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耶稣在加利利传道 4章14节至9章9节 |
一、加利利传道之始(四章14-41节)
(一)在加利利传道v14-15
○马太福音四章12-17节、马可一章14-15节」
1.耶稣在旷野受试探后,回到加利利传道,满有圣灵的能力,名声传遍四
方。 V14
2.耶稣的主要工作地点:会堂。 v15
●「教训」人:原文的时态显示这「教训」是耶稣的习惯举动。
●「会堂」:各处犹太人于安息日用作崇拜、平常日子用作教育和处理
公众事物的地方。
会堂的崇拜包括读经、讲道。
(二)遭拿撒勒人厌弃v16-30
○马太十三章53-58节、六章1-6节
1.耶稣回到自己故乡拿撒勒,在安息日进入会堂。 v16
●「安息日」:摩西律法所定每周的休息日,从星期五黄昏到星期六黄
昏时分。
●「照他平常的规矩」:直译是「对他来讲是惯例」。
●「站起来」:按照犹太人的规矩,读经的人必须站起来,只有在普珥
节读以斯帖记时读经者可以坐着读。
◎拿撒勒:此地并不是一个村落,而是一个城镇,人口大约两万人左右
。是一个历史和交通重镇。
2.耶稣引以赛亚书的预言,提到自己的职分。 v17-21
●在犹太会堂的敬拜中,到了某一阶段,管会堂的会从柜子里拿出经卷
,打开、交给人去念。安息日时,通常会请七个人左右分别读一小段
律法书(旧约前五本书),接着会读一段先知书,再加一段劝勉。耶
稣读的经就是属于第二部份。
●「受压制的」:原意是「把东西压到破碎成一片片」,可以引伸来指
「心境」或「肉体」被压制。
●「神....禧年」:指神赐人救恩的时代。这可能取材于律法所规定的
禧年─贫穷人复得产业、欠债人得豁免、为奴者得
自由的年日。
●「坐下」:犹太人是站着读经,坐着讲道。 这里的坐下,表示耶稣
将开口说话,而不是回到原位坐下。这是犹太人公开讲话
或教训人的方式。
●「应验」:原文时态显示是「继续应验」的意思。
◎v21 耶稣在此暗示,他所传的道和所行的神迹是弥赛亚纪元的标志。
3.众人当下的反应: v22
(1)称赞 (2)觉得奇怪 (3)质疑他的身份与出身
4.耶稣预言其家乡人民的反应将是不信,并要他用神迹证明自己的身份。
v23
●「俗语」:原文为「比喻」,这里使用这个字,表示一个简短精致,
的格言。
●「迦百农」:位于加利利海西北岸,那时是蓬勃的市镇及交通要塞。
●「也当行在这里」:也行在你的家乡,并且现在就行。
◎众人轻蔑的要耶稣行神迹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5.举以利亚和以利沙的例子说明先知在本乡不被悦纳。 v24-27
●以利亚的事,引自列王记上十八章1节的记载。
●「撒拉法」:现在名叫「苏拉法(Surafend)」,位于推罗和西顿沿海
公路边。
6.在会堂的众人要杀耶稣,耶稣离开他们走了。 v28-30
●「撵....出」:丢掷出去。
●「山上」:这字的原意是指「眉毛」,后来用以指任何突出之物。
◎ 耶稣早就知道自己必被自己家乡的人唾弃,但仍在自己的家乡宣讲。
(三)赶出污鬼 v31-37
○马可福音一章21-28节
1.耶稣到迦百农教训众人,在安息日教训众人。 v31-32
2.会堂中有人被污鬼附着,耶稣将鬼赶出。v32-35
●「精气」:灵。
●「唉!」:古希腊文诗歌中的感叹词,表达了「惊讶、愤怒、恐惧」
。
●「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直译是「你我有何关系?」。这里表达的
, 不单单是拒绝两者的共同性,并且是
真正的敌意。
●「不要作声」:当时的犹太人盼望的弥赛亚是一位能领导他们推翻罗
马政府的领袖,耶稣治病赶鬼的能力若宣扬出去,犹
太人必然会误会其为该政治领袖,而要求他推翻罗马
政府,以致妨碍他在世上的最重要使命。所以耶稣要
求邪灵住口,并多次要求所医治的人不要为他传名。
3.众人看见就惊讶,耶稣的名声传遍周围的地方。 v36-37
●「传遍了」:原文时态表示耶稣的名声继续不断的传扬出去。
●「名声」:原文是用来描写海边波浪拍岸时的吼声,路加用此字来形
容当日发生的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四)医治各种疾病 v38-41
○马太福音八章14-17节、马可福音一章29-34节
1.耶稣出了会堂,医治了西门岳母的热病。 v38-39
●「害」热病:由原文可以看出西门的岳母是经常受热病的折磨。
●「斥责」:似乎暗示这病的背后有魔鬼的势力作祟。
●「起来服事」:原文时态表示西门的岳母「立刻」起来服事,而且继
续服事下去。一般长期发高烧以后,热退了人会很虚
弱,而这里显示耶稣的医治是立刻的,而且是完全的
。
◎西门的岳母病好后,立刻服事众人。我们是否获得自由的生命以后,
立刻去服事其他人呢?
