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
路加福音7:1-17
从主拣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到他们去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时候,这中间是一连串忙碌的日子。路加没有很详细的记载,但他借着事件和实例,把这段时期的情形说明了。
祂挑选了门徒,又下到平地教训他们之后,就进了迦百农,在那里有一个百夫长派人去见祂。然后路加说,“过了不多时”,有古卷作“次日”,发生了另一件事,就是祂来到拿因城。这城距离迦百农约二十五哩,祂在近城门处遇见一个送葬的行列。因此本段经文包括了两件事:
1·祂医治百夫长的仆人,
2·祂使寡妇的儿子复活。
医治百夫长的仆人(2-10)
马太福音8:5-13也记载了百夫长的事件。我提出来是因为这两个故事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对照起来,看来似乎有矛盾。马太很确定的指明了那百夫长去见耶稣。路加的记载则是他先托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去见耶稣,他们可能是会堂里的官长。然后他又托他的几个朋友去见祂。我们读路加福音会发现,耶稣没有和百夫长见面。其实这两个故事并没有冲突。马太只是简单的说,百夫长去见祂,去接近祂,并不一定指他亲自去,他也可能是派代表去。根据我的了解,路加清楚指明了那一天耶稣和百夫长并没有见面。
他是一个百夫长,表示他是罗马统治下的政府中的军官。我们读这段经文,可以发现三个有关这人的评语。首先是第4节,是和他同住一城的人,就是犹太人的长老对他的评语。他们去见耶稣,说到他,“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为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
另外是他对自己的评断,见于第6节。“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他的意思是,他不够格,他无法绐予耶稣应得的款待。他又接着说,“我也自以为不配。”这里的“配”和犹太人长老所说他配得的“配”是同一个字。他们说他“配”,他对耶稣说,我“不配”,我配小上去招待你,我自以为不配。这是他对自己的评语。
有关他的第三个评语,是基督对他的评语,见于第9节。祂说,“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基督认为他有惊人的信心。
让我们来看他见耶稣这件事。他为甚么要去接近耶稣?因为他有一个仆人病得快要死了。这是一件动人的事,这个罗马的百夫长,如此关心他的仆人,如此爱他,甚至为了他的缘故去找耶稣。
但是,甚么促使这人去找耶稣?他在耶稣身上看到了甚么,使他前去见耶稣?乃是因他绝对肯定基督能救他的仆人。他说的很清楚,“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他怎么知道呢?从他的话里显示出,他对耶稣有关生命的看法有清晰的,属灵上的认识。
他说,我也在人的权柄之下,我上面有罗马帝国。我在人的权下,因此我也有权柄。我对下面的兵说去,他就去,我说来,他就来。这人看见了耶稣也在权柄之下,因此祂也有权柄。他实际上是说,就像我服在人的权下,我能对我下面的人使用权柄,同样的,你服在那最终的权柄之下,你也有权柄。
从来没有人对耶稣说的话,比他这番话更动人了。虽然就世上的职位来说,他是一个百夫长,但他仍说,我不配款待你,我的家里没有甚么好东西招待你,你光临舍下,我不敢当,我不配去见你。祂对基督的荣耀有多清楚的看见啊!记得吗?他是住在迦百农,他以前一定见过耶稣,听过祂讲道。他认识到,祂既在神的权下,祂就有完全的权柄统辖生活中一切的事物。他就是以这样的认识作基础,采取信心的行动。我想我们可以推测,他从经验中知道,基督不必前去,就能使人痊愈。这事以前曾在迦百农发生过。约翰福音4章记载了一个大臣因他的儿子而去见耶稣,基督没有亲自去他家,他儿子的病就好了。
