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章

【可四1耶稣准备用新的教导方法,在空旷地方向普通的平民说教,传统式的会堂解经方法在那时是很难吸引会众的。犹记得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多年来仍保持自己是圣公会的一位忠实信徒,当时他的一位同工威特菲特(George Whitefield)在英国的布里斯托向矿工们讲道;在一次空旷地方的讲道聚会中,竟有两万多人来听;归主的亦数以百计。当时威特菲特希望卫斯理也能到来传道,初时卫斯理回答说:『我倒喜欢宽敞的房子柔软的椅枕和美丽的讲道台。』卫斯理认为在空旷地方讲道是一件困难的事。他自己曾说:『我当初的感觉真是很奇异的,因为我生平的讲道经验都是习惯有条不紊的,也讲究场面的;我常以为只有在礼拜堂讲道,才可以拯救人的灵魂。』但后来,他见证了一件事,就是在空旷地方讲道收效极大,于是他说:『事实摆在眼前,不容你不相信了。』──《每日研经丛书》

 

【可四2耶稣希望用比喻的方法刺激群众听道的兴趣。当时的群众并不像会堂的崇拜,他们在空旷地方随处逛荡,时来时去,若讲道的内容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他们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而离开的。薛特耐爵士(Sir Philip Sidney)讲出一个诗人的秘密:「作一个好诗人必须有一个很动听的故事,叫孩童们在玩耍中也能停下来;叫扫烟囱的人也停下来,侧耳而听你的故事。」故事是提起听众兴趣的最好方法,耶稣是清楚知道这点的。──《每日研经丛书》

耶稣所用的比喻方法,其实也是犹太人拉比老师们所惯用的,听众并不会觉得陌生的。在旧约中也见到描写比喻的地方,其中最耳熟能详的,便是拿单知道大卫用毒辣的手段,剪除乌利亚,娶他的妻子拔示巴时,讲出一只小母羊的比喻(撒下十二1-7)。拉比时常用比喻去教训人的。有一位诲人不倦的拉比,名叫梅尔(Rabbi Meir),他的一生中,三分一的讲解是关于律法的判断;三分一的教训是关于释经;另外的三分一是用比喻去教训人。──《每日研经丛书》

 

【可四3汤朴威廉(William Temple)曾说:『耶稣教人是用简单的条理和正常的自然界事物,日出,下雨和植物的生长可以帮助人看见上帝的作为。』许久之前,保罗也说过,上帝在那些看见的事物中,把那看不见的上帝启示出来(罗一20)。耶稣认为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失落和罪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活的上帝所穿的衣裳。列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死后是埋葬在圣保罗大教堂之内的,而他也是该大礼拜堂的伟大设计建筑家。在他的墓碑上用拉丁文写上一句话:『举目周围观看,便看见杞念他的事物了!』同样耶稣也说:『举目周围观看,便看见上帝本身了。』只要我们肯正确的去看,在普通日常生活当中,实在有无数的象征记号,引导人见到上帝的。──《每日研经丛书》

 

【可四5~6人往往做事的时候,开始时觉得很容易,但坚持忍耐到底是十分艰难的。有一个著名的布道家说过:『用百分之五的力量便可以使人归主;但必须用百分之九十五的力量才能使他们慢慢生长,在教会里,成为一个成熟的基督徒。』许多人都肯在开始时做基督徒,但慢慢地便在路边跌倒而失落了。──《每日研经丛书》

 

【可四6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在圣经里「根」字的属灵意义,就是人在神面前的秘密生活。弟兄姊妹,我们在主面前,在自己的房间里,有没有一个秘密的生活呢?如果我们的祷告只是在祷告会中的,如果我们的圣经都是给别人讲的,如果我们的工作都是在人面前的,就没有根。你知道甚么是根么?根就是那看不见的,秘密的,隐藏的;那显露的就不是根了。我们今天在神面前必须问自己,到底我在主面前的生活有多少?除了在人面前的生活,就是在人面前的见证、读经、祷告之外,我自己在暗地作的有多少?如果你在神面前没有暗中的生活、祷告、读经、顺服,你就是没有根的。如果你看见一个弟兄失败、跌倒、出事了,你就可以断定,不要问就知道,他在最近的以前,必定失去了那秘密的生活。所以在这里没有一个东西能保持我们,是像秘密生活的。我们平日的生活没有好好向下扎根,只要太阳一晒,立刻就枯干了,经不起试验,更经不起试炼!现在缺少的就是在神面前隐藏的部分。神今天要求的,就是要我们向下扎根─在祂面前有一部隐藏的生活,而不给人看见的东西。──

