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一, 复习与背景:

路加福音的轮廓比较明显:1-3章讲到预备道路;4章服事开始;5-6章召门徒;7-8行神迹、治病、赶鬼、传道;9章启示基督的身份;10章差遣70门徒;11章与法利赛人的冲突;12章提醒门徒遭逼迫;13章-14章均是讲神的国:13章呼吁人悔改,结出果子来,并努力进神的国;14章借宴席来说明谁能进神的国,并指出作门徒的代价。

二,分段和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是围绕筵席来讲神的国度。1-24节讲到四个筵席:1-6节是在法利赛首领家中的筵席,他请了耶稣吃饭;7-11节讲在筵席上如何坐位子的问题;12-14节讲到筵席该请谁的问题;15-24节讲到被邀之人对于筵席的态度问题。25-35节讲到作主门徒之代价的问题。

三, 启发性问题及应用:

问题1:主与法利赛人就着在安息日治病再一次发生冲突。这个事件对我们有何提醒?
律法师和法利赛人看重的是规条、礼仪,是死的,毫无活力;不但自己死亡,也阻止别人得拯救。他们看重安息日,也看重自己的驴和牛,但却不看重照着神的形象所造的人。在圣经中,我们看见主耶稣不但常常治病,而且专挑安息日治病,这全然触痛这些律法师和法利赛人的神经,因为安息日是他们在人前表现自己敬虔的机会。最后,他们因着嫉妒,便把主耶稣交给彼拉多钉十字架(太27:18)。

一个只有宗教的外表却没有真正活力的人何其可怜!甚至连世人都不如,以致当主责问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有驴或牛在安息日掉在井里,不立时拉他上来呢?”他们便不能对答。

我们自己是法利赛人吗?我们是否常用自己的信仰作借口以致对别人的苦痛不闻不问呢?

问题2:你怎样看待坐位子拣选首位这件事?
主说,“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11节)。这是神国的律。世上人所看好的是高位,神眼中所看好的是谦卑。因此想要高位的人至终会失去高位,而真正谦卑的却会被升为高。这是神做事奇妙的律。愿意在人面前常常发表“高见”的人,也是最容易羞辱自己的人。一心在同事中要显为自高者,往往在同事眼中不被看好,而被搁置一旁。

问题3:谦卑和升高有何关系?
7-11节所讲的是婚姻的筵席,这是邀请亲朋好友的机会,都是熟人,因此便容易论资排辈,自显为高,此时我们要的是谦卑,在主眼中必升为高。要注意一个陷井:有人是为了要升高,而自表谦卑。这种谦卑是假的,依然有觊觎之心,什么也不要想从主得到。谦卑一定带来升高,但为着升高而来谦卑则是枉然,不过是自欺欺人。真正的谦卑是麦种,种在地里死了,就给出许多真实的子粒来。为着要被高升而来谦卑则是稗子,虽有外表,却长不出子粒来。真正的谦卑是神所看重的,这本身就是升高。

问题4:你对主耶稣摆设筵席邀请的对象有何想法(12-14节)?
7-11节讲到被邀的人在筵席上的表现,这是针对来参加的人说的,与主人无关,乃是被邀之人同赴婚姻喜庆的筵席。在喜庆的筵席中人要坐高位。在胜利或成功或与名人交往时,谁都愿意述说自己的一份。风光时人都想说自己的功劳。但在需要真正付出时,而且这种付出看上去并没有回报时,人该如何作呢?主耶稣在12-14节给我们一个很深的功课。这个比喻是借用午饭或晚饭来说的(12节),即家常饭,是我们每天所当作的。这与8节中的婚姻的筵席不同。这里的侧重点不是指到席之客当有怎样的表现,而是在于主人该邀请怎样的客人。14节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我们行事为人是要从人得报答呢?还是从神得报答?人若想要从神得福,就善待那些比我们穷乏,比我们更有需要的人,即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那我们就有福了。