2.日落(安息日后),许多病人来到耶稣面前,耶稣一一治好他们。
v40-41
●「有」病人的:原文时态显示这些病人是包括各种长期慢性病。
二、第一次周游加利利(四章42节-五章39节)
(一)在加利利各城传道 v42-44
○马可福音一章35-39节
1.耶稣出去到旷野,众人寻找耶稣要留住耶稣。 v42
2.耶稣持定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定意要到其他城里去传福音。 v43-44
●「神国的福音」:见 v18-19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等着我们去做,但我们一定要找到神在我们身
上的特殊计画、使命,知道奉差为何,才不至遗憾。
(二)耶稣呼召四门徒 五章v1-11
○马太福音四章8-22节、马可福音一章16-20节、约翰福音一章40-42节
1.事件发生地点:革尼撒勒湖边。
场景:众人拥挤耶稣要听道,有两艘船在湖边,渔夫去洗网了。 v1-2
●「革尼撒勒」湖:加利利海
可见路加用字的准确,因为他用『湖』、不称『海』。
●「拥挤」:此字原意是「安放、安置墓碑石」或「把鱼放在烧着的炭
上」,此字也用来形容狂风大浪的「催逼」,以及群众「
催逼」比拉多钉耶稣十字架。这里用这个字生动的描绘了
围绕在耶稣周围的群众心里何等迫切。
2.耶稣借西门的船做为讲台。 v3
●西门彼得原已认识耶稣,但仍操打鱼故业。(见约一35-42)
3.耶稣要西门彼得到水深之处打鱼,西门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后还是去下
网。 v4-5
●「开到水深之处」:原文时态显示这命令是对彼得一人说的。
●「整夜劳力」:在深水处下大网捕鱼的好时候通常是夜间,不是白
天。
●「但依从你的话」:表示彼得在这方面的知识胜过基督。
4.结果令打鱼的人惊讶,西门到耶稣面前认错。 v6-9
●「招呼」:「作信号」的意思。
●「离开我」:不是「下船去」的意思,而是「离开我身旁」的意思。
●「主啊!离开我..」:西门认识到耶稣的大能,顿觉自己罪孽深重、
无地自容。
5.耶稣趁机呼召渔夫跟随他得人。 v10-11
●「从今..得人」:将人带进神的国度。
●「得」:「活捉」的意思。
◎众人拥挤耶稣,是为了什么?我们来到神的面前是为了什么?
◎一个神迹让彼得认出耶稣是神,他采取谦卑认罪的态度来回应他的认识。
你我呢?
◎彼得的表现让人想起以赛亚面对上帝的表现,他们所表达的那一种对上帝
由衷敬畏的表现,是你我能体会的吗?这个时代的基督徒多半忘记了上帝
是「可畏」的,是不是我们忘记了上帝本质中重要的一面?
(三)医治痲疯病人 v12-16
○马太福音八章2-4节、马可福音一章40-44节
1.地点:一个城里。
人物:一个长了满身大痲疯的人。 v12
2.事情经过: v12-14
(1)大痲疯患者看见耶稣就俯伏在地,对耶稣说:「主若肯,
必能叫我洁净了。」 v12
◎这人相信耶稣有能力使他洁净。而且这人的祷告显示他对上帝主
权的尊重,与今日许多基督徒的作法回异。
(2)耶稣伸手摸他,表明自己愿意,并且要大痲疯患者洁净,痲疯患者
就洁净了。v13
◎大痲疯病是当时被视为不洁的病(利未记十四章),耶稣冒着被
传染以及礼仪上不洁的危险去触摸病人,他本不需要如此麻烦,
却愿意同时医治病人的心灵。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人没有人愿意
摸他,他一生都必须面对隔离与他人的厌弃,到耶稣面前不过像
乞丐想恳求王的怜悯,我们可以想像耶稣摸他时,他心灵的震撼
。耶稣的爱也在这样禁忌的触摸中表达无遗。
(3)耶稣要痲疯患者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别人,但要执行律法的规定事
项。
●「只要去.. 礼物」:痲疯病痊愈后需有祭司的证明,以及献上祭
物,始能回复正常生活。
◎「对众人作证据」:病人和耶稣都遵守律法的规定。
3.结果与影响:v15-16
(1)耶稣的名声反而越传扬出去,许多人聚集来听道,并希望自己的病
得医治。
◎马可福音记载此人没有依照耶稣的吩咐,反而出去宣扬。 这样的
宣扬为耶稣带来许多困扰。
(2)耶稣的反应却是退到旷野去祷告。
●「退到」:原文有「偷偷离开」的意思。
◎当耶稣受到众人广泛而可能是过度欢迎的时候,他的选择是离开
众人,退到旷野去祷告。我们是不是也该随时想想自己的真正使
命!
(四)治好瘫子 v17-26
○马太福音九章1-8节、马可福音二章1-12节
1.背景: 耶稣在一所房子中教训人并医病(马太和马可福音的资料显示这
是在耶稣返回迦百农之时发生之事)。
人物:由各地来的法利赛人和文士在旁边。 v17
●「法利赛人」:字义是「分离者」,当代法利赛人的人数大约有六
千,散布在整个巴勒斯坦。他们是会堂里的教师,
人们心目中的宗教楷模,自命是律法的护卫者,监
管人们正确的遵行律法。他们认为传统上对律法的
解释和规条,具有实质上和圣经同等的权威。
●「教法师」:文士。他们研读、解释并教导律法。
●「在旁边坐」:原文没有「在旁边」。
2.事由:有一群人用褥子抬一个瘫子要寻求医治,因人多无法进入,便拆
了屋顶将瘫子放在耶稣脚前。 v18-19
●「褥子」:指抬病人的架子。
●「拆了屋顶」:巴勒斯坦的屋顶多是平的,屋旁有梯级可上去。这些
屋顶是用瓦块或树枝和黏土混合盖成的,因此易于拆
通。
3.耶稣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文士和法利赛人质疑耶稣的赦罪权
力。 v20-21
4.耶稣质问文士和法利赛人到底说赦罪或医治哪一个比较容易?并解释
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v22-24
5.耶稣医治瘫子,众人因此惊奇、惧怕,归荣耀给神。 v24-26