我们的主以怎样的行动,来响应那个百夫长?当长老来要求祂去时,祂立刻去了。祂尚未到达,就遇见他的几个朋友,要求祂不必进入屋里,祂也照作了。祂末发一言,末作一事,就医治了那仆人。我们看见基督全能的旨意,与神的旨意配合得多么完美!祂在神旨意的权柄之下,也得了完全的权柄,因此祂没有必要前去,祂甚至一句话也没说。那受托来的人回到百夫长家,看见仆人已经好了。
路加说,“耶稣听见这话,就希奇他,转身对跟随的众人说,我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
马可福音6章,记载祂来到自己的城市,可6:6说,“祂也诧异他们不信。”这里的“诧异”和路加的“希奇”是同一个字。这是仅有的两次,记到耶稣“希奇”。一次是因人的不信,一次是因人的信。祂希奇并非是因祂的不知,反而是因祂清楚了解人的信心,知道信心的奇妙,信心的力量,信心的大能,和信心的惊人之处。
使寡妇的儿子复活(11-17)
现在来看接下去的事,它的美丽实在不需要我们再多作解释。祂前往拿因城。在城门口我们看见有两个行列,一个正要进城,一个正要出城。
先看进城的那个行列。它的中心人物是耶稣。路加说,祂的四周有祂的门徒和极多的人跟着祂。毫无疑问的,这些人中间有的是从迦百农跟着来的,有的是从其它地方加入的。我有把握说,他们的脸上一定洋溢着喜乐和愉快的神采,另外也许有几个官长,正阴沉着脸注视祂。
再来看那支出城的行列。它的中心人物是一具尸体。“有一个死人被抬出来。”然后是他的母亲,啊!这是多悲惨的画面!一个寡妇,她的独生儿子死了。生命一切的悲剧都表现在那支出城的行列中,那是一支阴暗、悲伤、愁苦的队伍。主角是一个死人,他的母亲带着绝望走在行列中。路加说,“有城里的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这里也有一群人,但他们的脸上毫无笑容。
两个行列相遇了。根据路加的记述,这两个中心人物彼此有了连络。“主看见那寡妇。”主看见她了,祂的眼目总是寻找心碎的人。然后呢?“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
祂采取了行动,祂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祂对他说话,好像他听得见一样。于是他就听见了!祂和他谈话,好像他是活人一样。于是他就活过来了!他的身体死了,但他没有死。人的身体死了,但人并没有死。人的灵和身体是可以隔绝的,但不是借着死。我们的主曾三次使人复活,每一次祂都用同样的方法,祂对死人说话,好像他们能听见一样。一次是在睚鲁家里,他那十二岁的女儿死了。祂弯下腰,用手摸她,以慈母般的温柔语调对她说,“大利大古米,”就是“小绵羊,起来吧!”祂对她说话,好像她能听见一样。她真的听见了,她就回醒过来。另一次祂是在一个坟墓边,那人已经死了四天。祂对死人说话,好像他能听见一样,祂说,“拉撒路出来!”拉撒路听从祂,就从坟墓里出来了。
这个故事的中心亮光就在此。它启示了基督有权能掌管那个我们所看不见的属灵世界。对于这个属灵的世界,我们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多年以前,我的小女儿死在我们家里,当她躺在那儿的时候,我曾对她说话,但我知道她听不见我说话了。从那时迄今,我从未愚蠢到想用灵媒或其它愚昧的方式与她谈话。但那些人还是活着的,祂能对他们说话,他们也能听见祂。注意祂在每一个事例中所表现的妥当与亲切。祂称那个小女孩为“小绵羊”;祂唤祂的朋友“拉撒路”;祂称寡妇的儿子为“少年人”。每一次祂都用他们家人所熟悉的称呼。
最后一小节非常美。“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这句话暗示了一个多么快乐的画面啊!
