本质上他们要的是傀儡,他们自己才是神,或者有意无意当中把自己摆在了神的位置上。就像西方国家的领导人,竞选的时候打的是公义、民主牌;一朝胜选,就沦为少数金融寡头的传声筒、傀儡一样。
但是,耶稣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无论是面对敌对阵营,还是面对盟友,他都不为所动。他来不是搞竞选的,不是搞阶级斗争的,他不会搞统一战线。他只听父神的声音,他只在意父神的喜悦。因此他是不讨人喜悦的;这样,就注定了他在世间的踽踽独行。
五、新旧难合
2:21 没有人把新布缝在旧衣服上,恐怕所补上的新布,带坏了旧衣服,破的就更大了。
2:22 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恐怕酒把皮袋裂开,酒和皮袋就都坏了;惟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
这种旧皮袋装新酒的努力从教会初期直到如今,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初期教会的律法主义,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后教皇制度、修道制度,现今在许多教会风行的通宵祷告,还有许多的规定,比如必须浸洗,圣餐必须使用没有酒精的葡萄汁,不能放鞭炮,女人必须蒙头(在浙江的很多教会很流行,特别是被于宏洁作了肯定之后就更有市场)等等等等,都是“旧皮袋”;虽然五光十色,本质上仍然是行为主义。
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旧皮袋”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圣灵的能力。要使一个人认识自己是罪人,是应当灭亡的,需要圣灵的光照;要使罪人认罪悔改信耶稣,需要圣灵的催促——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顺服圣灵的催促的;那些在圣灵不断工作之下选择顺服神的人,想要更多的明白圣经,需要圣灵的开启、光照;想要更多的认识自己,看见自己的污秽败坏,需要圣灵借着逆境、失败等等因素的暴露;想要胜过来自旧人、世界和撒旦的围攻,需要圣灵加力量,而且只有靠着圣灵才能真正胜过……
就是说,没有圣灵的帮助,我们天路上寸步难行。一个蒙恩得救的人,随着生命的成长,会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有限、脆弱,也越来越愿意依赖圣灵的工作,这也是生命成长的标志之一。
圣灵的工作岂是人的努力所能代替的!
必须浸洗——圣经当中没有这样的规定,尽管“洗”的原文确实是“浸”的意思,而且很多人强调只有全身“浸”入水中,才能真正象征罪完全被主洗净。注意,这仅仅是“象征”,不是事实,水不能除罪;能除罪的是耶稣的宝血。因此,一个没有经历“圣灵的洗”的人,即使天天洗澡,即使每天二十四小时“浸”在水里,顶多只能保持身体的清洁,里面仍然污秽,仍然是罪人。洗礼是基督教的两大圣礼,是我们应当重视的,是用看得见的仪式来表明看不见的属灵事实;但我们仍然应当慎思明辨,分别轻重。重要的是里面发生的看不见的属灵事实,就是在圣灵特别光照下的认罪归信、重生得救。洗礼并不能保证得救,天主教在这个方面的错误教导贻害了成千上万的人。
教会初期,是强调洗礼必须是“浸洗”;但是随着福音的广传,不是所有的地方所有的季节所有的人都适合浸洗。在圣灵的带领下,逐渐产生了“洒水礼”和“点水礼”。是不是说所有重生得救的信徒因为没有接受“浸水礼”,就一定灭亡?为什么这样的旧皮袋到现在仍然很有市场?
圣餐必须使用没有酒精的葡萄汁——不知道作这样硬性规定并自以为很属灵的人是否真的明白圣经?圣经当中提到两种酒:“清酒”和“浓酒”。“浓酒”就是我们通常知道含有很高比例酒精的烈性酒,白酒;“清酒”,是被稀释的烈性酒。巴勒斯坦地区的水质不好,日常的饮用水必须掺入少量的酒精消毒才能饮用。这种掺入少量酒精的日常饮用水就是“清酒”。就是说耶稣每天的生活当中都会喝这种“清酒”。同时,我们看到耶稣和他的门徒常常应邀出席筵席;而且在迦南一户人家的婚礼上还变水为酒。这些坚持的人面对这样一位耶稣不知道作何感想?也许,这样一位“贪食好酒”的耶稣根本就不适合做他们的救主,他们要的是一位滴酒不沾的耶稣!
