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耶稣在比利亚及附近传道 13章22节至19章27节
 7·耶稣在比利亚及附近传道 13章22节至19章27节

 

  一、当进窄门 (十三章22-30节)
      ○马太福音七章13-14节、21-23节
    (一)背景:耶稣由加利利往耶路撒冷去,在所经过的各地教训人。v22
          ◎此处所记载的是耶稣传到的晚期第二次前往耶路撒冷,相当于约翰福音
            十一章所记录的。

    (二)有人问耶稣得救的人数,耶稣以「努力进入得救之门,以免后悔莫及」
          来回应之。 v23-28
          ●「努力」:原文有「痛苦」的意义,意即「辛苦的努力」的意思。
          ●「叩门」:原文的时态表示「继续的叩门」。
          ◎许多人以为自己是基督教圈子里的人,因此得救是必然的,他可以安享
            基督教中的一切好处。而耶稣这里的警告是严肃的,熟悉基督教仪式或
            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不一定带来必然的救恩。
          ◎得救的确实人数不是我们应该在意的重点,自己是否在得救者之列才是
            应当小心谨慎的。

    (三)耶稣表示各处都有人进神的国,但是有些在后的将反而要变成在前的。
          v29-30
          ●此处的「在前」、「在后」之前没有定冠词。
          ◎「有些在前的将要在后....」也许解释成「神的国里,人的地位和名
            次往往出人意料」比较合宜。

  二、警告希律 (十三章31-35节)
      ○马太福音二十三章37-39节
    (一)有法利赛人要耶稣逃避希律,因为希律想要杀耶稣。 v31
          ◎由此看来,并非所有的法利赛人都是敌对耶稣的,还是有人真心敬爱
            真理,这里有一些人,尼哥底母是另外一个例子。另外有人认为这些
            法利赛人其实是要恐吓耶稣让他早日离开此地(可能是希律管辖的比
            利亚)。

    (二)耶稣要人转告希律:一方面他的时间不多,另一方面,不管情况如何,他
          必须遵行上帝给他的使命,走向耶路撒冷与十字架。v32-33
          ●「狐狸」:犹太人常用来比喻「狡猾」或「无关重要」的人。
          ●「今天、明天」:原文可用来指一段不确定但有限度的时间。
          ●「我的事就成全了」:也可以解释成「我的目标就达成了」。

    (三)耶稣哀叹耶路撒冷的恶行,虽然上帝多次给予机会,以色列人还是拒绝
          终必遭遇惩罚。 v34-35
          ●「家」:可能指「圣殿」、「家族」、「后裔」。许多解经家都认为
                    是指「圣殿」。
          ●「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指的是「保护」的意思。
          ●「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比较好的抄本中没有「荒场」,直
            译是「你们的家留给你们」。意义大约是「这是你们的家,你们自己
            可以完全拥有它,但是你们也要完全靠自己去保护它,因为我已经不
            再保护它了」。
          ◎这里可能显示耶稣曾多次到耶路撒冷去(比福音书所记还多),不过
            我们所知有限。

  三、在法利赛人家中作客 (十四章1-23节)
    (一)背景:耶稣在安息日到一个法利赛人首领家吃饭,众人在旁边窥探耶
          稣。 v1

    (二)医治患水臌的人 v2-6
          1.主角:一个患水臌的人。 v2
            ●「水臌」:意思是「里面积水」的意思。
            ◎这个人应该不是受邀的客人,因为耶稣在第四节治好他的病就叫他
              走了,所以可能是非受邀请闯入,或者是事先计画好的。

          2.争论中心:安息日治病可不可以。 v3
            ●「律法师和法利赛人」:此两名词共用一个冠词,表示在此他们是
                                    同一类人,或者具有两种身份。

          3.耶稣治好病人,并以安息日牛、驴遇到危险,人立刻会救牲畜,所以
            安息日治病并无不可。 v4-5
            ●「治好那人」:应该翻译为「扶着他,把他治好」。
            ●「驴」或牛:有某些抄本写作「儿子」,这是因为原文两字的相当
                          接近。不过似乎仍以「驴」较为可能。

          4.律法师和法利赛人无法回答耶稣的话。 v6

    (三)耶稣教训人不要选择首位 v7-11
          1.背景:耶稣看到被邀请来的客人选择首位。 v7
            ●「拣选」:原文的时态表示「他们为自己选择」。
            ●「首位」:就是席上最尊贵的位置。

          2.耶稣教训人被请去赴筵席的时候,不要坐在首位,以免有更尊贵的人
            被请来,自己就羞愧的退到末位。还不如先坐在末位,等候主人招呼
            到较尊贵的席位,这样更得着荣耀。 v8-10
            ●「末位」:就是最卑微的位置。
            ●「请上坐」:「请到上面的座位来」。不一定是指坐首位,而是指
                          比较尊贵的位置。
            ◎「退到末位」:可能因为中间的座位已经坐满了。

          3.通则:自高的要被上帝降为卑,谦卑的要被上帝升为高。 v11
            ●十一节可以翻译为:「因为凡高抬自己的,必要降卑;自己
                                谦卑的,必要升高。」(新译本)
            ◎谦卑是基督的本性,身为上帝的耶稣都愿意俯就卑微的人,我们岂
              不更应该谦卑的看自己是可以被取代的?