出殡的行列变成了一支生气蓬勃的队伍。抬尸架空了。那绝望的母亲转悲为喜。耶稣行经的那道路,成了一条充满荣耀的道路。众人深感惊奇,“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又说,神春顾了祂的百姓。”
他们说得对,但另一方而,他们知道的又太少。是的,祂是先知。是的,神眷顾他们。祂是神道成了肉身,神的确眷顾了祂的百姓。路加用此段话结束这个故事,“祂这事的风声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地方。”
这里的“风声”还是用logos这个字,就是其它地方译为“名声”的第三个希腊字,人们不但听到祂的名声,也对祂有理智上的了解。祂所行的事,使他们对祂产生了卓越而奥秘的信心。
路加福音7:18-35
我们前面一讲结束时提到,有关基督的名声传遍了犹太和周围地方,人们开始了解祂。
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指明了他们对祂的了解是多么不完全。这件事可分成两部分:
1·18-30节,揭露了约翰的困惑;
2·31-35节,我们的主在那里宣告了这世代的荒谬。
施洗约翰差人见主这件事颇富趣味,也很有价值。让我们先注意看那些代表,然后再看耶稣对他们的回答。
施洗约翰差人见主(18-30)
代表们是在甚么样的时机下来的?当时约翰正下在狱中。有人说,他提出疑问,是因他被下在监里的缘故。也就是说,在他那卓越的事工结束之际,他因身体、心理遭受痛苦而产生这样的反应,就如同当年以利亚在罗腾树下的光景一样。我一默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不认为约翰是因为沮丧而心生疑问。我相信他对于他的事工和使命,还是像往常一样敏锐、活泼、警觉、充满热诚。那么,他为何提出疑问呢?
路加说,“约翰的门徒把这些事都告诉约翰。”甚么事?他们告诉他耶稣所作的一切事,告诉他耶稣的名声如何远播,人们开始多少了解祂所作的事。他们也会告诉他官长对祂日益滋长的敌意。他听到这些事,就打发他的两个门徒去问耶稣,“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约翰不是惊讶于耶稣所作的事,乃是惊讶祂没有作的事。他不明白耶稣的方法。他因为门徒告诉他的事而感到困惑。他一直在用奇妙的词句,被神所启示的词句,宣告耶稣的来临。他宣告说,祂要带着簸箕和火来,祂要削平山岗,填满山谷。但是,至少已经过了一年半,约翰还看不出祂作了任何能引进祂国度的事。祂没有鼓动任何对当时暴政的反对。他没有制定任何政治计划。祂似乎对组织、集合众人的事也漫不经心。这个陷在狱中的人不禁自问:如果不推翻目前的暴政,神的国如何建立呢?如果没有一个政策宣言,新的秩序如何建立呢?如果不借着一个组织,如何能完成最好的事,如何能建立国度呢?去问祂,我指认祂为弥赛亚,是不是错了?这个问题是出自一颗敏锐、诚实、迷惑的灵魂,他因基督所采用的方法而感到困惑。
今日,同样的事也困惑着人们。他们不明白基督的方法。别人告诉我们,神的教会已经失败了,我们惟一能获致成功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标准,制定一个计划,有效地组织我们的力量。但是神往往毁掉人一切的计划,祂要祂的教会依照祂的方法自由地作工。
耶稣对他们的回答
让我们来看基督的回答。“正当那时候,耶稣治好了许多有疾病的,受灾患的,被恶鬼附着的,又开恩叫好些瞎子能看见。”注意这里用“许多”,“好些”,证明这些事不是一次作成的,一定花了一些时间。约翰的门徒来问耶稣时,祂先让他们等候,祂继续作那些使约翰困惑的事,祂仍医病、赶鬼。这是祂的第一个回答。
然后祂转向他们说,“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告诉约翰。”祂接着分三方面描述祂的工作。
1·除去疾病和软弱
祂首先说,“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痳疯的洁净,聋子听见。”去告诉约翰,我在全国各地行走,不是紧握着拳头来煽动推翻暴政的活动,我乃是在百姓中行走,要除去他们的疾病和软弱。
2·胜过死亡