 

【可四7人通常都很容易受其他有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对基督忽视,正如一个诗人说过,人的心很容易被日常生活的顾虑,如同泥麈,闭塞了自己的心,于是『我们忘记了上帝,人的善忘是因为自己的疏忽,而不是必须的。』当生活越复杂时,我们就必须越发注意甚么才是首选应做的事,我们必须把基督高举,放祂在我们生活中的首位。──《每日研经丛书》

 

【可四8好土必须实践三件事。(甲)我们必须要,否则也无济于事的。我们常爱讲话,而不肯去『听』,我们爱和别人辩论,而不肯主『听』从真理;忙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去『听』取基督的意见;生活忙过不停,而没有时间安静下来。

(乙)我们必须接受真理。当我们听闻基督的信息时,必须把它存在心里。人的心是一副奇异而又十分危险的机器,我们的身体是依从一个奇妙的设计而造成的;当人看见怪异的东西,眼睛自然会闭起来;这是与生俱来的反应机能作用。当人的心听闻外界传来自己不想去听的事物时,也自然会关闭起来。有些时候,真理教导人向善时,是会刺痛人的;但良药苦口,为了健康的缘故我们有时必须服下。所以人顽固的把自己的心关闭起来,不想接受真理,这简直是走向一条自取灭亡的路。

(丙)我们必须把所听闻的,付诸实行。比喻告诉我们撒的种会生长三十倍,六十倍和一百倍。加利利的肥沃土壤是拜火山泥土之赐,所以种植的收成率很大。基督徒必须走到人的面前,以行动见证给别人看。每一个基督徒最后的挑战,不是推测将来,而是把握现在,用行动实践自己的信仰。──《每日研经丛书》

 

【可四11~12请参看罗十一7~10――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可四21~22真理是要让人看见;而不应收藏起来。许多时候;当人讲出真理的说话,便会招致危险的,对自己引来迫害和麻烦。但一位真实的基督徒,或者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必须站在真理的一边,面对一切的冲击而无所畏惧的。

当马丁路德决定了揭露当时罗马天主教的腐败,他首先攻击购买赎罪券的错误制度。当时信徒以为在犯罪后,可以用金钱向教士们买赎罪券,希望自己的罪获得饶恕。马丁路德于是写了九十五条文告,批评这个制度。他怎样把这九十五条向人宣示呢?他知道威丁堡(Wittenberg)的诸圣大礼拜堂是与大学相连的;大学的文告通常都是贴在礼拜堂的布告板上,这块告示板便是贴那九十五条文告的地方了。他在甚么时候贴上这些文告呢!他拣了十一月一日『诸圣日』当人们群集守礼拜和举行纪念献堂典礼的一天,让所有聚会的人都知道他的举动。倘若他是一个审慎的人,便决不会写出这九十五条文告;倘若他顾及自己的安全,便决不会贴在礼拜堂的布告板上;倘若他一定要如此做的话,为免生是非,他也不应该拣选『诸圣日』那天而行事。但是马丁路德发现了真理之后,便一心一志要服从真理,从不计较自己的安危,要把真理告诸世人。──《每日研经丛书》

 

【可四22欺骗的事犹如一个蛛蜘网,它决不能遮盖隐瞒一切呢!事情到了终结的时候,自然要在上帝面前赤露敞开的。我们若能明白这点,我们真的渴望把自己的生活,任由别人查看,让上帝检查清楚,而用不着羞愧了。──《每日研经丛书》

