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九章

 耶稣登山变像

一、

第九章讲到耶稣变像。在耶稣的生平中,有几件事是祂的关键时机。如降生,受浸,受试探,变像,钉十字架,复活,升天。在主耶稣一生的工作里面,我们发现祂有一个不变的过程和关键时机。这过程指从祂道成肉身,降世为人。一直到祂死,复活,升天,都是遵行父的旨意,这是不变的。过程是缓慢的,当它在进行时是不易看见的。而关键时机却是突然的,把过去的过程照亮,并加以解释;同时,对以后的事,指出一个新方向,以继续前面的过程。主耶稣的变像就是一个关键时机,马太,马可,路加三卷福音都有记载。

二、 耶稣登山变像(1-13节)

1 变像和神迹不同。行神迹,基督给出恩典;变像,基督接受荣耀。

2 变像的时间:“过了六天”(2节)。若对照上文,我们看到有些事发生在六天之前,就是第一,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第二,彼得对十字架的退缩,以及主的责备,并且说到若有人要跟随主,就要舍己背十架,并要看到神的国有能力临到这些宝贵的真理。因此耶稣变像对门徒有重要的意义。

3 变像的重要的意义

(1) 印证了先前主所说的真理。在山上的荣光里,显明耶稣是基督,救主的身份。祂的衣服放光,极其洁白,祂变化的身体的荣耀透过衣服发出。这变像的身体是复活的身体。当主再来时,要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腓3:21)。

(2) 耶稣的变像是祂降世为人,生命的最高峰。从祂降生,幼年,成年的生活,受浸,受试验,一直到变像时,每一件事,每一时刻都顺服父的旨意,行父所喜悦的事,因此祂有资格可以为世人死。如果基督死之前,祂没有显出完全的生命,祂的死就不能救赎世人。

(3) 变像是祂道路的分界点。以利亚和摩西在山上和耶稣说话,是关于祂离世,在十字架受死的事。当祂从山上下来时,祂就进到使命的另一个新阶段,就是十字架的死。

(4) 变像说明旧约的律法时代即将过去。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亚代表先知,他们在山上出现,一会儿一朵云彩遮盖,并挪走了他们。这教导我们:他们的工作在耶稣基督里成全了。

(5) 变像叫门徒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彼得建议盖三座棚,一座为耶稣,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他把耶稣与祂的仆人放在同等的地位。彼得错了,耶稣远远超过其他一切的伟人。

4 这时离耶稣受死大约是六个月的时间,山上的变像有三件事叫耶稣得安慰。第一,山上的荣光,这是神独生子的荣光,表明祂从父神得尊贵荣耀(彼后1:17);第二,摩西和以利亚的出现,承认这位荣耀的耶稣基督,将要成就过去时代所有律法和先知所指向的一切;第三,天上父的声音:“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祂。”印证祂顺服满足父的心意。

5 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门徒不要将所见的告诉人。原因:

(1) 祂还没有从死里复活,祂有祂自己的时间表,来向世人显明祂的身份。

(2) 门徒错误的观念,以为弥赛亚来了,是要带领他们驱除罗马人,建立独立的国。等到主从死里复活后,他们才明白基督真正的使命。

(3) 主耶稣更关心的是完成死里复活的使命,不是宣扬名声,不是神迹和变像。

6 门徒不敢问从死里复活的意思,却问以利亚的事。耶稣回答说,不错,预言说以利亚要先来,但他的来要与人子的预言连起来(12节,经上不是也指人子说吗?)读圣经不能只读对自己有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的。第13节说到施洗约翰是預言要來的以利亞,他像以利亞一樣叫人的心归向神。人對約翰所作的(杀害),也要这样对待约翰的主(耶稣)。

三、 耶稣山下赶鬼(14-29节)

1 耶稣和门徒从山上下来,遇到一个父亲,他的儿子被哑巴鬼附着,耶稣的门徒不能把鬼赶出。第19节,耶稣发出感叹,“唉! 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

2 耶稣所看到的不信是什么呢?有硬心不信的文士与耶稣门徒争辩,那个不信和绝望的父亲,以及缺少信心的门徒。那个被鬼附着的孩子在魔鬼辖制下,没有能力运用信心。这里看到人性受到破坏,人性最宝贵的功用是信。这并不是个别少数人的问题,而是不信成为这个世代的特征。

3 耶稣听了这个父亲的祈求,祂行了两个神迹,一个是吩咐这个聋哑的鬼从孩子身上出去,一个是叫孩子的父亲得到信心。

4 孩子的父亲对耶稣说:“袮若能作什么…”耶稣纠正他的想法,不是耶稣能作什么,问题在你能不能信。耶稣对他说,“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很多时候,我们碰到难处,常常想神能不能解决我的难处,而不是去想,我能不能信靠神。因为信心是一双手,可以接过神的恩典,能力。

5 孩子父亲开始看到问题在他自己,他立时喊着说,“我信!”,这是信心的开始,也是重要的一步,但他感到自己无有,从心里说出“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这句话或作“我愿意信,求主帮助我的不信”。这是伟大的信心,完全不靠自己,完全靠主。这也是我们的祷告“求主帮助我的不信。”

