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第十七课

經文十五1~32

主題 罪人悔改、普天同慶

說明

在十四章,主耶穌講了一個大筵席的比喻,主人邀請的人都推辭不來赴筵,他就去邀請貧窮的、殘廢的、瞎 眼的、瘸腿的。這比喻是在責備那些猶太宗教領袖,在十五章,我們將看見一個真正的事件,這比喻真的發 生。

分段研討:

一、1~2節

十五章主耶穌講了三個比喻,祂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講這三個比喻?法利賽人和文士為什麼議論?

二、3~7節

1. 1~3節,第一個比喻的內容是什麼?

2. 4~7節,重點是什麼?

三、8~10節

第二個比喻的內容與重點是什麼?

四、浪子一族(11~32節)

1. 11~21節 小兒子

a. 11~16節 小兒子作了哪些事?從這些作為,你會如何評斷他的性格、人生觀、人際關係等?他有哪些優 、缺點?

b. 17~21節 什麼因素促使他醒悟?他省悟了什麼?他認為可以回去作父親的雇工,這代表一種怎樣的心態?

2. 20~24節 父親

a. 20節 父親用哪些動作歡迎他?各有什麼意義?

b. 21~24節 父親如何回應小兒子的自卑?這些行為代表什麼意義?

3. 25~32節 大兒子

a. 25~28節 大兒子對弟弟回來的反應是什麼?

b. 29~30節 他如何埋怨父親?這代表怎樣的心態?

c. 31~32節 父親如何回應他?這是怎樣的一位父親?

4. 在1、2節的場景下,你認為浪子的比喻中,小兒子、父親、大兒子在比喻誰?其重點為何?

五、結論

綜觀這三個比喻,它們共同的重點是什麼?這在對你自己、自己與神的關係、對恩典的看法等,有新的體 會嗎?

註:

1. 1節 「稅吏」替羅馬人向同胞猶太人徵稅,被視為民族罪人。

2. 2節 猶太人認為和罪人一起吃飯,會沾染污穢。

3. 8節 「一塊錢」是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

4. 12節 「分產業」,當時的習俗,兒子是可以在父親活著時要求分家產,免得以後分不清,老大可得三分 之二,但是父親過世前只有擁有權,不可變賣,小兒子分了就變賣,是不合當時習俗的。

5. 19節 「雇工」比奴隸地位還低,因隨時可能被辭退。

 

研經指南

一、1~2節

耶穌讓眾稅吏和罪人挨近祂,聽祂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一向認為這些人是不潔淨的,無藥可救的,一個聖 潔的教師是不會接觸他們的。

二、3~7節

耶穌以迷失的一隻羊比喻這些罪人,如果他們願意悔改,天父會歡喜接納。

三、8~10節 略。

四、11~32節

1.a.小兒子要求分家產,且不久就加以變賣,故意離家很遠,很快花盡他所有財產。看起來他是一個勇於冒險 ,熱愛自由,不喜歡受束縛的年輕人,將父親的愛視為一種束縛,又還不能擔負責任。

b.窮極潦倒、無路可走,才讓他醒悟過去的錯誤,得罪了上帝、父親,以為自由就是不要任何責任。他想回去 作雇工,代表他內心的痛悔,認為自己已經不配作兒子。

2.a.是父親主動奔向小兒子,且擁抱親吻他。表示父親一定每天企盼等候著兒子歸家,而且樂意饒恕他的過去。

b.父親制止他,不讓他說出作雇工的要求,讓僕人給他穿袍子、戴戒指、宰牛隻慶祝。這些都是兒子身分的象徵,表達父親仍然認他是兒子,不是雇工。而且對他能悔改歸家,極度的歡喜快樂。

3.a.大兒子生氣,不肯進去。

b.他埋怨父親從不因他努力服事而賞賜什麼,卻為浪蕩的弟弟宰牛犢。這表示雖然他負責任地待在家,也殷 勤地服事、工作,但卻是一個在家浪子,心其實也不在家,不在父親身上,把自己當雇工。

c.父親並沒有責備他,仍是好言相勸,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不要把自己當雇工,也不要嫉妒你弟弟,要接納且歡喜快樂。這位父親是一位等待兒子回頭,樂意饒恕、寬容、慈愛的父親。

4.這個比喻是針對法利賽人和文士因對罪人的偏見而起,小兒子比喻這些罪人,大兒子是法利賽人和文士,父親代表天父。重點是要告訴這些宗教家:天父樂意饒恕願意悔改的罪人,你們雖看起來很殷勤,也很虔誠, 但是你們也是浪子,也需要悔改。

五、結論

一般人總以為神只愛「好人」,許多人總以為自己比別人聖潔,但主耶穌卻說:神愛罪人,人當誠心悔改,接受天父的饒恕,且長久活在神的恩典中,同時也對別人更寬容。


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