 

可四22难以隐藏的事】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可四﹕22
  有位老先生﹐在家里教了十几个学生。一天﹐他因有事要出门﹐便再三叮嘱学生不可外出游玩。他出去未久﹐这些学生都跑出去玩﹐一名学生更爬到树上捕到鸣蝉带回来。过一会儿﹐先生回来便问﹕你们出去玩了没有﹖大家异口同音的回答﹕没有﹗他们刚回答完﹐那个学生手中的蝉就叫起来﹐他握得愈紧﹐它叫得愈响﹐先生遂发现他们的秘密。
  我们的罪也是这样﹐你越想遮掩﹐罪的控告声音便越大。
  圣经说﹕遮掩自己罪过的﹐必不亨通﹐承认离弃罪过的﹐必蒙怜恤。(箴廿八﹕13──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可四24学习的经验来说,这是十分真确的。人对一种学问越下苦功,必定会越明白它的内容。古时的帕提亚人(Parthians)规定国内的青年,必须先做流汗的工作然后可以吃饭;努力多少,便吃多少饭!一切学习都是随着这个原则而进行的。当人的学习兴趣加深时,自然会产生满足和快乐的感觉。研究圣经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些时候,当我们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或自己不赞同的经句;我们若能再下苦功研究下去的话,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肤浅的学习一定是枯燥乏味;肯深入研究做学问的工夫,便会获得无穷的滋味,能激发起好奇心,这就是学问能引人入胜的地方了。──《每日研经丛书》

 

【可四25知识越豊富的人,他所知道的事反越多,人若不先从希腊文的基本文法学识下苦功,那就根本没有别的方法欣赏希腊文学,当他学识了文法之后,学识自然便会加增起来。人若不先认识管弦乐队的结构,那就很难领略深奥的音乐;但当他知道了那些基本上的知识时,他自然会认识更多美妙的音乐了。同样人若不在知识上下苦功时,原有的学识也会随着时间而失去的。许多人在学童的时候都学习过法文,但日久生疏而没有继续再钻研下去的话,于是很快的便忘记得一乾二净了。

人的学识越多,自然会能够越发加增自己的学问。但倘他不努力上进时,自然会退步的。犹太人有一个教训,喻学生为一只小牝牛──每天都需要加强牠所负的重量。所以学无止境,不进则退,此乃千古不易的道理啊!──《每日研经丛书》

人越能锻炼体魄,身体则越强壮,越能担当体能的负荷。相反的话,人若不理会锻炼自己的身体,肌肉自然收缩,体能也孱弱起来。有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如同灵性一样,因为身体也是上帝赐给我们的。许多人不能担负重要的工作责任,往往是因为受了自己身体软弱的限制,这是多么的可惜啊!──《每日研经丛书》

 

【可四26自然界的生长是肉眼不能察觉的。当费莱(Elizabeth Fry)在一八一七年往伦敦的著名监狱Newgate Prison去探访时,看见三百多个女犯人和无数的儿童,拥挤在两个细小的监房内,住宿和煮食都在同一个地方。看守的狱卒是一个老人和他的儿子。在这群人堆中,情景非常可怜,衣衫褴褛半赤身露体,如同野兽般的蠕动着;不住的挥手向探监的人求乞,希望施舍得来的金钱,在狱中的酒吧买醉。当中有一个童犯,年纪只有九岁,因为撬开人家的窗门偷了价值两角钱的油漆而等待着死刑的来临。在一八五三年,波尔敦(Bolton)的织造工人为争取一天赚七便士半的工资而罢工;同样在史达福(Stafford)的矿工为争取一星期两先令半的薪金而罢工。今天看来,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啊!为甚么呢?这都是因为上帝国拓展而发生改变的。人每天去量度和比较,是不会找到它的分别,但用一个或两个世纪的时间去看时,就发现它的增长了。──《每日研经丛书》

 