    (四)耶稣鼓励帮助无力回报的人 v12-15
          1.耶稣告诉请他赴筵席的人要请那些无力回报的人。 v12-13

          2.因为上帝必要报答做这样事的人。 v14
            ●「义人复活的时候」:这里是指「末世审判时的复活」。

          3.同席的人有人感叹:能在神国吃饭的人有福了。 v15
            ◎当时拉比的教训中,常常用筵席来表示属天的福份。耶稣讲到复活
              这人立刻就讲出这句话,可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或者因为其
              他不为人知的理由。不过耶稣立刻因势利导,就着他的话表示许多
              受邀进天国的人反而没有机会进去。另一方面,极有可能这人也拥
              有一般犹太人的观念,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犹太人,一定可以参与
              神国的筵席,因此满怀喜悦与憧憬说出这句话。

    (五)筵席的比喻 v16-24
          ○马太福音二十二章1-10节(不过有解经家认为这两段并不相同)
          1.背景:有人摆了大筵席,请了许多人。时候到了,就要仆人去提醒客人
            赴宴。 v16-17
            ●「摆设」:意思是「正在开始摆设」。
            ◎在当代的犹太和罗马上流社会中,请人赴宴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
              主人先打发仆人发出初步的邀请,然后到时再派仆人通知客人赴宴
              。当时在耶路撒冷的上层社会中还有人以「非两次被邀则不赴宴」
              来夸口。因此这些客人是早就已经接受邀请,答应要来赴宴的客人
              。若在此最后的时刻,客人不守约出席,是非常的不礼貌,甚至可
              说是对主人的侮辱,在阿拉伯的部落间这样的举动就等于宣战。
              (取自冯荫坤先生「擘开生命之饼」,基道书楼出版)

          2.客人们各用不同的理由推辞不赴宴。 v18-20

            ◎这三个推辞的理由都不太合理,地、牛都已经买了,妻子也娶了。
              似乎没有什么理由说一定不能去参加筵席的。地、牛都不会跑掉,
              妻子可以一起带去,因此实在不是推辞的好理由。尤其地在买之前
              应该已经看过了,牛应该也试过了才对。
            ◎按当时的习惯,筵席一般是在下午的后半才开始,因此看地、试牛
              应该都可以等待明天早晨,而不必急在即将日落的筵席时间。因此
              这里的推辞可能是一种「托词」,甚至有侮辱主人之嫌疑。

          3.仆人回去报告主人,主人就动怒,要仆人去找一些本来没有邀请的人
            来赴宴。 v21
            ●「动怒」:原文时态表示开始生气。

          4.又要仆人四处勉强人家来赴宴,直到屋子坐满。 v22-23
            ●「勉强」:意思是「理性的说服」而不是「强迫」的意思。但此字
                        带有「催促」的意思。以往奥古斯丁以为这是「宗教迫
                        害」的意思,于是这句话就变成许多人强迫人接受基督
                        教信仰的根据,这实在是一个错误。
            ●「路上」:在此是与「大街小巷」相对,指的是城里通往外面的公
                        路或主要道路。
            ◎「路上和篱笆」:有可能意思是指犹太人以外的外邦人。

          5.结论:先前邀请的人没有一个能够享受筵席。 v24
            ◎原先拥有优先权利的被邀者,居然自己放弃了权利,侮辱了主人,
              反而丧失了赴宴的资格。

  四、作门徒的代价(十四章25-35节)
    (一)许多人跟耶稣同行,耶稣转过身来教训他们。 v25
    (二)必须爱耶稣胜过亲情和自己的生命才能当耶稣的门徒。 v26
    (三)作耶稣的门徒应该愿意随时准备牺牲生命。 v27
          ◎「背自己的十字架」,在当时听众的耳中,意义就是「准备去被钉十字
            架」,因此「背自己的十字架跟从耶稣」的基本意义就是随时准备牺牲
            生命去面对最严苛的刑罚。
    (四)要清楚计算代价才决定要不要跟随耶稣。 v28-32
          ●「笑话他」:「把他当孩子一样戏耍、讥笑、侮辱、玩弄他」。
          ●「这个人」:「这个家伙的意思」。
          ●「去敌」:「出去迎战」。
          ◎不管是盖房子、打仗,都应该要慎重计算代价,才不会被人取笑或遭致
            严重的后果。而今天选定自己生命的目标与价值观的标准,自然也不应
            该轻率,也应该慎重考虑后才做决定。
    (五)人要把耶稣当成最高优先才能作耶稣的门徒。 v33
          ●「撇下」:「把自己从某些事上分别出来」,「放弃某些事物」。
    (六)形式上相似而实质上失去内涵的基督徒,是没有作用的,最终会被抛弃。
          v34-35
          ●「粪里」:指「垃圾堆」或「粪堆」。
          ◎当时使用的盐是含有多量杂质的盐,当整块盐中的盐份用完只剩杂质时
            便淡而无味,只好扔掉了。这种失去盐分的杂质,看起来可能和原先的
            盐块外表相似,然而内在的本质却不是盐。
          ◎耶稣从来没有降低标准来欺哄人跟随他,反而要所有要跟随他的人要思
            考并慎重计算代价才决定。另外形式上是耶稣的门徒并没有意义,不过
            是有如「失了味的盐」而已,有没有真实的内涵(盐分)才是更重要的
            。

  五、迷羊、失钱、浪子的比喻(十五章)
    (一)比喻的背景 v1-2
          1.许多传统被认为是「坏人」、「罪人」的人接近耶稣要听耶稣讲道。
            v1
            ●「众」:原文是「所有」的意思,应该是夸示法,表示非常多的
                      税吏和罪人都来了。
            ●「税吏」:专为罗马帝国徵收税款(如关税、路费)的犹太人,常讹
                        诈人以饱私囊,并因其与外邦人常有来往,故于宗教上而
                        言视为不洁,与妓女、罪犯同列。
            ◎法利赛人称「不守律法的人」为「属世之民」,认为不能把金钱、秘
              密、孤儿交付给他们,也不能接受他们的证言,不可陪伴他们旅行,
              当然更不可到这种人家中作客和邀请这种人到家中作客......种种的
              隔离措施,无非是避免自己沾染污秽,因此耶稣接纳这种人对法利赛
              人来讲实在是难以接受的举动。

          2.耶稣接纳这些受人轻视的人,引起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 v2
            ●「接待」:原文是现在式,表示法利赛人和文士指责耶稣经常让罪人
                        们可以接近他。
            ◎「吃饭」:这种行为表达出耶稣不只是单纯的与罪人交往,更表示接
                        纳与认可。