祂又说,“死人复活”这是祂第二方面的工作。死亡是人类最后的敌人,是一切犯罪、疾病、悲伤的终局。去告诉约翰,我也是死亡这个领域里的主。
3·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
然后到达了最高潮。去告诉约翰,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祂已经介绍了祂的工作是解除人的疾病和软弱,祂也借着使死人复活的事,彰显了祂在人类一切领域中都具有大能。但是祂主要的工作不是医治病人,不是叫死人复活,乃是要将福音传给穷人。这里的穷人不是指没有钱的人,而是指主所说“灵里贫穷(虚心)的人有福了”的贫穷人。有的时候,从世界标准来说是最富有的人,反而是最穷的人;而世人看来最穷的人,可能是最富有的人。那缺乏真正财富,缺乏心灵财富的人,才是真正的穷人,对神说来,他们算不上富足人。
祂传的福音是甚么?是神国的福音。祂在宣告神的王权,宣告这王权已为人预备好,因此人可以有权直接与神交往。去告诉约翰,我正在使人与神联合,好让人能享受永恒的特权。一旦人与神有正确的关系,该撒就不能够辖制人。这样,基督的使命所具有的一切意义就显明出来了。去告诉约翰,我穿越犹太各地的山冈低谷,走遍各城镇乡村,就是为了将神王欢的好消息传给穷人。我要带领人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这样一切其它的关系也要改变了。这是基督对约翰的回答。
最后,祂以一个祝福来提醒约翰。“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这是一个非常温和、美丽而明确的警告。祂实际上是说,约翰,如果你不明白我的方法,那么我要求你信靠我。当你不明白我作的事,不明白我为甚么作这些事的时候,当你疑惑为甚么我不作你认为当作的那些事时,我只要求你,跟随我,信靠我。
我们的主在这一切上给了我们一个多奇妙的启示啊!首先我们看到,祂把人的需要看得比人知识上的疑惑更重要,即使那有疑惑的人是祂忠心的仆人也不例外。约翰有了疑难,他差几个代表前去。基督让代表在一旁等候,祂自顾作祂的工作,温柔地对付人的各种需要。祂一直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整个基督教事工的缩影。祂今日仍是让那些要求解释的知识分子稍候,祂更急于要去接触、帮助、扶持、拯救、祝福被逭弃的人。
另外我们也看到,祂的工作本身就是对疑难的最后解答。我们是否不明白祂的方法?祂说,仔细观察我正在作的工,好好去了解它。不要用世界的智慧去衡量基督的方法。如果我们这样作,就会觉得祂的方法都有问题。保罗深知这一点,他说,神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强壮的羞愧。基督的方法常常对人是一个谜,如果我们想要用世界的聪明和方法去作祂的工,我们就是妨碍了基督。
今日人们岂不是批评教会的失败?对于这样的批评,教会应该如何回答?首先,她应该继续她的工作。然后,她有权指出神透过她所成就的事。教会的第一个职责是减轻人的痛苦。基督借着教会建立了医院,这就是今日世上一切医院的来源。我们是否知道,在基督来到之前这世上有没有医院?我心中深深为红十字会这个组织感到满足。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供了卓越的服务,战后也一直在作许多了不起的工作。但是别忘了它的慓记,红色的十字架!那才是一切事工的起头。教会的工作就是在减轻人的痛苦。
但那不是教会最终的工作,也不是教会最主要的工作。那么是叫死人复活吗?不!祂没有将这份工作托付教会。教会的主要工作是联结人和神,好让人享有永恒的特权,得与神交通,并且脱离一切的辖制。这以前是基督的工作,现在是教会的工作。祂已经将大国向所有信祂的人开启。祂宣告了天国的事实,我们就靠着十字架得以说,天国是为各地方的人预备的。我们将人带到神面前,使他与神建立活的关系时,我们就是在作基督的工。
约翰的门徒离开以后,主作了一件奇妙而恩慈的事。祂不要那些听见这段问话、答话的群众瞧不起约翰。祂为约翰作了一个了不起的见证。祂先用几个问题,启示了约翰使命的真正意义。