◎以一般人的角度来看,宣布某人的罪获得赦免很容易,因为无从对
证。但叫瘫子起来行走比较困难,因为结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耶
稣在此藉着医治瘫子的神迹,表明他有神的权柄,能赦免人的罪。
如果耶稣真的亵渎上帝,上帝就不会给他力量行后面的神迹了。
◎瘫子得医治的关键是:1.抬他的人及他都相信耶稣有能力医治。
2.他们采取行动把瘫子抬到耶稣面前。
(五)呼召利未 v27-32
○马太福音九章9-13节、马可福音二章14-17节
1.背景:税吏利未坐在税关上。耶稣呼召利未,利未就跟从耶稣。v27-28
●「税关」:收税的地点。可能设在海边或大路边,以便向往来商家徵
收路税、营业税或关税等。
●「撇下」:完全放弃的意思。
◎利未应该已经知道耶稣的消息与工作了。
2.地点:利未家中。利未为耶稣大摆宴席,许多税吏与耶稣同席。 v29
●「税吏和别人」:马太和马可都说是「税吏和罪人」。当时除了那些
被社会排斥的人,没有人会与税吏在一起吃饭。
●「税吏」:专为罗马帝国徵收税款(如关税、路费)的犹太人,常讹
诈人以饱私囊,并因其与外邦人常有来往,故于宗教上而
言视为不洁,与妓女、罪犯同列。
3.法利赛人和文士向耶稣的门徒抱怨:耶稣和门徒与税吏和罪人一同吃
喝。 v30
●「法利赛」:属于法利赛(分别开来)这派别的人,严守摩西律法及
口头遗传下来的规条;他们看不遵守者为『罪人』,并
认为要尽量与他们隔开以免沾染污秽。
4.耶稣以生病和医生来比喻自己与罪人的关系,耶稣说明自己来是要召
罪人悔改。 v31-32
●「无病的人」:意思是「身体健康的人」。
◎每个人都是病人,但都不知道自己有病,基督徒不过是知道自己是个
有病的人需要耶稣。(基督徒不是无罪的人)
(六)论禁食的问题 v33-39
○马太福音九章14-17节、马可福音二章18-22节
1.法利赛人质疑耶稣的门徒不禁食。 v33
●「屡次」:「紧凑」或「常常」的意思。
●「禁食」:摩西律法规定百姓一年一次(赎罪日)禁食,表示为罪痛
悔。(利23:27)日后犹太人增添了其他纪念国难的禁食
日。(斯9:31;亚7:5;8:19 )耶稣时代法利赛人一周
禁食两次,在周一和周四禁食。施洗约翰的门徒亦用禁食
表明他们悔改的心志。
2.耶稣表明现在的时机并不适合禁食并隐喻自己是主角。 v34
●「新郎」:耶稣自称新郎,可能是把自己看为是旧约和西阿书中的「
新郎」(和西阿书二章19节),就是与以色列人立了约的
神。另外施洗约翰也称耶稣是新郎(约翰福音三章29节)
。
◎当耶稣与门徒同在时应当欢喜快乐,而非禁食。但当耶稣离开他们之
时,禁食是合宜的表现。
◎显然法利赛人以禁食为敬虔的应有表现,而不顾禁食应有的内涵。但
耶稣的回答显示他深知禁食的内涵。
3.当基督离开门徒,门徒自然会禁食。 v35
◎「那日..禁食」:耶稣升天后,初代教会确实有禁食擣告的作法。
4.耶稣用衣服和酒的比喻表达他所带来的新启示与旧传统之间的张力,并
且说明传统对人的影响力。 v36-39
●「新酒与旧皮袋」:当时用羊皮袋装酒,当新鲜的葡萄汁发酵成酒时
,会产生气体,而新皮袋可随着伸展膨胀。但旧
皮袋是已经膨胀过的,所以会被胀破。
●「新布与旧衣服」:旧衣服已经缩水过了,而新布还没有缩过水,所
以补再一起时,新布将缩水把旧衣服抓破了。
◎这些比喻都是表示耶稣带来的新启示是与传统的「仪式主义」不合的
。然而传统的影响力还是十分惊人,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传统。我们有
什么传统是敌对真理的吗?
三、有关安息日的争议(六章1-11节)
(一)论安息日掐麦穗 v1-5
○马太福音十二章1-8节、马可福音二章23-28节
1.耶稣的门徒在安息日摘了麦穗来吃,法利赛人质疑门徒犯安息日。v1-2
●「掐麦穗」:这件事本是被许可的(申命记廿三章25节),但在法利
赛人眼中,掐麦穗等于「收割」,即犯了安息日不可做
工的条例(出埃及记卅四章21节)。这应该是小麦的麦
穗。
●「用手搓着」:门徒这样的举动,按照拉比的观念,这样的举动包括
了收割、打谷、筛谷、预备食物等项工作。
2.耶稣以圣经记载大卫的事情来回应,并表达自己是安息日的主。 v3-5
●放在圣所金桌上的陈设饼,每安息日要换上新的,而旧的撤下后便给
祭司做食物。大卫及随从违例吃陈设饼一事(撒上21:1-6),表明
照顾人的需要比墨守陈规更重要。
●「人子」:耶稣最常用在自己身上的名称,在福音书中共出现八十一
次,除耶稣外,没有人用过这名称。旧约圣经中但以理书
七章 13-14节中所描绘的人子,是一位属天的人物,在末
世时上帝要托付他权柄、荣耀和统治权。
◎显然耶稣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律法虽然很重要,但是在人紧急的需要下
,还是可以作适当的调整来满足律法的真正精神。拯救饥饿者的生命
特殊情况,比一般情形下表达对上帝尊重的陈设饼规定还重要。
(二)论安息日治病 v6-11
○马太福音十二章9-14节、马可福音三章1-6节
1.耶稣在安息日进会堂教训人,遇到一个右手枯乾的人。 v6
●「枯乾」:肌肉萎缩。
2.文士和法利赛人窥探耶稣在安息日的行为,想要告耶稣。 v7
●「窥探」:「在旁注视」的意思。
◎在文士心中,此处病人显然无生命危险,耶稣若在当天医治他,便算
干犯安息日。
3.耶稣以安息日行善和行恶哪一样是可以的来暗示法利赛人和文士安息日
的真正意义。 v8-9
4.耶稣治好病人,文士和法利赛人却生气,决定伤害耶稣。 v10-11
●「复了原」:是一个医学名词,表示「完全」恢复到以前的情况。
◎耶稣要右手枯乾的人伸出手来,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而一个右手枯乾
的人又怎能伸出手来呢?而当这个右手枯乾的人相信耶稣的呼召,伸
出手来时,他的手就好了。我们是否肯伸出我们心灵中枯乾的手?