    (二)失羊的比喻 v3-7
          ○马太福音十八章12-14节
          1.耶稣用比喻说明牧人虽只有少数的羊迷失,也会暂且抛下多数没有迷
            失的羊去找迷失的羊,并未找回少数的失羊而快乐。 v3-6
            ●「旷野」:是当时牧羊人平常放牧牛羊的牧场。

          2.上帝的心意也是如此,愿意为一个罪人暂时抛下义人,并且为罪人的悔
            改而欢乐。因此耶稣要接近罪人。 v7
            ◎「不用悔改的义人」:大概是讽刺的话,指那些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
                                  。

    (三)失钱的比喻 v8-10
          1.同样的,一个妇人失落的少数的钱,也会尽力去寻找直到找到,并且为
            失落的前的寻回而高兴。 v8-9
            ●「十块钱」:一块钱相当于当时一天的工资。
            ◎「打扫」:当时的地面应该是泥土地,所以要找硬币就必须打扫地板
                        。
            ◎这妇人急着想找回钱币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因为这钱币的价值也蛮高
              的,对于不富有的人也算是一笔不小的金额。另外还有一个可能,就
              是巴勒斯坦已婚妇女的记号,就是在头上扎一条头巾,上面缀了十个
              银币,然后用银链子串起来。这条头巾的作用有点像是妇人的结婚戒
              指,因此如果失去的是这十个银币之一,那就会引起一阵急切的找寻
              。

          2.失落的罪人悔改,上帝和天使也有如找回失落一块钱的妇人一样快乐。
            v10
            ●「欢喜」:比较好的翻译是「欢喜起来」。

    (四)浪子的比喻 v11-32
          1.主角:一个父亲和两个儿子。 v11
          2.小儿子向父亲要求分家产,之后就离开父亲到远方去了。 v12-13
            ◎依照犹太律法的规定,兄长可以比弟弟多分一半财产,所以弟弟
              应该可以有产业的三分之一(可以参考申命记廿一章17节)。另
              外根据律法,小儿子也没有资格叫父亲现在分财产。当时有两种
              继承产业之方法:一是死后遗产,二是生前脱产但有享受财产利
              益之权。因此父亲在此时分财产在当时是很不寻常的事。

          3.小儿子离开父亲后的生活:任意放荡、浪费赀财,直到耗尽一切所有的
            。 v13-14
            ●「浪费」:是「分散」的意思。
            ●「放荡」:意思是指「无可救药,不能节省,喜欢花钱」。
            ●「任意放荡」:指「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
            ◎「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有破釜沈舟的意思,亦即小儿子不
              打算回来了。

          4.小儿子耗尽财富时,正好遇到当地的饥荒,于是去做低贱的放猪工作,
            遭遇比猪还不如。 v14-16
            ●「穷苦」:「落后」、「晚了」、「入不敷出」。
            ●「一个人」:原文是「公民中的一个人」,亦即小儿子投靠的人具有
                          罗马公民身份。
            ●「放猪」:在当时是最低贱的行业,而犹太人又禁止吃猪肉,因此对
                        犹太人而言,这更是一种污秽堕落的工作(可以参考利未
                        记十一章7节)。
            ●「豆荚」:中东和地中海盆地常见的一种常青树所结的种子,多供家
                        畜食用。
            ◎由小儿子从事放猪的工作看来,小儿子离开父亲是到非犹太人的地区
              去。他放弃了自己的家,甚至离开本国和本族(也有可能包含自己传
              统的信仰)。

          5.转捩点是当小儿子想到父亲的丰富,决定向父亲认错并且愿意以雇工
            的身份回到父亲身边。 v17-20
            ●「他醒悟过来」:直译应为「但当他回复自我」。似乎表示他离开
                              家时也同时抛弃了自我,而这时才找回自我。
            ●有「多少」雇工:意思是「很多」的意思。表示父亲是个富有的人
                              。
            ●「口粮有馀」:「被饼所围绕着」,「口粮过剩」的意思。
            ◎「雇工」:是仆人中地位最低的一种,可以在一天之中随时被免职
                        ,根本不算属于这个家庭。而仆人多少还算是家庭中的
                        一份子。

          6.父亲却接纳失丧的小儿子之回头,仍愿意当他是儿子,并要仆人杀牛
            犊庆祝,因为他认为小儿子是失而复得、死而复活的。v20-24
            ●「袍子」:指精致大方,长度到脚的外袍。
            ●「上好的袍子」:原文意义是「最好、最有价值的袍子」。
            ●「鞋」:原意是「穿在底下的」,亦即是指「鞋子」。鞋子和戒指
                      在当时都有特殊意义,穿戴这两样的人是属于「自由人」
                      ,当时的奴仆都是打赤脚的。
            ●「肥牛犊」:意思是「用麦饲养的牛犊」。这种牛犊是为了喜庆时
                          食用而特别饲养的。
            ◎父亲在相离还远的时候就看到小儿子,还飞奔过去与他连连亲嘴。
              显然父亲是常常依门等待儿子的归来。一方面父亲的年纪可能也有
              一把了,跑步过去应该是很不寻常的动作,而这时小儿子的装扮和
              衣着可能也很污秽,愿意与他连连亲嘴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充分
              表达了父亲的爱。

          7.大儿子听见欢乐的声音问明事情的真相就生气,认为自己遵命行事并
            没有换得父亲的赏赐,而堕落的小儿子作恶多端却得父亲的欢心。
            v25-30
            ●「问」:原文显示大儿子是「一再重复的问」,显示态度的迫切。
            ●「无灾无病」:意思是「身体健康」。
            ●「劝他」:「开始、而且继续不断的劝告他」。
            ●我「服事」你这多年:这字是由「奴仆」变化而来,意思是表明大
                                  儿子认为他在家中像奴隶一样的工作。
            ●「违背」:「忽略」或「疏忽」,另外原文的时态显示他是「一次
                        都没有违背」。

