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
马可福音8:27-9:13
前一章我们所思想的那些事件,生动的表明了神的仆人公开服事第二阶段结束时的光景。其实这也是祂比较正式而公开宣道的结束。群众的兴趣已经被引起,他们已被预备好可以接受祂的恩赐。不但如此,他们也已经预备好要给祂加冠冕,跟随祂,以建立一个物质的国度,让祂供应他们物质上的需要。另一方面,领袖们却是极端固执的敌视祂。而门徒们属灵的领会力却是迟钝的,还需要祂警告他们预防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我们主服事的这个阶段,可以很恰当的用以赛亚预言中描述耶和华大仆人的那段经文来形容:
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耶和华的膀臂向谁显露呢?祂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干地。祂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地。
本章所要思想的经文,论到我们主服事工作中的一个危机,也论到一个新的开始。我们主教导的事工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祂早期的教导重点在于宣告祂的弥赛亚身分,让人明白祂是应验预言的弥赛亚。我们主教导事工中第二件重要的事,是让人知道弥赛亚必须受苦、受死,然后才得到冠冕。了解古代预言的人都知道,弥赛亚含有这两方面的因素。然而在那个时候他们对这事实却迷惑不解,所以有人宣告说,将要来的弥赛亚有两个人,一个是受苦的弥赛亚,另一个是在荣跃中降临建立国度的弥赛亚。
我们所思想的这段经文是一个分水岭。这是一个危机的时刻,祂刚结束了第一个阶段的教导工作,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就是全心在祂门徒的小圈子中工作。9:1是整段经文的中心,我们主所讲的这句话,马太、马可、路加三本福音书都有记录,背景也都相同,虽然用词稍有差异。
论到马可福音9:1的经文,摩利逊博士说:“给新约分章节的那位先生,把第8:38和9:1分开时,可能他的精神已经很疲倦了。”这里我们看到了圣经分章节的不智,虽然有些新的译本试图挽救一些错误的地方,可是分章的错误已经存在了。请注意这些事件发展的过程。耶稣向北走,直到该撒利亚的腓立比。按照马可所记,他们经过了一些村庄,在某一个地点突然停下来,耶稣向祂的门徒挑战,说,“人说我是谁?”他们提出了答案。然后祂再次向属于祂的这一小群人挑战,说,“你们说我是谁?”接着胜利的时刻来到了,那是我们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也是一个蒙光照的时刻。那时有一个人,就是彼得,宣告了他的大信心,“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接着彼得的话,我们的主又作了另一个宣告,“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
这句话马可没有记录,是记在马太福音。马太特别注重国度,所以把耶稣的这句话记录了下来。
在彼得承认基督和耶稣的宣告之后,我们主的教导就有了一个新的音调,“从此祂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这里用“从此”一词含有强调的意思,在此以前祂从未谈到即将临到的十字架和受苦的事。在此以前祂从未论到复活。复活乃是加在十字架上的冠冕。在此以前,祂从未谈到第二次的再来。这些事情都是从此之后开始教导的。从此之后,祂教导的基调乃是十字架。
这个事实使彼得心中产生了恐惧。他出于爱心,对耶稣说,“主阿!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想不到主立刻以令人惊讶的严厉词句回答他。不要忘了,祂刚刚才称赞彼得的信心,这时却指责他,“撒但,退我后面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接着祂就在十字架的阴影下教导门徒和群众。祂坚持十字架是必要的,整个事件结束时,祂宣告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
接着有六天安静的时间,然后是变像山事件,再后是祂从山上下来,以及祂在路上的谈话。
所以我认为9:1是本段经文的中心,因它把耶稣的教导综合起来,并且加以强调。第一,神的国要大有能力临到。请注意,这是耶稣关于教会的宣告,然而这个超越的国度只有借着十字架的道路才能大有能力的临到。“站在这里的”,这句话无疑的是指祂自己的门徒,虽然也可能把其它的人包括在内,“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虽然还不完全,也不是最终的,但是神的国是要大有能力的临到。这句话毫无疑问的是指一个事实,就是那些因十字架而畏惧退缩的人,最后将要了解,神的国只有借着十字架的道路,才能大有能力的临到。
这立刻叫我们想到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的一段话。他的那段话和耶稣的这句话有最密切的属灵关系(林前1:18-25)。从保罗的那段话,我们要特别注意几个词句,“十字架的道理……神的大能。”“钉十字架的基督……总为神的能力。”“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
我们的主在这里所宣告的不是说,祂周围的人真的可以在今生看到神的国度完完全全的降临。这些人惊讶、希奇,对祂所讲的奇妙新事迷惑不解。所以祂对他们宣告说,他们所害怕的事,虽然无可厚非,但是神的国度惟有经过十字架,才能大有能力的临到。
今天这还是个绊脚石,不只对犹太人,对其他许多的人也是如此;十字架的道理不只对希利尼人为愚拙,对其他许多人也是愚拙。对于国度要以这样的方式来临的看法,今天仍继续困惑着这世界的哲学家。这是“神的意思”,却是“人的意思”所反对的。这是神得胜的方法,人到现在还不能了解。今天祂的门徒还往往是只顾念人的意思,胜过顾念神的意思。
为了要了解本段经文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从更广泛的背景来思想。第一,从国度的观念来思想;第二,从国度大有能力临到的观念来思想;最后要以一个问题作结束,就是这些人实际上如何看到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
我们往往以为,或者我们的说法让人以为,在这里我们的主似乎偏离了祂服事工作一向所关心的主题,就是在这世界建立神的国。我们似乎以为,这里提到的“教会”、“十字架”、“第二次的再来”,都离开了国度的主题。然而有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认清这些事和神国的目的都有一切的关联。我们的主问这些人说,“人说我人子是谁?”祂的动机就是出于对国度的关心。借着这个问题,表明了祂把人对祂自己的看法当作是祂服事工作中最重要的事。祂问的不是人对祂所作的工之看法,祂问的不是人对祂所说的话之看法,祂问的是,“人说我是谁?”