◎文士和法利赛人因耶稣的善举而竟想在安息日谋害耶稣。『行善行恶、救
命害命』多么强烈对比的一句话。
◎为什么文士和法利赛人想杀耶稣呢?以下是我的推测:
文士和法利赛人之所以能够得人尊敬,是因为有一堆繁复的律法规条可以
凭藉以显示自己比其他众人敬虔,也因此可以高人一等。而耶稣多次把这
种倚靠外显行为显露自己虚假虔诚的心态戳破,并把律法中上帝真正的心
意显露出来,不但拆毁法利赛人和文士藉以高人一等的虚假规条,并显出
法利赛人与文士的「不是真虔诚」。这样的举动应该相当让这群宗教领袖
难堪,并且这样的行为直接拆毁了他们自高的凭藉,再加上耶稣多次坦白
的显露自己神子的身份,羞愧加上对传统(因为他们是传统的既得利益者
)的护卫心态,自然使他们欲把耶稣除去而后快。
四、拣选十二使徒(六章12-16节)
○马太福音十章1-4节、马可福音三章13-19节
(一)耶稣上山,整夜祷告上帝。 v12
(二)天亮后下山,在门徒中挑选了十二使徒。 v13-16
●「使徒」:泛指被差派出外传信息的人,可用来称呼耶稣、巴拿巴、
保罗,但于新约往往专指耶稣十二门徒。
●「奋锐党」:大概成立于主后六年。主张绝对效忠律法,反对希律家
系及罗马政权,在主后六十八至七十年间的革命站重要
地位。
●「『卖主』的犹大」:直译是「『变成卖主』的犹大」,表示耶稣拣
选犹大时,犹大并没有卖主的迹象,是后来才
变成卖主的人。
◎这十二个人基本上都是平凡人,中间没有一个非常有钱或者是非常有
影响力。而且马太是税吏,是民族叛徒。西门是奋锐党的,是极端狂
热的国家主义者,发誓要杀死每一个能到手的叛国者和罗马人,居然
这两人是并列在十二使徒中。
◎耶稣为了选十二使徒,花了一整夜祷告,为的是什么呢?是为了使徒
的拣选,还是为了使徒中有将要卖主的犹大?
五、平原宝训(六章17-49节)
(一)论福与祸 v17-26
○马太福音四章23节到五章12节
1.群众聚集,来自犹太、耶路撒冷、推罗、西顿。盼望听耶稣讲道和得
医治。 v17-19
◎这里可能等于马太福音五到七章的登山宝训,或是不同场合底下类
似的讲道。如果两篇讲道是等同的话,大概马太福音五章1节提到的
「耶稣就上了山」是一种概括性的描述,而路加福音记录比较多的
细节。
2.耶稣的讲论:
(1)贫穷的人有福了,神国是他们的。 v20
●马太福音作「心里贫穷的人」。
●「天国」是马太的特有名词,其意义和「神的国」是没有两样的
。犹太的拉比们通常使用「天国」,指的是一个政治性的弥赛亚
国度,按照他们的看法,在那个国度中,法利赛派的犹太教将凌
驾列国之上。
耶稣用这个字来描述上帝目前在世上基督徒心中的掌王权。这个
国度是现在的,也是未来的,最后还要达到最高峰。
(2)现在饥饿的人有福了,他们将要饱足。 v21
●「饱足」:原意是「拿饲料喂养动物」,路加通常把这个字拿来
表达「属灵的食物」喂养。
(3)现在哀哭的人有福了,他们将要喜笑。 v21
●饥饿和哀哭之前有个「现在」和合本没有译出。
●「哀哭」:指听得到的哭泣声。
(4)别人因耶稣的缘故恨恶的人有福了,他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以
前的先知也是这样被对待。 v22-23
●「弃掉」:原意是指「用嘘声把演员嘘下台」。
(5)富足的人有祸了,他们已经受过安慰了。 v24
●「受过」:原指生意上的价款全部收齐。
●「安慰」:原意是「呼叫某人到身边,鼓励、帮助、安慰」。
◎似乎这里耶稣隐喻富足的人把生命投资在物质世界中,当然他也
会获得努力的报偿─就是富足。不过他既然已经得到投资的报酬
了,就不会得到上帝的安慰与帮助了。
(6)现在饱足的人有祸了,他们将要饥饿。 v25
(7)现在喜笑的人有祸了,他们将要哀恸哭泣。 v25
●饱足和喜笑之前有个「现在」和合本没有译出。
(8)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假先知也是这样被对待
的。 v26
●「贫穷」、「饥饿」、「哀哭」重点在于灵性上的自觉与表现,不
在肉体情况。
(二)论爱仇敌 v27-36
○马太福音五章38-48节、七章12节上
1.要爱仇敌、以善报恶。 v27-30
●耶稣用一个更高贵的「爱」字(通常用来形容神对人的爱)来指对
仇敌的爱。
●「凌辱」:虐待、恶待。
2.愿意人怎样待自己,就要怎样待人。 v31
3.要爱仇敌,像上帝一样。 v32-36
●「忘恩和作恶的」:原文只有一个定冠词,指同一类人。
●「借」:此字用于商业交易上,指「放款生利息」。
●「要如数收回」:直译是「他们的目的是要全数收回」,依据前面
「借」的字义,这里指的当然是「本金、利息」
全部收回。
●「指望偿还」:意思是「绝望」、「希望已经离开」。而不是「期
望回报」的意思。
整段意思是:某人贫穷至极,几乎不可能偿还你借他的钱,你还是
不要对他绝望,要借钱给他。而不是说借钱给别人,
不要收取对方当付的利息。
●「忘恩的和作恶的」:原文中只有一个定冠词,指同一类人。
●人际关系应有的表现是『以善报恶』。用世人的标准是达不到神的
标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般的道德标准,我们基督徒要做的更
多。我们是至高者的儿子,行为需与儿子的身份相称。
◎耶稣基督亲自成了这一段经文的最佳榜样,恩待忘恩和作恶的,以
善报恶,甚至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
◎此段教训的对象是那些接纳前面17-26节为前题的人,是天国国民的
应有表现。因为知道自己所得都是由神而来(因为承认自己是心里
贫穷、内心饥饿,因而哀哭进而得到上帝的接纳与供应的人),所
以基督徒应该比其他人更愿意把上帝给的恩典分享出去。
(三)责人之先需有的反省 v37-45
1.不要有判断人的习惯,就必不受上帝的判断。怎样对人,上帝也必怎
样对你。 v37-38
●「论断」:原文的时态显示耶稣禁止人有「论断批评别人的『习惯』
」,而不是不准有自己的意见或不准下判断。下文「定罪
」也是如此。
另外原文此字第一个字母是「K」,此字指着审判的意思。
另有一字也译为判断或论断,却不是审判的意思。
●「怀里」:指「衣袋」。当时外衣的上半截,用腰带扎起来,就可以
做为袋子用。
●「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神)论断。」
「你们不要定人罪、就不被(神)定罪。」
「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神)饶恕。」
「你们要给人、(神)就必有给你们的,..」
◎ 注意:此段许多处省略(神),别搞错意思。
◎ 此段意为神会按着信徒待人的态度对待他们。
2.瞎子不能领瞎子。 v39
●见马太福音十五章14节、二十三章16、24节。
3.学生不能胜过老师。 v40
●见马太福音十章24-25节、约翰福音十三章16节、约翰福音十五章
20节。意思是学生的遭遇不会比老师好!