          8.父亲劝告大儿子,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本来父亲所有的都是听命的大
            儿子的(大儿子还误会父亲是吝惜)。而这小儿子是失而复得的,因此
            应当欢喜快乐。 v31-32
            ●「儿啊!你」:这几个字有强调的作用,意思是要大儿子思考自己的
                            处境。
            ◎父亲没有对大儿子的正直和忠心做任何评论,反而强调他和大儿子之
              间的亲密关系。而父亲眼中,大儿子可以拥有他所有的一切,而大儿
              子确认为父亲是个刻薄寡恩的主人,要他用刻苦的工作才能换取其欢
              心。似乎父子之情在大儿子的心中是荡然无存的。
            ◎许多解经家认为此段的标题应该订为「父爱的比喻」而不是「浪子的
              比喻」,理由是因为重点是表达上帝接纳罪人的爱,而不是浪子的悔
              改。
            ◎失羊、失钱和浪子的比喻都是为了回应第一、二节中自义的法利赛人
              对耶稣的质疑,说明上帝对人的心意不是幸灾乐祸,也不是乐意与罪
              人隔绝,而是有如失羊的牧人、失钱的妇人以及失去儿子的慈父一样
              ,殷切的寻找,盼望失丧的人快回来。

  六、聪明管家的比喻(十六章1-18节)
    (一)故事背景:有一位财主的管家将要被财主辞职。 v1-2
          ●「管家」:原文可以指一个城市的银库主管或一个富人家的首席家仆
                      ,负有照顾及管理其他仆人之责任。而在本段则指一个富
                      人的「财产管理人」。可以代表主人处理其产业。而由后
                      来他的遭遇是「被辞退」,可见他不是一个奴隶,而是一
                      个雇员。
          ●「告」:「说闲话毁谤人」的意思,指着含敌意的指控(不论是否是
                    诬告)。
          ●「浪费」:表示这管家是因为疏忽职责而不适当的消耗主人的财物,
                      而不是蓄意骗取或盗用主人财物。
          ●「我听见你这事怎么样呢」:可以译为「我听见的这是怎么回事」或
                                      「为什么我听到这事」。
          ●「把你所经管的交代明白」:意思是「提出一份报告,交代你所经管
                                      的事」。

    (二)管家酌量自己的能力,决定想办法让自己失去管家职位后有好出路。v3-4
          ●「讨饭呢?怕羞」:原文的时态显示这里的意思是「怕难为情,不敢开
                              始去讨饭」。
          ●「我知道」:意思是「我想到了」、「我想通了」。

    (三)管家擅自修改主人的帐目以减低债务人的负担。 v5-7
          ●「篓」:相当于八、九加仑。
          ●「你的帐」:直译是「你的字」,亦即你的「借据」。
          ●「石」:相当于十「蒲式耳」,约等于八十七公升。
          ◎这些欠单上面写的庞大数目的物品,很可能背后其实是借了一笔钱。
            欠单上面要用油和麦子表达,可能是为了避免触犯摩西律法中规定不
            准犹太人像同胞放债取利的规定(出埃及记二十二章25节、利未记二
            十五章35、36节、申命记二十三章19、20节)。另外有近代学者指出
            欠单上所写的,可能是「本利总和」,而管家所减免的,是利息的部
            份。

    (四)结果:主人夸奖管家做事聪明。 v8
          ●「聪明」:指「分辨能力」,也可以翻译成「狡诈」。
          ◎当然主人的称赞只在「做事聪明」的部份,而不是造成他损失的部份
            。而如果前面的解释正确,那这管家现在所做的,是用主人的身份遵
            行律法「放债不取利」的规定,这样一方面造成债务人对他的感恩之
            心,也让主人无法控告管家(因为他以职权行合乎律法的事,除非主
            人要承认自己违背律法)。而且管家是「一个一个」的做这事,所以
            也不会有人证(两个人以上)可以对自己构成威胁。

    (五)结论: v8-13
          1.一般人在世界的事情上比基督徒更聪明。 v8
            ●「今世之子」:指人生观、价值观完全受这世界影响的人。
            ◎耶稣鼓励听众像这管家一样「精明」,但是也要把精明用在「属灵
              的事上」。冯荫坤先生认为耶稣说这话的弦外之音是「我的门徒在
              神国的事务上,若有今世之子在应付世事方面的那种机智、灵巧、
              能耐、决心,那就好了」。
          2.要用钱财结交朋友,以换取永生。 v9
            ●「朋友」:可能可以指「穷人」,不过另有一种说法是指「上帝」
                        ,而后面的「他们」可能是为了避讳上帝的名字而用
                        「天使」来取代。这是因为接人到永存帐幕的应该是上
                        帝。
            ●「无用」:「到了尽头、不复存在」的意思。
            ◎「不义的钱财」: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有如中文「不义之财」的
                              意思,泛指一般的财物多少有其不义的成分。另
                              一种解释是「不义的钱财」就是「今世的钱财」
                              的意思(保留死海古卷的昆蓝社团之看法)。「
                              不义」是「今世」的特徵,所以今世的钱财就是
                              不义之财。两种解释都表达出耶稣这里的意思是
                              泛指一般的财物的意思。

          3.由小见大,小事如何,大事也会如何。 v10-12
            ◎「不义的钱财」和「别人的东西」都是指今生的财富,今生的财富
              常常带有不义的特质,我们也像管家一样不能真正拥有世上的财物
              。
              「真实的钱财」和「自己的东西」指的是来生的福气,那是我们真
              正可以拥有的。然而我们使用上帝托付的财富之方式,会影响末日
              上帝把真实的财富交付我们的结果。

          4.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主人,所以不能侍奉上帝又侍奉金钱。 v13
            ◎「不能」: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以奴仆侍奉主人所应有的态
                        度─集中全力服事他。来服事两个主人。尤其上帝和金
                        钱对人的要求常常背道而驰,人更是只能选择一个主人
                        来顺服。