问题5:大筵席这个比喻要告诉我们什么(15-24节)?
许多人知道,“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15节)。主借着大筵席这个比喻要告诉众人,极多被邀之人却拒绝赴宴!前两个筵席(7-11节,12-14节)分别是指人在筵席上的坐位及主人当邀请怎样的客人来说的。大筵席的比喻是针对被邀之人当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邀请而说的。筵席已经全然预备好了(主不是说“成了”吗?约19:30),仆人到四处去请人。但很可惜,“众人一口同音地推辞”(18节)。这些借口似乎成立,但实际上都不该是借口:参加大筵席,并不影响买的那块地(18节),也不影响明天再试牛(19节),更不会影响夫妻关系(20节)。但人却把这些东西作为借口不到神面前来,以致失去大福分。今天亦有多少人拒绝参加神的筵席!

大筵席在原文中是“a great supper”,一顿“丰盛的晚餐”。晚餐是天天有的事,主的呼召天天的,今天我们自己预备好参加这个“晚餐”了吗?主给那些拒绝之人的话是,“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24节)。但愿这不会落到你我的头上。

23节中的“勉强人进来”是传福音之人所当学习的。为了福音的缘故,常常要作一些“勉强人进来”的事。

问题6:作门徒的代价有哪一些?
有饭吃,便有极多的人跟随(25节)。于是主把一些看上去极为严厉的条件摆出来,叫他们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跟随。一个真正跟随主的人必须是一个“撇下一切所有的”人(33节)。唯有这样的人在被邀时,不致以任何借口来拒绝,否则只要有一件是他不能撇下的东西,这个便会成为他拒绝赴宴的理由。首先要撇下的是人情世故(26节),其次是己(27节),再次是所有的一切(33节)。28-32节用盖楼要“算计花费”,及打仗要“坐下酌量”来说明这些是作主门徒之人所当付的代价。神的道极为奇妙:所有真正撇下所有一切的人均知道自己所得的更多了。但患得患失之人因从来未能彻底撇下而总担心自己变得一无所有,却从来没有变得真正富足,使他有一天能迈出这一步。真正经历撇下一切所有的人便体会这个大筵席是何其丰盛,而且“主的担子是轻省的,主的轭是容易的”(太11:29-30)。

问题7:“盐若失落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这句话对我们有何提醒?
盐的功用就是有味,若盐变得无味,就不再是盐了,也没有办法叫他再咸。信耶稣的人,也必须有“味”,并且能撇下一切与世界分别出来,否则若己世界掺杂在一起,又有什么味道呢?这样的结局是很悲惨的。在田里(神的国中),或粪中(世界里),都无用,只好丢在外面,被人践踏。“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四, 难点:

12节中说,“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们真要这样行吗?

读圣经有一个原则:若能照字面理解,我们就当照着字面理解。若我们照着字面理解,与别的经文明显有矛盾时,此时才寻求所隐含的更深的意义。若我们照着字面来理解12节中所说的,明显与圣经中的其它地方直接的教导有矛盾,比如,“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如,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提前5:8)。因为有这种矛盾,所以我们要寻求这句话透过上下文所要对我们说的是什么。这个原则同样可用在26节中,因为照着原文的意思是“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但在译文中却把“恨”翻译为“爱我胜过爱”这几个字。这种翻译是对的,因为那整段都在讲人该怎样对待主,是在强调一种对比,而不是要人去恨自己的亲人,否则便与神明显的诫命矛盾了。12节亦是如此。在12-14节中有一组字重复出现了好几次,就是“报答”。就着作人来说,我们当知恩必报。所以当别人施恩惠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当知道如何报答,这是基本的,也是当作的。我们恩待亲人也是在这个范畴里面。但主耶稣在12-14节所要告诉我们却比这个更多:即当我们有能力行善时,我们当不求回报,而作在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人身上,这样,我们就有福了。所以这一段话的重点在于把事情作在那些不能回报你的人身上,不是从人身上得回报,而从神那里得回报的事。那些有真正需要的人才是要你去关顾的,而不是停留在“礼尚往来”的层面。


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