但如果单单就v39-40节而言,这里应该是提到人所能施教的是受到
本身的条件所限制(所以要慎选施教者)。
4.不要单单想要责备人,而没有想到自己的大错误。 v41-42
●「刺」:木屑。
◎这里用文学上的夸大法来使对比鲜明。
5.本质如何,显露出来的也必如何,可以由行为与生活的表现看出人的
内在本质。 v43-44
6.心中所充满的,行为就行出来。 v45
(四)听道后行道的重要性 v46-49
1.人行上帝的话与否,决定其生命是不是有根基,并能否经的起考验。
●「水冲」:冲击。
●「总不能摇动」:意思是力量不够大到可以摇动它的程度。
●「倒塌」:倒塌成一堆。
●「坏」:裂开、分崩,毁坏全然粉碎。在医学上指「受伤之处的
伤口」。
◎43-49节,耶稣提到一个人本质如何,行出来也必如何。所以我们
可以看一个人遵行上帝的话的程度,就能知道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真
心跟随主。让我们想一想,你我真的是跟随主的人吗?
六、在迦百农及拿因城的神迹(七章1-17节)
(一)治好百夫长的仆人 v1-10
○马太福音八章5-13节
1.耶稣讲完道以后,进了迦百农。 v1
2.一个百夫长的仆人病了,百夫长托长老来求耶稣医治他的仆人。 v2-5
●「百夫长」:指领导一百人以下的军官。
●「所宝贵的」:所尊重、所珍惜、所亲爱的。
●「长老」:在此指「乡绅」、「民间领袖」。
●马太福音记载的是百夫长亲自来见耶稣(见马太福音八章5节),
当时的人的观念认为打发人去见谁,等于自己去见他。马太采取简
略的记载而路加记载详细的细节,所以有此差异。
●「救」:此字强调产生的果效(即不是try to save,而是真正的拯
救),意思是「带人经过风暴到达安全之地」。
●「切切的」:表示迫切的、渴望的、诚挚的求。
●「你给他行这事」:原文有预期必然会实现的意思(即预期耶稣应该
会答应)。
●「他....建造会堂」:原文表示百夫长自己出钱为犹太人建造会堂。
◎虽然只是一个奴隶,百夫长却仍然宝贵、珍惜之,还来求耶稣医治。
犹太人一向轻视外邦人,如今犹太长老却愿意为一个外邦人来求耶稣
可知此百夫长是真正得到当地犹太人的高度尊重。
3.百夫长相信耶稣的能力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 v6-8
●「劳动」:原意是「剥皮、把表面磨光」,后来引申为「挂虑、烦心
、不舒服」。这里是指百夫长认为不应该为他自己使耶稣
烦心礼仪的问题。
●「敢当」:适合、达到。
●犹太人因为宗教礼仪缘故,通常不轻易进入外邦人家中,所以此百夫
长一方面尊重耶稣的背景,一方面相信他的权柄,所以说他「不敢当
」。
●「仆人」:这里用的是「孩子」,是仆人的昵称。
4.耶稣称赞百夫长的信心,并为他医治他的仆人。 v9-10
●「病已经好了」:原意是「身体健康的人」。意思是病不单痊愈,身
体已经完全的健康。
◎「敬畏」是一种今日我们不容易拥有的德行,我们能体会百夫长对上
帝的那种认为自己极其不配的心吗?
(二)使拿因城寡妇之子复活 v11-17
1.耶稣往拿因城去,有极多人与他同行。 v11
●拿因城位于拿撒勒东南,两城相距大约十公里。
2.将近城门时有一寡妇的独生子死了被抬出来。 v12
●「被抬出来」:意思是把尸体抬出去埋葬。
●寡妇丧独子,在当时是至大的悲剧。寡妇在当时本来就没有谋生能
力,而唯一的倚靠─「独子」却又丧生。
3.耶稣怜悯寡妇,要她不要哭,并叫死人复活。v13-15
●整个神迹的动机就是怜悯。
●「杠」:本指「骨灰瓮」,后来用来指「棺材」,最后演变为指抬
棺材的「杠」或「架子」。
●耶稣按住杠的目的是要抬的人停住。
●「坐起来」:医学用语,用来指「病人坐在床上」。
4.众人惊奇,归荣耀给神,认定有大先知兴起,并认为上帝眷顾了他的
百姓。 v16
●「惊奇」:原文是「恐惧」、「敬畏」。
●「众人都惊奇」:直译如「恐惧立刻抓住众人」或「敬畏立刻抓住
众人」。
●耶稣使死人复活的神迹,使人联想到就约时代先知以利沙的事迹(
列王记上十七章17-24节,列王记下四章18-37节)。
5.这事的风声传遍了犹太及周围各地。 v17
七、施洗约翰差人问主(七章18-29节)
○马太福音十一章2-19节
(一)施洗约翰的问题 v18-23
1.约翰问问题的原因:门徒把耶稣所行的告诉约翰。 v18
●约翰问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耶稣所行的不符合他心目中弥赛亚审判
恶人、彰显公理的工作(参考马太福音三章11-12节)。
●当时施洗约翰已经被关在监牢中了,详细情形可以参考马太福音十一
章2节。
2.约翰叫门徒去问耶稣是不是弥赛亚。 v19-20
●「别人」:「另外一个人」或「另外一种人」。
3.当时耶稣正在医治人、赶鬼,就以以赛亚书对弥赛亚的预言和他现在的
作为回答约翰。并指出凡不因耶稣跌倒的就有福了。 v21-23
●「开恩」:显示这里的瞎子能看见是耶稣赐给他们的恩典。
●耶稣回答施洗约翰的经文取材自以赛亚书卅五章5节、六十一章1节。
暗示耶稣恩慈的言行正应验了先知对弥赛亚的预言。
◎施洗约翰宣告基督要来,如今他自己却在监狱中受苦一段时间了,而
耶稣的工作也没有带来他显然期待的果效,因此他的失望是很自然的
。
(二)耶稣论施洗约翰 v24-30
1.耶稣认为约翰不是风吹动的芦苇,也不是穿细软衣服的人。 v24-25
●「风吹动的芦苇」:或指旷野的植物,或指心志不坚定的人。