    (六)法利赛人的反应与耶稣的教训 v14-18
          1.法利赛人本质上是贪爱钱财,所以听见耶稣的教训就取笑耶稣。 v14
            ●「嗤笑」:原意是「把鼻子翘起来表示轻视」的意思。
            ◎法利赛人的观念中常常把世界上的荣华富贵和良善相连结,认为自己
              的富足是上帝对自己良善的赏赐。因此可能转变成追求财富以证实自
              己的良善。

          2.耶稣说明上帝知道人的内心。 v15

          3.律法时代到施洗约翰为止,从此进入新的时代。 v16
            ●「到约翰为止」:意思是包含施洗约翰在内。
            ●「律法和先知」:这是旧约内容的总称。
            ●「努力」:strong编号 971,此字有几个意思:
                        (1)使用力量或暴力。
                        (2)奋力进入。
                        (3)迫切邀请。
                        马太福音十一章12节得努力则可能有以下的意思:
                        (1)被暴力对待、被压迫,遭受暴力攻击。
                        (2)被热切寻求。
                        (3)得胜的展开,强有力的开展。
                        此处的意思应该是「奋力进入」,亦即人人奋力要把握
                        好机会进天国。

          4.但律法的功效仍然不会废弃。 v17
            ●「一点一画」:原文是「一画」。原意是指把希伯来文的字与字分开
                            的记号。这些小差异虽然细微,却可以改变整句文字
                            的意义。因此这里的意思不是「字句的细微部份不能
                            被废弃」,而是律法的意义不会被改变。
          5.休妻另娶和娶被休之妻的都是犯奸淫。 v18

  七、财主和拉撒路(十六章19-31节)
    (一)生前的背景: v19-v21
          1.有一财主身穿高贵衣服,天天奢华宴乐。 v19
            ●「穿着」:原文时态表达出「习惯穿着」的意思。
            ●「紫色」:这种袍子是用一种紫色鱼或紫色贝类所提炼的染料所染
                        ,价格高昂,只有财主或王室所穿的外衣才用的起。
            ●「细麻布」:由埃及产的亚麻制成,包裹木乃伊就是用这种细麻布
                          。这种布料是用来缝制里衣。
            ◎这财主不但是奢华宴乐,而且还是「天天如此」,显然是相当穷奢
              极侈。

          2.乞丐拉撒路浑身是病在财主门口,要捡财主剩下的零碎充饥。 v20-21
            ●「讨饭的」:原文意思就是「乞丐」。
            ●「拉撒路」:这名字的意思是「神帮助」。
            ●被人「放」在:原意是「丢」、「掷」,这字表示拉撒路不但被轻
                            视,恐怕还遭受粗鲁的对待。
            ◎这里显示拉撒路和野狗混在一起,意图捡拾财主吃剩下的东西,并且
              无力赶逐野狗。不过经文指提到拉撒路的意图,却没有说他到底有没
              有捡拾到可食之物,可能即使有捡到,量也不多就是。
            ◎在耶稣时代,人们用手取食物吃,而在富有人家,则是用面包来擦手
              ,擦过手的面包就随手丢弃。拉撒路就是等着检这种面包。

    (二)死后的遭遇: v22-23
          1.乞丐拉撒路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 v22
            ●「亚伯拉罕怀里」:对犹太人而言,在亚伯拉罕怀里就等于「在乐
                                园里」或「在天堂里」。
          2.财主死了,并获得埋葬,但却在阴间受苦,远远看见亚伯拉罕和拉撒
            路。 v23
            ●「阴间」:指人死后所去的地方,当时的犹太人认为阴间分为乐园
                       (亚伯拉罕怀里)和地狱(欣嫩子谷)两部份。
            ◎财主是获得人的埋葬,而拉撒路是获得天使的带领,其对比颇有意
              思。
    (三)财主与亚伯拉罕的对话 v24-31
          1.财主要求亚伯拉罕派拉撒路送水来减轻他的痛苦。 v24
            ●「凉凉」:「使凉爽」。
          2.亚伯拉罕要财主回想过去的日子,并表明无法减轻他的痛苦。 v25-26
            ●「享过」:直译是「得到了」,亦即财主在世已经取得了他所应得的
                        一切福份,现在已经不再有任何福份存留了。
            ●享过「福」:「好东西」,而且原文是「他的好东西」。
            ●受过「苦」:「坏东西」,而且所受的「坏东西」不是「他的」,意
                          思外加给他的,而不是他本来就必须接受的。
            ●「深渊限定,以致」:深渊存在两地之间是有目的的,就是要阻止双
                                  方的来往。
          3.财主退而求其次,希望拉撒路能去劝告其弟兄。 v27-28
            ●「见证」:指的是彻底、完整、而严肃的见证。
          4.亚伯拉罕回答说:他们已经有旧约可以听从了。 v29
          5.财主认为如果有死里复活者去劝告,他的兄弟会悔改。 v30
          6.亚伯拉罕认为如果人不听从旧约,也不会因为有人死里复活就听劝告。
            v31
            ◎这个比喻显然跟前面有关,很可能是一面指责法利赛人的贪财过分
              ,一面也说明满足于财富而无视于自己现况的危机。并隐喻自己的
              死里复活也无法使这些不听从旧约律法的人改变。

  八、一些教导(十七章1-10节)
    (一)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是绊倒人的有大祸。 v1-2
          ○马太福音十八章6-7节、马可福音九章42节
          ●「绊倒」:「设下网罗、陷阱陷害人」的意思。
          ●「小子」:马太福音处明显是指「信徒」,这里应该也是这个意思。
          ●「磨石」:由驴子推动,用以磨麦的大圆石。
          ◎耶稣在此的意思是表达故意陷害基督徒犯罪的严重性。
    (二)弟兄得罪自己,要劝诫他,并随时准备多次饶恕他 v3-4
          ○马太福音十八章21-22节
          ●「七次」:「七」是完全之数,意思就是要多次的原谅他。
    (三)信心的教导 v5-6
          1.使徒求耶稣增加自己的信心,而耶稣以信心的力量来回应。 v5-6
          ●「拔起根来」:「连根拔出来」。
          ●「芥菜种」:「微小不堪」的意思。
          ◎「桑树」:当地有两种桑树,一种是黑桑树(Sycamine),另一种是白
                      桑树(Sycamore)。犹太人认为桑树的根是非常稳固的扎在
                      地上,要拔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事。
          ◎门徒求耶稣加添给他们信心,或者是意图想要做更大的事。而耶稣的
            回应是:倘若你们信心,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信心,就已经可以成就大
            事了。