按照后来的发展,按照以前所发生的,我们看到祂带着权威和尊贵向前进,我们立刻认识到祂想要发现人是否认识祂的超越性。祂并不满意他们给祂的回答,最后祂再问这一些小圈子内的人,“你们说我是谁?”而要有一个人的回答承认祂的超越性,祂才能满足。彼得的信心真正价值就在这里。你不是施洗约翰、以利亚、或耶利米,你不只是一个先知,你不是一个必须期望另一个人的人,叩是所有其它人所期望的那个人。你是最后最终的那个人,你是所要来临的光明。你是人们望眼欲穿所期待的弥赛亚,是被膏的王和祭司。主所要的就是这样的信心。祂的问题是王的问题。所有先知论到弥赛亚的预言,都认为弥赛亚是王。借着祂的降临,神的国度就可以被建立起来。这个词真正的意思就是如此。希腊文的“基督”是由“弥赛亚”一词转变而来的。“弥赛亚”的意思是受膏者,这不是一个名字,“基督”也不是一个名字。所以我们讲到敬拜基督时,请记住,这是一个头衔不是一个名字。这是讲到永恒的神子所从事的使命和工作。这是祂职分的头衔。祂是王,祂的使命是要把人赎回来,是要实现神的国。
如果我们听耶稣所作关于教会的宣告,这一点就更清楚,“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我的教会”这是当时常用的一个名词,希伯来人用这个名词表示他们的神治政体,而希腊人则用这个名词来称呼统治他们城市的机构。这个字充满了权威和权柄之观念。
我们主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实际上所指的就是我要把“我的国度”建造在这盘石上。祂指的是祂国度的实现。这个国度的功用和目的要借着祂的教会显明出来。和往常一样,耶稣在这里所最关心的还是国度的建立。
这里也显明了教会的根本功用。“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教会是一个征服性的国度,把其它的一切国度都征服在脚下。“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借着教会,生活的道德标准得以建立起来,并显明给地上所有的国度看,直到一切都符合这标准,他们都成为我们神和祂的基督的一个国度。祂最超越的观念是国度的观念。
这一段期间,人所看到的国度不是大有能力,而是软弱的;是一个理想,但还没有实现;是一个异象,但还没有得胜。从他们的回答中论到别人对祂的看法,可以看出这个国度的理想失败了。绝大部分的群众还没有看到这个国度。虽然有一个人得到了光照,承认祂是弥赛亚,但是后来他又退步了。这也显示了,当时所看到的国度还不是大有能力的。耶稣提到祂“必须”到耶路撒冷去,这个“必须”也说明了这个国度的软弱。请注意,祂所提到在耶路撒冷反对祂的是一些甚么人:长老、祭司长、和文士。这三个名词不是随便讲的,而是概括性的,包括了那一座城内一切有权柄的人。长老是民事方面的领袖,祭司长是宗教方面的领袖,文士是道德方面的领袖。那一座城内一切具有权威的人都起来反对祂。这个国度是软弱的,祂就代表这个国度,祂来就是为要建立这个国度。当祂进入全国生活的中心耶路撒冷时,祂是进入了一个充满敌意和受苦的地区。祂必须受苦、受死。这个国度是软弱的,这是本段经文所带给我们的画面。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幅画面,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的方法也已经颢明了。首先,从主自己的宣告可以看出来。在后来所发生的事件之亮光下,再听祂宣告和解释这件事时,我知道耶稣所说的“必须”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祂说人子必须到耶路撒冷去受苦,这并不是说祂是被环境所逼非得如此不可,也不是说祂一定是那些反对者手下的牺牲品。是的,这样的说法部分正确,但是它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耶稣所说的“必须”含义比这个更深刻。
在福音书后面的使徒行传中,我们读到了彼得第一篇被记录下来的讲词。这位彼得曾认耶稣为基督,却又在十字架面前退缩,因而受到了严厉的责备。从他在五旬节所讲的这一篇证道中,我们发现了一段关于十字架的记录,充满了奇妙的亮光。那一天,在五旬节圣灵临到、光照他几分钟(或几小时)后,彼得对耶路撒冷那些人讲论到十字架说,“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借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请注意彼得的话。彼得话中的第二部分是我们已经思想的第一点。你们这些以色列人的首领,借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就是说,你们借着外邦人的手,钉祂十字架,杀了祂。是的,然而彼得现在在十字架中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因此他宣告说,祂是“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耶稣话中的“必须”并不是指着由环境而来的逼迫,而是指由神的旨意以及祂与神合作而来的催逼。耶稣话中的“必须”含有奇妙和奥秘的亮光。这亮光显明了:甚至在这个时候,祂不是一个即将被杀害的牺牲者,而是一个祭司,祂以胜过一切环境、死亡的得胜者身分前进,目的是要完成一个目标,建立一个国度,和实现神的旨意。
这个“必须”的价值,从祂借着复活解释祂的死亡而显明出来。小久以后,从变像山上下来时,他们曾问祂从死里复活是甚么意思。这件事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很奇怪的,他们似乎从不了解复活的意义,也不相信复活的事很快就可以临到。林在祂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之后,他们对复活的态度还是和马大一样。当耶稣对她说,“你兄弟必然复活。”那时,她回答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她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用这遥不可及的话来安慰我,我要的是他现在就复活。我认为这些门徒也持有同样的态度。他们认为复活是一件遥远的事。
我们不要忘了一个事实,在新约的记录中,耶稣提到祂的十字架时,从来没有一次不提及祂的复活。人子必须上耶路撒冷、受苦、被杀,并且第三天复活。这样的话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我被环境所逼,但我必须忠于原则。虽然我必须死,我还是要往前进。”不!祂的话显明了祂用复活来解释祂的死亡。祂知道祂必须受苦、受死,但是祂将再复活。所以祂的话语镇静。坚定,令人惊讶。从我们主这奥秘的言语,我们可以听到祂权能的雷声,可以看到祂的国大有能力的临到,虽然我们还不能完全了解。
祂严严的责备彼得以后,又对群众述说如果他们要跟祂一同建立神的国,就要背起十字架跟随祂;最后祂又讲到第二次在父的荣耀中同众天使降临的事。在这一切的事上我们感受到权柄的音调,也看到我们的主知道,并且宣布神的国只有借着十字架的道路,才能发生大能力。
接着就是变像山上的奇妙事件,门徒们看到主改变形像。我们最好把“变像”一词改译为主“超越形像”。祂是自己超越本身的形像,以一种奇妙奥秘的方式完全改变,成为荣耀。
门徒们看到摩西和以利亚与祂交谈。马可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另一个福音书的作者提到了这事。他们听到祂与这两个人谈论祂自己去世的事,就是祂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也就是祂要受苦、受死和复活的事。后来门徒们说,“拉比!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我们一直都在批评他们,说他们讲这话的动机是甚么。但是我们忘了福音书的作者又告诉我们,他们不知道自己在作甚么,也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甚么,所以才会讲出这样的话。