耶稣用反讽法激励听众思考约翰的工作。
●「宴乐度日」:原意是「败坏」、「失去力量」,后引伸为「奢华的
生活」。
2.施洗约翰比先知还大,职分是在弥赛亚前预备道路的。 v26-27
3.妇人所生的以约翰最大,但天国中的人比约翰大。 v28
●马太福音十一章11-13节中解释「大、小」问题。施洗约翰作耶稣的
先锋,开启了天国的纪元。而这时天国猛力伸展(「努力」的原文意
义),不顾一切把握时机的人就争取到了。
约翰是两个世代的交界,天国的成员站在约翰的肩膀上,获得圣灵
的重生,其重要性并不小于约翰。
4.众人受过约翰的洗以神为公平正义,但法利赛人、律法师不受约翰的洗
,为自己废弃了神的旨意。 v29-30
●原文可以有两种解释,但是把此节当成耶稣讲的话比较恰当。
●「以神为义」:他们认为上帝向他们要求这一些是公平的。约翰的洗
礼是表明自己以前的行为像外邦人一样,需要悔改接
受洗礼重新向上帝表明效忠。
●「为自己废弃了....」:这些人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公义的,不需要悔
改,就废弃了上帝要他们悔改的旨意。
◎其实施洗约翰这样的举动等于公开表示对耶稣的怀疑,不能说不是严
重的错误。但耶稣表达出对于施洗约翰的高度谅解,因为他在狱中,
因为人的软弱难免有灰心失望而怀疑的情况发生。然而耶稣体谅他的
软弱,不但以弥赛亚经文回答他,还正面肯定他的身份与工作。这样
的经文提醒我们即使是强人也有软弱的时候,而可安慰的是上帝愿意
体谅我们的软弱。
八、耶稣与法利赛人(七章31-50节)
(一)冷漠的世代 v31-35
1.耶稣用孩童游戏的比喻来描写当世代人的冷漠。 v30-32
2.约翰用刻苦的方式来表达,犹太人认为他是被鬼附的。 v33
3.耶稣用认同的方式来传福音,犹太人认为他是贪酒好食的人,与罪人
混杂。 v34
4.但有智慧的人总能辨认。 v35
●此节原文直译作「智慧由其儿女得到证实」。
◎耶稣用生动的比喻来描写一个冷漠拒绝真理的世代,上帝怎样表达,
人都无动于衷,都冷漠的拒绝。
(二)有罪的女人蒙赦免 v36-50
●圣经四卷福音书都记载女人用香膏抹耶稣的事:马太福音廿六章6-13
节、马可福音十四章3-9节、路加福音七章36-50节、约翰福音十二章
1-8节。但细心比较可以发现马可、马太、约翰记载同一件事,而路
加记载另一件类似的事。前者发生于耶稣死前一星期,后者则发生于
较早期。
1.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吃饭。 v36
2.一个女罪人拿着盛香膏的玉瓶进来。 v37
(1)站在耶稣背后、挨着耶稣的脚哭。
(2)用眼泪哭湿了耶稣的脚、用头发擦乾。
(3)用嘴连连亲耶稣的脚。
(4)用香膏抹耶稣的脚。
●「罪人」:意思是「献身于犯罪的人」,很可能是妓女。
●当时的习惯中,宴席中没有受邀请的人也可以进去乞求一些礼物,所
以一般乞丐常常这样做,而这女人就是按着这习俗把自己等同于乞丐
进到此宴席中。
●「用头发擦乾」:大概是这女人因为用眼泪哭湿耶稣的脚觉得不好意
思,所以用头发擦乾耶稣的脚。
●犹太人的良家妇女不会在大庭广众中散下头发,当时做丈夫的甚至可
以用此作为休妻的理由。
以嘴亲夫子的脚有先例,但也极为罕有。
香膏抹头常见,但以香膏抹脚则绝无仅有,可能是极度谦卑的表现。
这女子是完全不理会社会风俗或旁人的批评,公然流露她的挚爱。
3.法利赛人心中质疑耶稣亲近罪人。 v39
●「这人」:一种轻蔑的称呼,或作「这家伙」。
●「若是先知」:原文句型表示与事实相反的假设,意思是这法利赛人
认为耶稣不是先知。
4.耶稣用比喻说明法利赛人和这女人的差异。 v40-43
●「债主」:指「放款取利的人」。
5.西门没有表现出特别敬重耶稣的待客之道(这对注重礼仪的法利赛人似
乎是不寻常的),而这女人却以最诚挚的感恩来对待耶稣。 v44-46
●亲嘴、用油抹头、给水洗脚三种礼仪似乎不是当时主人招待客人所必
须做的事,但主人如果对客人做这些事,就表示对客人特别敬重。因
此西门口中虽然尊称耶稣是夫子,其实心中已经断定耶稣不是先知,
因此没有特别敬重或欢迎的表示。
◎耶稣问西门「你看见这女人吗?」,是提醒西门抛弃「罪人」的成见
,要西门注意这女人爱的举动。
6.耶稣肯定这女人的罪已经赦免了,因为她现在爱的表现可以说明。
v47-48
●许多罪都「赦免」了:原文时态表示早已经获得赦免了。
◎由上下文可以知道这女人应该在耶稣进法利赛人门之前就已经被耶
稣赦免了。而她感恩来报恩,并不是用爱的表现来换取赦免。耶稣
在此再次保证女人的罪已经赦免了。
7.同席的人质疑耶稣的赦罪权柄。 v49-50
九、第二次周游加利利(八章1-3节)
(一)耶稣周游传道,十二使徒和其他的信徒跟随。 v1-3
●「周游」:原意是「走过大路」,后引伸为「各处旅行」。
●「抹大拉」:位于加利利海西岸的渔村。
●「希律的家宰」:指西律安提帕王府内的管家。
十、神国的比喻(八章4-21节)
(一)撒种的比喻 v4-8
○马太福音十三章1-9节、马可福音四章1-9节
1.人聚集来听耶稣讲道、耶稣用比喻讲道: v4
2.撒种的比喻:a.路旁 b.盘石上 c.荆棘 d.好土 v5-8
●可以参照马太十三章1-53节、马可四章1-34节。
●「一出来」:指植物的发芽。
●「在荆棘里」:直译作「进入荆棘里面」。
●「挤住」:直译是「挤在一起」。
●「百倍」:通常的收成少于十倍,这里提到的百倍丰收是罕有的。
●「比喻」:旧约中大概可归为四类:(1)箴言
(2)讽刺、嘲笑
(3)谜
