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0

路加七1-17

 

 

    从主拣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到他们去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时候,这中间是一连串忙碌的日子。路加没有很详细的记载,但他藉着事件和实例,把这段时期的情形说明了。

    他挑选了门徒,又下到平地教训他们之后,就进了迦百农,在那里有一个百夫长派人去见他。然后路加说,「过了不多时」,有古卷作「次日」,发生了另一件事,就是他来到拿因城。这城距离迦百农约二十五哩,他在近城门处遇见了一个送葬的行列。因此本段经文包括了两件事,一件是他医治百夫长的仆人,一件是他使寡妇的儿子复活。

    马太福音第八章第五到十三节也记载了百夫长的事件。我提出来是因为这两个故事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对照起来,看来似乎有矛盾。马太很确定的指明了那百夫长去见耶稣。路加的记载则是他先托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去见耶稣,他们可能是会堂里的官长。然后他又托他的几个朋友去见他。我们读路加福音会发现,耶稣没有和百夫长见面。其实这两个故事并没有冲突。马太只是简单的说,百夫长去见他,去接近他,并不一定指他亲自去,他也可能是派代表去。根据我的了解,路加清楚指明了那一天耶稣和百夫长并没有见面。

    他是一个百夫长,表示他是罗马统治下的政府中的军官。我们读这段经文,可以发现三个有关这人的评语。首先是第四节,是和他同住一城的人,就是犹太人的长老对他的评语。他们去见耶稣,说到他,「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为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

    另外是他对自己的评断,见于第六节。「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他的意思是,他不够格,他无法给予耶稣应得的款待。他又接着说,「我也自以为不配。」这里的「配」和犹太人长老所说他配得的「配」是同一个字。他们说他「配」,他对耶稣说,我「不配」,我配不上去招待你,我自以为不配。这是他对自己的评语。

    有关他的第三个评语,是基督对他的评语,见于第九节。他说,「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基督认为他有惊人的信心。

    让我们来看他见耶稣这件事。他为什么要去接近耶稣?因为他有一个仆人病得快要死了。这是一件动人的事,这个罗马的百夫长,如此关心他的仆人,如此爱他,甚至为了他的缘故去找耶稣。

    但是,什么促使这人去找耶稣?他在耶稣身上看到了什么,使他前去见耶稣?乃是因他绝对肯定基督能救他的仆人。他说的很清楚,「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他怎么知道呢?从他的话里显示出,他对耶稣有关生命的看法有清晰的,属灵上的认识。

    他说,我也在人的权柄之下,我上面有罗马帝国。我在人的权下,因此我也有权柄。我对下面的兵说去,他就去,我说来,他就来。这人看见了耶稣也在权柄之下,因此他也有权柄。他实际上是说,就像我服在人的权下,我能对我下面的人使用权柄,同样的,你服在那最终的权柄之下,你也有权柄。

    从来没有人对耶稣说的话,比他这番话更动人了。虽然就世上的职位来说,他是一个百夫长,但他仍说,我不配款待你,我的家里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你,你光临舍下,我不敢当,我不配去见你。他对基督的荣耀有多清楚的看见啊!记得吗?他是住在迦百农,他以前一定见过耶稣,听过他讲道。他认识到,它既在神的权下,他就有完全的权柄统辖生活中一切的事物。他就是以这样的认识作基础,采取信心的行动。我想我们可以推测,他从经验中知道,基督不必前去,就能使人痊愈。这事以前会在迦百农发生过。约翰福音第四章记载了一个大臣因他的儿子而去见耶稣,基督没有亲自去他家,他儿子的病就好了。

    我们的主以怎样的行动,来回应那个百夫长?当长老来要求他去时,他立刻去了。他尚未到达,就遇见他的几个朋友,要求他不必进入屋里,他也照作了。他未发一言,未作一事,就医洽了那仆人。我们看见基督全能的旨意,与神的旨意配合得多么完美!他在神旨意的权柄之下,也得了完全的权柄,因此他没有必要前去,他甚至一句话也没说。那受托来的人回到百夫长家,看见仆人已经好了。