现在请注意观察,从他们听到了这个声音对他们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祂!”这已经是六天后的。六天前,祂曾对他们讲论到十字架,可是他们却在十字架前退缩了。我以为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谁能了解这样奇妙的奥秘呢?人竟可以借着死亡建立一个国度;人竟可以因被打败而得胜;人竟可以借着十字架的道路而得冠冕。谁能了解?我们也很难相信!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思想。
他们在山上时的思想一定是:主,不要朝着十字架前进吧!让我们留在这里,让我们在这里搭三座棚子,让我们留在这亮光中,在这荣耀中,在这圣洁的谈话中吧!然而摩西、以利亚和祂谈话的内容却是耶稣的死。如果他们留在山上,这事怎能成就呢?神的声音责备了他们,“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祂。”变像山上最超越、最神圣的荣耀不是祂所发射出来的荣耀,而是论到十字架的谈话,而是神的声音对他们谈话内容的认可。
这些人在祂的死亡中,在祂的复活中,以及在五旬节那天他们所经历的,祂借着圣灵的再临中,都看到神的国人有能力降临了。
他们在祂的死亡中看到了神的国大有能力的临到。虽然他们畏惧,他们有失败感,但请记住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在那些日子,他们所看到的事他们不太了解,不过后来他们终于知道了。这些事在他们心上留下了印象。当时他们不了解这些事的价值,到后来才了解。在这些最后的悲剧性的事件中,他们看到了这位不能被征服的王。从祂预告这些事的那时刻起,直到祂最后的死之间所发生的每一件事,他们看到祂带着权威、能力和尊贵昂然前进。请记住这事,祂的门徒之一──犹大──和祭司长设计要捉拿他的主,在这黑暗和恐怖的交易中,祭司长对犹大说,“当节的日子不可。”犹人接受了三十两银子,交易完成了,他就带着钱离开了。哦,可耻的勾当!他回到耶稣的面前,受祭司长的吩咐,要等过完节期以后才出卖耶稣。正当犹大和祭司长安排恶谋时,耶稣对祂的门徒说,“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犹大回到耶稣面前。过了一会儿,耶稣看着他,对他说,“你所作的快作吧!”他就出去,还在节期中就出卖了耶稣。祂死亡的时间不是祭司长安排的,而是耶稣自己安排的。
这个同样带着能力的活动,继续发展下去。在那园子里,他们看到祂。从睡眠中醒过来时,他们听到祂在经历了极其痛苦的时刻以后,回到他们中间对他们所说的话。这些话都是带着王的威严说的。他们在那园了里也看到一件希奇的事,我们读经续到这里往往轻易的读过,没有注息到这事。犹大带着兵丁来捉祂时,耶稣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为甚么?我不能回答。详细的情形我也不知道。不过,我希望你们都记住这件事。这些门徒看到了这希奇的景象,不知道发生了甚么事而使这些人退后倒在地上。然后他们拿住耶稣,把祂捆绑了,就带祂走。他们看到祂经历了审判。他们中间有些人看到了祂的王者身分,看到了祂在人的讥笑和审判中,严肃的坚持自己的弥赛亚身分。祂一直到最后都保持了王的身分,直到祂说,“父阿!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听到祂这句话,我们回想到祂很久以前所讲的另一句话,“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在十字架四周的人杀了祂的身体,可是祂却把灵魂交托给神。祂以王的身分死。我们又回想起祂所讲的另一句话,“没有人奋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些事都是神国的大能力。这些事都是希奇的事,奥秘的事,引人生疑的事。人的心都会怀疑这些事的真正价值,不了解它们为何能如此。这些都是带着能力的事,这是奇妙的奥秘,祂以王者的身分在痛苦难过中死了,但祂却是得胜了。如此他们看到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虽然还不是最终的,但确实是大有能力的。
然后论到复活,我不必多讲。保罗论到复活时说,祂“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彼得也宣告说,“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在那些复活的日子,在祂所交托的大使命中,在祂的其它显现中,祂让他们看到了这国度不再是他们身外的理想,而是在他们身内运行的能力,正如祂在楼上告诉他们的,直到祂再来,直到保惠师的来临。
祂如此在圣灵中降临了,于是这些人开始传道,于是他们看到这国度不再是软弱的,而是带着能力,胜过了那些带着敌意听他们话的人。然后他们知道,这个国度大有能力临到乃是要通过十字架的道路。
这些人看到神的国临到,但却不完全临到。我们读变像山上的记录时就犯了这个错误。还没有完全,也还不是最后的,但神的国已经大有能力,可以制服抵挡它的人,可以朝着最后的荣耀勇往前进。
如此,也只有如此,神的国今天仍然大有能力的临到。只有借着十字架的道路,只有那些称呼主名的人愿意背起十字架时,神的国才能依旧大有能力的临到。这事不容易相信,要照着去行更是不容易。虽然我们身在基督教会里面,若不是常常需要听耶稣责备我们,“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吗?我们想要用人的方法,用人的政策,用人的计划,用人的制度来建立神的国。神的国永远不能这样被建立起来的。神的国只有借着十字架的道路,才能大有能力的临到。
这段经文还含有一个可怕而严肃的意思。我们的主虽然是对着群众说话,然而祂也是说给那些属于祂的人听的。祂并不是说,“你们都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降临。”祂是说,“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犹大就没有看到这国度大有能力的临到。人心里对主的态度可以叫他看不到这国度大有能力临到。虽然我们不会像犹大一样毁坏自己的生命,可是我们虽然活着,却看不到能力在我们里面运行。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亲近祂,分担祂的苦难的意义,那么这个国度就可以通过我们,大有能力的临到。
马可福音9:14-29
“嗳,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可9:19),这是从耶稣心中发出的吶喊,里面混杂着痛苦和愤怒,也含有造成祂痛苦和愤怒的原因。“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这个忧伤的问题显明了祂的痛苦。这就像古时以赛亚在葡萄园之歌中,宣告神对祂百姓的关怀时那种忧伤的语调,“我为我葡萄园所作之外,还有甚么可作的呢?”经过大约三年之久的公开服事,我们的主发出了这个问题,“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接着这个忧伤的问题,另外祂又发出一个充满愤怒的问题,“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这个问题显明了一个严肃的事实,祂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这一切的起因可以从祂的第一句话中看出,“嗳!不信的世代阿!”祂讲的是祂公开服事的那个世代。这话不只指责祂的门徒而已,虽然他们也包括在祂的指责之中;这话也不单单指责把孩子带到祂面前的那个人,虽然他也属于那个世代;这话也不仅仅指责那些文士,虽然他们也不能置身事外。我们的主公开服事的那个世代,整个气氛和精神都是不信的,都是没有信心的。“嗳!不信的世代阿!”