40.芥菜种是何植物?何以能成为大树?(可四章32节)】

  这里所说的“芥菜”,并非广东的“芥菜”,广东芥菜是深绿色的蔬菜类,俗语有“十月火归脏,不离芥菜汤”之句,因为芥菜可以滋润脏腑。在深秋煮汤而饮,不至唇焦口烂。

    但主那稣所说的“芥菜”乃是“芥子菜”(MUSTARD),中国北方无广东芥菜,所以把芥子菜误译成芥菜。芥子菜的芥子甚小,可制成黄色的芥酱,即香港酒楼茶肆放在一小碟子中的黄色芥未。芥末有通肺开胃利气除痰发汗散寒之功,少吃有益。芥子也是制火药的原料。

    芥子很小,犹太人有“小到小芥子那么小”之语,像中国人说芝麻绿豆一般,比无花果的子还小。但树可能长得很高,有高至十尺者,所以那稣说,它长出大枝,甚至飞鸟可以宿在它的荫下。――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可四33~34为什么要用比喻 经文: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433-34)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 13:10)

     《说苑》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毁谤惠子。他在梁王面前说:惠子说话,爱用比喻,假使不用比喻,他就没法把事情说明白了。
  第二天惠子去见梁王。梁王对他说:请你以后讲话,就直截了当地说,不要再用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如果他问你弹的形状是怎样的?而你告诉他: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个人听了会明白吗?
  梁王问:那怎么才能使他明白呢?
  惠子说:如果告诉他,弹的形状像把弓,它是用竹子做的,是一件射具。这样说,他听了能不能明白呢?
  梁王说:可以明白了。
  惠子说:用别人懂得的事物,来比喻不懂得的事物,目的是要使他懂得。你叫我说话不用比喻怎么办得到?
  梁王点点头说:你说得对。
  这则寓言,把比喻的作用说得非常明白透彻。用了比喻、陌生的可以变成熟识的,抽象的可以变成具体的,深奥的可以变成浅显的,复杂的可以变成简洁,使人容易理解,不仅如此,比喻还能给人带来生动鲜明耐人寻味深刻的印象。
  笔者联想到我主耶稣在世上讲道时,也是最能善用比喻作为教训的内容。无怪乎连当日的门徒也奇怪问主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我们不说别的,单从马太十三章就可以看到主耶稣一连用七个比喻阐明天国的奥秘。天国在当时的宗教界人,心目中认为是玄而又玄,讳莫如深,难以理解。可是主耶稣采取日常生活所常见为一般人所熟识的事物,例如撒种,稗子,芥菜种,面酵,寻珠,撒网等作为天国深奥的解释。我们若把这些比喻连接起来,可以清楚看到福音与本时代在世上进展的结果。这时期包括着我们的主,个人的工作作为撒种的起头,直到末了收割的时候,分清稗子与麦子、好鱼与不好的鱼。这就是把抽象的变成具体,深奥变为浅显。既生动又深刻。难怪,主在哪里讲道,不但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喜欢听祂的训迪,就是那些目不识丁的妇孺,也是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一次三日之久废寝忘食。( 15:32)

  记得有位著名布道家说过这样的话:讲道若不用比喻,就如同建筑楼房;四壁不留窗户一样,既不透亮也不通气。信哉斯言。
  当我们查考大卫王的生平时,在他一生中曾经被两个故事,深深所打动。甚至因而转变了自己的观点和作风。一次是记载在撒母耳记下十二章一至十三节先知拿单对大卫王讲到有一富户和一穷人。富户有无数的牛羊。穷人仅仅只有一只小羊羔与他同吃同喝同住,亲如女儿一般。一天富户来了一位客人,舍不得在自己的牛羊群中取一只请客;而是到穷人家把他仅有的一只羊羔强取来杀了敬客。大卫听后,无名火直冒三丈说:行这事的该死,他必偿还四倍,因他行这事没有怜恤的心。拿单说:你就是那人。大卫立刻承认我得罪耶和华了。他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定人之罪定己,他痛悔了。另一次是记载在撒母耳记下十四章四至廿一节有一位提哥亚妇人,她对大卫王说:我是个寡妇,只有两个儿子,一日在田间争斗,大儿打死小儿,大儿逃亡在外,但全家人起来攻击我,要我交出打死兄弟的,好治死他以偿命、这就无异要将我剩下的炭火灭尽。大卫听了甚为同情应许她的儿子连根头发也不落在地上。妇人趁机对王说:你为何不使逃亡的回来,说明王这话就是自证己错了。王因此回心转意准许逃亡在外的儿子押沙龙回来。
  由此可见,精警的譬喻,真是不可少,它一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美妙的比喻,有如一把两刃利剑,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4:12)。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在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但是还得说回来,比喻(包括故事,寓言,童话等)并非是万能的,它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善于利用,既要防止牵强附会,也要避免以偏概全,或喧宾夺主。千万应注意勿要为讲比喻而讲比喻。比喻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惟有通过它,以达到阐明永生之道,吸引众人来归在耶稣基督名下;这才是唯一的真正目的。──《为甚么要用比喻》