(4)寓言
新约中大概可归为五类:(1)箴言
(2)暗喻
(3)明喻
(4)故事比喻
(5)寓言
3.耶稣说完了比喻就大声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v8
◎虽然是比喻,但耶稣仍然提出警告,要大家注意比喻的内涵。甚至
他大声喊着要有耳的就应当听。
(二)用比喻的原因 v9-10
○马太福音十三章10-17节、马可福音四章10-12节
1.门徒问耶稣这比喻的意义。 v9
●「问」:原文显示门徒是迫切,而且一再重复的问。
2.耶稣先回答用比喻的原因是要让不专心听的人听不明白。
●参考马太福音十三章 10-15 节, 意思是:犹太人大半拒绝接受耶稣
的教训,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耶稣用比喻讲道,让那些无
心听的人无法了解,但对于那些愿意寻索真理的人,比喻就成为传扬
神国奥秘的媒介。
●参考马可福音第四章就更明显了,比喻本是要人听懂,要人由简单的
事物认识天国的奥秘(灯放在灯台上)。但对于那些无心寻索真理的
人,比喻反而让他们对真相更模糊了。
●「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明」:引自以赛亚书六章9节,原来是上帝
用讽刺的口气差遣以赛亚去传上帝的话给那些故意不领受的百姓知
道。这一段经文需要深入去了解以赛亚书才能有比较正确的解释,
上帝呼召以赛亚,当然是要以赛亚去传递上帝的信息给背逆的百姓,
而以赛亚领受了上帝的信息之后,也的确是费尽心血、不怕危险的传
达上帝的心意,无奈以色列人并不领受。因此我们综观以赛亚书六章
的记载,就知道上帝用这段话是因为他预先知道以色列人要背弃他,
所以用讽刺的话语告诉以赛亚他所要面对的情况。而耶稣在这里使用
这段话,听众立刻可以了解他的意思是百姓不听背逆,而他的努力将
有如以赛亚对以色列人发言般的付诸东流。
(三)解明撒种的比喻 v11-15
○马太福音十三章18-23节、马可福音四章13-20节
1.路旁的:人听了道、魔鬼随后把道夺去。 v11-12
◎这是我们常常忘记的,当我们传达上帝的福音时,不单是一场机械式
的演讲而已,实在是有超自然的事情在其中发生。撒旦可以由人心中
把所讲的道夺去,当然,人领受道也是圣灵的工作与保守。
2.盘石上的:人欢喜领受道,但因无根,遇见试炼就退后了。 v13
3.荆棘里的:人听道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挤住了,结不出成熟的
子粒。 v14
●「挤住了」:直译是「挤在一起」。
4.好土里的:人听道之后持守、忍耐,终于结实。 v15
(四)对上帝话语应有的态度 v16-18
○马可福音四章21-25节
1.人点灯是要让人看见亮光。 v16
◎所以用比喻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人了解真理。
2.因为天国的原则是「隐密的事情要被显露」。 v17
3.所以要小心听,因为天国的另一个原则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
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也要夺去」。 v18
◎虽然耶稣没有隐瞒的意思,天国的原则也是「显明隐密事」,但是要
小心,因为认真的会有更多的给他,不认真的连他原来所有的也会不
见。正如用比喻,认真的会懂,不认真的反而要弄糊涂了。
(五)耶稣的母亲和弟兄 v19-21
○马太福音十二章46-50节、马可福音三章31-35节
1.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但因人多,无法到耶稣面前。 v19
2.有人通报耶稣。 v20
3.耶稣趁机教导遵神之道而行的人就是耶稣的血亲。 v21
●这里的「母亲」和「弟兄」原文前没有定冠词,是泛指着血亲的关系
,而不是特定的母亲与兄弟的亲属关系。
十一、渡过加利利海(八章 22-39 节)
(一)平静风浪 v22-25
○马太福音八章23-27节、马可福音四章35-41节
1.耶稣和门徒上船要渡过加利利湖,而耶稣在船上睡着了。v22-23
2.湖上起了风暴,船将满了水,甚是危险。 v23
●「起了」:「降下」的意思。
●这种暴风由黑门山上横扫下来,穿过约旦山谷,降到加利利湖面,
整个水面就掀起滔天巨浪。这暴风常常骤然而发,对湖上的船舶十
分危险。
3.门徒叫醒耶稣,耶稣斥责风暴,风暴止住。 v24
●「夫子、夫子」:连叫两次、表示门徒的急躁。
●「我们丧命啦」:原文的时态表示进行中的动作,可以翻译成「我们
正在丧命了」。
●「大浪」:意思是巨浪带着狂风。
4.耶稣质问门徒的信心何在?门徒又惧怕又惊讶。 v25
●旧约常描写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大有能力平静海浪、制止狂风(诗篇
六十五篇7节、七十七篇16节、一0七篇29-30节、箴言卅章4节)。
如今耶稣居然能平静风浪,让还不相信耶稣是神的门徒觉得讶异。
◎门徒会找耶稣,显然对耶稣有一点基本的信心或关心,但是似乎不认
为耶稣有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到上帝面前祷告时,是不是也是
急躁紧张的祈求,而没有真正认定上帝能解决问题呢?