或许坚持圣餐必须使用没有酒精的葡萄汁的人认为酒在圣经当中不是什么好东西,旧约里面有对酒和酗酒的人的批评(箴20:1;23:29-35),新约圣经里面也有“酒能使人放荡”(弗5:18)的教导。注意弗5:18节的前面半句“不要醉酒”。圣经反对的是醉酒、酗酒,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一概否定。酒在耶稣的时代是可以作为药物使用的,所以保罗针对提摩太的胃病提醒他稍微用点酒(提前5:23);就现代来说,从医学角度来说,适量饮酒是有益身体健康的(或许看到这里有人会想,你这样不遗余力为酒辩护,是不是为你自己开路?比如你就喜欢喝酒?我可以诚实的告诉大家,我滴酒不沾,天生就对酒不服)。
因此,圣餐当中使用没有酒精的葡萄汁,或者是低度的葡萄酒,都是可以的;关键是明白这酒代表的是耶稣的血,为我们的罪而流出;在耶稣舍命流血的大爱面前好好省察自己,省察自己的行事为人是否与蒙召的恩相称?如果很清晰的看到自己的罪,就要好好认罪,然后再领受圣餐。非要坚持圣餐必须用没有酒精的葡萄汁才是合乎圣经的,这仍然是旧皮袋;它并不能对罪人产生任何的作用,只能助长骄傲和自义。
通宵祷告——提倡这样做法的原因可能是教会历史上的大复兴里面都有重视祷告的做法。但是,不用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圣灵的感动和带领。如果忽略了这个重要前提,只是人为的强求通宵祷告,实质上是机械模仿;而且事实上坚持通宵祷告的教会不见得有真正的复兴,反而是搞得众信徒人困马乏,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
不能放鞭炮——作这样规定的原因大概是因为鞭炮是非信徒用来驱魔辟邪的。那么,真的是这样认识的话,最好连饭都不要吃,因为非信徒也用饭食祭拜祖先、供奉偶像;或者说最好先禁绝吃饭,然后再强调“我们坚决与非信徒要分别”。
所以,应当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如果确实是明显的偶像,比如泥塑木雕,我们应当坚决抛弃;如果只是被用来祭拜偶像而本身是中性的东西,我们可以放心使用。因为偶像不是神,宇宙万物不是偶像创造的。圣经教导我们“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12:15),就是教导我们与世人的认同;圣经教导的“分别”是指的与他们的罪分别。所以,不是说只要非信徒看的、听的、使用的东西我们坚决不看、不听、不用才叫分别;如果是这样,除非我们离开这个世界,
女人必须蒙头——这个问题一直引起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到底这个教导是针对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作出的特别的规定?还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适用的规定?
首先我们看到这个问题只在保罗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当中提到的,并不见于保罗和其他使徒的书信。
其次我们要了解保罗作出这样规定的时代背景。保罗时代的哥林多城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樽颈地带,接连半岛的南北,兼有东西两面港口;是希腊南北部的要冲,也是欧亚二洲的贸易中心。城内庙宇林立,当时一个最大的庙宇号称拥有庙妓1000人;哥林多人当时生活富庶奢华,耽于酒色,放纵情欲,道德腐败。当时流行的一句俗语:“活就活得象哥林多人”,足见当时哥林多人生活的淫猥。那些庙妓们常常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勾引嫖客。而当时接受了福音的哥林多教会的姊妹也因为在基督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所以也认为不需要按照习俗蒙头。但是这样就与那些妓女在外表上没有区别,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也使人容易把教会误解为卖淫的地方。
了解了时代背景之后,我们就知道保罗作出“蒙头”的规定,为的是让哥林多教会的姊妹在外表上与那些抛头露面的妓女区别开来,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那么就很明显是针对特定时代和地域作出的规定。
对于没有蒙头习俗的我们,就不要不顾时代背景和风俗习惯作出硬性规定。正如上面讲的,圣经的讲的分别是在罪上面的分别;就算每个姊妹心甘情愿蒙头——问问那些强调蒙头甚至以蒙头而自义的教会,有几个姊妹是心甘情愿的!——并不能代表她们是真的与罪分别的。
这样的旧皮袋何其多!这样的旧皮袋最好早日从教会当中消失!