    (四)上帝的仆人所应有的谦卑态度  v7-10
          1.耶稣用仆人不求回报而尽力服事的正当性为例来说明服事上帝也不应
            邀功。 v7-10
            ●「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我们已作了义务当作的」。
            ◎接续上一段的信心讨论,耶稣进一步表达我们服事上帝,应该如同
              仆人服事主人,不是希冀主人非得要特别注意我们,给我们合理的
              报答与感谢不可(或者是给予较多的信心以作为报答),而是有如
              一切的服事都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一样,认真负责、无怨无悔的完成
              工作。

  九、十个痲疯病人(十七章11-19节)
    (一)背景:耶稣往耶路撒冷,途经撒玛利亚和加利利,进入一个村庄。v11-12
          ◎「经过撒玛利亚和加利利」:经过这两区域的走廊地带。

    (二)主要人物:十个长大痲疯的人 v12-13
          1.迎着耶稣的面而来,远远站着。 v12
          2.高声呼叫,期望耶稣可怜他们。 v13
            ◎大痲疯病是当时被视为不洁的病(利未记十四章)。依照摩西律法
              规定,他们是必须远远站着。

    (三)耶稣要他们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去的时候就洁净了。 v14
          ◎这些痲疯病人是先相信了耶稣的话,然后开始前往祭司所在地时,才
            被洁净了。显然在这件事情上,他们都相信耶稣可以医治他们,即使
            他们还没有看见肉体的康复就已经动身前往给祭司察看了。而由14节
            中我们可以看出洁净可能是在走了一段路以后才发生的。

    (四)十个人之中有一个撒玛利亚人回来归荣耀给神并感谢耶稣。 v15-16
          ●「见自己已经好了」:原文的时态表达「一看见自己已经好了」。亦
                                即这人没有先去找祭司,反而回来先向耶稣献
                                上感谢。
          ●「俯伏在耶稣脚前」:这举动是特殊的,表达这人承认耶稣是君王或
                                者是神、神的代理人。

    (五)耶稣质问为何犹太人没有感谢之心?并告诉那撒玛利亚人他的信救了他。
           v17-19
          ◎可以想像耶稣说这话的心情应该是伤心的。我们是否也蒙恩后忘记感恩
            呢?

  十、神国的降临(十七章20-37节)
      ○马太福音二十四章23-28节、37-41节
    (一)法利赛人问上帝的国何时到,耶稣回答神国是眼不能见的,因为神国在
          人里面。 v20-21
          ●「眼所能见」:「详细察看」的意思,医学文献用此字表示「观察外
                          在的徵候来诊断内在的疾病」。这里的意思是「单单
                          观察外在的现象无法领会神国的事」。
          ●在....「心里」:「在里面」。
          ◎耶稣这里的意思是告诉听众分辨神国不是依赖外在的神迹等等外在徵
            候,而必须在自己的内在寻找。当然不是说神国是完全内化的,而是
            说上帝的主权主要是工作在人里面,而不是外在的徵兆。
          ◎显然耶稣的意思是神国现在就已经展开了。而后面的经文似乎又显示
            神国的高潮─「主再临的日子」尚未来到,「天国已经展开又还没完
            全降临」,这是很有名的神学归纳。

    (二)人无法看见人子的日子,因此要谨慎对待这方面的引诱。 v22-23
          ●「日子」将到:「日子」原文是复数。
          ●「看哪,在那里!看哪,在这里」:直译是「看这里、看那里」。
          ◎历世历代许多人汲汲营营去寻找耶稣再临的日子和地点,圣经已经
            明显告诉我们这是不必要的努力。

    (三)人子的日子将要震天动地,但是这日子来之前人子必须受苦并被弃绝。
          v24-25
          ◎这里显示耶稣的第二次再临是「骤然发生」,而且是普世同时可见的,
            而非秘密的,因此无须预测降临时间与地点。

    (四)人子来的日子是出其不意的,有如挪亚和罗得的日子。 v26-30
          ●「也要这样」:直译是「也有同样的事」。
          ◎「挪亚」:创世记七章6-23节。
          ◎「罗得」:创世记十九章15-29节。

    (五)人子日子来的时候要小心不要爱惜世上的事物。 v31-33
          ◎「罗得的妻子」:参考创世记十九章26节。
          ◎这里提到罗得之妻,意义应该是要警告我们不要关心世上的利益,而
            要随时为基督再来做预备。

    (六)人子的日子将是审判与分别的日子。 v34-36
          ●「两个人」在一个床上:「二」是通性的,可以指一男一女在同一张
                                  床上。
          ◎关系亲密并不能影响基督再临时审判的结果,每个人都要单独的面对
            上帝的审判。这是我们可以深思的。

    (七)耶稣勉励门徒:「这一切的事情必然会发生」。 v37
          ●「鹰」:原文指专吃动物尸首的鸟类。
          ●「尸首在那里,鹰也必聚在那里」:马太福音二十四章28节也引用过,
                                            意义是「鹰是尸首的指标」,看到
                                            鹰就应该知道尸首的位置,同样的
                                            看到迹象,也该知道主的日子近了
                                            。或者是表达「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主的日子一定会来。

          ◎这一整段关于末世论的记载中,有提到「一段时期」的用词(复数的「
            日子」),也有指某一个特定日子的用词(单数的「日子」、「那一夜
            )。整个警告可以应用在耶稣再来的独特日子,也可以应用在整个末世
            。

