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祷告不可灰心
十八章1-5节
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说,某城 有一个官,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 有个寡妇,常到他那 ,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伸冤。他多日不准。後来心 说,我虽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他伸冤罢。免得他常来缠磨我。
「常常」,随时;「灰心」,失去了心、丧志、疲倦、衰弱。祷告生活中最普通的失败就是缺少恒心。我们开始为某件事祈求,祈求了一日、一周、一月,如果一无所得,我们就灰心,认为无望了,於是在祷告中再不提它了。这是最大的错误。信心的祷告,就是不因祷告得不着答应而灰心;信心的祷告看以前没有得到的祷告是一种鼓励,一种证据,暗示我们,神答应的来到是更近了,就在前面了。信心的祷告是有始有终的祷告。有始无终的人,无论在甚麽事上都是无结果的。有了有始无终的习惯,就是有了失败的命定。半途而废的祷告也是如此。灰心生失望,失望生不信,不信生失败--这都是祷告的致命伤。祷告不只是呼求神,也是抵挡撒但。神常用我们的祷告来使我们制服撒但。所以只有神,不是我们,能使祷告停止。但愿我们不敢随意停止祷告,除非答应已经来到了,或者已经有把握了。
「也不尊重世人」,意指他既不关心别人的需要,也不理会别人对他的看法。尊重人,必须是基於对神的尊重(敬畏);只有敬畏(「惧怕」)神的人,才能对人有真实的尊重。
「伸冤」,责罚、报复、主持公道。「那城 有个寡妇」,寡妇无依无靠且无助,特别容易被人欺负。「求你给我伸冤」,或作求你替我主持公道。「那城 有个寡妇」,就着属灵的关系而言,基督徒有如贞洁的童女,已经许配给了基督(林後十一2);但由於这位新郎已经离开地上(参五35),人不再见到他(参约十六10),所以直到他再来以前,今天活在世上的基督徒,都如同寡妇,盼望有一天能与他同在(参腓一23)。「常到他那 」,他指那个不义的官(参2节);他是在反面的意义上代表神,用意在凸显神的公义。
「我有一个对头」,撒但的原文字义就是对头。魔鬼撒但不单与神作对,并且也与基督徒作对;它一面在神面前昼夜控告我们(启十二10),一面在地上要吞吃我们(彼前五8-9)。「求你给我伸冤」,意即求神施行公义,保守我们信徒,使我们免受魔鬼的欺压、逼迫。本节圣经提示我们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1节)的理由:
(1)仇敌凶恶;
(2)自己软弱无能;
(3)神是公义的神,不能不为我们伸冤。
每一个正常的基督徒,对於世界应该是一个寡妇的态度--这世界是反对并杀害我们的主的,所以我们对它无所爱慕;这世界对於我们不过是一个空白罢了。如果没有对头的话,这寡妇就不会去求官;信徒今天活在世上,受魔鬼的欺压和折磨,对我们的灵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会使我们更多倚靠神。
「他多日不准」,在这段比喻 面,这个『多日不准』与那寡妇『常到他那 』(3节)、『常来缠磨』(5节)针锋相对。
「烦扰」,给予困扰、使受劳苦;「缠磨」,打得鼻青脸肿、攻克身体(参林前九27)。主耶稣在此的论点是:如果一个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人的法官,都会因寡妇的恒切殷求,逼使他不能不公正地处理这无助之人的案件,那麽,公义且慈爱的神,岂不更要垂听我们的祷告吗?寡妇惟一的一把武器,就是她不屈不挠的意志。容易疲倦灰心的人,在属灵的事上,没有甚麽前途(参来十二1-3)。我们的神不像那不义的官,要受人苦缠哀求,感到厌烦,才终於让步应允;他的答应若有耽延,也是为着我们的益处(参彼前一6-7)。我们许多人几乎从来没有烦扰过神,祷告一次、两次,过了就忘了;这样的祷告,神当然没有必要答应。
十八章6-8节
主说,你们听这不义之官所说的话。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麽。我告诉你们,要快快的给他们伸冤了。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麽。
以色列人哭求神四百年,神终於为他们申冤,神带领他们脱离埃及。「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选民在此可能特别指大灾难期间的犹太馀民(参十七22-32),但也指每个时代所有受逼迫的信徒。「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他们应指神的选民;表明神对他选民的遭受欺压,如果没有立即施行拯救,并非他不顾他们,而是一面为着他们的属灵好处,一面也是对欺压者的宽容忍耐。凡是用正当的灵,所献正当的祷告,决不会永远得不着神的答应。神垂听我们的祷告,不一定按照我们所指定的时候答应我们。我们寻找他,他必向我们显现,不过不一定照我们所希望、所定规的时间和地点。神的时候是不能听你指挥的。如同击石取火一样,应当一次、两次,再叁的击石,直到燧石发出火来。属天的事情比击石取火更有成功的把握,因为我们後面站着神的应许。有人以为神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世人;他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悔改(彼後叁9)。