 

【可四33~34讲学的内容若超过学生的理解水平,也不是一件好事,正如有人笑那些学射击的人:『人的射击,常常超越了靶子,这只能证明他是一个很差劲的枪手而已。』同样,好教师当爱所教导的科目,超过爱惜自己的风采!──《每日研经丛书》

 

【可四35我们渡到那边去罢。」

            我们就是遵着神的命令出去,我们还是不能盼望不遇见患难的。这些门徒听从主的命令出去,他们还是遇见了危险的暴风,甚至他们大声急呼主的拯救。虽然在我们顶紧急的时候,主还耽延祂的拯救,但是祂的目的乃是要我们的信心经过试炼而更增强,使我们的祷告更加虔诚,使我们得救的渴望更加迫切,使我们从此更重视主的拯救。主给他们一个温柔的责备说:你们的信心何在?意思就是说:你们为甚么不向狂风怒涛夸胜说,「你们不能伤害我们,因为主在船上」呢!在日光中信靠,比在风浪中信靠容易多。若不放我们在试炼中,我们绝不会知道我们自己有多少信心。有了主的命令,虽然不能免去患难,然而主必拯救,只是时间的迟早罢了。因为主绝不会口说「我们渡到那边去罢」,却任凭我们沉在海底。──

 

【可四35~41人生好比航海,漫无边际,总须要有一个目标。但船在海中,不时会有风浪;如果,不要叫船遇到风浪,除非不要航海。波浪可以打击船的外边,但决不可让其打入船内(可四35~41)。不怕船外的风浪如何汹涌,只怕船内也有了风浪!患难、痛苦、试探、烦恼等,都是人生的风浪。你可以任凭它们在外边猖獗,却不要开了心门,请它们到里面作祟;因为里面没有风浪,外边的就不足为惧。─ 桑安柱《这时候》

 

【可四37忽然起了暴风雨。」(直译)

            在信徒的生活中,有许多风雨都是突然之间起的:像忧患、失望、失败、病痛等等。无论怎样,这些风雨都是神所许可的,为要我们得益处。神愿意有橡树,祂就栽了一棵,祂让它在风雨中飘摇,纔能使它根深干高,成为林中之王。照样,神愿意造就一个可用之材,神就把他放在风雨之中,让他经过风雨的生活。世上许多的伟人都是经过艰难和痛苦的,神国中的伟人也是如此。──

 

【耶稣平风静浪中之三样奇迹】(可四35~41)

   一、波浪翻腾(37)

   二、海水平静(39)

   三、门徒惧怕(41)

── 丁良才《经题模范》

 

【撒种的比喻】

在海边听见比喻的教训;在屋里问比喻的意思

   一、四种不同的心田

         1.有落在路旁的

         2.有落在土浅石头地和荆棘里的

         3.有落在好土里的,发生长大结实

   二、三个遗他比喻

         1.灯的比喻

         2.种子发芽渐长的比喻

         3.芥菜种的比喻

   三、忽然起了暴风

         1.两种波浪

         2.两种睡觉

         3.两种惧怕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