6 接着,耶稣耐心的教导门徒,祂告诉他们,不能赶出那鬼的原因是没有祷告。因为祷告是信心的活动。祷告表示我们不能,神是全能;我们是无有,神是全有全足全丰,藉着祷告让神的能力可以发挥出来。

7 今天也是一个不信的世代。教会不能为主作美好的见证,基督徒的信心太小,以致神不能藉着教会显出神的大能。我们要向主说:“我们信,但我们的信不足,求主帮助我们的不信。”

四、 用火当盐,彼此和睦(30-50节)

1 耶稣在山上变像,在山下赶鬼。第30 节说,“他们离开那地方,经过加利利,耶稣不愿意人知道。”耶稣带门徒经过加利利,明显是绕道而行,走一般人比较不常走的路。祂的目的是不愿意受到打扰(不愿意人知道),可以在路上教导门徒,关于前面祂要受苦,受死和复活的事。

2 在这段经文中,主耶稣教导的三个方面。

A 关于祂受死和复活(32-34节)。
B 关于跟随主的人要卑微服事(33-37节)。
C 不使人跌倒,也不使自己跌倒(38-50节)。

3 关于祂受死和复活的教导(32-34节)

(1) 在马可福音,主耶稣三次预先告诉门徒,祂死和复活的事(8:31;9:31;10:33,34)这处是第二次。为什么耶稣要一再地告诉门徒呢?因为这是跟随主的人必须明白的基本真理。

(2) 门徒和一般的犹太人一样,要的是用武力得到独立的犹太国。但主耶稣要的是属灵的,普世的国(不限于犹太人),一个以牺牲的爱建立的国度。所以祂必须为世人的罪死,三天后复活。这是一条从受苦到荣耀的路。不但主耶稣要走,也是跟随主的人要走的路。

(3) 门徒不明白,也不敢问主。不敢问不是怕主责备,而是体会到死是不好的结局,不是好事,他们不想知道。
4. 主耶稣没有取消安息日的条例, 但把安息日的意义扩大了, 说 “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 是要叫人得自由和安息, 真正的安息是在主里面。并且说“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既然祂是安息日的主, 祂就有权柄决定和调整守安息日的方法, 规定安息日的原则(自由和爱)。
(1) 主这个时候想的是十字架,门徒想的却是谁为大。这是可悲的事实。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没有想主耶稣所想的。

(2) 耶稣的教导:若有人愿意做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这是一条属灵的定律,“为大的律”, 甘居卑微去服事就是为大。服事的范围是众人,不是某个阶层;不是我要得什么,而是自我牺牲。爱得最多,服事最多,他就是为大的。作门徒的一个标志:“服事”。在神的国度里为大的必须服事人。

(3) 接着主耶稣领一个孩子在他们中间,说“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意思就是说,当你为主的缘故,谦卑的服事一个小孩子,你就是服事主了。这样的人,在神的国里是为大的。

5 不使人跌倒,也不使自己跌倒(38-50节)

(1) 约翰是一个细心听话的门徒,当他听了耶稣的教导后,他承认自己作错了事。他对主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袮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约翰认为这个人不在他们的圈子里,没有资格用主的名。今天也有人以神的荣耀为名,为主大发热心,把神看作自己的专利,以致心胸狹窄,排斥别人。

(2) 主的回答:

a. 那人不是敌人,不要禁止他。
b. 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在太12:30,主耶稣说过:“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那是讲到人与基督的关系。这里是说人与门徒的关系。不敌挡你们(或我们),就是帮助你们的。虽然不在这小圈子,但是行善,传主的名,那就是帮助。所以我们要除去宗派思想,不从自己出发,而是想到主,要有弟兄的灵,灵里的合一。
c. 凡因你们是属基督的而帮助你们(给你们一杯水喝),不能不得赏赐。主耶稣的意思是如果他奉我的名赶出鬼,那个人就应该包括在我们的交通之中。

(3) 在服事中热心是好的,但要注意不要伤害那些初信,灵命幼稚的人(42节,信我的一个小子)。另外,同时也要把这热心对着自己,不要叫自己跌倒,要不惜一切代价,除去一切偏离真理的东西。当然,砍手脚,去掉眼睛不是指身体上的手术,而是灵性上的对付,去掉一切败坏,犯罪的作法和思想。

(4) 对付自己的邪情私欲(人不正常的欲望)的方法:用火当盐。

a. 盐可以防止腐败,保持健康(对灵性说,健康是圣洁)。盐也有火的性质。火有两个作用:一是灵里火热事奉主,一是烧掉不好的东西。 怎样防止腐败,保持圣洁,就是让圣洁之火在里面焚烧,使我们有一种热诚要摧毁生命中一切邪恶,洁净自己(攻克己身),愿意舍己以求洁净。
b. 用火当盐是为了洁净,不腐败。要对付自己不合神心意的东西是叫人痛苦难过的事,但是必要的,否则走不上十字架的道路。
c. 在这段经文的末了,主耶稣说:“你们里面应当有盐,彼此和睦”。“你们应当有盐” 是对个人(保持洁净,不腐败),这是基础;“彼此和睦”是对众人,这是效果。我 们盼望众人彼此和睦,但常常感到很困难,如果每个人里面都有盐,洁净自己,对付自己,彼此相爱也就不难了。求主恩待我们。

五、 背诵经文:(9:7)

“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也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祂。”


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