24,25节是在说明,如果约翰贪图生活中安逸、舒适、奢侈的享受,他就不会被下在监里,他应该待在宫庭里。然后祂说,“你们出去究竟是要看甚么?要看先知么?”他们承认约翰是一个先知。祂说,你们错了,“他比先知大多了。”祂又引用玛拉基的话,指出约翰就是那一位,他来是将新的时代与旧的时代连接起来。旷野中没有随风吹动的芦苇,没有追求舒适安逸生活的人。他是一个先知,不错,但他此先知大,他是一个使者,他预告了弥赛亚的来临。
然后祂对约翰的伟大作了一个极崇高的称赞。“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耶稣这里所用的“生”,和保罗说到基督“为女子所生”的“生”,是两个不同的字,彼此有关系,但意义完全不同。耶稣说到约翰的“生”是Gennetos,意思就是一般的生产。保罗说到耶稣时是用Ginomai,指单由女子所出,没有男性的参与。十分明显的,保罗是指童女的生产。耶稣没有用那个字,祂用了一个普通的字,祂说,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那是称赞约翰本质的伟大,他在智能、情感、意志上都是一个伟人。
但是祂又说,“然而神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这话不是将约翰摒弃在神国之外。约翰进入神国之后,他就比在神国外面的伟大,虽然他是妇人所生的人中间最大的。
基督对这个荒谬世代的抱怨(31-35)
祂用了一个孩子嬉耍的比喻。那些街市上的孩子,他们先玩结婚的游戏,过一会又玩葬礼的游戏。有几个孩子却不肯参加嬉耍。那些游戏的孩子就对不肯玩耍的孩子说,我们玩婚礼游戏的时候,“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又玩葬礼的游戏,“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你们两种游戏都不参加。基督说,这就是这个世代的写照,这世代就像那些既不玩婚礼游戏,也不玩葬礼游戏的孩子。
祂是甚么意思呢?祂接下去解释说,约翰来了,他对这世代向他所吹的笛一无反应,他不肯跳舞。他不愿意与他的世代一起享乐。他是一个过刻苦生活的人。你们却说他被鬼附着,你们对他不满意。
但是人子来了,祂的生活态度轻松,没有一点刻苦的味道,祂四周的门徒也个个喜乐愉悦,他们甚至不禁食。祂走到那里,就将喜乐带到那里。那个世代有甚么事叫人喜乐?有甚么事叫人悲伤?约翰不因他们的吹笛而跳舞,耶稣不因他们的悲哀而啼哭。这个世代的荒谬就表现在它既不满意约翰的严谨特色,也不满意耶稣通人情的生活方式。
神的教会就站在这样的立场上。她既不因这世代的吹笛而跳舞,也不因使人悲伤的事而哀恸。
耶稣最后总结说,“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意思是,应该以结果来证明方法是否妥当。约翰的刻苦,耶稣的通人情,两者并没有矛盾,乃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有需要。这智慧乃是从上面来的,是纯洁、温和的,能够轻易求得,它永远不因这世代的笛声而跳舞。这智慧也不会因世人的忧伤而垂头丧气。智慧是在智慧之子的身上得到证实。他们听见神的声音并且遵行,他们知道刻苦的真正意义,他们拒绝对着笛声跳舞,因为吹笛本身就有灭亡的暗示。他们也拒绝为世上的忧愁而不胜负荷,愁苦过度,因为这些忧伤的事都是短暂的,将要成为过去。智慧是由智慧之子加以证实的。
路加福音7:36-50
“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圣经没有提到这件事发生的地点。路加提及前面的事发生在拿因城,那是离迦百农二十五哩远的一座小城。路加下一次提到地点是在8:1,“过了不多日,耶稣周游各城各乡。”依我看来,很可能我们的主完成了祂对众人的教训,说出了祂的呼召(太11:20-30)之后,祂就回到了迦百农,祂一向以那里作为祂事工的基地。这个故事究竟发生在那里,是无关紧要的。它主要的兴趣和价值在于,它将两个人放在我们的主亮光照耀下,从每一方面都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的尖锐对比。
让我们仔细观察这故事发生的场合,人物,及经过。
场合