六、安息日之争
2:23 耶稣当安息日从麦地经过。他门徒行路的时候,掐了麦穗。
2:24 法利赛人对耶稣说:“看哪,他们在安息日为甚么做不可做的事呢?”
2:25 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著大卫和跟从他的人缺乏、饥饿之时所做的事,你们没有念过吗?
2:26 他当亚比亚他作大祭司的时候,怎么进了 神的殿,吃了陈设饼,又给跟从他的人吃;这饼除了祭司以外,人都不可吃。”
2:27 又对他们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
2:28 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特立独行的耶稣,他的门徒竟然在安息日工作!法利赛人因此兴师问罪,没有想到耶稣不但毫无悔意,反倒竭力为他的门徒开脱!法利赛人是怒不可遏!
安息日的设立者,安息日敬拜的对象——人子耶稣,神的儿子,就亲自站在他们面前。他郑重的告诉这些把安息日变成枷锁和不能承担的重轭的法利赛人:“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安息日真正的目的是叫罪人在忙碌当中歇下身心灵一切的疲累,拿出时间来学习神的律法,亲近神、顺服神;但是却让这些自作聪明的人本末倒置,并且舍本逐末,把“认识神、亲近神、顺服神”变质为对繁琐规条的遵守。人成了安息日的奴隶。
律法的制定者是有解释律法的权利的。但是,尽管这位拥有律法最终解释权的神子来到世界,揭示律法的本意,拨乱反正,可法利赛人已经是积重难返、存心悖逆。并且最终把他们的救主钉死在十字架上!
我们不要怪罪神的严厉,罗马人和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暴行固然令我们深恶痛绝,但是这是神的严惩,是对这个一向顽梗的神的选民敲响的警钟!可惜的很,这些警钟并没有震醒这个悖逆的民族,他们奉为经典的《塔木德经》所充斥的是这个民族在夹缝中顽强生存的努力和令世界其他民族羡慕的精明的经商才能,就是没有认罪悔改归向神。
一个自诩神的选民并且以此傲视其他民族的民族竟然不要神!这真是个莫大的讽刺!不知道犹太人什么时候回到神的面前?真的等到离开世界或者主二次再来的时候认罪悔改,就什么都晚了!
教会当中类似的情形也屡见不鲜。不是有很多大都市大教会的牧师、长老住的是洋房别墅、出入豪华轿车、经常游山玩水、千方百计把子女安插在教会当中吗?侍奉神成了令人羡慕的职业,敬虔成了得利的门路!神不会坐视不管,神的刑罚从来就不迟延;恶贯满盈的时候,就是神刑罚的时候(创6:1-6;15:13-16;18:20-21)!下面一个小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个教会,一位老牧人忠心的服侍。但是,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教会负责人,一个是会计——却联手欺负这位老牧人,比如冬天叫老牧人一家住在通风的楼道里,寒风冻坏了老人的身体。
后来教会建堂,这两个年轻人更是利用手中的权利营私舞弊、贪污挪用。
教堂建成了,举行落成典礼。举行落成典礼的那一天,当这两个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年轻人刚刚走进教堂,忽然全都扑倒、双双毙命!
七、反省反思
1、“信则有不信则无”错在哪里?基督教是精神安慰、精神寄托吗?基督教的宗旨是劝人为善吗?
2、为什么必须对“耶稣是谁”给出答案呢?
3、如何看待耶稣的特立独行、另类呢?
4、有哪些“旧皮袋”是必须抛弃的呢?
5、神会对罪人的悖逆坐视不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