9:19是本段经文的中心。第19节以前虽然只是几句简单的句子,却说明了耶稣从变像山下来时,在山脚所看到的许多事。祂看到一些文士和人辩论,祂看到一个手足无措的父亲,一个被鬼附着的孩子和那些失败的门徒。第19节以后,我们看到祂如何对付这一切。祂叫那些文士哑口无言,祂安慰了那个父亲,祂医治了那个孩子,祂教导了那些门徒。经历过这些不信的气氛之后,就从祂心里涌出这句话,“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嗳!在这种气氛之下,我还能留在你们中间作我的事工多久呢?我还能忍耐你们多久呢?你们这种令人不能忍受的不信,到甚么限度为止呢?我还能忍耐你们到几时呢?
这一切都是紧接着变像以后所发生的事。福音书的作者们一致记载了这些事。读任何一本福音书,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自己似乎从荣耀和奇妙光辉的高峰,一下子降到最低的深处。我们与祂站立在圣山上,看到了祂的变像。祂那荣耀的光辉,不是罪人脆弱的眼目所能见的。那荣耀太明亮了,甚至那三个门徒看见了,眼睛也都昏花,以至于讲出连他们自己也不了解的话来。那荣耀太明亮了,以至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在那山上所发生的事。然后在山脚,我们看到了新约记录中那些最卑微的景象。如果我们仔细的思想这事,就可以得到更令人惊讶的启示。在那圣山上,神的声音论到耶稣说,“这是我的爱子。”在那高山上,我们看到神的独生子在荣耀中。下到山脚,我们听到那个父亲对耶稣说,“这是我的孩子,我独生的孩子,这是我独生的爱子。”在荣耀山上的那一位,是天父的独生爱子;在山脚下的那一位,是人的独生爱子,被鬼附着的。我们看到主从荣耀中下来,进入了那不信的气氛中,遇见了那个孩子。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山脚下所发生的事。
因此我们先思想背景:山上的事。这样才可以清楚而正确的观察山脚下的奔。这些山脚下的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前景。这样把背景和前景对照之下,我们就可以发现山上和山脚之间的关系。
我们再回到那一段记录耶稣变像的经文,和那三个人一同观看山上的景象。不过我们也要带着圣灵给他们的光照来看这景象。圣灵的光照使这三个门徒后来可以述说在山上所发生的事。彼得后来在他的书信中就宣告说,在那圣山上所发生的事对他们的意义,是古代预言的应验和证实。因为在那里他们看到了神的能力通过耶稣临到并运行。我暂时不用基督这个尊贵的头衔,也不用主这个高超的头衔,还是称呼祂的名字耶稣。因为耶稣这个名字代表祂的人性,也是按着神的吩咐取的。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人们对祂的认识和对祂的称呼也是这个名字。门徒们在见到祂荣耀以前,也是如此称呼祂。
在山上,耶稣完全而完美的灵已经得到胜利,制服了一切对祂肉身上的、灵性上的、圣职上的试探。祂那属世的身体改变了,以适合超越今世的生活。一个人若没有这种确切改变,就是他还没有看到圣山上的荣耀。在那山上所发生的事也是耶稣私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在公开服事中发生的。
祂从该撒利亚腓立比的群众中退出来。我们不要相信古老的传说,认为耶稣是在他泊山上变像的。他泊山并不在附近地区。后来人们也在那山顶上建了一座城。祂变像的地点肯定是在黑门山,就是在黑门山脉中的一座山峰上,地点是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北方不远一个偏僻的地方。祂离开了群众,实际上祂甚至把九个门徒留在山脚下,只带着三个人跟祂上山。变像的事是在私底下发生的,这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印象。我个人以为,即使当时没有一个门徒在场,这件事的真正价值也不受影响。这是单独与耶稣私人的生活有关系的。当然他们在场也有价值。他们能看到那景象,本身就有价值,对他们后来的服事也有价值。一般人认为这三个门徒被带到山上,是因为他们是门徒中的领袖,也是门徒中最好的三个人。我不相信!更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十二个门徒中最软弱的三个,所以才被带上山。请记住,并不是最坚强的圣徒才需要看到特别的异象。最坚强的圣徒没有看到异象也没有问题。上山去看到荣耀比留在山下处在文士和人群中更容易。
这些人有幸可以部分看到荣耀降临在耶稣身上,使祂发光的景象。我说“部分”,因为他们不能清清楚楚看到全部。降到耶稣身上使祂发光的那荣耀,并不是神性所发出的那荣耀,因为神性不会发生令人惊讶的景象,而且神性发出的荣耀也不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人类能看到神的荣耀惟一的方法是用幔子遮住,或把它隐藏在人性里面。我们主的神性荣耀并没有在变像时显明出来,而是以安静的方法,在祂怜悯人,以及生活的许多小事上显明出来。
那么在那山上所发生的是甚么事呢?在那弯像的时刻,拿撒勒人耶稣的人性达到最完全、最终的至善程度。在那时刻,我们看到了人的生命的真象,这也是神为这世界原来的计划。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如亚当不偏离神的吩咐,不犯罪,不堕落,他就可以永远不死。可是在走完一生道路之后,他的形像也必须像耶稣那样变化,这样他才能够在永恒的来世中生活。对这种来世的生命,我们知道的很少,在我们烦恼忧虑的时候,有时甚至会怀疑有来世的存在。然而这种超越今世的生命确实存在,而且带有无限的奥秘。在那个变化的时刻,人类的本质和性格要改变到至善的程度。神以祂无限的奥妙,在耶稣里面造出了一个新人。在奥秘和无限纯洁中,祂借着圣灵怀胎,出生时根本无罪。经过了祂成长的岁月,直到这时,祂面对过人所必须面对的一切试探。祂胜过了这些试探,不论是身体上的试探,灵性上的试探,最后祂也胜过祂圣职上的试探。这一方面最后一次的试探是借着彼得临到祂的。彼得对祂说,愿神怜悯你,不要走十字架的道路。耶稣严厉而坚决的对他说,撒但,退我后面去吧!你是绊我脚的。这是在对祂圣职的试探中,祂最后的得胜。
在登上变像山以前,祂的生活已经得到了成全和满足。祂已经对付并且胜过了每一个试探。历年来祂所坚持保护的人性堡垒,全部安然无恙。现在祂就在他们面前安然变像。现在祂的生命得到成全,整个身体受到改变,使祂可以过那超越的属地生活。耶稣人性的生命就如此结束。在耶稣的这一生中,祂启示了神的旨意、神的理想。现在在变像山上,祂更表现出人性的典范。
那天祂的样子看起来如何呢?我们所知很少。圣经的描写虽是很生动,也是最具启发性的,不过写福音书的马太、马可。路加三个人都没有亲眼见过那一幕,他们只是从别人听到这件事,因此所描写的仅限于祂的外表和衣裳。路加所记的是祂外貌的改变。马太所记的是“脸面明亮如日头”。至于祂的衣裳,马太形容说,“洁白如光”。马可说,“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路加说,“衣服洁白放光”。耶稣这个人超越的形体就是如此奇妙。