  十一、切求的寡妇(十八章1-8节)
    (一)比喻的目标:要人常常祷告、不灰心。 v1
          ●「要人」:对着一个目标,让人知道该目标是必要的。

    (二)城里的审判官:不惧怕神、不尊重人。 v2
          城里的寡妇:常求这官帮忙申冤。 v3
          ●「某城里有一个官」:直译是「有一个审判官在某城里」。
          ●「伸冤」:指「执行公义,保护某人不受另外的人之伤害」。
          ◎当时的寡妇往往孤立无助,受人欺压,特别须要社会救济。

    (三)结果:官先不准,后来因为难忍寡妇的烦扰与缠磨就替寡妇申冤了。
          v4-5
          ●「不准」:原文的时态显示这官「继续的拒绝」、「继续的不允许」。
          ●「只因」:是一个强烈的语助词,表达内心强烈的感触。
          ●「这寡妇烦扰我」:直译是「这寡妇把麻烦加给我」。
          ●「缠磨」:「使难过」、「使丢脸」的意思。

    (四)结论:不义的官都会因为烦扰而替人申冤,公义的上帝岂能不替人申
          冤? v6-8
          ●「昼夜呼吁他」:原文直译是「正在昼夜呼吁他」。
          ◎这里的特别暗示上帝的忍耐不申冤,实在是因为选民的好处,而上帝不
            同于那个不义的官,终究会帮选民申冤,因此基督徒应该不灰心继续祷
            告。

    (五)挑战:基督要来申冤时,有人把他当成申冤者一样的倚赖相信吗? v8

  十二、法利赛人和税吏(十八章9-14节)
    (一)比喻的对象: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 v9
          ●「藐视别人」:「当作无有」、「视为不存在」。
    (二)法利赛人和税吏的祷告: v10-13
          1.祷告地点:圣殿。 v10
          2.法利赛人祷告内容:v11-12
            (1)为自己比周遭的人圣洁感谢神。 v11
            (2)数算自己的善功。 v12
            ●「自言自语」:表达他这样的祷告其实是对自己说的,而不是向神说
                            话。
            ●「禁食」:摩西律法规定百姓一年一次(赎罪日)禁食,表示为罪痛
                        悔。(利23:27)日后犹太人增添了其他纪念国难的禁食
                        日。(斯9:31;亚7:5;8:19 )耶稣时代法利赛人一周
                        禁食两次,在周一和周四禁食。施洗约翰的门徒亦用禁食
                        表明他们悔改的心志。
            ◎犹太人祷告的习惯是站着。
            ◎法利赛人感谢的内容是自己的所作所为,而非上帝的恩典,因此耶稣
              说他祷告是「对自己说」或「自言自语」真是一针见血。
          3.税吏的祷告:
            (1)举动:远远站着、不敢举目望天、捶胸而祷告。 v13
            (2)内容:求上帝开恩可怜罪人─自己。 v13
               ●「捶着」:原文时态显示这是「不断的捶着」。
               ◎法利赛人认为其他的人是罪人,而税吏认为自己是罪人。
    (三)结论:税吏比法利赛人还被算为义,因为上帝的原则是「凡自高的,必降
          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v14
          ●「算为义」:被神宣布罪得赦免。

  十三、耶稣与小孩(十八章15-17节)
        ○马太福音十九章13-15节、马可福音十章13-16节
    (一)有人抱婴孩来要耶稣摸,而门徒阻止责备这些人。 v15
          ●「有人抱着」:原文时态显示这是正在进行中的动作。
          ●「摸」:原文的时态显示这是「继续的摸」或「一个一个的摸」。
          ●「摸他们」:「为小孩按手祝福祈祷」的意思。
          ◎在巴勒斯坦,作母亲的通常习惯在孩子周岁的时候,把孩子抱到知名的
            拉比那里接受拉比的祝福。这里所记录的情形就是在这种风俗之下,人
            们找耶稣来祝福自己的小孩。

    (二)耶稣却接纳小孩子,并说明要承受神国必须像小孩子。 v16-17
          ◎「若不像小孩子」:可以参考马太福音十八章3-4节的记载,主要是指
                              要像小孩子般谦卑。

  十四、富有的少年官(十八章18-30节)
        ○马太福音十九章16-30节、马可福音十章17-31节
    (一)有一个官来问耶稣:要做什么事才能承受永生。 v18
          ◎这官可能以为自己可以做某些特殊的工作来换取永生的赏赐。

    (二)耶稣问这官「为何称耶稣是良善的」。 v19
          ◎没有任何犹太的宗教典籍以「良善」称呼拉比(宗教老师)。
          ◎耶稣在这里提醒这官:「只有上帝是良善的」,很可能是要先提示这人
            其实没有人在上帝面前有资格依赖善行得到永生。而这人称耶稣为「良
            善」,可能是为了要讨好谄媚耶稣,或者是真心把耶稣当上帝来看。

    (三)耶稣提出十诫,而官自称自己从小都遵守了。 v20-21

    (三)耶稣要那官变卖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并要来跟从耶稣。那官听见就
          非常忧愁。 v22-23
          ●「很富足」:「很」的意思是「强烈的」,「很富足」是形容这人相
                        当的富有。
          ◎显然这人希望同时享有永生和财富,而他追求永生的意图,可能也在
            于享受永恒的财富,因此耶稣这一个要求就显出这人内在真正的情况
            。
    (四)耶稣说明有钱财的人进上帝的国相当困难,但上帝还是可以解决这困难。
          v24-27
          ●「骆驼穿过针的眼」:可能是当时流行的口语,表示「不可能的事」。
                                当时拉比们常常用「大象穿过针眼」来形容「不
                                可能的事」。
    (五)耶稣回答彼得的询问,说明人为上帝撇下财物与人际关系,将要在今世
          得到多倍的回报,并得到永生。 v28-30
          ●「百倍」:应该译为「许多倍」。
          ◎这里「百倍」应该是指「关系」上的「许多倍」。而非指实质上的获得
            更多的财富与亲情。基督徒虽然可能为信仰牺牲亲情,却获得更多弟兄
            姊妹之情。失去土地或房屋,但却如同拥有更多的房屋和土地(因为许
            多人愿意分享他们的财富)。