西门请耶稣到他家里吃饭,祂接受了。这个邀请并不是诚心诚意的,而是另有诡计的。因为不久我们的主就指出,祂进入西门家时,西门忽略了一个犹太人家庭应有的礼貌。在犹太人的家庭,当客人到达时,第一件当作的事就是拿出水来给客人洗脚,并且互吻脸颊以示欢迎和尊敬,然后拿出油来抹在客人头上。但是这些事西门一件也没作。这是一个怪异的邀请,没有一点诚意。
那么他为甚么要请耶稣去他家呢?只可能有一个答案。有人推测说他请耶稣是出于好奇,我无法苟同。出于好奇心的话,他应该会以礼相待的。我相信这个邀请是出于敌意,他想要观察祂,看看能不能抓到一些把柄,他也确实找到了把柄。令人惊奇的是,基督竟然接受了这个邀请。其实我不该这么说,这等于用自己来审判耶稣,这是不对的。耶稣爱西门,就像祂爱那妇人一样。祂要在西门的家里,开他的眼睛,引领他进入光中,就像祂祝福那妇人一样。这就是祂接受邀请的原因。
如果说祂接受这种人的邀请是一件惊奇的事,那么我还要告诉你一件更惊奇的事,那就是祂竟然肯到这样的一个世界来。祂去西门家,只是祂到世上使命的一部分。祂爱那妇人,祂也爱西门。西门家中的气氛,和他那种沾沾自喜的态度,与基督多么不相衬!但祂还是去了。
人物
然后,我们来看这故事中两个形成强烈对比的人物。路加简短的说,西门是一个法利赛人。这把西门放到了一个阶级,一种伦理和神学方面的地位上。我们立刻就知道他是那一类的人。“法利赛人”这词本身颇具启示性,它不是一个希腊字。在希腊文新约中,引用了犹太的这个词来称呼这一类的人。这个名称是从希伯来文来的,意思是“分开”。法利赛人有很辉煌的历史。这个阶级是在玛拉基的圣经时代结束,马太福音的时代尚末开始之前,这中间的马加比时期兴起的。法利赛人的职责,在防止百姓与拜偶像的列族混淆。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逐渐以外在的条文、教义、仪式为傲,以致于今日我们用“法利赛人”这个名词,来形容那种自以为是的态度。他们始终对基督怀着明显的敌意。马可福音提到法利赛人有二十八次之多,每一次都可以看见他们对耶稣的敌意。西门就是一个法利赛人,他自信十足,也绝对自满于他的职责,就是监督长老们是否遵守遗传,一切洗礼等仪式是否合乎规则。
路加以他特有的精致笔法,述说了那女人的故事。“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这种说法,就等于指明了她是一个妓女。那女人竟然出现在法利赛人的家中。立刻这个故事就生动起来。这两个人,代表了两种天渊之别的社会阶级。换用今日的话说,他们一个代表高级住宅区,一个代表红灯区。他们竟出现在同一个房子中,他们在那里的原因,都是因为耶稣在那里。
事情的经过
然后我们看事情发生的经过。那女人的来到是一件惊人的事。爱德赛恩(Edersheim)曾推测,西门可能曾与那女人私通,所以她知道他的家。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西门不可能和她有旧交,所以他对她进来这事深感诧异。因为像西门这样身分的人,不可能有这一类的女人来访。他一点用不着担心,她不是来找他的。她为甚么去呢?因为她“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
这就是她前去的原因。她不顾一切对她的偏见和歧视。她清楚知道那些人会以怎样鄙视的眼光看她,但她对这一切都视若无睹。耶稣在房里,所以她就进去了。
这里的记述,很清楚地指明在她进去之前,她的罪就已蒙赦免了。耶稣作的比喻显示了这一点。祂的意思是,她的爱多,因为她被赦免了。这可能不是她第一次见到耶稣,很可能那一天她已经听到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也许当时她正在那群劳苦的众人中,她听到了这个伟大的呼召,她明白了,并且有了反应。这是可能的,祂岂不是说过,“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很可能当时这位忧伤、痛心的犯罪女人在人群里,听见了祂的话,就因属灵的缘故去见祂,要从祂那里得安息。
她进去以后,立刻从后面绕过宾客,到耶稣脚前。她的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她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祂的脚。然后她打破盛香膏的玉瓶,把香膏倒出来。