其次我们要看,耶稣在自己人性最终得胜的那个时刻所显示祂心中最关心的事是甚么。在祂得到成全的那时刻,祂得以和那些已经得成全的义人之灵相交通。他们看到摩西和以利亚与祂谈话,祂进入了那超越地上的生命以后,就以人的身分与在祂之前进入荣耀的那些人谈话。那么祂心中最关心的事是甚么呢?祂心中最关心的乃是祂即将离世的事。祂的心一点都没有自己,所以虽然已经得到了生命的荣耀,祂还是不为之所动。祂带着无限的怜悯回到山下,进入世界、进入黑暗中。在祂自己得胜的那个时刻,祂却看到全地被恶者所辖制,所压迫,和它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人的痛苦。
当时与祂同在山上的约翰,后来在他的书信中写道,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的手下受痛苦,被压制,遭折磨。祂和摩西、以利亚谈论到的是祂自己的死。祂自己是属于人类的一分子,却又不同于凡人,因为祂已得成全。在得到冠冕的那个时刻,祂就承担起救赎人类的这个责任,并且谈论到祂即将离世的事。祂要打破监狱的大门,折断铁栏杆,分开海水,开出一条路让他们可以出来。祂谈到即将面临的十字架和复活。这一位得到成全的人心中最高、最强的愿望乃是叫那些受苦的人也能得到成全,把国带回到神的面前,因为神是这个国惟一合法的王。
就在这时刻,神的声音出现了。我们必须按照整个事件的气氛来解释神的声音。“这是我的爱子。”表明神对祂已得成全的生命之认可。这位人子借着信心得到成全,所以同时也成为那些信实的人的领导者和保护者。在变像山上的荣耀光辉中,这事实已得到了证明。接着是对门徒们的命令,“你们要听祂。”意思是吩咐他们也要借着信心得到成全。一切教导的权柄都已经赐给祂。祂既已谈论过离世的事,神的声音就说,“你们要听祂。”六天以前,当祂说到十字架时,这些人怕听祂的这话,不愿意讨论现在耶稣与摩西和以利亚所讨论的这些事。现在神的这话又把他们带回到这老问题上,吩咐他们听祂的话。
他们从高山上下到了山脚。祂看到了一切,只有叫祂发出感叹,“嗳!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
祂所看到的不信是些甚么呢?山脚下的那些景象所描写的,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不信。那里有些文士,他们故意硬着心不信。那里有一个作父亲的,他不信,不过并不是出于故意。那里有一个男孩子,他不信,但不必对此负责。那里整个气氛都是不信的气氛。
文士们正在责问门徒,“辩论”希腊文原来的意思是他们强烈的与他们争辩。就这些文士来讲,这是最没有意义的事。于是耶稣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和他们辩论的是甚么?”那个孩子的父亲立刻接口,把孩子的事情告诉祂。他们的问题,他们争论的题目就是这个孩子。门徒们失败了,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门徒没有能力赶鬼。那时耶稣不在场,那些人聚集在门徒四周笑他们,嘲弄他们,责问他们,与他们争论,因为事实明显的显示门徒们自己的不信。在我们的主前往该撒利亚腓立比以前,最后的一幕乃是这些人要求祂显一个神迹,祂却拒绝了。耶稣上山变像时,这九个门徒留在山下,而他们却失败了。如果他们有眼睛可以看,有心思可以了解,有意志愿意相信,那么他们就必知道,我们的主已经一再的行了神迹,然而他们却不愿意这样作。我们的主回到了那种充满批评、故意硬心不信的气氛中。
那位父亲知道门徒们的努力和他们的失败,就对耶稣说,“你若能作甚么,求你怜悯我们,帮助我们。”接着他勇敢的呼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然而这些话只有显示了他的不信。他不希望自己不信,宁可自己真的相信。然而事实是他不相信。他冒了一个险,他有心相信,然而却不相信。我们的主就是进入这种气氛中。
还有,那个孩子,他对自己的不信不必负责。这个孩子不信耶稣。他不能信,因为他是在魔鬼的辖制之下,他没有能力运用信心。孩子是信心、异象和盼望的象征,如今他却被破坏、损毁、折磨以致于不能相信。人不能指责这孩子,不过这事实还是一个悲剧:人性受到了毁坏。人性最高的功用就是信。
然后,再者门徒们的不信。六天已经过去了,这些人和耶稣之间整整保持了六天的沉默。我们若要完全了解这一幕景象,就必须先了解前面所发生的事。六天以前,这些人经过了一片乌云的日子。那时我们主开始谈论到祂受苦受死和复活的必要性,就是祂即将受难又将复活的事。虽然不是有意背叛祂,然而他们却不能接受祂的这个教训。由于他们的不能接受,结果他们的能力就受到了亏损。不要忘了,这些人曾经赶过鬼。耶稣差派十二个人出去,他们回来时充满了喜乐。为甚么?因为他们赶鬼有成效。然而现在事情有些不对劲,在他们和他们的能力之间似乎有了阻隔。他们仍然忠心于祂,照祂所吩咐的留在山下等候祂,仍然希望执行祂的工作。然而在这孩子的面前,他们却无能为力。甚么地方出了差错?在他们想靠信心赶鬼时,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已经消失了。耶稣离开他们上山去了,他们的信心好像也跟着离开了。这也是后来我们主对他们所说的话之含义。按马太记载,祂说他们赶不出那鬼的原因,是他们的信心小;按马可记载,要胜过这样的鬼,非用祷告不可。
最后请我们再观察我们的主在这不信的山脚下的情形。那天的冷酷、凄凉,使祂非常失望,因而痛苦的从心中吶喊,“嗳!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我们要很留意看经历了变像山上的事件以后,祂所作的一切事。在那山上祂所作的选择,不是进入祂自己人性生命最高的光景中。在经历了生命的得胜之后,祂又转身回到了人类当中,分担他们的重担,背负他们的忧伤和罪恶,亲自负起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的责任。誧记住,祂从变像山上下来,这是再一次的降临。这一次祂也带着人性,和祂第一次的降临一样奇妙。
请再读一次腓立比书2章,谲到砷的儿子“虚己”的那段宏伟的经文。在那里我们看到祂本有神的形像,拥有永恒神性的权柄,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倒空了一切,目的不是为自夸。祂的虚已非常奇妙,我们无法看透。这种神性的“虚己”永远是个奥秘,我们永远无法测透。现在请再看变像山上的耶稣,祂倒空了自己的一切人性权柄,迈向山脚下的阴影和黑暗。祂在山脚下一切的活动,其动机和能力并不是因山上的得胜,而是因着在山上的“虚己”而来的;十足因为祂在那里使祂的人性达到极致,而是达到极致以后祂又把那得到成全、变化和荣耀的人性,降卑到山脚的水平,进入到人性堕落的深处。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了解祂的能力了。