(二)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 v26-39
○马太福音八章28-34节、马可福音五章1-20节
1.地点:格拉森,加利利的对面。 v26
●「格拉森」:大概是今日加利利海东岸,名叫「卡尔沙」之地。
●「加大拉」邻近东岸的峭岩边,有一个地点就叫「格拉森」。
2.一个被鬼附的人来到耶稣面前。
(1)不穿衣服。
(2)不住房子。
(3)住在坟茔里。
而且有一段长时间了。 v27
(4)常被人看守,被铁链脚镣捆锁。 v29
(5)把锁链挣断,被鬼赶到旷野。 v29
●鬼「屡次」抓住他:也可译为「许久」。
●「抓住」:用力抓住。
3.被鬼附之人见到耶稣的反应:
(1)俯伏在耶稣面前大声喊叫。
(2)承认耶稣是至高神的儿子。 v28
(3)要耶稣不要叫他们受苦(因为耶稣吩咐污鬼由那人身上出来)。v29
(4)要求耶稣不要吩咐他们到无底坑去。 v31
●「无底坑」:象徵将来囚禁魔鬼和他的差役之处,可以参考启示
录九章1节、11节、十一章7节、十七章8节、廿章1
节、3节。
此字在创世记一章2节、七章11节是指「深渊」,在
罗马书十章7节是指接纳死者的阴间,在启示录是指
魔鬼的最终居所。
(5)鬼要求耶稣让他们附着猪群。 v32
4.鬼的名字叫「群」,因为附着他的鬼个数多。 v30
●「群」:原为罗马军队编制的名称,每群大约五、六千人。
5.猪群的反应:闯下山崖,投到湖里淹死了。 v33
●犹太人不吃猪肉,所以这群猪应该是非犹太人养的,这地区也是外邦
人居住的地区。
6.放猪的逃跑去告诉当地人。 v34
7.众人听到了消息出来看到实际的状况,就十分害怕,要求耶稣离开他们
。v35-37
●格拉森人的畏惧,可能是因为耶稣的神奇能力或猪只死亡的财物损失
。
8.被鬼附着的人要求跟随耶稣,耶稣打发他回去传扬上帝的作为。v38-39
●「恳求他」:原文时态表示「继续不断的求」。
●这与耶稣的一贯作风不合,应该是因为这里是外邦人地区,不会有弥
赛亚狂热的危机,而上帝的救恩尚未被人了解,所以要这人回去传扬
。
◎至于耶稣为何允许鬼进入猪群并鬼为何恳求要进入猪群呢?我想应该
找不到确定的答案,当然我们可以想到许多可能的答案,但是对于不
能确定的事情,我们还是承认无法确知比较好。
十二、 第三次周游加利利(八章 40 节 - 九章 9 节)
(一)治好睚鲁的女儿和血漏的妇人 v40-56
○马太福音九章18-26节、马可福音五章21-43节
1.大家等待耶稣回到迦百农。 v40
2.管会堂的睚鲁来求耶稣到他家里去治疗他的独生女儿。 v41-42
●「管会堂的」:负责安排犹太会堂的崇拜程序的人,所以是颇有地位
的人。
●「快要死了」:原文是进行式,表示正在死去。
●「拥挤」:「挤在一堆」。
3.路上有一个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女人来耶稣背后摸耶稣的衣裳繸子,想得
医治,而血漏立刻就止住了。 v43-44
●「血漏」:妇科病症、就是月经不停。于宗教礼节上被视为不洁净。
可以参考利未记十五章25-31节。
●「衣裳繸子」:应该是外衣边缘的繸子,这种外衣共有四条繸子,两
条在前,两条在后。
◎一个长期患血漏的女人,经历与众人的人际关系断绝,并身体长期失
血的痛苦,可说是身心都嚐尽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她求医之心的渴切
。
4.耶稣质问谁摸他,而众人觉得奇怪。v45-46
◎众人拥挤耶稣,不知道有多少人摸到耶稣,所以门徒对这问题觉得疑
惑。
5.女人战战兢兢的出面说明自己的遭遇,而耶稣赦免安慰这女人。v47-48
6.经过这一耽搁,睚鲁的女儿死了,有人来报信。耶稣安慰睚鲁。v49-50
7.到了睚鲁的家,耶稣只让女孩的父母和少数门徒一同进去,而众人嗤笑
耶稣。v51-53
●「睡着了」:根据上下文当时女孩应该是死了,但是耶稣很快就要叫
她起来,所以说她只是睡了。
8.耶稣救活女孩,并要大家不要把事情传开。 v54-56
●「魂」:「气」,指「呼吸」。
●「不要把事情传开」:可能是为了女孩的好处,也可能是为了避免错
误的弥赛亚狂热(犹太人期待一个政治性的救
主,带领他们脱离罗马人的统治)。
(二)耶稣差遣十二门徒 九章1-6节
○马太福音十章5-15节、马可福音六章7-13节
1.给十二个门徒权柄能力,其实是承接耶稣自己的工作(马太福音
九章32-35): v1-2
(1)制服一切的鬼(demons) v1
(2)医治疾病 v1,2
(3)传神国的道 v2
2.耶稣要他们不要带一般人出门所需的钱、柺杖、衣物等等。 v3-5
●「柺杖」:可指防身用的棍子。
●「口袋」:置放食物的袋子。挂子或指里衣,可作夜间御寒用。
●脚上的尘土踱下去:是一种断绝关系的记号,表示使徒将自己和该地
有关事物的隔离动作。可见使徒行传十三章51节。
◎v4-5:可见路加十章v5-12,讲到履行任务者应有的态度:为主人家
求平安符合犹太人的习俗 ,同时接待客旅是犹太人的美德。
◎主耶稣为何不叫门徒带旅行所需的用品去传道呢?祂要他们学习什么
功课 ?
◎这个事件可视为耶稣要门徒出去实习,学着倚靠神的能力和供应来作
神国度的事工。而并不是一个恒久性的教训,可参考在二十二章36-
38节,在耶稣被卖之前所对门徒说的:「但如今有钱囊的可以带着,
有口袋的也可以带着,没有刀的要卖衣服买刀。」
3.门徒按着耶稣的吩附出去传福音,医治疾病。 v6
(三)希律的困惑 v7-9 (同马太十四章1-12节、马可六章14-29节)
1.希律听到耶稣的事情,觉得混乱没有头绪。 v7-8
●希律为管理加利利的希律安提帕,是大希律(耶稣出生时屠婴者)
之子。
●「所做的一切事」:直译是「一切正在发生中的事」。
●「游移不定」:表示完全的莫名其妙,理不出一点头绪。
2.对耶稣的身份大家众说纷纭。 v7-8
●以利亚显现:犹太人由玛拉基书四章v5认为先知以利亚要在神大审判
前重返人世。
3.希律想见耶稣。 v9
●想要:原文的语态表示希律「持续不断设法」要见耶稣。
◎约翰被处斩一事可见马太十四章v1-12.
◎希律斩了他又敬(马可六章v20)又怕(马太十四章v5)的约翰,听见
耶稣的事迹,就想要见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