「要快快的给他们伸冤了」,神报复我们的仇敌,乃是在救主回来的时候(帖後二6-9)。「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麽」,信德原文就是信心,并不是指叫人得救的信仰,而是指存在於祷告中的信心,就是像这寡妇在祷告上坚持到底的信心。全句意即:当主再来的时候,在地上遇得见那有坚忍持久祷告的信心,坚信主再来替他们伸冤的人麽?父神为他的子民伸冤,对付他的对头--撒但,就在於差人子来,正如主说,伸冤在我(参罗十二20)。耶稣基督显现出来,就是要除灭魔鬼和它一切苦害我们的作为(参约壹叁8)。
在主再来之前,信徒将会遭遇一段艰难的日子--遭受逼迫与灾难;在那种境遇中,我们特别需要坚守对主的信心。我们虽然相信主肯为我们作事,也相信他凡事都能作;但我们的信心常是短暂的信心,很少能够信到底,忍耐坚持到底。经过试验的信心,才会更显宝贵;所以我们在百般的试炼中,不但要坚持忍耐,并且还要因此而大有喜乐(参彼前一6-7)。我们若对自己的祷告没有信心,就表示我们并不是真的在那 向神要;我们无心的祷告,就不能盼望神有心的垂听。抓牢神的应许,百折不挠的祷告,就是有信德的祷告。不怕神失信,只怕我们不信。
十八章9-14节
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说,有两个人上殿 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的祷告说,神阿,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的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阿,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藐视」,轻看、视如一文不值。「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指法利赛人(参十六15)。「上殿 去祷告」,圣殿每天献早晚祭时,在外院有两次公祷的例行聚会;此外,个人可以随时往圣殿私祷。法利赛人是犹太教中最严谨的教派,自夸有高度圣洁的生活、对神的敬虔、及圣经知识。「税吏」,是替罗马政府向犹太同胞征收税款的人,他们一面欺压同胞,一面中饱私囊,素为一般犹太人所鄙视。
「法利赛人站着」,站着虽是犹太人祷告时通常所采用的姿势,但在这 带有夸耀似的意味,昂首挺胸,站在一个明显令人注目的位置上。「自言自语的祷告说」,自言自语表明他的祷告不是说给神听,乃是说给他自己听。「我...我...」,他一直重复『我』(参12节),显明他内心的真实情况乃是自负和妄自尊大;本节的话根本不像祷告,倒像是在控告别人。凡是在祷告中称义自己、定罪别人的,在神看来,也不过是自言自语,并不是真祷告。充满律法思想,活在律法原则底下的人(「法利赛人」),他们不过是自我陶醉,根本没有摸着属灵的实际。
「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法利赛人一周禁食两次,以示敬虔(参五33,太六16;九14,可二18),但律法并无此规定;仅每年赎罪日有禁食的节期(参利十六29-31;廿叁27-29,徒廿七9)。「捐上十分之一」,法利赛人也相当重视十一的奉献(参太廿叁23,利廿七30,申十四22)。注意这法利赛人的祷告,在外表上虽有祷告的形式,但实际上却不是在跟神说话;反而是在夸赞自己的道德(参11节)和敬虔的表现。在祷告中对神傲慢的自夸,在神面前乃是极其可憎的罪恶。有些信徒的祷告,像这个法利赛人一样,并不期待从神得着任何的答覆,因此他们的祷告也必然得不到回答。
「开恩可怜」,施恩、宽恕、挽回、和解。「那税吏远远的站着」,表示他不敢引人注目。「连举目望天也不敢」,表示他对神畏惧。「神阿,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开恩可怜在原文含有作挽回祭之意;我这个罪人表示他所想的是自己的罪,而不是别人的罪(参11节)。这句话表明如下的真理:
(1)惟有神才有资格怜悯人;
(2)神是愿意怜悯人的神;
(3)我们不是凭理由来获得神的怜悯;
(4)只在神面前单纯承认自己可怜的光景;
(5)把自己完全交托给神。
「远远的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表徵他认识自己的败坏;「捶着胸」,表徵他为罪忧伤、痛悔;「神阿,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表徵他靠着基督赎罪的功绩,求神赦免他的罪。神若不怜悯,不管你如何定意,怎样奔跑,也是徒然、枉然。神一发怜悯,你甚麽问题都解决了。所以我们都需要神的怜悯。神是满有怜悯的,甚麽时候你一有真正求神怜悯的存心,甚麽时候你就得着神的怜悯,进入恩典之中了。当你求怜悯的时候,要放弃你的理由。很多人因为有理由在,不要神怜悯,好像自己有很多等值的东西,与神交换恩典。错了,恩典是白白得着的。
「算为义」,意即被神称义,算他为义人;算为义比罪得赦免更深,乃是神看他好像没有犯过罪一样。算为义这个字的原文在《路加福音》中一共用了五次(参七29、35;十29;十六15),在其他叁本福音书中,仅《马太福音》用过两次(参太十一19;十二37)。「自卑的必升为高」,自卑是指自我谦卑的态度,并不是指对自己人格有自卑感。「倒算」,乃是神的算法--人行为上的善恶有时并不算数,人存心自卑才能算数。那税吏求神开恩可怜他(13节),但神的回答却是『算他为义』;神所作的事,不是照我们所求所想的,而是照着他自己的思想,所以总是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参弗叁20)。信徒不可自高,看自己过於所当看的(罗十二3);而当自卑,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我们看别人,应当看别人身上的新人;看自己,应当看自己身上的旧人。这样,我们就不会自高,而会自卑。
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