首先祂借着一个问题让那些争辩中的文士哑口无言。祂间他们,“你们和他们辩论的是甚么?”他们无话可答。接着祂又给这些人另一个机会相信。首先祂行了那个神迹。如果祂不能容忍一个世代的时刻已经临到,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那必是一个最黑暗、可怕而忧伤的时刻。那时甚至神也不能再作甚么了。那时刻有可能来临,不要以为距离还远。我们应当谨记于心,在我们生命中如果故意不信,那个可怕的悲剧性时刻就有可能临到,结果因着我们瞎眼、固执、背叛,基督最后必须说,“没机会了。”但是除非祂已经把最终的机会给我们,否则祂不会这么作的。这些文士们因为门徒的软弱而讥笑他们,批评他们。随着也对主的能力发生了疑问。祂从山上下来,进入这些人中间,行了那个神迹把鬼赶出去,这是给他们另一个机会。
还有甚么事比祂对付这个父亲的方式更美呢?他还在痛苦当中,耶稣如何唤醒了他的信心?那个父亲带着一种粗鲁无理的语气,对耶稣说,“你若能作甚么,求你怜悯我们。”我们的翻译无法把那粗鲁的语气表达出来。这些门徒已经失败了,在他们的主面前,这个父亲怀疑祂到底能作甚么。耶稣盯着他,说,“你若能,在信的人,凡事都能。”请记住耶稣的话,“嗳,这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这个人一定听到了,现在这个人说,“你若能……”耶稣的回答是,“你若能,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然后这个人说出了一个以前没有说过的优美的句子,一点不虚伪也不装假。他说,“我信!”这就是信心的开始。但他还不确定,于是他接着说,“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这乃是所能有的最宏人的信心,也是信心的最佳操练。往往有些人表面有信心,呼喊着,“主阿!我信!”背后却是隐藏着问题或怀疑。不要让这样的信心控制我们,我们要呼喊,主阿!我信不足,求主帮助。当然,一个人若能从这故事学到教训,他必然马上就可以看到结果。主尊重愿意相信的心愿。那个人以最好的方法信了,而主立刻就有响应。那一天祂得到了一个忠实的信徒。而那个人迫不及待的就把他心里一切事实说出来,“主!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接着主转向他的孩子,把那鬼赶出去。
我们看到那个孩子被鬼附的悲剧。孩子原是信心的象征,如今却没有相信的能力。现在请看所发生的事。祂把鬼赶出去,孩子躺在地上,脸色苍白,抽了一阵疯,看起来好像死了。但耶稣拉着他的手扶他起来,他就站起来了。我相信后来那个孩子信了耶稣。主赐给了他童年,青年,也赐给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让他有异象,有信心。我相信一直到末世,这孩子的信是建立在那一位把机会赐给他的耶稣身上。
接着祂耐心的教导门徒。按照马太所记,祂告诉他们,不能把那鬼赶出去的原因是他们的信心太小。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他们的信心真大。在山脚下,在祂回来以前,他们的信心却瘫痪了。所以祂才宣告说,“非用祷告,这一类的鬼总不能出来。”在那里祷告以最优美、最真实的意义被用上了。祷告是信心的活动,祷告是人在耶稣里的安息,这安息最后是在神的旨意里,藉此使神的能力可以发挥出来。如此这些人的信心恢复了,也可以正常的发挥功能了。
“嗳!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耶稣的痛苦。“不信”叫祂痛心,因为不信伤害了人。还有甚么事比祂自己门徒的小信更令祂痛苦呢?今天不是基督教会外那些好争论的文士,不是那些想要证明我们没有能力,那些讥笑我们的失败的人叫主伤心,最叫祂痛心的乃是我们信心太小,无法行神迹,无法作出属灵的奇事。
最后,如果我不讲这一点,心里会不安。我们看最后那个可怕而令人痛心的问题,“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祂对不信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有时祂的这个问题似乎是对我们而发的,但也是对教会而发的。所以让我们在一起对祂说,“主阿!我们信,但是我们信不足,求主帮助。”
马可福音9:30-50
前面我们所思想的事件,是紧接着变像山上的经验之后所发生的。在山下,我们看到被鬼附的孩子、慌乱的父亲、失败的门徒、和争论的文士。我们的主一一的对付了他们。祂赶出那鬼,把孩子交还给他父亲,祂告诉门徒失败的原因,祂又叫文士哑口无言。
这里我们所要思想的第一段经文,记载了接下去所发生的事。耶稣和门徒离开该撒利亚腓立比一带的地方,祂带他们经过加利利,显然是绕道而行,走的是普通人比较不常走的路。祂的目的是,要在路上告诉他们,有关摆在祂面前的受苦受死和复活等一切的事。他们听祂讲,可是不了解,而且很明显的是他们又不敢问祂。
他们何等不了解祂,这可以从接下去的故事看出来。从经文里可以清楚的看到,除了耶稣教导他们的时间以外,门徒中间彼此争论谁为大。这些事显明了一个可悲的事实,就是当他们的主试图吸引这些人对祂的同情时,当祂坚定的面向耶路撒冷前进──祂就要在那里受苦,祂的使命要在那里进入高峰时,他们这些人却屡次在祂讲话之间,对祂提出同样的问题,问祂他们当中谁是最大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很可能是因为彼得、雅各、和约翰同祂上了变像山,所以才引起这样的争论。也许他们回到山下的那九个门徒那里时,曾表现出某种属灵的优越感,因为只有他们与主上出去。不管事实如何,圣经告诉我们,他们争论谁为大。最后他们到达迦百农时,主耶稣亲自提起这个问题。这一段经文以后所记的,都与这个题目有关。而其最后的高峰乃是,“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这句话是祂对他们彼此的关系所讲的最后一句话。
为了更了解这句话的价值,我们必须用点时间了解这件事。我们先从他们到达迦百农以后,主所发出的问题开始。祂在加利利早期的事奉工作,是以迦百农为祂行动的基地,我们有理由可以相信,祂住的是西门彼得的家。他们进入屋里以后,耶稣问他们说,“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甚么?”门徒们不作声,也没有人回答祂,因为他们在路上争论的是他们当中谁最大。祂一发出这个问题,他们就体会到不应该在路上争论那些事,所以就不作声。他们不作声表示他们不好意思,所以主接着就教导他们。首先是讲到在祂门徒中和在祂国里谁最大的问题。祂这样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我们主的意思不是说,一个人如果有抱负,就必须把他贬到默默无闻的程度。祂的话启示的是,在祂的国里为大的真正秘诀,不是管辖别人,而是被别人管辖。所以要为大必须服事人,服事人在祂国里才是最大的。