  十五、耶稣预言自己受死(十八章31-34节)
        ○马太福音二十章17-19节、马可福音十章32-34节
    (一)耶稣告诉十二门徒自己将到耶路撒冷去,要应验先知所说的事。 v31
          ●「上」:原文的时态表示这是进行中的动作。

    (二)耶稣预言自己将受苦、被杀,三日后复活。 v32-33
    (三)门徒无法了解耶稣说这些话的意义。 v34
          ◎门徒可能还是认为耶稣是那要做王的弥赛亚,而无法接受耶稣即将受
            苦受死。

  十六、医治瞎眼乞丐(十八章35-43节)
        ○马太福音二十章29-34节、马可福音十章46-52节
    (一)地点:将近耶利哥城之时。
          主角:一个坐在路旁讨饭的瞎子。 v36
          ◎当时有新旧两个耶利哥城。这人应该是坐在就耶利哥城和罗马人所盖的
            新耶利哥城之间的路上。

    (二)瞎子问明耶稣将经过,就大声呼救,不畏惧他人的责备。 v36-39
          ●「呼叫」:「大声喊」。
          ●「喊叫」:几乎是一种「吼叫」的情况。

    (三)耶稣医治这人,瞎子就跟随耶稣。 v40-43
          ●「站住」:「停下来」。
          ●「你可以看见」:直译是「再看见」。

  十七、耶稣和撒该(第十九章1-10节)
    (一)地点:耶利哥城。 v1
          ●「耶利哥」:交通要塞、又是交易中心,物品以香油为主。所以耶利哥
                        成为当时巴勒斯坦课税最高的中心。
    (二)主要人物:撒该  v2-3
          1.税吏长
          2.财主
          3.身材矮(以致看不见耶稣)。
            ●「税吏长」:等于是税务处主任,有一些手下。

    (三)撒该跑到桑树上为了看耶稣,耶稣呼叫撒该,并答应住在撒该家中。v4-5
          ●「桑树」:这种桑树所结的果实是穷人吃的,树干较低、但覆盖范围
                      较大、易爬。
          ◎即使这种桑树是比较容易爬的,但一个有钱有势的人爬树,应该仍然是
            一件令人觉得失面子的事,而撒该愿意采取这种方式来看耶稣,可以想
            见其内心的动力有多强。

    (四)撒该急忙下来接待耶稣,然而众人却议论纷纷,质疑耶稣怎么会到罪人家
          中住宿。 v6-7
          ●「议论」:私下讲话,蜜蜂嗡嗡声。

    (五)撒该的改变:把财产分给穷人,并以四倍归还被讹诈的人。 v8
          ◎犹太拉比认为:把家产的五分之一给穷人就已足够,若敲诈别人就偿还
            原数另加五分之一便已足够。(利六:5;民五:7)

    (六)耶稣的结论:「救恩到了这家」,人子来的目的,是要寻找、拯救失丧的
          人。 v9-10
          ●「失丧」:「迷失」、「毁灭」。
          ◎在耶稣眼中,撒该这样的人是「迷失」的人,所以他乐意主动寻找、拯
            救。甚至不顾其他自以为义的犹太人的非议。我们是否也这样看待一些
            没有接受基督教信仰的人?还是当他们是仇敌?

  十八、十锭银子的比喻(十九章11-27节)
        ○马太福音二十五章14-30节
    (一)比喻的背景:耶稣一行将近耶路撒冷,大家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 v11

    (二)有一个贵族到远方要去接收一个国家,临走前召集仆人给予每人一锭银子
          ,要仆人做生意等他回来。 v12-13
          ●「锭」:原文是一「弥拿」,价值等同于当时的一百银圆,而一个银圆
                    是当时工人一天的工资。
          ◎「要得国回来」:大约在耶稣小时候(西元前四年),巴勒斯坦的亚基
            老特地从耶路撒冷前往罗马,特地去争取他在巴勒斯坦的王位,然后再
            回来。而当时犹太人也推派了五十个人组成大使团到罗马,报告罗马皇
            帝说他们不希望这样的人来作他们的王。后来罗马皇帝还是准许了亚基
            老接收犹太地。

    (三)贵族的本国人恨这贵族,打发使者表达不接纳这贵族的意思。 v14

    (四)贵族回来之后,检验仆人的成果,大部份人都有赚进银子,而有一个人
          完全没有赚任何利益。 v15-20
          ●「他既得国回来」:直译是「正当他回来的时候」。

    (四)仆人表明自己害怕主人,所以把银子存起来没有去做生意。 v20-21
          ●「手巾」:指「擦汗的汗巾」。
          ●「严厉的人」:原意是「榨乾」。
          ●「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可能是当时流
            行的说法,描述那些斤斤计较,追求个人利益的人。

    (五)主人责备仆人没有依照应该有的正常方式去处理主人所托付的银子。
          v22-23
          ●「银行」:原意是「放在桌子上」,后来演变成「银行」的意思。
          ●「带利」:原文此字并非表示高利贷的利息,而是合法的一般利息。

    (六)主人把恶仆人的银子交给良善的仆人,并说明天国的原则是「有的还要给
          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至于仇敌就直接杀了他们。v24-27
          ●「没有的」:原文时态表示「继续不拥有的」。
          ◎众人可能认为即将与耶稣共同享受荣华富贵,而耶稣所说的确是要大家
            谨慎使用保守上帝所要托付的,直到他再来。
          ◎这比喻似乎表明耶稣得国回来(众人应该以为耶稣一到耶路撒冷就是得
            国的时候了)不是现在,而是要过一段时日。当时走路旅行得要花费一
            段时间,所以这里用贵胄出外去得国,就有暗示「时间的延长」的意思
            。


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