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
從上個段落開始,我們看到耶穌定意往耶路撒冷去,而在途中,把握各樣的機會教導、訓練門徒。在這個段落,我們仍然會看到主耶穌不斷地利用機會教育祂的門徒,但是我們也會交錯地看到敵人的試探、攻擊愈來愈多。
一、好撒瑪利亞人(十25~37)
1. 25~28節 這個律法師問耶穌什麼問題?試探耶穌是什麼意思?耶穌如何回應?
2. 29~37節 猶太教各學派重視字句的準確性,對「鄰舍」有各種不同的定義,其實是為逃避太重的責任,這位律法師也要問耶穌的定義。
a. 29~32節 祭司、利未人是怎樣的人?他們為什麼繞過那受傷的人?
b. 33~35節 記得撒瑪利亞人是怎樣的民族?(參上一課末的註)他為受傷的猶太人作了些什麼?
c. 36~37節 從故事及耶穌的反問,你認為耶穌對「鄰舍」的定義是什麼?
3. 耶穌兩次要律法師「你去照樣行」(28、37),耶穌要指出他們的什麼錯誤?
1. 38~40節 當耶穌來作客,馬大、馬利亞各自選擇如何接待耶穌?
2. 40~41節 馬大抱怨什麼?她如何抱怨?耶穌如何回應她?
3. 42節 主耶穌是說基督徒只要安靜、默想,不要服事,還是教導怎樣的事奉原則?這故事對你有什麼提醒?
1. 1~4節 主禱文
a. 1節 門徒在怎樣的情形下,要求耶穌教導禱告?
b. 2節 主教導的禱告文,如何稱呼上帝?這有何意義?以哪三個「願」開始,關乎上帝的哪三方面?各是什麼意思?
c. 3~4節 主耶穌也教導門徒為自己哪三方面禱告?
d. 主教導的禱告文,首先關心神的國,然後才是人的需要,這順序有何意義嗎?
2. 5~13節 兩個比喻
a. 5~8、11~12節 主耶穌講了哪兩個比喻?這兩個比喻的重點是什麼?
b. 9~10、13節 你認為這是兩個正面還是反面的比喻?
c. 這兩個比喻要教導什麼真理?
3. 從這一段落反省自己的禱告,有什麼觀念或行動需要調整的嗎?
1. 綜觀本段,主耶穌教導門徒哪三件事?
2. 這三件事當如何應用在你的生活中?
註:
1. 十章27節 「鄰舍」,有的猶太教派定義只認為自己鄰里是鄰舍,大部分定義為猶太同胞。
2. 十一章2節 「天父」是父親的意思,這個字不是「父親大人」,而是小孩對父親親切的稱呼。
3. 十一章2節 「願你的國降臨」,神的國在聖經中,指上帝的統治,凡接受上帝,遵行祂的旨意而活的人,神的國就在他面,他也屬神國的。
1.律法師問耶穌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他來試探耶穌,意思是他並不是真心尋求知識,而是希望讓耶穌出醜,或賣弄自己的學問。耶穌知道他的心意,就反問他。
2.
a.祭司、利未人都是在聖殿服事的人,如果碰觸死屍,在禮儀上就算為不潔淨,在不確定此人是死是活的情況下,為怕不潔淨,竟然繞過去,不幫助這受傷的人。
b.一個向來為猶太人輕視的撒瑪利亞人,包紮他的傷處,照顧他,還花錢照應他。
c.猶太人為逃避過重的責任,為「鄰舍」下定義。但耶穌認為:我所遇見,需要我幫助的人就是我的鄰舍。
3.律法師常有高妙的神學,卻沒有真正憐憫的心去實踐。
1.略。
2.馬大向耶穌抱怨她的妹妹馬利亞不來幫助她,而耶穌也不叫她來幫忙。
耶穌指出馬大的問題:為太多非真正必要的事憂心忙碌。而馬利亞選擇了最好的福分:信靠、傾聽耶穌。
3.主耶穌並沒有責備馬大不該作事,而是不要自以為是地服事,要體貼主的心,選擇合神心意的服事及態度。
1.1~4節
a.門徒是在看到耶穌禱告之後提出要求。
b.「我們在天上的父」,這裏的「父」是小孩對父親的親密稱呼,與一般猶太人用成年人的「父親」不同。「天父」一方面對比地上父親的有限,也表達神與人的親近。耶穌要人禱告,首先關心神的名、國、旨意。要人尊崇神,要人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
c.物質的需求:日用的飲食。人際關係:饒恕別人。脫離魔鬼的試探。
d.當人首先關心神的國,才能提昇人的眼光及生命層次,不致只落入物質、肉體的層次。但主也不輕看人肉體的需要,祂在乎我們生活中所有的需要。
2.5~13節
a.人會因朋友迫切直求而給人所需用的,父親會給兒女最好的。比喻的重點是:人都知道給別人需用的東西。
b.比喻的語法是:何況……豈不……。是一種反喻的語法。
c.比喻是要用人的情況反喻:神豈不更要把好東西賜給人?所以重點不在鼓勵人要「情詞迫切」,而是信賴上帝對人的愛與賜與。
1. 憐憫、選擇、禱告。
2. 略。