如此讲了以后,祂就给他们一个优美的实例。读了这个实例,我们都不得不叹为观止。祂领一个小孩子到他们中间,然后把他抱在怀中,才继续说话。祂抱起的那个孩子不是特别预备的,而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可能是西门彼得的孩子。然后祂说,“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接下来的那一段话还是不离这个题目,“约翰对耶稣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约翰不是为着他所作的事夸口,他这话是在承认自己的失败。从许多方血看,约翰乃是众使徒中最奇特的一个。他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敏的直觉,在这里他立刻认清了自己作错了事。约翰心里可能在想,如果接待一个普通的小孩,真的就是接受基督,也是接受神,而我竟禁止那个人奉祂的名赶鬼,我该怎么办呢?是的,他已经得到了光照。
我们的主首先对付约翰所认的罪,说,“不要禁止他,因为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凡因你们是属基督,给你们一杯水喝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不能不得赏赐。”接着祂又继续祂那被打断的题目说,“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扔在海里。”祂继续以最严肃的态度,说出这个令人扎心的教训,强调这个原则。最后祂说,“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们来思想这个命令。要注意其中的两个句子,“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和“彼此和睦”,这是互相关联的启示。首先是产生和睦的盐,其次是盐所产生的和睦。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新约中最难以解释的一段经文,特别是前面的几节,“因为必用火当盐,腌各人。盐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么叫它再咸呢?”接着就是这个命令,“你们里头应当有盐。”这命令是由上面的宣告和问题而发的。我们若能按照上面所说的来解释这经文,就可以更了解我们主心中的意思。虽然看之下,它们之间似乎没有甚么关联。“你们里头应当有盐。”不久以前祂才说过,“必用火当盐腌各人。”不止这里,祂已经说过“不灭的火”和“革赫拿”(Gehena)(中文圣经作“地狱”)之类的名词。
我们主使用盐作比喻,所含的意义可以从前面那句话得到解绎,“必用火当监腌各人。”这句话中“火”是用来解释“盐”。虽然有人说,在别的地方“盐”曾经被引用作为别的含义,不过我很难同意这一点,因为我相信盐的用法经常与这里的意义有关系。火可以烧毁那些会毁坏的东西,炼净那些不能被毁灭的东西。我们要记得祂是对听众讲的,他们对盐的含义有一种特别的观念。他们完全了解祂所用的是一个最强烈的比喻,这个比喻所显示的意思很可怕。
“革赫拿”又称“欣嫩子谷”,是耶路撒冷城外的一个山谷。历史上真正有这个地点的存在。所罗门首先在这山谷立一个祭坛,敬拜摩洛。后来在犹大国更加败坏的那个时期,亚哈斯和玛拿西曾在欧山谷为摩洛献人为祭,直到约西亚改革时才停止。约西亚在他的改革运动中作了一件事,就是摧毁敬拜摩洛的那山谷,把废物丢进其中。从那时起,城中一切的废物、恶臭的东西都丢进那山行中毁掉。所以革赫拿的目的,是为了洁净那城里的生活。那不断燃烧的火,烧毁了一切肮脏、污秽的垃圾,这也是耶路撒冷城环境卫生上的实际需要。
这是一个强烈的象征性比喻,我们的主并不是最先使用它的。人甚么峙候开始使用这比喻,我们不知道。但是革赫拿经常都是被用来形容人过完今生以后,在来世所要受到的惩罚之处,也就是地狱。这是神所造的宇宙中最奇特、最神秘的一个地区,也是为了洁净这宇宙所不可缺少的。耶稣论到地狱时说,“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这话第一层意思是指那个实际上的地名,也是他们一般生活所必须的那个垃圾焚毁场;向第二层意思是指道德和属灵的状况。换句话说,“火”按照我们主在这里的用法,是指不与邪恶妥协的象征。革赫拿的火是神的圣洁。最后耶稣对这些门徒说,你们里头应该有那样的火燃烧着,这样你们就可以彼此和睦。“你们里头应当有盐。”火毁灭那些会败坏的,却可以炼净那些不能被毁灭的。
再看盐的比喻,看看我们可以了解祂的思想多少。盐可以防止腐败,保持健康。“健康”一词,背后含有卫生的意思。“卫生”一词是指健康的条件,而健康就是圣洁的原则。盐可以预防败坏、腐蚀,可以维持健康。盐也有火的性质。火焰可以无孔不入,烧毁每一种可毁坏的东西,目的是要使那些健康的因素有成长、发展、扩大的机会。“你们里头应当有盐。”
肯先请注意这个相关的教训。“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扔在海里。”基督这里呼召的,是要他们有服事的热诚以成全别人。所以与其叫一个小孩子跌倒,不如横遭暴死还好。祂在这些惊讶的门徒面前高举一个理想,当时这个理想似乎和他们在路上争论的题目没有多少关系。我相信祂在谈话的时候,那孩子仍然在祂怀中。虽然这教训有属灵的意义,但是这里祂也可能指的是不要伤害那些初信祂,属灵生命还在孩童阶段的人。祂离孩童不远,孩童也离祂不远。祂手中抱着那个普通的孩子,说,与其叫这个小孩子跌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那人的颈项上,扔在海里。
接着祂立刻从这个相关的教训,就是要有服事的热诚的教训,转而谈论到个别的情形。实际上祂的宣告是,这种服事的热诚只有嫉恶如仇,把一切叫人偏离真理的东西连根拔除时才能产生。实际上有犯罪动作的是手,但脚带领人走向邪恶的方向,眼睛叫人产生欲望,这一切都要对付清楚。我们的主在这里呼召人要有这样灵里洁净的热情,如果必要的话,把手脚砍断,把眼睛挖出来。这一切教训的中心思想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持洁净。“你们里头应当有盐。”但愿你们里面有火,就是那种烧毁罪和邪恶的火在焚烧。主的意思就是,除非有这种可怕的圣洁之火在你里面焚烧,使你有一种热诚要摧毁生命中一切邪恶的事,否则你总逃脱不掉那最终的革赫拿,在那里火是永远不灭的。