    路加说,「耶稣听见这话,就希奇他,转身对跟随的众人说,我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

    马可福音第六章,记载他来到自己的城市,第六节说,「他也诧异他们不信。」这里的「诧异」和路加的「希奇」是同一个字。这是仅有的两次,记到耶稣「希奇」。一次是因人的不信,一次是因人的信。他希奇并非是因他的不知,反而是因他清楚了解人的信心,知道信心的奇妙,信心的力量,信心的大能,和信心的惊人之处。

    现在来看接下去的事,它的美丽实在不需要我们再多作解释。他前往拿因城。在城门口我们看见有两个行列,一个正要进城,一个正要出城。

    先看进城的那个行列。它的中心人物是耶稣。路加说,他的四周有他的门徒和极多的人跟着他。毫无疑问的,这些人中间有的是从迦百农跟着来的,有的是从其它地方加入的。我有把握说,他们的脸上一定洋溢着喜乐和愉快的神采,另外也许有几个官长,正阴沉着脸注视他。

    再来看那支出城的行列。它的中心人物是一具尸体。「有一个死人被抬出来。」然后是他的母亲,啊!这是多悲惨的画面!一个寡妇,他的独生儿子死了。生命一切的悲剧都表现在那支出城的行列中,那是一支阴暗、悲伤、愁苦的队伍。主角是一个死人,他的母亲带着绝望走在行列中。路加说,「有城里的许多人同看寡妇送殡。」这里也有一群人,但他们的脸上毫无笑容。

    两个行列相遇了。根据路加的记述,这两个中心人物彼此有了连络。「主看见那寡妇。」主看见他了,他的眼目总是寻找心碎的人。然后呢?「就怜悯他,对他说,不要哭。」

    他采取了行动,他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他对他说话,好像他听得见一样。于是他就听见了!他和他谈话,好像他是活人一样。于是他就活过来了!他的身体死了,但他没有死。人的身体死了,但人并没有死。人的灵和身体是可以隔绝的,但不是藉着死。我们的主曾三次使人复活,每一次他都用同样的方法,他对死人说话,好像他们能听见一样。一次是在睚鲁家里,他那十二岁的女儿死了。他弯下腰,用手摸他,以慈母般的温柔语调对他说,「大利大古米,」就是「小绵羊,起来吧!」他对他说话,好像他能听见一样。他真的听见了,他就回醒过来。另一次他是在一个坟墓边,那人已经死了四天。他对死人说话,好像他能听见一样,他说,「拉撒路出来!」拉撒路听从他,就从坟墓里出来了。

    这个故事的中心亮光就在此。它启示了基督有权能掌管那个我们所看不见的属灵世界。对于这个属灵的世界,我们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多年以前,我的小女儿死在我们家里,当他躺在那儿的时候,我曾对他说话,但我知道他听不见我说话了。从那时迄今,我从未愚蠢到想用灵媒或其它愚昧的方式与他谈话。但那些人还是活着的,他能对他们说话,他们也能听见他。注意他在每一个事例中所表现的妥当与亲切。他称那个小女孩为「小绵羊」;他唤他的朋友「拉撒路」;他称寡妇的儿子为「少年人」。每一次他都用他们家人所熟悉的称呼。

    最后一小节非常美。「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这句话暗示了一个多么快乐的画面啊!

    出殡的行列变成了一支生气蓬勃的队伍。抬尸架空了。那绝望的母亲转悲为喜。耶稣行经的那道路,成了一条充满荣耀的道路。众人深感惊奇,「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又说,神眷顾了他的百姓。」

    他们说得对,但另一方面,他们知道的又太少。是的,他是先知。是的,神眷顾了他们。他是神道成了肉身,神的确眷顾了他的百姓。路加用此段话结束这个故事,「他这事的风声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地方。」

    这里的「风声」还是用logos这个字,就是其它地方译为「名声」的第三个希腊字,人们不但听到他的名声,也对他有理智上的了解。他所行的事,使他们对他产生了卓越而奥秘的信心。

 


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