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
四2 “比喻”。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做法是從日常生活經驗中拿一個類比來解明某個道德或屬靈的教訓。然而,“比喻”在希臘文裏有更廣的意義,可以是明喻(如太一〇16;一三33)、暗喻(如21節)、格言(如路四23)、故事(如路一五1~32)、寓言(如約一〇)等。主的教訓約有三分之一使用比喻(修辭法)。有些是簡單的一句話,目的是反複說明一個真理。其它如撒種的比喻(3~20節),有詳細的解釋。基督講述比喻,通常為了使真理更吸引人,和叫那些願意聽的人聽得明白(路一五3),但有時對那些缺乏屬靈敏感力的人,比喻也會使真理變得含糊難解(11,12節)。
四5~8 耶穌希望眾人檢查一下自己的心對祂的信息的反應。至於各種不同的反應,參看馬太福音十三章18至23節的腳註。
四11 “奧祕”。正如外邦的神秘宗教一樣,入教的人會得知有關該宗教的教訓,而那些教訓不會向外人透露,因此比喻的目的是教導門徒,而不用把真理向“外人”透露。比喻能試驗聽眾的屬靈反應。
四19 “別樣的私慾”。即對其它(在福音
以外的)事物的渴望。
四20 相信的人會結出不同數量的果子,但所有人都會結一些果子。百分之一百的增長是異常豐富的收獲。但願我們各人都歸入這個類別裏。
四25 對真理作出反應的人會得到更多;沒有對真理作出反應的人會失去他們的所有。
四26~29 神的道播種在人的心裏就必定結果子,縱然有時是慢慢地結果子(參看彼前一23~25)。
四31 “一粒芥菜種”。雖然巴勒斯坦的芥菜種子比其它種子都小,而且是一種香草,但它長成的高度可達十至十二英尺(3.5至4.2米)。芥菜種生動地闡明基督信仰怎樣從起初的一小撮人快速地傳播和增長。參看馬太福音十三章32節的腳註。
四35 “那邊”。加利利海的東邊。
四37 暴風經常發生,因為風從山谷吹向湖面(海平面以下700英尺,或213米)的效應就象風洞一樣。
四41 “他們就大大的懼怕”。耶穌責備門徒膽怯(40節)。在第41節,“懼怕”指對主存有充滿敬意和尊重的畏懼。“這到底是誰”,雖然他們仍未徹底了解祂,但卻承認祂比他們所認為的更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