再来看西门。他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祂的是谁。”西门那一天真是看到了希奇的事,他看见一个堕落的女人竟抚摸耶稣,一个妓女竟把代表坚贞之爱的香膏倒在祂脚上。他心里开始嘀咕。英文修正译本的翻译更传神,它说,“这人若是先知,必会发现摸祂的是谁。”
显然西门已经认定,耶稣不是先知。因此他心里认为只有两种可能;若不是这后面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祂对自己的道德标准不注意。
现在来看我们的主如何对付他。祂给了他一个巧妙的比喻,充满了玩笑意味的讽刺。他说到两个欠债的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债主赦免了他们。我们的主实际是说,西门,我知道你对这女人的看法。你说她是一个罪人,你的意思是,她是一个较大的罪人。西门,你是不是打算说,你不是一个罪人?西门也许会回答,当然不是啦!我没打算那样说。我是罪人,但不像她犯那么多的罪。圣经记载另一个法利赛人曾说过,我感谢神,因我不像别人,不像这个税吏,我禁食,并且献上十分之一。这就是西门的态度。他可能承认自己是个罪人,但他庆幸自己没有像那女人一样犯罪。主知道他心里的态度,祂说,我就照着你所夸耀的作比方。你认为这女人是个大罪人,她欠了五十两银子,你认为自己犯罪较少,好!你就算欠了五两银子。在神的计划里,祂以救恩赦免了这两人。你认为祂对那一个人的爱多?西门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稣立刻说,“你断的不错。”
祂实际是说,西门,你从我对那女人的赦免上,看到了我慷慨的爱。道德上的公正,使她重拾了别人对她的尊敬。她现在是洁净的人了,她被赦免了。你不能明白这事,因为你不明白许多其它的事。
耶稣说,西门,你刚才想,如果我是先知,就必知道她是怎样的人。但是,你看见这女人了吗?你知道她吗?西门也许会说,“哦!当然!我看见她了,我知道她好多年了,我对她的底细一清二楚。”且慢!西门!你真看见她了吗?耶稣实际上是说,你没有看见她。你是瞎眼的,你没有看出这女人已不是从前的样子了。西门,我要帮助你去知道她,我要将你们两人作一个对比。祂没有在属灵光景的层次上拿她和西门比,也没有在道德层次上作对比。祂只在日常生活的普通礼节上来作对比。祂说,西门,让我帮助你来认识这女人。我进了你的家,你却忽略了一个犹太人家庭普通的礼节。她弥补了你的粗卤。你没有给我水洗脚,她却用泪湿了我的脚。你没有给我礼貌性的亲吻,她却连连用嘴亲我的脚。你甚至连最低劣的油都没有预备,以抹我的头,她却用昂贵的香膏抹我的脚。西门,我把你们并列比较时,你就像麻布一样粗糙,她则如同丝绸那样高贵。
然后祂对那女人说,“你的罪赦免了。”祂不是说,现在你的罪赦免了,祂乃是说,你的罪已经赦免了。她自由了,她在道德上的更新使她本性中的娴雅、优美又恢复了。
很显然的,我们的主作这些是为了对付西门。我对西门所知不多,但老实誽,将来我在天上若遇见西门,我不会诧异,我若发现他的眼睛已经打开了,也不会觉得惊奇。我确信主在爱中寻找他,要使他得看见。祂是那女人的基督,也是西门的基督。西门需要祂,祂想赢回西门。
为甚么那女人会用如此温柔、优美的态度对待基督?这一切的后面隐藏着甚么?就是新生。那是惟一的,真正的高贵之处。一个重生的人,才会抓住生命中一切的美德,并且受它们的控制。人的罪得了赦免,脱离了罪的捆绑,他的灵魂就进入一个伟大、美丽的领域。这个故事的教训就在此。
还有另外一个教训。它指明了基督注意到人的怠慢,祂也欣赏人对祂的奉献。西门没有给祂水洗脚,没有与祂亲嘴,没有用油抹祂的头。祂一言未发,进去坐席。但祂注意到了他的怠慢,在时机成熟时,祂就揭露了祂所注意到的事实。
我们是否也怠慢了祂,或者虚情假意地接待祂?祂注意到人的怠慢,也看重人的奉献。另外一件事,也启示了同样的真理。就是十字架的阴影逐渐迫近时,伯大尼的马利亚也曾以香膏抹耶稣的脚,犹大看了就说,为甚么不把这香膏卖三十两银子,以赒济穷人呢?这一类的人说的都是同样的话,都颇中听。但基督严厉地责备他们。祂说,让她去罢!她是为我安葬而预备的。祂看重这事。那一天,充满西门家的香气,和后来马利亚带来的那香膏,都使耶稣基督的心欢喜快乐。──《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