我们的主对那些门徒们所说的话是,要逃脱那最终的革赫拿之火,惟一的方法是,要立志先让那火在你里面燃烧,以洁净你的灵魂。这是基督的呼召,要人决志牺牲以求洁净。希伯来书作者写道,“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他的意思并不是敌人刺伤了他,以致于伤口流血。这里所指的必然是客西马尼园的经历。当时祂“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精神的压力和痛苦太可怕,以致自然界的一切功能都停止了,并且急剧的变化了。盐!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字眼,它不只是表现了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更新和得力,实际上它本身就是火,就是地狱里烧灭罪恶的那火。所以为了要保持灵魂的洁净和纯洁,若是右手、右脚犯了罪,要把它砍断;右眼犯了罪,也要把它挖出来。
所以我们中间的和睦不是可以经特别安排而得到的,不是听别人的建议,捐弃个人的偏见就可以得到的。强烈、持久而不受搅扰的和睦,必须建立在用火当盐来洁净了的基础上。“先有洁净,才有和睦。”我们的主用这一个显然希奇的教训,表明了在神圣的亮光中,祂对他们在路上争论的题目的看法。祂显明了一个事实,他们的这些争论都是因为他们容忍邪恶以某种形式存在他们心中而产生的。无论何处,那一些奉祂名的、自称跟随祂的、追随祂脚踪的人,如果争论谁为大,就表示他们的背后有更深沉的疾病存在,不是普通人可以看出来的。这现象显明了一个事实,在他们争论的底下是有属灵和道德上的疾病存在,这病无法用普通药物治好,必须用火当盐让它燃烧,把一切可毁灭的因素完全烧净。火可以把能毁灭的东西烧掉,但是感谢神,火也可以让那些健全的因素有发展的机会。
现在我们要追溯引发耶稣讲这段话的因素,就是他们的争论,然后再看约翰的认罪和里血的含羞。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盐所产生的和睦是甚么样的和睦。我只要提到两点。
盐的作用,有先会使野心或抱负发生改变。无论何处,这盐若发生功用,那种追求为人的野心就会死亡,而服事人与造就别人的热情就必产生。请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一切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中,不论在那里,若有人有追求个人为大的野心,就必引起争论。不论在那里,若有这种野心燃烧起来,就必摧毁和睦与真正的秩序。这些人的问题是谁最大。甚么地方有人产生了要为大的愿望,那地方却缺少的,就是我却讲的那种服事和造就别人的热情。然而,若有人要为人,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这盐在生命里,迼火在灵魂里燃烧的时候,所产生的热情不是使用权威,而是要服事人。当然没有人能在仔细读过这段经文后,而不觉得惭愧的。教会思想到这些理想和耶稣的这个教训时,没有一个会不惊讶万分的。因为我们认清了一个事实,在这方面我们行得太少了。然而感谢神,无论在过去成是在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心中有这种盐燃烧着,并产生了像神自己那样的洁净,而这些人最大的愿望是服事。只要有这种服事的愿望,那么最小的孩童他们也肯接受。任何地方若有这种服事的愿望,那里就不会有争论谁为人的问题。任何地方若有这种服事的愿望,那里就有和睦。
但是这盐所产生的,不只使野心成抱负发生改变,它还可以扩大人交通的范围。任何地方若有这盐发生功用,那里有关尊贵和地位的观念都会消失。约翰的问题就在这里。从他对主认罪这件事,我们看到了他心里高贵的一面。他对主说,“我们看见一个人。”那人不但试图赶鬼,而且真的把鬼赶出去了。不是用异教徒的赶鬼方法,而是“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他不按正轨来,他不是教会所任命的职员,也没有甚么特别传承,他是外人。魔鬼!这是出自魔鬼的思想,我不后悔讲这么重的话。一个人若以自己从主得来的特权和尊贵而排斥别人,那就是来自魔鬼的思想。我们的主立刻严厉而尖锐的说,“不要禁止他,因为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耶稣接着所讲的就是一个优美交通的观念。“他不跟从我们。”是的。但是他是帮助我们的。注意,耶稣用的是多数的代名词,把十二个门徒也包括在内。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
无论在那里,盐若在生命里血燃烧,尊贵和特权的观念就会死亡,结果就会扩大交通的范围,同时也会承认耶稣超越的尊名之伟大。“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这句话吸引住约翰,迫使他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我们的主立刻回答他,祂的答话和祂刚才所说的内容和思想完全一致,“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请注意这些话中都有“奉耶稣的名”一语。接着耶稣讲的那句话也有“奉基督的名”一语,不过我们的翻译本没有把那话里的味道翻译出来。“凡奉‘你们是属基督的’之名,而给你们一杯水喝的。”这话直译读来很不顺口。我们译为“凡因你们是属基督的”,实际上意思是“凡奉这名而给你们一杯水喝”,而这名是指“你们是属基督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不能不得赏赐。”
由此显明了耶稣之名的尊贵和超越。那人虽然不跟从我,但是如果他奉我名赶出鬼,那么那个人就应该包括在我们的交通之中。如此,交通的范围就扩大了,巡回传道的同工增加了。但是除非这盐、这火渗透并洁净我们的生命,我们绝不会愿意承认这一点。
结束以前,请再看这吩咐,“你们里头应当有盐。”这是针对个人的。“彼此和睦”这是针对一般性的。第一个吩咐是最崇高的;第二个吩咐是后果。我们若要彼此有真正的和睦,当务之急是遵守前面的命令。“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可是请再读一遍前面经文的内容和问题,它们可以作为这个教训更广泛的背景。只有根据这个人背景,我们才能了解这一个特别的命令。前面经文的内容和问题是甚么呢?“盐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么叫它再咸呢?”这话含义更广,应用的范围也较大。这话和以前耶稣所说过的宣言相符和,祂说,“你们是世上的盐。”耶稣这话包括了整个世界。接着祂就提醒我们,人里血都应该有盐,要把盐的影响力发挥在世界中,而只有我们里面有盐,只有我们彼此和睦时,才能叫盐的影响力发挥在世界上,我们才能作使人和睦的人。
这盐是火,这盐往往会叫人痛苦、难过,叫洁净的热情燃烧,不容许任何邪恶存在我们生命中。我们对这盐认识多少?惟有用火当盐,用盐当火,才能得到洁净。而只有以这样的洁净作基础,我们才能彼此和睦。──《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